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控策略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特殊护理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特殊护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细菌,在临床护理中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防控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特殊护理方法:1. 感染控制措施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细菌,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正确佩戴手套、口罩、隔离衣等个人防护装备,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隔离措施MDR-AB患者需要单间隔离护理,在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设置物理屏障,减少感染传播的可能性。
要求患者的家属和访客佩戴口罩并进行手卫生,限制患者外出活动,避免与他人接触。
3. 个人护理对于接触MDR-AB患者的护理人员来说,要注意个人卫生的保持,经常洗手,并严格遵守消毒规范,定期更换护理用品和床单等物品,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4. 饮食管理MDR-AB患者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增加患者的营养摄入,提高免疫力。
要避免食用生鲜食品和不洁的食物,以预防食源性感染。
5. 呼吸道护理对于有呼吸道问题的MDR-AB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监测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定期进行气管抽吸和呼吸道湿化治疗,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6. 皮肤护理MDR-AB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或移动能力差,容易发生压疮和皮肤感染。
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身,保持身体清洁和干燥,使用合适的保护垫,避免长时间的压迫,预防压疮的发生。
7. 心理支持MDR-AB患者因为需要长时间的隔离和护理,容易感到孤独、恐惧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提供适当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8. 定期复查和评估MDR-AB患者的病情需要定期复查和评估,包括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病原菌培养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及防治策略

【 要 】 目的 分 析 重 症 监 护 病 毒 (C 泛 耐 药 鲍 曼 不 动 杆 菌 的 药敏 结 果 , 导 临 床 预 防 和 治 疗 泛 耐 药 鲍 曼 摘 I U) 指
不 动 杆 菌 感 染 。方 法 选 取 2 0 0 9年 1 1月 至 2 1 O 1年 2月 唐 县 人 民 医院 I CU 5例 经 病 原 学及 药 敏 试 验 证 实 泛 耐 药
【 键 词 】 泛 耐 药 鲍 曼不 动 杆 菌 ; 药敏 试 验 ; 降 阶 梯 治 疗 关
DOI 1 . 9 9 j i n 1 7 -4 5 2 1 . 9 0 4 文 献 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O 1 l - 3 60 : 0 3 6 /.s . 6 2 9 5 . 0 1 1 . 5 s B 1 7-4 52 l )92 9-2
鲍 曼 不 动 杆 菌 的 临 床 感 染病 例 , 析 其 发 生 的 高危 因 素 及 治 疗 结 果 。结 果 泛 耐 药鲍 曼 不 动 杆 菌Βιβλιοθήκη 痰 标 本 2 分 4例 , 尿
液 2例 。表 现 为 泛 耐 药 和 多重 耐 药 , 亚 胺 培 南 耐 药 率 高 达 8. 0 。 耐 药 率 最 低 的 是 多 黏 菌 素 ( ) 其 次 是 米 对 O 。 0 , 诺 环素、 头孢 哌 酮/ 巴坦 。结 论 应 重点 加 强 对 I u 的 消 毒 隔 离 , 短 住 院 及 气 管 插 管 时 间 , 一 步 强 化 医 护 人 舒 c 缩 进 员无菌观念, 防止 交 叉 传播 ; 用 降阶 梯 治 疗 策 略 , 经 验 治 疗后 , 采 在 药物 治疗 首选 头孢 哌 酮/ 巴坦 联 合 米 诺 环 素 。 舒
( 稿 日期 : 0 10 5 收 2 1 5 1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特殊护理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特殊护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且易于感染医院环境和人体内,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特殊护理十分重要。
一、严密的感染控制措施1. 隔离措施: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单独隔离,实施“单人单间”原则,且使用专门的护理用品和设备,避免交叉感染。
2. 手卫生:所有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必须进行规范的手卫生,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且戴上适当的手套。
3. 环境清洁:定期对患者住院环境进行终端消毒,包括床铺、桌椅、护栏等,尤其是经常触摸的物体表面,确保无菌环境。
二、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具有良好疗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医生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药物的使用。
2.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引起耐药菌株的出现。
3.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以尝试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增强抗菌活性,提高治疗效果。
三、个体化的护理措施1. 做好患者的卫生护理:每日给患者进行全面的清洁护理,包括洗澡、更换床上用品、清洁口腔等,保持身体清洁和全身清洁。
2. 注意患者营养: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
3. 加强床位转换:定期帮助患者翻身,避免长时间压迫某一部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4. 精心处理伤口:对于有伤口的患者,要加强伤口清洁、换药,避免感染扩散。
5.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他们可能面临治疗的长期过程和生活质量的下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
四、加强患者家属的教育1. 阐述感染途径和预防措施: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途径和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隔离措施等,让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
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

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泛耐药菌株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作了综述。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以及介入性医疗操作,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成为医院感染和机会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且临床上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多重耐药菌比例可高达70%以上,泛耐药菌比例可高达50%以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由4.6%上升至14.3%,最高可达到42.1%。
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1 泛耐药菌定义及流行病学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是指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绝大部分或全部耐药,但多黏菌素类除外。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同样都是需氧的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属于条件致病菌,医院中呼吸机、蒸馏水容器、瓶装水、静脉营养液、湿化器吸引管、冲洗液人工通气装置等可能受到该菌污染。
其还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有免疫缺陷和ICU监护室的患者。
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亦可引起腹膜炎、心内膜炎、眼内炎等。
2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机制2.1 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均可产生染色体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可能选择出抑制高产AmpC酶的突变株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
此外这两种菌尚可产生多种其他J3一内酰胺酶以及丝氨酸或金属碳青霉烯酶(IMP、VIM酶)等。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一、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常定植于人体皮肤、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在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细菌。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一个重要问题。
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成因鲍曼不动杆菌常见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β-内酰胺酶(TEM、SHV、CTX等)和类OXA酶。
这些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药效。
②产生单倍体效应障碍物质(AmpC类酶),同时也有某些菌株在外加诱导剂(如氨苄青霉素)时产生此类酶,从而失去对该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③改变细胞壁的高分子化合物和药物外排泵P-gp等通过多个不同机制来降低药效,增加药物耐受性。
