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合集下载

儿童流行性感冒2020版指南

儿童流行性感冒2020版指南
② 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适用于成人及 7 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次 10 mg,每天 2 次(间隔 12 小时),疗程 5 天。不推荐原有哮喘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使用吸入 性扎那米韦。不推荐扎那米韦吸入粉剂用雾化器或机械通气装置给药。
③ 帕拉米韦:成人用量为 300〜600 mg,小于 30 天新生儿 6 mg/kg,31〜90 天婴儿 8 mg/kg,91 天〜17 岁儿童 10 mg/kg,静脉滴注,每日 1 次,1〜5 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 当延长。
病原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 RNA 病毒。 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 H1N1、H3N2 亚型及 乙型流感病毒中的 Victoria 和 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 和热敏感,56℃ 条件下 30 分钟可灭活。
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
① 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成人剂量每次 75 mg,每日 2 次。1 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 0〜8 月龄,每次 3.0 mg/kg,每日 2 次;9〜11 月龄,每次 3.5 mg/kg,每日 2 次。1 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体重不足 15 kg 者,每次 30 mg,每日 2 次;体重 15〜23 kg 者,每次 45 mg,每日 2 次;体重 23〜40 kg 者,每次 60 mg,每日 2 次;体重大于 40 kg 者,每次 75 mg,每日 2 次。疗程 5 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 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抗流感病毒药物
(2)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用量为每次 200 mg,每日 3 次,疗程 5 天。我国临床应用数据有限,需密切观察疗效和 不良反应。

流感

流感

三、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人禽流感主 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及 其排泄物,特别是鸡。野禽是否是源头及禽流感患者是 否也是传染源之一,至今仍不清楚。 2.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人禽 流感是否还可通过消化道或伤口传播,至今尚缺乏证据。 3. 易感人群: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新生儿对流感 及其病毒的敏感性与成年人相同。一般认为人对禽流感 病毒均缺乏免疫力,青少年发病率高,儿童病情较重。 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禽密切接 触的人员为高暴露人群。然而,至今尚未发现从事与活 禽密切接触职业的人发病率高,也未发现护理禽流感患 者的医务人员发病。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流行病学
4. 季节性:一般多发于冬季。在北半球温带地 区,每年活动高峰在1~2月份;南半球温带地 区每年活动高峰在5~9月份;热带地区多发于 雨季。我国北方每年流感活动高峰一般均发生在 当年11月底至次年的2月底,而南方除冬季活动 高峰外,还有一个活动高峰(5~8月份)。然而, 流感大流行可发生在任何季节。 5. 周期性:流感大流行发生,在时间上不存 在周期性。但从现有资料来看,每次大流行之间 间隔均在10年以上。
四、临床表现
婴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见高热惊厥。 部分患儿表现为喉-气管-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 气道梗阻现象。新生儿流感虽少见,但一旦发生 常呈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常伴有肺炎,病死率高。 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婴幼儿、 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个 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 炎、肺炎等。
五、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是诊断流感的主要依据之 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不难诊断[5],但在 流行初期,散发或轻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困 难。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检查。主要诊断 依据如下。

