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对现当代性的认识

一: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问题是在欧洲启蒙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文艺复兴以来科学观念的传播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使科学、自由和追求世间的幸福成了推动启蒙的主要因素。
与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开展相伴随的,是对宗教的猛烈批判,这使社会表现为一个世俗化的过程,或者用韦伯的话来说,是一个“世界的祛魅”过程,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形成了人们的理性意识,推动了反宗教蒙昧迷信运动,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所有这些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他们也因此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何为现代性?学界众说纷纭,国外学术界有以下观点:凯尔纳和贝斯特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和制度模式;利奥塔把“现代性”视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哈贝马斯却把“现代性”看作是自启蒙以来尚未完成的一个方案。
这些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出发的观点,都指涉了“现代性”某一层面的表征。
而我认为认为,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的基本态度,是个体——群体参与适应现代化的心性结构,“现代性”关涉到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抽象、最深刻的层面,这就是价值观念的层面。
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这样一些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前现代社会,即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
二:什么是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从内容上看,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
哈贝马斯论文化现代性

哈贝马斯论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2006.4哈贝马斯论文化现代性口邓永芳周琳娟【内容提要】文化现代性思想是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从韦伯的现代性奠基性的论述出发,区分了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两个概念.在与各种现代性理论对话的过程中他对文化现代性的起源,形态,合理内涵以及审美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理性审美现代性1980年,哈贝马斯在《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一文中论述"文化的现代派和社会的现代化",并表示,"我们更应当从伴随现代派工程的迷失中和过激的文化扬弃纲领中吸取教训,而不应当放弃现代派及其工程本身."从这里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立场,也可以看到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雏形.在1984年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哈贝马斯集中地阐述了他的文化现代性思想.从总体上看,哈贝马斯对文化现代性理论的经营显得既复杂又隐晦.本文尝试勾勒出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思想的大体轮廓.一,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对峙哈贝马斯在其重要着作《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一开篇即回顾了马克斯?韦伯阐述的"世界史问题",即"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在韦伯对现代性的奠基性的论述中,现代与西方理性主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理性瓦解了宗教世界的图景,导致了西方文化的世俗化过程,但同时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哈贝马斯发现,韦伯清楚地看到了现代性问题的起源,但是仍将现代性局限在"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制度化",即社会现代性/社会现代化这一维度上.之所以回顾韦伯的现代性理论,是因为韦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此时兴起的现代化理论把现代性描述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模式,割断现代性与西方理性主义历史语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不再把现代化过程看成是理性化过程和理性结构的历史客观化.后现代理论的新保守主义者显然受到了这种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他们对这种独立发展的现代化过程加以相对化,并简单概括为:启蒙的前提已经死去,惟有启蒙的后果仍在奏效.同时,在后现代的政治形态中,审美无政府主义要求告别整个现代,对构成韦伯理论的基本概念系统进行清算,他们的结论是:文化现代性终结之后,源于其中的社会现代化也将无法继续下去.面对后现代理论激进的现代性批判,哈贝马斯坚持启蒙现代性的立场.在哈贝马斯看来,后现代理论打着告别现代性的旗号反抗现代性,是因为"到韦伯为止,现代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直都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却出了问题".