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案例分析答案

生物药剂学案例分析答案
生物药剂学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2- 1 处方:雷尼替丁胶囊0.35g。每日2次;枸橼酸铋钾0.3g,每日4次,维生素

B片10mg,每日2次。

6

分析:枸橼酸铋钾在胃液PH条件下,可在溃疡表面或溃疡基底肉芽组织形成坚固的氯化铋胶体薄膜,从而隔绝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粘膜的侵蚀作用。而雷尼替丁为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与枸橼酸铋钾同时服用,将使枸橼酸铋钾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疗效。

合理用药:两药不能同时服用,应在服用枸橼酸铋钾后0.5小时以上再服用雷尼替丁胶囊。

案例2-4

硝苯地平(心痛定)是钙拮抗剂中德一种,其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作用最强,抑制血管痉挛效果显着,是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和高血压首选钙离子拮抗剂,宜于长期使用。目前以研制出胶囊剂、普通片剂、膜剂、气雾剂、缓释片、透皮制剂、栓剂、控释片等。规格:片剂:每片10mg;胶囊剂:每胶囊5mg;喷雾剂:每瓶100mg。用法及用量:口服:1次5~10mg,每日3次,急用时可舌下含服,对慢性心力衰竭,每6小时20mg;咽部喷药:每次1.5~2mg(约喷3~4下)。

问题:

1.试分析硝苯地平各种剂型的吸收特点。

2.如何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适宜的硝苯地平剂型?

1.答:胶囊剂的吸收特点:由于胶囊剂制备时不需加压力,服用后在胃中崩解快,囊壳破裂后,药物颗粒可迅速分散,故药物的吸收快,吸收较好。

普通片剂的吸收特点:片剂在胃肠道中经历着崩解、分散和溶出的全过程。片剂充分崩解,分散成包含辅料的细颗粒,细颗粒进一步分散,药物溶解后才能被机体吸收。

膜剂的吸收特点:药物的溶出速度和吸收快。

气雾剂的吸收特点:鼻腔给药。①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②可避开肝首过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③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缓、控释片的吸收特点:①释药徐缓,时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②某些缓、控制剂可以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疾病的治疗。

透皮制剂的吸收特点:皮肤给药,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吸收慢。①避免肝脏首过作用和肠胃道的酶降解;②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性;③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具缓释长效作用;④使用方便、安全,如有副作用,随时可中断给药。

栓剂的吸收特点:①药物可以避免胃肠PH和酶的影响和破坏;②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采用直肠给药;③作用时间一般比口服片剂长;④可作为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部位。

2.答:急用时,可选择吸收快的给药途径,如舌下含服片剂。而对于慢性疾病,可用其他相对吸收比较慢的剂型,如胶囊剂、换控释片等。

案例2-7

某医院自行研制的医院制剂品种消食口服液,是消化科特别是小儿科的常用药,处方由大黄、厚朴、茯苓、陈皮、鸡内金、术香等十余味中药组成。

功能与主治:消食健胃,行气通便,页卧不宁之实证。在临床应用一段时间后,反应平平,使用量无法提高。经过对饮片来源、质量、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研究后,决定将煎煮提取工艺进行改进,原工艺:本处方中的所有各味药,加水煎煮3次,时间分别为2h、1.5h、1h;将三次煎液混合,静置沉淀18h,取上清液,滤过,浓缩至适量,离心,取澄清液加入适量单糖浆搅匀,滤过,调整浓度。再行灌装,封口,灭菌即得。新工艺是将大黄单独煎煮二次,合并,静置28h,取上清液与中方余药提取煎煮液(按原制法所得)混合。加入适量单糖浆,过滤、调整浓度、灌装、灭菌即得。新工艺经过两年的具体操作实践被确立,该品种的实用功效今非昔比。每年销量是原来的10倍,成为该院的品牌产品之一。

问题:

1.本案例中制剂疗效改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提高挥发性药品的吸收,保证其疗效,在制剂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1.答:大黄中主要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和鞣质类。蒽醌类中德番泻苷具有泻下作用,而鞣质类中含有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具有止泻作用。如大黄煎煮三次,会使番泻苷结构破坏,失去泻下效果,反而会造成便秘。

2.答:因为药品的制备工艺和配方两方面都会影响其疗效,因此在制剂过程中要注意这两方面。

案例2-8

水飞蓟素是天然的黄铜木脂素类化合物。该要毒性小,在保肝、降血脂、保护心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水飞蓟素男溶于水,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影响了其临床疗效。而增加

