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习题集

牛顿第一定律习题集
牛顿第一定律习题集

一、单选题(每道小题3分共30分)

1. 如图所示,物体m在水平方向的恒力F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沿F方向

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

A.一定大于F B.一定小于F

C.一定等于F D.有可能大于F,也有可能小于F

1. C

2. 有关惯性大小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跟接触面间的摩擦力越小,其惯性就越大

B.物体所受的合力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C.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D.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2. C

3.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只有做加速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只有速度大的物体才有惯性

D.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 D

4. 图中物体M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则M受力的个数为[ ]

A.2个B.3个C.4个D.5个

4. B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

B.物体只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C.物体处于静止时才有惯性

D.做加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5.B

6. 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要紧蹬几下,是为了增大惯性冲上坡

B.物体惯性大小,由物体质量大小决定

C.物体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时,它的惯性最小

D.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惯性越大

6. B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的合外力越大, 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所以物体的惯性越大

B.汽车的速度越大越不容易停下来,说明物体运动速度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C.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力

D.在月球上举重物比在地球上容易,但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惯性和在月球上是一样的

7. D

8. 甲、乙两个物体迭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受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乙

受一个大小相同但方向向左的水平力F作用. 两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则甲、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及乙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 ] A.F,F B.0,F C.0,0 D.F,0

8. D

9. 如图所示,用一水平力F,把A、B两个物体挤在竖直的墙上,处于静

止状态,则[ ]

A.B物体对A物体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向上

B.F增大时,A和墙之间的静摩擦力增大

C.若B的重力大于A的重力,则B受到的静摩擦力大于墙对A的静摩擦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 D

10. 如图所示,两根完全相同的橡皮条OA和OA'连结于O点,吊一重5N的

物体,结点O刚好在圆心处.若将AA'移到同一圆周上的BB'点, 欲使结点仍在圆心处,且使∠BOB'=120°,这时在结点应改挂一个物体的物重是[ ]

A.1.25N B.2.5N C.5.0N D.0.0N

10. C

11. 如图所示,OM和ON是两条不发生变形的细绳,悬点O下挂一物体质

量为m,开始时∠MON=90°,若M点固定且保持悬点O的位置不变,当改变绳ON的方向时,两绳所受的张力将如何变化?

f2都增大

①当ON方向向x轴靠近时,f

1、

②当ON 方向向x 轴靠近时,f 1减小,f 2增大 ③当ON 方向向y 轴靠近时,f 1和f 2都减小

④当ON 方向向y 轴靠近时f 1减小,f 2增大[ ] A .只有①和③对 B .只有对②、④对 C .只有②和③对 D .只有①和④对

11. D

12. 如图所示,木块质量为m ,用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恒力F 将木块紧压墙壁上后,木块恰能沿墙壁匀速向上滑动,设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是μ,则恒力F 的大小是[ ]

A B C D .

mg

mg

mg

mg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θμθ

θμθ

θμθθμθ--++

12. A

13. 物体A 在斜向上拉力F

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滑行,如图所示,物体A 所受外力的个数为[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

13. B

14. 如图所示,木块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匀速下滑,则斜面对木块的作用力方向为[ ] A .向上偏左 B .竖直向下 C .水平向左 D .竖直向上

14. D

15. 质量为1kg 的物体A ,放在水平地面上,上端挂一弹簧秤,保持A 物

体不离开地面,下列关于A物体受力和弹簧秤读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一定受重力和支持力,弹簧秤的读数一定为零

B.物体一定受重力和拉力,弹簧秤的读数一定为9.8N

C.物体一定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拉力,弹簧秤的读数一定小于9.8N

D.物体可能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拉力,弹簧秤的读数在0~9.8N

15. D

16. 在汽车的车厢中,一个小球悬挂在车厢顶下,当汽车开始作减速运动时

[ ]

A.小球向前摆动B.小球向后摆动

C.小于静止不摆动D.小球向右摆动

16. A

17. 如图中的四种情况,A、B两物体间都没有相对滑动,那么哪种情况下,

A对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

17. A

18. 如图所示,有两个物体A、B,其重G A=3N,G B=4N,A用细绳悬挂在

天花板上,B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弹簧的弹力是2N,则绳的张力T、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N的可能值分别是[ ]

