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环境物探

工程与环境物探
工程与环境物探

工程与环境物探

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张玮

学生:

专业:地球物理学

班级:地物二班

学号:

实验一 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 一 实验原理及要求

褶积合成地震反射记录: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或通用软件合成地震反射记录。结果用软件(Excel )给出。 雷克子波公式为:

2

(f t)2

f (t)(12(f t))e

m m ππ-=-

真实的地震记录夹杂的干扰成分,通过频谱分析,做卷积,再通过反滤波得到的记录就清晰很多。雷克子波的宽度可以改变时间来实现,根据真实的记录要选择合适频率。

傅氏正反变换公式

二.实验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v1 1000 #define v2 2000 #define v3 3500 #define B 0.31

#define pi 3.1415926 #define f 50 #define t 0.002

FILE *fp,*fp1,*fp2;

void cov(double Ref[],double Rec[],int N,int n_f,double x[]); void main() {

fp=fopen("fanshexishu.txt","w+"); fp1=fopen("zibo¨.txt","w+"); fp2=fopen("dizhenbo¨.txt","w+");

210210()()1()()N j nk N

n N j nk N k X k x n e x n X k e N ππ--=-=?=????=??

∑∑

int i;

double R[500];

double x[500];

double V[500],D[500];

double z[61];

double d1,d2,d3;

d1=B*sqrt(sqrt(v1));

d2=B*sqrt(sqrt(v2));

d3=B*sqrt(sqrt(v3));

for(i=0;i<10;i++)

{

V[i]=v1;

D[i]=d1;

}

for(i=10;i<100;i++)

{

V[i]=v2;

D[i]=d2;

}

for(i=100;i<250;i++)

{

V[i]=v3;

D[i]=d3;

}

for(i=0;i<499;i++)

{

R[i]=(V[i+1]*D[i+1]-V[i]*D[i])/(V[i+1]*D[i+1]+V[i]*D[i]);

R[499]=0;

}

for(i=0;i<500;i++)

{

fprintf(fp,"%lf\n",R[i]);

}

for(i=0;i<61;i++)

{

z[i]=(1-pi*f*(i-30)*t*pi*f*(i-30)*t)*exp(-(pi*f*(i-30)*t)*(pi*f*( i-30)*t));

fprintf(fp1,"%lf\n",z[i]);

}

cov(R,z,500,61,x);

for(i=0;i<500;i++)

{

fprintf(fp2,"%lf\n",x[i]);

}

fclose(fp);

fclose(fp1);

fclose(fp2);

}

void cov(double Ref[],double Rec[],int N,int n_f,double x[]) {

int i,j,m1,m2;

double sum;

for(i=0;i

{

m1=n_f/2-i;

m2=i-n_f/2;

sum=0;

if(m1>=0)

{

for(j=0;m1

sum+=Ref[j]*Rec[m1];

}

else if((N-m2)>=n_f)

{

for(j=0;j

sum+=Ref[m2]*Rec[j];

}

else

{

for(j=0;m2

sum+=Rec[j]*Ref[m2];

}

x[i]=sum;

}

}

三.实验结果

四 实验心得与体会

在本实验中,一个实际地震记录道就是由无数多个子波组成的复合振动。振动的幅值大小与界面的反射系数成正比。因此可近似认为,一个反射记录道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和地震子波的卷积的结果。但是如果岩层厚度薄到一定程度,雷克子波将会发生重叠现象,将不再能识别这一层。

实验二 工程地震正演

一 实验原理及要求

主要目的是对几种不同的波(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进行了解,工程地震方法正演:使用计算机通用软件(Excel ),计算并绘制两层及两层以上的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时距曲线,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直达波:1

t V x

±

=; 单层反射波:21220

t V x t += 其中:t0是双层垂直时间1

0*2t V H

=;

单层折射波:)cos(H 2t 1

1

2i V V x *+=

其中:i 为临界角,H1为层厚度;

多层反射:22

20

t σ

V x t += 其中在当炮检距很小时,用均方根速度

代替上覆地层速度,即:

2/12)*(

∑∑=i

i

i

t

V t V σ

多层折射:∑

-=+=11n )

cos(*2V x t n k k

k k V H α;

二实验内容

1.假设模型为两层模型,第一层深度h1=20m,速度v1=1000m/s,第二层深度h2=45m,速度为2000m/s,第三层视为无限深,速度

v3=3500m/s.

