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各项控制目标

糖尿病各项控制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订出了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用药上也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讲,其治疗目标应该是控制高血糖,避免低血糖。

Tips——老年人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人空度血糖可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可控制在11.1mmol/L以下,并由营养科医生进行营养指导饿坚持经常锻炼活动。

表: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血液黏稠度、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均保持正常)

项目良好一般不良血糖空腹 4.4~6.1mmol/L ≤7.0mmol/L >7.0mmol/L

非空腹 4.4~8.0mmol/L ≤10.0mmol/L >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2% 6.2~8.0% ≥8.0% 血压<130/80mmHg 130/80~160/90mmHg >160/95mmHg

体重指数男<25kg/m2 <27kg/m2 ≥27kg/m2 女<24kg/m2 <26kg/m2 ≥26kg/m2

总胆固醇<4.5mmol/L ≥4.5mmol/L ≥6.0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mmol/L 1.1~0.9mmol/L <0.9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 2.5~4.4mmol/L >4.5mmol/L 甘油三酯<1.5mmol/L <2.2mmol/L ≥2.2mmol/L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作者:童南伟时间:2011-02-18 点击:3301 欢迎在本专区内发表提问,我们会将问题收集后交给专家进行解答,提问者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一份!(>>填写收件地址)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93)、熊本(Kumamoto, 199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会怎样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约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 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学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时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isk)与获益(be 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 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

糖尿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测试题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部分) 一、判断题(50题) 1、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2、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户籍在辖区,但不居住本辖区的居民不属于管理对象。() 3、35岁及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常住,均不属于管理对象。() 4、辖区内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临时外出,可在回辖区后继续管理,不需结案。() 5、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指在辖区内居住一年以上的、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具有辖区户籍,均应纳入管理。 6、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不需要进行管理。() 7、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8.尿糖阳性为诊断糖尿病的初步线索,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9.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浙江省规范要求应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接受1次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 10.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取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 1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应为其免费测量一次空腹血糖。() 12.对首次发现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随机血糖≥11.1mmol/L而无糖尿病症状者,应在不同日复查明确诊断,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专项管理。() 13.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浙江省规范要求应建议其至少每年测量一次空腹血糖。() 14.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5.浙江省规范要求,针对血糖控制不达标或并发症/合并症不稳定的患者,必须实施强化管理,至少1个月随访1次。() 16.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危急情况,应快速完成随访记录表填写并紧急转诊。() 17.随访过程中因危急情况紧急转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在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1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1.2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但不能放弃血糖的良好控制,不然就将降低70岁以上发病者的10年生存率;年老与糖尿病协同作用而加快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70岁以上老人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高血糖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现在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以往提高,65岁以上非糖尿病老人平均预期寿命为15年,75岁以上者不足10年,85岁以上者不足5年,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保持预期寿命。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1.5 老年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或基础疾病因为年老和糖尿病更为加重,生活质量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或控制在尿糖量偏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及脱水的血糖水平,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综合考试题

糖尿病综合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A型)(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0.5分,共25分) 1.关于2型糖尿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常在40岁以后发病 B.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C.胰岛素绝对缺乏 D.胰岛素释放高峰延迟 2. 若血糖高于正常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为确诊糖尿病应首选的检查方法是(B ) A.血糖 B.OGTT C.糖化血红蛋白A1 D.糖化血浆白蛋白 3.下列不是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A) A.病因治疗 B.早期治疗 C.长期治疗 D.治疗措施个体化 4.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A. 25%-30% B. 35%-40% C. 45%-50% D. 55%-60% 5. 被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是( A ) A.铬 B.铁 C.锌 D.钴 6.女,26岁,孕5月。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查空腹血糖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可诊断为( D ) A.正常血糖 B.糖尿病 C.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D.妊娠期糖尿病 7.下列哪项不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A ) A.血糖多>33.3 mmol/L B.血酮体>1.0 mmol/L C. pH<7.35 D.血白细胞>10 ×109/L 8.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应注意的电解质紊乱是( D ) A.低钠血症 B.高钠血症 C.高钾血症 D.低钾血症 9.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注意补充:( A ) A. B族维生素 B.钙 C.铁 D.胡萝卜素 10.胰岛素注射吸收最快的部位是( C ) A.三角肌 B.上臂 C.腹壁 D.臀部 11.能导致尿糖阳性的因素为( )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胃空肠吻合术 C.弥漫性肝炎 D.急性应激状态 12.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控制目标为( B ) A.血压<130/80mmHg B.血压<125/75mmHg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 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 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 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 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 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 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 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 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 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 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 ADT)和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 ANCE)等 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 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 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 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 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 一。ACCORD、V 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 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 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 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 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 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 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 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 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 i sk)与获益(be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

