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治和药物治疗方案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治和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作用 靶位改变
➢ 拓扑异构酶gyrA、 parC基因突变导致 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耐药;
➢ armA等16S rRNA甲 基化酶导致几乎所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 药;
药物到达作用靶 位量的减少
➢ 包括外膜孔蛋白通 透性的下降及外排 泵的过度表达。外 排泵高表达在鲍曼 不动杆菌多重耐药 中发挥重要作用。
剂量
➢推荐的多黏菌素E的 剂量为每天2.5~ 5mg/kg,分2~4次 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
➢肾毒性及神经系统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对于老年人、肾功能 不全患者特别需要注 意肾功能的监测;
耐药性
➢多黏菌素E存在明显 的异质性耐药,常需 联合应用其他抗菌药 物。
常用治疗药物
4.替加环素
01
➢ 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的第一个 品种,甘氨酰环素类为四环素类 抗菌药物 米诺环素的衍生物;
2
国外常使用 氨苄西林/舒巴坦,国内 多使用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 菌感染;
3
对于一般感染, 舒巴坦的常用剂量不 超过4.0g/d;
4 对MDRAB、XDRAB、PDRAB感染国外推荐 可增加至6.0g/d,甚至8.0g/d,分3~4次给 药。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给药剂量。
常用治疗药物
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在体外 长期存活能力,易造成克 隆播散。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
长时间住院 入住监护室 接受机械通气
侵入性操作 抗菌药物暴露 严重基础疾病
PART 耐药机制
TWO
耐药机制
产生抗菌药物 灭活酶
①β内酰胺酶: ➢ 最主要的是D组的
OXA-23酶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头孢菌素酶(AmpC) ➢ B类的金属β-内酰胺酶; ②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鲍曼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王睿等。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20062版5。
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二)
泌尿系感染
不动杆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多见于高龄、免疫力低下、重症监护病房、持续 留置导尿管患者
发生泌尿系感染80%为男性可能与前列腺肥大而留置导尿管有关 原发病多为尿路结石、狭窄等
脑膜炎
院内不动杆菌脑膜炎主要为继发性,病死率为20%-37% 多数患者为成年人,有接受腰穿、脊髓造影、脑室造影、神经外科操作史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患者可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 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增多,葡萄糖含量下降,蛋白含量增加,脑脊液中
更是目前我国最重 要的“超级细菌”。
30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 几乎各类抗生素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型都在鲍曼不动杆菌上有
所表现 1、耐药酶或称药物灭活酶的产生 2、外膜蛋白的减少缺失或突变 3、药物外排泵的形成 4、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或受到保护 5、可移动遗传元件参与的耐药基因的传递(染色体、质粒
脑膜炎
肺炎 败血症
腹膜炎 泌尿系感染
王睿等.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版
24
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一)
呼吸道感染
为院内不动杆菌感染的最常见部位 易感因素:老龄、慢性肺部疾病、大手术、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
用、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插胃管等) 院内不动杆菌肺炎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不动杆菌肺炎临床表现无特
20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07;5:939-951
鲍曼不动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路蓉 1 张烽 2(1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检验药学系07检三3班303707155 2 无锡三院检验科)摘要目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关键词耐药机制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从环境中及人类血液、脓汁、唾液、尿液、皮肤和粘膜中分离出来。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对湿热、紫外线、化学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长,它可在病人中播散并引起医院感染。

近些年来,随着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 MDR)甚至泛耐药(pan-resistant)鲍曼不动杆菌的不断涌现,已使这种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甚至仅对多粘菌素敏感,使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日益升高。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是由链霉菌或小单胞菌等微生物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由氨基糖(或中性糖)与氨基环醇以苷键相结合的易溶于水的碱性抗生素。

具有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作用、耐药性低、临床有效和价廉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其他严重感染的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1.细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钝化药物;2.细菌产16SrRNA甲基化酶保护细菌之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免受药物攻击;3.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等。

而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等其他类型药物的另两种耐药机制:1.细菌之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16SrDNA)突变[1,2];2.外膜蛋白改变[3,4]在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中是否发挥作用尚未见报道。

1. 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研究表明,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了氨基糖苷修饰酶。