2.用excel进行计算。

对于第一层:

sini=v1/v2;

cosi=sqrt(1-sini*sini);

折射t0=2*h1*cosi/v1;

反射t0=2*h1/v1;

直达波时间:1000*x/v1;

折射波时间:1000*(x/v2+t0);

反射波时间:1000*sqrt(t0*t0+h1*h1/v1/v1);

对于第二层:

sini=v3/v2;

cosi=sqrt(1-sini*sini);

折射t0=2*h1*cosi/v1+2*h2*cosi/v2;

反射t0=(h1/v1+h2/v2)*2;

均方根速度v=sqrt((h1/v1*v1*v1+h2/v2*v2*v2)/(h1/v1+h2/v2)); 折射波时间:1000*(x/v3+t0);

反射波时间:1000*sqrt(t0*t0+x*x/v/v);

x取5为步长的等差数列,经excel计算后绘制二维折线图。

三实验结果800

x->

实验三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t0法

一实验原理

折射波资料的t0~θ(x)解释法。

实验中主要是根据相遇时距曲线t0法原理,通过给定地层倾斜角度和地层参数来做出相遇时距曲线图,从中读出t0曲线和()x

θ曲线,从而通过计算推到公式得出测距中每一点处的地层深度。

二实验模型

利用得到的两个炮点的旅行时t1,t2

v1=x/t1; v2=2*1000*Δx/Δθ;

θ=t1-t2+T;

k=v1*v2/(2*sqrt(v2*v2-v1*v1));

t0=t1+t2-T;

h=k*t0;可以求得深度h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分析

从实验结果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在相遇时距曲线图上构制θ曲线,并求得Δx/Δθ,则可求得波速v2,进而求得k值,知道了k

值和观测点的t0值之后,可以计算各点的界面深度h。

实验四高密度电阻率法

一实验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根据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而研制的一种电阻率法观测系统。与常规的电阻率法相比,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野外信息采集过程中可组合使用多种装置形式,因而采集的信息量大,数据观测精度高,在电性不均匀的探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常用的装置有温纳装置AMNB,偶极装置ABMN,微分装置AMBN等)。

温纳装置示意图

二数据文件

三实验结果

四图像分析

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地质体一定深度处明显存在高阻异常,周围围岩的电阻率较低,异常体由外围到内围电阻率依次增大.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绝版

不一、填空题 1.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_____地球物理变化______。 2.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__纵波___、_磁场____、__电磁___、_振动____、__放射____、__地热___大类。 3.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_____、埋藏____、分辨率_高___。 4.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电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5.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_天然_____和___人工_____,按电流性质分为___直流____和____交流_____。 6.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_矿物结构______、___空隙排列_____、__含水性______、_温度______。 7.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 剖面法 和 测探法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8.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I U K MN S ?=ρ,其中K 称为___装置系数________,主要与_电极距____有关。 9.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_矿化度______和__温度______。 10.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 激发极化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发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其视极化率的定义为_二次场______和___总场_____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11.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但在实际测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____。 12. 地震勘探按照有效波类型分___反射波_______地震法、_折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投射波___地震法三种。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人工方法使地表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传播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分界面_______时,会产生__反射____成反射波.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质点振动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机械振动_______转换成____电信号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数字__________地震记录。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处理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解释_______,并根据解释的结果做出工程设计,完成地震勘探。 13.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形变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恢复__原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弹性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弹性波_______;弹性体在___外力______作用下所发生的___体积______或___形状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弹性________形变. 14.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观测系数___两大类。 15. 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采集___, 处理 和_解释 三大部分工作。 16.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相对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数________ 1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分界面上下地层的__波阻抗______的大小.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课程论文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现状 摘要:曝气生物滤池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较快的一种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新工艺,该工艺具有处理能力强、处理效果好、不需二沉池等优点.综述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特点及其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 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现状;发展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国家,水的处理达标排放及回用技术正受到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以其独有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BAF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氧传输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好等优点[1,2],而且还可用于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等[3]。在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有机物及SS去除,氨的硝化去除,反硝化脱氮,脱磷以及微污染源水的预处理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特点及机理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简称BAF,是20 世纪80~90 年代在普通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借鉴给水滤池工艺原理而开发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曝气生物滤池是普通生物滤池的一种变形形式,也可看成是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生物反应器内装填高比表面积的颗粒填料,以提供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并根据进出水流向不同分为下向流或上向流,污水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流过滤料层,滤料层下部鼓风曝气提供生化反应所需的氧气,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到净化,同时填料起到物理过滤作用[4,5]。 传统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形工艺诸如氧化沟工艺、AB法工艺、SBR法等工艺,虽然处理效果比较好,但普遍存在着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处理负荷低,运行启动慢,容易发生污泥膨胀,不能承受冲击负荷等不足之处,同时工艺设备处理效能低,能耗高,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而曝气生物滤池已经从单一工艺逐渐发展成为系列综合工艺,具有去除SS、COD、BOD、AOX(有害物质)和脱氮除磷等作用[6,1],其最大优点是集生物净化和物理过滤于一体,不需设置二沉池,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使处理工艺流程得到简化.此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具有容积负荷高,水力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所需基建投资少,能耗及运

