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JTJ_003-86_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

第二节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 巩固夯实基础 一、三大自然区 1.划分的主要依据 2.划分界线 (1)东部季风区——400 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东部季风区——3 000 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3.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二、三大经济地带 1.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

三大经济区练习 1.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上 C.新建的重庆直辖市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D.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是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分的 2.关于工业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是综合性工业基地B.珠江三角洲是重要轻工业基地 C.环渤海经济区是基础工业很发达的地区D.环渤海经济区是轻工业基地 3.东部经济地带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严重②能源、原材料不足③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④部分城镇环境污染较 重⑤长江中游洪涝问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4.位于中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省区是() A.陕西、河南、重庆B.山西、河南、四川 C.内蒙古、河北、山东D.湖北、吉林、江西 5.关于东部三大经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 B.自然资源都十分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C.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都临海,区位条件优越 世纪之交,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开始实施。据此回答11~13题。 6.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为了() A.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B.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C.促进城乡结构调整,逐步消灭城乡差别 D.实施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7.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 ①生态环境建设②发展出口加工工业③基础设施建设④发展科技教育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⑤ 8.图为我国某经济区,读后请回答。 (1)写出城市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图中D地是________(全称),虚线内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 (3)目前本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 - 2 -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 2 -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 2 -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 3 -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 3 -第二章一级区划 ..............................................................................................................................................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4 -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4 -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 5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7 -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 - 8 - 页脚内容- 1 -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 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 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 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 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 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优点: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在高级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低级单位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 ④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统一指标。 ⑤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

中国地理景观三大自然地理区的 自然地理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如图a)。三大自然地理区景观各异,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 图a 东部季风区在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地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地区寒冷干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这是中国的东部季风区。本区包括地形上属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5%。 本区的湿润程度较高,特别是东南部湿润程度更高,河流均为外流河。中国主要的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等,大多自西向东,由本区入海。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地势很少有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山,没有冰川和雪线。在沿海沉降地带,因河流所夹泥沙的堆积作用,形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一些没入海中的山岭,露出海面的部分,则成为分布于沿海的众多岛屿。

本区内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主要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由北而南,气候逐渐变暖。由北起大兴安岭北端的寒温带,向南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其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员最广。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也有一部分温带草原。但因本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人口稠密,除东北山地、横断山区、台湾东部山地尚保留有较大片原始森林,黑龙江省北部尚有一些未开垦的荒原外,绝大部分可耕地均已开垦为农田。平原地区村落和城镇广布,原来的自然面貌已大大改观。 本区的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地域分异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土壤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雨量集中在夏季,春季常枯旱,部分地方有盐碱土。代表性的森林,在寒温带为由兴安落叶松组成落叶针叶林;在中温带为由红松和槭属、椴属、桦木属等阔叶树种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在暖温带为由栎属和赤松、油松等松属组成的针阔混交林。由于这一带受人的干扰很大,天然森林保存很少,在华北常见的桦、杨、柳林主要是次生林或河岸林。作物多为旱作,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为主,南部可种植棉花、甘薯等。东北地区除北部外多为一年一熟,华北可二年三熟,有水灌溉地亦可一年二熟。果树有苹果、梨、桃、杏、柿、核桃、板栗、枣、葡萄等。 中国北方,一年四季的景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冬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一片银装素裹的洁白世界。春季冰雪消融,农田翻耕后,东北平原富含腐殖质的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呈现黑色。华北大地的基本色调则为黄色,西部有堆积很厚、面积广大的黄土高原。夏季炎热多雨,树木葱笼,庄稼茂盛,大地呈现着一片青绿色彩。秋季是红叶满山、庄稼黄熟、棉桃银白、果实累累的色彩绚丽的收获季节。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土壤基本不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土壤无盐碱,全年都有作物生长,主要作物为水稻,一年二熟至三熟。森林以亚热带常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 -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 -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 -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 -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 -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 -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 -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 -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 -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 E的计算 ....................................... - 14 - T 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16 -

