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12.04.15 班级:高二(11)班授课人:郑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2、学习诗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图片,雷峰夕照,西湖美景。(白娘子故事)今天用诗词文字描绘一幅杭州的历史画卷。《望海潮》(板书)

二、介绍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整体感知:

(一)听录音,正字音。

(二)题解:《望海潮》这个词牌为柳永说开创,取自钱塘江天下奇观之意。调名与作品的题意是一致的。

四、诗词赏析

整体感悟:(板书)

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描写了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都市生活场景。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五个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抒发了作者惊叹,赞美,艳羡的感情。

赞扬了什么?(杭州因为有景色美丽,百姓生活安定和谐,官员政绩卓越)

1、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

“东南”,就方向言;

“江吴”,就地点言。空间浩瀚、面积广大,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居室华美

“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远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错落有致,走近一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幕帘清摆,显得怡然安详,一派“都市景象”。

楼阁,桥,人口这些属于城市的人文景观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沙堤绿树浓密如云,江面广阔无边,江口怒潮白浪滔天,汹涌澎湃。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把浪花比喻成霜雪)“卷”字可以看出狂涛汹涌,十分壮阔的场面。描写了钱塘江的自然景观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写了什么?(街市上珠宝到处陈列出来,家家户户的丝绸盈柜,服饰艳丽豪华,竞相斗艳。)哪些字体现出物质非常充足?(列,盈,竞)

上阕小结: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百姓物质生活)体现出杭州都市怎样的特点?(繁华)

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秀丽的山清澈的湖美丽的花朵扑鼻的花香)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西湖的两种典型意象。“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

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荷花种植范围广,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据说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情人的,这美丽的传说更给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极耐人寻味。

这样景物都有怎样的特点?(清嘉)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描写了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嬉嬉)怎样看出来人们生活得很开心?(吹着羌管,孩子们在湖里唱着歌采菱,老人悠然自得地钓鱼)

7、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描写了什么?(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韵事。)

五、手法分析

1、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工于铺陈,多角度地描写杭州的不同方面,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铺陈的作用通常在于渲染烘托气氛。

柳永选取了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十分充分,既有高度的概括,又非常具体形象,展现出一派昌盛的景象。

2、除了铺陈,还运用了点染手法。何谓点染?怎么体现?

提示: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指的是诗歌有些地方抽象点评,有些地方具体描述渲染。点染要紧密相连,不可断开。

举例说明,点染的位置并没有固定,既可以先点后染,也可以先染后点,更可以在染中插入点。

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望海潮》的点染手法。

点:钱塘自古繁华。清嘉

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六、课外拓展:

引入: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唱柳永的《望海潮》后说“在欣然有羡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起投鞭渡江之志”。因一首词就下决心大型侵略之师,不大可信,当可见柳永把杭州描写得如何繁华美丽。

潮汕大地亦有许多美景,现在请同学们运用刚刚学习的点染手法,用散文化的诗句来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潮汕美景。

例子:

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湘子桥如长龙卧波般连接在江边两头,东边的笔架山重峦耸翠,西边的闹市熙熙攘攘,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像浮在水面上,真是景色宜人,沁人心肺。

在柘林湾观潮涨潮落,待朝霞夕照,看千帆竞发,赏白鹭归巢,寻渔者捕鱼。入夜,海面万家渔火,灿若天上繁星景象万千,拓林湾静谧悠然,让人流连忘返

七、布置作业:

感受诗歌的美,背诵并默写本词。

板书: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 柳永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柳永 教案 词调始见于,为柳永所创的新声,教学中做好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加上课效果。下面是X为大家整理的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定稿版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 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唐诗宋词朗诵解说词

唐诗宋词朗诵解说词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中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