基础工程试题1

《基础工程》试卷A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 一般认为:埋深不超过(C)m的称为浅基础。 A、4 B、6 C、5 D、3 2. 对采用筏基和箱基的高层建筑实测结果表明,与简化法的计算值相比,上部结构的实测内力一般( A )计算值。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小于等于 3. 高层建筑筏基的砼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多层建筑墙《大于10米小于24米》下筏基可采用( C)。 A.C30,C15 B.C25,C20 C.C30,C20 D.C40,C25 4. 单桩静载荷试验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 C )天。 A.15 B.7 C.10 D.14 5. 《铁桥地基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钻孔灌注桩的摩擦桩中心间距不得小于(B )倍成孔直径。 A.2 B.2.5 C.3 D.1.5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包含(ABC) A.选址勘察 B.初勘 C.祥勘 D.普勘 2、地基基础常规设计满足下列条件时可认为是可行的(ABD) A.沉降较小 B.沉降均匀 C.基础挠度大 D.基础刚度大 3、防止不均匀沉降损害的建筑措施(ABCDE) A.设计楼型简单 B.合理布置墙体C.设置沉降缝 D.调整设计标高E·相邻基础的 间隔距离 4、有关文克尔地基模型下面表述正确的是(ABC) A.地基表面某点的沉降与其他点处的压力无关 B.对柔性基础其基底反力呈非线性变化 C.对刚性基础其基底反力呈线性变化 D.对柔性基础其基底反力呈线性变化 5、箱形基础的特点( ABCD ) A.刚度大 B.稳定性好 C.降低沉降 D.充分利用空间

环境与生态论文

环境与生态论文 坏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坏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坏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坏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的家乡是河南,不久前豫皖两省发生跨省污染事件,近日安徽获得来自河南的首笔400万元污染赔款。近年来,类似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呈逐年增加之势。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效力的发挥,加上流域上下游间的污染转嫁,存在流动性和不好定性等问题,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前段时间,留言板接连收到不同地区有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留言。3月14日,有浙江绍兴网友称,当地一在建污水沉井由于施工工艺原因,使用后可能会泄露,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建议采取相关补救措施。3月15日,河南网友发帖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的某公司将工业污水通过深井排入地下,给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两则留言都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表示“未发现污水排入深井的情况”、“不靠的。但类似留言的集中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众对于当前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担忧。

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几乎是与此项研究相佐证,近日,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爆出地下水污染事件,而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回应,更是引起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地下水,作为一种更新和净化相当缓慢的自然资源,其污染所给生态环境、民众健康、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损害常是持续和难以逆转的。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网友针对水污染的留言不难发现,这样的损害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凸显的态势。有网友称,生产污水直接流入农田耕地和小溪沟造成农作物减产、鱼虫绝迹;有网友称喝了不干净的水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孩子发育;有网友留言中写道“曾经带来太多欢乐的大河,现在有难闻的刺鼻气息”。然而,更让人忧心的是,频发的污染事件对政府公信力本身的伤害。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由环境类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足资为鉴。有舆情分析指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环保敏感期,降低环境风险其实也是降低社会风险。 面对问题,是坦诚公布信息、探讨解决办法,还是藏着掖着、百般否认,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怎么“算账”的问题。只算经济账,为企业污染行为辩护,也许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数字有作用,“政绩”好看些;而这样以牺牲环境、民众健康和公共机构公信力为代

