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里的中医智慧 节目提纲 陈明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 节目提纲 陈明
经典里的中医智慧 节目提纲 陈明

陈明,医学博士,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秘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伤寒论》三十余载,发表了“《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伤寒论》课程教学法探讨”等学术论文60 余篇,主编出版《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系列著作、《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等学术专著9 部。

11月4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

《伤寒论》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难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中医古籍,很多人都知道医圣张仲景,这本书就是他集一生的智慧铸就的经典力作。

112首方剂,每一个都是结合了多方面的经验总结而成的。从今天开始,我们会用一个月的时间,给大家讲解这本古籍,让我们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够懂得

中医看病的奥秘。

本期节目中为您讲解了对于治疗颈椎病,痛风病,中医是如何通过六经的基础来解决的。也深入的分析了什么是因势利导。中医看病是如何利用因势利导的法则帮助病人找到病症的根基的。

1月5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2)

《黄帝内经》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升降与消长,所以

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与死亡,皆本于

此规律。

有此,一年之中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一日之中就有昼夜晨昏的变化。也就是说,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明显地表现有年节律、日节律等。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到了夏至,阳气升发达到顶点,而一阴即生,一直到冬至,阴气达到顶点,进入下一个轮回。

一天之中也是如此,子时一阳生,到了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渐生,一直到子时最盛。

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天人相应,体内的阴阳二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阳的升降而升降、消长而消长,以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如作息不规律、熬夜、疲劳等,就会导致阴阳的升降紊乱,发生许多疾病,而这些疾病,又往往具有定时发作的时间性的特点,最常见于阴阳二气交接的时间,如午时、子时等最多。

小柴胡汤有七味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柴胡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肝、胆经。它有三大功能:一是解热作用,二是解郁作用,三是升阳作用。

1月6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

疏达阴阳枢机是小柴胡汤的作用特色。但有一些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过食生冷或煎炒油炸之品,熬夜,或者干脆夜干通宵,白天睡觉,因而患气机郁滞的比较多,气机不行走了,阴阳不转动了,于是动不动就发脾气,急躁易怒,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苦,或是神情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干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经常躲在家里或没人

的地方哭,严重的就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这些用小柴胡汤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治白内障。小柴胡汤加木贼、蝉衣。这是一个台湾老中医的经验,他认为,木贼草这个植物,手摸上去有砂纸的涩感,可用擦抹铜、铁等金属生的锈,一擦就掉,很好使。用于白内障,就相当于让它擦除眼球所生的“锈”,白内障不就好了吗。而蝉衣就是金蝉脱掉的皮,这个过程叫做“金蝉脱壳”。中医取类比象,蝉衣是金蝉脱掉的一层皮,所以用它就可以脱掉白内障这层皮。这种看似朴素的道理用到临床上确实灵验

另外,节目里还为大家总结了小柴胡汤的其它功效,以及如何应用。

治鼻渊(慢性鼻炎、鼻窦炎)。

治感冒发烧。

治失眠。

治耳鸣、耳聋、耳堵。

1月7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4)

“白虎加人参汤”与“阴阳互根”

《伤寒论》里的“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阳明热证的,六经里边的阳明经。阳明经有热症,比如说有大热、口渴,又出汗出很多,脉相也很大,叫做四大热证,所以一般用“白虎加人参汤”来进行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有五味药,包括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和人参这五味药。石膏是大寒的药,所以石膏在这里主要是清阳明大热,《伤寒论》里把阳明热证叫做大热,就是说其他经的热都赶不上这个阳明经的热。

阳明是多气多邪的经,所以它感受邪气以后,往往出现高热的一种状态,就用石膏来清这个大热,另外这里边有热的话一定会有伤阴的现象,即使没有伤阴也要加上养阴的药物,这是中医里治未病保阴的一种特点。

知母和粳米这两个就有滋阴的作用,尤其知母的养阴作用特别好。这个方子里边还加了人参跟甘草,这两个药物是补气的,热症伤阴就补阴,再加上补气的药物,体现了中医里“阴阳互根”的理论。

“阴阳互根”说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两气,这两气谁也离不开谁,离开阴了,没有阴了,你也就没有阳了,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所以中医治病滋阴可能要加一些温阳的药物,温阳的时候也要加一些养阴的药。

糖尿病的一个主症就是口渴不解,上火了以后他必须有内热,内热伤阴的这样一个特点,我们才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

“升陷汤”

“升陷汤”用于治疗大气下陷。大气的学名叫宗气。这个气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气,人说话,看东西,视听言动都是这个宗气来起作用。如果这个气虚了就叫做“大气下陷症”,症状是容易疲劳、胸闷、气短,一说话就好像接不上气,这个中药对于这方面调理比较好。

