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教士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店铺,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变革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

也有人将容闳、黄宽、黄胜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只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应该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和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

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

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

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

从这个时候起到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为派遣留学生一事,容闳积极倡导,竭力主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及管理办法,后又多次与李鸿章联名上奏清政府,终获批准。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

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

然而,由于清政府接受封建守旧势力陈兰彬及其后继者吴子登的意见,以留美幼童腹少经书、囿于异学、沾染外洋恶习为由,将其提前撤回,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

传教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作者:周梁羊子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中西文化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不仅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近现代化是以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思想为基础的,更为重要的是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尽管这种变化是被迫发生的,但这种被迫最终使中国告别了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传教士在这一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因为其双重身份,对于传教士、对于西学东渐的评价往往两极分化的明显,从进步的角度来看,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传播中的天使,为古老的传统的中国带来近代化的福音。

从民族角度来看,传教士及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历史自身的发展规律,独立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任人宰割,各种条约的欺诈也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生效。

在我们享受近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的民主、自由、便捷生活的之时,我们应理性的思考西学东渐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利玛窦时期,西方传教士是穿着儒装进行传教的,他们友好的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虽有矛盾,多是围绕着礼仪、风俗问题进行的争论。

而近代以来,西方强势与中国的没落局势下,西学的再次到来变成了一种强制,这种强制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表现的最为明显。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清政府的禁教令成为一纸废文,《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东南沿海的五大城市成为西学传播的重要地点。

面对陌生的敌人,晚清士人和士绅阶层开始觉醒,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亲自目睹西方的坚船利炮,因此,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鸦片战争开始前,林则徐便为知己知彼做了准备,他到广州后,便积极搜罗人才翻译西书,研究外国情况,甚至将翻译好的重要报纸送达北京,供皇帝参考。

徐继畬在就任延津绍道道台时,鸦片战争爆发,自此,这位在内地出生成长,沿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轨迹生活的读书人开始觉醒,并参考西方资料及传教士所著书目写成《瀛寰志略》,并在提及相关国家的时候对该国的历史、民俗、政治进行介绍。

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_评_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_

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_评_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_

・书 评・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李喜所近年来,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其活动的广泛性和影响的复杂性越来越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顾长声先生出版了《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堪称新时期传教士研究的拓荒之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该书是以传教士所依托和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主线,侧重帝国主义如何利用宗教侵华,因此无论内容安排,还是资料取舍,显然都忽视了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传教士问题的研究形成一股不小的热潮,有关论文越来越多,并相继出版了若干专门著作。

这些成果拓宽了传教士问题研究的领域,对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肯定;但大多还只是论述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某个方面,还没有就全面评价传教士问题提出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解释体系和理论框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教案、传教士的教育活动等有限的方面,对若干重要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也待深入。

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副教授撰写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该书是继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之后,近代传教士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特别是在解释体系、研究范围、资料运用及研究方法上均有创新和突破,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同时,该书还引发了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一些新的思考。

一、关于如何评价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评价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直是史学界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感叹说:“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真正的难题,这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法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有相当的难度。

1949历 史 研 究1998年第2期 年后,国内学者从肃清帝国主义文化影响出发,把传教士在华活动冠以“文化侵略”,突出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的作用。

从《文学兴国策》看晚清传教士与清末法律教育改革

从《文学兴国策》看晚清传教士与清末法律教育改革

从《文学兴国策》看晚清传教士与清末法律教育改革摘要:鸦片战争后,新教传教士采取翻译书籍等途径,大力输入和传播日本等西方国家文明的法律思想,为清末法律改革提供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本文拟从林乐知翻译《文学兴国策》的历史背景、译本的主要内容、《文学兴国策》的重要性与局限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更好地认识晚清传教士在中国“资治”日本法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日本法律;清末法律改革中图分类号:d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传教士在输入西方法律思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已逐渐为世人所重视,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新教传教士自鸦片战争后,除大力引进西方文明的法律制度,还特别重视日本的法律改革经验,为清末法律改革提供了借鉴,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其中,《文学兴国策》是晚清传教士对中国进行法律宣传的一个重要文献。

