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4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学习目标] 1.了解固体熔化热,知道不同固体有不同的熔化热.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知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2.了解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3.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物理问题.

一、熔化热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熔化热

(1)概念: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

(2)一定质量的某种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二、汽化热

1.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汽化热

(1)概念: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2)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放热.(×)

(2)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不同.(√)

(3)汽化时放出热量.(×)

(4)汽化热只与温度有关.(×)

一、熔化热

[导学探究]固体熔化时为什么会吸热?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什么差别?

答案固体熔化时要克服分子间引力做功,吸热能增加分子势能;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发生变化.

[知识深化]

1.固体熔化过程中的能量特点

(1)晶体熔化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熔点时,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空间点阵,增加分子势能,而分子平均动能却保持不变,所以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空间点阵,吸收的热量主要转化为分子的动能,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

(2)由于在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而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因此有固定的熔化热,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也就没有固定的熔化热.

2.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晶体的结构,所需的能量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不相同.熔化热是晶体的热学特征之一.

3.熔化热的计算公式

如果用λ表示物质的熔化热,m表示物质的质量,Q表示物质熔化时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则Q=λm.

熔化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即J/kg.

1(多选)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体B.一定是液体

C.可能是固体或液体D.可能是固液共存

答案CD

解析晶体温度升高到熔点,将开始熔化,而且整个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而液态晶体在降低到一定温度时,若继续放热,将会发生凝固现象,而且整个凝固过程温度不变,这个温度称为凝固点.对于同一种晶体来说,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因此在这个确定的温度下,晶体既可能是固体(也许正准备熔化),也可能是液体(也许正准备凝固),也可能是固液共存,例如:有0 ℃的水,0 ℃的冰,也有0 ℃的冰水混合物,0 ℃的水放热将会结冰,而0 ℃的冰吸热将会熔化成水.

2(多选)关于固体的熔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吸热

B.固体熔化过程,温度升高,吸热

C.常见的金属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吸热

D.对常见的金属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熔化

答案CD

解析只有晶体熔化时,温度才不变,故A、B错;常见的金属大多是多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空间点阵,增加分子势能,分子平均动能不变,温度不变,故C、D正确.

二、汽化热

[导学探究](1)发射火箭时,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

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往往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样做有什么道理?

(2)液体汽化时为什么会吸热?汽化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1)利用水汽化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2)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要克服其他液体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热.汽化热与物质汽化时的温度及外界气体压强有关.

[知识深化]

1.液体汽化过程中的能量特点

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要克服其他液体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收热量.汽化过程中体积膨胀要克服外界气压做功,也要吸收热量.

2.液体汽化时的汽化热与温度和外界气压都有关系.

3.汽化热的计算公式

设某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沸点下的汽化热为L,物质的质量为m,Q表示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则Q=Lm.汽化热的单位为:焦耳/千克,即J/kg.

3在一个大气压下,1 g 100 ℃的水吸收2.26×103 J热量变为1 g 100 ℃的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四个关系式正确的是() A.2.26×103 J=汽的内能+水的内能

B.2.26×103 J=汽的内能-水的内能

C.2.26×103 J=汽的内能+水的内能+水变成汽体积膨胀对外界做的功

D.2.26×103 J=汽的内能-水的内能+水变成汽体积膨胀对外界做的功

答案 D

解析液体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克服分子引力做功,增加内能,一部分用来膨胀对外界做功,D对.

解答此类问题要抓住两点:一是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二是抓住物态变化中的宏观特征是吸热还是放热,再依据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能量的变化情况.

三、从能量和微观角度理解熔化过程与汽化过程

1.熔化时,物体体积变化较小,吸收的热量主要用来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

2.汽化时,体积变化明显,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另一部分用来克服外界气压做功.

3.互逆过程的能量特点

(1)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2)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4一定质量的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时,其分子动能之和E k和分子势能之和E p的变化情况是()

A.E k变大,E p变大

B.E k变小,E p变小

C.E k不变,E p变大

D.E k不变,E p变小

答案 C

解析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温度不变,故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而分子总数不变,E k 不变;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来增大分子势能,故C正确.

1.(熔化热的理解与计算)质量相同的下列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能量情况如下,则熔化热最大的是()

A.铝在熔化过程中吸收了395.7 kJ能量

B.铜在熔化过程中吸收了205.2 kJ能量

C.碳酸钙在熔化过程中吸收了527.5 kJ能量

D.氯化钠在熔化过程中吸收了517.1 kJ能量

答案 C

解析熔化过程中单位质量的物体吸收的热叫做熔化热.