煤矿井下综合物探超前探测技术与应用

煤矿井下综合物探超前探测技术与应用 摘要:对我国煤矿井下推广使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了回顾,着重介绍了瑞利波和直流电法两种超前探测技术的新进展;结合七台河、平顶山等煤矿的应用实例,分析了煤矿井下超前地质预测的潜力,提出了煤矿井下超前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矿井;超前探测;瑞利波;直流电法 由于矿井开采地质条件不清,引起水害和瓦斯灾害等,常常给煤炭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矿井下地球物理超前探测技术借助井下的井巷及钻孔,在全空间条件下观测特定的地球物理场,结合钻探、巷探和矿井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对目标地质体进行超前预测,可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地质信息支持。 1煤矿井下超前探测技术综述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综合物探手段能够为建井设计、采场布置、工作面准备和回采过程等提供逐级深入的超前地质预测信息支持,使得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探査和预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成为煤矿井下超前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煤矿井下超前探测技术已形成了多种探测手段相结合的立体探测技术体系。矿井物探主要有弹性波构造探测和电磁法探测两大类技术。 1.1井下弹性波探测方法技术 弹性波探测技术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对矿井地质构造的超前探测具有针对性强和探测精度高的特点,主要有瑞利波、巷道地震超前预测技术(TSP)等。 瑞利波探测技术借助煤矿井下煤层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来识别分层界面和断层位置,并用于巷道掘进工作面前方80爪范围内小构造的超前探测,如断层、裂隙带、煤层变薄等。 TSP探测技术采用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原理,通过对井巷波场分析,按照一维波动理论近似解释,可以较好地探测工作面前方断层的位置。该技术受煤层顶、底板及侧邦异常影响较大,现场条件要求较高。1.2井下电磁法探测技术 矿井电磁法探测技术以煤岩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特别适用于含水异常体的探测,主要包括地质雷达、直流电法、音频电穿透、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等。 矿井地质 雷达在均质高阻体中探测掘进前方地质异常体和含水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煤矿中由于煤系电阻率较低,层位多,使得高频电磁波衰减快,探测距离较短。 矿井直流电法以煤岩层的电性差异为基础,根据探测掘进工作面前方120爪范围内的岩石电阻率相对变化,解释探测区域内的导含水断层、大型破碎带、陷落柱、老空区等,也可探测巷道顶、底板隔水层厚度、检验注浆效果等。音频电穿透技术测量低频电场透过回采工作面的电阻率变化可探测工作面顶底板的导含水构造,圈定工作面内部隐伏的含水体位置和范围,为工作面水文地质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采掘工作面薄弱区段隔水层厚度和完整性的探测,可指导探放水钻孔位置设计和检测注浆堵水效果等。 利用矿井直流电法进行巷道底板测深,并用音频电穿透法测量,得到回采工作面底板不同深度电阻率等值线图,可以分析工作面下方含水异常构造的展布规律,进而可以进行类三维立体探测(图1〕。 井下瞬变电磁法观测的是二次场即纯异常场对低阻体反应敏感,近年来在煤矿采区水文物探、积水老窑、采空区、奥灰水的探查方面应用较多,可以图1某煤矿底板水垂直导升探测成果图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绝版

