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8篇)

初中数学教案(8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23)

2、9-(-5)

3、-28-(-37)

4、(-13)+0

5、(-29)+(-31)

6、(-16)-(-12)-24-(-18)

7、1.6-(-1.2)-2.5

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高度变化记作

上升4.5千米+4.5千米

下降3.2千米-3.2千米

上升1.1千米+1.1千米

下降1.4千米-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

中学数学精彩教学设计篇二

一、学情分析

高二5班共有学生73人,8班共有学生70人。两个班级都是高二理科班的三类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存在怕数学科的心理。但他们还是存在一颗想学好数学的心,也想融入变化多端的数学世界,更想在每次考试中独领风骚,鉴于此,

对他们正确引导,教学中适当调整难度,起点放低点,步子迈小点,还是会有好成绩的。

二、教学计划

1.加强自身学习。

①加强课本的研读。教科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考试的归属地,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会从教科书中找到类型题或者相似题或者其影子。对教科书能否吃透,专研到位,直接决定着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就决定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

②他山之石,能够攻玉。一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应对的对象,自身知识局限等多方面原因,视野和出发点都有局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局限,因此,多阅读教学参考类的书,吸取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对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彩性大有裨益。

③强化课改意识。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改的精神和思想都独具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领悟新课改思想,增强新课改意识,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因此,用心参与新课改培训,领会新课改精髓,并应用于实践中是当前务必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新陈代谢。

④认真参与组内备课。珍惜每周一次的群众备课,充分利用好这次群众备课机会,从同行们那里学习到自己缺乏或者不擅长的东西,并用心实施好组内的各项安排,落实好课时要求。

⑤增强听课意识。按照学校的要求,用心参加新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活动,听取授课教师的点评,发现亮点,记录亮点,积累亮点,点亮亮点。

2.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激发师生学习数学热情。

①加强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一节新课的开展,都有其现实好处,有其价值所在,有其趣味性,充分挖掘好这方面知识,可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②精选精讲例题。对于学生自己学得会的,不讲,对于学生讨论后能够解决的,给以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的,要慢慢讲,细细的讲,争取每个学生都听得进,听得懂,学得会。对于超越学生承受潜力的,一概不讲。

③精心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作业质量的高低,必须层面能够反映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作业的布置需要科学化,分层化,多样化,且知识点具有全面性。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①利用晚自习,充分给以每个学生耐心、细心、全面的辅导。让学生积累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②利用自习课时间,寻找需要帮忙的学生进行辅导,公式背不出来的,抓背公式,不交作业的,责令补交作业。

4.做好作业、考试反馈工作。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考卷,老师进行批改,总结共性问题,发现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以反馈,及时消除困惑。

5.规范作答,养成良好习惯。

此刻学生的数学答卷,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因果颠倒,这是基础不扎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思维的缺陷。因此,现阶段抓好规范答题,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避免将来高考失分和日后生活的凌乱。

6.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普及数学价值规律的应用。

兴趣是的老师。数学难,数学烦,难在何处,烦在何方?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透过课堂,移植中外数学趣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透过多媒体,降低数学思维难度等等都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以上是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及时作出调整,以期到达教与学的效果。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三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8℃~-5℃

北京:-6℃~6℃

深圳:15℃~25℃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大班数学教案:5的组成篇五

活动目标:

1、在掌握5的组成基础上,理解凑数的含义。

2、能听口述应用题,在算盘上复习4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完整说出算式。

3、在游戏和操作中练习看数拨珠,看珠报数。

活动准备:

1、苹果图及标记图,数卡1、

2、

3、

4、5若干。

2、每人一张分合卡、一支记号笔、5个动物玩具。

3、四位数的电话号码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数卡5,今天数字5也到幼儿园来了,它说要到算盘上找到它的珠宝宝,你知道是哪颗珠宝宝吗?

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哦,原来上珠宝宝就是5呀,那一颗下珠是几呀?三颗下珠呢?现在我们知道了,下珠宝宝1、2、3、4都比5小,现在数字5要来考考小朋友了,请你把5分成两份,看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准确。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并指导幼儿将分成结果记录在分合卡上。

2、出示苹果图,问:图中有什么?一共有几个苹果?这些苹果全部都一样吗?启发幼儿按特征标记记录,并读一读分成结果。

幼儿将自己的分成结果和苹果图中的结果对比,看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准确,且没有重复的,给予奖励。

3、观察并说出分号下面2排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一排是顺数,一排是倒数)

