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特点文学作品是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每个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美感。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与特点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一、文学作品的风格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所体现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了作品的文字风格、叙事方式、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

首先,文字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核心特征之一。

不同作家的文字风格各异,有的偏向简练明了,有的喜欢华丽辞藻。

例如,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精细入微的描写和优美的文风而著称,这种文字风格给人一种虚幻且唯美的感觉。

其次,叙事方式也是文学作品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作品采用直接叙事,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讲述故事,如鲁迅的《阿Q正传》;有的作品采用间接叙事,通过旁观者或者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

这种叙事方式影响着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受众的阅读体验。

最后,语言运用也是文学作品风格的体现。

作家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常被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他通过夸张和幽默的语言运用,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特殊氛围。

二、文学作品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特点是指其在艺术表达上所具备的独特性。

它包括了作品的主题性、情感表达、审美价值等多个方面。

首先,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主题性。

不同的文学作品追求不同的主题,如人性、社会问题、爱情等。

通过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家的观点和思想。

比如,夏丏尊的长篇小说《边城》通过对人性和家庭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习俗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描写和情节的设计,作家将各种情感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有的作品以悲剧情感为主,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的作品以喜剧情感为主,如莫泊桑的《羊脂球》。

文学的审美标准与评价

文学的审美标准与评价

文学的审美标准与评价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而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评价,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评和判断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审美标准与评价的相关问题。

一、文学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人们评价文学作品优劣的依据和准则。

文学的审美标准包括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完美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等方面。

首先,内容的丰富性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思想,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丰富多样性。

例如,文学作品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困境和社会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其次,形式的完美性也是衡量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结构、语言、叙事等方面。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语言优美而生动,叙事连贯而富有张力。

例如,小说的情节要有合理的起承转合,诗歌的韵律要和谐优美,戏剧的对白要生动有趣。

最后,艺术的独创性也是判断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表达方式。

艺术的独创性在于作者对于内容和形式的独到见解和处理方式,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

二、文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主观评价主要是基于个人的喜好和审美经验进行评判。

不同的人对于文学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喜好和看法,因此主观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从主观评价的角度,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引发读者的共鸣,能够触发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客观评价则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评判。

客观评价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创新性、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例如,一篇具有独特创新思想的文学作品,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一篇语言流利、结构严谨的作品,也可以得到良好的评价。

在实际操作中,综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通过个人的主观评价和基于特定标准的客观评价相结合,可以得出针对文学作品的全面评判。

三、文学评价的意义文学评价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判断和评级,更重要的是给予文学创作者和读者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一、古诗词的背景与特点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汉字作为书写媒介,采用了古代的辞章格律和音韵体系,并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触动人心。

二、古诗词的形式美学1.辞章格律:古诗词遵循严格的音节长度和押韵规则,使得其结构整齐、平衡,给人以美的享受。

2.花卉、山水等意象:以自然元素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对花卉、山水等寄托情感和意境的描绘,赋予了作品深刻而美丽的意义。

3.简洁明了:以极少量文字传递丰富信息,在语言节奏与形式上追求简练而清晰。

三、古诗词的表达方式1.感情表达: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传递作者丰富多样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受到其中的情绪。

2.思想思考:古诗词往往蕴含深刻的思想与哲理,通过对人生、社会等主题的探讨展示了作者的智慧与见解。

3.神秘玄奥:古诗词中常常运用隐喻、暗示等表达方式,给人以想象空间和探索的欲望。

四、古诗词对人们的影响1.修身养性:古诗词弘扬正直品格、崇高道德,培养个体的修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2.激发情感共鸣: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感情抒发,唤起读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并加以共鸣和升华。

3.促进文化传承:古诗词不仅是艺术创作和审美之源,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有助于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五、结语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通过其独特的形式美学、表达方式和对人们的影响,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美好而深刻的体验。

鉴赏古诗词不仅是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更是领略历史风雅与人文情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

文学的价值观名词解释

文学的价值观名词解释

文学的价值观名词解释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描述和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体验。

文学的价值观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传递的关于道德、伦理、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它能够深刻影响和塑造读者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取向。

1.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价值观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描述和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活动来传递关于善恶、正义和道德选择等方面的观点。

例如,经典文学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通过不择手段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这种贪婪和自私的行为呈现出负面的道德价值观,警示人们应该追求真善美,坚持道义底线。

2. 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意义价值观文学作品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它们通过展示人物在面对挫折、抉择和悲欢离合时的心境和选择,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和快乐的来源。

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并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的坚持善良、关爱他人的精神,传递出人生应该充满爱与关怀的深刻价值观。