不 一、填空题 1.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_____地球物理变化______。 2.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__纵波___、_磁场____、__电磁___、_振动____、__放射____、__地热___大类。 3.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_____、埋藏____、分辨率_高___。 4.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电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5.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_天然_____和___人工_____,按电流性质分为___直流____和____交流_____。 6.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_矿物结构______、___空隙排列_____、__含水性______、_温度______。 7.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 剖面法 和 测探法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8.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I U K MN S ?=ρ,其中K 称为___装置系数________,主要与_电极距____有关。 9.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_矿化度______和__温度______。 10.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 激发极化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发效应来探 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其视极化率的定义为_二次场______和___总场_____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11.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但在实际测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____。 12. 地震勘探按照有效波类型分___反射波_______地震法、_折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投射波___地震法三种。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人工方法使地表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传播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分界面_______时,会产生__反射____成反射波.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质点振动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机械振动_______转换成____电信号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数字 __________地震记录。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处理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解释_______,并根据解释的结果做出工程设计,完成地震勘探。 13.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形变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恢复__原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弹性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弹性波_______;弹性体在___外力______作用下所发生的___体积______或___形状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弹性________形变. 14.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观测系数___两大类。 15. 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采集___, 处理 和_解释 三大部分工作。 16.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相对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数________ 1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分界面上下地层的__波阻抗______的大小. 1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平均速度_______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层__速度;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叠加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均方根速度___。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澄江县阳宗镇大竹箐瘦大地普通建筑石灰岩矿开采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分析 刘飞 (玉溪师范学院环境科学系,2007级 2007044111) 指导教师:高小茵 提要:本文对云南澄江义丰砂石料厂通过竞拍取得的澄江县国土资源局拍卖的阳宗镇瘦大地普通建筑用石灰岩矿进行了环境影响分析。主要从项目开采对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固体废物和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该项目的开采对于当地资源的利用,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石灰岩矿开采;环境影响分析。 引言 新建项目澄江义丰砂石料厂阳宗镇大竹箐瘦大地采砂场位于澄江县县城(凤麓镇)正北方向,平距约15公里左右。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0′15″~103°00′28″、北纬24°47′23″~24°47′23″,矿区平面投影面积为:0.0326km2,开采深度为:2225—2325米。矿区属澄江县阳宗镇管辖。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阳宗镇,阳宗镇至澄江县有高等级公路相连。矿区至最近村庄大竹箐1km,大竹箐距离阳宗镇4km,距澄江县城约15km。建设项目区内植被类型主要以杂草为主,覆盖率约50%,生物群落一般,生态结构一般。项目区没有国家和省级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动植物,不属于自然保护区。 本文从项目开采对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固体废物和水土流失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从政府对于该项目环境影响的判断,对于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的预测,对策措施的选择和发展控制方向的引导开展此分析,以期该建设项目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项目所在区域没有做过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的监测,项目地处农村荒山坡,砂场所在地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周围是荒山坡和部分林地。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及项目周围环境情况,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属二类区,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进行保护。评价区范围内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环境空气质量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1.2 建设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过程中,地基开挖、原料运输、土建施工等产生的扬尘量较大,对周围大约200m范围环境空气会造成一定污染,应及时洒水抑尘,加强监督管理,运输车辆采取遮蔽、覆盖等措施,杜绝运输途中沿路漏洒,材料堆放要规整,场地挖方产生的土方应及时回填,使施工时产生的扬尘降到最低限度,达GB162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无组织排放的要求,即周界外最高点颗粒物浓度≤1.0mg/N m3。 1.3 生产运行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矿山露天开采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爆破、采装、破碎筛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炮烟。露天开采产生的粉尘大部分为粒径大的颗粒物,在重力作用迅速沉降,影响范围较小,通过采取洒水措施可防止粉尘高浓度扩散。项目地处偏远山区,距离居民区在800m,矿山露天开采产生的粉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范围较局限,并且只发生于白天。因项目作业场地开阔,炮烟很容易扩散,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 (1)粉尘:建设工程产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凿岩粉尘、爆破粉尘、矿石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露天采装时的扬尘以及运输扬尘。为无组织排放。 ①凿岩粉尘:凿岩钻孔时粉尘无组织排放量为2.90m3/a。 ②爆破粉尘:爆破产生粉尘约2.25m3/a。 ③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在晴天,每年破碎时产生的粉尘量为4.77吨/年,以无组织形式随风扩散。项目采用湿式破碎作业,即向空气中以及碎石洒水雾的方法降尘。其除尘率按80%计,粉尘排放量为1.908吨/年。在雨季,空气中水分含量大,矿石含水率高,破碎作业时基本不产生粉尘。 ④采装时筛分扬尘:根据类比,该项目筛分时所产生的无组织扬尘约为6.75m3/a。经洒水除尘后,除尘率按80%计,排放量为1.35m3/a。 ⑤道路扬尘:项目使用道路距离大竹箐村民小组约650m,且间隔许多高矮林木,要求运输车辆在经由居住区附近时以≤5km/h的速度行驶。根据《工业逸散性粉尘控制

大学考试—工程地质及土力学——试题库及答案

某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由石灰岩或白云岩变质而成。呈白色、浅红。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该岩石可初步确定为 A. 石灰岩 B. 大理岩 C. 花岗岩 D. 片麻岩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对于浅基础,一般发生整体剪切破坏的地基是 A. 中等密实的砂土地基 B. 松砂地基 C. 软土地基 D. 硬粘性土地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下列有关侵入接触的叙述,哪项正确? A. 侵入接触一定是岩浆岩体与岩浆岩体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B. 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C. 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D. 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晚,岩浆岩形成时间较早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某直径7cm的土样进行直剪试验,已知其抗剪强度指标c=10kPa,φ=20°,当固结压力为200kPa时,破坏时的最大推力为 A. 0.318kN B. 318kPa C. 0.318kPa D.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粘性土坡滑动面的形状一般为 A. 垂直平面 B. 水平面 C. 近似圆弧面 D. 斜面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动力地质作用的是 A. 沉积作用 B. 风化作用 C. 搬运作用

变质作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下列风化作用中,属于物理风化的是 A. 植物腐蚀作用 B. 冰冻风化 C. 水解作用 D. 碳酸化作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得到土的抗剪强度为τf,则可认为是 A. CD试验的指标cd B. 不排水强度cu C.

有效强度指标c’ D. CU试验的指标ccu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原状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重塑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称为土 A. 灵敏度 B. 不排水强度 C. 强度提高系数 D. 固结系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已知土样试验数据为:含水量33%,液限33%,塑限18%,则该土的液性指数为: A. 0.5 B.