水飞蓟素溶解速度或改变其溶出,将可以改善其吸收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

有研究将水飞蓟素作如下处理:取水飞蓟素482g,加4000ml甲醇热回流溶解,另取葡甲胺195g,加2000ml甲醇热回流溶解后,在搅拌下趁热加入前液中,继续热回流搅拌3omin,减压除尽甲醇,残留物与40~50℃真空干燥5h,产品为黄色结晶性粉末。该粉末易于溶于水。

问题:

1.上述案例是采取何种方法提高将水飞蓟素的溶解度。

2.提高将水飞蓟素的溶解度或溶出速度的方法还有哪些?

1.答:采用的方法为:制成可溶性盐(水飞蓟素葡甲胺盐),水飞蓟素为酸性物质,而葡甲胺为弱碱性物质,两个反应可成可溶性盐。

2.答:提高将水飞蓟素的溶解度或溶出速度的方法有:制成可溶性盐;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用亲水性饱和材料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案例3-1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相续问世,它们组成强有力的“四联”治疗方案,使控制结核病流行成为可能。1944年发明的链霉素(SM)是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细胞外的结核菌有快速杀灭作用,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是WHO建议的标准短程治疗结核病方案中的适用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为:治疗强化期成人每日肌内注射0.75g,巩固期采用间歇疗法,每周2~3次,每次肌内注射1g。

问题:

1.应用链霉素治疗结核病时能否用口服给药方式?

2.链霉素能否静脉推注?

1.答:不可用于口服,因为链霉素在胃肠道不吸收。

2.答:链霉素静注容易使血药浓度大于50ml/L,导致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案例3-3

某患者采用雌二醇片剂进行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和预防更年期综合症,每天给药3次,每次口服1.5mg,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改用雌二醇贴剂,每三天贴1剂,每剂含雌二醇4mg,疗效与口服给药一致,不良反应消失。

问题:

1.长期口服雌二醇为什么会导致肝功能异常?

2.改用贴剂后给药剂量大大降低,疗效没有下降,不良反应消失,为什么?

1.答:因为雌二醇经过了肠肝循环。雌二醇在肝脏代谢后经胆汁流进十二指肠,经过小肠,然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经过循环,再次进入肝脏,加重肝脏负担,最后造成肝损害。

2.答:因为贴剂经皮肤给药,有皮下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此需要的药物剂量减少,而且没有首过效应,减轻对肝的负担,不良反应消失。案例3-5

患者,女,58岁,患腰背痛一年半,曾长期服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无明显效果。超声定量骨密度测定仪检测跟股骨密度(BMD),T -2.5,肝肾功能均正常。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转移癌、对发行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

脊柱骨关节退行性改变等疾病,诊断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医生处方建议用鲑鱼降钙素喷鼻剂每日一次40g 喷鼻治疗,并建议常吃含钙及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疼痛缓解后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服用半年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且BMD检查显示骨质疏松有明显改善。

问题:

1.鲑鱼降钙素为什么可以通过喷鼻剂进行给药?

2.鼻粘膜给药有什么优点?

1.答:鲑鱼降钙素在水中易水解,临床上常制成冻干粉,在酸性环境下可加快其水解,因此不能口服;喷鼻剂可通过鼻粘膜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达到治疗目的。

2..答:鼻粘膜给药优点:①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②可避开肝首过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

③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④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案例3-7

患者,男,7岁。某年冬天偶感风寒,刚开始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后咳嗽、喘息剧烈、夜不安枕,气息不畅、有喘息声。到医院就诊后,医生诊断为喘息气管炎,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进行肺部雾化治疗,每日2次,同时口服止咳平喘药和抗菌药,患者病情逐渐好转,7日后出院。

问题:

1.沙丁胺醇气雾剂肺部给药是通过什么途径吸收的?