2017最新公路规范及标准

2017公路工程现行标准、规范、规程、指南一览表 序号类别编号书名(书号)定价 1 基础JTJ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0346)22.00 2 JTJ003--86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0348)16.00 3 交通部定额站2009 版 公路工程施工定额(07864)78.00 4 JTG B01--201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1814)98.00 5 JTG B02--2013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11120)(今年部重点 规范) 45.00 6 JTG 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1228)35.00 7 JTG B03--200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0927)26.00 8 JTJ B04—2010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08473)28.00 9 JTG/T B05--2004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0784)18.00 10 JTG/T B06--2007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06903) 26.00 11 JTG/T B06— 01--2007 公路工程概算定额(06901)110.00 12 JTG/T B06— 02--2007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06902)138.00 13 JTG/T B06— 03--2007 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06900)24.00 14 交通运输部2011年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09402)36.00 15 JTG/T B07—01-2006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0973) 16.00 16 交通部2007年第30 号 国家高速公路网相关标志更换工作实施技术 指南 58.00 17 交通部2011年第13 号 收费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要求 (09033) 120.00 18 交通部2007年第35 号 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01126)62.00 19 勘测JTG C10--2007 公路勘测规范(06570)28.00 20 JTG/T C10--2007 公路勘测细则(06572)42.00 21 JTG /T C22-2009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1311)28.00 22 JTG C20--2011 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09507) 65.00 23 JTG/T C21—01-2005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查规范 (0839) 17.00 24 JTG C30--2015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0604) 70.00 25 设计公 路 JTG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0996) 38.00 26 JTG/TD31-2008 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 (1206) 32.00 27 JTG D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05326) 98.00 28 JTG D40--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09463) 40.00 29 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06248) 36.00 30 JTG/T D31-03--2011 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09181)40.00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1)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1)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1)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1) 第二章一级区划 (2)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2)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2)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2)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4)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4)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4)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5)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2)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 E的计算 (13) T 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5)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 文章结构导图 ●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 ●具体进行区划 ?三个自然区 ?第一级单位 ◆热量的地域差异 ◆湿润情况 ?第二级单位 ◆代表性的土类、植被 ?第三级单位 ◆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 ●区划的作用 综合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 与分布的规律性。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 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理 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所考虑的规律主要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 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二、(一)六个热量带和亚带。

可能还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所显示规律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二)湿润状况 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和植被 有10地区和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

四、地形 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 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和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第三,对农、林、牧生产技术的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按综合自然区划来规划农业、林业等试验机构及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机构的布局,可以避免偏倚,拟定出比较恰当的方案。 第五,大规模的自然改造往往牵涉到不同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自然界的变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根据区划单位来进行研究、计算和规划。9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 E的计算 (14) T 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三大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由于受海陆位置、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用的地理特征 三大自然区的地理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 3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东部季风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风向、降水、气温等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湿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 二、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在海平面1000米以下。东部有许多广阔的平原,平原间的高地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

三、河流为外流河,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等大河自西向东注入海洋。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四、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大现状多为农作物和人工林等人工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生物种类繁多。 五、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极少数的地方以外,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栽培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的主要农耕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面积占全国陆地的30%,人口只占全国的4%。其地理位置是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内陆地区。农业包括:东部温带草原牧场,西部山地牧场;灌溉农业:考河水,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有以下特点: ①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上,既横亘有3000米以上的山脉,也有海拔在250~500米的内陆盆地,吐鲁番的盆地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 ②因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东部在400毫米左右,西部则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③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 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 1.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

八(下)地理第一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练习题1 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0o C ________ 河流封冻状况________ 不封冻 年降水量<800毫米________ 植被类型_________________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________、玉米________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 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苹果、柿、枣柑橘、茶叶、油桐主要运输方式____________ 公路、铁路、水运 1、AB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该线是() A.青藏高原边缘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D.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2、下图中能反映丙.地区气候特点的是() 3、读右图,图中秦岭-淮河线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不.属于该线的是() A.800mm年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o C等温线 C.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旱地、水田分界线 4、下列数据中,有可能为正常年份A地1月份平均气温的是() A. 5o C B. 8o C C. -4o C D. 16o C 5、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限的划分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A.纬度位置 B.夏季风的影响 C.地形地势 D.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6、下列各省级行政区中,位于秦岭-淮河 线以北的是() 7、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 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地势 8.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上所显示的地理景 点,两处景点所在地理区域分别是()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青藏地 区C.西北地区、南方地区D.北方地区、青 藏地区 9.下列山脉不属于南方地区的是( )。 A.巫山 B.南岭 C.武夷山D.太行山 10.导致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产生很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公路现行标准规范大全

