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州市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总分200

一、泰州市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总分200
一、泰州市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总分200

附件一、泰州市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总分200分)

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①基本设施包括:诊断床、观察床、诊桌椅、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压舌板、耳鼻镜、身高体重器、清创缝合包、出诊箱、污物桶、紫外线灯、高压灭菌设备、药橱柜 .②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推拿床、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刮痧板、电针仪、艾条等。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 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经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经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 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

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精)

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省、市中医药大会精神, 不断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 进一步加强我院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 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项目意义 通过省重点专科项目实施, 加强医院重点支柱科室的建设, 改善专科基础设施, 提高专科人员的专业理论和诊疗水平, 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水平较高,能带动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中医专科, 成为全省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实施“三名” (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二、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科建设发展项目 l 、以诊治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为基础,创建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 心脑血管病专科。 2、以诊治糖尿病及并发症为基础,创建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一糖尿病专科(病。 3、以诊治各种骨伤、骨病、颈、肩、腰、腿痛病为基础,创建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病专科。 (二专科建设发展目标

l 、加强科室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科室病床需要(专科≥ 20,专 病≥ 10 ,使科室病床数、基础设施在全省中医医院同类科室中处于领先地位。 2、加大专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为专科发展配备必须设备。 3、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 选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继承人,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专科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内业务讲座(>1次 /月 ,积极选派专科优随访秀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不断加强专科专病的内涵建设, 突出中医特色,使专科的病床使用率 >90%,中医治疗率门诊 >85%,病房 >70%,专科门诊量 >全院 1/10,县域外患者比例 >25%,出院患者≥ 20%。 5、积极探索本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在 3— 4个相关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 注重治疗措施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展 1— 2项客观化诊断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1项 /年 ,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合作交流,合作及交流项目≥ l 项 /年。 6、健全学术网络,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推广相关技术。每年承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积极申办省级或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7、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科室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8、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强化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制定本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协定处方。 9、认真落实核心制度,不断提高以中医内容为主的医疗查房、教学查房、行政查房、护理查房质量,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10、加快院内中医制剂的研制和申报工作, 力争科室自制中药制剂品种专科 >3种,专病 >2种,为新药的研制开发奠定基础。 11、加强科室实验室、研究室建设,为科室临床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提高专科科研能力,加强临床科研,科研课题省级 >l项 /3 年,市地级 >2项 /3年;科研成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 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标准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 一、科室设置 (一)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 (二)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具备一定规模的医院,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独立病区。 (三)设立中医门诊,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 二、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 (二)三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临床专业10年以上。二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 (三)主管中医病房的护士长应当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能够指导护士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三、医疗用房 (一)门诊诊室的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的需求。三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二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平均每床建筑面积;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每床平均净使用面积。 四、设备配备 (一)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脉枕、针灸器具、火罐、电冰箱、计算机等。 (二)根据专科业务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 五、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六、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临床科室及专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临床科室参照本《基本标准》执行。

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一、医院(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下同)中药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中药饮片煎煮等服务。 中药品种、数量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常用中药饮片品种应在400种左右。 二、部门设置 (一)中药房由药剂部门统一管理,可分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 (二)至少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有条件的医院可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设置中药制剂室。 三、人员 (一)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20%,中医医院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60%。三级医院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不低于50%,二级医院不低于40%。 (二)中药房主任或副主任中,三级医院应当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二级医院应当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三)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负责人至少应具备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应具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煎药室负责人应为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煎药人员须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应有临床药学人员。 四、房屋 (一)中药房的面积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二)中药饮片调剂室的面积三级医院不低于100平方米,二级医院不低于8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的面积三级医院不低于60平方米,二级医院不低于40平方米。 (三)中药房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当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 五、设备(器具) 中药房的设备(器具)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一)中药储存设备(器具) 药架、除湿机、通风设备、冷藏柜或冷库。 (二)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器具)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目标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建设目标 篇一:中医医院骨伤科重点专科实施方案 龙陵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决策,抢抓机遇,实现医院建设和事业发展新跨越,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中医医院,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我院重点专科—骨伤科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把医院做精做强”的办院总则,突出“科技兴院、人才立院、质量建院、管理强院”的四大战略重点,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发挥基层中医药工作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保证在内涵建设、特色优势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继承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进医疗、教学、科研的同步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和科技进步相适应,健全和完善我院中医药服务功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通过用3年时间的建设,在专科基本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技术能力建设、环境形象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医院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争取建成“总体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学科建设领先、医疗技术优良、中医特色突出,科研教学配套、医疗服务满意”的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综合实力处于省内同类医院先进水平。 (一)基本条件建设 1、病区床位达到≥40张。 2、完善门诊,病房,骨伤科特色治疗室,手术室设置,各区域按标准配置及设备。 3、制定中医骨伤科专科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及技术操作规程并逐年总结、分析、优化。 (二)人员队伍建设 1、中医师占医生比例≥70%,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2、每年派一至两名医护人员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骨伤专科或三甲医院骨伤科进修学习半年(含半年)以上。 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4、落实中医诊疗技术应用及中医药使用率绩效考核制度。 (三)科研教学建设