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捧出这部宝典,我们能感觉到它的份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茑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庭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界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今天晚上,在这个古来圣贤千百次吟咏过的新年之夜,让我们共同举起唐宋名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美的旅程。 《琵琶行》唐白居易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望海潮》教学设计及评课(肖培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望海潮》教学设计及评课(肖培东) 1.导入: 有些诗句大多人不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却能永远铭记,千古传诵!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结合注释一走近作者,结合注释二三了解词人写作背景。 3.思考:辛弃疾因何而登“亭”? 明确:为了消愁解闷(板书“愁”)。 4.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词人的愁情所在。 老师范读诗词,学生初步体会愁情。 ⑴赏析上片: 同学们集体有感情地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上片写景部分有哪些意象? 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③上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板书:景:苍凉、空阔--情) (学生回答)意象:楚天、秋水、山、落日、断鸿、游子; 情:乡思、孤寂、空有抱负、壮志难酬。 同学们根据品出的情感诵读。

⑵赏析下片: 同学们诵读下片,思考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典故: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情:乡思、激愤、为国为民--反用其意; 壮志难酬、年华虚度--正面用典。 赏析“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情感:苦无知己、壮志难酬。(呼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 5.总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韬武略换来的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出他对英雄悲壮人格的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6.拓展延伸:赏析词人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用精炼的语言评价辛弃疾。 板书: 景:苍凉、空阔--情 愁 张翰

望海潮ppt课件一等奖

望海潮 《望海潮》,词牌名,秦观、王恽、柳永、曹冠等均有写。一百零七字,双调,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一韵到底。也有于过片(下片的起句)二字增一韵的。以此作为词牌名的词还有秦观的《望海潮》、黄岩叟的《望海潮·梅天雨歇》等。 1词牌格律 【定格】 平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中仄,平仄平。中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注】中——可平可仄;斜体字——韵字 前片第八句有作“仄仄平仄仄”为上一、下四句式,后片结尾作“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者。亦有前片第四句作“平平仄仄”,后片首二字增一韵者。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阅读及答案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阅读及答案 望海潮 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 江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 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1)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钱塘繁华的?(3 分) (2)赏析下阕划线的句子 。(4 分) (3)词的上片赞美杭州,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请找出 词中描写“形胜”的句子,并描绘其所写景象。(3 分) (4)“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3 分) 参考答案 (1)上阕是从重要的地理形势、悠久的历史、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物阜 民丰的人文景观等方面表现钱塘繁华的。(3 分。答对一点 1 分,三点 3 分。) (2)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羌笛声和菱歌声,这两句 运用拟人(或: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杭州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和百 姓欢乐和谐的生活风貌。(4 分。内容 2 分,手法 1 分,表达效果 1 分。)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望海潮》教学设计 陈春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而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见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二)朗读课文 先自读课文,再请一位学生朗读,抓住特点点评,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

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三)悟 1、请找出能体现词人写作意图的一个字。——夸 2、请结合上下阕分析词人各“夸”什么?为什么“夸”?——上片夸钱塘,形胜、 繁华;下片夸西湖,清嘉。 (四)赏:请结合词中语句赏析本词,谈谈“夸”的效果。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推敲词语、分析意象、描述意境、体会感情和鉴赏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 1、鉴赏钱塘的景象 赏析表现繁华的句子 繁华是全词的总纲,词的上片哪些句子写了杭州的繁华?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玉宝石)、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可看出词人所表现的重点是突出物质的丰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烟柳画桥”就是如烟的杨柳,雕画的桥梁。而一个“烟”字描写出朦胧之美。“内帘翠幕”描写居民的住宅的雅致。“翠”是绿颜色的意思。“翠幕”与“烟柳”所描绘的境界和谐,表明了城市的生气与活力。“参差十万人家。”“参差”为大约、差不多之义。这一句表明人家很多,数以万计,从而表明城市人气很旺,十分繁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赏析表现形胜的句子