慢性疲劳症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一般的疲劳,就是比较累,比较没有精神,还有的人好像睡不醒似的,但是又难以彻底的睡,睡的时间很长,但是质量不高,起来以后头还是昏昏沉沉的,这一般都是慢性疲劳的一个初级阶段,这个就是中气下陷,补中气就可以。

再往下就比较严重,会出现胸闷,心慌,气短,走路上楼就有点费劲,再严重一点就是张锡纯先生说所的大气下陷症,针对大气下陷就用这个“升陷汤”。

“升陷汤”一共有五味药物,包括黄芪、升麻、桔梗、柴胡和知母这五味药物。黄芪补气,升麻、桔梗、柴胡都是往上提气的,知母可养肺阴,养胃阴,也可以养肾阴,加知母的原因就是在补阳气的同时又加上养阴的药物,实际上也是从阴中求阳,否则的话可能单用前面的药物反而这个气提不上去,这就体现了“阴阳互根”的理论。

1月8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5)

《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两本书,分别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里边都会有一些经典的方子可以配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比

如《伤寒论》里的四逆散和《金匮要略》里的旋复花汤。这两个方子配合在一起,治疗肝胆病效果非常好。

肝胆病比较高发,有一些现代的原因。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人经常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样就使人的气积阴阳淤滞,而肝胆是负责气机和阴阳的疏通疏邂的,所以就会导致肝胆的疏泄不利,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肝胆病。

第二个原因是现代人经常熬夜,肝和胆正是主半夜这个时候,子时和丑时,子时就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个时候是胆主事,一点到三点是丑时,是肝主事。肝主藏血,是供给营养的,如果这个时候熬夜不睡觉,肝脏就会受扰动,就不能很好的藏血,所以熬夜也是导致肝胆病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不吃早饭。胆汁主要是肝分泌的,胆是储藏胆汁的。如果早上不吃饭,储藏了一夜的胆汁就排不出去,时间长了就会淤积,容易形成胆结石这些病。

四逆散原本是用来治疗四肢厥逆的方子,四肢厥逆就是手脚冰冷。四肢冰冷并不是因为阳气少了,而是因为肾阳淤堵了,但是肾是主藏的,不能开泄,所以就利用肝的疏泄,来达到疏解肾阳的目的。四逆散中的柴胡是恢复肝的疏邂,芍药是恢复肝的藏血功能,加上枳实和炙甘草,从根本上恢复了肝脏的功能。

旋复花汤是治疗肝着的方子,但是里面却用了葱管和旋复花两味入肺的中药。原因是中医有肝升肺降的理论,利用降肺气来达到顺肝气的目的。所以四逆散和旋复花汤配合在一起能够很好的治疗肝胆病。

1月11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6)

“麻黄汤”是治“太阳病”的一个药方。从伤寒的角度看,“太阳病”就是一个外感病。感冒引发流鼻涕、嗓子疼痛、咳嗽、发烧、怕冷等系列症状,是因为人感受了邪气,到太阳经了。太阳经是人的最皮表的一个经络,相当于一个篱笆门,所以感冒伤风、受外界的邪气,太阳经往往首当其冲。

由于太阳病比较表浅,所以中医又把太阳病叫“表症”,意思就是它很表浅。所以,治疗起来往往就是通过发汗,有时候它很快就会好。

“麻黄汤”的主要作用就是发汗。通过发汗的方法,细菌病毒就随之而去了。在中医里面,发汗能力最强的方剂就是“麻黄汤”,用它治疗太阳伤寒症。

邪气在皮表的时候,它不光在太阳经,它会影响到肺,继而影响喉咙,导致声音出现一些问题。邪气淤到肺,实际上这都是太阳病表症,就是太阳病。所以用“麻黄汤”一发汗,再加一个专治声音嘶哑的药物叫“木蝴蝶”,配合治疗。

“麻黄汤”里有四味药,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在里面有两个作用,一是发散太阳经的寒邪,同时麻黄又可以宣肺平喘。

只要不是虚喘都可以用麻黄。桂枝是帮助麻黄发散太阳经的寒邪,杏仁是帮助麻黄来平喘,甘草起调和诸药的作用。

1月12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7)

“麻黄汤”在张仲景《伤寒论》原著中主要是用来治疗太阳伤寒症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感冒。可是,现在很少有人用麻黄汤来治疗感冒了,其原因跟我们现代的气候、人的体质和生病后求医的程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人找到中医治疗感冒时,大多已经不是最初的伤寒,有时候往往寒入深处、寒邪化湿。因此,陈明教授在讲到这种情况时,通常会使用《金匮要略》里一个“麻黄加术汤”。

此方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了白术,目的是发挥白术去湿的作用。“麻黄加术汤”对伤寒症引起的水肿也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原理是因为要治疗水肿,必须要开宣肺气、通调水道。古人对此法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总结,叫做“提壶揭盖”法。利用“麻黄汤”开宣肺气、下输水道,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

1月13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8)

你知道人的身体里含有百分之多少的水吗?正常的水液代谢是什么样的呢?