一、林乐知翻译《文学兴国策》的历史背景基督教自唐朝已进入中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传教士所输入的“西学”知识极为浅薄,没有多少涉及西方政法的言论,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基督教终于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是因为鸦片战后,在《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下,传教士的地位和权力得到了保护。

并且,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已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新教的价值观不仅为近代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科学进步的影响下实现了与近代科学和哲学成果的调和;宗教改革以来的社会化潮流也使新教各派积极从事社会文化活动,参与社会改革,把建立人道主义社会秩序作为教会的神圣职责。

[1]因而,19世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在西方观念的支配下,希望愚昧的中国人逐渐西化,逐渐接受基督教义。

至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随着清朝门户的开放也逐渐丰富。

他们不仅继续宣传西方的科学知识,更注重西政的鼓吹,西方先进法律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和动机下进入中国的。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内,在华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对中国教会的建立,以及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医药和社会服务等的现代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任何一个心存公正,又对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做过一番考察的人,都不会将其掩盖和抹煞。

由於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只能进行提纲式的简述。

我想,在华西方传教士为中国人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的通俗化中囯当时通用的文字是文言文,与民众曰常使用的口头语言相去甚远,不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几乎无珐正常地阅读和写作。

那时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是文盲,这虽然是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但艰涩难学的文言文也是一大原因。

传教士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把福音传给一般未受过教育,或仅受过很少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从一开始就尝试将书面语言通俗化。

他们用接近通俗语言的“浅文理”(即简易文言文),或直接用口头语言翻译圣经,撰写福音单张。

而这是在以提倡白话文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正式登场的半个世纪之前。

在英囯传教士马礼逊的宣教工作中,文字工作就占了很大的份量。

除了翻译出版圣经,他和后来的米怜(William Milne)等助手一起,编印了很多讲解基本信仰的通俗小册子,免费分发给中囯人。

后来的许多传教士也仿效其做珐。

例如,历史上第一位中囯籍牧师梁发所著的福音小册《劝世良言》,就在当时广泛liú传,影响了许多人。

到1860年,大约有一百万份福音单张分发出去,18 90年增至近二百万份,而到1905年就增至三百七十万份。

这些文字不只传播了福音的种子,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推广文字通俗化,扫除文盲,提高底层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

兴办教育,传播科学知识西方传教士对教育的重视,直接成为中囯教育近代化的发端。

传教士们每到一处,除了传福音之外,首先要做的常常不是建教会,而是兴办新式学校。

他们把学校看成传福音、培养信徒信仰基础,以及栽培当地教牧人才的重要途径。

晚清传教士与科举制度

晚清传教士与科举制度

晚清传教士与科举制度【摘要】晚清时期,大批拥有西方近代新式教育背景的传教士涌入中国传教,为了达到以教育促传教的目的,他们顺应当时科举改革的潮流,以近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批判传统的科举制度的弊病,为当时的晚清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反思角度。

【关键词】传教士洋务教育科举制度【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8-0020-0219世纪中期,以鸦片战争为肇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热衷于海外传教的传教士们纷纷涌入中国,妄图控制中国人的精神,将中国纳入基督教的势力范围。

基督教会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在西方,神职人员是社会受教育水平最高的群体,而且为了更好地开拓在华传教事业,许多教会倾向于选择多才多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充当传教士来华宣教。

比如,著名传教士丁韪良曾于1870年被纽约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著名传教士狄考文是杰斐逊大学高材生;林乐知获得了埃默立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李提摩太毕业于哈佛孚德神学院,有的在入华前就从事教育事业。

19世纪80年代入华的传教士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在文化教育素质方面更是普遍高于早期的传教士。

良好的教育背景保证了他们对教育现象足够的感受和辨析能力。

同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观念和传统文化对传教产生的巨大阻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士绅阶层的不合作态度,迫使传教士们不得不拉拢中国士绅阶层,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两方面的因素促使来华传教士关注中国传统教育以及科举制度。

