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它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汉时期统一而强大的帝国建立,促进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沟通了中西方文明,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
此时的佛教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其他艺术遗产,如佛塔、石窟、雕刻、壁画等,而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是哲学思想的主流,佛教与玄学合流,在玄学的认同下很快得到张扬并流播天下。
寺庙、宫殿、石窟的建筑与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及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与繁荣。
隋唐五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繁盛时期,多数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
统治者大力倡导佛教,社会上崇佛成风,儒释道合流,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
始建于魏晋南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及敦煌石窟经过隋唐时期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融合的建筑奇葩。
一、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佛教文化与皇权思想的融合对中国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ThethoughtcharacteristicsandstyleofChineseancientBuddhistarchitecturedesign□任留柱,何淼淼(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中国本土佛教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三个阶段,其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思想的影响。
就阶段风格而言,早期以汉代的白马寺为代表,基本为印度、西域式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则在吸收印度、西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木构架建筑风格更加鲜明;而隋唐五代的佛教建筑设计风格已经基本中国化,形成了本土化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
佛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佛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与道教,是两个主要的宗教体系,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信仰体系。
在中国古代发展历程中,佛教和道教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两种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佛道文化的悠久历史佛教是公元前2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而道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佛道两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均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代王朝和著名文化人物中,许多人都信佛修道,把佛道文化倡导的精神融入到其行为和生活中。
比如唐朝的玄奘大师、五代十国时期的李义山等人,他们传承了佛教和道教的文化精髓,不断发扬光大,并且被后人尊为佛教和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
佛道文化中的禅悟思想禅宗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
禅宗的精神内核是“禅悟思想”,这种思想强调的是要去除一切思维和言语的束缚,让自己“悟”。
通过禅悟,从而得到彻底洞悉和领悟。
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禅悟思想被广泛应用。
唐代的禅宗高僧,如法眼、慧能、道信等人,倡导这种思想,并且发展出了各自的禅宗理论。
与佛教的禅思想相似的是道教中的道家思想,它关注的是如何养生和强身健体。
道家思想主张将个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规律融合在一起,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状态。
这种道家思想也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被传承至今。
佛道文化对艺术造型的影响佛教和道教文化对中国艺术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构成了佛教艺术的核心元素,影响了雕塑、绘画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
佛教艺术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温和、智慧、祥和的世界。
而道教文化则影响了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和景观园林艺术等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都是文化建筑的代表之一。
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的建造工艺和装饰技巧难以超越,至今仍有其独特的魅力。
结语佛道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艺术、文学、哲学、政治和社会等等。
它们所代表着的思想、见解和信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两大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道教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是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的,最早为汉朝时期。
据传说,汉明帝在一次梦中得到佛经,于是派使者前往印度请来了佛经和佛像。
自此,佛教在中国开始迅速传播。
2. 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信仰给中国人带来了内心的宁静与安慰,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佛教的僧侣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再者,佛教的理念与价值观强调慈悲、舍己为人、修身养性,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著有《道德经》一书,被视为道教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并在中国传播开来。
2.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道教提倡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对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道教强调修身养性、养生保健,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道教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主,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独特性,这对中国社会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三、佛教与道教的相互融合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并行发展,还表现出相互融合的现象。
例如,在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出现了一种融合的形式,被称为“化教”。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和道教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既各自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形成了新的信仰和实践方式。
融合后的佛教与道教在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与道教的艺术瑰宝——佛塔和道观,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丰富了 中国的艺术和文学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哲学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影响
丰富了中国的哲 学思想,引入了 佛教哲学,为中 国的哲学体系注 入了新的元素。
佛教的传入也带 来了新的艺术形 式和风格,影响 了中国的绘画、 雕塑和建筑等艺 术领域。
佛教对中国文学 的影响也是深远 的,它不仅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作 品,还为中国文 学带来了新的题 材和风格。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 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 印度
佛教的教义以四圣谛、八正 道、十二因缘为核心
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 印度境外传播
佛教传入时间:约公元前2世纪 传入方式:由印度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传入地区:最早在甘肃敦煌一带开始传播 传入影响: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本土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相适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进 步
增加了社会就业机 会
促进了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贸易往来
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
