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上课地点上课时

间授课教师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必修一

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简单分类的方法及其应用,指的是了解分类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了解分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认识简单分类的方法(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并将他们应用到化学的学习中去。关键就是要了解分类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应用生活中的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知道分类方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一些基本概念,本节课的内容是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在这些概念上的应用,教学重点了解几种简单分类的方法,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中提取例子,利用初中已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简单分类方法,学生感受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

与技

1.复习初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简单的对物质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分类

过程

与方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思考、观察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了解分类在生活中的意义。

2.感受分类在化学学习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化学物质的分类,用分类法认识化学物质教学难点选择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策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资源设计意

树状分类法生

【提问】同学们去过合力

超市吗?

【多媒体展示】合力超市

里水果、日用品、饮料、

蔬菜等的照片(提醒学生

观看各个照片的不同)

【提问】你要去合力超市

买你需要的钢笔,路线怎

么走?(将学生分成四个

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多媒体展示】去合力超

市买钢笔的路线

【提问】为什么我们很快

就找到自己要买的东西

呢?

【提问】除了超市,在我

们生活中还有其它地方用

到分类的方法的吗?

【多媒体展示】金沙县逸

夫中学的结构

【提问】生活中的分类有

很多,请同学们谈一谈分

类有什么好处?

【提问】刚才同学们观看

了合力超市的一些食品的

图片,请问同学们对于食

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了解多

少呢?

【多媒体展示】<<中华人

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学生:去过

观看思考

学生1:合力超市

→文体→钢笔

学生2:合力超市

→百货区→文体

→钢笔

学生:因为合力超

市对物品进行了

分类

学生1:学校、年

级、书桌

学生2:学习的各

科教科书

学生1:给生活带

来了方便

学生2:节约了时

学生交流讨论

PPT展示

合力超市照片、

去合力超市买钢

笔的路线

金沙县逸夫中学

的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

国食品安全法>>

引用学

生经常

去的超

市里的

图片,容

易引起

学生的

兴趣

引导学

生树立

分类意

识,认识

生活中

的树状

分类法

引导学

生了解

自己身

边的树

状分类

引导学

生了解

关于食

品安全

的法律

法规

化学中的树状分类法【提问】生活中我们到处

运用了分类,在化学的学

习中,有没有必要对物质

进行分类呢?

【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物质的分类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分

【提问】一起回顾初中学

过哪些有关物质的概念?

【提问】混合物、纯净物、

单质、化合物、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酸、碱、盐、

氧化物的概念,

【提问】请同学们对上述

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

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

示出来

【投影】学生对上述概念

进行分类的图示

【讲】同学们的表示方法

非常的像一棵树,这种分

类方法叫树状分类法,是

一种对事物进行逐层分类

的方法

【板书】一树状分类法

【讲】多化学物质进行了

分类,就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认识化学物质,同一

类的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

是相似的

【投影】

Ca→CaO→CaCl

2

→Ca(OH)

2

Fe→Fe

2

O

3

→FeCl

3

Fe(OH)

3

【提问】找出他们相同的

地方

学生:有必要,可

以更好地认识物

学生:混合物、纯

净物、单质、化合

物、金属单质、非

金属单质、酸、碱、

盐、氧化物的概

念,

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1:从金属单

质→金属氧化物

→金属对应的盐

→金属的氢氧化

学生2:都是先和

氧气反应,再和酸

反应,然后再和碱

反应就可以得到

相应的物质

PPT展示

学案导学、学生

制作的树状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

合作

激发学

生的思

考,了解

树状分

类法在

化学中

的应用

激发学

生认识

分类对

学习化

学的重

要性

【提问】通过这个例子,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1: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

学生2:可以由同一类物质中其中一种物质的性质来推测其它物质的性质

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

1.对下列物质:①H

2

②NaCl

③H

2

SO

4

④Ca(OH)

2

⑤Fe

2

O

3

⑥SO

2

⑦Fe⑧空气进行分类

2.想一想:Ba(OH)

2

、Ca(OH)

2

KOH这些物质为什么归为一

类,下列哪些物质还可以和

它们归为一类()

