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40 年代末,于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 , 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 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 ?阿罗、J ? 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 。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 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 Borda ,1733-1799 )、孔多塞( Condorcet, 1743-1794 )和拉普拉斯( Laplace, 1749-1827 )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1784 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 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19 世纪英国数学家和小说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 )也曾对委员会制度作过实证的分 析。这些研究成果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一度湮没无闻,直到邓肯?布莱克在用类似方法研究同样问题 时,才重新发现和介绍了他们。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G ?塔洛克将邓肯?布莱 克奉为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山祖师( Founding Father )。这无疑是一种公允的评价。 继布莱克之后,肯尼斯?阿罗(Kenn eth Arrow )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政府层次的划分:①狭义政府:(核心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 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1、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就叫做资源配置。 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效益,即为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效率 2、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它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对帕累托最优的通俗理解——(蛋糕做到最大时)除非损人,就不能利己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4、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1.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警戒线 2.以五等分分组计算,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5.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更为突出。 6.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 解决对策: 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第四,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5、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6、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 (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 (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例如,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兴办或支持有外部效益的事业,通过税收限制有外部成本的事业等。) (二)调节收入分配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 、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三)经济稳定增长 7、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1)制度创新型;(以GDP 为核心的政绩观-如何评价官员的政绩:豆腐渣、拉链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2)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型(发展循环经济) 3)增进公众福利型(增加消费,培养中产阶层) 基尼系数=A/(A+B) 0.4是 “警戒水位”

政府经济学课件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公共学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政府规模自我膨胀的原因,寻租活动的成本与收益,能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相关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共决策的状况。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寻租理论官僚理论政府规模自我膨胀的原因 所需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案例引入: 案例一: 目前,山东潍坊市婚纱摄影协会联通该市16家婚纱摄影公司向市民们发放婚纱摄影消费券。此次发放消费券的金额达50万元,吸引了许多即将结婚的年轻人 案例二: 3月9日上午,杭州世纪联华庆春店一开门,收银台就排起长队,很多顾客都拿着消费券翘首以待。年初以来,杭州市发放了两亿多消费券,持券购物成该市一道风景线。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长蔡奇表示,消费券产生的放大效应约为1-5倍,效果很好,接下来杭州还会发放6亿元消费券。 评论:消费券的限时消费特征,能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在短期内“变现”,是促进消费最直接的方式。成都向37.91万低保对象等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左军认为,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可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而形成就业、増税收良性循环。

案例三: 采访中心记者表示,大多数人认为发放消费券只能是一种政府送温暖行为,促销费仅凭消费券很难实现,中国天涯网调查显示券能代替工资吗?能天天发吗?能覆盖所有消费领域吗?不可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表示,真正拉动居民消费区需求,重点还应放在建立完善城乡特别是农村的社保制度。 案例四: 继杭州、南京等地先后发放各种消费券后,很多企业也推出“消费券”:北京、天津老百姓大药房3月上旬向市民发放三类不同面值的消费券,顾客消费满一定金额即可享受优惠;武汉某报业集团也向订阅2009年报纸的读者发放每份5230元的购房券 评论:无论是“健康券”还是“购房券”,细一看,都仅仅是作为消费中一定比例来使用,同真正的消费券不一样。消费券必须可以单独使用才能真正让利于民,否则,无论冠以何种名目,都不过是变相促销,领取、使用都有诸多限制,最多只能算是优惠券。 不可否认,优惠券也能让群众得到好处,激发消费热情,但这不能算消费券,如果商品价格本来就虚高,优惠券只能让消费者承受更多负担,不利于市场有序运行。 (思考:企业发放的消费券与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有何异同?)案例五: 消费券究竟该向特定群体发放还是面向全体公民?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认为,消费券就是要发给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阶层群众,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必锦上添花 但是如果只向部分群体发放消费券,对其他纳税人是否意味着不公平?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消费券的发放一定要注重公平性,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不过如何界定“真正需要”的群体还需斟酌。 案例六: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 *三、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四、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五、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 *六、政治经济周期 *七、当代中国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认为,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把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过程。 *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公共选择基本上是运用经济学工具来研究政治学传统问题的一门学科。 *丹尼斯.C.缪勒(Dennis C.Mueller)认为,公共选择可以被理解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 *公共选择(Public Chio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公共选择的研究对象: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 *公共选择的研究工具: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尤其是价格理论,它把政治舞台理解为市场,把选民、官僚和政治家视为政治市场中的博弈者,把选票看成是货币。 *公共选择的研究重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局限以及政府失灵问题,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的主要贡献: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 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 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中位选民、利益集团、官僚集团、 政治经济周期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 * 1.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 *18、19世纪,一些数学家,如孔多塞(Condorcet)、拉普拉斯(Laplace)、卡罗尔(Carroll)等对投票过程发生了兴趣,发现了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的投票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渐被淡忘了。 *20世纪50年代,威克塞尔(K.Wicksell)、林达尔(Lindal)、唐斯(Anthony Downs)、伯格森(Anram Bergson)、阿罗(K.Arrow)、布莱克(Duncan Black)和布坎南对前人的研究予以重新发现,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首推布坎南。 *1957年,布坎南和沃伦·纳特(W.Nutter)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创办了“托马斯·杰斐逊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研究中心”,其目标是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这标志着公共选择理论的正式发端。 1.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 县长产生 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