一、基础规范: 1、公路工程标准体系JTG A01-2001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 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 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6、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 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 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10、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83-99 1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OBJ50162-92 1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二、路线、路基、路面设计类: 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5、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JTJ 015-91(作废) 6、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6-93(作废) 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作废) 8、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6 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 三、桥梁、隧道类: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3、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 5、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 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7、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8、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JTJ 027-96 9、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 1.理解产生自然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 2.识记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范围及特征。掌握分析自然区差异的基本方法。复习反馈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新知导学 自学指导一 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2、划分依据: A.基础: B.标志: 自学指导二 3、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界线、名称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4、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探究一 导致山东与新疆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探究二 东部季风区内部各自然要素的关系。海拔和气候对植被、土壤、河流、地貌的影响是什么? 自主建构 地形土壤 决定三大自然区标志 气候植被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环境差异

达标训练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B.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D.区域划分的指标都是综合性的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2~3题。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比较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4~5题。 4.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少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一.1954 年《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 1. 依据与步骤 (1) 根据季风影响程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半壁 (2) 东部根据温度不同分出四个区;西部根据干燥程度及高度变化分出两个区; 东西交界划出康滇区 (3) 根据地形因素分出23 个副区 2. 评价 (1) 优点:是解放后第一个方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区划单位的名称与地域名称相对应,便于记忆 (2) 缺点:理论上不严谨 二.1956 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黄秉维 1.依据和步骤 (1) 根据自然情况最主要的差异,分出三个自然区 (2) 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分出6 个自然带和1个高寒区 (3) 按水分差异分出18 个自然区 (4) 依植被,土壤条件分出28 个自然地带 (5) 根据自然地带内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出自然省 (6) 根据地貌和岩性划分自然州 2.评价 (1) 优点:理论上严谨,分级有指标;首先把辽东和辽宁南部划入华北区 (2) 缺点:命名太费解,无地名意义;暖温带被分为东西两块,违反了区域共轭性原则 三.1961 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 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 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 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 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 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 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 个自然省. 3. 评价 (1) 优点:简便 (2) 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四.1963 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 个自然带和1 个高寒区(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29 个自然区

最新完美版公路现行标准规范大全

最新完美版公路规范大全一、基础规范: 1、公路工程标准体系JTG A01-2001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 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6、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 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9、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10、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83-99 1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OBJ50162-92 1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二、路线、路基、路面设计类: 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5、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JTJ015-91(作废) 6、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6-93(作废) 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作废)

8、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 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三、桥梁、隧道类: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3、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5、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7、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8、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JTJ027-96 9、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 10、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 11、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4-2004 四、施工类: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5、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035-91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范JTJ037.1-2000

现行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一览表

序号类别编号各称 价格册数总计 1JTJ 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221222JTGJ003-86公路自然区划标准161163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81284JTG B03-2006 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规范261265jtgb04-2010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281286JTG/T 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181187JTG/T B07-1-2006公路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161168JTG C30-2002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221229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6516510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3813811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3813812JTG/T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4014013JTG/TD32-2012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4214214JG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4014015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3613616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2412417JTG/T D60-01-2004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2812818JTG D61-2005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1911919JTG D62-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4814820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4814821JTJ 025-86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2012022JTG/T D65-01-2007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2812823JTGD80-2006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2512524JTG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2512525JTG/T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3513526交公路发[2007]358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612627JTG/T J22-2008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5215228JTGB02-2013公路工程抗震规范4514529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35135 303132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7917933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106110634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3213235JTG E41-2005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1811836JTJ 056-84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 81837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4814838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3013039JTG E60-2008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38138 检测基础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