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共16页文档
1900年以前基督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宗教是不受海洋和疆域 的限制的。西方 的基督教传教士则 自十六 13 年 , 86 洪秀全在广州参 加乡试时 , 意中得到了一本宣扬基督教 无 劝世良言》 洪秀全受到《 。 劝世良言》 的启发 , 根据书中的说 世纪初期 ,随着中国社 会进人近代而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特殊 势 的小册子一《 自行洗礼 , 开始拜上帝和反对拜偶像。 洪秀全还将 自己家 中的“ 偶像 力, 并对近代中国的政治 、 、 经济 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无可否认 , 近 教 , 代的基督教传教活动是伴随着西方的大炮和商品而来 的,具有很大的 扫除 , 并将塾 中的孔子像牌位弃去 。 这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举动 , ” 无疑是 侵略性和隐蔽性 , 给近代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 的危害 , 但是在另一方 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 的一大步。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 自发组织 的利用 宗教作为宣传武器的斗争。在封建社会中, 广大人民如果不到逼不得已 面, 基督教对近代 中国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 尽管这并非是传教士们 所希望的 ,本 文主要介绍 的是 10 90年 以前基督教对近代 中国思想 文 的情况下是不会起来造反的 , 因为他们深受几 千年来传统思想的束缚 , 服从皇权 的绝对权威 。 但是他们在唯一真神“ 皇上帝” 的感召和指引下 , 化 、 会 生 活 和政 治 方 面 的影 响 , 社 这种 影 响 主 要 有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传播西学 敢于造反 , 因为“ 皇上帝 ” 告诉他 们“ 吃天父饭 , 活则享天福 , 了上天 死 自基督教传人中国以来 , 基督教和传 教士一直承担着传播 西学的, 堂” 与其饿死还不如起来造反。 可以说基督教传教士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起 了桥梁的作用。传教 太平 天国运 动可以说是在当时社 会矛盾 激化的情 况下爆发的 , 但 士所起的这种所用 , 与近代 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背景有很大关 系。 一方 是基督教 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首先基督教 的思想促进太平天国运动的 面, 西学的传播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枪炮 征服与殖 民的过程开始的, 这 领导人洪秀全从求取功名到信仰基督的思想 的转变。在此基础上, 洪秀 就使得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 , 出于民族 自卫心理 , 不能正确地理解 全提出了天下凡间都应“ 跳出邪魔之鬼 门, 循行上帝之真道 , 时禀天成 , 与 接 受 西方 的科 学 与 文 明 , 另一 方 面 , 于 中 国 长期 的 闭关 政 策 , 近 由 对 力遵天诫 , 相与淑身淑世 , 相与正已正人 , 相与作 中流之砥柱 , 与挽 已 相 代世界相当隔膜 , 无论从心理 、 思维 、 还是从语言技术等方面 , 都不能承 倒之狂澜 , 行见天下一家 , 共享太平 。” 其次 , 在洪秀全的宣传之下 , 在 担起传播西学 的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 , 伴随着西方大炮而来并因此而具 “ 皇上帝” 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之下 , 拜上帝会 的会众也经历 了一个从信 有特殊的地位 的传教士, 便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上帝 到造反的思想转变。 此外 , 不仅太平天 国运动的起义受到基督教的 传教士对西学的传播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 影响 , 不少传教士还支持和同情太平 天国运动 , 并在太平 天国的政权中 第一, 基督教和传教士把西方的自然科学传人 中国。 任过职 。美籍传教士罗孝全就是其 中的一位 。 第二, 基督教对于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学说与思潮的传播 。 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 动当中。 基督教仍然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 基督教传教士在介绍中国文化给世界方面也起 了一定作用 , 甲午 战后 , 康有 为 、 梁启超 、 嗣同等人接触西学 , 成维新思想 , 谭 形 发动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因而成为著名 的汉学家, 促进 维新变法运动在相 当大的程度上也是从传教士的宣传 中了解的。可以 了世 界 汉学 的 兴 起 与发 展 说“ 基督教传教士在最初唤醒 中国人使之感到需要变法这一方面, 曾起 二、 对社会思想观念转变的促进 过重要作用” 。 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和对西学 的传播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促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并没有能够挽救 民族危亡。继起领导 进 了 人 们思 想 观 念 的转 变 。 中国革命 , 翻清王朝 的是辛亥革命。 推 在辛亥革命 中基督教仍起过一定 基督教 在这方 面最深远 的影响便是促进 了近代 中国的妇女 解放。 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 , 妇女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秩 孙中山本人就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早 年的孙 中山曾受教于教会学 序之外。基督教主张男女平等, 反对虐待妇女的行为。而且在 1 世纪 校( 9 英国基督教监理会所办的意大奥兰尼学校 )在那里 , , 他对基督教产 初, 有相 当数量的基督教传教本人就是妇女 , 这就使得他们在争取 自身 生了浓 厚的兴趣 , 并在 18 8 4年与好 友陆皓东一起受洗入教。有 的文献 在中国社会地位的同时 , 也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 。 基督 说 , 孙中山“ 少年信仰宗教 , 非常强烈, 旧约》 读《 至摩西导引以色列人出 教传教士谴责缠 足和溺婴行 为。同时也对中国传统 的包办婚姻表示 不 埃及到迦南乐土记 , 眉飞色舞 , 拍案大叫 , 我孙逸仙 岂不能令我汉族脱 满。 但是他们最大的影 响是在清末反对缠足方 面。17 , 94年 在厦门成立 离鞑 虏 而 建 新 国乎 ? ” 【 了第一个主张禁止缠足的传教士团体 , 规定妇女入会要放 足。 在反对缠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和传教士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基 足运动的呼声下 , 慈禧太后 于 10 年颁发懿 旨正式废除缠足。