2.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1.答:沙丁胺醇气雾剂肺部给药吸收途径:通过口腔吸收,经过咽喉进入呼

吸道,到达肺部。

2.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①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②生理因素:纤毛运动、呼吸道的直径、呼吸量、呼吸频率和类型呼吸道粘膜上的黏液层、呼吸道粘膜上的吞噬细胞和各种代谢酶;③剂型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制剂因素(处方组成、吸入设备的构造)

案例4-1

(1)有报道将末端带羧基的磷脂酰乙醇胺(PE)的PEG衍生物(DPPE-PEG3000-COOH)掺入脂质体中制成长循环脂质体,再通过羧基酯化作用,将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DI-1或小鼠LgG共价连接到该脂质体表面制成免疫脂质体。体外靶细胞杀伤活性检测和小鼠组织分布实验表明,此种多柔比星免疫脂质体有选择性杀伤靶细胞(人膀胱癌细胞)的能力,在血中的滞留时间明显延长,并减少了在肝、脾的的聚集。

(2)有研究者合成了含有叶酸-PEG-二硬脂酸磷脂酰乙醇胺(DSPE)的脂质体,在体外分别用含高密度叶酸受体的M109细胞(鼠肺癌细胞)和含低密度叶酸受体的人表皮癌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酸修饰脂质体显着增加了脂质体对富含叶酸受体的肿瘤细胞的结合力。

问题:

1.上述药物制成不同载药微粒后,分布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些微粒载药系统为什么会出现靶向性?

1.答:多柔比星免疫脂质体有选择性杀伤靶细胞(人膀胱癌细胞)的能力,在血中的滞留时间明显延长,并减少了在肝、脾的的聚集;叶酸修饰脂质体显着增加了脂质体对富含叶酸受体的肿瘤细胞的结合力。

2.答:因为本脂质体微粒表面有PEG这种亲水性高分子修饰,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明显增加微粒的空间位阻,不易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减少在肝、脾的聚集并使之具有长循环的特点。在微粒表面除了有PEG 外,同时连接相应的抗体或配基,使微粒对具有对靶组织或细胞进行主动识别的能力,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案例4-2

镇静催眠类药物戊巴比妥钠与硫喷妥钠结构类似,当2-位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后,硫喷妥钠脂溶性明显增强,给药后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

问题:

1.戊巴比妥钠与硫喷妥钠结构类似,为什么硫喷妥钠可用于诱导麻醉?

2.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1.答:因为2-位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硫喷妥钠脂溶性明显增强,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可用于诱导麻醉。而戊巴比妥本身不能满足诱导麻醉的条件,同时其半衰期长,在体内停留久,脂溶性不高,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戊巴比妥钠不能用于诱导麻醉。

2.答: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分子量、解离度、异构体以及与蛋白质结合能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药物的相互作用。

案例4-3

在1957年沙利度胺作为镇静催眠剂上市。此药因治疗妊娠呕吐反应疗效极为显着,

销售很好,很快又许多药厂以“thalidomide(反应停)”作为商品名在全球46个国家(主要在欧洲、非洲、澳洲和日本)销售使用。然而就在上市不久的1958~1962年间,导致了8000多例婴幼儿海豹样畸形,其中5000多例死亡,成为震惊全球的、药物治疗史上的最悲惨事件。

问题:

1.妊娠期妇女用药后,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什么影响?

2.药物如何向胎儿内转运?影响因素有哪些?

1.答:妊娠期妇女用药后,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的影响有:可引起致畸、死亡、基因突变等其他疾病。

2.答:药物是进入母体循环系统,穿过胎盘和胎膜,静茹胎儿循环转运至胎儿体内各部分。影响药物通过胎盘的因素,主要有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药物的结合蛋白率;用药时胎盘的功能状况,如胎盘血流量、胎盘代谢、胎盘生长等功能,以及药物在孕妇体内的分布特征等。案例4-4

有报道用聚组氨酸5000(polyHis 5000)/PEG2000嵌段共聚物胶束负载多柔比星,体外实验表明24消失内药物释放呈PH依赖性。药物释放量随PH 逐渐增加,在该胶束的触发PH6.8时产生突释效应。加入聚乳酸300(PLLA 3000)/PEG 2000嵌段共聚物形成混合胶束可降低触发PH,使胶束在生理环境(PH7.4)时保持稳定、在肿瘤部位释药。引入叶酸后,由于受体介导作用,肿瘤部位的胶束摄取量进一步增大,细胞毒性增强。药物浓度为101-

μ

g

?ml 时,polyHis 5000/PEG2000 胶束的肿瘤细胞存活率为80%;偶联叶酸后存活率降为40%;加入25%PLLA 3000/PEG2000 再偶联叶酸后存活率仅为16%。

问题:

1.此制剂设计应用了哪些靶向给药的方法?

2.为什么PH敏感性微粒可对肿瘤组织产生靶向?