《望海潮》文本解读

一场“美”到极致的视听盛宴 ——《望海潮》“点染”手法浅析 甘肃省金塔县中学马晶 《望海潮》一词,向来被认为是“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词作上阕作者从多个视角、多个层次描写了杭州的城市风貌,突出了杭州的繁华富庶;下阕着力写西湖盛景,将西湖风光与当地的风俗民情融为一炉,尽显太平气象。词作中,作者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杭州之美,其中我认为当属“点染”手法用得最好。 点染,本是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后来被我国古代文人用到了诗词创作中。“点”即“点明”,指的是诗词中画龙点睛的主句或中心词,它一般用在开头或结尾点明诗词的意旨。“染”即用景物来烘托渲染,具体运用中常伴用各种修辞。点与染结合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望海潮》一词中的“点染”手法极为明显,用得也极为精妙。首先,上阙首句即以鸟瞰的镜头,抓住了杭州“形胜”和“繁华”这两个特点,开门见山地从地理和历史这两个方面对杭州作了高度的概括,这即是“点”。接下来三句分别从自然风光、人口数量以及城市经济情况围绕“形胜”和“繁华”做了具体的描绘渲染,这即为“染”。我们重点来欣赏“染”的部分:“烟柳画桥”,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绘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作者轻轻一笔便绘染出了杭州城温柔安详又兼热闹富贵的一面,杭州城之美,呼之欲出。这儿的“烟”字用得非常妙。一个“烟”字写出

了柳树刚发新芽时那种迷离朦胧的意境。风吹帘动,柳枝轻曳,动静结合,非常富有意境。“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也“染”得非常有特色。“绕”字写出了柳枝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卷”字写出了钱塘江浪涛的气势。一柔一刚,一静一动,极富画面感。“市列”三句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当时的富庶与奢华。上阙先总后分,先点后染,情感蕴藉其中,体现了词之为体的审美特质。 词的下阕也一样用到了“点染”手法。首句“重湖叠巘清嘉”简洁明了地对西湖之美做了一个总括,接着便一步一景,对西湖之美做了细笔描摹。作者在对西湖盛景进行“染”时,提笔便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到这句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当然,说金主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的野心,不足为信,但足见这一句写得是非常好的。“三秋”意指桂花花期之长,“十里”是说湖中荷花种植面积之广。荷花娇艳,莲叶接天,这是何等的盛景!“三秋桂子”更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芬芳的桂花可是从那嫦娥的广寒宫飘落?作者细笔绘染的西湖是美丽的:秋季,山上有桂花飘香,沁人心脾;夏日,水中有荷花盛开,赏心悦目。作者把不同时节不同地方开放的两种花放在一处描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常大胆。接着作者便把注意力放到了百姓身上:“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不管是晴和的白天,还是瑰丽的夜晚,到处都是快乐的垂钓老翁和嬉闹的采莲姑娘,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作者此处用了“互文”的手法,让我们既听到了羌管和菱歌飘扬,又看到了美景和游人相乐。眼观风

望海潮柳永阅读答案

望海潮柳永阅读答案 【篇一:柳永两首词名句默写原创题】 txt>柳永两首词名句默写原创题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张俊仙 《望海潮》(柳永) 1《望海潮》(柳永)词中的“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 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柳永)词中的““住宅的雅致。 3、《望海潮》(柳永)词中的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 ,,。” 4、《望海潮》(柳永)词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这个繁 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 ,,。” 5、《望海潮》(柳永)词中的“”这几句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 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6、《望海潮》(柳永)作者生动描绘的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的名 句是:“,。” 7、《望海潮》(柳永), 参考答案 《望海潮》 1、《望海潮》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致。 3《望海潮》(柳永)词中的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 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4、《望海潮》(柳永)词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这个繁 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5、《望海潮》” 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 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6 7、词人写达官贵人游乐场景的句子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 吟赏烟霞。 【篇二:望海潮导学案答案版】 制:杜慧敏校审: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月日