鲍曼不动杆菌可通过乙酰化、磷酸化、核苷酸化等化学转变方法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已知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乙酰转移酶(AAC)﹑核苷转移酶(ANT)和磷酸转移酶(APH)三类共30余种[5]。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相关中药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相关中药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相关中药研究进展崔煦然;赵京霞;郭玉红;丁军颖;刘清泉【摘要】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ic bacteria caus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ospital .It shows multi drug resistance and pan drug resistance against antibiotics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caused by this bacteria is very difficult to given as its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is complex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d significant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 proved in long term of application .Further researches on resistance of bacteria with TCM is meaningful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related research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be the basis of Acineto -bacter baumannii infection control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内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在与抗生素对峙的过程中呈现出多重耐药、泛耐药性的特点,其耐药机制复杂,治疗该类菌种所致疾病难度大.中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菌作用.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对解决细菌耐药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经过查阅文献,就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相关中药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控制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奠定基础.【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6(011)010【总页数】5页(P1961-1965)【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中药【作者】崔煦然;赵京霞;郭玉红;丁军颖;刘清泉【作者单位】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101300;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医院内引起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1],常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其检出率逐渐升高。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如医护人员手部、患者用具、呼吸机设备、消毒液、透析机、水龙头等[1],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可以引起多种医院感染,如肺炎、伤口感染、败血症和脑膜炎等。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株逐年增加,并从对单一抗菌药耐药向多重耐药、由低耐药向高耐药发展,因此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

目前,临床治疗不动杆菌的主要药物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

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对这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阐述。

1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1.1 β-内酰胺酶的产生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最主要的原因,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属A类,由TEM型、SHV型、SIM型和PER型等基因编码)、金属酶类(属B类,由IMP和VIM基因编码)、AmpC酶(属于C类),OXA型酶(属D类)等四类。

细菌主要通过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与参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代谢的D-丙氨酸-D-丙氨酸肽酶的三维结构十分相似,从而以水解和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菌药物失去活性[2]。

1.1.1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又称氧亚氨β-内酰胺酶,是细菌质粒介导的能水解甲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以及氨曲南等的β-内酰胺酶,由于ESBLs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类抗生素,作用底物广泛而称之。

ESBLs大部分属Ambler A类酶,位于Bush等功能分类方案2be群;少数属于Ambler的D类,位于Bush的2d群。

ESBLs超过240种,按传统的ESBLs分类法,可分为TEM型、SHV型、非TEM及非SHV型等(包括CTX-M、OXY、SIM、PER等)。

TEM型ESBLs有71种,其中TEM-1是革兰阴性菌中最为常见的β-内酰胺酶[2]。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

中国卫生产业19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邝咏云云南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楚雄 675000[摘要] 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分布在自然和医院环境中,它有极强环境适应能力和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能力,易在医院内引起暴发流行。

近年来,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增多,可引起呼吸道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菌血症等,由于临床治疗困难,引起了广泛关注。

泛耐药菌株几乎无药可治,病死率极高,因此它们被称为21世纪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 SA )”[1]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就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情况、耐药机制研究及临床感染治疗控制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临床治疗;医院感染[中图分类号] R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10(c)-0193-02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近年来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已引起临床和微生物学者的严重关注。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

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的环境中分布很广且可长期存活,对危重患者和CCU 及ICU 中的患者威胁很大,也将此类感染称做IC U 获得性感染。

国内耐碳青霉稀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发展很快,在最近发现的“多重耐药”与“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M DR A B )和(CR A B ),在我国内地很多地方均已出现,所以要引起高度警惕,并要及时采取重要措施。

1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现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 DR A B ),通常指的是对抗绿脓的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复合制剂、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五类抗菌药物中三类以上耐药的菌株,泛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PDR A B )通常指对以上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菌株[2]。

目前,我国临床分离的M D R A B 和P D R A B 有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10年中国耐药监测网数据[3]显示,鲍曼不动杆菌位于临床分离阴性菌的第三位,5523株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占89.6%)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57.1%和58.3%,其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从2009年17.0%升到21.4%。

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质粒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基糖苷类抗 生素完全 耐药,且a a 1 aA4 r A基因阳性率分别 为10 、1 0 a C 、a c 和am 0% 0 %和8 .%。结论 质粒上广泛携带a c 1 45 aC 、 a c4 r A aA 和am 基因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氨基糖苷类 ;耐药 ;质粒 ;基 因 中图分类号 :R 7 38 文 献标识码 :A
1 质粒 图谱分析 . 3
采 用P o g 公 司 试 剂 盒抽 提 质 粒 D rme a NA,07 .% 的琼 脂糖 凝 胶 电泳验 证 。
2 7株MD . 1 2 R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型 7 株 MDR 曼 不 动杆 菌 中,氨 基糖 苷 类 钝化 酶 1 鲍
基 因a a 1 a A4 l S R a C ,a c 和 6 r NA甲基 化 酶 基 因a m rA
阳性 率 分 别 为 10 O %、1 0 O %和 8 .%,基 因型 a c 2 45 aC  ̄a c 3 为 阴性 ( 1。耐 药 基 因的P R扩 增产 物 laC 均 图 ) C 已经 测 序 验 证 并 被 NC n a k 录 ( 列 号 为 BIGe B n 收 序
HQO 84 ,HQ0 8 4 ) 16 0 16 1
Ke y wor Ac n t a t rba ma ni; ds i eob c e u n iAm i gl osd ; ssa e; a mi Ge no yc i e Re itnc Pl s d; ne
鲍 曼 不 动 杆 菌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条 件 致病 菌 , 且 为
St udy o m i g y o i e dr — e it ntg ne o he fa no l c s d ug r ss a e n t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