美国传教士库思非声称“只要中国还以现行教育体制教育自己的年轻一代,中国就仍将是一个崇拜偶像的异教国家”。

为了以基督教育取代中国传统教育,传教士成为传统教育的猛烈批评者。

一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否定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学而优则仕”被极度崇拜和无限热爱,它是儒生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无数儒生父母唯一的期望。

英国传教士麦高温评论道:“中国人笃信教育。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德国传教士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充当鸦片贩子的翻 译,并直接参与了鸦片的推销活动。他曾多次出入中国沿海, 参与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活动,同时刺探情报。1832年他到 澳门时,许多鸦片商人都争着请他带路到中国沿海去推销鸦 片,待遇十分优厚。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里保存的英国鸦 片公司1833年档案中有两封公司老板夸奖郭实腊的信,其 中提到:“郭实腊博士给我很大的帮助。现在生意越开展, 他的帮助越需要了。他的热情是无限的,但未免大胆,太敢 干了。”信中描述郭实腊对付中国官员检查的情景时说, “郭实腊穿上最讲究的衣服,带领两只小船,装出神气十足 的样子,迎上前去,对中国官吏大声威吓,喝令从速离去, 若敢再来,就将他们毁灭。”鸦片战争前,郭实腊还为当时 的英国驻粤领事义律就鸦片的销路出谋划策。
前驻上海的美国领事介尼甘(Hon.T.R.Jeruegan) 说:“如果没有传教士供给情报,中国大陆上的许 多地方到今天还关闭着呢!他们商品的销路也只取 胜于较狭窄的范围。应该记住:商务的旗帜紧随着 十字架的旗帜接踵而来。谁若打掉了执着十字架旗 帜的手,谁就损害商业的利益。”
自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大批传 教士深入中国内地霸占土地、干涉内政和包庇教民。 特别是1860年法国传教士在《北京条约》 中加入“归还旧址”以后,天主教在华 传教士更是强行勒索房地产,大量 霸占田地,扩展教会势力。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由__ 提供下载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 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 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 它的影响。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 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 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他的信仰。

清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清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清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及其影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在清朝的期间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转变,这种变化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科技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 太学堂的成立随着清朝的兴起,皇帝们开始关注外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的皇帝们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于是,太学堂这个机构在北京首次建立起来,这个机构的目的是为了传授和研究西方的知识和文化。

太学堂的建立代表了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转变,这个机构的开放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

同时,太学堂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

二. 西医入华在清朝时期,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中国。

清代医学家们对西方医学感到好奇和兴趣,并逐渐开始对西方医学进行学习和研究。

随着西医的逐渐流入中国,许多中国人认识到西方医学在某些方面上是中国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疾病防治和现代医学技术方面等。

西医的流入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同时,中西医学的交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例如,李时钊、王揖唐等人从西方医学中汲取了深度学术,他们研究并应用西方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际案例,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开创了新的局面。

三. 神学入华西方的神学思想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而传入中国。

随着传教士的逐渐涌入,这个新的思想也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关注和学习。

这些传教士不仅传播了基督教的信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例如,他们带来了理性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这些西方的理论和思想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他们也开始尝试将西方的理论和资料翻译成中文。

这些翻译作品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

四. 艺术的转变在清代时期,中国的传统艺术经历了大的变革和转变。

西方的油画和雕塑技术开始被引入中国。

这些新的技术和手段使得中国的艺术创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传教士对xx教育的影响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教育传教士与中国渊源甚广,早在唐朝就有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入中国。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传教活动日益兴盛,而它对于中国影响也越来越深,深入到教育领域。

下面着重述一下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首先说明一点,“传教士的活动是以教会和西方利益为指归的”。

1如果说通商旨在“渐夺中国之利”,传教则“欲夺华人之心”,即用温和的○
文化和教育手段改造和政府中国人的思想。

2
xx洛克菲勒基金会负责人盖茨说过:
“从长远观点来看,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带来的最终结果必将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从商业、制造业、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思想、道德和宗教上的控制,从教师也在未来的几代将在各个3由此可见,教士即领域获得收益,其发展前途远比现在更为远大。

”○
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教育的变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又作为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部分,代表着西方的利益。