人体的成分70%是水,可以说人几乎是一个“水人”,所以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机体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保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一旦代谢失衡,就容易导致“水”病。

人体内正常的水称为“津液”,参与人体津液代谢的器官主要有肺、脾、肾、三焦、膀胱等,首先,我们喝的水先到达胃,在消化水的过程中脾也一同加入,

吸收的水分由脾运转全身,其中由脾升注到肺的水液运行过程是脾输送水液的重要形式,肺主管通调水道到膀胱,肺接纳到水液后,即将水液输送到下焦膀胱,再由膀胱的主子肾脏进行进一步的代谢,而最终形成的代谢废物交由膀胱变成尿排出体外,或交由皮肤变为汗排出,每天如此,日夜不停。

喝进去的水在身体里以什么形式存在呢?难道就是喝进去的液态状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若是那样的话,身体内不到处都是水了吗?原来,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是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要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所以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一些体内的水液不能转换成气,于是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是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

所以中医认为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这个“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加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正如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那我们应该如何"治水"呢?

《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以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的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但如果说水湿太重,甚至泛滥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严重,那就要强力疏导泄洪了,这就是中医的逐水方法了,具有逐水作用的药物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服用后不仅小便明显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时应特别小心,中病即止。《伤寒论》中的十枣汤、大陷胸汤、牡蛎泽泻散属于这类方剂。

“心水病”如何自诊?能否及早发现?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

(1)有水气上冲之候。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2)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

(4)短气。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1月14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9)

昨天我们给大家讲了什么是脾虚水停,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说说脾的兄弟——胃。那胃虚水停的表现是什么呢?

有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就是这种情况。有浅表性胃炎几年了,还伴有螺旋菌感染,她的症状是不敢喝稀的,一喝水或稀粥胃就胀,而且胀的非常严重,叩一叩肚皮就像敲鼓子一样,晚上影响睡眠,所以她再渴也尽量忍住不喝水,喜欢吃一些干燥的食物,如烧饼、油条等。

到我这里就诊时开始不说话,只是摇晃身子,让我听她胃里的水声,果然有“咣当……咣当”的声音。伸出舌头一看,舌面上尽是水,她告诉我有时不自觉的流出口水。

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呢?

《伤寒论》指出是“心下悸”,什么是心下悸呢?心下是指胃,悸,就是悸动不安。心下悸就是胃里悸动不安,有嘈杂的感觉,甚至胃里会听到振水音。当然,水饮为病,舌苔多是白滑的,舌面上有好多水。

临床上见到,属于水饮型的胃病还真不少,有浅表性胃炎的,糜烂性胃炎的,螺旋菌感染的,甚至是消化道溃疡的,都会有这种表现。

《伤寒论》中对这种胃虚水停的经方是什么?

茯苓甘草汤是治胃虚水停的有效方剂,凡是水饮停胃的各种胃病,均有良效。

茯苓甘草汤这个方子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组成,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脾虚水停、胃虚水停的不同。

白术入脾,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生姜,就是我们厨房里使用的调味品,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茯苓甘草汤里用量最大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要是说温阳,我知道大枣也是温阳的佳品。

另外一个治水饮的方子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这个方子就是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这四味药物组成,所以也是和上述两个方子只有一味药之差,这里用了大枣。

1月15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0)

为什么叫五灵散呢?就是由五味药物组成,另外里边有两个苓。

茯苓和猪苓,是恢复膀胱气化,来利膀胱里的水的。

猪苓是一种菌类的药物,为什么叫猪苓呢,是因为这种菌类的药物一般长到大树下,枫树下比较多,它的颜色外边就像一摊猪屎一样,所以叫猪苓。

它利水的作用比茯苓还要强,现在治疗泌尿系的一些疾病,不管是泌尿系的感染,还是肾小球的肾炎,包括泌尿系的结石,猪苓都是非常好的药。

泽泻,泽泻也是一个利水药,但泽泻这个沥水药它有一个特点,它不伤阴,说泽泻沥水而补阴不足,就说它一方面把多余的水给你利掉,一方面又不会伤人体正常的水,它有这个特点。

