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Microsoft Word 文档

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Microsoft Word 文档
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Microsoft Word 文档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五、做好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

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PCA 泵的使用观察及PCA 泵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护士应当及时查看报警信号提示的异常情况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设

六、建立资料汇总分析:

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七、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①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感,护理操作中严格“三查七对”。②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③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前详细向病人说明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 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建立资料汇总分析: 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四、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①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护医人员责任感,操作中严格“三查七对”。②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

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③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前详细向病人说明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医院麻醉科管理规范标准流程管理及流程图

麻醉科管理规范标准流程管理及流程图 目录 1、ⅩⅩ立医院麻醉工作程序流程图 (3) 2、ⅩⅩ立医院日间手术麻醉工作流程图 (4)

3、动脉穿刺置管测压 (5) 4、深静脉穿刺置管测压 (10) 5、心肺复苏(CPR) (15) 6、高血压病人麻醉标准流程 (28) 7、冠心病病人麻醉标准流程 (36) 8、糖尿病病人麻醉标准流程 (45) 9、臂丛神经阻滞标准流程 (52) 10、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标准流程 (61) 11、无痛人流标准流程 (67) 12、无痛胃镜麻醉标准流程 (72) 13、硬膜外麻醉的标准流程 (77) 14、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标准流程 (82) 15、腰硬联合麻醉标准流程 (87) 16、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标准流程 (90) 17、气管插管全麻标准流程 (101) 18、喉罩全麻标准流程 (121) 19、支气管插管全麻标准流程 (127) 20、困难气道全麻标准流程 (134) 21、麻醉复苏室工作流程 (146) ⅩⅩ立医院麻醉工作程序流程图

ⅩⅩ立医院日间手术麻醉工作流程图

一、适用对象: (1)无法间接测压者;如四肢大面积烧伤

(2)需要动态监测血压者;如急危重病人治疗、术中控制性降压等。 二、适应证: (1)严重创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人的手术;(2)大量出血病人手术; (3)各类休克病人的手术,严重高血压,危重病人手术; (4)术中需要进行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的病人; (5)低温麻醉的病人; (6)需反复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检查的病人; (7) 颅脑、心血管手术麻醉; (8)脏器移植手术麻醉。 三、禁忌证: (1)侧支循环试验(如Allen's试验)阴性者,该部位禁穿;(2)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3)凝血功能障碍者为相对禁忌。 四、术前准备: (一)穿刺前访视: (1)复习病史和相关穿刺部位体检; (2)病情评估并拟定穿刺测压方案及应急预案; (3)与法定代理人或患者沟通,并签署《特殊治疗同意书》。 (二)准备: (1)聚四氯乙烯动脉用套管针(成人选18-20G,小儿选22-24G);(2)固定用的托手架及垫子;

镇痛治疗规范标准

宜川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镇痛治疗规 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与流程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生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使用登记制度: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容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 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泵的操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师联系。 麻醉科术后镇痛访视专职护士每日两次巡视病人,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 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影响药液输入。观察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并予以相应处理。如镇痛效果差,通知其麻醉医生给出处理方案并执行。对尚不完全了解掌握使用方法的病人及家属再次讲解镇痛泵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 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专职护士将访视及处理结果详细填入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镇痛副作用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A组,共1575例;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B组,共1669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V AS评分)、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两组患者副作用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 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均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副作用处理效果明显比A组好(P<0.05).结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镇痛服务的满意度,能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的认知度。 关键词: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3-02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给患者治愈疾病的同

时带来术后疼痛等问题。疼痛不仅造成精神与躯体的双重创伤,同时也引起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等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部分患者还因害怕术后疼痛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造成病情延误[1]。术后镇痛和护理方法很多,如口服或注射阿片类止痛药、持续静脉镇痛、持续神经阻滞[2]、连续硬膜外镇痛等,但由于术后镇痛的管理还存在某些不足,如: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特别是外科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度差,重视不够,以及对用药相应副作用的过度担心,用药后相应副作用处理不及时等,给术后患者镇痛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完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术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回顾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A组,共1575例,其中男923例,女652例,平均年龄(40±6.2)岁;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B 组,共1669例,.其中男955例、女714例,平均年龄(41±5.6)岁。 1.2方法 1.2.1 A组患者主要由麻醉科医生负责制定镇痛计划,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与程序(课件)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指定病区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

