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据

——以《祝福》为例

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邓维策

摘要: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据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文学”,而是“语文”课程的总原则。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认识小说教学,在健全的语言认识的基础上,以语言为根据,逻辑地推导出“语文”教学,也是小说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精神养育、思维培育、知识建构。

根据是结论的前提,根据包含着结论,结论从根据发展而来。根据是一种规定性,它肯定某种事物,而否定自己为另一事物。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最终根据是什么?本文以《祝福》的教学设计、授课记录为例,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

一、材料来源及内容提要

课例一

徐玉春:《〈祝福〉教学设计》,《黑龙江教育》,2005年第12期。

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2)探讨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人物的塑造。

(3)环境的塑造。

(4)学生讨论: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分析文章用倒叙的形式,带动分析整个故事情节。

(6)学生总结祥林嫂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课例二

李镇西:《“礼教”何以“杀人”?——〈祝福〉课堂教学实录及整理附言》,《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2006年第1期。

教学步骤: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把产生联想的地方在书上做记号,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读完以后,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就全篇谈总的印象,从某一个细节谈自己的体会。

(3)祥林嫂究竟是自杀的,还是冻死饿死的?两派学生调整位置,组织辩论。

(4)是谁逼死了祥林嫂?学生以起诉书的方式,起诉逼死祥林嫂的元凶。老师作无罪辩护。

(5)老师对新、旧礼教的批判。

二、两则课例的课程论意义

课例一的教学设计分析了人物塑造的方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意义,倒叙的作用,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人物、场景、情节、主题等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教学遵循小说的基本理论,在小说理论指导下组织教学内容,那么,“小说”就是小说类文体教学的最终根据。

课例二是教学课堂实录。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完成了对人物的分析,通过辩论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从学生发言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十分深入,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同情,对麻木民众的悲怜,对冷漠社会的愤怒,这一切都将凝固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作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李老师对新旧礼教的批判,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精神。李老师的课堂最大特色是教学的民主化,教学从教材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人文思想,对文本的分析,更为重视人文精神的发掘。李老师的课准确地把握了小说的主题,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内涵,《祝福》具有的张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并且冲击着学生的灵魂,有力地推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

从上面二则课例看,同一篇小说,教学内容的设定根据完全不同。是否因为教学的材料是小说,就把小说当作教学的根据,用小说理论来解读文本?如果小说教学以小说为尺度,那么,以“语文教育是文化传递”、文化是“语文”的本质这一理念为根据,在这一教育理念主导下,通过《祝福》分析“礼教”的产生、发展,分析《祝福》中的文化现象,把《祝福》作为文化学的一个例证,“文化”也成为教学的根据。不同的根据,都具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这一根据的教学形态则排斥其他根据的教学形态,把一种根据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使这种教学保持着这一根据的质,在这一根据之内无限地扩充自己的内容,过度地用小说知识分析《祝福》,或者过度地讲授“礼教”,都可能改变课程性质,文革期间的“思想性”的膨胀,就把“语文”课扭曲为政治课。

对于《祝福》,我们可以进行文学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还可以进行思维训练。现在的“语文”学科,正如王尚文所言,患上了“丧魂失魄”症。所谓“丧魂失魄”,即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精神,没有一个本质性的规定让“语文”保持它稳定不变,“语文”成为非“语文”。程少堂等追求“语文”课的“语文味”,王荣生也说,“我们用‘语文性’来判断”[①],“语文味”、“语文性”就是“语文”的本质规定,这种本质规定坚定地肯定自己,在任何表现形式中不迷失自己,同时,它具有否定的力量,它不是其他的东西。合乎“语文”的本质了,味就浓,“语文性”就充足,否则,就失去了纯正的味道。

“语文”课程仅仅是一条思想的河流,要依靠一个个文本有机地组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教学,将课程思想实现出来。课程的科学性表现在这门课程必然是具有统一性的独立的体系,小说、诗歌、散文或写实类的文章如果都各自独立,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各自的体系,“语文”课程就呈现出一盘散沙的样态。《祝福》这篇小说本身并不就先天地构成课程这条河流的节点,只有把握到这篇小说中的具有课程的本质性的东西,并以此为坚实的据点展开教学,才能保证《祝福》的教学与“语文”课程的一致性、统一性,从而使这篇小说进入到“语文”课程的河流。以“小说”为根据,不能把诗歌、散文、戏剧和写实类的文章统一起来,“小说”就不能作为最终的教学根据。“语文”课程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把每一节课限制在“语文”之内。

“人文性”具有统一性的功能,在文学作品和写实类的文章教学中,它可以作为一个原则,贯彻到不同样式的文本中。人文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的发挥、培养理想的个人,但不排斥、摒弃知识教育,只是主张依据学习者的兴趣、企求,而不是按照学问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单纯地凭借知识,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脱离了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够看作是完整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知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知识体系是课程的科学性的重要标准,“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基本的学科知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过程中,也应当重视系统知识的授受,这是学校教育的规范性所要求的。

有没有既具有统一的能力,又能保证知识教学的必然性的根据呢?

三、建立健全的语言观

语言是“语文”这门课程的总根据。要达成这一认识,首先要对语言重新认识。我们的语言观来自索绪尔,仅接受了索绪尔语言思想中的形式的方面,把语言等同于语言知识。从西方语言学史的角度看,索绪尔的语言学只是西方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