1.答:此制剂设计应用的靶向给药方法有: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PH敏感性微粒的设计)。

2.答:在肿瘤组织的酸性环境条件下,PH敏感的胶束可解体而释放所携带的抗肿瘤药物,从而增加抗肿瘤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同时,肿瘤细胞上有特异表达的蛋白、受体,而叶酸是其相应的配基,因此PH敏感性微粒可对肿瘤组织产生靶向。

案例5-1

抗变态反应药物特非那丁(terfenadine)的结构式以及说明书中药代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叙述如下:

【化学名及结构】

α。

-1

-

4

-

)

4[

1,1(

]

-

(羧基

二苯甲基)

哌啶丁醇

苯基

二甲基乙基-

-

-

-

【药代动力学】本品在消化道吸收良好(约70%吸收),有明显的首过效应,约99%药物经CYP3A催化代谢生成羧酸代谢物和无活性的去烃基物。其羧酸代谢物具有抗组胺活性,口服后0.5h内即在血浆中出现,2.5h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2631-

ng,有效浓度可持续0.5h以上。本品主要以代谢形式经?ml

胆汁随粪便排泄(60%),尚有40%代谢物由尿排泄。肝功能不全者代谢受阻。老年人的清除率可降低25%。

【药物相互作用】酮康唑和依他康唑可抑制本品代谢,使药物在体内积蓄而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甲硝唑、红霉素、甲红霉素和竹桃霉素以

及其他康唑类药物如咪康唑、氟康唑等也有类似作用,严重时可致死亡。问题:

1.说明书中“约99%药物经GYP3A催化代谢生成羧酸代谢物和无活性的去烃基物”是通过什么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2.为什么酮康唑和依他康唑可抑制本品代谢,使药物在体内积蓄而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

1.答:通过体外法与体内法研究得出的结论。体外法包括:离体肝灌流法、肝细胞培养法、肝切片法、亚细胞片段法、重组代谢酶法。体内法包括:药物探针法、体内指标法。

2.答:特非那丁主要在肝脏代谢,而酮康唑对某些肝氧化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降低特非那丁的消除,使其血药浓度增高,特非那丁为特异性H1受体阻滞剂,在体内还具有较强的心肌钾通道阻断作用,从而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

案例5-2

抗精神病药奥兰扎平的结构式如下:

问题:

1.请预测在以内可能的代谢途径。

2.如何设计实验证实你预测的代谢途径?

1.答:代谢途径为:根据结构中含有杂原子上烷基,可能发生杂原子上烷基化氧化反应。在肝内主要通过P450酶系统的氧化作用进行代谢。

2.答:可应用研究药物代谢方法中的体外法中的重组代谢酶法,即通过在体外CYP酶与药物混在一起一段时间,然后通过检测是否有代谢物来判断该药

物是否是在肝脏通过P450系统的氧化作用进行代谢。

案例5-3

某药属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的Ⅱ类药,在体内主要由CYP3A4催化代谢,胃肠道给药首过效应大。与咪唑类抗真菌药合用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

问题:

1.CYP3A4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是由CYP3A4催化代谢的?

2.为什么该药与咪唑类抗真菌药合用生物利用度会提高?

3.如果该药的内在清除率较低,可以采用什么药剂学手段提高生物利用度?

1.答: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 是细胞内的一类膜蛋白,种类繁多,可分为不同的家族,家族里面还可以分亚家族。 CYP3A4是CYP3家族里的A亚家族发现的第四种酶。可应用研究药物代谢方法中的体外法中的重组代谢酶法,即通过在体外将CYP3A4与药物混在一起一段时间,然后通过检测是否有代谢物来判断该药物是否是由CYP3A4催化代谢的。

2.答:咪唑类抗真菌药作用于真菌细胞合成的途径中可抑制CYP3A4酶的活性,而该药在体内主要由CYP3A4催化代谢,因此使其血药浓度增高,提高生物利用度。

3.答:药剂学手段提高生物利用度:1.制成可溶性盐2.选择合适的晶体和溶媒化物3.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

4.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

5.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案例5-4

卡马西平单次口服给药,消除半衰期为25~65h,长期口服给药后,消除半衰期为12~17h。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可以降低抗凝作用,与红霉素合用,本品的血药浓度升高。

问题:

1.为什么卡马西平长期给药半衰期缩短?

2.为什么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抗凝作用减弱?