流感防治知识讲座ppt

流感防治知识讲座ppt
再回顾
在讲座中,我们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流 感的基本概念、特点、危害以及防治方法等内容,有助于听 众全面深入地了解流感防治的相关知识。
对未来流感防治工作的展望
疫苗接种
抗病毒药物
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流感防治工 作应更加注重疫苗接种,提高接种率,有效 预防流感病毒的传播。
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流感的有效手段,未来将 会有更多新型抗病毒药物问世,为流感患者 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老人流感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并发症,甚至 导致死亡。
02
流感防治的策略与措施
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的措施
1 2
增强免疫力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提高身 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接触病毒
尽量避免接触流感。
3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部等, 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陷阱二
忽视个人防护。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个人防 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等 ,以降低感染风险。
陷阱三
不重视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 ,应积极接种疫苗以增强免疫力,特别是对于 高危人群更应该重视疫苗接种。
06
结语与展望
对本次讲座的总结与回顾
总结
本次讲座主要涵盖了流感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与危害、预 防措施、治疗建议等方面的内容。
B型流感病毒可分为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 仅引起人类感染,但传播速度较慢。
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和空气传播。
流感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小儿流感患者容易并发喉炎、气管炎、支气 管炎等呼吸道炎症。
孕妇流感患者容易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严 重并发症,危及胎儿健康。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均是甲型流感
病毒感染引起。
1918年大流行时的临时医院
20世纪发生的人类流感大流行
时间
1918~1919
名称
西班牙流感
病毒
猪流感样病毒 H1N1
病原体
可能来源于猪或 H1N1变异病毒 的禽类宿主
可能是由带有人 H1N1病毒的动 物与亚洲禽 H2N2病毒株的 混合感染所致 很可能是由于携 带人H2N2病毒 的动物与亚洲禽 病毒的混合感染 所致 来源不明,但病 毒与1950年的人 类流行株几乎完 全相同。在中国 及西伯利亚再次 出现
质炎症;通常传染性弱,起病缓,病程较迁延,约
2~6周。 咳嗽等呼吸道刺激症状较著,而全身症状则一 般不重。 胸片检查可见肺部斑片状或网状阴影,白细胞 总数不增高。
( SARS, sudden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由冠状病毒感染所致,
传染性强,易流行;有高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Influenza
目前,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的疾病
主要有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和甲型
H1N1流感。
这三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同属流行性感
冒病毒,发病机制也相同,只是由于
病毒的致病强度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
同,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所差异。
流感病毒的病原学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属于正粘病 毒科(Orthomyxoviridae)。 1933年,Smith等人从雪貂体内分离
HA 及 NA 的各自变异不断组合成新的变异株,足 够大的变异使人群中对原有流行株所建立的免疫 屏障不再能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 当人群充分易感时,变异株的攻击就引起疫情暴
发,这是导致流感大流行反复发生的重要原因。

最新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

最新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

肺部影像学
发生 ARDS时, 肺部广泛受累。 病情好转后,肺内病灶2周左右开始逐渐吸收,大部分炎症影吸收较快。 部分患者在疾病后期出现肺间质改变或纤维化,表现为网格状、 小叶间隔增厚及纤维 索条影。
推荐意见3:
流感患者出现肺部影像学表现,往往提示病情危重, 需住院治疗或监护病房救治。 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 , 其肺部影像学表现不具备特异性 , 病变程度和范围与病情严 重程度相关。 证据等级Ⅱ,推荐强度 B
( 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 ; 重症患者肺组织或分泌物标本培养病毒滴度高。
推荐意见2: 流感患者常有发热、肌肉疼痛、头 痛、倦怠等全身症状 , 而咽痛、流涕和鼻塞等局部症 状轻微。 流感病毒引发多种并发症 ,并加重慢性基 础疾病。 证据等级Ⅱ ,推荐强度 B
人禽流感(HUMAN AVIAN INFLUENZA,HAI)
➢重症患者短期内迅速进展成ARDS、ARF,可并发心力衰竭,病死率高。少数患者可
出现烦躁、谵妄等精神神经症状。
➢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血小板计数减少、转氨酶升高;重症患者可见白
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病理研究结果表明 , H5N1 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并可在胎儿肺内大量复制。
甲型H7N9禽流感
并发脑病时表现为脑内血管阻塞、微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和水肿 , 尤其以脑中线区 深部核团、脑干部位明显。
并发心脏损伤时可出现心肌细胞肿胀、间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等炎症反应
季节性流感
主要由甲型 H1N1、H3N2 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 , 潜伏期多为 1 - 3 天。 毒血症症状:急骤起病,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发热:常在数小时至 24 小时达高峰 ,可达39 - 40度,甚至更高或伴有寒颤 ,可伴有干咳、 鼻塞、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 眼部症状:眼结膜充血 消化道症状:胸骨后不适以及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 无并发症者病程多呈自限性,第 3 - 4 天后体温逐渐消退 ,全身症状好转 ,但咳 嗽和疲倦 感可迁延多日 ,恢复常需 1 - 2 周。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