2、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全球流行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欧美国家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流行程度相对较低,但亚洲地区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情况较为严重。
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一些医疗机构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报告频繁,耐药性比例很高。
据2012年中国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已经相当严重,其中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0%。
二、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建议鲍曼不动杆菌主要通过吸入、侵入性操作、导管和手术操作等途径感染人体。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生长繁殖,防止感染和传播,是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治疗感染的重要手段。
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建议如下:1、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和方法。
应该尽量采用短时疗程,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防止出现耐药菌株。
2、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组合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多,因此往往需要采取联合药物治疗,来增加药物的疗效和控制菌株的耐药性。
3、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治策略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挑战和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日渐增加。
它不仅对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而且还在院内流行造成广泛的交叉感染,是临床医师普遍惧怕的细菌[1],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是美国IDSA呼吁重点防治的六大菌之一。
本文就如何防治MDRAB的感染作如下综述:1 病原学概述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一群不发酵糖类、无动力、氧化酶阴性的革兰阴性球杆菌,自从1911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不动杆菌属的分类经过多次变迁, 现在根据DNA杂交技术将不动杆菌分为32个基因种,鲍曼不动杆菌是不动杆菌属感染最主要的菌种,约占72.9%[2]。
鲍曼不动杆菌在高危人群中可引发严重的感染,国外资料显示其危险因素包括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机械通气、气管插管、侵入性操作、ICU环境等[3]。
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占院内获得性肺炎总数的3-5%,而在ICU病房更高达15%~24%。
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一般死亡率为7.8%~23%,而在ICU病房更高达10%~43%[4]。
2 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定义目前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或泛耐药定义,仍有一些争议,国外文献至少有50个不同的定义[5]。
尽管如此,一般认为对下列5 类抗菌药中(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者) 3类以上药物耐药者为多重耐药株,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
泛耐药株(Pandrug-resistant Acinettobacter baumanii,PDRAB)是指对目前推荐用于上述经验性治疗的药物全部耐药者,但不包括多黏菌素及替加环素。
3 流行病学根据美国院内感染监测数据(NNIS)以及中国医院感染资料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在院内感染中占第4位,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又一个重要的非发酵菌[6]。
多重耐药菌(MRSA)隔离措施

多重耐药菌(MRSA、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隔离防护制度一、报告:一旦出现泛耐药的细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必须: 1 立即通知医生,并一起讨论应对措施; 2 增加药敏试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 3 进行联合药敏试验;4 立即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实行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这类细菌的传播。
二、隔离标识:1、对确定为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的病人,接触传播隔离标识为橙色;空气/飞沫传播隔离标识为蓝色。
三、隔离措施:1、将特殊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携带者转移到单独的病房中隔离治疗,同时标明为耐药菌感染,或同种病人住同一间大病房,床位间距最少要有1m,床边挂隔离标识;2、接触这些病人时须戴手套与穿隔离衣,护理呼吸道或伤口感染病人时要戴口罩;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3、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4、患者周围环境、用品、医疗器材被污染或怀疑被污染时要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彻底消毒并送医疗废物暂存地;5、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每天消毒 1次;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6、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医务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7、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瞩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8、改善抗菌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9、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特殊耐药菌如(MRSA等),方可解除隔离。
四、加强监测和流行病学分析:必须重点监测 MRSA、VRE、全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与来源,特别是要加强对ICU等重点科室监测和控制的力度。
一旦发生这类特殊耐药细菌的感染,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此外,要进行同源性分析,追踪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范围。
对患者要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加以纠正。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摘要】近年来,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日渐增多,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及感染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关键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感染治疗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 D R-A b)在医院被检出率日益增多,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P D R-A b是指对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均耐药,但不包括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1]。
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及感染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1 耐药机制1.1 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专家达成共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产生B-内酰胺水解酶,以水解和非水解的方式破坏抗菌药物化学结构上的B-内酰胺环,使抗菌药物失活;②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置,使抗菌药物无法与之结合而失效;③改变自身结构及外膜孔蛋白数量、分布,使细菌外膜对抗菌药物通透性下降;④外排泵活性增强,使得抗菌药物在细菌体内达不到有效抑菌浓度。
1.2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了碳青霉烯水解酶。
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至少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B内酰胺酶,它包括Amb l er分子分类为A类、B类、D类3类酶[2]。
其中A类、D类为丝氨酸酶,B类为金属酶,在不动杆菌属中,最主要的碳青霉烯酶是D类酶。
目前报道D类酶按照氨基酸同源性,可分为8组,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报道的主要是OXA-23组、OXA-24组、OXA-51组及O x A-58组这4组[3]。
据报道,国内大部分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是OXA-23型碳青霉烯酶。
fzal-Shah[4]等研究发现,OXA-23型碳青霉烯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水解活性较低,其他因素如外膜通透性降低及主动外排系统增强可能介导耐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质量评估-痰涂片
Garbage in!!