A.7N和0 B.1N和2N C.1N和6N D.2N和5N

18. C

19. 两根等长的轻绳,共同悬挂一个重物如图.现在使两绳夹角变大,则

[ ]

A.绳的拉力变大B.绳的拉力变小

C.两绳拉力的合力变大D.两绳拉力的合力变小

19. A

20. 甲、乙两个物体迭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受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

乙受一个大小相同但方向向左的水平力F作用. 两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则甲、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及乙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 ] A.F,F B.0,F C.0,0 D.F,0

20. D

21. 如图所示,木块在拉力F的作用下, 沿着水平向右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

动,则力F与摩擦阻力的合力方向一定是[ ]

A.向上偏右B.向上偏左C.向左D.竖直向上

21. D

22. 如图所示,AB为可绕B转动的档板,G为一圆柱体,一切摩擦不计,

开始时θ<90°,当θ由小变大(直到AB板水平)时,档板AB受到圆柱体的压

力将[ ]

A.随θ角变大而一直变大

B.随θ角变大而一直变小

C.随θ角变大而先变小,到某一角度后,又随θ角变大而变大

D.随θ角变大而先变大,到某一值后,又随θ角变大而变小

22. C

23. 一个物体静止在与水平面成θ角的粗糙斜面上,如图所示.当θ逐渐增大

而物体尚未发生滑动以前,则作用在物体上的静摩擦力总是正比于[ ]

A.θ B.tgθ C.cosθ D.sinθ

23. D

24. 一木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所示,若斜面倾角增大△θ,而此过

程中木块相对斜面始终保持静止,那么木块对斜面的压力N和木块受摩擦力f的变化是[ ]

A.N变小,f变小B.N变大,f变大

C.N变小,f变大D.N变大,f变小

24. C

25. 物体A的质量为10kg,物体B的质量为20kg,分别以20m/s和10m/s

的速度运动,则[ ]

A.物体A的惯性较大

B.物体B的惯性较大

C.两物体的惯性一样大

D.无法判断哪个物体的惯性较大

25. B

26. 汽车上水平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随着汽车以速度v向前做匀速运动,

物体的受力情况是[ ]

A.重力,方向向下;支持力,方向向上;静摩擦力,方向向前

B.重力,方向向下;支持力,方向向上;静摩擦力,方向向后

C.重力,方向向下;支持力,方向向上

D.重力,方向向下;支持力,方向向上;静摩擦力,方向向后;汽车牵引力,方向向前

26. C

2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物体受到的力越大,惯性越大

C.物体的体积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所含物质越多,惯性越大

27. D

28. 如图所示,一个重力为G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与水平面的动摩

擦因数为μ,用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力F推动木箱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推力的水平分力为[ ]

A.Fcosθ B.μG/(cosθ-μsinθ)

C.μG/(1-μtgθ) D.F·sinθ

28. A

29. 用力拉着质量为m的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如图,在运动中物体所

受的合力为[ ]

A.F B.FmgsinαC.未说有没有摩擦,不好确定D.0

29. D

3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大的不容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推动静止的物体比推正在运动的同一物体所需的力要大,所以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在月球上举重要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要小

D.推满载汽车比推同一辆空车所需的力大,所以满载货物的汽车惯性大

30. D

31. 一只木箱放在车厢地板上随车一起前进,当车突然刹住时,木箱要向前

滑动,因为[ ]

A.货物太轻了

B.货物受到一个向前的冲力

C.地板对货物的摩擦力变小了

D.货物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

31. D

32. 如图所示,光滑的圆球静止在斜面a与档板b之间,已知b与a垂直,

圆球共受三个力作用,即重力G,斜面a的支至

1,档板b的支持力N2,

这三个力中[ ]

A.G最大B.N1最大

C.N2最大D.三个力大小相同

32. A

33. 关于惯性的概念、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惯性就不存在了

B.物体的运动速度大时,惯性也大

C.物体的惯性大小和所受外力成正比

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和外界条件无关

33. D

34. 如图,物体A和B迭放在水平面上,如果水平力F刚好拉着B和A一

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有[ ]

