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分析参考

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分析参考
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分析参考

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分析参考

安丽英

1.白细胞总数:6个以下疑为病毒感染,预后不良;4个以下病危;12个以上为炎性感染。

2.叶状中性粒细胞:65个以下核左移,82个以上核右移,正常数60——77,3.杆状中性粒细胞:2——8个为正常,10个以上为核左移。

4.单核细胞:6个以下正常,10——20个为骨髓病。

5.淋巴细胞:5个以下为病毒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6个以下正常,6个以上疑为寄生虫或应激。

白细胞总数低,核右移,杆状少,预后不良。

白细胞总数低,核左移,杆状高,日前虽无战斗力,但有好转可能。

白细胞低高,核右移,杆状少,日前仍有战斗为,但需观察,目前分叶尚能维持三天,分在血液中战斗力能维持三天

白细胞总数高,核左移,目前抵抗力不高,但将来会好的。

白细胞总数高,是机体的对炎症的防御性反应,对于急性传染病的细菌继发感染期(犬瘟中期),化脓性疾病(子宫畜脓,腹膜炎)急性炎症(肺炎胃肠炎)。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常常会影响到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比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方法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的血液,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采血部位采血检测发现末梢WBC、RBC、HGB的值小于静脉血,而PLT的值相反,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采血检查发现≥6h检测结果中的PLT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避免,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和检验质量。 标签: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分析 血常规检查也叫做血细胞检查,检查项目有血细胞检查、红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检查、血小板检查等,检测其数量及其相关数据的计数分析[1]。血常规是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的基本检验程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缓解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例。发现在患者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1~80岁),男女比例为102:98。其他病例已经统计完整。做好抽血前后的护理准备。 1.2检验方法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者的血液,利用EDTA-K3抗凝剂制作血液标本待检。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目的的进行采血,观察患者采血前后的生理状况及变化。在抽血完毕后实用SYSMEX XE-2100对患者进行集中分析,并与患者病历进行对照分析。 1.3统计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处理,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表1可见末梢雪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均小于静脉血,而血小板的值确相反。 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影响。由表2可知≥6h检测结果中的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此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评价分析12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保证采集标本质量,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方法;末梢采血;静脉采血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60例,女6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5.3)岁。 1.2检验仪器 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与之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检验结果,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 待受检者休息15min后,取肘部2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mm,将20μl全血与0.5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均匀混合,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末梢血需放置3min后才可进行检测,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检测标准,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血常规临床检查,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表1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 三、讨论 临床中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WBC、RBC及PCT等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三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每次看病或体检后,我们会就血常规化验单,提出一些疑问,现就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做一个简要的知识普及,供各位参考,届时,请以临床医生的诊断为准。 血常规是最常见的化验,一般应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仪,一次测定可得到十几项至几十项参数。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不必去深究。通常需要着重关心的有三个方面: 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或HB):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重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在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

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1、红细胞计数是贫血诊断主要指标之一。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都可发生变化, 2、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生理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仅见于初生婴儿,但以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出大汗等机体脱水状态下,因血液浓缩,可引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潜水病等缺氧状态下,因机体紧急总动员,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也可相应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都可出现代偿性增多。 (2)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营养不良、各种出血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和血液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 二、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解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知识

解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知识 血常规是许多患者都会进行的检查项目,对于其中的白细胞一项,你的了解足够吗? 血常规可以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尤其是细菌感染,或者及时发生病人是否存在白细胞降低,甚至三系减低。但是对于白细胞异常的患者,是否能够准确的分析却需要很多的知识,比如,如下这些知识你还记得么: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 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活6~10 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 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恒定。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下面看一下粒细胞成熟过程图。 目前,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 d,数量为外周血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通常只有杆状核或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能从贮备池进入血液,当病情严重时,少量晚幼粒细胞也能进入外周血;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边缘池和循环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使白细胞计数显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动。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分成阶段是人为的,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减低的原因: ①暂时性增高:如严寒或暴热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细胞从边缘池释放入循环池。 ②持续性增高:如化脓性感染、晚期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趋化因子作用使贮备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比较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5482188.html,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比较观察 作者:朱宁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9期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临床血常规检查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8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 样本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样本,所有患者均进行新型溶血素血常规检验和传统溶血素血常规检验。对照组体检者给予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给予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红蛋白(Hb)高于对照组,且(p<0.05)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使用新型溶血素,可以提高检查安全性检验更佳灵敏,值得临床检验推广使用。 【关键词】临床血常规检验;新型溶血素;传统溶血素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148-01 前言 血常规检验是基本的血液检查,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血液细胞数目的变化和分布形态变化,对疾病进行判断是临床诊断的常用辅助手段。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新型的溶血素出现。新型的溶血素具有环保不含毒性等特点。本次探究分析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详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8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作 为本次探究的主要样本,经过临床医学检查分析,所有患者均为健康人群。其中男性体检这43例,女性体检者45例,年龄在31~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2.5)岁,体重在51~