2.(物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多选)100 ℃的水完全变成100 ℃的水蒸气的过程中() A.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B.水分子的势能增加

C.水所增加的内能小于所吸收的热量

D.水所增加的内能等于所吸收的热量

答案BC

解析温度不变,水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故A错误.吸收的热量使水分子的势能增加,故B正确.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来增加水的内能,另一部分用来对外界大气做功,故C正确,D错误.

3.(汽化热的理解)(多选)能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

A.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不断降低气体的温度

B.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使气体温度升高

C.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能使一切气体液化

D.降低气体的温度到某个特定温度以下,然后增大压强

答案AD

解析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只要放出热量,就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从影响气体液化的因素分析,只要不断降低温度或降低温度到某一特定值以下,再增大压强就可以使气体液化.4.(汽化热的理解与计算)在压强为1.01×105 Pa时,使10 kg 20 ℃的水全部汽化,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100 ℃时水的汽化热为L=2 260 kJ/kg]答案 2.596×107 J

解析压强为1.01×105 Pa时,水在达到沸点时的汽化热为2 260 kJ/kg.要使20 ℃的水全部汽化,应先使水的温度上升到100 ℃,则需吸收的热量总共为Q=cmΔt+m·L=4.2×103×10×(100-20)J+10×2 260×103 J=2.596×107 J.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 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为什么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蹲下身子抱成团时,则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解析: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人的身体上不断吸热,人就会感到冷。当人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的蒸发速度就减慢了,水从身体上吸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故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了。 ●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 解析:刚出冰柜的冰棒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远低于嘴唇的温度,当其与嘴唇接触时,使嘴唇上的少量水分很快放热结冰,与冰棒凝固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 解析: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当户外空气低于0℃时,室内玻璃窗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将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壁上。虽然户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但它的温度跟玻璃的温度相等,不具备凝华的条件,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壁。 ●北方人冬天吃冻柿子时,先放在凉水中泡一会,发现柿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知识要点】 1.熔化热: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熔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即凝固)要释放热量。晶体物质吸收热量而熔解,但其温度不变,直至全部晶体都变成液体时为止。晶体熔解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熔点。 (2)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作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如果用λ表示某晶体的熔化热,m表示物质的质量,Q表示熔化时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则 Q=λm熔化热λ的单位是J/kg。 2.汽化热: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即汽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液化)要释放热量。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同种物质的单位质量在相同条件下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所释放的热量。不同的液体汽化热不同。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温度时其汽化热亦不同。当温度升高时其汽化热减小。这是由于温度升高,液态与气态间的差别逐渐减少的缘故。例如,1摩尔的水,在50℃汽化,汽化热为42780J,而在100℃汽化,汽化热为40680J。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J/kg。 【典型例题】 例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将主要用于() A.增加分子的动能 B.增加分子的势能 C.既增加分子的动能,也增加分子的势能 D.既不增加分子的动能,也不增加分子的势能 例2.某人在做测定水的汽化热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如下:铜制量热器小筒的质量M1=200g,通入水蒸气前筒内水的质量M2=350g,温度t1=14℃;通入t2=100℃的水蒸气后水的温度为 t3=36℃,水的质量变为M3=364g,他测得的水的汽化热L是多少?[铜的比热C铜=3.9×102J /(Kg.K)]

9.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第四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2、掌握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初中所学的吸放热知识的回顾,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时的能量交换 教学方法: 阅读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交换。在初中就学过,“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大家考虑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能量交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熔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2)为什么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热? (3)什么是熔化热?为什么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不同? (4)非晶体有没有确定的熔化热?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熔化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态物质的分子受到周围其他分子的强大作用,被束缚在一定的位置,只能在这一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之间移动,于是固体开始熔化。 (3)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4)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说明: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表9.4-1,了解几种常见物质的熔化热。 2、汽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2)液体汽化时为什么会吸热? (3)什么是汽化热?汽化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汽化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汽态的过程,液化指的是物质从汽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 矿产: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 固态如,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矿物和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 喷出岩,如、、。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而形成。 如、、、。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和其下的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与之相伴的是以及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作用和作用,岩浆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成为新的岩浆。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岩层下凹的称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3)现实指导意义:储油、储水;下方建隧道,原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黄土高原的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河流中下游(凹、凸)岸形成平 原,山口。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力的堆积地貌:、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性。 散射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