白术是健脾胃的,白术在这里实际上是起到一个治未来病的作用,同时它又健脾,健脾就促使这个水转移的更快。

桂枝在这里就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温阳化气的,就是真正恢复膀胱气化的这样一个,你看前面都是治水的,有防水的,有往下利的,有防止往上冲的,那么桂枝在这里就是什么,这个利水你沥到一定程度,它就有些残余,这种残余必须靠温阳的药物给它蒸发掉,给它温化掉,就像太阳一出来,把地上的水湿给它蒸发掉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桂枝在这里恢复膀胱的气化的。

1月18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1)

水液代谢失常不能不谈肾,即使前面说到了那些水病,到最终都会影响到肾,就开始它可能不是,比如脾虚水停,可能发展到最后也会影响到肾,出现肾虚这样一种情况,这是肾虚水停。

因为肾主水,就是整个水液代谢,尽管这么多脏腑参与,最重要的总指挥就是肾,所以说肾主水,肾又是水之根,水的根本,治水的根本。

肺是一个通调水道,肾是一个主气化的,它对水的作用是升腾气化,最主要是肾阳的功能。

肾阳是从肾里边发出的这个根,所以叫一身阳气治根本,尤其是肾阳充足的时候,那这个水液代谢就会很正常的运转,即使就是其他脏器出现水气停了,只要肾阳充足,那么这个它就恢复起来就比较快,一般肾阳虚这个水病就是恢复起来就比较慢,所以它是在调节水液里边是最重要的一个脏器。

水一般停了以后,它找人体的松软的部位,或者是下边这个部位,就容易停在下边,腿、脚,容易到松软的部位

真武汤

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

茯苓利水是非常常用的,好多方子里边都有它,这几个治水的方子基本上都有茯苓这个药物。有的还有生姜,尤其生姜的皮利水比较好,这个方子其实它最大的一个特色的用药特点就是用了附子了,附子是一个温的药物,就能给体内增加热量的一个药。

芍药有滋阴的作用,它有可以帮助水邪,这个芍药咱们最早的一本中药本草,可能大家都知道,叫《神农本草经》,这个《神农本草经》里边就记载芍药是利小便的。

附子是有毒的,它是乌头的一个侧枝,这乌头是大毒了,它的毒性比较小一点,当然我们经过泡制的附子会好一点,但即使这样子我们还要讲一个安全问题,所以尽量我们不要在家里边开药,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找大夫去开。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泌尿系的一些疾病,它通淋的作用比较好,尿频、尿急、尿痛,一解小便蜇得慌痛,里边尿道有发热,这个滑石非常非常的好,后世有一个方子用它配甘草,叫做六一散,就是滑石用六份,甘草用一份,它可以治什么呢,就是通过利小便可以治疗拉肚子。

阿胶这个药是驴皮熬制的,为什么叫阿胶,就是用山东东阿县的那个井水比较好,熬制的这个阿胶,阿胶是一个大补,可以补肾阴,补肺这些都是非常好。

脚气可能有好多人叫香港脚,肿痛痒,流水,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候脚肿得穿不上鞋,有时候连着腿都肿,这个猪苓汤治疗也是比较好。

从这个作息规律上大家冬天一定不要熬夜,我们说肾是藏精的,精气要内藏于肾,它益藏而不宜漏,不宜泄.

1月19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2)

肾在五行属于水,一旦肾精亏损,至春易发下列疾病:

(1)易发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不藏精,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至春阳气生发,引动内热,则发温病,多见流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

(2)易发脑血管、筋脉疾病。冬为水,春为木,水生木,肾水能涵肝木,若冬不藏精,至春则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血不足,肝阳上亢,易发中风、半身不遂等脑血管疾病、四肢抽筋、不安腿等筋脉疾病。

大家先看这样一句话,如肾中的水亏虚,不足以制约心火,以至于心火亢炎于上的心烦失眠证,《伤寒论》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这个药方里,很多药我们都讲过很多遍了,可是这个芍药我们好像一直都没注意过。究竟白芍还有哪些作用呢?

白芍,微酸、微寒,养血柔肝,敛阴止汗,缓急止痛。

白芍——当归,补血养血,用于血虚、贫血病症。

白芍——柴胡,疏肝气,养肝血,用于肝气郁滞,爱生气,闷闷欲哭,喜叹息。

白芍——桂枝,调和营卫,敛阴止汗,用于自汗出,出汗后怕风、怕冷。

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用于各种疼痛,特别是急性腹痛、头痛,小腿抽筋、妇女痛经等。

这个芍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怎么用呢?