【教师寄语】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辜负青春。——薄伽丘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3、鉴赏这词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_北宋________(朝代)词人。原名__ 三变______,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____耆卿____,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 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 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 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背景介绍】 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 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 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 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词】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 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词依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称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称长调。一般分上下阕。从风格看,宋词大致可分为__婉约________与 _____豪放______两派。明代张綖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 者欲其气象恢弘。” 【课前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课堂探究】 1、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根据原文填空。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沪教版语文九上水仙子·咏江南教案2篇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自学指导】 1,了解张养浩的文学地位,通过诵读品味课文用词简洁、语言上口、句式整齐的特点。 2,体会课文的写作角度,理解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感受这首曲子描绘的意境。 3,充分感受这首曲子流露出的热爱自然、关注民生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领会古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了解赏析的方法。 2,难点:体味曲中作者“爱杀江南”所蕴含的感情。 【正音正字】芰jì飐zhǎn 【词语积累】 烟水:江南水气蒸腾有如烟雾。 晴岚:晴天山林中的雾气。 画檐:绘有花纹、图案的屋檐。 芰荷:指菱角与荷花。芰,菱角。 【朗读课文】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译文】 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两岸人家屋檐相连。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时风从卷起的珠帘飘出有十里远。画船儿好像从天边驶来,酒旗儿迎风招展。真爱死个人啊,江南! 【课文分析】 张养浩的《水仙子·咏江南》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秋光的散曲。此曲写秋,曲中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诗情画意,风格清逸,情调欢快,音律和谐。打破传统咏江南诗词的写法,描写时远时近:望大江远山,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首句“一江烟水照晴岚”,展示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晴日照射,氤氲荡漾,烟水迷茫。 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与一句对偶,写出在烟水迷茫中描画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 三句“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淡”用得好,把温柔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仿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四句“看沙鸥舞再三”,平添了几分闲适自得的怡然之味。 五句“卷香风十里珠帘”,这是“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化用李清照的“帘卷西风”,暗示此地的富丽,又与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 六七句“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不仅字面相对,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 八句“爱煞江南”,总结心得,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 在写景的层次上,作者由荷塘做中心,再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香延伸到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一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 前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画船,第七句又近写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思维训练】 1,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秋色图画,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2,用散文语言来描绘曲中的江南美景。 (江面经晴日照射,腾起了薄薄的烟雾,岸旁的山影映入水中,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两岸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秋光疏淡。放眼游观,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时风从卷起的珠帘飘出有十里远。画船儿好像从天边驶来,酒旗儿迎风招展。静静地品味这一份无所事事的悠闲,何等怡然!) 3,这首曲子,哪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爱杀江南”一句,是作者情不自禁的慨叹,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4,这首曲子,前面七句描写景物,最后以“爱杀江南”作结,是否突兀? (此曲前三句静景描写,后四句动景描写,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的情感。如“看沙鸥”的“看”固然是“我”看,看到他们在飞舞,流露出本人闲洒自适的怡然之味。“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也包含着作者对景物的感受和评价。有泯去了嚣扰俗丽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搖曳之姿。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着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江南的喜爱的感情。七句写景,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是句句都是以情写景,景中有情,否则哪能有这样美丽可爱的风景图。) 5,此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doc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如果以万千人家作为主体,那么烟柳翠幕就是几抹写意的点缀。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种想象,然后齐读一遍。 5.还有什么让人惊叹的?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用语言描绘一下: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动静结合 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 指导诵读 总结:上半阙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精心选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使之点缀在万千人家之中,风光旖旎,风情万种。又写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两遍 6.但是,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翻译 叠巘:重叠的山峰初中时郦道元的《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望海潮详细解释

望海潮 《望海潮》,词牌名。一百零七字,双调。 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cēn)差(cī)十万人家。云树绕堤(dī)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jī),户盈罗绮(qǐ),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人教版语文课本写的是山字旁加献,“巘”是“山献”的繁体)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翻译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江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卷十九)“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教学中做好《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加上课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望海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

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得杭州,更就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就是浊浪排空得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就是小桥流水得丝竹管弦。美得笔调,美得画面,美得景致,美得神韵,美得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得美,什么叫脱俗得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得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得诗词,以柳永得《望海潮》为最。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与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得情感,情感饱满,重读得有气势,抒情得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得就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得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得美? (生活与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得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就是描写得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得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得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得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就是黄嫩得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得烟云。 珠帘翠幕。或者就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望海潮试课完成