控制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6338307.html, 控制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作者:杨凯杰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1期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已能够做到长期坚持服药和定期到医院复查,但要问他们糖尿病控制的如何,是否达到了理想的目标,许多人还是一脸的茫然。 那么血糖应控制到多少才算理想,其他指标该达到怎样的数据心中才宽慰呢?达到了控制目标后,又该何时复查呢?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说说。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该力求两个目标:通过综合治疗积极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要力求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在这两个目标中,第一个是最根本的,尤为重要。血糖控制指标可分为"理想"、"尚可"和"较差",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指标各有所不同。如在空腹情况下,"理想"值为4.4~6.1毫摩 尔/升(79~100毫克/分升);"尚可"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较差"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而在餐后情况下,"理想"值为4.4~8.0毫摩尔/升(79~144毫克/分升);"尚可"为≤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较差"为>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因此,患 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不断定期监测血糖,力求使其达到"理想"水平。一旦出现"较差"就应立刻去看医生,请医生帮助查找原因并对血糖加以控制。有些患者会问,在日常监测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一个更重要呢?肯定地说,餐后血糖更为重要,因为餐后血糖不仅能反映药物控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餐后血糖的高低与并发症的程度最为相关,控制好这一段血糖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一般讲血糖和尿糖应每周测1次,当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至每2~3周测1次,但最长也不要超过1个月。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提醒病友注意。第一、测血糖比测尿糖重要,因为尿糖受肾糖阈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血糖的水平。有些病友经常图省事,仅用尿糖试纸测尿糖来判断自己的血糖,结果住往出现较大的误差,使自己和医生被假象迷惑,盲目乐观。不过,尿常规检查却应该提倡,因为现在各医院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8~10项内容,其中不仅有尿糖,还有尿酮体、尿蛋白等,它们对了解病情特别有帮助,如尿酮体可反映有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蛋白阳性可反映肾脏的病变等等。因此,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时,同时进行尿常规检查是必要的。第二,做为日常血糖的监测,采取手指血所测的快速血糖结果和抽静脉血的血糖结果意义是一致的。据统计,手指血糖比静脉血糖略高10毫克/分升左右,这种微小的差异不会影响对病情的分析。另外,就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快速血糖仪所测的血糖结果是精确的,是可以依赖的。有的病友常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这是大可不必的!第三,已经患有多种并发症的病友,如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监测应该更勤一点,应每周2~3次,以便及时掌

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

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一、不同类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HbA1c<%,尽量使HbA1c<%。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 控制标准:餐前血糖应尽可能<L且随机血糖<L,HbA1c<%。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之间。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L,餐后血糖在~L,HbA1c在%~%就可以了。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

二、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1、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者; 2、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3、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4、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三、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1、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控制标准:餐前~L,睡前~L,HbA1c<%即可。 2、年龄超过13岁及以上者 控制标准:建议HbA1c<%,如无低血糖则尽可能使其HbA1c<%。 四、妊娠高血糖控制目标 1、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控制标准: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餐前血糖控制在~L,餐后血糖在L以下,HbA1c<%。 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2、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饮食原则及目标2016.9.30