94.8
… 69.6 67.9 … 66.2 45.8 33.5 60.2 66.5 63.3 67.6 68.2 18.3 2.9 67.0
孙成春. 2009--2013年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卷第20期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47.7 49.7 50.5 62.4 62.4 65.4 66.7 67.6 67.8 68 76.4 71
替加环素
陈佰义,何礼贤,胡必杰等.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J].中国医药科学.2012,4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
常用抗菌药物
药品名称 米诺环素 用法用量 备注 (美国FDA100mgQ12h)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鲍曼不动杆 国内口服片剂首次剂量为0.2g,菌 以后每12小时服用本品0.1g 或多西环素针剂100mgQ12h 0.6g Bid;严重感染者且肾功 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及尿常规,有 能正常者,可加量至0.8g bid 条件的最好监测血药浓度 在体外及动物体内研究显示, 由于利福平为治疗结核病的主要药物 利福平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 之一,不推荐常规用于鲍曼不动杆菌 感染的治疗 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协同杀 菌作用
谢谢!
373
… 292 272 … 287 246 110 258 270 270 290 282 120 2 252
95.9
… 75.1 69.9 … 73.8 63.2 28.3 66.3 69.4 69.4 74.6 72.5 30.8 1.1 64.8
331
… 243 237 … 231 160 117 210 232 221 236 238 64 2 2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省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研究姓名:宋艳荣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病原生物学指导教师:王永祥20090301中文摘要河北省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以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近年来,随着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细菌的耐药机制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种。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可通过四种主要机制:孔蛋白的丢失、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下降、抗生素外排泵的出现和钝化酶的产生。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河北省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及时监测其耐药现状,探讨其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参考。方法:收集了2004年1月"'2008年7月河北省二院(43株)、河北省三院(6株)、河北省四院(2株)、唐山工人医院(12株)、沧州中心医院(11株)、石家庄市医院(8株)、邢台市人民医院(5株)、徐水市医院(3株)临床分离的不同来源的90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析了菌株的标本来源和医院科室分布情况;测定了美罗培南等7种抗生素的MICs值;采用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对p.内酰胺酶基因(包括TEM、SHV、PER、IMP、VIM、SIM、OXA.23、OXA.24等)、cRrO基因和adeB外排泵基因、I类整合子基因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采用ERIC.PCR方法对不同医院和ICU的分离株进行了检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1)9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来源于痰标本最多,中文摘要为82株,占91.2%;其他标本依次为分泌物3株(3.3%),尿液2株(2.2%),耳分泌物、脓液、咽拭子各1株,均占(1.1%)。(2)9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从ICU患者分离的菌株最多,为30株,占33.2%;其他依次为呼吸内科18株(20.O%)、神经外科病房7株(7.8%)、急诊科6株(6.7%)。(3)MICs测定结果:9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81株对一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耐药率为90.0%(81/90),69株对三种以上生素耐药,耐药率为76.7%(69/90)。其中美罗培南(MEM)、亚胺培南(IPM)敏感率分别为58.9%、51.1%,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B)敏感率为30.O%、左氧氟沙星(LVLX)敏感率为21.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敏感率20.O%、阿米卡星(舢Ⅲ)、头孢他啶(CAZ)敏感率分别为16.7%和15.6%。

(4)13.内酰胺酶类基因测定结果:OXA.23阳性率10.O%,90%为唐山工人医院分离株,全部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TEM阳性率7.78%:PER阳性率62.2%;IMP基因仅1株为阳性;未检测到SHV、SIM、OXA.24、VIM基因。(5)tarO基因35株阳性,阳性率38.9%,adeB阳性率90.O%,经测序比对,与Genbank上的序列同源性为100%。(6)I型整合子:90株细菌检测其I型整合子,结果显示:56株细菌在4500bp、3000bp、3000—2000bp、2000bp、500bp