传教士作为传教的工具进入中国,则根本的职责便是传教,力求改变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美国传教运动是以1930年稗治文的传教为4:准备和开创阶段、开端的,而传教运动本身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传教活动局限于澳门、广州及华人聚居的南洋地区,并不敢公开活动。

而稗治文到1947年才有了第一个传教徒并逐渐发展信徒。

与此同时,《圣经》翻译工作开展,为以后传教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传教活动向内地发展。

在文化冲突的反思之后,传教士改变传教方法,用出版报版、兴办学校等方法取代了单纯的说教,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而少数自由派传教士进入洋务派的翻译机构和洋务学校则推动了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

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是著名自由派传教士,1866年来华后由
于变故他只得受聘于上海广发言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西书并教习英文,由此使他革新了传教方式。

第三阶段,传教活动受到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教会学校大量兴起,也产生了以丁韪良为首的新教教派:
基要派。

与自由派思想上对立但一致进行传教活动。

传教活动促进了“西学东渐”。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把西学归结为三个部分:
“一是神理之学,即天、万物本质之谓也;二曰人生当然之理,即减、正、修、齐、治、平之谓也;一曰物理之学,即致知格物之谓5丁韪良称哲学为“性理之学”并作了相关解释,
也。

”○
将苏格拉底的哲学比附为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称苏格拉底“如中国先师孔子”,为哲学在中国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而西方近代哲学也有传教士进入中国,如李提摩太发表的《性理学列传》。

传教士还是进化论,特别是宇宙○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玛高温翻译进化论和生物进化论的最早介绍者。

6
的《地学浅释》是对宇宙进化论的最早介绍。

丁韪良则对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鲁拉斯提出的星云假说,拉马克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作出了解释。

而这些恰好与部分现代化的领导者在一些方面找到了共同之处,寻求变革的中国人与寻求改造中国的传教士不谋而合,促进了晚清中国的近代化。

对于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的结合发展,传教士更是功不可没。

丁韪良介绍西方教育体制“诸国皆有学校,……奇药粉为五等:
曰儒馆、曰蒙馆、曰经馆、曰书院、曰太学(即今天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虽然借用了中国的形式来表述,
大学本科和专科学院)。

”7
但其实质内容与中国教育体制截然不同。

美国兴起的公民义务教育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影响。

丁韪良还赞成瑞士的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使儿童通过直接的自然观察来获得知识与能力。

英国传教士秀耀春在裴氏之外还介绍了英国导生制创始人兰卡斯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导生制”即按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每个组选一个导生,每天由老师讲课程讲授给导生,再由导生讲授给组内成员;他反对体罚学生,主张爱护和关怀学生。

教会学校及传教士也对中国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

教会学校一开始只是为吸收信徒为目的,但在美国传教士狄考文的号召下西学逐渐为教会学校主要教学内容,并引起了教会学校的改革。

使得教会教育渐趋专业化和正规化。

而它的先进化在于更接近近代化教育中国的国民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上实现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结合,教育目标上更接近于近代培养团体精神和群体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分科、分班和分级教学,注重启发、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提倡在教学中使用实验方法,这在中国教育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

这些在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表现在教会学堂的教科书为各地学堂争相采用,教会毕业生在国家建设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教会学堂的教学模式为新式学堂所借鉴。

许多传教士如林乐知、丁韪良均受朝中任职并与许多大学堂有着密切的联系,奠定了中国大学的雏形。

“传教士在华活动涉及各个领域,以其教育活动影响最大,成就也最大,不仅因为他们是中国新式的先驱,还因为他们引入了近代资8
传教士是西学的主要传播者,教会学校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
则是中国西式教育的主体,二者对中国教育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毕竟传教士有他们的使命,真正的变革仍是由国内先进知识分子在此基础上借鉴发展完成的。

注:
1○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导言,第10页
2xx立新《xx传教士与晚清xx现代化》
○,导言,第11页
3Authur H.Smith,China and America Today(New York,1907),P.236○4○参考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第一章
5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第三章○6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第三章○7
○丁韪良《西学考略》,卷下“学校课程”,第8页8○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第三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