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医学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小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清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和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微生物学创建之前;人类曾长期处在“身在菌中不知菌”或“微盲”的无知状态..这从人类历史上曾遭遇过多次严重瘟疫而大批死亡的惨痛事实就可充分说明;例如鼠疫、天花、肺结核、流感、痢疾和梅毒的大流行..直到今天;多种新发传染病还在疯狂的残害人类;例如艾滋病、萨斯、禽流感、疯牛病等..在人类历史上因传染病的大流行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大大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物种的人类;也可以因为微生物的肆虐而变得虚弱不堪..所以;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从流感、某些癌症到艾滋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致病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微生物在我们的体表或体内生长;引起感染而致病;另一种是在我们的体外生长;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引起疾病..如一些微生物可产生毒素;经由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如肉毒杆菌素、黄曲霉素、毒蘑菇等..与产毒素微生物相反;感染性病原或寄生微生物;可以在我们的体表面或组织上生长有些是专性寄生的..这些微生物通常从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有时也可以由伤口或动物如蚊虫叮咬等而感染;一旦进入体内;这些病原微生物便掠夺宿主的营养、生长繁殖或利用宿主的合成体系合成病原体自身;可引起宿主动物的死亡或产生免疫应答从而防止了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生长和繁殖..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另一方面;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体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工业产品中的微生物也会污染各种工业器材;如金属、仪表、电讯器材、绝缘材料和纺织品等;它们或含有一些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成分;或因种种原因沾染了或多或少的有机物质;因此;都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使之老化变质..铝及其合金制品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例如;曾发生过飞机的油槽因受到牙枝霉、铜绿色假单胞菌和弧菌等的腐蚀而漏油..飞机机翼的内铝壁也受到上述微生物的侵蚀..钢铁及其制品因长期与水或土壤接触;受到铁细菌、硫细菌、硫酸还原细菌等的作用而腐蚀..电子设备、集成电路、绝缘材料等均可受到霉菌的侵蚀;由于霉菌的菌丝能导电;因此常能引起有关设备的失灵..羊毛、棉纱、尼龙、聚制脂及其制品;也常受到微生物的侵蚀..污染漾奶、毛的微生物主要有铜绿色假单胞杆菌、微球菌、枯草杆菌、曲霉、青霉等..污染棉织品的主要是纤维素分解菌群的微生物..污染尼龙的有球二孢和红曲霉等..在这些方便;微生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亿个细菌..从进化史来看;这些微生物早已适应了人类提供的环境;同时为我们的健康所必需..就如大肠杆菌;我们的肠道给它们提供了营养和栖息场所;而它们也帮助我们消化许多食物;包括维他命、糖和纤维;与此同时;它们还合成一些我们自身无法合成的维他命..时至如今;我们肠道内的正常菌已经包括拟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放线菌等很多种类;此外;还有一些病毒和原生动物..在医学上;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也不断的造福人类..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综上所述;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相关..既能造福我们;也能毁灭我们..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微生物约有10万种;有人估计目前已知的种只占地球上实际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的20%;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物种最多的一类..微生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仅开发利用了已发现微生物种数的1%..“Perlman 氏应用微生物学定律”中生动的描述“微生物总没有错;它是你的朋友和微妙的伙伴..愚蠢的微生物是没有的..微生物善于做和乐于做任何事情..微生物比化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人机灵、聪明和精力充沛..如果你会照顾这些小朋友;那么它也会照顾你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和学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微生物检查是药品或食品安全性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对微生物检查方法的验证是一项极其冗繁、复杂的工作,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之一。
本文结合日常工作的实际,对微生物检查方法的验证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能够对微生物检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药品或食品中的微生物检出率,保证人民的食品药品安全和品质。
【关键词】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影响因素所谓的药品是能够对人类疾病起到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功能的物质,其能够对人类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以使人类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但是药品都具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相关功能以及用料、用法。
药品具有对人类各种疾病的治疗效能,是患者解除病痛和康复的重要保证,因此药品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作为药品检查中的重要项目微生物检查自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微生物对药品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指微生物体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便可能会对患者的机体带来感染、过敏甚至中毒等病症,给患者生命带来威胁。
微生物检查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现对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内容概括如下:1 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的难题1.1 微生物的不稳定状态微生物一种只有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才进行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而当环境不适宜则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休眠,因此,不同环境和时间下的检测极可能会显示不同的检查结果[1]。
尤其对一些混于抑菌药品中的微生物,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菌药品的抑制而未被杀死,当随药品进入人体后,条件若适宜就可重新生长繁殖,从未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害。
而有些抑菌药物还会对待检测菌种的检查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实验条件下漏检的实例发生,最终进入患者体内,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1.2 微生物的不确定性微生物对药品的污染是一种不确定事件,造成污染的程序多种多样,包括制药环境、设备、运输、包装等多个环节,无法预测药品的污染路径和来源,同时由于药品的数量基数大,而多采取抽样式检查,对于微生物污染这个随机变量而言增加了检测难度。
微生物学小论文

微生物学小论文关键词:原核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应用类型能量代谢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
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
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
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
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
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
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
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
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
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
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
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
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
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
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
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
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
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
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
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
以肠道致病菌检测为基础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论文

以肠道致病菌检测为基础的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摘要] 目的:开展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
方法:选择生物技术专业2010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设计肠道致病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生物检验程序,实施教学改革,由学生自主设计、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提交实验报告。