A.NaOH

B.O

2

C.水煤气

D.NaCl溶液

小组讨论,回答

学案导学

PPT展示练

加强巩

固学生

对树状

分类法

的应用

交叉分类法生

【提问】对林书豪、姚明、

李娜、郭晶晶进行分类

【投影】两位学生对四位运

动员的分类

观看思考小

组交流讨论

PPT展示学生对

运动员的分类

引用学生

熟悉的明

星,激发

学生的学

习兴趣,

调动学习

的积极

性,并

认识生活

中的交叉

分类法

【提问】对于Na

2

SO

4

、Na

2

CO

3

K

2

SO

4

、K

2

CO

3

这几种盐要如何

分类?(提示可以从阴阳离

子的角度进行分类)

【多媒体展示】对这四种盐

的分类

思考讨论

回答

PPT展示对四中

盐的分类

认识化学

中的交叉

分类法

【板书】二交叉分类法

【提问】根据这两个例子,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交叉分类法的特点学生:对事物的

分类有多种标

小组讨论交

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

1.对于NaCl、NaNO

3

、KCl、

KNO

3

这几种盐又如何分类?

2.对若干物质分类,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A、可能有多种标准

B、一定只有一种标准

C、可能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

D、可能用树状分类法进行分

思考讨论

回答

PPT展示

小组讨论

学案导学

加强对交

叉分类法

的认识

加强对两

种分类方

法的认识

分类法的

意义及应用【提问】1.谈谈这节课的收

2.谈谈如何整理你

的书桌

思考交流讨

小组讨论加深学生

对分类的

意义的理

解及对分

类方法的

应用

板书设计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树状分类法- 按照一种标准对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Ca→CaO→CaCl

2

→Ca(OH)

2

Fe→Fe

2

O

3

→FeCl

3

→Fe(OH)

3

2.交叉分类法-是按照多种标准对某一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非常的密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分类,进而领导学生认识化学上的分类,认识分类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在整节课教学中思路清晰,表达流利,重难点突出,但是课堂氛围不是非常的活跃,没有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以后要多关注学生,多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下备课要更充分。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高中化学_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入】 【点将接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说出一种物质,并且说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学生接龙】遇到完全重复的元素要求再说一种物质。 【教师点拨】目前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但发现的物质已经超过了1亿。【问题】这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浩瀚的物质世界的?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教师点拨】就像玩积木一样。几块积木,排列组合不同就可以撘出很多的形状。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问题】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一、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问题】超过1亿的物质我们该怎样去认识?逐一研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你有好的办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正如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 【问题】说出你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板书学生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活动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黑板上的含碳物质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点拨】以黑板上学生的分类为基础,通过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完善分类的结果。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我们后面都会陆续学习到。【牛刀初试】按照类别,构建硫元素、铁元素的典型物质家族。 【学生活动】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后,主动到黑板上补充。 【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三、构建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二维坐标系 【问题】含碳物质家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吗?请详细分析每种含碳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化合价也是物质分类的标准之一。更多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家族。 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教师点拨】建立坐标系之后,就找到了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视角。这些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问题】在坐标系中分析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哪些物质?分别体现了它的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互为补充 【教师点拨】以前大家是基于对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认识。但是以后,大家应该将思维上升到类别的高度。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反应都是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基于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是这个二维坐标系的重要应用。 从化合价角度,应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物质的性质,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的内容学习。这节课,我们主要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板书设计】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再试牛刀】1.根据同学们构建的硫元素的物质家族,构建二维坐标系。 2. 预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在二维坐标中标出转化关系,并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活动】一学生到黑板。相互补充。 【教师评价】 五、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问题】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新版

第1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 二、教学重点 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栏目中的问题及老师课前布置的其它问题,为课堂上的交流与研讨做好准备(问题的提出与课本的设置有不同,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创新设置)。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自主探究】(提出 ..) ..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现有发现的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元素与各类物质以及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以及对初中掌握的熟悉 ..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新课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化学,我们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学科;化学,也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不断被合成出来,现在每年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