而问题就出在韦伯的单一性的现代性维度——"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制度化",即社会现代性/社会现代化这一维度上.正因为如此,在哈贝马斯看来,文化现代性这一维度决不可忽视.二,文化现代性的起源现代性不是单一的.如果把现代性仅理解为经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现代国家的官僚体系,也就无怪乎要受人斥诟了.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另一维度文化现代性也给予了足够重视,在他看来,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的两个面相和双重意义.哈贝马斯仍然从韦伯的理论人手,对文化现代性的起源进行了总结:"韦伯把那种解神秘化的过程说成是'合理的',在欧洲导致了宗教世界途径的瓦解,并由此形成了世俗文化.随着37?现代经验科学,自律艺术和用一系列原理建立起来的道德理论和法律理论的出现,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理论问题,审美问题或道德实践问题的各自内在逻辑来完成学习过程."概而言之,上述结论要表达的是:文化现代性起源于文化的理性化.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着作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一书中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韦伯认为,理性是现代科学形成的基础.西方现代经验科学直接受惠于古希腊思想希腊人发现了作为所有科学知识中最伟大的工具之一的"观念",而文艺复兴则使实验成为科学的一项原则.观念用来发现真理,实验是控制经验的可靠手段,二者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同时科学和技术结合,使理性机制化,进而发展出科学的世界观.现代艺术愈益摆脱宗教的控制,形成一个自律的领域.而这一切,也显示了现代艺术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已经合理地运用线条和透视.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那样,"现在,艺术组成一种越来越有意识的,被理解的,独立化的特殊价值的宇宙".在伦理领域,西方宗教的卡里斯马式的绝对伦理转变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使人们在行为上必须考虑行为的目的与手段的关联,哈贝马斯指出,这种考虑就是以理性作为基础的.在法律领域,巫术和宗教神启失去了意义,现代法律必须解决和处理新的时代的现实问题,因此从自然法走向形式法.这同样需要以理性为基础:法规是代议制立法机构自觉地,有意识地制定和创造的;现代的立法程序本身受法规制约,立法活动要遵守法律形式结构的要求;市民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贯彻法律的官员;如此等等.三,现代文化形态黑格尔是被哈贝马斯视为把现代性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的第一人.在黑格尔的现代性哲学中,主体性乃是现代的原则, "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所谓主体性,即关涉到自我的结构,黑格尔用"自由"和"反思"来解释,其主要内涵包括个人(个体)主义,批判的权利,行动自由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主体性原则贯穿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进而言之,还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在黑格尔那里,现代文化形态表现在客观科学,道德概念,艺术,哲学等方面.主体性原则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主体性原则首先适用于既揭开了自然的面纱又解放了认知主体的客观科学.由于有了主体性,自然中一切奇迹就都被否认了,而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变得自由了.其次,现代的道德概念以肯定个体的主体自由为前提.再次,现代艺术在浪漫派身上显示出了本质,富有表现力的自我实现成了作为生理论研究2006.4活方式出现的艺术的原则.最后,主体性原则在哲学方面表现为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抽象主体性和康德哲学中的绝对自我意识.对于这种现代文化形态的发展态势,哈贝马斯指出,"直到十八世纪末,从制度化的角度看,科学,道德和艺术还分化成不同的活动领域,各自探讨自身所独有的问题,分别为真实性问题,正义问题和趣味问题."这三个问题,无疑也可视为对现代文化形态的另一种表述.四,文化现代性的合理内涵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表达了一种悲观情绪:不要再对启蒙的拯救抱以希望.据哈贝马斯分析,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启蒙与神话之间具有密谋关系,"神话就已是启蒙,而启蒙又变成了神话".而启蒙即是对客观化的自然和遭到压抑的内在自然的统治,它所要求的理性只是工具理性.同时,对于科学,他们表示了不满,认为现代科学为了技术的有效性而放弃了理论知识的要求,完全被工具理性所同化.最后,他们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分析,认为艺术也失去了所有的批判内涵和乌托邦内涵.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论证思路是:在文化现代性当中,理性最终被剥夺了有效性要求,并且与纯粹的权力等同了起来.但是,哈贝马斯认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简化了现代性的图景,损害了文化现代性所特有的尊严,即随着价值领域的分化,理性的否定力量在否定与肯定之间明确立场的能力不会受到损害,反而会得到加强.因此,《启蒙辩证法》没有妥善处理资产阶级理想中所确立并工具化了的文化现代性的合理内涵.这种文化现代性的合理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1)科学的理论动力,即推动科学以及科学的自我反思不断超越技术知识革新的理论动力.(2)法律和道德的普遍主义基础.