血常规解读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做的一项血液检查,它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当出现发热、腹痛、贫血、出血等症状时,需要做血常规检查,看一看各项指标数据是否正常,有无增高、减低或出现异常细胞,来判断所患疾病及其发展情况。 红细胞(血红蛋白)——人体组织器官“输氧员”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120~160克/升 红细胞数4.0~5.5×1012/升 正常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110~150克/升 红细胞数3.5~5.0×1012/升 婴幼儿和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 红细胞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给人体各组织输送氧。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铁、原卟啉和珠蛋白组成,红细胞的功能主要由其中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都会产生红细胞疾病。 红细胞数量减少会产生贫血。贫血患者会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红细胞增加会产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红紫、脾肿大、血栓、出血等临床表现。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会偏高;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会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此外,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显著增多,数值可达7.0~10.0×1012/升,血红蛋白增多,数值可达170~250克/升。红细胞发生质的异常时会产生血红素成分异常的卟啉病、珠蛋白成分异常的血红蛋白病。比较常见的β-海洋性贫血,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就属于血红蛋白病。白细胞——人体重要的防御机构 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 4.0~10.0×109/升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5%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单核细胞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或不健康的细胞、废物和碎片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都会产生白细胞疾病。化学毒物(苯、铅、汞)、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放射线(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病毒感染)、免疫等因素都会引起粒细胞减少。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低于4×109/升时,称粒细胞减少症;若低于0.5~1×109/升时称粒细胞缺乏症。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白细胞减少,患者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临床表现。急性感染、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均会引起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数大于10×109/升。大多数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可达数万,甚至十万。血小板——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 人体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升。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表示: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表示: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彭小霞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彭小霞 发表时间:2017-09-12T13:42:42.1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3期作者:彭小霞 [导读] 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广东省乐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乐昌 512229)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结果: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更稳定,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07-02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身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块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通过观察其形态分布、数量变化判断疾病,进一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1]。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采血方法不同,会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为临床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利的保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74例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8.11±3.05)岁;其中感染性疾病15例,糖尿病20例,恶性血液病10例,心血管疾病16例,妇科疾病13例。 1.2 方法 1.2.1仪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采血吸管以及真空才血管。 1.2.2准备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空腹保持15h,并避免剧烈运动;采血前4h禁止喝茶或喝咖啡、吸烟、喝酒。 1.2.3检验方法检验者同时进行末梢无名指和肘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1)取肘部静脉血2mL存储于吸血管,立即颠倒几次充分混合后备用,且在2h内完成检验。(2)采集检验者无名指末梢血,采血针刺深度保持在2~3mm,将20μL全血于0.5mL稀释液混合,放置5min后进行检测,且在2h内完成检验[2]。 1.3 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需保证检验仪器处于正常状态,室内质控参数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检测以WBC、RBC、Hb、PLT结果为标准[3]。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采血方法检验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血液检验的最基本方法,通常是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实际检测中人们更容易接受末梢血检测方法,但是相关研究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不佳,切可能导致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由于小动脉应急反应强,加之末梢血管狭窄,循环与静脉血对比不是很畅通,且存在局部温度偏低现象,血液可能存在部分沉积,从而导致细胞计数升高[4]。同时末梢血针刺深度如果不够,可能导致血小板受到挤压刺激出现不可避免的损害,导致血小板检测结果下降现象。或者穿刺速度较慢,出现微血块,或为了取足够的血标本挤压,会挤出较多的组织液,使血标本稀释,影响检验结果[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与血标本采集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难以进行质量控制。所以,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应选择静脉血。同时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日常应做好相关检验仪器的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仪器温度、湿度的控制,温度过高会造成仪器管径变形,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影响正常运行。同时灰尘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甚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所以,顶起保养/冲洗仪器,进行防锈除尘处理很重要。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检测操作过程中,静脉血取量应准确,防止血标本发生溶血。同时作为检验人员应熟悉仪器的特性、局限性。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严格规范血液采集方法,确保血标本的均匀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合适的采集部位。检测结果如果存在误差,有必要进行多次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一个规范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明确操作原来、注意事项等。