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 公共选择理论有四个重要特征,即理性经济人假定、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作为交易的政治和搭便车理论。它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 1)理性经济人假定。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人假定的扩展。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性假设,它假定在经济市场上,个人都是利己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的人,因此经济当事人都是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在交易中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定扩展到了政治领域。 2)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集体偏好是个体偏好的集结,个人是唯一的意识单位,是真正的选择者。个人是基本的分析单位,一切价值评估都只有以个人为起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集体行动的背后并不存在独立的集体意志,相反集体行动是集体行动中的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采取理性选择之后的结果。 3)作为交易的政治。公共选择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对于市场的分析,并把这种理性经济人的假定扩展到政策市场,把人们在政治领域的相互作用过程视为政治上的交易。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其实质都是利益交换,都取决于交易动机、交易模式。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主题就是政治市场上交易各方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是探讨在公共政策制定或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各

方的理性选择能在何种制度体系内达到竞争均衡,这种均衡又在何种情况下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虽然在本质上政治上的交易与市场中的交易一样,都是各方当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但是政治上的交易过程通常比市场交易更为复杂。这是因为,一方面基本的政治上的交易,必然先于任何有意义的经济上的互动而存在。经济交易总是要在作为政治交易结果的制度体系中进行。另一方面,经济市场上的交易通常只涉及交易双方,而政治上的交易,通常涉及共同体内的大量成员。 4)搭便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对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中的行为选择和公共产品分配的特殊性进行研究,提出了搭便车理论。奥尔森在《集团行动的逻辑》中指出了集体行动面临的困境,即个人对于利益的理性最大化追求导致了次优化的集体结果,在大型团体中,有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往往不会按照团体共同的利益采取行动,相反倾向于采取搭便车的行为。大型集团能够进行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是其能够提供选择性的激励。 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分配中,搭便车现象也非常重要。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外部性,即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却不用为其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承担成本。

第二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一、定义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2.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3.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不难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财政选择理论认为,虽然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主义,但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而决不是像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因此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中将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 2、交易的政治市场 除了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关于交易的政治市场的看法。布坎南接受哈耶克的观点,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交易的学科,主要研究交易的过程及交易过程中次序的产生,研究独立的个体在自由交易中自发产生的秩序。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社会被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国家被当作个人得以通过它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集体行动是一些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共同行动,并承诺遵守相应的规则的活动,集体行动不过是个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 三、基本思路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

第二讲 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一、定义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2.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 3.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不难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研究的主题有 一个概要的了解。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财政选择理论认为,虽然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主义,但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而决不是像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因此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中将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 2、交易的政治市场 除了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关于交易的政治市场的看法。布坎南接受哈耶克的观点,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交易的学科,主要研究交易的过程及交易过程中次序的产生,研究独立的个体在自由交易中自发产生的秩序。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出发点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 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社会被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国家被当作个