1.答:卡马西平长期给药可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代谢,因此半衰期会缩短。

2.答:因为卡马西平具有诱导肝药酶活性的作用,加速香豆素类抗凝药的代谢,导致其抗凝作用减弱。

案例5-5

雌二醇主要用于雌激素缺乏的各种症状,由于首过效应较强,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低,长期大剂量给药增加肝脏负担,容易引起肝损害。临床采用其他给药途径,降低了首过效应,剂量降低几十倍仍具有相同的血药浓度。

问题:

1.目前雌二醇的制剂有哪些?与口服制剂相比有什么特点?

2.采取什么措施可以制备雌二醇口服高生物利用度制剂?

1.答:目前雌二醇的制剂有:鼻喷剂、贴片、乳剂、软膏、霜剂、胶剂、阴道环、阴道霜、阴道栓、阴道药片。

鼻喷剂:鼻腔给药,①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②可避开肝首过作用、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③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④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贴片、乳剂、软膏、霜剂、胶剂:经皮给药,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吸收慢。

①避免肝脏首过作用和肠胃道的酶降解;②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性;③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具缓释长效作用;④使用方便、安全,如有副作用,随时可中断给药。

阴道环、阴道霜、阴道栓、阴道药片:①阴道血供丰富,表面积大,可作为全身给药的应用部位;②阴道对许多药物,包括多肽和蛋白,具有良好的渗透性;③与口服给药相比,激素类避孕药采用阴道给药效果更好。

2.答:1.制成前提药物;2.制成雌二醇泡腾片;

3.与具有抑制雌二醇相应的代谢酶作用的药物合用。

案例6-1

患者,女,73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年,活动后气促1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神清,心率110次/分,心率不齐。辅助检查:肝功能正常,血肌酐(creatinnine )2201-?L mol μ(正常值:70~1061-?L mol μ);心电图显示心房纤颤。入院诊断为:(1)心房纤颤;(2)慢性肾功能不全。

入院后给予口服地高辛(digoxin )0.251-?d mg 、呋塞米(furosemide )601-?d mg 、螺内酯(apironolactone )1201-?d mg ,心悸气促稍好转。但3日后,患者出现心悸气促加快,恶心呕吐,频发室性早搏。查血肌酐2641-?L mol μ,地高辛血药浓度大于31-?L g μ(有效治疗浓度范围:0.8~2.01-?L g μ),疑为洋地黄中毒,即停用地高辛,加用苯妥英钠,维持其他治疗不变。2日后复查地高辛血药浓度为2.081-?L g μ,血肌酐亦下降为1181-?L mol μ,心悸气促好转。7日后地高辛血药浓度为0.981-?L g μ,患者心力不全症状好转,室性早搏消失,血肌酐下降为1171-?L mol μ。2周后,给予口服地高辛0.06251-?d mg ,螺内酯401-?d mg ,心悸气促消失,治愈出院。 问题:

1.导致患者洋地黄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应如何制定给药方案?1.答:洋地黄存在肝肠循环,即洋地黄在肝脏分泌入胆汁后,排入肠道,后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导致中毒。

2.答: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通过检测血药浓度或尿中浓度计算出肾清除率,以此来调整给药剂量与给药间隔,最后制定合适的给药方案。

案例6-2

患者,男,51岁,因恶心、呕吐、紧张性头痛、神经行为障碍2d来院就医。既往患“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近1周来关节疼痛加剧,于当地医院检查,血尿酸增高,诊断为“痛风”。在原吲哚美辛基础上,加服丙磺舒0.5g,每日2次。用药5d后,逐渐出现恶心、呕吐、紧张性头痛伴精神行为异常,近2日加重。查体:痛苦面容,精神行为异常;肝脏可触及,约肋下3cm,质地较硬;双侧足弓、踝关节、膝关节肿胀,有明显触痛;谷丙转氨酶120U、谷草转氨酶152U,血清尿酸盐(urate)含量0.611-

mmol.临床诊断:吲哚美辛过量中毒,痛风,肝硬化。停用丙磺舒和?L

吲哚美辛,给予口服秋水仙碱(colchicine)11

mg。1日后,紧张性头

?h

2-

痛和精神症状缓解,3日后关节疼痛缓解,1周后出院。

问题:

1.患者近2日来恶心、呕吐、紧张性头痛伴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在服用丙磺舒之后逐渐产生这些症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1.答:原因是吲哚美辛过量中毒,痛风,肝硬化。