3.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观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和故事情节的构建,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审美价值观关注作品的美感、艺术形式以及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

例如,杜甫的诗作以其深刻的人生感悟、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朴素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这种深邃而内敛的审美风格传递出了一种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审美价值观。

4. 文学作品中的社会价值观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个体的情感和思考的表达,也涉及社会、时代以及文化的背景和价值观。

它们记录和呈现社会的变迁、阶层困境、人际关系等,反映了社会问题和现象。

例如,《骆驼祥子》通过描述一个贫困农民工的人生遭遇和奋斗历程,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

这种社会关怀意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社会价值观。

结语:文学的价值观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所在,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文学作品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思辨道德、感悟美感以及反思社会问题。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

file://C:\china-drm\34842\kcjy\main0601.htm
Page 4 of 6
一般说来,当作家的某种风格形成之后,在较长的时间里会保持其基本的风貌不变,有的作家即使不断调整和 变化也往往万变不离其宗,有的作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固然会有程度不等的变化,但在其自身的风格差异中仍能 看出其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三)多样性 文学风格除了独创性、稳定性的特点之外,还有多样性的特点。风格因人而异,不可强同也不必求同,这是创 作的固有规律。风格的多样化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表现对象的广阔无限、多姿多彩,受众审美的各异其趣、变动 不居,既提出了风格多样化的要求,也为作家各展所长,争奇斗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四节 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为了便于鉴赏和总体上的把握研究,中外理论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并企图说明各个风格类型的审美特 征。一般地说,西方古代倾向于三分法,这可以追溯到安提西尼,他把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黑 格尔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并做了详细的阐说。现代文艺理论 家威克纳格则从文体的角度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 我国古代的风格理论十分丰富,对风格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的论述可谓独树一帜。其特点是:一,对风格的分 类有简繁两法,趋势是由简到繁;二对风格范畴的概括十分简约,而对风格的审美特征多取描述的方法,且常用形 象化的比喻,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强调用感性的体悟和比较去识别不同的风格,而避免做出严格明确的规 定。这可能不够“科学”、“理性”,但更切合多数人的审美经验,因为风格美是难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把握 的,它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和韵味、色彩和境界。 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 说影响最大,且源远流长。曹丕始论风格,正式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以气分清、浊二体。刘勰则 说“气有刚柔”,“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意思是各有所适,不可偏废。至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进 一步从美学的高度区分阳刚和阴柔这两种最基本的风格。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谈到风格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时说:“若总其 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刘勰的八体又分为四组,四组之间有一正一反的关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皎然 《诗式》提出“辨体有一十九字”: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闲、达、悲、怨、意、力、 静、远。 司空图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 蓄、豪放、精神、 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中国古代的风格分 类法主要是一种主观直觉的分类法,而现代的风格分类则趋向于客观科学,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就做了这方 面的贡献。他把风格分为四组八种: (1) 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 (2) 组: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 (3) 组: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 (4) 组: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 西方的三分法。中国古代的简分法与繁分法。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如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简约之美、繁缛之 美、典雅之美、朴素之美、幽默之美、荒诞之美等等均是美。风格美不仅给人以形式上的满足,而且足以陶冶人 心。 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 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 第二, 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 响。它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集体选择。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

文学风格(下).

文学风格(下).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
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 响和制约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魏晋风度
时代风格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苦痛的时代,然而确实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 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第十三章 文 学 风 格50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简分法:刚柔二分 南”
阳刚之美:“骏马秋风冀北” 阴柔之美:“杏花春雨江
繁分法:
1)罗列法:《二十四诗品》 2)对举法:《文心雕龙·体性》“八体”说—— “四对八体”说。
简分法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
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
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
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
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
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
影响风格的要素——经历
柳永(约980-1053)
不得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文学和艺术的价值与作用是什么?

文学和艺术的价值与作用是什么?

文学和艺术的价值与作用是什么?文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源于人类的想象、创造和表达需求,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一、展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文学和艺术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文学中,有着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史诗、戏剧、小说、诗歌等形式,通过对人类历史、哲学、美学、宗教等方面的独特阐述,表达了人类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也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它以各种艺术形式——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将世界呈现得更加多彩和美丽。

二、促进人类道德观与文化传承文学和艺术还能够通过批判现实和文化信仰,以及反映人类的道德观念。

它们能够引导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人类文化和道德观的不断提升。

三、拓展人类认知与审美空间文学和艺术可以使人们认识不同的文化、思想、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使我们的世界观更加广泛、开阔。