A.地面对B物体摩擦力为f B=0

B.B物对A物的摩擦力f A=F,方向向右

C瓸物对A物的摩擦力f A≠0

D.地面对B物的摩擦力f B=F,方向向左

34. D

35.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A.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

B.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它具有惯性的缘故

C.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不一定是受外力作用的结果

D.力停止作用后,物体就慢慢地停下来

35. B

36. 一条纸带(质量不计)夹在书本内,书对纸带的压力为2N,纸带与书之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要使纸带从书中拉出来,拉力至少应为[ ] A.0.4N B.0.8N C.1.6N D.2N

36. C

37. 图中左右两边对木板所加力都为F,整个系统静止.若将两力均匀减少

到1/3F,木板、木块仍静止.则此时木块所受摩擦力[ ]

A.保持不变B.是原来的1/3

C.是原来的1/6 D.是原来的1/9

37. A

38. 质量为m的木块受大小为F的水平力作用,沿竖直墙面匀速下滑,如

图所示,则[ ]

A.F>mg B.F=mg C.F

38. D

39. 如图,当左、右两边对木板所加压力均为F时, 木块夹在板中间静止不

动.若使两边用力都增加到2F,那么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将[ ]

A.是原来的2倍B.是原来的4倍

C.和原来相等D.无法确定

39. C

40. 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 拉着放在固定斜面上的物体,物体保持静止,如图所示.物体质量为10kg , 斜面倾角为37°,物体和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1,拉力F 大小为58N ,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是(g 取10m/s 2) [ ]

A .沿斜面向上,2N

B .沿斜面向下,2N

C .沿斜面向上,8N

D .沿斜面向下,

8N

40. A

41.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外力F 作用下运动,这力F 和水平方向夹角为θ,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要使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零, 则F 的大小为[ ]

A mg

B

C

D ..大于或等于

.大于或等于

.不可能

mg mg sin cos θ

μθ

41. B

42. 如图,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 1、F 2和摩擦力作用,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 1=10N ,F 2=2N .若撤去力F 1,保留F 2,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 ] A .10N ,方向向左 B

.6N ,方向向右 C .2N ,方向向左 D .零

42. D

43. 如图所示,重力为G 的重物D 处于静止状态,AC 和BC 和BC 两段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是α和β,现保持α角不变,改变β角,使β角逐渐增大到90°,在β角的大小逐渐由α(α<45°)增大到90°的过程中,AC 的张力T 1,BC 的张力T 2的变化情况是[ ] A .T 1和T 2都逐渐增大

B .T 1逐渐增大,T 2逐渐减小

C .T 1逐渐增大,T 2先增大后减小

D .T 1逐渐增大,T 2先减小后增大

43. D

44.

劲度系数为

的弹簧秤竖直吊挂一金属球时,弹簧秤伸长了,现用力沿水平方向拉金属至某一位置与竖直方向成角时,弹簧秤伸长了,关于拉力

的大小和弹簧秤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000N N N N m 1cm F 2cm F [ ]

A F =20N =45

B F =103=30

C F =103=60

D F =102=45αααααα︴

44. C

45. 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与水平成α角的拉力F 作用,刚好作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与水平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 ]

A B C D .

F mg F F mg F mg F F F mg sin sin cos sin sin cos cos ααααααα---

45. B

46. 关于物体的惯性,正确说法是[ ]

A .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要紧蹬几下,是为了增大惯性冲上坡

B .子弹从枪膛中射出,在空中飞行是由于惯性的作用

C .物体惯性的大小,由物体质量大小决定

D .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的瞬间,它的惯性最大 46.C

47. 如图所示,物体A 、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已知物体A 重100N ,物体B 重200N ,则物体B 受到的合力为[ ] A .0 B .100N C .200N D .300N

47.A

48.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只有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才有惯性

B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惯性越大,所以越不容易停下来

C .无论物体如何运动只要质量大,则惯性大

D .物体只有在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才具有惯性 48.C

49.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B .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C .物体静止时有惯性,物体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

就失去了惯性

D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49.D

50. 如图,绳和滑轮间的摩擦不计,绳与水平方向夹角 =30°,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A =20kg ,m B =2kg , 设系统处于静止, 则物体A 所受绳子的水平方向拉力为[ ]

A 10N

B N

C 20N

D 0

....103

50.B

51.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B .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C .在水平地面上滑行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

