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2012年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2012年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2012年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32-02

布鲁氏菌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布鲁氏菌为该病的病原菌,可通过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全身乏力、疼痛为主要特征。布鲁菌病分布广泛,危害性非常大,其传播流行影响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防控,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极其重要。现将2012年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以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改进防治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及历年监测数据。

1.2 方法根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血清学监测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对2012年血清学监测数据及疫情资料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12年被动监测 2012年,全市共报告布病病人1905例,与去年同期(2084例)比下降179例,下降了8.59%(按审核日期,截至昨日24累计统计)。

2.1.1 地区分布根据内农牧机发[2010]94号文件,呼伦贝尔市

布鲁氏菌病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及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近年来对全市布病情况的监测调查,我市人间布病疫情较为稳定,但仍有发生暴发疫情的可能。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科学处理布病疫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查清布病发生的原因、范围、传染源种类和人畜间流行强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落实科学规范的疫区处理手段,彻底控制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 二、组织机构 为实现对布病暴发疫情规范处置的统一指挥和有效协调,成立鸡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地病科、应急办以及各县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 三、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

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四、调查处理内容 1、初步调查分析疫情: 暴发疫情发生后,县区疾控中心必须立即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在最后一例病人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要查访所有能找到的现患病例,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必要的疫情信息,掌握疫情范围、程度、性质等相关情况。根据初步调查情况对疫情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对疫区的处理意见。如果经确认暴发信息不真实,则应草拟相关意见呈报当地卫生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向公众澄清事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知识

布鲁氏杆菌的防控知识 一、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染: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娩出物等。如羊羔接产人员,饲养、放牧及贩运牲畜人员、兽医、皮毛加工、挤奶、屠宰及从事布病工作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体内,比如生拌或未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比如皮毛加工、打扫畜圈卫生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 2、出汗:在晚上较多,出现盗汗,汗比较粘稠。 3、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也只有

大关节。 4、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乏力、皮疹、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得了布病怎么办? 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所以,为防止布病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抗菌为主,联合、规范、全程用药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勤洗手,不吃生拌或未煮熟的牛、羊肉,吃涮火锅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2、在畜牧的接产、饲养、剪毛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3、定期对屠宰及圈养场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宰杀处理后的污水、污染物集中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同时皮毛消毒、奶制品消毒及流产物消毒处理等。 4、检疫淘汰病畜、隔离病畜、培养健康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 5、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关节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在一般情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他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播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 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五、布病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在一情况下其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为2周。也有个别病例潜伏期可达一年之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㈡发病及前驱期症状: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病发病较为急骤。在发病缓慢者中,有些布病患者可以看到所谓的前驱期症状。一般诉说全身不适,乏力感,有时失眠,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头痛、多汗。与一般感冒有类似。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征可以发现患者有微热,傍晚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前驱期持续时间变动甚大,短者几天长者数周。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或者易被忽略,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㈢主要症状和体征: 1、主要症状 ⑴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高。根据我国布病患者热型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型:低热型、波状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驰张热型。而稽留热罕见。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发热曾被认为是典型的热型,因此,曾把布氏菌病称为“波状热”。热波的数量、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差异很大。波与波之间的间隔不一,短者3~5天,长者数周。波状发热多见于羊种布氏菌感染。近年来,波状热型已属少见。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仍然是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在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 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 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 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 3.Ⅱ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 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 3.1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2突发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布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Ⅱ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Ⅳ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市级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应急组织 布病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4、疫情现场控制

布鲁氏菌病宣传资料

布鲁氏菌病宣传资料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传染源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是由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染。 2、人们是怎么被传染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病畜或其他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 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3、那些人容易患布病? 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但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4、得了布病有哪些表现? 布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人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痛,周身不适、易疲劳、盗汗、倦怠、体力下降,可伴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民间亦称布病为“懒汉病”。 5、布病能否彻底治愈? 发现可疑症状后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急性发病期(一般为患病3个月以内),只要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治愈。若不按疗程规范治疗,容易转成慢性,治愈难度加大。 6、个人如何预防布病?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不买病死和腐败的畜禽肉,不喝未经消毒的生奶,切忌食生拌肉或未熟透的肉,少去或不去街头小摊点吃烧烤,接触牛、羊后要洗手,不要在牛、羊圈舍内吃食物。 2)搞好环境卫生,牲畜栖息地或圈舍,生活环境定期严格消毒处理。 3)从事牛羊接生、屠宰、清理圈舍和加工皮毛等工作时,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