分析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效果

分析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6-07-19T13:24:26.2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作者:周建明 [导读] 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妇幼保健院 154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的血液,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采血部位采血检测发现末梢WBC、RBC、HGB的值小于静脉血,而PLT的值相反,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采血检查发现≥6h检测结果中的PLT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P<0.05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认识和掌握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积极避免,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和检验质量。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精准度;分析 血常规检查也叫做血细胞检查,检查项目有血细胞检查、红细胞检查、血红蛋白检查、血小板检查等,检测其数量及其相关数据的计数分析[1]。血常规是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的基本检验程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精准度可以大大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缓解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200例患者。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病例。发现在患者平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1~80岁),男女比例为102:98。其他病例已经统计完整。做好抽血前后的护理准备。 1.2检验方法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抽取患者的血液,利用EDTA-K3抗凝剂制作血液标本待检。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目的的进行采血,观察患者采血前后的生理状况及变化。在抽血完毕后实用SYSMEX XE-2100对患者进行集中分析,并与患者病历进行对照分析。 1.3统计方法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处理,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的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可见末梢雪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值均小于静脉血,而血小板的值确相反。 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也有影响。由表2可知≥6h检测结果中的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立即检测和6h内检测的血小板数值,此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常规的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常见的检查项目,是临床散打检查项目之一[2]。血常规的正确检测能够为临床提供快速的准确的疾病诊断,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救治医疗时间,提高了医疗水平。 3.1患者因素由患者自身因素引起:患者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精神状态、身体健康状况以及采血时间、用药情况等均可以影响结果。正常人体血液的理化性质以及细胞数量在一天之内都有波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发生炎症的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会有所增加;孕妇在妊娠期间白细胞数量也高于正常值;机体在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也出现显著变化。 3.2药物因素患者在采血前服用药物常常会引起血液的理化性质和细胞数量异于平时水平,因此如果采血时不注意问题就会引起血液检测标本值出现误差,甚至使医生误诊和漏诊,增加医患的紧张关系。在采血前,应减少或停止对血液检测有影响的药物的实用。 3.3采血部位目前,临床检验采血一般选取静脉血或者是末梢血,多用静脉血。研究发现静脉血标本更符合检验要求,因为末梢血在采样过程中常常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温度,运动,血量等,使得检测结果不稳定。例如在采集末梢过程中有可能会刺破小动脉使得小动脉血混合,样本中白细胞数量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3],临床血常规采血还是静脉血比较可靠。 3.4血液采集时间因素正常人在一天之中血液的梨花性质以及细胞数量都存在波动,另外在采血前患者的情绪,所处环境以及进食与否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在临床检验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选择采血时间。 3.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一般出现在采血和血液运输贮存方面。在采血过程中动作太慢会使得部分血液在针管中凝固,选择的针管太细则会刺穿红细胞从而发生溶血。 4结论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采血部位因素、采血时间因素、抗凝剂因素以及认为因素等。医院在提高医疗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操作进行培训,使得更加专业化标准,加强检验质量从而提高疗效。参考文献: [1]董莉.常见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探析[J].甘肃医药,2015,34(5):357-358. [2]刘雄婧.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变笨质量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8):2511-2513. [3]李海波.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德尔相关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9):1212-1213.

化验单解读 血常规

血常规 1、正常范围4.0-10x10∧9 g/L=4-10x10∧3/cm3或/dL, 1)中性粒细胞分叶 在6叶以上称核左移。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下降、过敏、变态反应上升。 3) 4)单核细胞:包核不规则 2、白血病散点图 红色:嗜酸性粒细胞、紫色:淋巴细胞、绿色:单核细胞、海蓝色:血小板和碎片、黄绿色:中性粒细胞、土黄色:异性淋巴细胞 3、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a、WBC↑↑+NC(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细 菌感染/炎症/肿瘤/药物因素 b、WBC↑↑+NC↑+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混合感染 c、WBC↑↑+EC(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变态 反应 d、WBC↑↑+白血病细胞:白血病 e、WBC↑↑+异性淋巴细胞>10%:EB病毒感染致“传单” f、WBC↓↓+LC(淋巴细胞)↑+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普通 病毒感染 g、WBC↓↓+EC↓↓+胃肠症状:伤寒/副伤寒 h、WBC↓↓+DC()无特殊+临床资料:结核、甲亢、SLE (系统性性红斑狼疮)等 i、WBC数不高+幼稚细胞:白血病/NHL(淋巴瘤) j、WBC↓↓↓+LC↑+红细胞/血小板减少:AA(再生障碍性贫血) 4、贫血指数:MCV、MCH、MCHC、RDW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80-100fl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34pg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 RDW:红细胞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均质性11.5-14.5 5、贫血(概念):RBC+HGB+HCT均低于同性别、同年龄组参考值下限的 一组症状(或疾病) 贫血程度划分(90g/L=9g/dL) 轻度:90g/L