佛教建筑:如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建造,融 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佛教文化,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佛教绘画: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绘画带来了 新的题材和风格,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
佛教雕塑: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中,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技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汉朝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宗教历程。
佛教理念在中国思想和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佛教的传入中国可以追溯至东汉末年,当时佛教大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学思想。
随着佛法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道德准则。
佛教的传统地位可见于历史之中。
在唐朝时期,随着玄奘法师归来带来的佛经翻译完成,佛学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风佛学,尤其是大唐玄宗时期,佛教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佛教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鼎盛。
二、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思想、文化、哲学、道德还是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思想上来说,佛教主张“法无定法”,承认人人平等,重视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的交汇点,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为怀”、“修身养性”、“勤劳朴素”等道德准则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佛教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
佛像和寺庙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佛教的经典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而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学体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的启示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为今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启示。
首先,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为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次,佛教思想对于道德观念的提升和重视,也在当代中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今天,佛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门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充满着智慧和教诲。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长期繁荣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正是通过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教士们将佛教经典和教义带入中国。
在汉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动荡。
这种背景使得中国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教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各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
二、佛教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中国道教、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都与佛教发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互渗透的情景。
佛教的独特教义和修行方法深深吸引了中国士人和学者的注意。
他们努力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佛教学派,如华严宗和禅宗。
这些学派代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还涉及了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塑造。
佛教思想强调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改变作用。
在古代中国,佛教徒发起的修建寺庙和僧院为贫困人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与物质支持。
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使得佛教徒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并且,佛教在积极推动和弘扬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充满着宗教和哲学的智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佛教雕塑艺术成为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伟壮观的佛塔、精美绝伦的佛像以及壁画和石刻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佛教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艺术受到的佛教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在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从而有了积极的开展和进步。
其中佛教对艺术,尤其是美术、音乐和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弥足珍贵的,为此也留下了及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
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
《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也甚多。
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好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
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开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开展空间。
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开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技艺的智慧、宗教信仰与建筑的关系、传统社会制度与建筑的关系。
一、建筑技艺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集大成者。
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工艺等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智慧。
1. 建筑材料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从原材料的选择、加工到施工过程中都蕴含了智慧和技艺。
如运用石材、青砖、青石、木材、泥土等材料,经过薪火烧制、磨制、雕刻、拼接等工序,终成绝妙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构造方面,通过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砖木混合、砖瓦木结构等多种技术手段,推陈出新,不断突破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注重艺术表现,塑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艺术品。
如石刻、木雕、铜铁铸造、彩绘、壁画等,都是表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二、宗教信仰与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古代的崇拜自然、祖先、神灵,到儒教、道教、佛教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1. 崇拜自然、祖先、神灵的建筑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自然、祖先、神灵的信仰影响了古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如汉代的陵墓、唐代的佛塔、民间的祠堂等,都体现了对祖先、神灵信仰的表达,建筑形式与宗教思想紧密结合。
2. 儒教、道教建筑儒教、道教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十分重要,也对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孔庙、城隍庙、道观等建筑,都是在儒教、道教思想的指导下兴建的。
3. 佛教建筑佛教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佛塔、佛寺、石窟等建筑,建筑形式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三、传统社会制度与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制度的演变与建筑也有着重要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中国古代建筑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意义。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时期和代表性建筑进行介绍。
1.先秦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祭祀宗庙和贵族墓葬为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宗庙的雏形——祠堂。