2.答:吲哚美辛并用丙磺舒可使前者的血药浓度成倍升高,关节炎患者的临

床症状改善,但也可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产生的机制是: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中,丙磺舒与运载体的亲和力较大,与吲哚美辛的肾小管分泌产生竞争抑制作用,使吲哚美辛排泄减少,引起血药浓度升高,导致产生不良反应。

案例6--3

患者,男,56岁,1年来经常腰腿酸痛,关节红肿,时有头晕、耳鸣。3天前头痛、头晕、耳鸣加重,伴眩晕及行走不能,感觉呼吸急促,视物模糊,休息3天未见缓解来院就医。既往患风湿性关节炎,常服复方乙酰水杨酸片。近1个月来,日用量在20片以上。体格检查:体温36.1℃,心率7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5/70mmHg。心电图示:肺型P波。诊断为水杨酸中毒,风湿性关节炎。停用复方乙酰水杨酸片,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治疗12.51-

g,

?d

口服布洛芬(ibuprofen)及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治疗3日后症状明显减轻。神态清、头晕减轻、耳鸣消失、视物清。7日后治愈出院,无头晕。问题:

1.患者3天来头痛、耳鸣,伴眩晕及行走不能,视物模糊属于什么反应?产生这种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2.停用复方乙酰水杨酸片,静脉滴注碳酸轻钠的意义是什么?产生救治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1.答:属于水杨酸中毒反应。乙酰水杨酸会经过肠肝循环,即在肝脏分泌入胆汁后,排入肠道,后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致使发生不良反应。

2.答:静脉滴注碳酸轻钠的意义是:碱化尿液。产生救治作用的机制是:使

酸性的乙酰水杨酸转化为离子型不被重吸收,从而加速药物的肾脏排泄。

案例6-4

患者,女,42岁,因尿毒症引起左心衰,服用洋地黄毒苷(digitoxin)0.11-

mg,1周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失眠。入院诊断为洋地?d

黄中毒。立即停药,进行血液透析,于第二天测得洋地黄毒苷血清浓度为3.21-

ng,患者中毒症状明显减轻。

?ml

ng,第三天仍为3.11-

?ml

问题:

1.该患者洋地黄毒苷中毒原因是什么?为何经透析治疗后,血清洋地黄毒苷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

2.应用考来烯胺后,血清洋地黄毒苷浓度迅速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1.答:洋地黄存在肝肠循环,即洋地黄在肝脏分泌入胆汁后,排入肠道,后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导致中毒。洋地黄毒苷主要是在经胆汁排泄,少部分经肾排泄,因此经透析治疗后,血清洋地黄毒苷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

2.答:考来烯胺可与肠道内洋地黄毒苷的活性代谢物结合,阻断其肝肠循环,阻止其重吸收并促进消除,使血清洋地黄毒苷浓度迅速降低。

4.患者47岁,男性,在为果树喷洒敌敌畏时,不慎后背为药物浸湿,未在意,继续工作,至4小时后,视物模糊,呼吸困难,周身出汗,小便失禁,家人急送医院救治。差神志清,肌颤,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为40%;用肥皂清洗被污染的皮肤及毛发。反复用活性炭混悬液(将30g活性炭加入400ml 温水中摇匀)洗胃;用25%甘露醇250ml加入30g活性炭按51-

?Kg

ml经胃管注入导泻;在洗胃和导泻的同时立即应用阿托品(atropin)和解磷定

(pralidoxime iodide)治疗。经上述抢救,1日后脱险。问:①在清洗皮肤及毛发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反复洗胃?②在洗胃的间歇,用甘露醇加活性炭导泻的作用是什么?产生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①答:有机磷类的农药渗透强,残留时间长,不易清除,因此要反复洗胃。

②答:有机磷类的农药存在肝肠循环,即在肝脏分泌入胆汁后,排入肠道,后又被肠道吸收进入。活性炭不仅可以吸附胃肠道残留的有机磷农药,也能在小肠、大肠内和有机磷农药形成复合物而不被吸收,减少毒物吸收进入机体,而甘露醇是利尿药,具有利尿作用,加快毒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1.生物药剂学(Biopa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一剂型因素 狭义普通剂型: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广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辅料性质与用量、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 二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生理和病理、遗传 2.生物膜 结构:主要是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细胞膜经典模型,疏水在内亲水在外的脂质双分子层;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晶格镶嵌模型,流动性脂质的可逆性变化 性质:①.不对称性②.流动性③.半透性 3. 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细胞通道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转运机制: ⑴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扩散,都不需载体,不耗能,无膜变形。 单纯扩散浓度差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dC/dt=DAk(C GI-C)/h。 膜孔转运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药物不通过,孔内为正电荷,利于阴离子通过。 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载体③膜对药物无选择性④不消耗能量⑤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⑥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影响⑦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⑵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①促动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特点a特殊蛋白帮助b高浓度到低浓度c饱和d 竞争 ②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特点a逆浓度梯度b消耗能量c有载体参与d有竞争现象e结构特异,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⑶膜动转运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出胞作用 4.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部位。小肠的PH是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原因:环状褶皱、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和小肠绒毛内的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现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7.静脉注射某药,X0=60ra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 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生物药剂学练习地地题目与答案详解