环境科学论文

环境科学论文 两种总磷测定方法的比较 摘要:采用氯化亚锡还原法测定水中的总磷,与抗坏血酸还原法比较,显色时间短,灵敏度高,且氯化亚锡甘油溶液保质期长,更适宜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关键词:总磷抗坏血酸氯化亚锡甘油 1、前言 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是天然水体的主要营养物质。最近中国农科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氮、磷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水质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受到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富营养化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造成溶解氧的失衡,对水生动物有害,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随时检测水体中磷含量,监管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用水科学合理排放,是水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在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多采用钼蓝比色法,在酸性溶液中用过硫酸钾分解,将聚磷酸盐和有机膦转化为正磷酸盐;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生成黄色的磷钼杂多酸,再用抗坏血酸或氯化亚锡还原成磷钼蓝,用分光光度计在710nm 处比色。 2、实验方法 A:取10.00mL试样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1+35)稀硫酸溶液和 5.00mL过硫酸钾溶液,用水调整锥形瓶中溶液体积至25mL,置于可调电炉上缓缓加热煮沸15min至溶液接近蒸干为止;取下后冷却至室温,定量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加入2.0mL钼酸铵和3.0mL抗坏血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然后在室温下放置10min,在分光光度计710nm处,用1cm比色皿,以蒸馏水+试剂为空白,测其吸光度。 B:取10.00mL试样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1+35)稀硫酸溶液和 5.00mL过硫酸钾溶液,用水调整锥形瓶中溶液体积至25mL,置于可调电炉上缓缓加热煮沸15min至溶液接近蒸干为止;

岩土工程勘察考试复习资料(资环版)

岩土工程问题:指的是拟建建筑物与岩土体之间存在的影响拟建建筑物安全运行的地质问题。 岩土工程勘探:是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设备、工具直接或深入地下岩土层,查得地下岩土性质。结构构造、空间分布、地下水条件的内容的勘查工作,是探明深部地质情况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岩土体原位测试:指在岩土工程勘察现场,在不扰动或基本不扰动岩土层的情况下对岩土层进行测试,已获得所测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计划分土层的一种现场勘测技术。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条件的综合。 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是沿着一定的观察路线做沿途观察,在关键的点上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测量和取样;选择典型地段测绘工程地质剖面;必要时还要进行简易的勘探工作。 工程地质单元:是指工程地质数据的统计工作中具有相似的工程地质条件或在某方面有相似的工程地质特征,而将其作为一个可统计单位的单元体。 工程地质测绘:采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要素,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 现场检验:是在施工阶段对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和施工质量的监控。 现场检测:是指在岩土工程勘察、施工以及运营期间,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岩土体性状和地下水进行监测。 地基失效:指地震使软土震陷、砂土液化及其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 地震折射波法:指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壳内传播的特点来探查地质体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面的破坏效应:指的是强震导致地面出现的断层和地裂缝,从而引起跨越破裂带及其附近的建筑变形或破坏。 斜坡破坏效应:指地震荷载作用所导致的边坡岩土体失稳破坏。 岩心采取率:指所取岩心的总长度与本回次进尺的百分比。 电阻率法:指依靠人工建立的直流电场,在地表测量某点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的电阻率变化,从而推断地表下地质体性状的方法。 物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专门的仪器来探测各种地质体物理场的分布情况,并对其数据及绘制的曲线进行分析解释,从而划分地层、判定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勘探方法称为物探工程。 坑探工程: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在地下开凿挖掘的空间,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及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的岩土样或进行现场原位测试。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能够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危害的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 1.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包括岩土体的稳定性、地基与基础、地下工程及岩土体的治理、改造和利用。 2.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工作yu野外方法手段: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岩土工程勘探与岩土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现场检验与监测、岩土工程资料整理与分析评价。 3.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决定因素: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的复杂程度等级、地基的复杂程度等级。 4.岩土工程勘察的划分阶段: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 5.岩土工程勘探的主要方式:地球物理勘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 6.工程地质条件r包括拟建场地的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及岩土体结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 7.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已有建筑物的调查、人类活动对地场稳定性的影响 8.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综合性测绘、专门性测绘 9.工程地质图的分类: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工程地质编录图、工程地质分析图、专门工程地质图、综合性工程地质图和分区图。 10.工程地质图的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 11.工程地质测绘的研究内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已有建筑物的调查、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12.工程地质测绘范围的确定:拟建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 13.地下水流向的测定:几何法:地下水流速的测定:指示剂法。 14.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及浮托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流砂现象、基坑突涌、地面沉降、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 15.地下水作用的评价方法的一般要求:①地下水力学作用的评价②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的评价③工程降水评价要求。 16.观测点的定位的方法:①目测法②半仪器法③仪器法④GPS定位仪。 17.观测路线的布置方法:①路线法②追索法③布点法;原则:以最短的线路,观察到最多的工程地质要素或现象。 18.物探工程的特点:速度快、设备轻便、效率高、成本低。具多解性,属于间接地方法。 19.坑探工程的类型:探槽、试坑、浅井、竖井(斜井)、平硐、石门(平巷)。 20.钻孔中采取原状试样的方法:击入法、压入法、回转法。 21.场地复杂程度等级的衡量:建筑抗震稳定性、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情况、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地形地貌条件和地下水。 22.渗透系数测定可选择:抽水试验、注水试验、压水试验。 23.地面破坏效应分为:地面破裂效应、地基失效、斜坡破坏效应 24.取样的两种方法:从探井、探槽中直接刻取样品;用钻孔取土器从钻孔中采取。 25.现场检测包含的三个内容:1.施工和各类荷载作用下岩土体反映性状的监测;2.对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结构物的监测;3.对环境条件的监测。 26.常用的钻探方法:冲击钻探、回转钻探、振动钻探、冲洗钻探。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2018年矿井物探标准化考试题库(100题) 一、填空题(共35题) 1、物探依据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2、电阻率法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 3、实践中,人们常把AB/2的深度看作电阻率法的影响深度,而把AB/4的深度看作勘探深度来看待。 3、煤矿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标准化装备管理中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至少采用 1 种有效的物探装备。 4、煤矿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原则,对掘进巷道进行超前探测工作,实行物探先行、化探跟进、钻探验证组合方法进行探测。 5、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6、地面瞬变电磁场为半空间分布,井下瞬变电磁场为全空间分布。 7、井下超前物探直流电法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三点源探测法。 8、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掘进工作面至少采用 2 种物探方法。 9、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超前物探成果严禁作假,一旦发现按“有掘必探”假探、不探进行处理。

