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蜀南竹海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

摘要;竹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蜀南竹海竹林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以生态学和旅游学有关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景区生态系统,建立科学规范的旅游环境解译系统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蜀南竹海;竹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The Exploit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Abstract:Bamboo forest ec;otourism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hinese

forest ec;otourism. Taken ec;ologic;al and tourist theories as guid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of Shunan Bamboo Sea's ec;otourism,pointed out some

suggestions of perfecting tourism spo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sei-

entific; and standard tourism environment interpretation system.

Key Words:Shunan Bamboo Sea,Bamboo forest ec;otourism,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竹林旅游开发已在我国南方的许多产竹省区得到了迅速发展。竹林旅游以优美的竹林生态环境为基础,把竹类植物的观赏性与中华悠久的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其特色鲜明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竹林生态旅游的现状

1. 1竹林旅游景区现状

据统计,我国浙江、四川、重庆、湖南、贵州等17个省(市)充分发挥各自竹类资源优势,形成了特色各异、大小不等的景区、景点近40个。其中包括国家4A级景区蜀南竹海、安吉竹博园等。国家森林景区浙江安吉中国大竹海、莫干山、贵州赤水竹海、重庆永川茶山竹海等。省级景区桃花江竹海、重庆百里竹海、江苏宜兴竹海等。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四川两省的竹林旅游在规模和管理经验方面更为成熟。

1. 2竹林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类型

(1)竹海。以大面积的竹林资源为基础,形成较大规模的竹林景观。如浙江安吉竹海、重庆南川金佛竹海、贵州赤水竹海、江苏宜兴竹海、四川长宁蜀南竹海、安徽九华山阂园竹海等。

( 2)竹种观赏。以培育珍稀竹种,供流人观赏为主要功能。如北京紫竹院、江西}t奉特大毛竹、广西兴坪方竹林、湖南沉陵沐妃竹、重庆金佛山方竹、安徽池州罗汉竹、四少11江安人面竹等。

(3)竹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一个科普郭育和竹文化体验的基地,如安吉中国竹子博物馆、四川中国竹艺城、蜀南竹海博物崔深受人们欢迎。

( 4)竹类引种园。为各种珍贵竹种提积避难所和繁育基地,如四川长宁世纪竹园、夕佳山民居距竹海30km,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6. 8hmZ o 70棵高大茂密的祯楠树林成为,`JIB南一绝”,夕佳山民俗博物馆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仙寓洞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明、清石刻造像,是佛道合一的寺庙;天宝寨、丹崖古寨石室内现有新凿的三十六计石刻1500m2;塑人古战场营盘山、石达开古战场观云亭、都掌蛮”遗迹九龙山古寨墙、寨门等;还有宋明古寺遗址龙吟寺和天皇寺。竹海博物馆于2001年10月在原址上新建。每年风景区还定期举办6月19日的仙寓洞观音会,五月端阳江安龙舟会以及竹文化节”。

2. 1. 3丰富多彩的竹文化

蜀南竹海凭借得天独厚的竹类资源,不断衍生和发展了丰富的竹文化。在这里既能品尝到风味独特的竹类食品,还能欣赏到工艺精湛的竹制工艺品,看到巧夺天工的竹制生活器具,还能亲身体验竹制的交通工具,优美的竹绘画和竹文学艺术。

2. 1. 4蜀南竹海的旅游服务接待

蜀南竹海风景区的服务和接待设施主要分布在万岭、万里、仙寓洞、又一村一带。目前有20余家宾馆,既有蜀南宾馆、翡翠度假村等三星级的宾馆,又有竹海野菜馆、翠竹亭农家乐、青龙阁农家乐等,在档次和规模上满足了各个消费层次的需要。景区内还散布着饮食服务、小卖部、土特产品及旅游纪念品等服务网点。