的结果

D .只要物体受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必定要改变 51.A

52. 用力F 把一铁块紧压在竖直的墙面上静止不动, 如图所示,下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作用力F 与铁块对墙壁的正压力平衡. ②铁块所受重力与墙壁对铁块的静摩擦力平衡. ③墙壁对铁块的静摩擦力不随F 的增大而增大.④作用力F 越大,则墙壁对铁块静摩擦力也越大 [ ] A .只有①、③正确 B .只有②、④正确 C .只有②、③正确 D .只有②、③、④正确

52.C

53. 倾角为q 的光滑斜面上放一个质量均匀的小球A ,用一块光滑平板P 将球挡住,使球在斜面上保持静止,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其中小球给档板P 的压力最小的是图[

]

53. B

54. 如图所示,木块质量为m ,用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恒力F 将木块紧压墙壁上后,木块恰能沿墙壁匀速向上滑动,设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是μ,则恒力F 的大小是[ ]

A B C D .

mg

mg

mg

mg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θμθ

θμθ

θμθθμθ--++

54.

55如图所示, 一根质量不计且长度不变的绳子, 两端固定在等高的A 、B 两个钉子上,把一钩码挂在绳子上,钩码可在绳子上无摩擦滑动,最后它静止在绳子的正中央,此时绳子上张力为T 1,现保持A 端不动,将B 端移至B'钉子上固定.B'在B 的右上方,且AB'的直线距离小于绳长,钩码再次平衡后,绳上张力为T 2,则[ ] A .T 1

B .T 1>T 2

C .T 1=T 2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55A

56.图所示,倾斜放置的传送带匀速传送货物M ,M 与传送带相对静止.传送带向上或向下传递时,M 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分别为f 1、f 2,则其方向分别是[ ]

A .f 1沿传送带向上,f 2沿传送带向下

B .f 1沿传送带向下,f 2沿传送带向上

C .f 1、f 2都沿传送带向上

D .f 1、f 2都沿传送带向下 56C

57如图所示的4个图象中,哪个图象能表示物体受力平衡?(图中v x 表示沿x 轴的分速度)[ ]

57D

58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惯性除了跟物体质量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B .物体只有在不受力的作用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惯性

C .要消去运动物体的惯性,可以在运动的相反方向上加上外力

D .物体的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快慢以及受力情况无关

58提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仅由质量的大小来量度,故答案是D .

59 关于惯性的叙述,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水平轨道上滑行的两节车厢,质量相同,其中行驶速度较大的车厢

不容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 .在水平轨道上以相同速度滑行的两节车厢,其中质量较大的车厢不容

易停下来,因此质量大的物体的惯性大

C .推动原来静止在水平轨道的车厢,比推另一节相同的、正在滑行的车

厢所需要的力大,因此静止的物体惯性较大 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无关

59 D

60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绳子与滑轮的重力和摩擦不计,悬点A和B之间

的距离大于滑轮的直径,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2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

态,则[ ]

A.m2m1/2 C.m2=m1/2 D.无法确定

60 B

61 如图,测力计、绳子和滑轮的质量不计,摩擦不计.物体A重4N,物

体B重1N,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3N.②物体A受的合外力是3N.③测力计示数2N.④测力计示数3N[ ]

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①、③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D.只有①、②、③正确

61 B

62. 如图,将一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作用于重力为G的木块上,使木块

在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地面与木块间压力为N,木块与地面间摩擦力为f,N、f的大小是[ ]

A.N=G,f=μG B.N=G-Fcosθ,f=0

C.N=G-Fsinθ,f=μ(G-Fsinθ) D.N=Fsinθ+G,f=Fμcosθ

62 C

63 如图,一个均匀光滑的小球,放在光滑的墙壁和木板之间,当缓慢地增

大α角时(α<90°)[ ]

A.墙壁对小球的弹力增大

B.木板对小球的弹力减小

C.木板对小球的弹力总比小球的重力小

D .墙壁对小球的弹力总等于木板对小球的弹力

63 B

64 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这三个力大小是以下哪种情况时,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①F 1=3N 、F 2=4N ,F 3=6N .②F 1=1N 、F 2=2N ,F 3=4N .