刚刚我们把5分成了几组不同的数字朋友,现在我们把这些数字朋友合起来,再来读一读。(教师将分合卡倒放。并边读边写上相应的数字。

我们就说合起来是5的两个数互为凑数,即

1的凑数是4,4的凑数是1,

2的凑数是3,3的凑数是2。

4、谁来了。(教师边说边在画板上画上一个小兔的头像,老师现在是小兔的左耳,小朋友们是右耳,教师边在左耳上写1,嘴里边说:我说1,幼儿接说:我说4,1的凑数就是4,换2、3、4同上。)

5、小兔子要邀请几个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可他来不及一个一个去家里请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

幼儿想办法。对,打电话吧!瞧这是谁的电话号码呀,请幼儿一起读读这个号码上的数字,这个号码在算盘上怎么表示呢?(提醒幼儿拨6、7、8、9、等几个数字时要用合拨),你知道这个号码中哪两个数字是凑数朋友吗?那小乌龟的号码呢?小猫的呢?小狗的呢?……

6、我们请算盘宝宝和我们一起来动动脑子吧!

听老师口述应用题,幼儿在算盘上用珠宝宝表现并完整地说出算式。例如小刺猬背了3个大苹果,,吃掉了2个,妈妈又给了它3个,现在小刺猬一共有几个苹果?幼儿边拨珠,边说出答案。重复完整的算式教师举例3“”6道题,幼儿练习。

7、幼儿玩游戏《凑数朋友找找》。幼儿自选1“”4的珠卡或数卡一张夹在胸前,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游戏2遍,结束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圆柱体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平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中学数学精彩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目标

高二年级是高中的重要阶段,又是高中三年的承上启下阶段。因此,让学生在高二年级打好学科基础并有所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下列目标应在本学期内达到: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培养口头和书面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1、根据教学步骤完成模块5及模块6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练习适当做出调整,删减。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利用《英语周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此外,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狠抓基础及单词、句型及语法等,扎实基础知识,突击写作训练,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钻研并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灵活使用,发挥教材特点。

2、内容要求学生一定要过词汇关,反复朗读、默写单词、以便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摒弃不切实际的教学步骤,抓重点,搞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语法意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坚持默写单词及重点句型。

3、本学期仍要坚持训练学生的听力并开展任务型写作教学。扎实写作常用句型的同时,

要求向句群篇章背诵过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写作基础。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扩充学生词汇量,做到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进行词汇检测。拓宽教材,扩展学生阅读量,努力补充学生的词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教学以新带旧,从而达到巩固扩充词汇的目的,做到经常督促、检测。

5、加大基础写作训练的力度,大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要求学生背范文、教师精选的课文段落、写作必背句型,使学生熟悉英语的句式结构及习惯用法,从句到篇,从而写出完整的英语文章。另外每周进行一篇的写作训练,鼓励运用背过的句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综合检查。准备每一单元做一次练习,主要以结合当前教学内容为主要测试内容,间或分块测试,习题的训练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教学中尽量按照高考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性题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精讲,让学生在书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源泉,学会思考、整理和归纳。

数学教案:连加连减篇八

数学教案编排:连加连减

教学设想:

连加连减是在教学1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练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好准备,数学教案-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导入语:今天孙老师给唐老师出了些题目,我想请大家帮我一起解答,你们愿意吗?

1、算式接龙

出示小黑板:

师:孙老师还问我从这两组题目中发现了什么。你们能帮我找一找每组两题的联系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头的一个数。孙老师说根据这4道题还可以写成2道算式,你们想试一试吗?

(小组讨论、汇报算式:)

师:像这样一个算式里面包含两个加号或减号,我们把它分别称为“连加连减”

(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连加连减”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教学例一: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个故事。

星期天,小红去郊区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都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点家务。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第一次运来了4个,第二次又运来2个,小红第三次运来了一个最大的,小红一共运来了多少个?

故事听完了,你们都听清楚了吗?

看例一挂图回答问题:(1)奶奶摘的是什么呀?

(2)是谁帮奶奶运南瓜的?

(3)小红第一次运了几个?

(4)第二次呢?

(5)第三次运了几个?

(6)小红一共运了多少个?

最后一题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连加连减》。

学生口答:4+2+1=7

老师板书

师:“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呢?谁能完整地说一遍,这样的算式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书上第5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树上原来有4只小鸟,第一次飞来了3只,又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4+3+3=10”)

师: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教学例二

出示例二挂图

学生交流说出图意

学生: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了3根,第二次又摘下了1根,还剩几根?

学生汇报算式“8-3-1=4”

师:“8”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呢?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书上第58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池塘里原来有9只小鸭,第一次游走了2只,第二次游走了4只,池塘里还剩下几只?