2. 1. 5蜀南竹海游客分析

2005年进入蜀南竹海的游客在80万以上,今年仅伍一黄金周”就有游客达6. 2万。游客主要以国内为主,地域分布很不均匀,客源集中在本市(占全部游客的X59%、和太省(占个部游客的4f; 44、·bib迪、贵州省的毕节等地,竹程时I}!一股石5小时左右;沿海和北方及西北的游客不多,港、澳、台和海外游客更少。这是旅游学上距离衰减规律”的典型表现,即旅游落流量的大小与距离影响力成反比关系,落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越大,旅滚客流量越少。所以,对蜀南竹海而言,其落源流向表现出伍域性”特征。游客高峰邦主要集中在伍一”、斗一”黄金周、春T大假和学校寒暑假。

2. 2蜀南竹海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1)旅游景观遭到破坏并出现消亡。茄游区超负荷开放,特别是在几个高峰期,攘区内游人密集,大大超过了景区内的环垮容量,再加上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在竹木上雕刻乱画、在林区里抽烟、随意乱扛垃圾等。另一方面,景区内存在无规划乱建设、工矿占地、大修公路、滥砍竹木等情况,导致景观资源遭到破坏,改变了特定的月景氛围。区内病虫害加剧,生物群落结构通步退化,从而出现自然景观消亡。

( 2)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在旅游开表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没有充分认识禾利用竹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人为破坏竹材林下植被,削弱竹林水土保持功能,一些纽方已出现由于人为影响带来的水土流失同时景区内的各类污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溪流湖泊中,加上捕捞水生生牡等,都造成了水体污染和水生生态系统}f破坏。

( 3)竹林退化。区内除砍伐定额外,杠有大量的偷砍滥伐。随着游客数量递增协及对当地旅游产品需求的增大,林区内牙笋量大增,过量挖取冬笋、春笋大大影响了竹林的生长更替。同时,林区内竹农未按乖学方注种竹、养竹、砍竹严重影响了竹鬓减少,生长退化,成片成块的毛竹林的生长范围也由山下退缩到山上台地以内,林地面积逐渐缩小,呈日趋退化的趋势。

( 4)导游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景区内导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普遍缺少系统的生态学、自然地理、竹类植物等知识的系统培训。旅游景区固定的解说词存在迷信化、雷同化等特点,导游解说的方式简单乏味,缺乏因人而异、深入浅出的解说方式,不能把竹林生态美、文化美的信息传递给游客。

3可持续开发的思路及建议

3. 1加强环境保护,优化景区生态系统

积极开展竹林生态环境的进化、发展、演替的研究,优化资源配置、确定合理的生态容量。依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规划开发。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从以下手段;(1)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对景区内的各类固体、液体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处理,统一规划、建设垃圾处理站和污水达标排放工程。为使污染物的统一管理落到实处,可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和奖惩条例,激发社区居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2)鼓励游客采用能源最小化、污染最小化的交通工具,鼓励使用废弃物最小、污染最低的生活用品;( 3)根据景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地确定景区环境容量,结合旅游季节通过价格调整平衡游客

数量;( 4)景区内的旅游设施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不建大型设施,建筑材料应尽量使用环保型,绿化时使用乡土竹种、草木。

3. 2建立科学规范的旅游环境解译系统,培养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旅游环境解译系统是旅游解译系统的重要f3仆官既呆旅游者欣常、认识、王里角星态旅游环境解译系统的构建应按照教育性和引导性、突出乡土竹种及民族竹文化、J人为本、生态美和综合性的原则进行构建使游客在喧嚣、浮躁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券得体憩与思考,在环保意识启蒙和竹文仕熏陶的过程中,深化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认知。培训素质高、业务精}f导游队伍,在解说、服务的同时,还要使导游队伍成为景区美好形像的代表。

3. 3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广和发扬钊文化

蜀南竹海景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沉淀和孕育了丰富的竹文化,但就目前奔看,景区开发中对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相广和发扬还远远不够。深度发掘竹文化,不仅是延续和继承传统,更需要结合当代牡征对竹文化有所创新。例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就可以将和谐景区建设和竹}f谦虚、宽容等人文内涵结合起来。