③F 1=2N ,F 2=4N ,F 3=6N .④F 1=5N ,F 2=5N ,F 3=1N .[ ] 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③、④ C .只有①、②、③ D .只有①、③、④ 64 D

65. 如图所示,木块质量为m ,用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恒力F 将木块紧压墙壁上后,木块恰能沿墙壁匀速向上滑动,设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是μ,则恒力F 的大小是[ ]

A B C D .

mg

mg

mg

mg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θμθ

θμθ

θμθθμθ--++

65. A

二、 填空题(1-4每题 3分, 5-6每题 4分, 共 20分)

1. 物体的_________越大,惯性就越大. 1. 质量

2. 一物体沿倾角为θ的斜面匀速下滑, 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

2. tg θ

3. 同一水平面内有三力作用于一点,恰好平衡,已知F 1与F 2的夹角为90°,

F 2与F 3的夹角为120°,三力之比F 1:F 2:F 3=________________. 3. 312

::

4.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10kg 的粗细均匀的圆柱体放在60°的固定V 型槽上,两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沿圆柱体轴方向的拉力等于___N 时,圆柱体在V 型槽上沿圆柱体轴作匀速运动.(g 取10m/s 2

)

4. 50

5. 已知物体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恰能匀速下滑,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_____;如果物体质量为m ,当对物体施加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推力时恰能匀速上滑,则这个推力大小是_______. 5. tg α,2mgsin α

6. 质量m 为10kg 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20N 的水平拉力F 1,作用下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若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下的拉力F 2,则要使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 2的大小为_____N ,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sin37°=0.6、cos37°=0.8、g 取10m/s 2

) 6. 29.4,0.2

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 、B 和人的质量分别为m A =10kg , m B =20kg 、m 人

=40kg , A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人用70N 的力拉绳,使人、A 、B 匀速前进,人与A 保持相对静止,则:(1)人的脚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2)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g=10m/s 2

)

1. 70N ;0.2

1. 如图所示的物体重500N ,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外力F 作用沿水平地面作匀速向右运动,F 大小为200N ,此时地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_N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 ,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为__________.

1. 380,160,0.42

2. 如图所示, A 、B 、C 三个物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B 和C 各受大小均为5N 的水平拉力F 1和F 2.三个物体都保持静止. 则:A 、B 间的摩擦力为___N ,B 、C 间的摩擦力为______N ,C 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_____N .

2. 0;5;0

1.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

1. 合力等于零.

2. 重100N的物体,受大小为20N且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拉力的作用,在

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则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_____N.

2. 90

3. 如图,物体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匀速下滑,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_______;若该物块静止在斜面上,且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块质量为m,则物块对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方向_________.

3. tgθ;mgsinθ;沿斜面向下

4. 一个氢气球重10N,它受空气浮力的大小为16N,用一根轻绳拴住.由

于水平方向风力作用,使轻绳与地面成60°角,气球处于静止.由此可知,绳的拉力为__________,气球受水平风力大小为___________.

4. 6.93N,3.46N

5. 如图所示,人的质量为60kg,物体m的质量为40kg,人用100N的力拉

绳子时,人与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而物体和人恰能保持匀速运动,则人受物体的摩擦力是_____N,物体和支持面的动摩擦因数是_____.(g取10m/s2)

5. 100;0.2

6. 如图所示, 水平地面上的木块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F作用下, 向

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F与物体受到的地面对它的摩擦力的合力的大小为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

6. Fsin ,竖直向上

1. 如图所示,物体M受到两个水平推力:F1=20N,F2=5N,向右匀速运动.若

不改变F

1的大小和方向及F2的方向,要使物体能向左匀速运动,F2应增大

到原来的____倍.

1. 7

2. 两根轻质弹簧原长均为10cm,劲度系数为100N/m,按图悬挂,小球A 和B的重力均为1N,悬点O与B之间距离是_______cm.

2. 23

3. 如图所示,A、B两物体用绳子OC固定住,OC与水平方向成45°角,整个系统处于静止,如果A物体重100N,B物体重20N,则物体A所受桌面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N.

3. 20

4. 如图所示,木块A重为20N,与竖直墙接触,A受一水平推力F,A与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那么:

(1)当水平推力F小于50N时,物体A_________(运动或静止);

(2)当水平推力F=100N时,墙对木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_N.