糖尿病饮食原则及目标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均需要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由熟悉糖尿病治疗的营养师或综合管理团队(包括糖尿病教育者)指导下完成。应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情况下,设定合理的质量目标,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达到患者的代谢控制目标,并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 1)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 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2)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 3)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4)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5)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负荷。 ①不宜吃的食物有: Ⅰ。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Ⅱ。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防止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Ⅲ。不宜饮酒。因为酒中所含的酒精不含其他营养素只供热能,每克酒精产热约7千卡(294焦),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而且易引起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少数服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饮酒后易出现心慌、气短、面颊红燥等反应。注意,胰岛素的患者空腹饮酒易引起低血糖,所以,为了病人的安全还是不饮酒为佳。 ②适宜吃的食物:主要是可延缓血糖、血脂升高的食物。 Ⅰ。大豆及其制品:这类食品除富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之外,在豆油中还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既能降低血胆固醇,又能降低血甘油三脂,所含的谷固醇也有降脂作用。 Ⅱ。粗杂糖:如莜麦面、荞麦面、热麦片、玉米面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B和食用纤维。实验证明,它们有延缓血糖升高的作用。可用玉米面、豆面、白面按2:2:1的比例做成三合面馒头、烙饼、面条,长期停用,既有利于降糖降脂,又能减少饥饿感。 饮食注意事项:坚持“定时定量”的进餐 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控制血糖最好就是不吃或少吃……其实,糖尿病患者尤应讲究“吃”。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综合性治疗,其中,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此外,运动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案,避免出现过度运动的副作用。 盲目不吃少吃危害更大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 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 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 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 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 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 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 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 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 6.0~ 7.0mmol/L,餐后2小时 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对那 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 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使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的状态,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这种情况下,患

2016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

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 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B <130/80 C <135/90 D <130/90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 B.中效() C.长效() D. 预混()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 6.5% B. 大于等于 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全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为3%左右,而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0%左右,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高血糖本身,而主要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各种并发症的致残和致死率都很高。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如果要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威胁,就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治疗和处理糖尿病的最终目的,是使糖尿病病人保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经常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其中,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采用静脉血浆检测方法,这样较为准确;或者也可以用血糖监测仪来进行检测,这样较为简便。空腹血糖反映一天中较低的血糖值,餐后血糖反映较高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能够反映近6-8周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的一个很好的监测指标,其正常值为<6.2%。 根据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8.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 <6.5%,则表明血糖控制良好。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在6.5-7.5%,表明血糖控制一般。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7.5%,则表明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糖尿病健康管理试题

一、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是:(B) A、<4.4mmol/L B、<7.0mmol/L C、<6.1mmol/L D、<10.0mmol/L 二、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A) A、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B、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餐后2小时血糖 C、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 D、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三、李医生在筛查过程中,发现王大爷属于 2 型糖尿病已确认病人,这次随访期间,发现大爷空腹血糖为8.9mmol/L,无其它不适,李医生从规范健康管理角度应当(C) A、不处理 B、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C、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 周内随访 D、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四、某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按医嘱服药,但频次或数量不足,随访档案“服药依从性”一栏应填写:(B) A、规范服药 B、间断服药 C、服药 D、不服药 五、抽查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以下哪种情况是管理不规范(C) A、年度内面对面随访4次 B、免费测量血压、空腹血糖5次 C、患者就诊有随访,未就诊无随访 D、年度内健康体检1次 六、国家规范中,慢病患者管理若连续两次血压或血糖控制不满意,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C)

A.更换药物 B.增加药物剂量 C.转诊 D.维持原有治疗方案 七、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要提供(D) A.至少1次面对面的随访 B.至少2次面对面的随访 C.至少3次面对面的随访 D.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E.至少5次面对面的随访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B) A.辖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 B.户籍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 C.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D.户籍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E.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九、测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是(A) A、早餐6-8时 B、早餐7-8时 C、早餐6-9时 十、糖尿病典型症状不包括 (D ) A.多饮 B.多尿 C.多食 D.眩晕 十一、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是(A) A、二甲双胍 B、格列苯脲 C、格列齐特 十二、关于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作用错误的是:(D) A 减轻胰岛负担 B 改善体重 C 通过平衡饮食使血糖得到控制,有利于防治并发症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 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 i sk)与获益(be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应统筹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不主张笼统推荐成人2型糖尿病的HbA1c控制目标,而是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建议相对合理的HbA1c值,力争做到安全达标。从病情因素考虑,大致将患者分为以下6类。

糖尿病十大安全目标

糖尿病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 一、安全使用胰岛素 1、胰岛素属高危药品,标识清楚,分类放置。胰岛素的保存方法正确,确保在有效期内。 2、掌握标准的胰岛素注射操作流程。 3、掌握不同剂型胰岛素的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及给药途径。 4、注射胰岛素前评估(使用《胰岛素注射护理单》)。 5、正确选用胰岛素注射工具(瓶装胰岛素必须应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笔芯胰岛素必须使用配套的胰岛素笔)。 6、严格查对,确保胰岛素剂型、剂量及注射时间准确。 7、正确注射胰岛素(部位的选择、轮换,注射的深度)。 8、严禁重复使用针头。 9、指导患者注射后的进餐时间、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10、跟进患者的进餐情况。 11、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 12、糖尿病专科护士或糖尿病护理小组 二、口服降糖药物的安全使用 1、药物应在有效期内,无变质。 2、护士掌握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剂量、主要的作用原理及不良反应。