公共选择理论

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 内容简述: 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的经济职能,而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需要制定和执行各种公共政策,以促进公共利益。无论是公共政策,还是公共利益,都是在一系列规则下公共选择的结果。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阐述政治市场与公共选择,第二节阐述投票选择理论,第三节分析政府官员行为。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公共选择的规则,公共政策选择,投票选择理论,官员与选民和政治家的关系,官员行政管理低效率的原因,寻租理论。 难点是,偏好选择与帕累托最优理论。 教学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把握政治均衡、拟以公共物品、寻租等基本概念,区分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最优、投票的内在成本与外在成本、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掌握最小差别原理、中值选民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阿罗不可能定理等基本原理;掌握公共选择的规则,公共政策选择,投票选择理论(包括投票规则、投票悖论、投票成本与收益等),收入、偏好与投票行为,用脚投票的特点、意义和成本,官员的行为目标,官员行政管理低效率的原因,寻租理论(包括寻租的表现、成本和危害,寻租理论的政策含义和寻租现象的消除)。 自我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政治市场的供给包括。() A、政策 B、法制秩序 C、选民 D、公共物品 E、官员 2、公共选择的规则有。() A、一致规则 B、多数规则 C、加权规则 D、少数规则 E、否决规则

3、下列哪些是帕累托改进?() A、一项社会改革使得所有人都受益 B、一项社会改革使得所有人都受损 C、一项社会改革使得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人利益受损 D、一个公共选择使得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 E、一个公共选择使得一部分人的利益增加少于另一部分利益的减少 4、政府官员行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是当今世界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 A、监督政府 B、防止腐败 C、降低垄断 D、提高效率 E、加强民主 5、消除寻租现象的措施有。() A、道德舆论约束 B、法律约束 C、制度保障 D、严格监督 E、开拓其它合法寻利渠道 二、判断题 1、政治均衡与经济市场上的均衡性质是相同的。 2、在政治市场上,一些不好的政治家当选是难免的。 3、一般说来,投票的一致同意与多数同意规则相比,前者的效率高,内在成本低。 4、官员与选民没有双向的约束关系。 5、从政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三、简答题 1、分别从公共选择、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社会变革的角度简述帕累托最优原理。 2、简述投票选择理论。 四、论述题 试分析官员行政管理低效率的原因。 自我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D 2、ABCE 3、AC 4、ABCDE 5、ABCDE 二、判断题 1、论点正确。政治均衡是选民、政治家和官员的选择完全一致,且没有一个集团可以通过做出不同选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分析 ——基于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贿选现象的分析摘要:农村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现象严重严重危害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对于候选者、选民的行为,可以从公共选择理论得到很到的解释。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分析贿选现象,并就可能的治理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贿选;公共选择;村委会;村民自治 一、案例介绍 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村民自治组织最初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村民自治的制度也在中国确立了下来。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村委会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有效的推进了我国基层民主事业的发展,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直接体现。但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基层群众自治在实际的运行中也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农村村委会的贿选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 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入,竞选手段不断出现,贿选等现象有增无减。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贿选已不是个别现象。有关部门根据从信访、上访以及地方掌握的情况显示村委会的贿选比例大致在1%-3%之间。①近年来,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曝光了许多贿选事件,他们揭露了在选举过程中,贿选者为了当选或使自己的支持者当选,采取各种手段贿赂选民,其手段和方式主要有实物贿选、请吃喝贿选、大金额贿选和承诺贿选。例如:河北省邢台市南大郭乡李马村村委会选举前,孝子山之母给选民发放了800袋大米;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某村在村委会换届过程中,候选人李某提前到各家游说,并送上油坊的油票;陕西省礼泉县城关镇柴市村在第五次村委会换届中,出现了以5元、10元或20元一碗羊肉泡馍进行拉票,几天内收益3800多元;浙江省温州市龙婉区沙城镇10多村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以500-1000元价格收买选票现象;山东省淮坊市临朐县某地区在换届选 ①https://www.360docs.net/doc/f95612811.html,/system/2008/08/03/051414155.shtml,2008年08月03日

公共选择理论综述

《当代行政学流派》课程作业 姓名: 学号: 班级:行管2班 指导教师: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 (2)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的艰辛曲折发展 (3) 第二章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第一节邓肯.布莱克——公共选择理论之父 (3) 第二节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集大成者 (4) 第三节戈登.塔洛克:寻租理论的奠基人 (5) 第四节 K . J . 阿罗:为一般均衡求解 (6) 第五节罗纳德.科斯:社会的成本 (7) 第六节曼瑟尔.奥尔森:利益集团背后的逻辑支撑 (8) 第七节安东尼.唐斯:中间选民定理 (8) 第三章中国学者的研究及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中国学者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 (9) 第二节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新发展 (10)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及启示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11)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 (12) 参考文献 (14)