这一普遍主义基础也体现在宪政民主制度,民主意志结构以及个人主义认同模式当中,但是体现得不完整,而且总受到扭曲.(3)审美经验的创造性和冲击力.它是主体性在摆脱目的行为命令和日常知觉惯例时从自身化解过程中所获得的. 它体现在先锋派的艺术作品当中,体现在艺术批评话语当中.它能在自我实现所特有的革命价值领域中发挥一定的启示功能.五,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是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在《现代性对后现代性))(ModernityVS. Postmodernity,《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一文的英译本) 一文中指出,"现代性的观念与欧洲艺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但是他没有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文化现代性,因为"'现代38?理论研究2OO6.4l0簟耋每藕ll≥簿0i性规划',只有在我们不再像通常那样专注于艺术时,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中心."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的前言中又指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或者说,两者在许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他言明,"本书对艺术和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不予讨论".不过,哈贝马斯还是从哲学史的角度和理性的视阈对审美现代性有着诸多的论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1793年)被哈贝马斯视为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席勒分析了自身内部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把艺术理解为交往理性的真正体现.黑格尔在《原始系统纲要》中提出了"艺术作为面向未来的和解力量"的观点,在1796—1797年的理性纲领中,又认为诗是人类的导师,艺术将接管哲学(但他于1801年就彻底抛弃了审美乌托邦,转而用主体哲学的手段来克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在前二者的影响下,谢林于1800年阐述了其"先验唯心论体系",更进一步发挥黑格尔的论旨,将审美直观作为一切哲学的初始本原.但是,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谢林都并未逾出理性这一核心范畴.尽管他们把艺术抬到了凌驾于一切文化表象的高度,但是在他们那里,在艺术中直观到的,仍然还是客观理性.这种同一性的思想受到F?施莱格尔的质疑.施莱格尔在其《神话论稿》中坚持美的自主性,认为单纯现代艺术就能成为一种救世的希望.因此,理性在这里受到了抛弃.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转移了现代性的概念视域.现代性不再从西方理性主义中获得其冲力,而是与作为理性他者的本原"混沌力量" 联合在了一起.在哈贝马斯看来,是尼采第一个将审美现代性概念化,也是他写下了后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悲剧的诞生》.通过对酒神精神的颂扬,从此以主体性为中心的理性必须面对理性的他者.尼采企图经由远古神话的复兴,赋予艺术以一种新的救赎力量.从尼采开始,现代性批判第一次不再坚持其解放内涵.但是,尼采将审美经验远古化,又不能把审美判断力看作是至少在程序上是与客观知识和道德洞识联系在一起的理性的一个向度,因此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就只能采取一种总体化的激进形式.自尼采之后,他的现代性批判在两条道路上得到发扬光大,其中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所走的形而上学批判道路更多地包含了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晚年海德格尔把艺术和形而上学统一起来,以哲学的方式直接从内部展开对形而上学的消解.在这里,艺术被本体化了:美使得存在变得显明,它通过揭示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相关;诗归根到底来源于本原的思.但是海德格尔仍然局限在主体哲学的问题之中.德里达和阿多尔诺一样,都从边缘的位置上来对抗中心,对任何总体化的系统,尤其是有关艺术作品的有机观念持一种极端怀疑的态度,强调寓言高于象征,换喻高于隐喻,浪漫高于古典,把断片当作表现形式,并质疑一切体系.德里达和他的跟随者甚至要消除哲学和文学之间的文类差别,认为修辞学优先于逻辑学.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样做将使文学批评失去判断力,削弱理性批判的尖锐性,并不能把我们带出困境,因而是一种错误的要求.哈贝马斯关于文化现代性的理论是对西方现代性问题深刻反思的成果.通过对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区分, 说明现代性整体并非铁板一块,它具有分裂的性质,因而现代性也并非是单纯的社会现代化或经济现代化.要正确理解现代性,文化现代性这一维度就绝不可忽视和放弃.和社会现代性相比,文化现代性具有反思,批判的文化功能.文化现代性在科学,道德和艺术等文化价值领域发展出来的真实性问题,正义问题和趣味问题各有其独立的文化意义,这种独立性深化了现代性的自我批判的潜能,从而使现代性不断获得生机.对于哈贝马斯本人来说,对文化现代性来说,也是理性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现代性用交往理性这一后理性主义的方式指向了建设一种新的价值理想的可能性.虽然哈贝马斯的理论是在考察近现代西方社会的现代性事实,与各种现代性理论对话的基础上得以建立的,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中国现代性事业而言,至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参照.另外, 相较于当今把文化现代性简约为审美现代性(狭义的文化现代性)的做法,重新探究哈贝马斯的文化现代性的理论显然能宽阔我们理论视野,纠正文化研究中的偏差.因此,文化现代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参考文献【1】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c】.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4【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洪佩郁,蔺青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413urgenHabenmas,Modernityvs,Postmodemity【M】,in NewGermanCritique,No.23(Spring—Summer,1981)39?(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责任编辑:齐秀华)。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精)