结果: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学生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增强了生物安全意识,并熟悉了肠道致病菌检测的方法和流程。
结论: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肠道致病菌综合性实验前言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综合性实验是实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改革, 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查阅参考资料以及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 并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实验结论的类科研实验[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肠道致病菌检测”这一综合性实验为例,探讨了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尝试及效果。
1.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对于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实验研究来证明,直至今日,实验仍然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比重,部分学科实验教学比重达到了一半以上。
实验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通常经典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试验,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验过程自主性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对学科的整体把握。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怎么写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怎么写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
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
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
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
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
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
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
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
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的作用与贡献 - 经典论文

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的作用与贡献- 经典论文微生物(microbe) 是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等[1]。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自然界常见微生物的生物学规律, 即形态结构、营养需要、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内容, 并将其应用于医药卫生、工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1977年日本学者尾形学在《家畜微生物学》一书中阐述微生物学是近代科学中对人类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也是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随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日益密切, 微生物学也更加凸显其重要性[2]。
本文将从古代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微生物学的奠基与建立、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及微生物学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微生物的发现历史和微生物学的建立1.1微生物的发现历史微生物的发现历史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五个时期。
中国是最早认识并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 8000年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2500年前发明酿酱、醋, 用曲治消化道疾病;古罗马人G.Fracastoro在16世纪就发现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引起的;1676年荷兰人安东&m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利用自制的显微镜(50-300倍) 才真正观察到微小的生物-细菌和原生动物的存在, 并进行了生物形态学描述, 第一次揭示了一个暂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1,3]。
1.2微生物学的奠基自从安东&m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开始, 全世界掀起了微生物研究的热潮, 但主要研究内容只是对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和分类;直到19世纪中叶, 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 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 发现微生物是造成食物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 才将微生物研究从形态描述发展到生理学研究阶段, 并建立微生物分离接种、无菌培养、巴氏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方法和技术, 微生物学才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 同时, 开辟了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417-01【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一门形态学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很突出的位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开展网络教育以及改革考试方法,结合临床实际重新认识现有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定位并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培养适应医学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领域占有重要作用,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1],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实验课更是重要环节,它对于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如何搞好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师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现有的一些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地位和内容配置,应该从现代素质的高度给以重新认识。
在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及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使用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一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
进一步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1 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应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实验室的技术和仪器也在更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掌握新的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提高自身的知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系列示教视频制作应用论文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系列示教视频制作应用的体会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实验教学;系列示教视频短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系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我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来的不足,制作了一套供学生实验时学习和实习时参考的系列教学视频短片,收到良好的成效。
1 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目前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一样,一般是先通过任课教师对以下内容的讲解,如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实验结果的观察、实验注意事项等,然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示教,接下来由学生操作,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通过多次实验课程的综合,使学生学会微生物从分离、培养、观察、测定到菌种选育、分类鉴定的全过程。
初步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在目前教学形式下成在的不足和我们的改进方法大家都知道,由于微生物生长缓慢,一般需要24—48小时,实验慢长,教师的示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示教实验的全过程,这就给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加了难度。
我们利用计算机和数字摄像、摄影的结合,制作了一系列示教视频短片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方法,提前预知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与学生实验所得结果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系列视频短片制作的目的、内容、主要特色和解决的问题3.1 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系列视频短片制作的目的系列教学视频短片的制作目的是为了通过图片和图象资料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临床微生物检验中三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的感性认识,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巩固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微生物与医学