4. 运动;20

5. 一条长1m的线,受到50N拉力时即断,现在其中点挂一重60N的重物,

用手拉住线的两端沿水平方向将线拉开,当线的两端相距_______cm时线被拉断.

5. 80

6. 如图所示,悬线MO与水平面夹角为45°,悬线NO与水平面夹角为30°,

物重为50N,当物体静止不动时,两根悬线对物体的拉力T

MO=______W ,

T NO=_________N.

6. 44.9,36.6

1. 如图中甲、乙二图,物体m的质量为2kg,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

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现在用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的外力F=10N推物体(甲图)、拉物体(乙图),则甲图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N;乙图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N.(取g=10m/s2)

1. 8.66,6

2. 如图,在一细绳C点系住一重物P,细绳两端A、B分别固定在墙面上.使

得AC保持水平,BC与水平方向成30°角.已知细绳最大只能承受200N的拉力,那么C点悬挂物的重力最多为_______N,如果所挂物体的重力稍大于此值,这时细绳的_________段将断裂.

2. 100,BC

3. 如图所示,A物重20N,B物重40N,B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25,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要使B物匀速运动,C物的重力应为______N.

3. 10或30

4. 如图,物体A的质量为m,它与竖直墙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要使物体A沿墙向下匀速滑动,作用力F大小为_________.要使物体沿墙向上滑动,作用力F大小为___________.

4.

4

23

4

23

mg mg

+-

5.

如图所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三个重物的重力为、、,且

,,若滑轮的摩擦不计,则两绳的夹角.

G G G

G=

G

2

G=

3

2

=

A B C

B

A

C

G Aα

5. 90°

三、多选题(每道小题5?共20分)

1. 物体恰能静止在斜面上,当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力作用在它的重心上时,

则[ ]

A.物体对斜面上的正压力增加B.物体会开始向下滑动

C.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增加D.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

1. ACD

2. 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

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

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

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有可能是

[ ] A.μ1=0,μ2=0 B.μ1=0,μ2≠0

C.μ1≠0,μ2=0 D.μ1≠0,μ2≠0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看得远一些,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学习目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 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新课: 【探究一】 1. 视频导入:女儿推箱子,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不推时不动。女儿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生活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小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下原因? 【探究二】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1. 小光盘被推动后的运动情况? 2. 将套在小光盘上的气球充足气,气球放气的同时,再次推动小光盘,探究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伽利略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呼应引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能帮我解答我女儿提出的问题吗? 思考: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 “我之所以比别人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的观点的区别: 实验探究:利用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 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字面理解: (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无一例外; (2)总——反映了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 (4)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内涵: (1)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探究三】 (壱)小组讨论,举例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编者:程文清罗杰 【课前预习】 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伽利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但这时它要.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就会.于是他问道:若将后一斜面放平,球会滚动多远? 2.结论: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如果它不受力,物体将以这个速度运动下去.也就是说,,而恰恰是的原因. 3..意义:(1)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 (2)揭示了. 二、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1. 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它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1)当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时,则这个物体的保持不变.(2)当物体的发生变化时,则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①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②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改变. 3.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必定受到不为零的外力作用,反之亦然,力与运动状态没有联系. 三、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或,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1)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性质.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正因为如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定律.(2)明确了力的含义.力不是,而是.(3)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任何物体只要,它所受的合外力必然为零;反之,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物体必受到了合外力. 3.定律成立的条件:惯性参考系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惯性系. 四、对惯性的理解 1.概念:惯性是一种性质,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2.决定因素:由惟一决定,与运动状态,与是否受力. 3.表现形式:(1)在不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有“惰性”的意思.(2)在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 . 【预习检测】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下面是摘自上个世纪美国报纸上的一篇小文章:阿波罗登月火箭在脱离地球飞向月球的过程中,飞船内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与在家中上小学的儿子汤姆通话.宇航员:“汤姆,我们现在已关闭火箭上所有推动机,正向月球飞去.”汤姆:“你们关闭了所有推动机,那么靠什么力量推动火箭向前运动?”宇航员犹豫了半天,说:“我想大概是伽利略在推动飞船向前运动吧.”若不计星球对火箭的作用力,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汤姆问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宇航员答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宇航员答话所体现的物理思想是“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 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 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 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重点 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 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