导论:现代性的问题史一、为何思考现代性?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1社会文化的变迁不但引起我们对变化着的现实的反思,而且也唤起我们对变化中的我们自身的反省。
远的不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一个参与这一伟大社会变革的人都有所体验。
大到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出国旅游到在因特网上漫游,从丁克家庭到贷款买车,这在许多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变化不仅发生在有形的物质层面,在我们的精神层面亦有许多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伟大的变革中,我们每个人不但是这一变革的对象,即是说,我们被深刻社会文化变迁所塑造;同时,我们又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力,是变革的主体。
因此,经历变革必然引发对变革本身的思考,而思考的焦点便不可避免地指向“现在”和“当下”。
“当下”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为什么不同于昨天?“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它们的生活地位、它们的相互关系。
”这就涉及我们将要讨论的现代性问题。
思考“现在”就是思考现代性,这个看似过于简单的说法其实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生存的体验总是在“现在”这一时间维度中延绵,现在一方面连接着过去,另一方面连接着未来。
因为人是敏于时间体验的,所以,身处在当下的“现在”,变化自然而然地和过去相比较,同时又瞻望未来的不确定性。
于是我们有理由说,“现在”或“当下”是我们生存体验中最最核心的一环。
然而,现在就其本义来说,就是“现代的”。
因为“现代”这个概念要表述的意思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亦即当前的、当下的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自身的思考将永远是“现代的”。
更进一步,“现代”又是处在不断地变动之中,它不断地转变为过去,又不断地承接上未来。
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

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
现代性既带来了进步和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
其中一个隐忧是现代生活的快
节奏和竞争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工作压力、社交压力、
经济压力等各种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
过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
例如,可以建立更多的心理
健康咨询机构和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另一个隐忧是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孤立感和人际关系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
往往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社交,而忽视了真实的人际交往。
这导致了社会孤立感的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人们参与社交活动、组织社区活动,以及加强
社交技能的培养来改善人际关系。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鼓励人们参与社交和组织活动。
多样性问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尽管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但仍然存在
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排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来提高
人们对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各种群体的权益,
并加强对歧视行为的打击。
此外,社会各界可以鼓励多样性和包容性,并提供平等的
机会和待遇。
综上所述,要解决现代性带来的隐忧和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组织、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倡多样性的
实践。
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和健康的现代社会。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综述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综述作者:曹丽媛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03期[摘要]现代性属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领域。