及300bp分别显示不同的电泳条带;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多种

药物耐药,整合子阴性菌株耐药种类较少(P<O.005)。(7)ERIC同源性测定结果:河北省二院43株细菌中,28株为同一个型别;唐山工人医院12株细菌,有10株具有同源性,其他两株各不相同;河北省三院6株细菌,型别各不相同;河北省四院2株细菌,均为一个型别;沧州中心医院11株中文摘要细菌,9株为同一个型别。对从ICU分离的30株菌进行ERIC.PCR同源分析,其中19株为同一种型别,其他为不同型别。结论:(1)多个科室患者均可受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以ICU患者感染率最高;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病人多部位感染,以呼吸道感染率最高。(2)鲍曼不动杆菌中耐药率

很高,且多呈多重耐药。在临床常用的7种抗菌药物中,无一种能完全抑制鲍曼不动杆菌,其中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率较高,而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高。(3)I型整合子基因及p.内酰胺酶类基因的作用可能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和高耐药的两个重要原因;而外膜蛋白和外排泵与耐药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4)产OXA.23型酶的菌株多数从唐山工人医院分离株检测到,且全部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同源性分析显示具有相同来源,提示该型菌株已经在该院引起流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进一步传播。(5)ERIC.PCR同源性检测结果提示,从河北省二院、唐山工人医院和沧州中心医院分离的菌株有较高的同源性,提示这几个医院有耐药的克隆株播散的可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6)PCR操作时直接取菌悬液加到PCR反应体系中进行扩增,利用PCR的预变性裂解细菌使核酸释放,该方法减少了操作步骤,缩短了试验时间。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I型整合子;同源性;pm内酰胺酶:多重耐药基因;外排泵基因英文摘要Studyonantimicrobialresistanceand

molecular

mechanismsofAcinetobacterbaumanniiin

Hebei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Acinetobacterspp.areimportantopportunistic

pathogenscausingavarietyofnosocomialinfectionoreven

leadingtodeath,especiallyinimmunocompromisedpatients.In

recentyears,theextensiveandinappropriateuseof

broad—spectrumantibacterialagentshasresultedinthe

rapid

developmentofdrugresistanceandcomplicated

treatmentof

theinfectionscausedbyAcinetobacterbaumannii.Both

acquiredandintrinsicresistancecancontributetodrug

resistance.Theabilitytoacquiredrugresistancecanbedueto

thelossofporins,thedecreaseofbacterial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theoverexpression

ofactiveeffluxpumpsystems,

and/orthepresenceofinactiveenzyme.Inthisstudy,the

antimicrobialresistanceandmolecularmechanismsof

AcinetobacterbaumanniiisolatedfromeighthospitalsinHebeiProvincewereinvestigated,which

would

providea

reasonable

basisforclinicaltherapy.

Methods:NinetyA.Baumaniiisolateswerecollectedfrom

8hospitalsinHebeiProvinceduringJanuary2004toJuly

2008

(43fromtheSecon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6

fromthethir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2fromthe

fourth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12from

Tangshan

4英文摘要Worker’SHospital,11fromCangz_.houCentralHospital,8from

ShijiazhuangCityHospital,5fromXingtaiCityPeople’S

Hospital,and3fromXushuiCityHospital).Thedepartment

distributionandspecimensource

ofAcinetobacterBaumanii

isolateswereanalyzed,andtheMICsof7antibioticswere

detectedusingthestandardbrothmicrodilutionmethod.The

13-1actamasegene(includingTEM,SHV,PER,IMP,VIM,SIM,

OXA一23andOXA一24),tarOgene,adeBgene,andclass1integrongeneweredetectedbyPCRandagarosegelelectrophoresis.ThegenetichomologyofAcinetobacter

Baumaniiisolatesfromdifferenthospitalswasdeterminedby

ERIC.PCRmethod.Results:(1)About91.2%(42/90)ofA.baumaniiwereisolatedfromsputumsamples,3.3%(3/90)from

secretion

samples,and2.2%(2/90)fromurine.(2)Morethan

33%(30/90)

ofA.baumaniiweredistributedinIntensiveCareUnit(ICU),

20%(18/90)indepartmentofrespiratory,7.8%(7/90)inneurosurgerywards,and6.7%(6/90)fromemergency

department.(3)About90.O%(81/90)ofA.baumaniiwereresistantto

morethan

one

antimicrobial,and76.7%(69/90)

wereresiatanttomorethanthreeantimicrobials.Thesensitivity

rateofA.baumaniitoMEM,IPM,CFP/SB,LVLX,TZP,AKN,

andCAZwas58.9%,51.1%,30.O%,21.1%,20.O%,16.7%and

15.6%,respectively.(4)OXA一23gene

was

detectedpositivein

nineA.baumaniiisolates(90%fr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