关于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研究

关于血常规临床检验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08T16:40:01.9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4期供稿作者:杨勇 [导读] 我国的临床血液检验医学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展,血液检验对于诊断患者的病情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杨勇 (大连市妇产医院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 116033) 【摘要】目的:对临床血液不合格标本进行常规临床检验的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 2013年6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住院55例患者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55例不合格的患者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中,其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时间不恰当、采集标本量不够、溶血、标本有凝块、其他原因等。其中采集标本的时间不恰当占23.6%,采集标本量不够占总数的38.1%,溶血占9%,标本有凝块占16.3%,其他原因占12.7%。结论: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需 要严谨的做好其中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够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常规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032-02 近几年来,我国的临床血液检验医学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展,血液检验对于诊断患者的病情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本文中将主要论述了对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分析,并重点详尽的阐述了产生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希望以此来保证临床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 2013年6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住院55例患者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抽取血液样本之后全部都由临床护士送血液检验室。 1.2 检验设备血液分析仪,又称血液自动分析仪、血细胞自动计数仪。血液分析仪这类血液临床检验常用仪器的最显著特点是将需要在显微镜下辨认的细胞,根据其大小和表明结构,加入细胞化学试剂、溶血素等,用光学、电学方法直接计数、区分,由于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因此血液分析仪在目前的血液临床检验运用中具有提高了临床检验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标本人为造成的误差、提高了检验的质量和准确度的特点。 1.3 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临床体检血液标本的采集,一般用于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正确的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检验结果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 1.3.1 采集方法 (1)皮肤采血法。皮肤采血即毛细血管采血法,是血液临床检验中常用的采血方式,是采集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采血的部位以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为最佳。采血前备齐用物、严格查对,皮肤采血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一人一针。轻按采血部位,禁用碘消毒,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挥发后采集,右手持针,垂直进针2~3mm,拭去第一滴血,因混有组织液,采血完后按压至不出血为止。(2)静脉采血法。静脉采血多选用体表的浅静脉,通常以肘前静脉和肘正中静脉为首选,分开放式和真空采血两种。采血前让患者仰卧或采用坐姿,心态平和、情绪放松,解除患者紧张的心理。操作前备齐用物,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才进行穿刺。穿刺前通过看、摸、拍等方式找到容易固定、明显可见的充盈血管,但最好不要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因标本中可能混有小凝块,防止产生小凝块的肝素抗凝剂也会污染血液标本,造成血磷结果偏高。静脉采血必须仔细检查针筒内是否有空气,采血完成后,严格按照程序消毒、密封。 2 结果 在55例患者临床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中,产生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时间不恰当、采集标本量不够、溶血、标本有凝块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还有就是将患者的血液标本弄混淆或者是标本采集好后没有马上送检等,其中采集血液标本时间不恰当有23.6%(13例),采集标本量不够占总数的38.1% (21例),溶血占总数的9.1%(5例),标本有凝块占总数的16.3%(9例),其他原因占总数的12.7%(7例)。 3 讨论 在血液标采集过程中,按照规范的采集步骤不仅是检验质量的保证,更是获取准确检验数据的根本所在。因此,这就需要护士、患者、医生以及检验人员的通力协作,如何在那个环节出现了失误,这都会给血液检测结果造成很大的失误。在本组患者的血液采集过程中出现不合格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血液标本的采集量不够用于血液采集的试管内是含有一定数量的抗凝剂,试管内的抗凝剂只有与一定量的血液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起到抗凝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采集的血液标本量过少,那样就会在无形中稀释了血液成分,而血液采集过多就会因为抗凝物质太少而不能充分的抗凝,这样不仅推延了凝血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血小板的计值数目减少,最终将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的质量和效果。 3.2 时间不恰当护士在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时,在听取医生的嘱咐之后马上对患者采血,而没有弄清楚患者当天是否注射抗生素或者是服用过抗生素,这样就让血液标本“无菌生长”。还有就是对刚吃完饭的患者采集血液样本,此时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钠、胆固醇、胆红素、钙、甘油三酯以及天门冬氨基转移酶的含量都已增加,这样也会影响血液检验效果。另外对于刚做完运动的患者也是不宜立刻采集血液标本,其原因就是患者刚做完运动,其尿酸、血糖、胆红素、白蛋白、钾、钠和钙的值于运动前上升了一倍,这也不适合立刻采集血液样本。 