艺术也是对美的追求,它能够美化人类生活和环境,提高人们审美和品位,让人们感受到美好和幸福,从而拓展了我们的精神和声音的空间。

四、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文学和艺术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能够引导人们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想象,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搭建前瞻性的框架和思想基础;而艺术则能够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艺术交流,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文化互动,提升了人类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总之,文学和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和作用不仅表现于它们的智慧表达、文化传承、认知拓展、审美养成等方面,更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十三章文学风格

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
文 学风格
本章概要
介绍文学风格的诸种概念和理论,以及 本教科书作者对文学风格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 讲述文学风格的基本类型和审美价值、 揭示文学 风格与时代文化、民族文论
• 一、风格是独特的语言形式
1、基本观点:认为风格和言语形式与修辞特色有密切的对 应关系,因此风格是由言语形式和修辞特色决定的,也应该 从此分析和认定。据19世纪德国学者威廉·威克纳格的考 证,西方的“风格”(style)一词源于希腊文,后演变为拉 丁文,再分别变为德文、英文等。本义指“刀笔”,指古希 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后来喻指用文字装饰思想的 一种特殊方式。也就是说,“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 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
黑格尔:“风格”这个名词应该解释为“一种逐渐习惯的对 题材内在要求的适应”,真正的风格应该是“主题本身”及 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
2、评析:
这种风格论比较全面,将作家和作品、作品 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和要求纳入风格的概念 内考察比较全面。不足的是对读者因素未给予重 视。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1、基本观点:从读者阅读鉴赏的角度来理解文学的 风格问题。
“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 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 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 哉?做手不同故尔。”
——谢榛《四溟诗话》 “风格——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 一 切隔阂 的能力,风格的最后胜利乃是确立精神上的接近。”
日常个性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 才可能在作品 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作家的人格、修 养、生活个性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化入作品的风 格之中。这就是说,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并不能直 接转化为风格,这种人格修养、生活个性必须在与作家的 审美素质有了内在的适应性,并接受审美素质的改造、转 换后,才能成为创作个性的有机构成因素,然后通过创作 个性的作用,才能转化为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文学风格是文学发挥其影响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对读者的意识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且也是他们获得享受感的源泉。

风格决定着作品对欣赏者的审美影响的性质,使作家面向一定的欣赏者类型,又使欣赏者面向一定的艺术价值类型。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风格美不仅给人以形式上的满足,而且足以陶冶人心。

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著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风格美之所以能陶冶人心,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在审美的形式中凝聚了生命的内质,体现了人的各种生命状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量,表达了对于人生和艺术的价值取向,当读者在审美中与之相契合时,便会被它的艺术魅力和精神魅力所打动,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如雄浑的风格就体现了一种雄健的生命力量、恢弘的精神气概和浑然天成的风貌。

如庄子的散文,正如明代方孝孺所说:“庄周为人,有壶视天地、囊括万物之态,故其文宏博而放肆,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守。

”(《张彦辉文集序》)“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豪放的风格与雄浑同具阳刚美,也即壮美,但它并非“具备万物”的包容,而是“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濯足扶桑”式的豪迈超脱和“处得以狂”的狂放不羁。

如苏东坡的词。

苏词改变了晚唐五代词镂金错采和婉约缠绵的作风,成为豪放派词的开山祖。

胡寅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

”(《酒边词序》)冲淡与含蓄同属阴柔美,也即优美。

但冲淡有隐逸之志,表现了“平易恬淡”(《庄子》)的人生态度,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追求自然质朴,无斧凿痕。

如陶渊明的诗。

含蓄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处世态度和士人风范,也是一种内向的性格倾向。

表现在文学上要求委婉曲折、蕴藉隽永,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大魁说:“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为远……昔人谓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然言止而意不尽者尤佳。

意至处言不到,言尽出意不尽。

”(《论文偶记》)
含蓄的风格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的涵盖面极大,这也说明它所具有的美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不同的风格美,如“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王充《论衡·自纪》),“皆足赏心,何必泥于一格也?”(沈善宝《名媛诗话》)
但由于人们的审美有不同的心理结构为基础,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因此对风格美会有不同的爱好和选择,并往往从而导致对适合自己趣味的风格作家和作品的偏爱,这是不足为奇的。

郎加纳斯推崇崇高的风格,狄德罗喜欢简朴的风格,歌德赞赏雄伟的风格,雨果爱好单纯的风格,叔本华欣赏质朴的风格。

姚鼐主张“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也有人偏爱朦胧、新奇、怪诞,如此等等。

而“李杜优劣论”,则成了延续至今的一个公案。

有人曾问袁枚:“杜陵不喜陶诗,欧公不喜杜诗,何耶?”袁牧曰:“人各有性情。

陶诗甘,杜诗苦,欧诗多因,杜诗多创,此其所以不合也。

元微之云:‘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讥?’” 风格欣赏中的偏好,归根结底是因为读者与作者通过风格的纽带达到了个性间的吸引,灵魂与灵魂的相通,否则就如电流发生了短路。