3. 4提倡游客行为举止文明

游客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景区的经营建设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也反应了游客和景区环境的文明程度。倡导游客行为举止文明,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加弛对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宣传,针对景区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摧施。

3. 5采取科学的竹林管理措施,保护景巨主体景观

景区的主体景观是成片分布的毛俏林,它与一般森林景观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管理和养护方面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竹林管理不善出现退化的实际,采取私学的竹林管理办法,保护景区主体景观。景区内的主要竹种毛竹是散生竹,因此在茄游开分中要做ail不柠狮笋、冬笋T}护春笋,及时挖退笋。每隔3-}-4年要针对毛竹鞭根较深的特点进行削山,在每年7 }-9月或冬季进行松土垦复竹林,在靠近游道的竹林削山松土时要避免破坏景观的完整性。由于竹林生长期短,要及时砍伐老竹、清除死竹、挖除竹莞,对毛竹进行合理钩榨可以防止风倒、雪压,使竹秆通直,达到伤护景区主体景观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董文渊.21世纪中国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 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 1) ;42-45

2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 1) ;44-46 3董文渊,赵敏燕.竹林生态旅游环境解译系统的构建和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4,23 ( 4) ;5

}-55

4刘龙泉.蜀南竹海发展竹文化旅游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2( 3) ;67}

75

5杨晓霞,张明举.蜀南竹海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7( 2) ;25;

一259

6和琳.蜀南竹海旅游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 1) ;7}-8 7和琳.论生态旅游促进蜀南竹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9,( 6) ;4953 8张中龙.蜀南竹海”之旅[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7,( 11) ;36-41

9杨桂华、董建新、梁坚等.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fM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

济学与经济管理类刊】 【打印】【保存】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 孙根年 【专题名称】旅游经济 【专题号】F9 【复印期号】1999年01期 【原文出处】《资源科学》(京)1998年06期第40~44页 【英文标题】RESEARCH ON MODEL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NATURE RESER-VES OFCHINA SUN Gen-nia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作者简介】孙根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 男,37岁,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环境学的教学研究,主编有《旅游环境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专著5部,发表《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等学术论文14篇。 【内容提要】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是自然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依据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将旅游业划分为4 种生态类型,又依据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可开发程度,将自然保 护区划分为5个生态旅游开发等级;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然生态— 经济开发对应关系,提出了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的模式及开发 程序;最后,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业开发政策进行了探讨。 To develop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 aims at keep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a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According tothe impact of tourist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four ecotypes areidentified in terms of tourism in the study. Furthermore,fiveexploitable degrees of nature reserves a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ecotourism

(2020)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XXXXX山生态旅游区 总体策划 X X大学旅游科研所X X省社会发展促进会 二○○三年七月

XXXXX山生态旅游区 总体策划 X X大学旅游科研所X X省社会发展促进会 二○○三年七月

策划组名单 组长: 骆静珊XX大学旅游科研所所长、教授成员: 陈仁远XX大学旅游科研所教授 段森华XX省社会发展促进会 蒋素梅XX大学旅游科研所硕士、讲师

目录 一、策划背景 -------------------------------------------------------------- 1 (一)策划依据 ----------------------------------------------------------- 1 (二)旅游区的景观价值-------------------------------------------------- 3 (三)旅游区的区位交通优势 --------------------------------------------- 4 二、旅游区现状 ------------------------------------------------------------ 4 (一)旅游区基础条件 ---------------------------------------------------- 4 (二)旅游区开发现状 ---------------------------------------------------- 5 (三)旅游区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6 三、旅游客源市场现状与预测 ---------------------------------------------- 6 (一)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6 (二)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7 四、总体构思与创意策划 --------------------------------------------------- 7 (一)指导思想与开发原则------------------------------------------------ 7 (二)旅游区性质定位 ---------------------------------------------------- 9 (三)旅游开发模式------------------------------------------------------ 9 (四)旅游形象策划------------------------------------------------------ 9 (五)旅游产品策划----------------------------------------------------- 12 五、旅游功能分区与项目策划 --------------------------------------------- 13 (一)百花岭-江苴旅游片区---------------------------------------------- 13 (二)潞江旅游片区----------------------------------------------------- 17 (三)芒宽旅游片区----------------------------------------------------- 21 六、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 24 (一)旅游环境评价----------------------------------------------------- 24 (二)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24 (三)旅游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25 (四)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护------------------------------------------ 26 (五)社区与小城镇的建设与整治---------------------------------------- 27