3.3 标本有凝块护士将血液注入到试管以后,血液并没有及时与抗凝剂进行均匀混合,抗凝剂与血液直接不能达到抗凝作用,这样就导致凝血。另外,护士在对患者进行采集血液时速度太慢,同样也会引起凝血现象。 3.4 溶血护士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可能出现将血液打进试管时没有及时拔下针头便用力推血或者是晃动过于猛烈,这样就导致红细胞在经过针头时被挤压以至破碎,这样便引起了溶血;还有就是在静脉穿刺时,没有做到一针见血,这样同样也会引起血样血肿和溶血;如果患者的静脉处带有外伤或者其静脉非常细,其采血针在极细小和脆弱的静脉里游走时也会引起溶血。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以及血液采集相关的工作规程,同时还应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执行血液标本采集、送检的规范步骤,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认真细致的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以此来确保送检的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发表时间:2018-07-05T10:50:02.8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作者:吴玉青1 李丽新2 张建丽3 [导读] 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吴玉青1 李丽新2 张建丽3 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省 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的血常规检查者50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的血常规检查者500例作为实验组。对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因素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两组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误差率。结果实验组的检验结果误差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比较多,在检验实践中,应加强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质量,降低误差率。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改进措施 为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本文随机选择1000例血常规检查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现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的血常规检查者50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的血常规检查者50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291例,女209例,年龄22~69岁;门诊标本250份,病房标本148份,体检标本102份;实验组中,男289例,女211例,年龄22~70岁;门诊标本270份,病房标本112份,体检标本118份。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参照以往经验,分析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从采集实验组血液标本直至血常规检验,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力度。对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因素进行统计,对两组的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误差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检验结果误差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的实施,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院在实验组采集血液标本起至血常规检验结束期间,针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实施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显示,实验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0.05)。 通过分析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人为因素:(1)采集血液标本的方法不恰当:如果未选择合适的血液标本采集部位,则会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出现。由于操作不当,标本溶血时有发生,如采血时,真空静脉采血器为真空负压管,如果负压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溶血的发生,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如果血液标本量和抗凝剂比例未达到合理标准,会导致标本凝血发生。再者,如果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恰当,如刚做完运动、刚进食完等,也会影响血液成分和检验结果。如果采血量未达到标准,则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2)标本保存与送检不当:倘若没有做到合理保存、及时送检,标本放置长时间过长或受到污染,就会导致溶血等现象出现,影响检验结果最终的准确性。(3)生理因素:如受检者的血管非常细,或者受到外伤的影响,就会使采集血液标本的难度增加,影响采血量,或者导致溶血发生。受检者处于脱水状态,会有可能导致红细胞出现假性升高,导致检验误差出现。(4)仪器因素:如果血液分析仪受到污染,就会对血液标本造成污染,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如果血液分析仪温度超出标准,就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增加细胞计数;如果血液分析仪温度低于标准,会增加凝结情况的发生概率,阻塞仪器,这些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此外,如果间隔太长时间进行仪器校准,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5)试剂因素:血液标本采集时应按真空采血管标注的量准确采集,完毕后应及时混匀。但是如果采血量过多,真空管采血管内的抗凝剂相对不足,就会增加凝血的发生率,对仪器造成阻塞;如果血量过少,真空管采血管内的抗凝剂相对过多,就会增加细胞皱缩变形的发生率,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如下改进措施:首先,加强健康宣教,将采集血液标本前需要受检者做好的准备事项介绍清楚,如采集前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按照要求禁食等。其次,要求采集血液标本的护士按照规定规范进行血液采集,如合理选择采集部位,确保采集量符合检查要求等;要求其采集完毕后,将血液标本放置在温度为2-6℃的环境中进行保存,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将血液标本送检,对于特殊标本将采集时间标记清楚。再者,在抗凝剂选择方面,选择适量的EDTA盐抗凝剂,最好将其和血液的浓度比控制在1.5mg/m L。此外,在检验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