用于手脚冰冷,手脚冰冷是血液循环不流畅,芍药茶以促进血液循环,将体内积聚的淤血排出体外。尤其是女士更为适合。本方常常服也可以预防冻疮。

1月20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简称麻杏甘石汤,主要是清肺热,治肺热喘。

肺热咳喘往往由肺炎引起,很多人感冒接着会发烧,再过两天变成肺炎,或者一开始就是肺炎,发高烧,往往伴着咳嗽、喘,而且高烧反反复复,就是不退,除了喘得厉害外,还有痰,而且痰都是黄色的,这一点与寒性的痰不一样。舌苔又黄又厚又腻,有一些湿邪,热加上一种湿邪的这样一个特点。

于是可以用麻杏甘石汤。由于肺炎往往还有高烧,因此可以加上之前讲过的小柴胡汤,一定要注意先把烧退掉,如果不退掉烧,喘就好不了,对于一个外感

病,就是包括肺炎,呼吸道感染的这一种病一定首先得退烧。所以两个方子合在一起用,既可以退烧,又可以平喘。

麻杏甘石汤包括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四味药,麻黄与杏仁是方子里止咳平喘的两味药物。

作为日常零食,也可以多吃杏仁,尤其对肺和气管不太好的人而言。

石膏是清热泄火的,它清肺热和清胃热比较好,在这里边它主要是清肺热。方子里有一些灵魂药,就是麻黄跟石膏,两者配合得特别好,麻黄去平喘,石膏去清热。

在这个方子里,有一个配伍的奥妙,就是石膏的量一定比麻黄大至少一倍以上,比如麻黄用10,石膏至少得用20克,实际上现在大于两倍,一般用麻黄用10克,石膏用到30克。这样的话,麻黄的温燥之性就没有了,就可以发挥它的平喘作用。

张仲景也有很多巧用麻黄的地方,对于风寒感冒引发的咳喘,他就配桂枝,风热就配石膏,前者叫麻黄汤,后者叫麻杏甘石汤。

有湿邪的他就配薏仁,只要是实喘,不管是寒热都有麻黄,关键是靠配伍。麻杏甘石汤虽然说的是喘,但是它跟肺有关的一些部位很多,比如说肺开窍于鼻,所以这个汤也可以治由于肺热引起来的鼻炎,这种鼻炎的表现是流那些黄浊的鼻涕。

肺主皮毛,所以肺热的话会影响到这个皮表,会出现一些炎症,会出现一些癣,还有痤疮、青春痘,也可经常使用麻杏甘石汤。

此外,《伤寒论》里治疗肺热,还介绍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是清肺热的,它与麻杏甘石汤的区别在于它是清湿热的。

这个湿和热粘到一块难解难分,所以必须加沥湿化湿的药物,这个热才能出去,如果肺里边有湿热,表现在舌苔很腻,而且有些痰很粘,吐痰吐不出来,小便有时候不太通畅,一般讲有湿邪,它不光是一个单纯的热的问题了,它还有湿,就加在一块。

这个方子的配伍是麻黄,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生姜和大枣。生梓白皮这个梓就是梓树的一种根皮,现在这个药源很少,也不上用了,而是用桑白皮代替。这个汤对一些过敏性的疾病也特别有效。

1月21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4)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透阳明胃热的作用,是中医清热泻火的代表方剂。

后世将白虎汤类证总结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白虎汤中含有石膏,石膏是大寒之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的清热作用无与伦比,尤其是治疗外感发烧,更是药到病除,因为石膏不仅寒凉,而且具有辛味,是辛寒药,辛味药都具有能行、能散的特点,所以石膏能将体内的热邪透发出去,不至于因其寒凉而使热邪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知母在本方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石膏清热泻火;二是知母具有养阴润燥的作用,入肺、胃、肾经,所以可以在大热证时保护肺胃肾的阴津不受损伤,尤其是保护肾阴免受其害,是白虎汤迅速清除热邪的保证。胃中有热,容易下伤肾阴,因“肾者,胃之关也”,糖尿病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开始肺胃燥热口渴,发展下去必伤肾阴,多尿,甚至导致糖尿病肾病,可以说肾病是糖尿病的一个必然结局。所以,治疗胃热时,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护肾阴。

甘草和粳米,益气养阴,保护胃中气阴,制约石膏、知母的寒凉伤脾胃的弊病,白虎汤中石膏、知母是寒药,就借炙甘草、粳米来缓和其寒性。同上,大热最易伤阴耗气,故在治疗大热是一定注意保护气阴,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中医的精髓。

在热病后期,余热不尽,气阴不足者,将白虎汤去掉知母,加竹叶、麦冬、人参、半夏,就变成了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适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的恢复期,以及低烧久久不退,乏力、口渴、心悸,舌红少苔或地图舌者。