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9-2-4=3”

师: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学的都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要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真的学会了。

1、学生独立练习书上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共同订正。

2、出示小黑板:连线

指名学生口答。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5、6题)

五、思考题

找规律填数:1、2、3、5、8、( )

在□填数使横行、竖行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10。

六、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后记

教学从学生已掌握的10以内加减法的“算式接龙”游戏开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始终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给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计算教学的“静态”灌输,

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新的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明确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 2、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学习重点: 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二次根式计算的结果要是最简二次根式。 三、过程 知识准备 1、满足下列条的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回忆有理数,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回忆并整理整式的乘法公式。 方法探究1 ⑴(512+23)x15 ⑵(3+10)(2-5) 归纳: 尝试练习: ⑴(3+22)x6 ⑵(827-53)6 ⑶(6-3+1)x23 ⑷(3-22)(33-2) ⑸(22-3)(3+2)

⑹(5-6)(3+2) 方法探究2 ⑴(3+2)(3-2) ⑵(3+25)2 归纳: 尝试练习: ⑴(5+1)(5-1) ⑵(7+5)(5-7) ⑶(25-32)(25+32) ⑷(a+b)(a-b) ⑸(3-2)2 ⑹(32-45)2 ⑺(3-22)(22-3) ⑻(a-b)2 ⑼(1-23)(1+23)-(1+3)2 ⑽(3+2-5)(3+2+5) 例题解析 1、计算:(22-3)2011(22+3)2012。 2、若x=10-3,求代数式x2+6x+11的值。 3、若x=11+72,y=11—72,求代数式x2-xy+y2的值。内反馈 1、计算12(2-3)= 2、计算⑴(2+3)(2-3)= ⑵(5-2)2010(5+2)2011= 3、计算: ⑴12(75+313-48) ⑵(1327-24-323)12 ⑶(23-5)(2+3) ⑷(5-3+2)(5+3-2) ⑸(312-213+48)÷23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20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20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要点: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 ×(-3)= ④ (-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个因子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其乘积为的结论。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8篇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8篇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篇1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从数量上看,不等式的个数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每个不等式在不等式组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它们是并列的.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组: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这个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就叫解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 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原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 2.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先画同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的解集。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重合部分; 3..我们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化简成最简不等式组后进行分类,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成如上四类。 说明:当不等式组中,含有“≤”或“≥”时,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不关注这个等号,这样就这类不等式组化归为上述四种基本不等式组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这个等号要与不等号相连,不能分开。 四.求一些特解: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整数解等特解(这些特解往往是有限个),解这类问题的步骤: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借助于数轴,找出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基本图案”,并能通过对“基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 (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2)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 (3)在平移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 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寻找平移的例子。

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完成。 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触紧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案篇2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9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9篇) 2023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开始: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转而导人关注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反比例函数y? 由于反比例函数y?

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 (1)可以先估计,例如:位置(图象所在象限、图象与坐标轴的交 点等)、趋势(上升、下降等); (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 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 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 连线:怎样连线?,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 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 探索活动2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x2的图象是曲线型的,且分 成两支。对此,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x2的图象。x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2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x 222(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 __ 22探索活动3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__(1) 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 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即双曲线)反比例函数y? k(k≠0)的图象中两支曲线都与x轴、y轴不相交;并且当k?0时, 图象在第一、第x

初中数学教案(8篇)

初中数学教案(8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初中数学教案(通用9篇)

初中数学教案(通用9篇) 初中数学教案篇1 一、内容特点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 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介绍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以及平方根的运算。最后,教材总结了实数的概念和分类,类比介绍了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规律和运算性质。

第一节:数字如何不够:通过拼图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出无理数是无限无循环小数,实现了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节和第三节:平方根和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价值是什么?介绍了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和平方根的概念。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通过估计得到无理数的近似值。为此,本节介绍了估算方法,包括估算比较大小和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5部分: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体验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概述了实数的概念和分类,类比介绍了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规律和运算性质。 三、一些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案篇2

初中数学教案50篇

初中数学教案50篇 这是初中数学教案50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初中数学教案50篇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班有两个节目。你认为我们能做什么?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老师:我们需要收集数据作为第一步来知道哪两个节目有投票。 板书“收集数据” 教师:分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老师在排间巡视,方法好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 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章福枝)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教案【优秀8篇】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教案【优秀8篇】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案初中数学多边形内角和教案篇一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2课时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2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2.如图4-9,求的度数(打出投影).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知道外角和是360°.类似地,四边形也有外角,而它的外角和是多少呢?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就不具有这种性质,为什么?下面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外角 与三角形类似,四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四边形的外角,四边形每一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是对顶角,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四边形的外角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互为邻补角,即它们的和等于180°,如图4-10. 2.外角和定理 例1 已知:如图4-11,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分别为,每一个顶点处有一个外角,设它们分别为. 求.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一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总课题 空间几何体 总课时 第2课时 分课题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分课时 第2课时 目标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认识圆柱、圆锥、圆台和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机构特征。 重点难点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概念的理解。 1引入新课 1、下面几何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或生成规律? 这些几何体都可看做是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直线旋转而成的。 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 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示。 4、旋转体的有关概念。 1、例题剖析 例1 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例2指出图、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构成的、 图图 例3 直角三角形中,将三角形分别绕边,三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哪一种简单的几何体?或由哪几种简单的几何体构成? 2、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几何体分别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 2、如图,将平行四边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3、充满气的车轮内胎可以通过什么图形旋转生成? 1、课堂小结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及图形特征。 2、课后训练 一基础题 1、下列几何体中不是旋转体的是() 2、图中的几何体可由一平面图形绕轴旋转形成,该平面图形是() ABCD