Anton Y. Peleg, and David C. Hooper. NEJM, 2010
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aphylococcus hominis ss. hominis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Klebsiella pneumoniae ss.
CRAB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CRAB,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OR, 相对危险度; CI,可信区间; Hello, S.L, et al. Scand J Infect Dis, 2010
Nature, 2005, 436: 758
2003-2008中国大陆MDR的发生率
Wang H, Chen M, et al. IJAA, 2010, 35: 227-234
33
66.5
Hale Waihona Puke 27.768.230.9
73.2
26.2
68.8
26.2
76.1 68.2
23.6 23.6
MIC50
0.5 2 2 32 32 32 256 >256 64 64 64 8
MIC90
1 2 16 64 64 64 >256 >256 256 256 64 16
不同医院具有相同的克隆株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
的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的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NDM-1和产 KPC的细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艰难梭菌(CD)等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逐步建立和完善主动筛查制度,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包括长期收治ICU的 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 患者,留置各种管道如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引 流管的患者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进行定期监测和 主动筛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 者。对于确诊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并使用限制性或特殊 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应达到80%以上。
减少交叉感染 降低CRBSI的发生率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Measures aiming to control patient-to-patient cross-transmission
Lancet Infect Dis 2008; 8: 751-62.
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技术指南(2010年11月征求意 见稿)》
Data of A. baumannii
8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7 2008
70
60
50
40
30
20
10
0 MEM IMP CAZ FEP TZP GEN CIP LEV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9; 65: 414-26.
Successfully combat an outbreak that occurred in ICU
Bernards, A. T. et al.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4, 25: 1002–1004.
洗必泰全身擦浴
显著降低病原菌皮肤的定植(MRSA、VRE、鲍曼 等)
2009 CARES: CRAB在增加
抗菌药物
多粘菌素B 替加环素 米诺环素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阿米卡星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鲍曼不动杆菌(n=343)
%耐药
%敏感
1.2
98.8
2
90.1
17.5
72
60.1
36.7
60.1
36.4
32.5
MDR-Aba 对病死率、LOS、花费的影响
AAC,2008,No3
不动杆菌感染的病死率
70
% 60 50 40 30 20 10 0 西班牙 法国-1 法国-2 比利时 巴西 PUMCH
ICHE, 2004, 25: 819-824; Richet HM, 2004, 44thICAAC, Washington DC.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控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王辉
NEJM 2009,Jan 29
全球关注的革兰阴性MDR
不动杆菌形态
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两端钝圆、散在或个别成双排列、 大小在(0.6~1.0) μm×(1.0~1.6) μ m 的杆状(球杆状)细菌
陈翠珍等. 海洋水产研究 2 0 0 5年8 月第26卷 第4期
9
9
14
9
5
8
4
5
8
5
3
5
3
2
3
2
1
2
1
细菌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taphylococcus hominis ss. hominis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Klebsiella pneumoniae ss. pneumoniae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Enterococcus faecium Staphylococcus aureus ss. aureu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he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in Acinetobacter
L. Silvia Munoz-Price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8:1271-1281.
Resistance island
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可能来源
Garnacho-Montero, J. and R. Amaya-Villar, Curr Opin Infect Dis, 2010. 23(4): p. 332-9.
不动杆菌耐药性(CHINET数据)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Imipenem CPZ/SUL
31.5 26.4
30.9 20.1
35.3
5.3
2005 2006 2007
48.1
55.2
14.7
23.8
2008 2009
year
MYSTIC Program: USA 1999-2008
pneumoniae Enterococcus faecium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ss. aureus Staphylococcus capitis ss. capitis
株数 量
(%)
病人 数 量
19
30
14
1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