浅析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2011届毕业生:存档号: 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青海乡村旅游的发展 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班级:景区09(01)班 学生姓名:布音白力格 指导教师:张晓兰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

浅析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物、文化传统、风情风俗、体育娱乐等四大类型。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物,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mainly includ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including mountains, canyons, lakes, rivers, forests, volcano, beach, hot spring, wildlife, climate, landform, hydrolog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iological climate.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chievements, eating, shopping, arts and culture,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humanitarian scenery, cultural traditions, customs,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in four categories.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 taking ecological beauty attracts tourists, tourism industry by. I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can produce sustainable ecological tourism integrated benefit, have a high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 of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activities on the matter, for ecological tourist perception, experience, enjo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the resources.(把底纹去掉)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resources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生态旅游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生态旅游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汇报稿) 20xx年x月

随着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过渡,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传统旅游形式与现代休闲娱乐相结合,使城镇旅游焕发新的活力,这类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潜力。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基本背景 (一)项目范围 项目区域南与湿地保护区隔水相望,东距XX市中心20公里,北至 G205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可建设用地:约19.1平方公里。 (二)研究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本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分析;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组织运作;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是旅游景区发展到的必然趋势。小镇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人文氛围的活

跃,带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旅游外部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进一步提升XX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为壮大XX市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以人居、养生文化为主题,湿地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将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从风格上融合,是以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在旅游由长线旅游向中短线以及郊外旅游的趋势下,本项目能为XX市城郊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更快转向特色与专业城镇和现代化城镇意义重大,该项目的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旅游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突出以旅游带动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强化房产、休闲、渔业、旅游等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连带关系,从而强力带动村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能迅速集聚人气,实现城镇的中心化和整体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景区开发深化为区域发展的策划思路对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旅游区也具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生活便利,如果借区域旅游开发进行新镇完善功能的建设,利用城市扩张的大环境,迅速打通产业链,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新镇。 三、研究工作依据

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h1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对象是一切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文化客体。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缺乏这两者,就很难称得上是生东旅游。生态旅游最初在提出来时就是作为一种环境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旅游,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首先关注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这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有较大的不同.其开发成功的标志不是最大的商业利润.而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也关注当地群众的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为此,应遵循如下的开发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地规划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旨目的、无系统的开发只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期的经济利益代替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片面的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冲突。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就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在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规划,因为大部分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遗产。同时应注意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于生

态旅游类型多样,层次复杂,既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和专业性的旅游,也有文化性、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旅游,因此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应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对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服务设施也应做预先的系统规划,生态旅游最终能否成功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 二、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日前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获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旅游地的群众获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更要为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持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发不是单方向,而是双向的,是旅游者、投资主体和当地社会之间的平衡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生态旅游开发是改善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的一个人口,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大的层丽上来看,生态旅游需要全社会积极有序的参与。 三、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与防“泄露”原则 鼓励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让当地群众加入到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这也是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则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具有较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在经济上比较贫穷,生态旅游开发如果完全脱离当地社会是很难成功的。积极地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和群众的支

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生态旅游现状情况 (一)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二)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 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 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 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 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 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 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 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 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 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 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 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 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