西方学者主导着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话语权。
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的研究不能脱离西方的理论背景,需要对西方关于现代性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梳理,并以此为框架研究中国的现代性。
要在对比中西方现代性差异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现代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赶超西方的主导地位并实现中国现代性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性的进化;中国现代性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几乎成为西方哲学、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研究领域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注意力。
再加上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更是纷繁芜杂、众说纷纭。
面对这种情形,必须对西方关于现代性的概念与进化历程进行系统化分析,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性并促进其发展,通过不断增加中国的现代性特征,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性的概念随着关于现代性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展开,产生了各学科、各领域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
“含意丰富的概念往往也是最不容易定义的概念……现代性这个词就属于这种情况。
”[1](P10)因此,本文选取了现代性研究影响比较大的社会学和哲学两个领域对现代性的概念进行综合性分析。
(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性”很多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性”进行表述。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突出了现代性的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生活层面[2](P1);德国的乌尔里希·贝克认为,“所谓‘现代性’,是指西方世界的社会组织模式、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3](P39),在研究中引入了文化的视角。
而英国的社会学家杰拉德·德兰蒂作为集大成者,认为我们不能将现代性局限于其中任何一个纬度。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现代性是指一个社会自我解释和基于知识行为的能力;作为一个社会概念,现代性是指处于建构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制度的领域;而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现代性是指社会角色在承担具体情况时,发现了自我并通过由此带来的创造性和学习能力,以促进社会改变的动态运动[4]()。
启蒙与现代性的生成

启蒙与现代性的生成作者:傅永军一、辨识启蒙精神启蒙造就了现代性,更精确地说,是启蒙的精神品格成就了现代性的精神品格,并因此使得现代性堂而皇之地登上世俗的历史舞台。
按照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说法,现代哲学一直致力回答“什么是启蒙精神”这样一个大问题,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确切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福柯说:“现代哲学历经两个世纪,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在重复这个问题。
从黑格尔到霍克海默或哈贝马斯,中间经过尼采或马克斯·韦伯,很少有哲学不曾直接或间接地碰到这同一个问题:所谓‘启蒙’的事件究竟是什么?”[①]这种状况与“何为启蒙”问题的重要性实不相称。
既然启蒙是一件“至少在某方面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我们想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所作的是什么”[②],那么,搞清楚什么是启蒙,特别是什么是启蒙所独有的精神品格,就是一件值得下力气去做的学术工作。
通过回溯百年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以细究现代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不是一篇文章能够完成的任务,亦非最佳的学术进路。
较为便捷的路径是,通过对百年现代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之哲学家相关思想的分析,即通过简约地分析那些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哲学大师对启蒙及其启蒙精神的理解,以一斑而窥全貌,可以生成对启蒙精神的普适性理解,并进而阐释启蒙与现代性的密切关联。
我拣选福柯和哈贝马斯两人,他们无疑是当今最有影响的现代思想家。
1.福柯:作为哲学态度与气质的启蒙1784年,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第一版)出版三年后,在当时的《柏林月刊》杂志第四卷第12期发表了应征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200年之后,1984年,福柯针对康德的论述写下了《什么是启蒙》[③]一文。
福柯在文中指出,“现代哲学没能解答而又无法摆脱的这个问题随着此文而悄然进入思想史中。
”而“现代哲学,这正是试图对两个世纪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的那个问题作出回答的哲学。
”[④]福柯对何为启蒙之问的答复就是从分析康德的回答开始的。
现代性_赵一凡

意 , 现代/ 后 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并不等于理论上的 现 机 , 它证明现代人不再是知识中心 , 因为语言自 身混