自开竹叶石膏汤可用:竹叶10g,石膏15g~30g,麦冬15g,党参10g,半夏10g,粳米15g,炙甘草3g。

1月22日播出:经典里的中医智慧(15)

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意思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使之变成粪便,并排出体外。

所以,如果大肠有热,首先就会出现大便的异常,临床上基本上表现为两类现象:一是热注大肠后,迅速地损伤大肠的阴津,而由热化燥,表现为大便秘结;一是热在大肠,由于热性急速,使大肠蠕动加快,并迫使大肠内的津液外出,表现为大便泄泻,多见于各种肠炎。对于大肠热导致的腹泻,中医治疗主要采用清肠止泻的方法,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进行治疗。

葛根黄芩黄连汤,顾名思义,肯定有葛根、黄连、黄芩,另外再加上一味甘草。最关键的是葛根、黄连两味。

葛根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是肠道、消化系统的常用药;葛根既入太阳经,又入阳明经,所以身体前后的疾病都可以治,如治头痛,既可以治前脑门痛,也可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类型:医学类 学校性质:211大学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官方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716307307.html,/ 招生简章:https://www.360docs.net/doc/f716307307.html,/zhaosheng 学校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https://www.360docs.net/doc/f716307307.html,)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111计划”入选高校,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共同建设。 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被誉为中国中医药领域的首善院校和最高学府。同时,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4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先后与27个国家和地区的92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和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推广基地(北京)”。并且与解放军总医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海军医学研究所、解放军302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和构建了军地合作的新领域和新模式。 一、历史沿革 北京中医学院 1956年,学校于北京市海运仓成立,隶属于原卫生部。1960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六十四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为五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 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合并,保留学院名称和建制。 1978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2000年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直属教育部。

中医药大学排名

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卫生部直属) 2.北京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3.复旦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4.上海交通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5.中山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6.华中科技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7.四川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8.中南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9.首都医科大学 10.中国医科大学(原卫生部直属) 11.哈尔滨医科大学7个博士后,36个博士点,52个硕士点。 12.浙江大学3个博士后,35个博士点,54个硕士点。(原卫生部直属) 13.南方医科大学概况3个博士后,36个博士点,50个硕士点(原第一军医大) 14. 中国药科大学14个博士后.23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 15.吉林大学医学院4个博士后,11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原卫生部直属) 16.天津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26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17.重庆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22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18.山东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后,18个博士点,52个硕士点。 19.南京医科大学个3个博士后,20个博士点,42个硕士点。 20.河北医科大学4个博士后,16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 21.上海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5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 22.苏州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后,12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 23.北京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5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 24.沈阳药科大学1个博士后,1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 24.新疆医科大学3个博士后,3个博士点,35个硕士点。 25.暨南大学医学院1个博士后,3个博士点,22个硕士点。 26.西安交通大学18个博士点,36个硕士点。 27.南京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6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 28.黑龙江中医药大学3个博士后,12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 28.天津中医学院1个博士后,18个博士点,25个硕士点 29.福建医科大学12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 30.南昌大学医学院9个博士点,41个硕士点 31.武汉大学医学院7个博士点,37个硕士点。 32.郑州大学医学院7个博士点,30个硕士点。 33.安徽医科大学4个博士点,46个硕士点。 34.广州中医药大学15个博士点,18个硕士点 35.山西医科大学3个博士点,43个硕士点。 36.山东中医药大学2个博士后,9个博士点,19个硕士点。 37.大连医科大学4个博士点,29个硕士点。 38.兰州大学医学院2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 39.东南大学医学院3博士点,26个硕士点。 40.青岛大学医学院3个博士点,25个硕士点。 41.南京大学医学院3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 41.广西医科大学2个博士点,28个硕士点。

202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关于选拔普通高校优秀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提出如下要求。 一、报考事项安排 1.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很多,要早复习,早准备。按照考试范围复习。 2.我校考生,到学校考试中心,办理内部试卷。 3.每年有很多考生,不知道考试重点范围,不知道考试大纲要求,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复习效果很差,影响考试。 4.每年有很多考生,选择错误的复习资料,解题思路及讲解答案都是错误的,具有误导性,不利于复习。 5.学校为考生正确复习,印刷内部试卷。 6.内部试卷:包含考试范围、历年真题、考试题库、内部复习资料。 7.专业课,学校出题。一定要按照内部试卷复习,每年都有原题出现。 8.内部试卷联系QQ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安排邮寄,具体事项联系张老师。 二、选拔对象条件 1.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主干课程成绩合格,在校学习期间未受到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三、招生专业计划 1.招生要求和专业,详见《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招生及专业总表》。 2.学校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含推免生),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我校招生计划、各专业生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部分专业将另设计划用于接收调剂生,具体专业及拟招生人数将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通知。 四、报名资格审核 1.报考考生按照《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以下简称《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选择报考专业,并填写《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