【前言】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theory)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传统上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公共选择理论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以理性经济人为基本的行为假设来研究集体决策和集体决策规则的选择。研究的领域涉及投票、政党竞争、选民行为、官僚体制、集体行动和立宪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改变了人们对政治的传统看法。公共选择理论和一般政治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只有准确把握公共选择理论的假设和研究方法,才能正确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结论。公共选择理论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特征为我们研究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工具。 第一章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 一、公共选择问题溯古 早在18世纪,在科学思想浪潮的推动下,法国科学院的博尔达、孔多塞和拉普拉斯三位院士就各自独立地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博尔达计票法和孔多塞对投票悖论的分析最引人注目。可以说这些研究已经触摸到了现代公共选择研究的核心,但尚未形成公共选择理论的初始构架。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孕育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育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联系。美国著名的公共选择理论大师丹尼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方法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而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学“基因”源自福利经济学。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福利经济学经历了空前的大论战,产生了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的分化。旧福利经济学以边沁、庇古等人为代表,其理论核心以边际效用基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经济学对序数论的提出,使18世纪建立于排序方法基础上的孔多塞悖论重新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新、旧福利经济学关于基数论与序数论的论战,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育婴房”。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起点 1948年,邓肯·布莱克利用新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研究社会公众以投票为媒介进行的公共选择,重新发现了博尔达、孔多塞和拉普拉斯当年研究成果非同寻常的价值。邓肯·布莱克首次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大纲暂定

《公共选择理论》大纲(暂定) 第Ⅰ部分理论分析基础 1.导论(第一章) 1.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1.1公共选择的含义(私人选择、政治决策抑或集体决策) 1.1.2公共选择理论与立宪经济学 1.1.3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情况 1.1.3.1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背景 1.1.3.2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 1.1.3.3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 1.1.3.3.1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奈特对于经济秩序结构的强调 1.1.3.3.2公共财政的瑞典学派:维克塞尔与公共选择理论的三要素 1.1.3.3.3意大利经济学家 1.1.3.3.4霍布斯等人的国家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等 1.2我们为何要研究和学习公共选择理论? 1.2.1 理论意义 1.2.1.1经济学的局限性(公共选择理论) 1.2.1.2财政理论的局限(实证运行与规范建议)与财政理论的完善 1.2.2 实践意义 1.2.2.1改善政治决策的程序来形成合理的决策(格瓦特尼) 1.2.2.2公共选择与中国的公共决策程序改革 1.3我们如何来学习和研究公共选择理论? 1.3.1分析思路:政治立宪视角的公共选择分析 1.3.2学习要点: 1.4作业与思考 2.规范的立宪分析(第十四章) 2.1基本问题:政治决策机制的设计 2.2分析框架:立宪经济学框架 2.2.1政治立宪的目标是什么? 2.2.2公共决策机制的边界如何? 2.2.3政治权力结构如何安排? 2.2.4集体投票的规则如何设计? 2.2.5如何设计相关的财政约束条款? 2.3分析方法:制度选择的方式

2.3.1公共选择的实证基础 2.3.2 无知的面纱 2.4几点说明:政治立宪的性质与缘由 2.4.1政治立宪的理论研究传统 2.4.1.1现代研究:布坎南及其合作者的系列研究 2.4.1.2早期贡献:洛克的政治学理论、斯密的经济学著作、英美法的实践 2.4.2政治立宪分析的性质:实证还是规范? 2.4.3政治立宪的基本原因:政治立宪的缘由 2.4. 3.1 哲学基础:对公共决策者的不信任(经济人与道德自律问题) 2.4. 3.2 立宪收益:知识与信息的提供、冲突解决、收益创造与结果评价 2.4.4立宪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2.4.4.1局限性:规则的选择与执行 2.4.4.2可能性:历史的实践及理论逻辑 2.5作业与思考 3.规范准则与目标(第二、三、四章) 3.1基本问题:政治立宪的目标 3.2效率标准 3.2.1已有分析:含义及其条件 3.2.2条件:数学推导及加入公共产品与混合产品后的最优条件分析 3.2.3扩展:其它效率标准 3.3公平 3.3.1已有分析: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 3.3.2重新界定:形式、手段与理念 3.4社会福利与公共利益 3.4.1整体主义观点 3.4.2帕累托效率观点 3.4.3社会福利函数 3.4.4虚无主义观点 3.4.5理想社会状态类型 3.5作业与思考 第Ⅱ部分权力结构安排 4.选择公共选择(第十五章、第五章与第十三章) 4.1基本问题:公共决策机制的范围及其规模 4.2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第五章) 4.2.1公共选择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方式)及其性质 4.2.2私人选择的基本情况