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9.雾淞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高中生物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 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液才能完成 C.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4.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4层生物膜 D.内环境从外界环境得到所需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5.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D.⑥表示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间接交换 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D.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生物膜 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B.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图中①、②、③依次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完成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1.5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白湾子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执笔人:王廷运审核人:王廷运、邢凤霄时间:201 . . 姓名班级 1.5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预习案 知识准备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2.会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二、重难点: 1、重点:升华和凝华 2、难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知识回顾: 1、升华是物质由态变化成态; 2、凝华是物质由态变化成态; 3、常见的升华有,,常见的凝华现象有。 4、升华需要热,凝华需要热。 探究案 物理宫殿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2. 家庭中的物态变化 (1)高压锅(如图1.6-5). ①高压锅使食物易熟的原因:因蒸发的水蒸气留在锅内,增大了液面上方的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食物的温度在100℃以上易熟; ②高压锅的安全装置:一是安全阀.当锅内气压超过规定气压值时,气压顶起安全阀,使锅内气压维持在某一定值;二是易熔片.它是由熔点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效,锅内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锅内气体从易熔片处喷出,防止爆炸事故发生; (2)电冰箱电冰箱的工作循环 【例】空调和电冰箱已走进我们的家庭,请问:(1)空调与电冰箱降温的原理一样吗?(2)安装空调时,为什么将空调安装在窗户的上方? 思路与技巧空调与电冰箱都是制冷设备,它们工作时将内部的热通过工作物质带到外面.所不同的是空调将室内热送到室外,冰箱是将箱内热送到箱外,但仍在室内.空调与冰箱能将相应范围的热送到另一地方,利用了空气对流传热,而发生对流的条件之一是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所以制冷器均在上方. 答案(1)两者制冷原理一样.空调将室内的热送到室外,冰箱将箱内的热送到箱外 (2)这样会形成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有利于利用空气的对流使室内温度降低. 3.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

动力学

第5期黄思静等: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1OO石80_馨斜长石31042~10oC古地温以后长石溶解方式及控制因素31该成岩阶段钾长石溶解和高岭石伊利石化的.6O—一主要控制因素当温度超过10—10℃以后,以认为地层已24可褂4O-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同时该温度将启动高岭石的伊自篓酸性利石化反应口那么钾长石溶解(引,提供钾离子)就成为高岭石伊利石化的必须伴随反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深埋藏地层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除埋藏前20-0I三延长组太原组石盒子组碎屑组成中需要有足够的钾长石(源因素)物以外,地层的初始物质中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同期火如图4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太原组和石盒子组长石类型分布直方图Fg4Thitbtnitgaoeatflsayei.edsrughsormfrmnnedprtpsiiihnhnrtn,teTaynFrtnadnteYacagFomaiohiuaomainoteSieeFrainodsBsnhhhzomtftOro aiohe山物质)应相对较少,否则,当成岩作用演化到该阶段时,地层中的钾长石是十分有限的,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和石盒子组砂岩中的残余长石就以钠长石或其他酸性斜长石为主(4,因为这两个图)延长组为32个随机样品EX测试结果;太原组为1D4个随机样品ED测试结果;盒子组为2砂岩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X石1个EDrslo2smpe'meYaeagFrtn1alsXutfr3alsfesiotnhnomao,4smpehifoteTayaomainad21splohhhzrto.rmhiunFrtnaesfrteSieiFomanomi地层都存在较多的同期火山物质,其在1010℃24以前的成岩作用应按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5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华师大版复习特训.docx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华师大版复习 特训 如图是血管内血压和血液流速以及各类血管总面积的曲线图,根据图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血压 大动豚小动詠锻动豚毛细血管小静u静叮 A、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B、毛细血管血压最低有利于气体扩散 C、连接左心室血管的血压大于连接右心房血管的血压 D、毛细血管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物质交换【答案】: B 【解析】: 【解答】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毛细血管的有三个:管壁最蒲,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r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正是这些特点决主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如:B . 【術】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刼血管三种? 血管类型功能分布管昨点管昨点血流速 度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 部分去的血管砂匕、脏中的血液输 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 深的部位 较厚、弹叶较小快 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 间的血管 进彳预质対奂雄多,分布广非甫薄,只有一层上皮 细胞构成 很中,只允许红细胞呈 单ffiSQ 静脉将血各部沁回到心脏的血管圮血秋全送回心脏有的分布较冰” 有 的分布较浅 瞬,弹性小 sy; 慢 据此解答. 亠第2题【单选题】 【单选题】

