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昆仑仙本)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前言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

幽幽兮,深邃兮。

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

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

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

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

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

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

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

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

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

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

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

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

道德经全文图文欣赏及译文(共81章)

道德经全文图文欣赏及译文(共81章)

道德经全文图文欣赏及译文(共81章)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二章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道德经正版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正版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正版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关于道、德、无为等哲学思想,为后世的道家学派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下是《道德经》的正版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正版全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以不挫而利。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注解版

《道德经》注解版

《道德经》注解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注解【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

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

前言擡頭仰望星空,星河燦爛明月其中;再觀蒼穹,日出東方而落西方;觀人之道,衆人各有所歸;觀天之道,行事盡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

夫何故?萬物都有自己的歸宿,衆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從何處而來?我們的生命又從何處而來?萬物是由誰在主宰?何謂真理?真理在何處?對于這種全人類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決的。

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那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悟道能力絕對的強于常人。

甚幸有喜,就在中國的大地上,就有這樣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學家——老子。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開創人,是道法自然哲學的祖師。

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見性。

老子所著之書之所以叫《道德經》是因爲闡明了自然規律人之道的運作,是一部世出世間法的經典.只有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境界達到了明心見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經》所闡述的大道內理,即可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萬物是由本原所産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

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相用一個字來統稱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歸真的大道上運作,能夠堅定不移的在歸真返璞的大道上運作就是“德”.而經是指萬物之靈所寫的著作,並能夠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其實《道德經》並非是老子的個人主義思想。

以心性之道觀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觀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學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質與衆不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境界從感悟修到漸悟,從漸悟再修到明悟,從明悟然後又修到了明心悟性,從明心悟性最後修到了明心見性,通達了世出世間法,精通大道內理。