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的思考

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是综合医院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方面,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整个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关于重视发挥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作用的要求,目的是实现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最大限度的挖掘、整合现有医疗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综合医院中医科室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值得探讨,现结合我院及我科的实际情况谈一点的体会。 一、综合医院中医科室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综合医院中医科室的发展普遍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医院投入少,规模小,设施不齐全,功能不配套;二是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对综合医院的综合优势利用不够,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得中医科室的服务范围在缩小,中西医发展的差距在继续拉大;三是中医科室由于中医药服务收费低廉,相关的中医药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仍然存在通过西医服务创收来解决生存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缺乏竞争力;四是中医人才流失较多,尤其是优秀中医人才匮乏,不少优秀的中医人才或中医专业的毕业生改变了就业方向。这些问题在我院、我科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如医疗设备落后、陈旧,工作中时有被别的科室排挤或歧视等现象发生。在医疗工作中,经济效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科室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所以,我科也面临发展中医特色和维持科室效益不能两全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西医治疗提高

科室经济效益,这也是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必须要面对的。 二、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充分认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性是前提条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有利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有利于提高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是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有所作为,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近年来,正是由于各级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着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了临床疗效和运行绩效,承担了较大的业务量,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他临床科室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为病人在综合医院接受西医药及现代诊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提供了及时、安全、有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促进了综合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运行绩效的提高,中医科室在综合医院中的地位逐步得以提高,作用逐步得以显现,成为综合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综合医院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综合医疗服务的医院,显然,缺少了中医是不行的。从当前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所处的地位来看,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方面,中医药日益显示出不可缺少的作用与优越性。尤其是在疑难杂症、功能性疾病、慢性病、临床心理问题及非手术期治疗等方面,中医科室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再者,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更是得到公认,例如一些新的传染病,西医未确诊之前,中医就可通过辩证施治,早期介入进行治疗,从而提高疗效。实践证明,建设和发展好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对于办好一

脑病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脑病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科室中医建设与管理,我们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加强中医从业人员管理 首先坚持中医特色,学习中医药文化,注重中医理论学习。采取了如下措施:制定并实施了科室学习中医计划、中医大讲堂、中医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西学中以及外请上级医院中医主任查房等措施保证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现科室中医人员占全部医生的80%,建立了中医学术带头人制度,确定杨崇河副主任医师为本科中医学科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科室中医发展方向。 学习中医药文化特色,牢固树立将中医传承并发展理念贯穿于全部工作之中,科室在内部装饰等环境形象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科室制定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并定期优化整理,同时制定重点病种的协定处方,已实施于日常工作中。 二、注重中草药的使用 为了提高中草药的使用,科室制定了奖惩措施门诊草药处方指标必须完成35%以上,如每降1%点,处罚相关人员100元,降5%以上,处罚相关人员500元,并取消院内中药奖励,连续三个月不完成指标者,调离门诊岗位,完成指标者给予科内奖励。全科中药、中成药使

用率达80%以上。 三、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 为了体现中医治疗的多样性,科室门诊已开展足浴、耳穴压豆,新增穴位敷贴等项目,应用比例在10%以上。病房开展了足浴、针灸、耳穴埋豆,并新增语言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等项目达70%。 四、努力提高科研创新 在科室制定协定处方的前提下,注意原始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争取为取得“院内制剂”及申请中医科研项目做好基础工作。科室争取每年发表中医学术论文三篇以上。 脑病科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