基督教 督教对西学的传播 , 92 促进了人们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 而这两者又间接 主张禁止缠足 , 废除缠足可 以说从肉体上得到 了真正的解放, 对于近代 地推动 了中国的政治运动和社会革命 。 的妇 女 解 放运 动 来说 可 谓 意 义重 大 。 当然 , 我们也必须看 到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 的大炮和商品而来 的, 与“ 废除缠足” 具有同等意义的是基督教兴办的女学教育。“ 基督教 他们是在不平等条约规定特权 的前提下进入中国的,在一定程度上充 传教士们还努 力在成年妇女中开展识字运动 。虽然这 样办 的妇女教育 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 这是基督教的本质。但是在客观上 , 基督教对 计量参差不齐 ,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 , 截至辛亥革命 前夕 , 教会学校在中 中国社会也起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 , 中国 在 国仍然是使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与 中国男子大体相等的仅有的学校。”1 近代一百年的历史中,基督教和传教士的影响是构成传统的社会政治 I 1 基督教开展的妇女教育为中国女性提供 了受教育的机会 ,为近代妇女 体制 、 社会结构迅速崩溃瓦解 、 新的社会 因素的萌生 、 成长 、 发展变化趋 走出家庭 、 走向社会 , 关心国家的命运 和前途奠定 了基础。 势 的组 成 部 分 , 并在 这 一 变 化发 展 中起 了 一定 作 用 三 、 会 变革 和 政 治运 动 社 14 80年, 西方的坚船利炮在打开 中国国门的同时 , 作为西方资本主 参考文献 义精神支柱的基督教 自十六世纪传人中国以来进入 了一个前 所未有 的 [] 1 费正清主编 《 刽桥 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9 . 1 3 上 9 发展阶段 , 并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 响。其 中最重要 的作 卷 第 6 4页 4 用就是间接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 。 [] 2 周邦福 《 蒙难述钞》资料丛刊《 太平天国》 五)第 7) ( , 『页 鸦片战争 以后, 通过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 国的商品如潮水般涌人 外 [ ]太平诏书》《 3《 ,太平 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1 第 9 — 第 册, 1 中国, 冲击着 中国 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 , 而此时的清政 府为了支付战费 9 页 2 和赔款 , 加紧对人民的搜��科技信 基础 理论 研 讨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内容提要】:基督教是一个对世界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宗教,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给中国吹进一股新思潮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正是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扎根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复杂影响的探索。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社会宗教传播一、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过程中,基督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除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中国,基督教在几十年没有外国传教士参与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迅猛增长的势头直到今天仍然不减。
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
我们一般所谈论“基督教”包括了所有基督教三个主要的派别,即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就中国而言,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其次是天主教。
新教所占中国基督徒的人口大概在五分之四左右。
改革开放30年来,基督教刚开始在农村比较流行,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甚至于许多年轻的学者、学生也加入了基督教组织。
他们之所以加入,在某种意义上,是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观念,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西方观念,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吸收的东西。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大都是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把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视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者或者至少是帝国主义的帮凶的。
不可否认,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当中的确有个别人犯下过跟传教士身份不符的一些劣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羞辱了上帝之名,但如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西方传教士当中也有很多是热爱中国的基督徒,他们单纯为了传扬福音而来,同时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对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同意马克·吐温所说,那些“搜刮钱财”“用于传播福音”的人的言行,不是“为了上帝”,而是“正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内,在华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对中国教会的建立,以及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医药和社会服务等的现代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任何一个心存公正,又对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做过一番考察的人,都不会将其掩盖和抹煞。
由於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只能进行提纲式的简述。
我想,在华西方传教士为中国人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的通俗化中囯当时通用的文字是文言文,与民众曰常使用的口头语言相去甚远,不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几乎无珐正常地阅读和写作。