代性 , 这是因为现代性是一复合型命题 , 它虽包含 文 沌不明 , 词语意义更是滑动的游戏 。 由此 推论 , 生活
艺项 , 却不限于文艺 。 所以我们须以多重 方法 , 分 头 虽是艺术源泉 , 但它不可再现 , 或难以表征 。 所 以传
大背景解说
现代性研究是一 个性质 复杂 的跨学 科课 题 , 它 离不开两个 大的历 史背 景 。 首先 , 我 们须将 它与 资 本主义发展规律相联 系 , 把握其 中福 祸相依 的辩 证 关系 ;其次我 们应结合 现代/ 后现代 文艺研究 , 从 中 寻觅现代性内部的分裂线索 。
先说它与资本主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 如 前 述 , 现代性原为一种抽象的哲理构想 , 它出自一批 心 地善良的启蒙思想家之手 , 迭经修补 , 形成一幅理 想 蓝图 。 由此看来 , 现 代性 不啻是 新生 资本主 义的 梦 想 :它满腔激情 , 气势 如虹 , 一扫 中世 纪蒙昧 和封 建 传统的僵滞 。 从 诞生 起 , 现代性 就不 断向世 界发 布
探查不同领域 , 考虑其间互动关系 。 据此 , 我把现 代
统的摹仿论 、表现论 、反映论一时都成了空话 。
性问 题拆成 3 项 , 依序讲 解 , 分 别为文 艺现代 性 、哲 学现代性 、社会现代性 。
以上几位意见不 一 , 但都把 语言 当作 了现代 主 义的 解密门径 。 他们 突出资 本主 义的 精神压 迫 , 关
知道 , 马克思曾在《 经济学手稿》中论及历 史叙事 , 大 意是 :社会安定有助于叙事传统形成 , 而强权统治 会 压制民众的 语言欲 望 , 引发 叙事危 机 。 德国 左派 理
现代抑或后现代:作为“影像流”的电视

现代抑或后现代:作为“影像流”的电视论文关键词:影像流现代性后现代论文摘要:电视作为影像流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影像流的无序性让电视呈现出后现代特征;影像流的有序性使电视呈现出理性化特征。
因为电视受到权力或者利益的制约,从总体上考察电视是符合现代性观念的。
从现代性或者后现代角度切入电视研究,学术界多有论及。
这些论著基本上是从电视节目内容出发阐述电视的现代性或者后现代特征。
本文试图从电视作为“影像流”的角度,揭示电视表现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特征,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联。
一、什么是“影像流”自然中的“流”指的是流体的移动。
《说文》对“流”的解释是:“水行也。
”“流”首先意味着是动态的,必须在一定时间中展开。
静态的液体不可能成为“流”。
“流”是有序与无序的结合。
“流”既可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水往低处流:“流”也可是无规律的,随意性的,如水流中经常出现倒流、回漩、暗流、漫溢等。
热力学上的”湍流”理论,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流”的随意性。
在热对流中,当温度到了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产生热对流,体系呈现左旋和右旋交替的结构状态。
“从热对流形成结构的现象可以进一步走向产生浑沌秩序的状态,即湍流状态。
在超越了第一个结构化临界值之后,如果热约束继续增加……当体系的△T不断增加而超过了另一个临界温度时,会忽然间出现一个新的强有力的随机性表现形式:体系的结构变得模糊不清,呈现出一个以各变量不规则地以时间变化为特征的动态过程,出现了湍流。
气象、海洋、大气、河流等都可以形成湍流系统,“湍流”打破了结构的对称性,形成了“流”的不规则和随意性。
正是自然界的流体上述特性,威廉·詹姆斯把意识比喻成流水,称之为“意识流”。
意识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从有思想意识活动以来,恐怕就存在着‘意识流’这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心理现象,就存在着回忆、想象、联想、推理、猜测等等相互混杂而像流水一样活动的心理状态,也许它是随人类的诞生而开始具有的,其存在的历史该是很悠久很悠久的了,威廉·詹姆斯只不过是发现了它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译者注:本文是哈贝马斯在1980年9月被法兰克福市授予阿多诺奖金时所作的演讲原文。德文文本发表在哈贝马斯《政治短论集》四卷本(法兰克福:舒尔坎普,1981)。译文根据的是第一个完整的英译本,由尼古拉•沃克尔翻译,出版于1997年。
继画家和电影人之后,建筑师们现在亦已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承认了。承认的结果,第一届建筑双年展,却令人失望。在威尼斯参展的人们倒转了战线而组成了一支前卫。打着“过去之在场”(the presense of past)的口号,他们凭着一个新品种的历史主义牺牲了现代性传统:“整个现代(建筑)运动是通过与过去的联姻得以维系的,没有日本(建筑),弗兰克•洛伊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不可想象,古典建筑遗迹、地中海建筑与勒•科尔布席尔(Le Corbusier),辛克尔(Schinkel)、贝伦斯(Behrens)的建筑与米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也都是这种关系,所有这些事实都被默然忽略了”。《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员W•培恩特用这样的评述来支持他的主张,这一主张把我们时代的最初发端甩在一边而对时代作了重大的诊断:“后现代性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形式决定性地自行呈现。”1 这一主张适用于一种情绪性倾向,这种倾向已然深深浸染了知识界的每一领域,它还引出了关于后启蒙(post-Enlightenment)、后现代性、后历史(post-history)等诸如此类的种种理论,简而言之,它引出了一种新型的保守主义。阿多诺和他的工作与这种倾向有着鲜明的对立。 阿多诺对现代性精神的认可是毫无保留的,乃至于就当他试着区分本真的现代性和单纯的现代主义之时,他很快领教到对现代性本身所受污蔑的情绪性反应。因此,如果我把关于现代性的时兴见解的疑问追究下去,以此表达我对获得阿多诺奖金的感激之情,这或许并非不恰当的方式。现代性是像后现代主义者论述的那样“过去”(passé)了吗?或者是,广为宣扬的后现代性到来本身是个“骗局”?“后现代的”是否就是一个口号,一个默不作声地继承了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已经在文化现代性(culture modernity)对其自身的反动里摆出来了的那种情绪性态度的口号?