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三、新课教学 [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 [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七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3.通过大量的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知道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将惯性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验当中,强化STS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利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生产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分析论证法。 教学用具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鸡蛋、光滑的硬纸片、装有水的玻璃杯、化纤桌布、小车、木块、锤子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PPT) (1)给静止的木箱施加一水平方向的推力,木箱沿着水平方向运动,撤去推力后,木箱停了下来; (2)用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 (3)踢出去的足球,虽然会继续“飞行”,但它总是会停下来的; (4)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动,但是最后它也将停下来。 师:以上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发生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就停止运动。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不受力的作用就不会动。) 师:你们能否再举一些事例说明你们的观点?(学生举例) 早在2000年以前,亚里士多德针对类似情况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他认为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伽利略却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他通过理想实验说明了: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 课件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如课本P126图7—3。 配文: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发现,当小球从左侧斜面的一定高度滚下时,无论右侧斜面的坡度如何,它都会沿斜面上升到与下落点几乎等高的地方。假如右侧斜面变成水平放置,小球将为了达到那个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而一直滚动下去。 师:伽利略是在分析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乎逻辑的科学推理,不是凭空想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学说。 当时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的结论是“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2.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我们认为一个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即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设想让滑块从相同的斜面顶端滑下,以相同的速度开始运动,逐渐减小平

牛顿第一定律讲课稿

讲课稿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杯茶就好比人的一生,只有细细品味,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我有一个爱好,品茶。上课前老师泡了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有同学想品尝一下吗?(发放茶杯), 来,这位同学,你品尝了一下,味道怎么样?我见茶水上面有些茶叶,为了防止把茶叶喝进嘴里,你想了什么办法,吹开?还有其他办法吗? 有的同学说转动杯子,能达到目的吗?有茶的同学也可以试一下,看转动杯子是否能把茶叶移开呢?其他同学一块观察一下,为了防止手的晃动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杯子放在桌面上慢慢移动。 可以吗? 为什么不行了? 要想弄清楚这其中的奥秘,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板书)首先,我们来观看两个小视频,第一个小视频,让人非常震撼,一起来欣赏一下,看到什么了,两位大力士在拉飞机,当用力拉飞机时,飞机会动起来,一旦停止拉飞机,那飞机会很快停下来。再来欣赏一个让国人振奋的视频,这是中国国家冰壶女队2012年冰壶世锦赛夺冠的视频,比赛中,队长王冰玉推冰壶时,冰壶会运动起来,冰壶离开手后会慢慢停下来。 这些生活中许多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物体的运动与物体的受力是有关系的,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你的想法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一样的。通过对生活中许多现象的观察,亚里士多德到、早在1700多年前,就提出了“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观点,可以简单的概述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可事实是否如此呢? 我们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我们也会被眼睛所蒙骗,眼睛可以看见事物的表象,但未必能看清其本质。科学的探索有时就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一样,明显可见的证据经常把人们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亚里士多德和许多人一样被生活中的明显的现象搜欺骗。 直到300多年前,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伽利略的出现,才揭开了这场欺骗了人们许多年的骗局,他通过认真的观察,实验,推导,提出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在大家能否根据我们课前的预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讨论好了,可以推举出一位成员来陈述一下你们的设计思路。 好,这一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所设计的实验和所得到的观点。 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高度下滑,滑上一水平板,首先在木板上铺上一层毛巾,然后铺上一层棉布,最后直接是木板,让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静止释放,猜想一下,小车所滑行的距离。 这三种情况下,水平面上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越光滑的水平面滑行的越远,由此,在此基础上,伽利略进行了理想化的推导,如果木板最后变成绝对光滑的水平面,那么小车将会做什么运动呢? 学生回答:小车将会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在此基础上,伽利略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有这样一个凹槽,假设斜面时光滑的,当小球从第一个斜面静止下滑,在第二个斜面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呢? 对,释放的高度?是这样的吗? 来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两个凹槽是对称的,从第一个斜面静止释放,到了相同的高度,现在我改变第二个斜面,让其变得缓一些,再来观察一下,也到了相同的高度。但运动的距离变远了,如果让斜面变得更缓一些,那么,小球运动的距离将更远,如果第二个斜面最后变成水平了,则小球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不会停下。由此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这个实验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实现了?为什么?