不同种布鲁氏菌中, 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三种布氏杆菌,其中马尔他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崔步云等人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 PCR)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间的差异来鉴定分型[ 8]。结果证明此方法不仅可以对布鲁菌株进行分型, 还可将典型和非典型布鲁菌进行鉴定和分型,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布鲁氏杆菌没有菌毛、质粒、粘附素和特定的分泌系统等经典的细菌独立致病因子,但其外层细胞膜中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s)与布病的毒力相关[9]。根据脂多糖是否含有O链,可将布鲁氏菌病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光滑型布鲁氏杆菌的O链含有多个抗原位点,目前认为是布鲁氏杆菌的重要的保护性抗原。有研究表明光滑型脂多糖在信号传导、基因调控、跨膜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蛋白质及细菌可能是布鲁氏菌的致病因子[10]。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外膜蛋白有OMP31、OMP25、OMP10和OMP36等[11.12]。 2.流行病学研究 5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畜布鲁氏菌病调查。布鲁氏菌病疫情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90年代以前, 经过50~ 60年代末严重流行阶段后, 70~ 90年代初稳定下降。1993年后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布鲁氏菌病爆发点从1993年的2个上升为1999年的145个, 新发病人数从329例到1996年的3366例, 1998以来一直维持3000例以上。2000~2004年我国布鲁菌发病率分别为0. 1713/10万、0. 2296/10万、0. 4111/10万、0. 4782/10万、0. 9043/10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策略参考答案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策略 一、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1、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包括() C、隔离 2、不同疫区具有不同的流行特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牛种布氏菌疫区主要传染源是牛,牛种菌毒力较弱,但有较强侵袭力,易造成牛发生布病暴发流行,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发病率低,散在发病,症状不典型,病程短 3、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具有() A、空间分布 4、下列关于布鲁氏菌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布病是甲类传染病 5、我国人畜间布病疫情,在20世纪50-60年代较重,70年代下降,90年代初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但在()全国布病疫情又快速上升 D、90年代后期

二、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治 1、下列临床表现中属于布病的临床表现的是() A、布病急性期的患者,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2周 2、布病的主要体征的不包括() B、呼吸过缓 3、布病是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方案因人而异,下列治疗方案中,选取不恰当的是() A、急性期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4、下列疗效中属于好转的是() D、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正常;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劳动能力基本恢复 5、关于布病的主要症状说法中错误的是() C、无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

三、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 1、语言教育不包括() D、标语 2、下列选项中关于布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B、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 3、布病急性期首选抗生素治疗,WHO推荐的是()并用多西环素 A、利福平 4、下列核心信息中只属于面向领导及关键人物的是() C、当前布病防控策略及措施 5、布病健康教育中存在诸多困难比如() E、以上都是

布鲁氏菌病健康宣传

布鲁氏菌病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该病也叫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 2、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哪些? 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次之。传播途径:(一)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在接触病畜、污染物等过程容易经皮肤黏膜感染。(二)经消化道感染。主要通过食物或饮水,未熟的肉、生奶及奶制品等。(三)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3、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动物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人感染后表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低热)、多汗、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头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4、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与人之间能传染吗? 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养殖、屠宰、皮毛加工、兽医等与动物直接接触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布病一般通过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罕见。 5、布病的病程和愈后如何? 动物感染后,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人感染后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病程3-12个月者居多。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愈后良好。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持续数十年,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降低劳动能力。布病患者可重复感染。 6、怎样预防布病? (一)杜绝传染源的输入。购买有畜牧兽医部门检疫合格证的动物进行养殖。(二)加强管理,健康养殖。定期对圈舍消毒,动物饲养过程中饲喂健康的饲料和饮水。(三)加强检疫检测。积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开展的布病检测工作,发现阳性动物按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四)健康饮食。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五)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加强个人防护。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 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3)宣传 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360docs.net/doc/f97849878.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布鲁氏杆菌病试题及答案

布鲁氏菌病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 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11、自治区每年几月定为布病宣传月()。 A、9月 B、10月 C、11月 D、12月 12、到2015年重点人群和和医务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以上。 A、60%和70% B、70%和80% C、80%和90% D、85%和95%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 6 个种。 ( ) 2、布鲁氏菌病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传播。 ( ) 3、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对人侵袭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犬种菌。() 4、遇到急性传染病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直接镜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必等待培养结果。() 5、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病。 ( ) 答案: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