到了100多万种。 【过渡】如此繁多的化学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们呢?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 由于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相似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将众多物质进行分类,一类一类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 【练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1根据通常的存在状态分类 2根据导电性能分类 3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分类 4根据组成纯净物是否为同种元素 5将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小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 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物质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氧化物: 酸: 碱: 盐: ……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这一节教学设计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效教学。本课时学习的是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两个知识点。这两点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知和量的层次。本节课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认识将会有质的飞跃。以后,学生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将事半功倍。 本节课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 课堂形式,采用我校的课改模式,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老师做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点拨。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 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着重了解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 物质进行分类。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学习以已知的常见的物质诠释总结归纳规律提升理论水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经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学生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 事物的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制作成Word、ppt 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技辅助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点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四)教学难点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分类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实物试剂:镁带、铜丝、石、无水硫酸铜、食盐、氧化镁。 3、课前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板书课堂中必要的展示容。投影优秀学案。 四、教学过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及答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 题及答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1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补充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 2.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A.测定密度 B.放入稀硫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3. NaCl、Cl2、NaClO、Cl2O5、HClO4是按某一规律排列的。下列物质系列中也完全按照此规律排列的是() A.Na2CO3、C、CO2、CO、NaHCO3 B.Na2S、S、Na2S2O3、SO2、 H2SO4 C.NH3、NO、N2、NO2、NaNO3 D.P2O5、H3PO4、Na3PO4、 Na2HPO4、NaH2PO4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5.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据此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 ()

A .浓硫酸 B .氯化钠溶液 C .碱石灰 D .生石灰 6.据报道,2003年12月26日,重庆开县发生了天然气矿井“井喷”事件,喷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硫化氢(H 2S ),氰化氢(HCN )等多种 有毒气体,造成290多人中毒死亡。你认为喷出的气体是 ( ) A .一种纯净物 B .全部由无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C .全部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D .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7.对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CO 2+H 2O====H 2CO 3化合反应 B .Cu(OH)2===CuO+H 2O 分解反应 C. Fe 2O 3+3CO===2Fe+3CO 2 置换反应 D .NaCl+AgNO 3====AgCl↓+NaNO 3复分解反应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刻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9.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二氯甲烷(CH 2Cl 2)就是其中一种。下面是关于二氯甲烷的几种说法: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它是由氯气(分子式为Cl 2)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高温 △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 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形成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用发展的观点,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 〔引入〕上节课我们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问〕Fe2O3+3CO? ?高温2Fe+3CO2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都不是) ?→ 上述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这类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练习,讲评) 〔问〕反应:C +O 2??→?点燃CO 2 ,C +2CuO ??→ ?高温2Cu +CO 2↑除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之外,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 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学生回答)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下列三个反应: 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H 2+CuO ?→?△Cu +H 2O C +2CuO ??→?高温2Cu +CO 2↑ CO +CuO ?→?△Cu +CO 2↑ 否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孤立存在还是同时存在? ②若2Na +Cl 2??→?点燃2NaCl 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符合上述定义?(不符合) 〔结论〕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所学的定义有局限性。 我们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继续讨论其反应的特征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该部分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提纲挈领的作用。所谓“承前”意味着通过学习分类方法,学生可以对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是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一个过程,所谓“启后”是指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分类方法后为以后更为复杂的化学知识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新课程内容编排的角度看,新课程打破了以往的“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一条主线,每一种类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从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这样可以举一反三,使学习变得相对简单有条理性。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分类方法,以类别的角度,从共性出发去学习化学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认识到分类对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作用,学会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度”,由于必修教材是针对高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在学生还未进行文理分科的时候,切勿任意拓展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乃至丧失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已经有了生活中很多事物是分门别类的概念。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学生“生活概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早就对分类有了概念,我们每天都处于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所以对于分类并不陌生,容易引起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迁移”。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该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在学习动机上,新学期伊始,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持续保证学生的这份学习热情。 【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分类的多样性,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 系统的研究,发现变化规律;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6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书】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联想·质疑(提出 ..) ..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交流·研讨(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通过对熟. 悉物质 ...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下发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记录表,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 (注意:—4价含碳物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3.得出结论: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小结】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化学: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六.课时计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知识总结+练习)