习题一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每空2 分,共20 分)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d )。 A.通常水溶性大的药物较难溶性药物易吸收 B.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 决定 D.通常酸性药物在pH 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 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减少,吸收也减少,反之都增加 2. 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a )。 A.溶出度B.崩解时限C.片重差异D.含量 3. 药物(和其代谢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为:(d )。 A、汗腺 B、呼吸系统 C、消化道 D、肾 4.在体内,药物的代谢反应均是在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其代谢反应速度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即符合:(b) A、Fick 扩散方程 B、Michaelis-menten 方程 C、Ha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 D、Noyes-whitney 方程 5. 在新生儿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都延长,是因为(d )。 A. 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 微粒体酶的诱发 C. 药物吸收完全 D. 酶系统发育不全

6.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c )。 A、牙龈粘膜 B、腭粘膜 C、舌下粘膜 D、内衬粘膜 E、颊粘膜 7.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 A. 口服给药 B. 静脉注射 C. 肌肉注射 D. 舌下给药 8.下列叙述错误的( b ) A.植入剂一般植入皮下 B.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实验,注射量在1m l 左右 C.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D.肌肉注射的容量一般为2--5ml.其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9.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以片剂改成注射剂,其剂量应( c ) 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 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 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 10. 如两个受试制剂与一个标准制剂比较时(b ) A、必须进行交叉实验 B、3*3 拉丁方实验设计 C、必须多选择受试对象 D、分别进行交叉实验比较 三、判断对错(共10 分) 1 硝酸甘油舌下片较普通片吸收好。(√) 2 皮肤的通透性低,是由于角质层的高屏障作用。(√)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代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考试试题库

一.选择题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称为( A )。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生物利用度 E.代谢 2.小肠包括(B)。 A.盲肠 B.空肠 C.直肠 D.结肠 E.胃 3.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 A.25/1 B.1/25 C.1 D.100 E.无法计算 4.下列( ABC )属于剂型因素。 A.药物理化性质 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C.制剂处方与工艺 D.均是 E.均不是 5.消化道分泌液的pH一般不影响药物的(B )吸收。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 E.膜孔转运 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 A )。 A.lg (Ci/Cu) B.lg (Ci×Cu) C.lg (Ci-Cu) D.lg (Ci+Cu) E.lg(Cu/Ci) 7.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制是( D )。 A.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逆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 C.顺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D.顺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8.假设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分布、消除均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则下列哪 项不符合各房室间药物的转运方程(D )。 A.dX a/dt=-k a x a B.dX c/dt= k a x a-(k12+k10)X c+k21x p C.dX p/dt= k12X c-k21x p D.dX p/dt= k12X c+k21x p E.均符合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均是 E.B和C一样 9.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A.粒子大小 B.多晶型 C.溶媒化物 D.溶解度 E.均是 10.肾清除率的单位是( C )。 A.mg/kg B.mg/min C.ml/min D. ml/kg E.时间的倒数 11.对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E )。 A.与药物剂型有关 B.与给药剂量有关 C.与给药途径有关 D.同一药物的半衰期不因生理、病理情况的不同而改变 E.生物半衰期是药物的特征参数 12.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E )。 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大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B.胃肠道内的pH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下降 C.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在胃中吸收较差