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九**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宇波 一、九**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九**位于南岭山地**粤边境的**县境内,因环连**粤两省九县并有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由于特殊的时空因素,九**受人为干扰少,20世纪60年代区内不通公路,1976年建立天然林保护区,1981年3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西省目前唯一加人中国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九**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如下: 1、地质地貌类:①奇峰秀山:黄牛石主峰位于**粤边境,与广东省相连,海拔1430米,黄牛石把高山风貌与美丽传说融为一体,既有泰山之雄伟,又有华山之险峻,更有**之幽秀。登主峰,看日出,观云海,两省风光尽收眼底,伫立其上,有一览众山小之豪情;②峡谷峭壁:九**的峡谷峭壁以南**最为壮观。一岩体似刀劈陡峻,一溪水自上而下奔腾穿越其中,大树老藤分布其上,构筑出九**区一幅神奇与幽险之画卷;③酒壶耳、狼牙齿:酒壶耳因一巨大基岩突起形象酒壶的耳子而得名;狼牙齿以其山体走势起伏大而险峻著称。 2、水色、气象景观类:①河泉飞瀑:主要有**瀑布、一线泉、三叠泉、大丘田丹霞蛟龙、**大瀑布等众多的河泉飞瀑。虽然流量不大,没有大川壮瀑之气势,却是九**精巧灵秀的神韵魅力所在;②云海日出:独特的地形和多变、湿润的气候,造成了本区壮观的云雾霞光,最迷人之处在于时而似万马奔腾,时而浓雾空朦,时而薄雾如纱的云海之上,一轮红日斜挂,置身其间,犹如仙境一般;③大丘田漂流:大丘田河九曲十八弯,落差平缓,景色曲曲不同,弯弯各异,使您尽览两岸山水长画,享受大自然之美丽。 3、植被时令景观:①春景:九**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当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际,九**已是百花盛开、争奇斗艳、鸟语花香之时。满山绿枝嫩芽随风摇曳,夹着泥土的清香,使人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舒爽起来,簇簇木莲、木兰、山苍、杜鹃点缀绿树从中,或白、或粉红、或淡紫、或淡黄,微风阵阵,鸟语声声,风景甚是迷人:②夏景:万木葱绿,鸟语花香,空气湿润而清新。外面已是三伏炎蒸人欲死,而在九**却是清凉到此顿疑仙。此时您若携妻带儿到保护区小住,既可避开城市的炎热,又可尽情享受森林氧吧,增长知识,调整身心;③秋景:春花秋实,秋高气爽,这是到保护区旅游的最佳季节,或登主峰,览尽各色景观,或漂流、或观鸟、或森林浴,融入自然,尽情享受;④冬景:九**冬暖夏凉,冬景淡化,而秋韵正浓。枫叶红了,冬候鸟飞回来了,白鹤到小溪边游玩,鹰和鹃在蓝天上翱翔,慢步林间曲径,耳闻群鸟歌唱,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音,洗去尘间一切烦恼。 4、生态景观: 主要包括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壮观的板状根,迷人的附生寄生植物,藤缠树、树抱石、石包树、古滕、老树及年逾千年的红豆杉林等。 5、动物类景观:九**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全国设立的两个观鸟基地之一(另一个是长**),九**鸟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组织观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6、人文景观:婴粟花梯田、土匪洞、防空哨等遗址,王守仁的指挥所,黄牛石的传说,虾公塘的来历,梅花落地的故事,八十三万多金银的埋藏,老庙、古桥、客家风情等。 7、科研景观:包括森林生态研究站、气象站、宣教培训中心等。 二、九**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九**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景点独特,景点、景区相对集中,素有动物乐园,绿色宝库之美誉,连接粤**两省九县,保护区本部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提供餐饮、娱乐和住宿。但九**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较晚,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有诸多的工作有待开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该区欠缺统一规划和旅游资源详细的资料。九**生态旅游区欠缺发展生态旅游的详细规划,有待组织编写高起点、可操作性的详规,以便科学、有序、有度的开发建设,同时,

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xxx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盘山县甜水乡政府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xxx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单位:盘山县甜水乡政府 建设地址:盘山县甜水乡青年水库 建设投资:25,000万元。 区域面积:19.11km2公顷; 占地面积:40公顷(功能、服务区) 建筑面积:325,156㎡ 容积率:0.81 建筑密度:46% 销售收入:38,315万元 投资回收期:2.1年(税后) 财务净现值:73,691万元 内部收益率:93.5% 投资利润率:63% 投资利税率:77% 绿化面积:4公顷 绿化率:10%