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五、做好宣教工作:......感谢聆听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完整版)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目录 一、术后出血 二、术后切口感染 三、术后切口裂开 四、术后疼痛 五、术后急性胃扩张 六、术后肺不张及肺炎 七、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八、术后肺栓塞 九、术后尿潴留 十、术后腹腔感染 十一、术后肠梗阻

一、术后出血 (一)病因: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停止而使部分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分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术后1-2周内,化脓伤口深部突然出现血块或有鲜血涌出,或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结扎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凝血机制异常着,可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出血量根据伤口敷料渗血多少,引流管内出血量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一、镇痛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 二、镇痛方法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 ①不能及时止痛; 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 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 (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 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 (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

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 1.分类 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2.常用术语 ①负荷剂量(loading 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所需药量; ②单次剂量(bolus 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lock out 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 ④背景剂量(basal 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 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1、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 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镇静评分(具体方法见操作常规)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2、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3、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方法,新观点。 4、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 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 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5、做好宣教工作:术前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 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彻底清醒后重新讲解注意事项。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病人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合作对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非常重要,对病人及其家属术前一定要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 取得病人的配合。PCA 泵的使用观察及 PCA 泵发生故障时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护士应当及时查看报警信号提示的异常情况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 设。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

回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概述 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术后疼 痛是伤害性刺激,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循环、 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而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 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术后镇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 2.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 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二、术后镇痛的方法 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 为宜。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

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 著的不足。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 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 全。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目前还常用的有环氧合酶 -2(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昔布钠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5-1%罗哌 卡因。亦有在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 舒芬太尼。 4.神经阻滞镇痛: (1)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疼痛评估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 ),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 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 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 ng Scale, VRS )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 ng Scale )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0 2 4 6 8 10 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

二、镇痛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选择性NSAID和选择性COX W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药物均可用于口服患者术后轻一一中段疼痛的镇痛。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 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 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布托啡诺、地佐辛 为中枢镇痛药,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与NSAID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得痛苦,对病人得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就是就是病区使用镇痛泵得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得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得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得疼痛管理提出了新得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得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得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得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得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得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得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得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得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得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得发生前兆与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得培训,尤其就是术后镇痛得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得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得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得好处及对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

麻醉与镇痛治疗管理及质量控制标准 工作人员: 1、学历:麻醉医生需医学院(校)专科或以上,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麻醉护士需护理中专或以上,获上岗证。 2、科主任:由高年主治医师或以上麻醉医生担任。 3、编制:手术科室床位数与手术台数比例为25:1,手术台数与麻醉医生比例为1:1.5,开展疼痛门诊,编制不少于3人,手术台数与麻醉护士比例为3:1。与麻醉技术人员数之比为10:1。 科室用房: 1、医生办公室(配办公桌,大小根据人员数定); 2、医生男女值班室、更衣室; 3、麻醉准备室(面积15m2以上); 4、麻醉物品间(面积20m2以上,存放麻醉常用药品及器具); 5、储藏室(面积15m2以上,存放麻醉备用物品或放置麻醉科档案); 6、疼痛门诊及诊疗室(面积20m2以上); 7、图书资料档案室(面积15m2以上)。 基本设备: 1、多功能麻醉机: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至少为0.8:1; 2、监护仪: ①多功能监护仪(含有ECG、无创Bp、P、SpO2、T等功能):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为1:1;