这正如刘勰所说: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

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话虽然如此说,但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者,尤其是作为一个鉴赏家和评论家,固然不必“圆该”,也即面面俱到,却也应广泛涉猎,这样才能遍知、遍识、遍
品各种风格美,这不仅是一种神农尝百草般的审美认知,更是最丰盛的审美享受。

所以刘勰又指出“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如秘鲁作家略萨对塞万提斯、雨果、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等古今作家的众多风格都很爱好,并有深刻的感悟。

在西班牙语世界的当代作家中,他既欣赏阿根廷博尔赫斯的智化风格,也欣赏马尔克斯的感性特点,且作过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与博尔赫斯的风格不同,马尔克斯不讲朴实无华,而是追求丰富
多彩,没有智化的特色,而是具有感官和快乐的特点;他因为语言地道和纯真而属于古典血统,但是并不僵化,也不好用古语,而是更善于吸收民间成语、谚语和使用新词和外来词;他注重丰富的音乐感和思想的明快,拒绝复杂化或者思想上的模棱两可。

热情、有味道、充满音乐感、调动了全部感觉器官和身体的欲望,这一切都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风格中自然而然、毫不矫揉造作地表现出来;他自由地散发出想象的光辉,无拘无束地追求奇特的效果。

当我们阅读《百年孤独》或《霍乱时期的爱情》时,一股强大的说服力压倒了我们:只有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情绪和节奏讲述,里面的故事才能令人可信、才具有真实性、才有魅力、才能令人感动。

所以在略萨看来,马尔克斯与博尔赫斯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是西班牙语世界中最有独创性的大师,他对他们以及西方其他许多重要的作家一样地喜爱和尊重。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他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

卡尔维诺认为:“在广阔的文学天地之中,永远存在着有待探索的途径,无论是最近的还是古老的风格和形式都能够改变世界给予我们的形象”,因为每一位天才的作家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观看方式和表达方式,而风格正是这种方式的美的结晶。

千姿百态的文学风格,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享受,说到底也是为我们提供了种种特殊的价值观。

卡尔维诺在他准备的每一讲中都为自己提出了一个任务,要向未来一千年推荐他倍感亲切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观,例如他在第一讲中推荐了轻逸,在第二讲中推荐了迅速,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我对轻逸的赞许中蕴含着我对沉重的器重,同样,这篇对迅速的称颂也不想排除徐缓带来的种种愉快。


由此可见,风格批评不妨推崇某种风格,也可批评另一种风格,这本来无可厚非,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行。

但如果全凭一己的好恶予以臧否,把个人欣赏的奉为唯一,把个人不欣赏的弃之如蔽屣,那就有失偏颇,也不符合风格多样化的规律。

叶燮说得好: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

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

春气滋生,秋气肃杀。

滋生则敷荣,肃杀则衰飒。

气之候不同,非气有优劣也。

使气有优劣,春与秋亦有优劣乎?故衰
飒以为气;衰飒以为声,商声也。

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

又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寒瘦俭薄之态,固足美也。

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
在本世纪30年代,我国有人将“静穆”推崇为风格的极致,甚至把不属静穆的作品也说成静穆,为此受到了鲁迅的批评。

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

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正如雨果所说:“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福楼拜也说:“一部写得很好的作品从来不会使人感到厌倦,风格就是生命。

”古今中外凡是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都以其不可重复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文学史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而且在审美领域里得到流芳百世的回响。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和未来都属于拥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第二,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它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集体选择。

一个抗争的阶级、苦难的民族、悲剧的时代,可能更激赏慷慨悲凉的风格,而冷落闲适恬淡的风格,鄙视华艳绮丽的风格,尽管被冷落被鄙视的也自有其审美价值。

而一个活跃、开放、发展的时代,往往乐于对各种风格兼容并包,各个社会群体可以作出自由的选择,这就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和繁荣。

正如元好问说:“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纯朴,钱锺书小说中的机智冷峭,都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至今仍有广大的读者群,可是在民族危亡的年代,其现实影响力远不如热烈悲壮、慷慨激烈的的作品,如郭沫若的剧作《屈原》。

在提倡某种单一风格的年代,他们更是受到排斥,连在文学史上也榜上无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