六安市立医院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六安市立医院作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更应该大力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医院决定开展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针对我院自身的评估情况及使我院以后的专科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确保我院的总体建设规划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通过项 目建设把我院的特色专科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本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中医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 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专科监测工作,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建设目标 根据市立医院中医专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确定中西医结合科为中医重点专科, 该科拥有国医堂和30张中医病床,设有肝病专科、腰腿痛专科、胃肠病专科、风湿病专科等,有高级、中 级和初级7人,其中学科带头人戴维生主任为安徽省名老中医,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中药痛点注射治疗腰腿痛。因此我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经过1至3年努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建设,确保中西医结合科进入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力争进

入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使其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 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带动医院发展的“龙头”科室。 重点提高优势病种 1.颈腰椎痛中药痛点注射; 2.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 三、建设内容 (一)制定实施方案。中西医结合科根据《中医重点专科建 设标准和检查细则》(见附件)要求,结合专科发展实际,以提 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建设计划, 报请医院审核同意后开展建设。 (二)开展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市立医院现有中医技术优势、较合理的人才梯队和一定规模,有计划地选送专科学科带头人和 业务骨干到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进修培养,逐步形成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周期内至少 选派1名学科带头人培训进修1年以上、3名业务骨干培训进修6个月以上。现已成立“安徽省名老中医戴维生工作室”开展工作,师承技术骨干已经到安徽中医学院学习培训。 (三)改善基础设施。在床位、人员、设备等方面对专科建 设给予倾斜,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专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提高学术水平。中西医结合科要制订专科重点病种的 诊疗规范,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不断完善。开展学术交流和专 科临床经验收集整理,研究开发至少1种特色疗法和1-3种中药院内制剂。如目前院内制剂(协定处方)肝硬化1号、肝硬化2号、颈椎病1号、颈椎病2号、腰腿痛1号、腰腿痛2号等。 (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重点专科病种的诊疗 护理规范,坚持实行诊疗和护理规范同期进行。加强护理文书的

特色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宝安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特色专科 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为了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建设我院中医特色专科强院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我院中医针灸科特色专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中医特色专科强院,以更精湛的医术、更高尚的医德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发展目标 加强中医药文化软件与硬件建设,逐步实施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学习宣传、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和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增强中医特色文化底蕴,彰显中医特色文化氛围,通过中医特色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特色服务。同时全面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计划五年时间逐步建成并完善以下特色专科: 中医针灸科(含肛肠科):成立于1993年,是深圳市最早两家

大型康复中心之一,占地约500平方米,有牵引床、微波、超短波、中频、超声等各种康复理疗设备30余部,有完备的运动、作业场所及设施;有专家2人,治疗师3人。人员全部是正规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并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多年来,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诊疗的基础上,引进康复评定、运动、作业治疗等现代康复诊疗技术,开展了广泛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在治疗偏瘫、脑瘫、截瘫、骨关节疾病、神经肌肉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2007年,中医针灸科又接受了市政府购买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加入到了关爱残疾人行列,由宝安区卫生局与区残联共同挂牌为“布吉街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这一项目的开展,使科室在设备资金方面获得了区残联的进一步资助,康复诊疗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职能,开展与社区康复站之间对残疾人的康复转介、对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知识宣传、对社区康复站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 中医内科:由4位经验丰富、有着20-40余年工作经验的专家坐诊,在治疗内科疑难杂证、妇科病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颇有见地。 中医骨伤科:由具有20多年临床经验的2位中医骨伤专家主诊,以中药塌渍、软硬膏、小夹板等为特色,开展正骨、复位等技术,治疗骨伤疾病等。 中医肛肠科:由具有20多年临床经验的肛肠专家主诊。主要采取手术、中药熏洗、外敷、内服等方法,治疗痔、瘘等疾病。