②至少有一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③至少有一台带有PETCO2功能的多功能监测仪或单独的PETCO2功能监测仪; ④至少有一台肌松监测仪; ⑤至少有一台麻醉深度监测仪; 3、至少有一台心电除颤仪; 4、急救物品(包括气管内插管全套物品); 5、微量注射泵及微量输液泵:其数量与手术台之比至少为1:2; 6、疼痛门诊配有:办公台一个,诊疗台一个,X片阅片机一台,袖带式血压计、听诊器急救物品(包括气管内插管全套物品、吸氧装置、吸引器等)等诊疗设备一套; 7、药品橱、物品橱、档案橱(若干); 8、办公桌、更衣橱(每人一个); 9、配置微机1台。 开展项目 ①腰麻、骶麻、硬膜外及神经阻滞麻醉; ②静脉复合麻醉; ③心、肺、脑复苏; ④一般胸科手术麻醉; ⑤常见小儿手术麻醉;硬膜外手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一、镇痛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有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非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解热镇痛药因对锐痛和内脏痛效果较差,故较少使用。硬膜外镇痛时局麻药常选用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较长,如浓度低于0.2%则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很弱,比较安全。 二、镇痛方法 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药物和直肠给药等。由于这些方法: ①不能及时止痛; ②血药浓度波动大,有效镇痛时间有限,镇痛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③不能个体化用药,对于药物需求量很大的病人常镇痛不全,而对于需求量较小的病人又可能用药过量,抑制呼吸; ④重复肌内注射造成注射部位,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现以硬膜外镇痛和病人自控镇痛法为好。 (一)硬膜外镇痛包括硬膜外单次和持续给药。常选用吗啡,吗啡可透过硬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髓后角的阿片受体。成人常用剂量为2~3mg/次,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注入,注药后约30分钟起效;持续6~24小时,平均为12小时。疼痛再度出现时,可重复给药。 不良反应:常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药液中加入氟哌利多2.5mg,既可增强镇痛,又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由于注射吗啡可产生延迟性呼吸抑制,故应密切观察,最好控制一次剂量在2~3mg,对老年危重病人更应警惕。 (二)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即在病人感到疼痛时,可

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它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PCA装置包括:注药泵;自动控制装置,一般用微电脑控制;输注管道和防止反流的单向活瓣等。 1.分类 ①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 ②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2.常用术语 ①负荷剂量(loadingdose),指PCA迅速达到无痛所需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所需药量; ②单次剂量(bolusdose),是指病人因镇痛不全所追加的镇痛药剂量; ③锁定时间(lockouttime),是指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PCA装置不执行单次剂量指令; ④背景剂量(basalinfusion)为设定的持续给药量。 3.注意事项PCA的药物配方种类较多,PCIA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吗啡、芬太尼或曲马多等。PCEA则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0.1%~0.2%布比卡因加小量的芬太尼或吗啡。无论采用PCIA或PCEA,医生都应事先向病人讲明使用的目的和正确的操作方法。PCA开始时,常给一负荷剂量作为基础,再以背景剂量维持。遇镇痛不全时,病人可自主给予单次剂量,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在此期间,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合理调整单次剂量、锁定时间以及背景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个体化镇痛的目的。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方案和流程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 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 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

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 小时至少巡视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 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Q v 90%不供氧时SO v 85% 呼吸频率v 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镇痛评估

镇痛治疗规范

宜川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镇痛治疗规范 一、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生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使用登记制度: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泵的操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师联系。 麻醉科术后镇痛访视专职护士每日两次巡视病人,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影响药液输入。观察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并予以相应处理。如镇痛效果差,通知其麻醉医生给出处理方案并

术后镇痛泵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类别:瓯海二医护理安全管理生效日期:2014年10月 题目:术后镇痛泵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页数:1 术后镇痛泵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1、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 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2、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3、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4、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5、做好宣教工作: 术前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回

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术后镇痛的优缺点,使其了解使用镇痛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一、术后疼痛评估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用0~10 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 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0 2 4 6 8 10 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 二、镇痛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选择性NSAID 5和选择性COX 2 抑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 5 药物均可用于口 服患者术后轻——中段疼痛的镇痛。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 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 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布托啡诺、地佐辛 为中枢镇痛药,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与NSAID s 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