新教材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核心素 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 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 惯性大小的量度。 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推理过程,感悟理想实 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 法之一。 通过伽利略和亚里 士多德对力和运动 关系的不同认识, 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本质的曲折性。 知识点一历史回顾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 某个地方 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笛卡儿 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 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思考判断]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它就不能运动。(×) (3)笛卡儿认为若没有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知识点二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斜面,属于事实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 属于理想化推论 面上仍将达到同一高度,但它要运动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到达同一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球将永远运动下去。如图 所示。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真实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来实现的实验。 (2)理想实验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的、无法做到的实验。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近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 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车、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 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媒体】 学生:小车、木块、斜面、木板、毛巾、棉布、烧杯、水、纸条、滑板车、 教师:惯性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通过滑板车运动我们知道运动和力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开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师生讨论后,归纳方案如下: 用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后滑下(为了让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在两种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上滑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惯性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优点: 1、用滑板车运动“小游戏”引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论证、交流评估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又一次熟悉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各种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通过渗透物理学史,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观看“杨利伟在太空吃月饼”视频,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使抽象的问题更直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等六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核心素 养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 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通过伽利略的斜面实 验推理过程,感悟理 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 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伽利略和亚 里士多德对力和 运动关系的不同 认识,了解人类 认识事物本质的 曲折性。 知识点一历史回顾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 要静止在某个地方 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笛卡儿 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 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思考判断] (1)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认为,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它就不能运动。(×) (3)笛卡儿认为若没有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知识点二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斜面,属于事实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 属于理想化推论 面上仍将达到同一高度,但它要运动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球到达同一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球将永远运动下去。如图所示。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真实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来实现的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要求: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主要内容: 1. 历史的回顾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直到17 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提出了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看出: (1) 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 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3. 介绍惯性参考系 在有些参考系中, 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样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简称惯性系. 在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时, 一般可以把地面看做惯性系; 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其他参考系, 也可以看作惯性系. 随堂练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是一种力. B.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C. 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D. 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质量大小决定,所以惯性就是质量.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必定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 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C. 物体向东运动,必定受到向东的力的作用. D. 物体运动越来越慢,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3.在沿水平路面行驶的火车车厢中的水平桌面上放着一个小球,当车厢里的人看到小球突 然在桌面上向右运动,说明( ) A. 火车在向左拐弯. B.火车在向右拐弯. C.火车速率一定在变化. D .火车可能在做匀速运动.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物体受恒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 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D .惯性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初三年级上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初三年级上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形成脉络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 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难点)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重点) 3.明确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难点)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观点 (1)理想实验:让小球沿第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然后冲上第二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上升的高度与释放时的高度相同.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滚动的距离增大. 科学推论:当将第二个斜面放平时,小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2)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笛卡尔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三、惯性与质量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的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判一判(1)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不科学的假想实验.() (2)理想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科学推论”的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 (4)物体只有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 (5)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6)力无法改变物体的惯性.() 提示:(1)×(2)×(3)√(4)×(5)×(6)√ 做一做 如图所示(俯视图),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光滑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由A向B运动.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提示:A 想一想冰壶是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如果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不受阻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 提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冰壶的运动状态将不发生变化,即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和意义 (1)“科学推理”的方法 实验事实: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推理1: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推理2: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推理3: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永远运动下去.实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数据/视频投影仪、实物展台、鸡蛋(生的、熟的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蜡块、铜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分别让两只鸡蛋旋转,再迅速按住,使蛋停下又立即松手,一只不动,另一只却能继续旋转。 【提问】猜猜看,两只蛋有何不同? 【设疑】猜想是否正确?为什么两只蛋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这节课开始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提问】放在讲台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怎样才能让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要用力去推它) 【师讲】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历史。 1、历史的回顾: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a、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人物? b、每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 c、伽利略是如何证明其观点的? ②历史上几位代表人物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学生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 【设问】伽利略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 【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及模拟实验。 【结论】改变悬点的高度,摆球仍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演示】模拟伽利略的理想试验。 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伽利略通过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的理想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的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课题分析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完整版)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