3、用平行与圆柱底面的平面截圆柱,截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圆柱的一个底面收缩为圆心时,形成的空间几何体、 5、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一平面去截此圆锥,则底面和截面间的部分的名称是_________。 6、如图是一个圆台,请标出它的底面、轴、母线,并指出它是怎样生成的。 二提高题 7、请指出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三能力题 8、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ADCB图1A图2DBC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庇么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痹诖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北窘诳挝颐蔷屠匆黄鹧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法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解法方法,实例演练等。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引入解法方法,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能够 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2. 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 教学目标:认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几何 思维。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基本概念及联系,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3.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教学目标:掌握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独立解题。 4.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概念、位置关系及公式推导,实 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5. 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 教学目标: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内容: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及实 例演练。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形,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篇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运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情势。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动身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进程。第一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觉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定与料想,并通过屡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换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发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行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有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情势。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情势和右边情势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运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进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进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控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写。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形发觉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判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进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体会。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知道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换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增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进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知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恐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取“问题情形—探究交换—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判方式: (1)通过课堂视察,关注学生在视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换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改正。 (2)通过判定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进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控情形,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 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一)探索 1、计算:(a - b) =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 (二)现学现用 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3 - a) 2、(2a -1) 3、(3y-x) 4、(2x – 4y) 5、( 3a - ) (三)合作攻关 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999) 2、( a – b – c ) 3、(a + 1)-(a-1) (四)达标训练 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一定相等的是() A、a -2ab + 4b B、a -4b C、a +4b D、a - 4ab +4b 2、填空: (1)9x + + 16y = (4y - 3x ) (2) ( ) = m - 8m + 16 2、计算: (a - b)( x -2y )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 (四)提升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8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2022初中数学教案模板8篇

2022初中数学教案模板8篇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2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讨论小组交流: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连BC、AD (2)画射线AD

数学初中教案范文【优秀8篇】

数学初中教案范文【优秀8篇】 2022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

初中数学相反数教案模板(共8篇)

初中数学相反数教案模板(共8篇) 第1篇:初中数学《相反数》教案3 《相反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3.会根据相反数的意义简化一个有理数的符号; 4.体验数行结合思想.教学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和双重符号的简化.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首先,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点:2与-3,4与-4, 1与-21请同学们观察:2(1)上述这三对数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三对数的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点?(3)请你再写出同样的几对点来?显然: (1)上面的这三对数中,每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 (2)这三对数所对应的点中每一组中的两个点,一个在原点的左边,一个在原点的右边,而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同. 1.相反数的概念:像以上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称为相反数,例如1和1互为相反数,xxxx 是1的相反数,1是1的相反数.2222我们还规定:0的相反数是0说明: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如-1999与1999互为相反数.(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如4与-4是互为相反数。 (3)0的相反数是0.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2.相反数的表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原数的相反数.若a表示一个有理数,则a的相反数表示为-a.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仍与原数相联系同.例

如,+7=7,特别地,+0=0,-0=0. 3.相反数的特性若a、b互为相反数,则二.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3,-7,-2.1, ;反之若 ,则a、b互为相反数. 25,-31122的相反数是-;33解:3的相反数是-3;-7的相反数是7;-2.1的相反数是2.1;-55的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0;20的相反数是- 20.1111从例1可以看出: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而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例题可以看出: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用这个新数表示原来那个数的相反数;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 4.多重符号化简 (1)相反数的意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依据。如-(-1)是-1的相反数,而-1的相反数为+1,所以-(-1)=+1=1. (2)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结果为负;如果是偶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例如, 由此可见,化简一个数就是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若结果是“+”号,一般省略不写. 例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1)-(+7);(2)+(-5);(3)-(-3.1);(4)-[+(-2)];(5)-[-(-6)]解: (1)(7)7(2)(5)5(3)(31.)31.(4)[(2)]2(5)[(6)]6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相反数,归纳如下: 1.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2.+a表示求a的_____________,-a表示a的_____________.四.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