新和旧 任何设定“现代性”肈始于1850年前后的人,比如阿多诺,都是通过波德莱尔(Baudelaire)和前卫艺术的视角意识到这一点的。让我对文化现代性这个概念漫长的前历史作个简短回顾,来清理 2
一下这个概念,这条线索已经由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e)2)点明了。“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在5世纪晚期用来区分当前时期——按现在正统的说法是基督教时期——与异教的和罗马的过去。“现代性”这种表达以其在各个情况下的不同涵义,反复解说着对一个时段的意识,这一意识回溯古典时代的过去,恰是为了将自身理解成从旧到新的转变之结果。不仅对于文艺复兴——“现代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来说是这样,在查里曼大帝时期,在12世纪,在启蒙运动中,——一句话,每当欧洲通过更新与古典时代的关系发展出对一个新时段的意识,这时候人们就认为自己是“现代的”。此间一直到著名的现代人与古人(当时指17世纪晚期法国的古典时代趣味的拥护者)之争,人们当作标准和值得效仿的原型的,总是antiquitas(古典)。古代经典作品对这些早期现代人的精神施加的魔咒,唯有法国启蒙运动对完美的理想,他们在科学的启发下对于知识的无限进步和推进社会与道德之改善的观念,才将之逐渐地解除了。最后,现代派在用浪漫反对古典的时候,到一个理想化了的中世纪里寻找它自己的过去。在19世纪间,就是这种浪漫主义产生了对现代性的激进意识,该意识把自身从此前所有历史关联中抽离出来,唯在与作为一个整体传统和历史的抽象对立中理解自身。 在这一连接点上,所谓现代者,就是协助时代精神(Zeitgeist)——它自发地自身更新着历史当代性——找到自己的客观表达的东西。这一工程的典型特征是创新因素,那种自身将依次被下一类型的革新后来居上的新事物。徒有时髦的事物一旦被取代而进入过去,就成了不时髦的,而即便如此,现代仍然保持着与古典的隐秘关联。“经典的”总是指那些历经年岁的东西。标榜“现代”的艺术产品的力量不再源自那种过去年代的本真性,它唯独仰赖某种当时适用的本真性,后者随即成为过去。这种当时的适用性向随即过去的适用性的转型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正如尧斯所说,正是现代性自己创立了自己的经典地位——我们今天因而可以仿佛“经典现代性”(classical modernity)这一表达不言自明似的来说它。阿多诺则反对任何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区分企图,因为他认为,“没有新事物所激发的那种特有的主观心态,客观的现代性就根本不能可能成形”。3)
美学现代性心态(mentality) 美学现代性心态是从其实是受着埃得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影响的波德莱尔及其艺术理论中开始有个清楚轮廓的。之后它在前卫艺术运动中展开,最终在伏尔泰咖啡馆里的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那儿达到全盛。在围绕着一种转型了的时间意识而形成的一系列态度里,可以看到这种心态的特点。这种时间意识就自行表达在前卫(anvant-garde)这个空间隐喻里——也就是,一支前锋, 3
探查着迄今未知的疆土,让自身暴露在猝然相逢的风险之下,征服一个尚不确定的未来,为此它须得在一片此前从未载入图册的领地上为自己找到一条道路。而这种朝前的趋向,这种对一个无限的和偶然的未来的期待,以及伴随而来的对新事物的膜拜,这一切其实都表示对一种当代性的赞颂,这种当代性反复出产着崭新的、被主观地界定的过去。比起那种对于动员起来的社会、加速过的历史和打断的日常生活的经验,这种新的时间意识——它在柏格森(Bergson)那儿找到了自己进入哲学的道路——表达了更多的东西。在稍纵即逝的、瞬间的和暂时性的事物的升值过程中,在对力能论(Dynamismus)的歌颂中,恰恰表露出对一个不受玷污的、中断着的当下的渴望。按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的说法,这“是最好的现代主义作家的秘密主题”。4) 这也解释了那种对历史的抽象反对,历史因此失去了一种划分好了的、保证连续的流传发生(überlieferungsgeschehen)的结构。单个时期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之处,现在,在场之物与最疏远和最切近的那些东西都确立起英勇无畏的亲密性:颓废在野蛮那儿:野性在原始那儿,都立刻认出了自己。