3、指导患者各种药物的服用时间(餐前、餐中、餐后服用)、方法(吞服、嚼碎)。 4、告知患者服药后的进餐时间、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5、跟进患者的进餐情况。 6、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 7、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护理单》 三、预防低血糖 1、掌握低血糖的防治知识,能识别低血糖,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目标值。 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时,每小时监测血糖一次,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下降速度保持在每小时4-6mmol/L,以免发生因降糖速度过快导致低血糖。血糖降至13.9 mmol/L时遵医嘱停止使用或减少剂量。 3、了解有无“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并做好重点观察标识。 4、行强化治疗的患者,每天应监测血糖5-7次。 5、做好患者的饮食管理,服用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后及时进食。 6、使用《低血糖风险评估单》,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并做好标识。 四、建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危急值”报告制度 1、病房应建立适应本单位的血糖“危急值”报告制度。 2、血糖低于3.9mmol/L、高于16.7mmol/L时,应做好报告及记录。 3、严格落实血糖监测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五、正确监测血糖

糖尿病综合考试题

糖尿病综合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A 型)(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 的括号内,每小题0.5分,共25分) 1.关于2型糖尿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 A. 常在40岁以后发病 B. 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C.胰岛素绝对缺乏 D. 胰岛素释放高峰延迟 2.若血糖高于正常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为确诊糖尿病应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A. 25%-30% B. 35%-40% C. 45%-50% 断为(D ) 7.下列哪项不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 A ) A. 血糖多〉33.3 mmol/L B. 血酮体〉1.0 mmol/L C. pH v 7.35 D. 血白细胞〉10 X 109/L 8.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应注意的电解质紊乱是( D ) A. 低钠血症 B. 高钠血症 C. 高钾血症 D. 低钾血症 9.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注意补充: (A ) A. B 族维生素 B. 钙 C. 铁 D. 胡萝卜素 10.胰岛素注射吸收最快的部位是(C ) A.三角肌 B. 上臂 C. 腹壁 D. 臀部 11.能导致尿糖阳性的因素为()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胃空肠吻合术 C. 弥漫性肝炎 D. 急性应激状态 1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控制目标为( B ) A. 血压v 130/80mmHg B. 血压v 125/75mmHg A.血糖 B.OGTT C. 糖化血红蛋白A1 D. 糖化血浆白蛋白 3. F 列不是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A ) A.病因治疗 B.早期治疗 C. 长期治疗 D. 治疗措施个体化 5. 被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是(A ) A.铬 B. C. D. 6. 女, 26岁,孕5月 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查空腹血糖 6mmol/L ,餐后 2 小时血糖 8.5mmol/L 。 可诊 4. D. 55%-60% A.正常血糖 B. 糖尿病 C.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D.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在线学习试题答案

(单选题)请判断下列哪种情况是空腹血糖受损(IFG): D.空腹血糖6.2mmol/L,OGTT2h血糖7.5mmol/L (单选题)诊断糖尿病依据是: A.静脉血浆葡萄糖 (多选题)关于糖尿病的检查,下列正确的有: B.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2-3个月血糖总水平 D.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 通过测定 E.尿糖是诊断糖尿病的线索,可间接反映血糖变化 (单选题)肥胖的定义是BMI≥( ) Kg/m2: D.28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B.胰岛素作用下降或/和分泌不足 (单选题)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下列哪项正确: D.所有患者都需行OGTT试验进行诊断 (单选题)中国人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 ) Kg/m2: B.18.5-23.9 (单选题)关于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B.可作为糖尿病确诊的依据 (多选题)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是: A.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随机静 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 B.不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不同日两次空腹静脉血 浆葡萄糖≥7mmol/L C.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不同日的空腹静脉血浆葡 萄糖≥7mmol/L D.不同日两次 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单选题)下列哪项能够确诊为糖尿病: C.具有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 12.0 mmol/L (单选题)下列空腹血糖哪个在正常范围(mmol/L): B.3.9-6.1 (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C.糖耐量异常可能 (多选题)糖尿病初诊时建议对患者进行的体格检查内容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