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排名(最新排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排名(最新排名) 石河子大学位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迪拜奖”的新疆石河子市。学校有着65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排名情况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117名;在北京高校排名中位居第22名;在医科大学排名中位居第7名。下面列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年排名情况: 年份排名总分类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影响201511763.03医药62.7361.9166.25201410163.31医药62.4663.8164.6201311261.58医药3.742.178.520121044.08医药3.992.138.672011984.57医药4.212.3516.5920101074.04医药3.422.3518.5920091093.89医药 2.912.4918.33 2016年12月14日起,考生就可以打印准考证了,每年丢准考证的人也不少,因此,新东方在线提前提醒大家好存好,虽然14-28日都可打印,但是还是尽量避免少出问题。关于准考证打印和考场座位号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下面统一分享相关信息,大家收藏留用。2016考研准考证打印时间:12月14日-28日 2016考研准考证打印入口:研招网 考研准考证号组成:准考证号=学校代码+学院代码+专业代码+报考人数 举例: 考生编号:101831110104385 1—5位:10183。这是吉林大学代码,表示你报考的学校是吉大 第6位:1。这表示你是“2011”年参加考研的考生 第7位:1。这一位应该和考试方式有关,至于考试方式下面再说。不过我不知道它俩的对应关系 8—10位:101。这是学院代码,看过招生专业目录吧。每个学院前头都有一个三位代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 国 药 科 大 学

中 国 药 科 大 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有机化学 试题 编号 (注: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 命名下列化合物(10 分) 二.根据题意回答问题(6分) 1.用反应式表示Baeyer-Villiger Oxidation (1分) 2.用反应式表示Dieckmann Condensation (1 分) 3.写出THF 的结构(1分) 4.写出右侧化合物的构象式(1分) 5.写出下列反应的产物及消除构象( 2分) N CH 2CH 3COOH CONH 2N N H N 3 2COOH CO Cl CH H C 2H 5CH 3 H C CCH 3CC(CH 3)3CH(CH 3)2 O H OH CH ONa / CH OH

有机化学 试题 第 2 页 三.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20分) 1.下列化合物中,可以用来制备格氏试剂的是( ) CH 3CH(Cl)COOH CH 3C CCH 2Cl CH 3CH(NH)2CH 2Cl O H Cl 2.下列化合物消除HBr (E 2机理),速度较快的是( ) CH 3 Br CH 3 CH 3Br CH 3 CH 3Br CH 3 CH 3 Br CH 3 3.下列化合物与 PhO — 进行S N 2反应的速度次序是( ) Br CH 3 Br CH 3 CH 3 Br ① ② ③ A. ②>③>① B. ③>②>① C. ①>②>③ D. ③>①>② 4.下列1,2-二甲基环己烷Newmann 式中,最稳定的构象是( ) H 3H 3 3 3 H 3A B C 5.下列化合物中,为内消旋体的是( ) OH CH 3 OH CH 3OH 2 2C C Br Br 3 3① ② ③ ④ ⑤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⑤ C. ③,④ D. ④,⑤

王显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指导教师简介 王显,男,1965年5月出生,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 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 主任、心脏中心主任。2003~2005年从师胡大一教授进行博士 后研究工作,曾在美国、日本等大的心脏中心访问学习心血管 介入治疗,2005~2010年担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介入培训基地主任。擅长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以及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断与中西结合治疗,曾经成功救治心脏骤停长达18分钟以及心脏破裂的数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挽救包括我军高级将领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无数宝贵生命,受到中央电视台和健康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累计完成冠状动脉支架术近4000例,先心病介入治疗近2000例,肾动脉等外周动脉支架术近1000例,先后帮助全国80余家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工作。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暨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副主编等。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介入心脏病学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 科研情况:在学术界率先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假说并进行深入研究,在该假说指导下研发的中药单体涂层支架获得2项国家专利:一种血管药物支架(专利号ZL200920222325.9)、Synhome心衡(商标注册证号6872500)。另外发明专利2项: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专利号200810132903X)、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DIS双重免疫靶向疗法临床治疗方案 第一部分:基础资料 方案解读: 从临床角度来看,无论是尖锐湿疣,还是生殖器疱疹,其顽固难治,根本原因在于其传染性强、复发率高。从中医辨证角度看,传染性强,是由病毒本身生物特点所决定,而复发率高,根本原因在于受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针对受体针对湿疣、疱疹的特异性免疫问题采取差异化的综合诊疗方案,方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疾病的临床复发率。 名词解释: 1、门诊关于“临床复发率”解释:指患者就诊后,医疗机构定期回访,可细化区分“一年复发率”、“三年复发率”、“五年复发率” 2、DIS:Double the immune system双重免疫系统 本方案参与学科: 中医病毒学、人体免疫学、流行病学、生物细胞学、基因检测临床应用技术