老子者,心神複歸于大道,本命複歸于大道。

在大道中觀察大道內理,以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闡述就成了《道德經》。

相之道:老子見多識廣所以知識豐富,然後用自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哲學體系,創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義,《道德經》是老子如何所認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昆仑仙本) 总章: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第一章: 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徼妙同出,异名同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衡之又衡,万灵之缘。 奥奥为玄,玄玄为道;道道为德,德德为衡。 精精为徼,徼徼为微;微微为妙,妙妙为灵。 第二章: 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丑之为丑,恶之为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底相倒,上下相倾。 前后相随,左右相称;音声相和,韵律相乐。 无为之事,不言而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以不去,无名而归。 圣人之美,在于华德;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第三章: 若不尚贤,使民不争;若不贵货,使民不盗。 若不见欲,使心不乱;纵欲必狂,狂凶必亡。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美愿健身,善意壮体。 民无知无,为无知为;为而无为,无不而为。 第四章: 道冲而用,或似不盈;道净而为,或明而通。 渊兮湛兮,万物之淙;湛兮渊兮,万物之源。 挫锐解纷,去杂除乱;采精夺华,和光同尘。 第五章: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圣人不仁,百姓为刍。 天地之间,犹如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优言佳语,道者尊也。 第六章: 道丹不亡,是谓德健;德健之庭,玄妙之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 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第七章: 大道甚远,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长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载,生而无终。 后身而先,外身而存;以其无私,故能成私。 善为道者,顶天立地;照耀万物,故能成道。 第八章: 有为有法,无为无法;不为不法,所为所法。 真为真法,全为全法;道为道法,德为德法。 居善地利,心善胸渊;与善诚仁,言善语信。 政善统治,事善明智;静善良辰,动善吉时。 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惟所不争,故而无忧。 无忧长存,长存泰然;众人之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 悬而吊之,不可久处;高而举之,不可久立。 崇而捧之,不可久情;尚而抱之,不可久怀。 持而盈之,不可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能私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而引退;修身处事,乃和天道。 是以圣人,省己察人;敛己利人,含道而去。 第十章: 载营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无婴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而蓄之,生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辐拱其无,有车之用;址埴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其无,有室之用;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圣人善无,以其为重;万民视有,以此为宝。 君子有道,以无重用;百姓有智,以有善利。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五音耳聋;五味口爽,五香心芳。 驰骋发狂,贵货行妨;为腹除目,取此去彼。 圣人贵实,以利万民;百姓虚华,以用万物。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贵以天下,可寄天下。 爱以天下,可托天下;天下而涵,道之所养。 圣人广亲,万民博爱;天下为家,道之普华。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故名曰夷;听之不闻,故名曰希。 扬之不损,故名曰精;搏之不得,故名曰微。 不可致诘,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 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玄奥实变,是谓恍惚;灵妙虚华,是谓惚恍。 迎不见首,随不跟后;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纲;善明今终,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善为军者,广博神道;奥不可识,顽之为宾。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涤不可知,强之为客。 豫若涉川,犹若畏邻;严若敬客,涣若释冰。 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清,浊兮若净。 清净徐静,安宁待动;保此道者,尚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新成;成就勤新,故能道成。 圣人善新,万民玄成;百姓好勤,万物大就。 君子秉天,百姓乘地;天公地私,道者守也。 第十六章: 敬致虚极,信守静笃;万物并作,予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明妄作,妄作则凶。 知明乃容,容乃合公;公乃合王,王乃合天。 天乃合道,道乃合德;道成德就,故而永祷。 第十七章: 太上有德,天地晴静;太上有道,人民神圣。 太上有理,万物精明;太上有智,万事亨通。 上者知有,人无所敬;次者亲誉,民有所敬。 再者畏侮,信而不信;下者怒骂,反而有抗。 犹其贵言,功成名遂;百姓解畏,方为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无废,慈有仁义;智慧欲出,华有大伪。 六亲补合,尚有孝慈;国家晖烂,尚有忠臣。 天下事大,莫于朝邦;天下事小,莫于身家。 圣人保朝,持邦为身;百姓护国,执乡为家。 第十九章: 绝圣弃尊,利民万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以武为文,故令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是以圣人,身立于民;无圣无尊,同于天地。 为人不骄,为事不狂;普华同等,载道乐俗。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阿相和;至善无患,唯阿相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畏而敬之,是而无畏。 荒兮芜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亨泰牢。 芜兮荒兮,如婴胎焉;众人攘攘,似登春台。 乘兮秉兮,我独迫逃;众人聚聚,若入玉心。 秉兮乘兮,我独逍遥;众人号号,使侠瀛洲。 窈兮寂兮,昏昏昭昭;寂兮窈兮,察察闷闷。 若忽若晦,似无所智;若顽若鄙,贵求于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其极无外,无外而在;其微无内,无内而存。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其象至宏,其宏极彤。 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物至宠,其宠极雄。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至真,其真极信。 冥兮杳兮,其中有微;其微至妙,其妙极灵。 幽兮默兮,其中有亮;其亮至光,其光极芒。 默兮幽兮,其中有烂;其烂至辉,其辉极煌。 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此善哉。 古以德道,通于无极;今以道德,遍于无量。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得多获,抱一为天。 不自见明,不自是彰;不自伐功,不自矜长。 夫惟不争,天下莫争;委屈诚全,诚全道归。 圣人明理,达事程全;全之求全,道之圆然。 第二十三章: 飘不终朝,漂不终日;希言自然,孰语善哉。 道者同道,德者同德;同道得道,同德得德。 天地以敬,万神俱守;百姓以敬,万民供资。 圣人明道,不辞天地;百姓达理,不绝万物。 第二十四章: 跻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无功,自矜无长;其于道者,余食赘行。 爱天乐地,循于天道;通理达情,惠于地道。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玄道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寂兮寥兮,先天之父;其形健健,其状康康。 寥兮寂兮,后天之母;其体刚刚,其态柔柔。 强名曰道,加字曰大;太大曰逝,太逝曰远。 太远曰迩,太迩曰返;返而则往,往而则返。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四大,人居极大。 人太地太,天太道太;领中四太,道尊极太。 人必法地,地必法天;天必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善为重者,莫于泰山;善为轻者,莫于鸿毛。 善为明者,莫于日月;善为晴者,莫于斗辰。 善为静者,莫于汪洋;善为燥者,莫于烈炎。 善为君者,莫于皇王;善为臣者,莫于公侯。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子终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是以圣人,敬天爱民;慈心开怀,博爱万物。 天藏地遁,与神同等;普华万民,道者德也。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善言无谪;善计无策,善算无划。 善闭无开,善展无放;善敛无收,善观无察。 善易不卜,善卦不占;善数不读,善韵不词。 常善救人,故无人弃;常善救物,故无物弃。 善人为师,恶人为资;不爱其师,如遇大迷。 不贵其资,虽智不慧;是为袭明,是为要妙。 圣人明道,尊师爱资;信迷仰慧,是为道通。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无极。 知荣守辱,为天下谷;常德不足,复归素朴。 朴散为器,则为官长;圣人之用,大制不割。 圣人乐天,豪放万民;百姓乐地,普华万物。 君子之道,是为道光;庶人之道,是为道华。 第二十九章: 将欲天下,为而不得;天下神器,不可狂为。 狂者亡之,枉者败之;执者失之,持者损之。 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堕。 圣人用事,慎者为重;除甚除奢,去安去泰。 君子之道,泰者道立;庶人之道,安者道稳。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其主自贵;以德华民,其民自强。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事者,不敢强取;勿矜勿伐,勿骄勿狂。 道佐兵强,其事好成;主贵民尊,其事好做。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者不处,君子恶之。 君子贵左,用兵贵右;偏将处左,主将处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悲哀泣,以丧言礼。 是以杀人,不可得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是以圣人,贵民得上;爱民如母,以为天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