10、综采工作面回采前可采用电法、地震勘探法进行隐伏地质构造的探测。 11、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物探施工应至少布置三条测线,分别是 顺层测线、朝上测线、朝下测线。 12、超前物探原始数据及报告必须及时保存、备份并及时上传至信息平台。 13、YDZ(B)直流电法仪的最大发射电流不大于_65_mA,施工时的发射电流不小于__20__mA。 14、直流电法施工布置时,如果在电极周围浇水是为了__减小 ______电极周围的接地电阻。 15、YDZ(B)直流电法仪主要两类施工方法,分别是__超前___探测和测深探测,其中测深勘探又分为___三极____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 16、在三极超前探测施工中,需布置3种电极,分别是____发射 ____电极,___测量__电极和无穷远电极。如果所有电极的间距均为4米,那么A1前方的盲区为__14__米。 17、钻孔超前探水方法采用极化率和电导率二个参数。 18、矿井瞬变电磁法经常使用的工作装置形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中心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 19、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防治水工程中用物探和钻探 等手段查明疏干、带压开采工作面隐伏构造、构造破碎带及其含(导)水情况,制定防治水措施。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结课论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结课论文 题目: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之我见 ——氯碱行业含汞废水去除方法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石法聚氯乙烯工艺符合我国“贫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特点,在我国得到了长期的发展。目前电石法生产氯乙烯单体时使用的触媒是以活性炭作为载体,浸渍吸附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汞制备而成。在催化剂使用过程中氯化汞升华流失,随合成气进入后续水洗、碱洗净化系统,形成大量含汞废水。目前含汞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浓缩法、电解法等。本文主要是介绍近年来,对于氯碱工业含汞废水处理的各个处理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石法聚氯乙烯含汞废水处理方法发展趋势