爆破掉历史连续体的无政府主义意图产生出与一种美学意识有关的颠覆力量,这种意识对抗传统的规范化作为,靠对于一切规范性事物的反叛经验过活,将无论是道德的善还是实践的效用都化为中立,连连编排出关于秘密和丑闻的雄辩,对由渎神行为引发的那种惊骇的魅力上了瘾——同时企图逃避这种渎神行为的平庸后果。正是因为这个,对于阿多诺来说: 断裂造成的伤口象征确证现代性之本真性的印戳,恰恰就是通过它,现代性断然拒绝了永恒不变事物的封闭特征;爆破是这种封闭状态的一个变体。反对传统的热情成了吞噬一切的大漩涡。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乃是转而反对自身的神话;神话的无时间性变成了最终的了结,那个打断所有时间连续性的某个瞬间的最终了结。5) 当然,前卫艺术中突显着的时间意识并不只是一种反历史的时间意识。因为它只反对与一种本质上导向对过去模式的模仿的历史理解有关的错误规范性,其中某些东西甚至在伽达默尔(Gadamer)的哲学解释学那儿也还没有绝迹。这种时间意识获益于那些由历史学知识安排好了的客观化了的过去,但是同时,但是同时又抗拒历史主义在将历史放逐到博物馆里去的时候搞的衡量标准中立的做法。正是以相同的反抗精神,瓦尔特•本雅明(Wlter Benjamin)试图以一种后历史的(Posthistorical)方式对现代性与历史之关系进行精细分析。他回想起法国革命曾经用以构想自身的那种方式:“它召唤出了古罗马,就像时装召唤出过去的服饰。时装表现出对于时事的灵敏感应,无论它发生多久以前,有多少错综的关节。”正如对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来说古罗马代表一个装载着“现在性”(nowness)的过去,历史学家们也一样,不得不去捕捉那个“他或她自身所处的时代已经通过一个具体的更早些的星丛载入其中”的星丛。由此本雅明建立了一个“作为‘现在性’的当下”的概念,“弥塞亚事迹的碎片就散布其中”。6) 4
从本雅明时代起,这种美学现代性的精神就衰退了。当然,在20世纪60年代它又重演过一次。但随着70年代现在也已被抛到身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主义在今天几乎没有任何复兴的迹象。甚至在60年代奥克塔维奥•帕斯,一个现代性的信徒,也带着某种悲伤谈及“1967的前卫重复着1917年前卫的行为和姿态。我们正目睹现代艺术观念的终结。” 7)我们现在根据彼得•别尔格的研究谈论着后前卫艺术,它再不讳言超现实主义起义的失败。而这一失败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它是不是意味着现代性的退位?后前卫的意思是不是向后现代性的过渡? 其实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这位享有盛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美国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ve)最耀眼的思想家,就是这么看待问题的。贝尔在一本有趣的书8)里发挥了这样一个论题,先进的西方社会里暴露的危机可以追溯到文化与社会、文化现代性和经济与管理体系的要求这两方面的二元对立上。前卫艺术不用说已经侵入了日常生活的诸种价值之中,从而把现代主义的心态传染给了生活世界。现代主义代表一股强大的诱导力量,促成了无节制的自我实现的原则的盛行、对本真的自我经验的需求、与一种刺激过度的感受力有关的主观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动机的释放,这些跟职业生活所要求的纪律,跟一种目的理性主导的生活模式的道德基础,是完全不相容的。因而,和德国的阿诺德•格伦(Arnold Gehlen)一样,贝尔把新教伦理——某种已经困扰过马克斯•韦伯的东西——的崩溃的罪责,归于一种“反动文化”(Adversary culture),这种文化的现代主义张扬了对在经济和管理戒律下理性化了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价值的仇视。 就是这本书,在另一方面还声称,现代性的冲动已经将自身决然耗尽了,前卫艺术已经走到头了;虽然不无夸张,但是后者无疑不再代表一股创造性力量了。这样,新保守主义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规范,以节制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修复纪律和工作伦理,并且发扬个人竞争的品质以抵抗福利国家的拉平效应。贝尔展望到的唯一解决方法是某种类型的宗教复兴,它将与半自然地给定了的诸传统联合起来,这些传统对批判享有豁免权,容许出现划分清楚的身份,并且为个体带来某种切实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