打造绿色中医 形成特色科室

打造绿色中医形成特色科室 我院针灸科从“科学发展中医、和谐发展中医”的角度提出“打造绿色中医,形成以人为本的针灸整体治疗方法”的发展新理念,并由此建成了治疗环境自然温馨、中医文化展示精辟、整体治疗效果明显的特色科室。尤其是自2011年初初自医院迁建以来,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与技术的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使创建“绿色中医特色品牌科室”有了的新发展。 开中医院针灸科原有门诊治疗床12张,每天治疗患者30多人次,患者病种比较杂乱,治疗方法比较单一。近年来,院领导及针灸科吴主任、杨主任根据医院情况,不断摸索和改进县医院针灸科室治疗定位和发展模式,并提出“以人为本,医德为重,学术先导,文化助力”的发展思路。 杨主任在该院针灸科工作近十年,多年来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针灸治疗脑卒中、中风后遗症、颈性眩晕、脑萎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疾病颇有心得,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赖。 科技兴医,构建人文中医模式。针灸科在扩大门诊和增加病床的基础上,不断引入和探讨人性化服务,逐步形成预防、治疗和康复一体化的医疗模式。他们积极开展科技兴医,并以绿色中医为特色,在治疗中以针灸、中药为主,同时坚持“节约用药不开大处方,合理用药不用名贵药材”的非赢利为目的的做法,赢得了医保部门的信任。该科室积极进取,不断奋进,将针灸科室打造成为示范科室;继续秉承绿色中医的理念,对脑血管病以针灸治疗为主,配合中药标本兼治,利用中医的传统技能,如按摩(包括传统按摩、脏腑按摩等)、刺络放血、火罐(包括走罐、闪罐、刺络拔罐等)、梅花针、刮痧、砭石等治疗,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治疗方法,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针灸科以人文中医为导向,培养患者的保健和康复意识,把深奥的中医理论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如何用中医手段防病健身、提高生命质量,得到了辖区百姓的普遍欢迎。 采取特殊针法,扩大诊疗范围。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开中医院针灸科以多发病为重点,将临床常见、多发,且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脑卒中作为重点病种,充分发挥中医理论“神”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以“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病因病机,确立以醒神、调神为主,并重视风、火、痰、虚、瘀等病理特征,制定了一整套中医药的综合治疗方案。在针灸治疗上采取益脑舒肢针刺法、醒脑益智针刺法、阴阳平衡针刺法等针刺手法;在中药治疗上采用中风平安汤、醒脑益智汤、通阳舒肢汤等系列制剂;在康复治疗上实施按摩、药浴、拔罐、刮痧、功能锻炼等传统技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医疗费用,而且也极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目前,该科室已经发展为门诊开设36张治疗床,日门诊量达到160人次,并新设针灸病房,深受患者欢迎。 南开中医院针灸科将继续运用新科技、新项目不断提升治疗手段,多开新项目,多出新成果,使“绿色中医”与时俱进,让更多患者感受新中医带来的温馨服务和治疗。 针灸理疗科 针灸理疗是我院突出的中医专科。针灸系本科、专科毕业的主治中医师芮金凤大夫、王险峰大夫曾在天津、石家庄等大医院专修一年以上,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堪。运用针灸理疗治疗面瘫、头痛、头晕、颈椎病(颈肩背痛、麻木、颈椎骨质增生)、肩周炎、肱骨上踝炎、棘突炎、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背筋膜炎、腰背纤维炎、臀上皮神经损伤、梨壮肌损伤综合征、坐骨神经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退行性关节病、附件炎、各种疼痛麻木、中风。外加中草药离子导入对治疗以上各科疾病效果更佳。年门诊治疗病人达400余例。 医院设备精良、实力雄厚,;供氧中心采用了德国进口的整体中心供氧设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病房楼采用了整体卫浴系统,配备了多功能病床等,为患者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 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

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经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经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进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经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精)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精)

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 一、基础条件 项目项目要求 1.床位数专科床位数不低于30张,专病床位数不低于15张,或者高于医院设置病床的临床科室平均床位数 2.设备配备①共用与专用的诊疗设备满足临床业务工作的需要 ②配备必要的中医专科诊疗设备 3.经费投入①建设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②本院对专科建设按计划足额投入专项经费 4.信息技术应用①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②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项目所在科室业务工作信息、病人信息、医疗质量监测信息及本专科医学情报文献信息 5.接收进修人员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2名 6.对口协作建设周期内至少与1个以上专业相关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单位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并有较密切的协作关系,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基础管理 项目项目要求 1.质量管理①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②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与费用控制措施