医院介绍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始建于1952年,1994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2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皮肤性病临床诊治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 医院现有职工674人,高级职称56人,中级职称177人,拥有医学博士(博士后)15名,医学硕士9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 传染性性病的系统研究 医院建院数十年来,在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财力物力扶持下,医院陆续完成了以皮肤性病为核心的预防、科研、临床诊断的国内最系统的临床实验研究中心(内含现代化研究十个实验室),构筑了皮肤性病的多学联合协作、研究、科研平台。 在现有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医院广泛引入国外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技术,开创国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治疗的多项技术先河,融汇中、西医临床诊疗精髓,更是首创了极具针对性的“DIS双重免疫靶向疗法”,将性别诊疗在临床效果和治愈率上,均远远高于国内、国际水平。 院际协作 科研合作:医院以自由的性病临床实验研究中心(STDRC)为基础,积极广泛的开展国际医疗高端合作,先后与美国约翰惠普斯金大学(John HP Skin University )、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Leuven)、香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详细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详 细版) 对于考研中医综合的复习,想必大家有一些疑问,比如说应该用哪版的教材,应该怎么复习,我现在想说一下我的经验。 中医综合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六门。我们学的教材版本分别是学苑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实对于考试用哪一个版本,除了中医内科学,其他科都无所谓。考研中医内科学以七版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主,可以说90%是七版教材上的,纵观03年—09年真题,几乎所有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七版教材上找到答案。复习的时候我建议最好买一本中医内科学。据我所知,山东中医药大学好像就是用的七版教材,但是复试的时候如果要考内科,所需的教材则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别的医院我不清楚,但东直门医院是这样的)。 自从在论坛上发了怎样复习中医综合的贴后,有一些人和我联系了,几乎没有我们学校的,还有其他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对于其他兄弟院校的师弟师妹们,我建议你们除了中医内科学,其他科你们直接看自己学的教材,不要在教材上浪费时间,其实他们的差别都不大。对于本科阶段没有学过中医专业课的同学,可以参照我们教材的版本。因为复习的经验我更习惯说出来,因为好多是外校的师弟师妹,为了让你们更好的复习,我尽量都写出来,大家参考一下。 中医综合的内容很多,许多是需要背诵的东西,应该有好多早就开始复习了,应该有好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看完就是记不住呢,背了又忘了,那么多东西应该怎么看啊!很少人能够看了不忘,班里同学都说我的记忆力好,因为随便说出一种药,我能马上说出它是属于哪一章哪一节第几个药,他们都说我时背书的机器。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也是背了就忘,但是我会忘了再背,记得大一学中药的时候,我每天都会把当天学的药背一遍,等期中考试的时候,我会把所有学过的药再背一遍,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会感觉期中考过的药我就很熟悉,后几章的药就不熟悉了,我就会重点背诵后几章的药,但是我没有放弃背诵我熟悉的的那些药。麻黄是中药学的第一味药,我想它已经被我背了至少两百多遍了,我每次都会从麻黄开始背,第一次可能会卡在它后面第30个药,第二次背还是从麻黄开始,这次可能会卡在第40个药,第三次还是从麻黄开始背,这次可能会卡在第50个药……以此类推,会对所有的药越来越熟悉,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是背着中药睡着的,第二天早上起来想想昨晚背到哪个药睡着的,然后接着背完,然后再从麻黄从头背一遍。所以我经常对他们说不是我记忆力超人,而是我下的功夫和时间比你多,我在走路、坐车、无聊的时候都会背中药,也许第一次把200多个药(只背药名还没开始深入功效)需要一个小时,久而久之速度会越来越快,也许有时候我能20分钟就能把这些药从头到尾背一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基

中医基础理论Z 第一次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1分] 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2.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 [1分] B.昼 3.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1分] C.五脏 4.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1分] D.《诸病源候 论》 5.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 [1分] C.长夏 6. 被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1分] B.张子和 7.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风疟”的季节是 [1分]

D.秋 季 8.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1分]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 9. 被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1分] D.朱震 亨 10. 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 [1分] E.张元素 1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1分] A.《黄帝内经》 12. 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著作是 [1分] B.《伤寒杂病论》 13.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1分] B.心

14.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1分]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 括 15. 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1分] C.风寒感冒 16. 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 [1分] E.恶寒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1分] C.心 2.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1分] D.五脏 3. 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1分] D.朱震亨 4.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