4、抵抗力:流感病毒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强, 在-70℃稳定,冻干可保存数年。360℃、20min 可使病毒灭活。一般消毒剂对病毒均有作用,对 碘蒸气和碘溶液特别敏感。
流行病学
一、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2、高发季节 3、人群分布 4、影响因素
二、传染源
主要为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禽流感的宿主主要有: (1)带H5N1病毒的家禽和患禽流感的家禽:目前肯定的是
B型流感病毒在自然情况下仅感染人,一般呈散发、爆 发或小流行,每数年发生1次。也可人工感染实验室的啮 齿动物。
C型流感病毒常感染儿童,多呈散发,偶而呈爆发,但 不流行。我国猪群曾有感染类似于同时期人C型流感的报 道。
临床症状
1.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 2. 一过性呼吸道症状---咳嗽、喷嚏、呼吸道罗音 3. 流泪、头眼睑肿胀 4. 采食量:降低 5. 产蛋率:降低(90% 20%以下),异常卵 6. 粪便:黄绿色,有时有腹泻 7. 10-15天产蛋降到最低,缓慢回升,最多回升到70-80%。 8. 蛋明显偏小,畸形蛋增多
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 产生保护快 相对便宜 便于接种 任何日龄鸡1头份即可
对鸡高度安全 制造起来安全 停药期短
尚没有任何一种疫苗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
二、控 制: 1.封锁 2.消毒 3.病死鸡的处理 4.控制继发感染
三、治疗:
1..使用抗病毒药,控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注意
C型流感病毒的形态大小与A、B型者相似。含有由7个节 段组成的单股RNA。囊膜内只含有一种糖蛋白(HEF),具有 血凝、与N-乙酰基神经氨酸结合、破坏受体以及诱导膜融合 等功能。
3.抗原:两型病毒均有内部抗原和表面抗原。内部抗原为 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 ;表面抗原为HA和NA,A型 流感病毒的HA和NA容易变异,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而B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则不易变异,无亚类之分。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亦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2017年入冬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当前处于冬季流感流行高峰水平。

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流感活动水平仍呈现上升态势,本次冬季流感活动强度要强于往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的临床管理,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和《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1、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为RNA病毒。

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2、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受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人感染来源动物的流感病例在近距离密切接触可发生有限传播。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婴幼儿、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人感染H5N1/H7N9病例排毒可达1~3周。

(二)传播途径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

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受污染的环境而获得。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为什么流行性感冒每隔数十年就要发生一次流行呢

为什么流行性感冒每隔数十年就要发生一次流行呢

为什么流行性感冒每隔数十年就要发生一次流行呢?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至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记述了类似流感的疾病。

到了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具体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爆发情况。

明显由流感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

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

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

一般来说流感病后对同亚型病毒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可是为什么每隔数十年就要发生一次本病的流行呢?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中可多次患本病呢?这要从引起流感的罪魁祸首流感病毒的特点说起。

原来流感病毒为核糖核酸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粘液病毒科。

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其直径在80至120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纳米。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心的核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可以分为甲型流感病毒(又称A型)、乙型流感病毒(B 型)、丙型流感病毒(C型)三型。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其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

HA至少有15种亚型,能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NA有9种亚型,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与其他病毒不同,特点是表面抗原HA和NA 极易变异,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大组变异(HA和NA均发生大变异,约30-40年发生一次),亚型变异(HA发生大变异,NA不变或仅小变异,约十余年发生一次)和变种(株)变异(HA和NA均小变异,经常发生);乙型病毒只有变种变异;丙型病毒还未发现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