《望海潮》试课案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杭州印象》的视频,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使人魂牵梦萦,而杭州美景更令人心醉神迷。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望海潮》更是写尽了杭州之美,以至于130多年后,远在千里之外的金国国主完颜亮竟起了投鞭入江入主江南之雄心。可见《望海潮》写杭州美景的词句具有多么大的魅力啊!那么《望海潮》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望海潮》,一起去探寻诗词美的魅力。(书写课题) 二、诵读: 同学们看课题《望海潮》是词牌名,是柳永自创的一首词牌,取钱塘观潮之意。 那么同学们学习古代诗词首先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同学们说的很对,是诵读,诵读是很关键的。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课下也布置让大家预习了,下面谁能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这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同学们的掌声就说明了问题。这位同学的朗读功底还是很不错的,有激情,声音洪亮。接下来,我也给大家背一遍这首词。在听老师背诵的过程之中,让我们去倾听,去深入的体悟诗词所传达出来的美。 三、赏析: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诗词中意境的美了吗?感受到了。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你会用你的摄像头拍下这迷人的景色吗?对,肯定会的,那么,你的摄像头都会在哪里取景呢?请同学们根据这首诗所描绘的几幅画面拍摄一部电视风光片的话,那你将怎么拍呀? 那位女摄影师你说,啊,你要拍的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你为什么要拍这幅画面呢?这幅图景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呢?让你感受到了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很好,请坐。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而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的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美丽的传说给西湖又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这又会让我们联想到西湖的诗句吧!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芳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所以西湖又叫西子湖。 “三秋桂子”这4个字没有加任何修饰,让我们会联想到什么?秋季时间长,花期长,桂花馥郁芬芳,长久不散。有关“桂子”的诗句会想到白居易的《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绵延十里的荷花,大家又会想到谁的有关荷花的诗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一句牵动的意象:湖、山、秋月、荷花、桂子,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凝练为一句话,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景致概括出来了。因此说这样的美景我们拍摄下来肯定是会美到了极至的。这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温和的温婉的感觉。有没有摄影师拍摄的画面比这几句诗词要宏伟壮阔一些的呀? 好,我看到了有一名男摄影师举手向我示意,你说,说的真好呀,他要拍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句突显画面的壮观雄伟。这句描绘的是杭州钱塘江,钱塘江岸古树成行,钱塘江水势很大,浪花大,波涛汹涌之势。李白《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俗话说“水到东海不回头,”而钱塘江水则不然,每年8月的时候它能乘良辰美景,从东海回到娘家,回来时候气度非凡,从宫延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这样描写钱塘江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描写钱塘江的诗句大家能不能回忆起来。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重点讲解 宋代部分复习要点 宋代文体以词和文为主,对于一些经典诗词要求背诵,特别是一些警句,经典名句。作家以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姜夔为主。 篇目的重要性和可能出题方式,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有“欧、梅”,散文有“欧、苏”,词有“欧晏”。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导人物。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重视道统和文统。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本传》),曾巩、王安石、三苏就是得欧阳修奖掖,显名于世,接受他的影响,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称赞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文笔皆纡徐委曲、条达疏畅,语言明白易晓,且针对世事,言之有物。 (一)《戏答无珍》 背诵:“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二)《踏莎行》,背诵。 特色:这首词的上片是写行人的离愁,下片是写行人对思妇的思念。 1暗用典故,情深意长。 2层次递进,韵味无穷。 3以乐景写哀景。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一篇史论。 主旨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四)《秋声赋》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文赋。告诫人们不必悲秋怨秋恨秋,而要顺应自然规律,表现一种超脱的情怀。 1、此文是怎样描绘“秋声”形象的?或具体分析《秋声赋》如何运用铺陈比喻来描摹秋声的?

答:这篇文章里,作者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描摹,把无形的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有意有形,从而描绘了一个独特的“秋声”的形象:虽令人感到悚然,感到悲凉,但又气势恢宏。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故称柳七。世称柳屯田。善于填词,以铺叙委婉细密见长。柳词流传甚广,一西夏归朝官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写慢词的人。有《乐章集》。 (一)《雨霖铃》抒发了离情别绪和身世凄怆之感。 分析此词点染、铺叙的特点。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明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秋伤别的情感。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晓畅,情事俱显。 (二)《望海潮》,词牌曲是柳永的首创。是一首铺叙都市生活的长调。背诵。据说金主亮闻此歌,遂起投鞭渡江之意。 1、艺术特色: 1)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 2)夸张的笔调。 3)音律和谐。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世称王荆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一)《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首怀古词。 1、分析此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热情地赞美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下片怀古,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慨叹,不只怀古,而且警时。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2、艺术特色: 1)托故喻今。 2)写景如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