祠堂的建筑形式简洁古朴,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纪念祖先和敬奉神灵。
同时,先秦时期的贵族墓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墓葬建筑多采用方形或圆形的平面布局,象征着宇宙的无限。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以宫殿建筑为主,代表性建筑是古代帝王的行宫——陵墓。
陵墓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布局和富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元素,展示了当时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在宫殿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精细的雕刻工艺以及大规模的制作让人们惊叹不已。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宗教性质。
佛教寺庙成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代表性的建筑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这些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水平,还传承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髓。
4.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在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为主,代表性建筑是唐代的大雁塔和宋代的大观楼。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大气和谐的特点,它们采用了高大雄伟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是当时建筑技艺的高峰。
5.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也是最后一个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的建筑广泛应用于官府和民居,代表性建筑是北京的故宫和苏州的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为文殊菩萨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为观音菩萨道场。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为普贤菩萨道场。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为地藏菩萨道场。
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称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
盛夏时节,绿草红花与台顶千年不化的坚冰为伴,景色秀美,气候凉爽,又名清凉山五台山五台山普陀山位于东海万倾波涛之中,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海天佛国,作为观音大士的道场而四海敬仰。
信徒们敬仰观音大士慈悲济世的壮敢妙德,都以朝拜普陀山作为一生的荣耀,每年的观音香会期间,这里更是信众如山,香客如云,人人心中怀着善良的愿望,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普陀山普陀山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处。
高出五岳,秀甲天下。
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
它古雅神奇,巍峨媚丽。
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山峨眉山峨眉山峨眉山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
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九华山九华山九华山佛寺道观的园林化佛教最初传人中国时,除石窟寺依山开凿而建造在偏远的山林外,一般寺院基本都建造在城市里。
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就建在洛阳市内。
南北朝时期,建造寺院蔚然成风,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不仅说明当时佛寺随处可见,而且说明南北朝的佛寺,大都建在市区内,高楼台阁形似宫殿。
我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是与道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思想观念分不开的。
古典园林建筑,都是依托着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建造的。
高处建“阁”,临水为“榭”,峰回路转处设“亭”,僻静之处造"馆",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
至于叠山、垒石、引水、聚地、架桥、围篱等,无不是人工与自然环境具体结合的产物。
人工所造景物,追求与自然形态的形似。
假山以大自然的真山大壑为蓝本,再现峡谷、悬崖、峭壁和洞穴的地貌特征,并将涓水细滴引到假山上,使之更真实的再现自然山水的特点。
但造园的目的不在于以假乱真,而是追求意境美。
古典园林对意境美的追求,受到禅宗思想的直接影响。
他们把文学、绘画中描绘的意境,融人建园设计中增加了园林的意境美。
水是造园不可缺少的要素。
利用自然条件,或"擘岩而出瀑布",或"凿山溪引古井之水",使园中静的山石与动的飞瀑涌泉形成对照。
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即使一渊静水,也可以其生动的水面,映照天色云影,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
总之,调动一切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最主要的审美特征。
动态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又一特征。
这一特征是由道教"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所派生出来的。
按照道教的审美法则,"自然美"、的最高境界,是再现自然的生化运动规律。
"道"本身就是变化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空间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又一审美特征。
这一特征,与佛禅、道教的审美观都有一定的关系。
老子"有无相资"的观点,论述了空间有与无的相对性,揭示了"有"和"无"在对立之中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在庄子看来,时间也只是相对的顺序关系,世界有它的开始,而在这以前有它的没有开始,在往上推,还有它的未开始的开始。
老庄的时空观,被禅师们所继承和发挥。
禅家认为,人生重要的,不在于追求某一目标的实现,而是要体察和感悟人生。
佛道园林,无论从美学思想还是艺术实践上,都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逐渐形成了自然美、意境美、动态美、空间美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佛道精神的一种文化认同的历史产物。
佛道文化精神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积极贡献,功不可没。
江南园林成功的造园方式,使道教、佛教禅宗这种时空超越理论,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为了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江南园林往往采用"道路透景"方式,使"曲径通幽"、"峰回路转",造成"纡余委曲,若不可测"的空间模糊性和心理效果,并以步廊、曲桥、曲径、隔墙、洞壑等园林建筑构件,扩大人们时空感受的信息量,以求得经历性的审美效果。
白居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江孜县境内。
十五世纪初始建,是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庙。
白居寺是汉语名称,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
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
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全建筑倚叠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远眺其雄姿,同时,它也是拉萨的重要标志.古老的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宏伟而著称,还以珍贵的文物而闻名,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西藏的艺术宝库,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乃建此宫而居。
以后两次毁于灾害兵火。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进行扩建,历时半个世纪始具规模。
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辉煌金碧。
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技艺。
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
每逢节日活动,宫门挤满信仰藏传佛教各民族佛教徒,成为著名佛教圣地。
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台山台外重要建筑遗存保存完整。
台外寺庙星罗棋布,由于地处偏僻,历史上香火时续时断,同时也正因如此,才得以保存了唐、宋、金、元等几个较早朝代的木构建筑,如:唐建南禅寺大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是现存唐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在中国与世界建筑史上皆居重要地位。
北宋洪福寺大雄宝殿,金代延庆寺大殿与佛光寺文殊殿,元代广济寺大雄宝殿、岩山寺菩萨殿和三圣寺主佛殿等,都保留了当时建筑形制的重要特征。
中西园林的对比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
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
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
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中国园林艺术的另按完全来源与自然山水,造园方法模拟自然山水意境,因而称为“自然山水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划一的“几何图形式园林”迥然不同。
E N D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