那时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是文盲,这虽然是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但艰涩难学的文言文也是一大原因。
传教士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把福音传给一般未受过教育,或仅受过很少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从一开始就尝试将书面语言通俗化。
他们用接近通俗语言的“浅文理”(即简易文言文),或直接用口头语言翻译圣经,撰写福音单张。
而这是在以提倡白话文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正式登场的半个世纪之前。
在英囯传教士马礼逊的宣教工作中,文字工作就占了很大的份量。
除了翻译出版圣经,他和后来的米怜(William Milne)等助手一起,编印了很多讲解基本信仰的通俗小册子,免费分发给中囯人。
后来的许多传教士也仿效其做珐。
例如,历史上第一位中囯籍牧师梁发所著的福音小册《劝世良言》,就在当时广泛liú传,影响了许多人。
到1860年,大约有一百万份福音单张分发出去,18 90年增至近二百万份,而到1905年就增至三百七十万份。
这些文字不只传播了福音的种子,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推广文字通俗化,扫除文盲,提高底层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
兴办教育,传播科学知识西方传教士对教育的重视,直接成为中囯教育近代化的发端。
传教士们每到一处,除了传福音之外,首先要做的常常不是建教会,而是兴办新式学校。
他们把学校看成传福音、培养信徒信仰基础,以及栽培当地教牧人才的重要途径。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一、传教士汉学的概述传教士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语研究,是指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为了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对汉语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耶稣会士、东正教会士和其他基督教团体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西方汉学的发展,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与当时的欧洲宗教扩张和地理大发现密切相关。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对外扩张,传教士作为传教的使者,开始关注并学习汉语。
掌握汉语有助于传播基督教信仰,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传教士汉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汉字文献中寻找信息,如《圣经》等基督教文献;二是通过对汉字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来研究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研究的不足,为后来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传教士主要关注基督教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工作;中期,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关注汉语的语言学、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晚期,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出现,传教士汉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向采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等现代汉语研究方法。
传教士汉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既体现了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使命感,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汉语研究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义和概念传教士汉学,是指由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汉学研究。
又称汉语学、中国学,是一门研究汉字、汉语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科。
传教士汉学起源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试图将基督教传播到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投身于汉学研究。
跨学科性:传教士汉学不仅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单一学科,还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从传教士的传教事业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典型人物事迹
12
目录
CONTENTS
1 李提摩太 2 林乐知 3 利玛窦 4 南怀仁
13
01 李提摩太
14
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年10月10日出生于英 国南威尔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英国浸礼会尽管成立 于1792年,但是直到1859年才到中国来传教
15
身份到达肇庆,开启了耶稣会
在中国内地传教的历史。此后,
耶稣会陆续派遣传教士进入中
国。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
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
后世影响较大者的沙勿略、罗
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
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
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
”
6
传教士来华
传播方式
欧洲传教士为了打开传教之路,很注意用欧洲也存在高度发达的 文明的事实打击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文化观。他们的翻译西方科技 著作,介绍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从于这一目的。
在战争胜利缔订条约的过程里,
传教士亦预闻其事,充任翻译之
职。
9
传教士来华
如郭实腊,他在主后1840年英 军攻入中国境内向北推进时,充 任英军翻译及情报官员。当英国 占领定海后,他被派任占领地的 民政官,管治该地。主后1841年 当英军攻占宁波后,又任宁波民 政官。主后1842年调任镇江民政 官。在南京条约签订时,郭实腊 为英方传译之一。