制药类12班 陈凯 20108077
摘要:现今社会,在生物工程的带动下,微生物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水平,被
人称为“冷面杀手”的微生物,帮助无数人重新健康的站立起来,微生物为人类
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医学 微生物 人类 健康
一、微生物的介绍
1)微生物(英文名microorganism)现代定义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生物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
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
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2)微生物的特点及分类
微生物个体非常小,一般<0.1mm。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倍才能看到。
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
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
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亿个细菌微。
微生物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
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原核类:三菌,三体。真核类: 真菌,原
生动物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3)微生物的存在及分布
虽然我们不借助显微镜就无法看到微生物,可是它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
无孔不入,就连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肠胃道里,都有许多微生物。
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近100℃(甚至300℃)的温
泉、零下250℃的环境下,均有微生物存在,这些都属极端环境。在肥沃的土壤
中,每克土含有20亿个微生物,即使是贫瘠的土壤,每克土中也含有3~5亿个微
生物。
二、微生物的自身发展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① 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
② 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
治病等)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 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
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 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 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 创立
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 开始运用“实践― 理论― 实践”
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 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 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
原菌的黄金时期;
4)发展期(1897 一1953 年), e .btichner ,① 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
酶”进行生化研究;② 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 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
④ 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 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
培养技术的猛进;
5)成熟期(1953 一至今)j . WatSOn 和f . crick ,① 广泛运用分子生
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 以基因工
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 大量理论性、交叉性、
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 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
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 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
的到来
三、微生物在医学上的发展
微生物在医学上的发展可谓是漫长的,早在公元前1世纪,拉丁学者马尔库
斯·瓦罗曾提到微生物可能是疾病的原因。中国北宋(960~1126)末年,刘真人就
推测肺病是由痨虫引起的。意大利医师G.弗拉卡斯托罗(1483~1553)认为各种
流行病是由不同的、能迅速繁殖的微小物体引起。
中国东晋医学家葛洪(284~364)在《肘后备急方》中,已经有关于防治狂犬
病的记载:“杀所咬犬,取脑传之,后不复发。”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天花是一种
烈性传染病,并且发现了免疫现象。在明朝的《治痘十全》和清朝的《痘疹定论》
中,都记述了宋人王旦之子种痘的故事。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改进人痘
接种法,并已广泛应用,后来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和英国。人痘接种
的发明是中国人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也是近代免疫学的开端。
荷兰人 A.van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先看到了微生物。法国化学家和
细菌学家L.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变质创用加温处理法。随后,英国外科医师J.利
斯特(1827~1912)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械以防止手术后感染,他为
防腐、消毒、无菌操作奠定了基础。德国细菌学家R.科赫创用细菌染色法、固
体培养基和实验性动物感染等,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他
发现了炭疽杆菌(1877)、结核杆菌(1882)和霍乱弧菌(1883)。以后,各国细菌学
家相继发现许多人类和畜、禽的病原性细菌,如白喉杆菌(E.克莱布斯,1883;
F.A.J.勒夫勒,1884)、肺炎球菌(C.弗兰克尔,1886)、脑膜炎球菌(A.魏克塞尔
鲍姆,1887)、破伤风杆菌(北里柴三郎,1889)、鼠疫杆菌(北里柴三郎、
A.-É.-J.耶尔森,1894)等。1884年科赫发表了确定病原菌的“科赫法
则”即:①在同样特殊的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②能从特殊疾病中分离出
病原菌;③把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④能从实验动物中重
新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这些原则在确定某一新病原体时,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
1892年,俄国学者Д.И.伊万诺夫斯基(1861~1920)发现患烟草花叶病的
烟叶汁经细菌滤器过滤后,仍保留感染性,这是认识病毒的开端。此后相继发现
人和动、植物的许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在中国应用人痘苗以后,牛痘苗的
发明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798年,英国医师E.琴纳(1749~1823)用牛痘
苗接种预防天花,奠定了以人工免疫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基础。1877年,L.巴斯
德发明鸡霍乱疫苗,随后,又制备出炭疽菌苗(1881)和狂犬病疫苗(1886)。他对
减毒菌苗的研究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E.A.von.贝林和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发现白喉抗毒
素。1891年,贝林用动物免疫血清治愈一名患白喉的女孩,这是被动免疫治疗
最初的病例。此后,科学家们纷纷从血清中寻找杀菌物质,并导致血清学的发展。
19世纪末,人们开始认识抗传染免疫现象的本质,并出现两个不同的学派,一
个是以著名动物学家И.И.梅契尼科夫(1845~1916)为首的细胞免疫学派,一
个是以德国化学家P.埃尔利希(1854~1915)为首的体液免疫学派(见免疫学)。
1907年,埃尔利希合成治疗梅毒的砷凡纳明(六○六),1910年与秦佐八郎共同
合成新砷凡纳明(九一四),这是化学治疗微生物疾病时期的开端。
随着近几十年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免疫酶、同位素标记、电子计算机、质谱仪、
单克隆抗体等新技术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得到迅速地发展。例如:
1967~1971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T.O.迪纳在试图分离马铃薯纺锤形块茎
病的病毒时,发现致病因子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种分子量约100000的不具有蛋白
质的RNA病原体,他称这种小分子量的致病因子为类病毒。尽管到目前为止,仅
在高等植物中发现了多种类病毒,但是人们推测,人和动物的一些疾病,如C-J
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羊痒病等,可能是由类病毒引起的。1957年,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F.M.伯内特提出著名的“克隆选择学说”,使免疫学跨入生物
医学的新领域,成为生物学和医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1971年,在美
国召开第一次世界免疫学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免疫学应从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见免疫学)。在预防医学方面,1979年10月26日世
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天花,这是抗传染免疫的一个伟大的胜利。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迅速消灭了天花和人间鼠疫,而白喉、麻疹、脊髓灰质
炎、结核、新生儿破伤风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大幅度地下降。防治传染病的生
物制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发展。1956年创制了牛瘟弱毒苗,1959年
制作麻疹减毒活疫苗成功。科学工作者汤飞凡等人首先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
全国各地开展中医中药的研究,已经发现多种能用以防治某些传染病的中草药。
微生物在医学上研究越来越深入,对我们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我相信在不久
的将来微生物在医学上的贡献会走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凡
《微生物学》 沈萍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微生物学》国家自然金委员会.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科
学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