生物药剂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抑制剂:某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而抑制另一些药物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强。 2.排泄(excretion):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 4.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与其他药物或物质同时或先后使用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使药物的药效或药动学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药物疗效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改变(增加或减少)。 5.生物半衰期:系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至原来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值。 6.生物利用度:制剂中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的程度和速度。 7.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体内动态行为与量变的规律性,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8.油/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有机溶媒中的溶解度与在水中溶解度的比值。 9.肾清除率:在单位时间内从肾中排泄掉的药物相当于占表观分布容积的体积数。(通常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通常以ml为单位)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容积(ml)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10.代谢:药物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又称为生物转化。 二、填空 1.药物在体内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及膜孔转运。 2.生物利用度根据定义有两项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的速度和生物利用度的 程度。 3.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为吸收。 4.某种药物究竟以何种机制吸收,这与被吸收药物的性质、各部位细胞膜的特征及各种环境条件有关。 5.眼部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角膜,由上皮层、基质层和内皮层组成。 6.当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药物中毒。 7.药物的分子量大小影响淋巴管的转运。 8.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为去甲基氯丙嗪,和母核化合物相比,其药理活性降低。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 一、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 (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 二、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 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pH= ㏒(Ci/Cu)。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 Higuchi方程和 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 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 三、问答题 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1.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②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2)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 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 蛋白质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给药途径包括经肺部、经直肠、经鼻腔等。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大合集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2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6.降低治疗费用7.避免法律纠纷。 3.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4.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5.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6.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7.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8.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9.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0.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

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14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5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6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17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 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代谢稳定性不稳定 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2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药物吸收 一、选择题 1.细胞膜最新的结构模式是:() A. 类脂模式 B. 流动镶嵌模式 C. 双分子层模式 D. 三层蛋白质模式 2.为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常不采用的给药途径:() A. 舌下 B. 直肠 C. 经皮 D. 口服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欲使溶解度很小的碱性药物能从小肠很好地吸收,必须 首先暴露于酸性胃液中使之分散 B. 在服药的同时饮大量的水,可促进胃排空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C. 一般来说,在空腹时服药的胃空速率要比饱腹时慢 D. 对于主动转运的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比空腹时吸收率高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同一剂型或者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产品之间,不可能产生不 同的治疗效果 B. 对难溶性药物进行微粉化或制成固体分散物,可以增加其溶解度或体内吸收 C. 药物的晶型对药物的溶解度有影响,但是对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D. 只要是同一药物,给药途径和剂型不同时,其产生的血药浓度一定相同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的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剂型的影响 B. 同一药物相同的给药途径而剂型不同,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或不同的血药浓度 C. 生物药剂学实验测得的指标是判断某药在临床上有效或无效的最终指标,是唯一的指 标 D.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必须要以药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范畴不能代替其它医药学科 6.以下不属于药物通过细胞膜被吸收的机理的是:() A. 被动扩散 B. 微绒毛吸收 C. 载体转运 D. 离子对转运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较高的pH可以使弱碱性药物呈离子状态,增加其脂溶性 B. 中性和极弱的碱性药物的吸收受pH的影响比酸碱性药物更明显 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越大,其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好 D. 某些药物由于溶解速度慢,因此药物的溶出过程就成了吸收的限速过程 8.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脂溶性,影响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药物的理化性质是:() A. pK a B. pH C. 油/水分布系数 D. 晶型 9.以下不属于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的是:() A. 脂肪 B. 多糖 C. 氨基酸 D.蛋白质 10.被动扩散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C. 需要载体 D. 需要消耗能量 11.已知阿司匹林的pK a为3.5,计算其在pH2.5的胃液中的离子化率为:() A. 0.1 B. 0.01 C. 1000 D.100 12.主动转运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快 C. 不需要载体 D. 存在饱和现象

最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C )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C )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7.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D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9.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99.9%?(D ) A.4h/2 B.6tl/2 C.8tl/2 D.10h/2 E.12h/2 10.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

生物药剂学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 生物药剂学 2. 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 +、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K 2.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 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4.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第八章 单室模型 例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 mg ,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 k ,t1/2,V ,CL ,AUC 以及 12 h 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 根据 ,以 lg C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 lg 303 .2lg C t k C +- =

(2)线性回归法 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 计算得回归方程: 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 例2 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 20 mg ,其消除半衰期为 3.5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50 L ,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 95% 需要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 []176 .2341355.06223.107111355.034712306223.1034718057.42111121 212111=?--=??? ??-=-=?-??-=??? ??-??? ????? ??-=∑∑∑∑∑∑∑=======)(n i i n i i n i n i i i n i n i i n i i i i t b Y n a t n t Y t n Y t b 176.21355.0lg +-=t C

例3 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200 mg,测得血药初浓度为20 mg/ml,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12 mg/ml,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 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如下,试求该药的k,t1/2及k e值。 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5 h,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多少时间?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膜的流动性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 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 (1)定义: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