05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 第二节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集体选择或社会抉择) —非市场的集体选择—政府选择 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 —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原理和方法来研究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决策行为 ?私人决策:价格机制,货币选票,自愿原则 ?公共选择:政治程序,投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公共决策的两大问题 ?–偏好显示问题:集体成员对公共产品有何评价?如何表现出来?——投票 ?–偏好加总问题:不同的观点如何权衡,形成最后的决定?投票规则是什么? 第一节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 ?直接民主:如果在公共事务的决定中,所有公民都可以表达意见,又称全民公决。 ?间接民主:是指公民个人投票选举代表,再由这些代表对公共事务进行表决,又称代议制。 直接民主的两种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P48) —例如,原则上所有社会成员都会同意需要公共物品 ?多数投票规则(P49) 一、一致同意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指的是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实质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 ?能够实现政治市场上的帕累托效率 ?林达尔均衡 ?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设计一种机制,通过一致同意规则决定公共产品的提供。 ?¤两个社会成员,张三和李四 ?¤购置公共垃圾桶(公共品) ?¤对任一给定的纳税份额,张三和李四有一定的需求量,用需求曲线表示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纳税份额下降时,消费更多的垃圾桶 林达尔均衡的形成 ?林达尔均衡在某个公共产品产量水平,两人愿意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比例相加等于1,这时就达到了均衡的成本分配比例和均衡的公共产品规模,即为林达尔均衡(见教材第84页)。 ?该均衡点的产生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相似,是帕累托最优点。符合一致同意原则。 ?林达尔均衡如何实现? 设想一个拍卖者,宣布每个人的纳税份额,在这个份额下,如果张三和李四选择相同的公共品数量,则达到均衡。如果选择的公共品数量不同,则拍卖者宣布新的份额,直到均衡为止。 ?优点:一致同意规则具有帕累托效率 ?缺点: ?决策成本高 ?隐瞒真实偏好 ?可能存在敲诈 二、多数投票规则 ?又称“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财政学习题7

第七章公共选择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选题 1、能够达到最优的效率与公平目标的政治决策机制是: A、集中决策机制 B、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 C、直接民主决策机制 D、间接民主决策机制 2、A、B、C、D四个人对甲、乙、丙三个方案投票表决,具有双峰形偏好的是: A、A>B>C B、C>B>A C、B>C>A D、C>A>B 3、与市场机制相比,政府机制下的个人决策行为的不同不包括: A、偏好表达方式不同 B、人们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真实偏好 C、具有非强制性 D、偏好体系不同 4、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的角色不包括: A、选民 B、政治家 C、管理者 D、公民 5、管理者在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时具有一定独立性,其中的原因不包括: A、管理者的工作具有较强技术性

B、管理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自行决策的权力 C、管理者与政治家信息不对称 D、管理者更了解选民的需要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1、公共选择理论与市场经济分析的共同点在于: A、作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规律假定 B、两种理论下人们的偏好表达方式相同 C、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 D、对个人偏好作出与市场机制下一样的描述 2、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直接影响个人赞成或反对的因素包括: A、公共项目的种类 B、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 C、个人对公共项目的效用评价 D、公共项目的规模 3、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的基本假定有: A、每个社会成员都参加到政治表决程序中来 B、每位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都是平等的 C、信息成本为零 D、民主资源不稀缺 4、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可以实现均衡,只要符合如下条件: A、投票者具有单峰形偏好 B、投票者具有多峰形偏好 C、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两表决的 D、付诸表决的方案不是两两表决的。 5、当权者对于公共项目的边际效益评价往往高于普通公民,因为: A、当权者更了解公共项目对普通公民的好处 B、当权者往往是公共项目的直接消费者 C、公共项目与当权者的权力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