“ 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它们兴 办教育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西方 传教士除自己办学外,还积极插手中 国人办的新教育。1902年,西太后因 李提摩太协助处理山西教案有功,同 意开办山西大学堂,聘他为山西大学 堂西学书斋总理。往来于上海、太原 之间。清政府赐他头品顶戴,二等双 龙宝星,并诰封三代。1916年5月, 辞去广学会总干事的职务回国。1919 ” 年4月20日在伦敦逝世。)。并且是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今太原理工大学) 的创始人,同时,对维新变法也产生 了很大影响。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德国传教士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充当鸦片贩子的翻 译,并直接参与了鸦片的推销活动。他曾多次出入中国沿海, 参与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活动,同时刺探情报。1832年他到 澳门时,许多鸦片商人都争着请他带路到中国沿海去推销鸦 片,待遇十分优厚。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里保存的英国鸦 片公司1833年档案中有两封公司老板夸奖郭实腊的信,其 中提到:“郭实腊博士给我很大的帮助。现在生意越开展, 他的帮助越需要了。他的热情是无限的,但未免大胆,太敢 干了。”信中描述郭实腊对付中国官员检查的情景时说, “郭实腊穿上最讲究的衣服,带领两只小船,装出神气十足 的样子,迎上前去,对中国官吏大声威吓,喝令从速离去, 若敢再来,就将他们毁灭。”鸦片战争前,郭实腊还为当时 的英国驻粤领事义律就鸦片的销路出谋划策。
前驻上海的美国领事介尼甘(Hon.T.R.Jeruegan) 说:“如果没有传教士供给情报,中国大陆上的许 多地方到今天还关闭着呢!他们商品的销路也只取 胜于较狭窄的范围。应该记住:商务的旗帜紧随着 十字架的旗帜接踵而来。谁若打掉了执着十字架旗 帜的手,谁就损害商业的利益。”
自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大批传 教士深入中国内地霸占土地、干涉内政和包庇教民。 特别是1860年法国传教士在《北京条约》 中加入“归还旧址”以后,天主教在华 传教士更是强行勒索房地产,大量 霸占田地,扩展教会势力。
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由__ 提供下载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 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 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 它的影响。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 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 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他的信仰。
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及其影响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刘晓多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医疗、慈幼、救济)等方式。
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种报刊,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一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
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澳门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纪德于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的《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
因此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当时传教士所办报刊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多为普通平民,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传教士

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 了很多好事
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学堂
高等学院毕业生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
传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但这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只有少数士 大夫了解,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 好的普及。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 一、传教士简介 • 二、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三、总结
• By 110201班 邓生禄 游慧慧 张小倩
传教士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 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 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 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 它的影响。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 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 师。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 沿着丝绸之路送出他的信仰。
万历年间(1601), 利玛窦身穿儒服来中国
传播天主教
康熙年间(1688)法国 天主教的张诚、白晋等五人,
来到北京,受到康熙 的召见和任用
鸦片战争叩开中国大门, 签订不平等条约,
为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 也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嘉庆年间,英国基督教的 马礼逊伦敦会的派遣, 经美国的协助来到中国 创办了“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和他的助手翻译《圣经》
郭士立,德国基督教路
德会牧师,汉学家,传教士、 鸦片贩、间谍,生于波美拉 尼亚,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 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 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 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 随英军到定海、宁波、上海、 镇江等地进行侵略活动。一 个集传教、鸦片走私和间谍 于一身的三位一体式的人物, 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者。阿 瑟·维利称郭士立为“牧师 和强盗、江湖郎中和天才、 慈善家和骗子的综合体”。 身穿福建水手服的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