第一章总论 1.1概论 盘锦市委、市政府确立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即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树立盘锦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力争10年时间,将盘锦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精品旅游区,最终建成“北国湿地休闲之都,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针对盘锦市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过渡的发展现实,盘锦市委、市政府把“实施生态立市”作为五大发展战略的首要战略,把“精心打造百公里生态湿地旅游带”作为全市两大产业带之一,正在将红海滩风景区、鼎翔生态旅游度假区整合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盘锦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其提升为5A 级旅游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辽宁旅游基础设施第一名。鸭舌岛、辽河左岸湿地公园、辽滨水城、温泉养身休闲、湿地水上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和设施配套正在实现新突破,以旅游大项目建设拉动相关经济的蓬勃发展,标志着盘锦市旅游产业正在转型升级。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盘锦依托弥足珍贵的滨海湿地资源,已华丽转身,面向大海,全面开启了扬帆远航的新征程。《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指出,“盘锦要依托石油、湿地等资源优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具有北方水乡特色的石化城和环境宜居的滨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

I摘要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 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 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 1引言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丰富,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破坏减少、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

矛盾日益突出。这些资源问题、环境?1?7?1?7题和生态问题等产生的一系列危机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提高。为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开始思考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 色的生态旅游。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 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1?7?1?7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 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

金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金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存在 的问题与建议 袁亚光1,黎德金2,李福华2 1、湖南永州市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永州425002; 2、湖南金洞管理区林业局林业调查队 前言: 森林公园是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森林风景资源是自然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难以再生的国家资源,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本文结合金洞国家森林公园实际,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主题词: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建议 1、森林公园概况 1.1地理位臵 湖南金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金洞管理区金洞国有林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2’27〃—112。7’01〃,北纬26。8’45〃—26。12’27〃。2005年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以《林场许准[2005]951号文件正式决定》“准予设立金洞国家级森林公园”,定名为“湖南金洞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506.8hm2。公园东接金洞分场,南靠晒北滩分场,西邻白果市分场,北低万宝山工区。 1.2旅游资源 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和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调查,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金洞森林公园旅游资源涵盖了8个主类, 13个亚类, 19个基本类型。共有51处旅游资源单体,其中四级2处,三

级19处,二级23处,一级7处。园内内溪流纵横,大小溪流达20余条,主要有小黄司河和大黄司河。大黄司河、小黄司河均由大大小小的峡谷溪流汇集而成,流入白水河,注入湘江。小黄司河水量充足,从西到东北纵贯公园全境,全长近30km,落差达200余m,平均流量3m3/s,水质清澈。大黄司河伴依公园而过,为白水主源流,经晒北滩、小金洞两乡;园内瀑布众多,大小瀑布分布于山涧溪谷。公园水文条件优良,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观赏价值。同时,园内自然植被丰富,经初步调查有高等植物210科1557种,其中蕨类植物43科193种;裸子植物7科13种;双子叶植物137科1130种;单子叶植物23科221种[1]。高等植物种类占全省高等植物总数的28%。按1992年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中种类,公园有保护植物17种,其中二级保护植物4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按照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园有保护植物15种,其中一级保护3种,二级保护12种(没有设三级保护种)。除去重复种,公园共有保护植物26种,加上全部兰科植物30种,共有保护植物56种。其中上冷水源古树群、白果市古银杏群等具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旅游业发展概况 2000年以来,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金洞管理区(原金洞林场)就将森态旅游开发纳入了区域产业