下列人体内的管道与其所属系统搭配不正确的是() A、血管■■循环系统 B、气管--呼吸系统 C、输卵管■■生殖系统 D、咽鼓管??消化系统【答案】: D 【解析】: 【解答】解: 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主要功能是运送氧气和养料,运走二?化嗨代谢废物,A正确; A、 B、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f是呼吸的通道,月币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B正 确; C、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官、阴道等,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養,C正确; D、咽鼓管又称欧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 部的通道f所以被称为咽鼓管,不属于消化系统,D错误? 购:D [分析]人体有丿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形态、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垢此答题. 亠第3题【单选题】 尿的形成是在肾脏内的() A、肾小体 B、肾小管 C、肾单位 D、肾盂【答案】: 【解析】:

物态变化现象总结

八年级物理讲(学)稿 年级:八(1-4)班主备教师:贾立敏审核:物理教研组时间: 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学习目标: 会利用本章学习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知道它们的形成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一、读谚语,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生活中有趣地物态变化

生活中有趣的物态变化 河南省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徐建强 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 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为什么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蹲下身子抱成团时,则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解析: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人的身体上不断吸热,人就会感到冷。当人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的蒸发速度就减慢了,水从身体上吸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故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了。 ●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 解析:刚出冰柜的冰棒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远低于嘴唇的温度,当其与嘴唇接触时,使嘴唇上的少量水分很快放热结冰,与冰棒凝固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 解析: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当户外空气低于0℃时,室内玻璃窗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将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壁上。虽然户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但它的温度跟玻璃的温度相等,不具备凝华的条件,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壁。

名师讲堂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

精析“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山东省茌平第一中学王德顺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要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方式、动力和过程也常常是生物命题的知识点。 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生活的水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而多细胞生物的大部分细胞没有与外界环境接触,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面我们就多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进行精辟的分析。 一、气体(O2、CO2等)进出细胞的方式、动力和过程 O2、CO2都属于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分压差(相当于液体的浓度差)。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于外界的空气,扩散过程为: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道到达肺泡(不需要穿过膜结构),然后穿过肺泡到达细胞间的组织液(因为要穿过肺泡壁细胞,所以穿过2层生物膜),接着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因为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所以穿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红细胞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到达组织细胞处后,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进入血浆(穿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穿过2层生物膜),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基质,最后进入线粒体,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要穿过11层生物膜)。因扩散的动力是分压差,从外界环境到细胞内的线粒体过程中,氧气的浓度应越来越低。对于细胞经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来说,也是经扩散作用被逐步排出体外:在线粒体内部产生CO2经扩散作用进入细胞质基质,然后扩散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3层生物膜),再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穿过2层生物膜),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在肺部CO2首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扩散到组织液(穿过2层生物膜),然后穿过肺胞壁细胞进入肺泡(穿过2层生物膜),最后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共需穿过9层生物膜)。从线粒体向外,CO2的浓度越来越低。 二、其它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 食物中的有机物多数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进入体内。小肠是高等动物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无机盐等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胞血管,水则以自由扩散的形式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而脂类小分子物质则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大部分首先进入毛细胞淋巴管,然后再进入血液循环。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在各组织细胞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无机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然后进入细胞内部,水分子和脂类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外界有机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至少穿过生物膜的层数:(2+2+2+1=7层)。糖类如果是彻底氧化分解还需要再通过2层生物膜进入线粒体。 大部分的水分和尿素分别以自由扩散的形式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作用,通过沁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或通过皮肤的排泄作用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少部分的水分通过呼吸系统以水蒸气的形式呼出体外。 三、与之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四大系统,相互关系见下图:

(完整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点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地壳运动-地震 能量来自力 岩浆活动-火山作 地球内部 用变质作用-变质岩 形成 风化各种 能量来自外 侵蚀 地表力形态 地球外部搬运 作 用沉积 固结成岩 【学考测试】 (新疆 201307) 1. 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为( . A. 地壳运动 B. 风化作用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 (青海 201301)2.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区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山地 丘陵 高原 盆地 平原 ) ,该地 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岛屿等;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彼此分离, 形成裂谷或海洋。 3.六大板块示意图 A. 印度洋板块 B. 南极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 (江苏 2013) 3. 2012 年 12 月 14 日美国西南海域发生里氏6.3 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 千米。图8 为该次地震“震中位置示意 图”。该海域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其位于() 【学考测试】 (湖南 2010)1. 下图为局部板块构造示意图,图中城市A为智利 南部康塞普西翁市,2010 年 2 月 27 日发生里氏8.8 级地震,读 图,这次地震是南极洲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A. 地壳运动 B. 流水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内、外力共同作用 【知识点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实例 生长边界海岭、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海洋 消大陆板块与高大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亡大陆板块高原尔卑斯山脉 边大洋板块与岛弧、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平洋西部岛界大陆板块海岸山脉弧(菲律宾群岛);安第斯山脉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 美 洲 板 块 A 。 A. 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 B.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南极洲板块 C. 海啸多发区域 D. 大陆架区域 【高考测试】 ( 1998 上海地理) 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双选) A. 美洲板块 B. 非洲板块 A. 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 C. 亚欧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B. 板块“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上 (湖南2011)2.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O C.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很深的海沟 级地震。日本多地震,是因为处于亚欧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的交 D. 板块碰撞地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界处()( 2003 上海地理) 2.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各大洲之间距离今

1-5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第五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难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三、导入新课 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被蒸煮的食物加热到100℃以上,所以食物容易被煮熟. 电冰箱也是家庭厨房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学完本节后,相信你会得到答案. 四、教学过程: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2.地球上水的循环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转换同步测试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转换同步测试 【知识梳理】 1.熔化热 (1)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_______________之比,称做熔化热。 (2)不同晶体熔化热一般_______不同,非晶体_______________熔化热。 2.汽化热 (1)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气体时所需______________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2)汽化热与物质种类、温度和压强都_______关系。 3.进行物质吸放热的运算时,若无物态变化,只有温度改变,使用公式Q=Cm△t;若有物态变化,还须考虑运用熔化热或汽化热的相关知识进行运算。 【基础达标】 1、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 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作用,这是因为()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B.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2、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扬场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在通常情况,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C,液态氮的沸点是-196°C,液态氦的沸点是-268°C,利用液态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A.氧、氦、氮B.氧、氮、氦 C.氦、氧、氮D.氦、氮、氧 4、深秋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A.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5、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 物态变化过程: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化。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A.a、c B.a、d、f C.b、c D.e 6、我国研制一种聚乙烯材料,可在15°C-40°C范围内熔化和凝固。把这种材料制成小 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来调节室温,其道理是什么?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一.背景分析: 1.教学知识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教材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内容,既承接了前面细胞结构方面的知识,又和后面新陈代谢的知识连接紧密。掌握本节的内容对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材的学习内容所培养的能力定位与功效:本节内容着重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以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3.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所激发、培养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意义:本节课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最基本的生命形式——细胞的精密结构和功能,从而学会尊重生命。 4.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策略和意义:本节课拟采用通过几个演示实验的展示,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和归纳出物质进出细胞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但对于市西中学这样一所市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是应该可以作到的。而这种知识的自我发现和归纳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扩散运动2)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基本方式 3)理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内吞和外排 2.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学习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尊敬生命的意识和想要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2.细胞膜特性对内吞和外排的影响。 3.学生对两个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过程中实验能力的培养。 4.学生尊敬生命的意识的培养。

4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第九章 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交换。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指的就是这种能量交换。 熔化热 熔化(melting)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solidifying)指的是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为什么熔化会吸热、凝固会放热?原来,固态物质的分子受到周围其他分子的强大作用,被束缚在一定的位置,只能在这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之间移动,于是固体开始熔解。 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melting heat)。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 说一说 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能量,与这种物质凝固时放出的能量相等。如果不相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汽化热 汽化(vaporization)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liquefaction)指的是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要克服其他液体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收能量。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heat of vaporization)。液体汽化时体积会增大很多,分子吸收的能量不只用于挣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还用于体积膨胀时克服外界气压做功,所以汽化热还与外界气体的压强有关。 固体(晶体)只在温度达到熔点时熔化,而液体可以在任何温度下汽化,所以在提到汽化热时一定要注意是在什么温度下的汽化热。 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