1.引言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石法聚氯乙烯产业快速的成长,使中国的氯碱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电石法氯乙烯单体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一般是采用活性炭作为载体,浸渍吸附一定质量的分数的氯化汞(高汞10%~12%,低汞4%~6%)制备而成的,但是由于氯化汞的升华,使得汞会随着合成气进入后续水洗、碱洗净化系统,形成废汞接触媒、含汞废活性炭、含汞废盐酸、含汞废碱液。目前废汞接触媒、含汞废活性炭由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厂家回收处理,氯化汞回收率约75%;而含汞废盐酸、废碱液仅有20%进行了盐酸深度脱吸和汞的无害化处理,大部分还未得到妥善的处理,是PVC行业的主要难题。 汞是一种银白色的液体金属,汞及其化合物都是有毒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汞一旦进入环境中就会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关注的污染问题。 2.含汞废水的产生 在电石法PVC的生产过程中,从乙炔工段产生的乙炔以及氯化氢工段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分别经过预冷器,以冷却分离所含水分,然后进入混合器内混合,在经过一系列的冷却、除雾、预热等操作后进入转化器,然后通过转化器列管内的装载的吸附氯化汞的活性炭触媒转化为粗VCM。由于转化的温度控制在160~180℃,部分的氯化汞就会升华(当温度大于200℃时升华现象会加剧)进入粗VCM气体中,粗VCM中含有微量汞以及氯化汞,依次经过含有活性炭的除汞器吸附去除汞,然后再依次经过水洗除酸系统、碱洗塔等设备去除残余的CO2和HCl气体,净化后的VCM送压缩精馏工段。从PVC生产VCM的过程中可以知道,C2H2和HCl合成VCM过程中以HgCl2,作为载体,并且以物理吸附法将HgCl2均匀的吸附于活性炭的内部形成氯化汞触媒。粗VCM气体经过除汞器去除了大部分的汞以后,粗VCM气体进会入泡沫塔和水洗塔等脱酸系统,形成含汞盐酸废水。含汞盐酸废水中的汞经过处理以后得到去除,得到的大部分盐酸可以回收再利用。盐酸废水中的汞以[HgCl4]的形式存在。 3.含汞废水的处理方法 目前,常用的汞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活性炭吸附法、金属还原法、电解法、微生物法、离子交换法等。 3.1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包括凝聚沉淀法和硫化物沉淀法)处理含汞废水的效果好,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方法,可以处理含有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汞盐,特别是当汞离子的浓度比较高时,应用较多。

工程物探习题

1.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_____地球物理变化______。 2.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__纵波___、_磁场____、__电磁___、_ 振动____、__放射____、__地热___大类。 3.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_____、埋藏____、分辨率_高___。 4.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_____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 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5.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_天然_____和___人工_____,按电流性质分为___直流____和 ____交流_____。 6.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_矿物结构______、___空隙排列_____、__含水性______、 _温度______。 7.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剖面法和测探法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8.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 ,其中K称为___装置系数________,主要与_电极距____有关。 9.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_矿化度______和__温度______。 10.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 发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其视极化率的定义为_二次场______和___总场_____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11.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但在实际测 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____。 12. 地震勘探按照有效波类型分___反射波_______地震法、_折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投射波 ___地震法三种。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人工方法使地表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传播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分界面_______时,会产生__反射____成反射波.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质点振动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机械振动_______转换成____电信号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数字__________地震记录。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处理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解释_______,并根据解释的结果做出工程设计,完成地震勘探。 13.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形变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恢复__原

环境科学与工程论文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 摘要在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思考。此项战略的核心是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分利用资源,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认识 Abstract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bining the current practice,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inking. This strategy that is the core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s of resources,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lif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 resource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gnition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思考与探讨,以深化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战略(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目前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国情很复杂,问题也非常多,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突出问题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民经济信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2018年矿井物探标准化考试题库(100题) 一、填空题(共35题) 1、物探依据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2、电阻率法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 3、实践中,人们常把AB/2的深度看作电阻率法的影响深度,而把AB/4的深度看作勘探深度来看待。 3、煤矿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标准化装备管理中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至少采用 1 种有效的物探装备。 4、煤矿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原则,对掘进巷道进行超前探测工作,实行物探先行、化探跟进、钻探验证组合方法进行探测。 5、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6、地面瞬变电磁场为半空间分布,井下瞬变电磁场为全空间分布。 7、井下超前物探直流电法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三点源探测法。 8、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掘进工作面至少采用 2 种物探方法。 9、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超前物探成果严禁作假,一旦发现按“有掘必探”假探、不探进行处理。 10、综采工作面回采前可采用电法、地震勘探法进行隐伏地质构

造的探测。 11、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物探施工应至少布置三条测线,分别是顺层测线、朝上测线、朝下测线。 12、超前物探原始数据及报告必须及时保存、备份并及时上传至信息平台。 13、YDZ(B)直流电法仪的最大发射电流不大于_65_mA,施工时的发射电流不小于__20__mA。 14、直流电法施工布置时,如果在电极周围浇水是为了__减小______电极周围的接地电阻。 15、YDZ(B)直流电法仪主要两类施工方法,分别是__超前___探测和测深探测,其中测深勘探又分为___三极____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 16、在三极超前探测施工中,需布置3种电极,分别是____发射____电极,___测量__电极和无穷远电极。如果所有电极的间距均为4米,那么A1前方的盲区为__14__米。 17、钻孔超前探水方法采用极化率和电导率二个参数。 18、矿井瞬变电磁法经常使用的工作装置形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中心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 19、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防治水工程中用物探和钻探等手段查明疏干、带压开采工作面隐伏构造、构造破碎带及其含(导)水情况,制定防治水措施。 20、按照DZ/T0187-2016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中规定,常用物探工作测网比例尺1:2000时,点距为 10 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