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环境比较好、但脆弱的区域,为了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同时为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分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参照前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建立了生态旅游开发功能分区模式 (见图3)。此模式尤其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地主要由旅游吸引物综合区、娱乐区、服务区3部分构成,各个区域间都有交通线路相连,这些区域与外界也有交通干道相连。其中,旅游吸引物综合区由核心区、缓冲区、试验游憩区3个主要区域组成。核心区是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生态系统的所在,集中分布着珍稀的自然生态环境或文化遗产,其内一般要实行全封闭保护,仅供观测研究。缓冲区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它是对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进行研究的地区,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进行区域,但仅限于观光,且对游客的数量有严格的控制。试验游憩区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除了开展与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相类似的工作外,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的形式也不只拘泥于观光活动,可包括漂流、滑雪等。娱乐区配置了高密度的娱乐设施,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服务区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如饭店、餐厅、商店等。娱乐区和服务区是游客最为

集中的区域,允许汽车等机动车辆进入。功能分区是对游客进行分流和对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利于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管理。 2.社区参与模式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往往具有独特的社区文化、优美迷人的社区环境和合理有效的社区结构,它是生态旅游的文化载体。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社区居民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发扬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保护模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体包括旅游发展决策和旅游发展利益分配两个阶段。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决策中,可以充分保证他们的利益和维护他们正当的权力。参与的程序如下:对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在社区,对居民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民意测验,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深人分析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开发规划和策略;公示开发计划,再次征求居民意见;协调各方意见,做出最终开发部署 (见图4)。旅游发展利益分配,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分配、培训与教育、就业和商机等。整个过程需要专家的帮助和引导,以及政府部门官员的协助。 通过社区参与模式,可以保持当地居民的主人地位,维护当地居民的权益;避免生态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加当地人对旅游发展的认同感,并促进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护法规方面的常识。促进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和素质提高;3.环境教育模式环境教育是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

乡村旅游开发机制

乡村旅游开发机制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非城市区域的以乡村文化景观(农业生产及农村聚落)为主要依托的旅游活动。世界经合组织(1994)指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造乡村环境等有积极作用。乡村旅游有助于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失,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保护传统手工艺,改造乡村基础设施,给农村带来城市新观念。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基层组织民主化,提升农民参政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与口头文学的保护与发展。 一、世界旅游组织(WTO)成员国的经验 欧洲:奥地利的农场度假(“Holiday on Farms”)项目最为成功,它是以质量分级与主题化作为开发与营销手段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奥地利还开展“绿色村庄计划(Green Villages)”,并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农场推广旅游生态标签运动(Austria Eco-label for Tourism)。法国实施了“假期绿色居所计划(Stations Vertes de Vancances)”与“欢迎到农场来(Bienvenue a la ferme)”。意大利应用ECOSERT计划通过规划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波兰推广了“波兰绿肺”项目。乌克兰通过国家级的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乡村绿色旅游发展促进联盟(UPRGTD)——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希腊的通过旅游开发保护传统聚落项目,波兰的Gmina

Muszyna乡村旅游,匈牙利的Cserehat地区乡村接待系统都是通过乡村旅游推进乡村发展的典范。 美洲: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对乡村旅游有重要作用,1992年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与小商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建立了非营利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从事项目规划、募集和发放资助,提供宣传工作。任务是鼓励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实行游客分流;缓解现有旅游场所的压力。主要业绩有: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开发全美森林服务项目。加拿大的乡村旅游形式有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协会是主要管理者,他们分别于1977年成立乡村度假农庄协会(CV A),1990年成立加拿大土著旅游协会(CNATA)。阿根廷、智利与墨西哥是拉美少有的几个实施官方项目扶持农业旅游的国家,阿根廷由农业部与旅游局联合实施的“Raices”乡村旅游项目,智利农业发展研究所实施的为农场主直接提供小额的资金援助的计划,哥伦比亚的Eco-Hotel Los Lagos, Pibija Lodge,都不同程度推进了乡村社区的发展。墨西哥实施了“墨西哥庄园计划(Haciendas of Mexico)”用于改造老庄园成为中小旅馆,这些旅馆使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所有这些计划都在促销、培训与技术上提供帮助。 亚洲:印度的农民教育旅游项目、以色列的Upper Galile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