二、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物质的分类 (1) (2)酸性 (3) (4) (5)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 酸分子中有几个H 原子即为几元酸 D. 盐电离时,只生成一种阳离子,一种阴离子 E.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F. 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G .凡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H .凡酸性氧化物都能直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练习2、判断下列物质所属类别 氨气 、水 、硫化氢 、 氯化氢 、氧化钠 、氧化铝 、 二氧化碳 、五氧化二磷 、 二氧化硫 、氯化镁 、氯化亚铁 、 氯化铁 、氯化铵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钾 、氢氧化铁 、硫酸 、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 SO 2+ CaO= 碱性氧化物+H 2O →可溶性碱 Na 2O+ H 2O = 碱性氧化物+酸→盐+ H 2O Na 2O +HCl=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盐 Na 2O+CO 2= 酸+金属→盐+氢气 H 2SO 4+Fe= 酸+碱性氧化物→盐+ H 2O H 2SO 4+ CuO=

酸+碱→盐+ H 2O H 2SO 4+ Ba (OH )2= 酸+盐→盐+ 酸(强酸→弱酸、难挥发→易挥发) H 2SO 4+Ba(NO 3)2= H 2SO 4+Na 2CO 3= 碱+酸性氧化物→盐+ H 2O NaOH+CO 2= 碱+酸→盐+ H 2O NaOH+ H 2SO 4= 碱+盐→盐+ 碱(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之一为难溶或难 《练习》 1.下列含有相同元素的化合物组是 A.O 2 O 3 B .CO CO 2 C.KCl AlCl 3 D.NaHCO 3、NaHSO 4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盐酸 B.空气 C.Fe 3O 4 D.大理石 3.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的 是: ( ) 锌 1.5mg ,锰1mg,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物质

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 1.1.1物质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一、分类法的涵义 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它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能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物品或信息,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研究领域,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二、常用的分类法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交叉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某一物质的多重属性。 2.树状分类法: (1)含义: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三、分类法的应用 1.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如根据状态可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根据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而根据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2)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1.1.2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重难点】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共案 时间:星期: 【教学主题】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学会对常见的化学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知识梳理】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物质的分类 ⑴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例一:交叉分类法: Na2SO4含氧酸盐 K2SO4无氧酸盐 NaCl 钠盐 BaSO4硫酸盐 ⑵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例二: 固固:粗盐 混合物(多种成分)液液:水与酒精 气气:空气 金属单质:Fe 物质(1)单质(3) 非金属单质:P 一元酸 HCl 酸(5)二元酸 H2SO4 纯净物(2)三元酸 H3PO4 难溶碱 Fe(OH)3 化合物(4)碱 (6) 易溶碱 NaOH 正盐 NaCl 盐酸式盐 NaHCO3 碱式盐 Cu2(OH)2CO3 金属氧化物 CaO 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 CO2 SO2 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反应类型实例 A+B=AB 化合反应2H 2+O22H2O AB=A+B 分解反应CaCO 3CaO+CO2↑ AB+C=A+CB 置换反应H2+CuO Cu+H2O AB+CD=AD+CB 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 [课堂练习1]把以下物质分类:H2,CaO,Ba(OH)2, Fe2O3,Al,浑浊的河水,CH3CH2OH,NH3·H2O,Ar,NaHSO4,Cu(OH)2,HCl,HNO3,H2SO4,CO2,H3PO4,NaOH, CuSO4,Cu2(OH)2CO3,NaHCO3,空气,盐酸,CO,CH4,H2CO3,MgCl2,MgSO4 (1)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2)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 (3)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 (5)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6)属于氧化物:____________; (7)属于酸: ____________;(8)属于碱: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属于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_。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如:HCl H2SO4 H3PO4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如:NaOH KOH Ca(OH)2 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等。 正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盐。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H+,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盐。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 阴离子除酸根外还有OH-的盐。 例子: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过关训练]: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以采取多种分类方法,下列关于“Na2CO3”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 B、氧化物 C、碳酸盐 D、钠盐 2、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A、NH3 B、CH4 C、NaHCO3 D、HCl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