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

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31T08:30:29.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赵爱珠钱惠兰贾秀丽陈翠萍[导读]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赵爱珠钱惠兰贾秀丽陈翠萍(渭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渭南 714000)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118-02 【摘要】目的了解渭南市布病发病趋势。方法 2000-2008年疫情数据分析。结果近几年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关键词】渭南市布病疫情分析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历年来渭南市一直为布病高发市,为了探讨布病的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现对2000-2008年该病的疫情做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陕西省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渭南市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及疫情网络上报数据。 1.2 方法:对2000-2008年疫情资料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0-2008年全市共报告布病5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2/10万,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2.28/10万,2000年发病率最低,为0.38/10万,2001年发病开始明显上升,2002年升到最高点,报告发病122例,发病率升到2.28/10万,2003年开始下降,2005年降到最低点,报告发病22例,发病率降到0.40/10万,略高于2000年,2006年-2007年相对稳定,2008年有开始缓慢上升,发病率为1.43/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全省发病趋势相同。但就发病数而言,占陕西省比例并不大 2.2 地区分布 2000-2008年全市除富平、华县无报告病例外,其余9个县(市、区)均有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澄城、大荔、白水、韩城4个县(市)。其中澄城共计报告发病351例,占该病报告数64.17%,其次是大荔(76例)、白水(38例)、韩城(33例),分别占该病报告总数13.89%、6.95%和6.03%。澄城为我市布病重疫区,直接影响着我市布病疫情的走势,韩城自2002年报告发病后,年年均有病例报告,流行趋势同全市流行走势相同;白水2001-2003年发病较多,近年没有报告发病;2003年潼关有一起布病疫情爆发,其余年份很少发病;大荔2003年报告病例有一小高峰,2004年最低,随后缓慢上升,2007-2008年病例数超过澄城;华阴1994年、2003年曾经各出现过1例病人,2008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全年报告发病4例 2.3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报告发病,其中4-8月份发病最多,计361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5.99%。 2.4 人群分布 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503例,占报告发病总数91.95%。 2.5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在10-85岁之间,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82岁。其中25-54岁报告发病较多,计415例,占75.87%。男396例、女151例,男女之比为2.62:1。 3 讨论 布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布病疫情变化与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很多因素关联。分析认为,导致近年我市疫情上升主要因素为:一是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养羊户、皮毛牲畜交易活跃,数量大,区域广,与省内外疫区接触密切,交叉感染可能性增大;二是我市畜间检疫、淘汰病畜的范围局限;三是畜牧兽医防治人员较少,经费不足;四是防治宣传方式单一,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 布病防治是一项需要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和全民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要控制布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搞好畜间免疫和检疫、彻底淘汰病畜。我们有多年的防治经验和基础,只要各方面重视,加强畜间管理的力度,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相信渭南市的布病流行会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Cui BY. Epidemic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in China [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07,22 (10) :649-651.(in Chinese). 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2007,22(10):649-651. [2] Shang DQ. Brucellosis raging and the reason [J]. Chinese Journal of Control of Epdemic Disease, 2001,16 (1) :29-32.(in Chinese).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1):29-32.

团结乡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团结乡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病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遏制布病的高发势头,有效控制人间、畜间布病在我乡的发生和流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通过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遏制布病疫情扩大,消除布病的严重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保持全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系统开展监测工作,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治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规,突出政府行为,部门协作,依靠科学,动员全社会参与,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布病的目的。 二、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布病综合预防和控制 (一)畜牧部门要落实好“检、免、杀、消、管、宣”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畜间布病疫情。 (二)卫生部门要负责人间布病疫情监测、调查、处理、病人的诊治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一是搞好疫情监测。布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布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资

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二是搞好诊断和治疗。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对病人及时做出诊断。三是搞好疫区处理。进一步完善布病疫情通报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做好布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三、加强健康教育,增强防病意识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布病防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科学饲养方式的培训,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布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布病防治基本知识为主,同时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饲养家畜。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团结乡政府成立布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乡布病防控工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布病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本乡布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各村开展布病防控工作。建立监督机制,对各村布病防疫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布病疫情调查、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配合畜牧部门开展家畜检疫、免疫工作;发生暴发疫情时,协助卫生和畜牧部门做好疫区处理工作,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二)要建立奖惩机制,对举报私自购畜者,一经查实,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