③对重点病种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 2.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执行①实行中、西医双重诊断,并严格执行相关的诊断标准 ②实行中、西医双重疗效判断,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疗效标准 ③严格执行其它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3.患者随访①开展患者随访并完善随访制度 ②重点病种的出院患者随访率大于50% 4.医德医风①建立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并认真实施 ②无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 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5.监测数据报送按照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监测数据 6.协作组工作积极参加协作组的各项活动并完成所承担的协作组中的相关任务 7.中医药文化体现本专科(专病)中医药文化特色,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普及工作 三、临床能力 项目项目要求 1.门诊量逐年增加,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 2.平均门诊人次 费用 不高于本区域同级医院同一病种平均门诊费用3.出院病人数逐年增加,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

如何加强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如何加强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随着西医的不断深入,使得国内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越来越少,日趋淡化使得生存发展堪忧。基于此,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急需亮出中医招牌,应用多种措施加强其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将其转变为中医优势,从而带动其他科室的发展与进步,提升中医诊疗水平与中医药服务能力。本次就如何加强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对相关事业有所借鉴。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western medicine,the domestic primar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is less and less,weaken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worrying. Based on this,the grassroots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need show Chinese sign,application of various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construction,transforming it into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other departments,improve service level and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CM ability. This 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of TCM characteristic roots are briefly discussed,hoping it will be helpful for related business. [Key words]The grass-roots hospital;Specialty construction;Constnc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city 基层医院属于我国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发展除了关系到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的发展,同时对整个医疗系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1]。就近几年国内基层医院相关研究来看,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该如何建设,一直是卫生行政部门长期反复思考且难于解决的课题。我院属于基层医院,目前我院年门诊量已达6万人次,仅中医外科门诊量已达2万,约占全年门诊量的34%,但如何做好我院中医外科特色建设,则成为近几年我院相关人员研究与讨论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笔者认为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不能盲目的和西医院拼技术、设备,而应充分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同时利用中医特色专科带动其余科室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本研究进行了如下分析。 1 明确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的指导思想 基层医院属于区县比较重要的医疗机构,也是我国乡村卫生医院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在我国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基层医院属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当地的乡村医疗服务而言,其属于工作龙头,并且是农村医疗、预防与保健中心,承载着农村中医药预防保健与基本的医疗服务等任务[2]。但是从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与报告中发现,基层医院虽然以中医医疗服务为主,但是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使得乡村卫生院中小部分完全西化、一部分逐渐中西医结合化,依旧中医化的部分也逐渐减少[3]。基于这种现状,对于如何发展基层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将中医特色转变为中医优势就成为了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

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通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总指南)

附件1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妇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妇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妇科疾病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应开设妇科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妇科专病门诊,并开设病房及提供妇科急诊服务。 第八条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应设置门诊手术室、专业B超室、阴道镜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妇科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并符合相关规定。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音疗、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妇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电磁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湘潭县中医医院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了不断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强我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项目意义我院目前有湖南省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科、针灸理疗科,湘潭市第三批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科、针灸理疗科、中风科、中医妇科通过湘潭市重点中医专科项目实施,加强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改善专科基础设施,提高专科人员的专业理论和诊疗水平,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水平较高,能带动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中医专科,打造全市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中医专科,实施“三名” (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二、针对现有的四个重点中医专科的延期建设发展规划和拟创建药剂科为湘潭市第四批重点中医专科 一)专科建设发展项目 1、以诊治各种骨伤、骨病为基础,创建湘潭市第四批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科; 2、以治疗疼痛、痹症,康复为基础,创建湘潭市第四批重点中医专科——针灸理疗科。

3、以治疗中风、脑病为基础,创建湘潭市第四重点中医专科――脑病内科。 4、以治疗崩漏、胎动不安、妇人腹痛为基础,创建湘潭市第四重点中医专科――中医妇科。 5、以中医特色制剂为基础,拟创建湘潭市第四批重点中医专科――药剂科。 (二)专科建设发展目标 1、加强科室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科室病床需要(专科≥ 30),使科室病床数、基础设施在省内中医医院同类科室中处于领先地位。 2、加大专科资金投入,预计投入建设资金200 万元,资金 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为专科发展配备必须设备。 3、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选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继承人,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专科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内业务讲座(≥1次/ 月),积极选派专科优秀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不断加强专科专病的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使专科的病床使用率≥ 90%,中医治疗率门诊>75%,病房>60%,专科优势病种中医辨证论治准确率≥ 95%。 5、积极探索本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在3—4 个相关疑难病种的中医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注重治疗措施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中医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