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企业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与企业创新精神

作者:中国〃李海波

(一)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变,国际竞争愈发激烈,自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以来,“自主创新”的提法作为国家战略而引起举国关注。如何有效塑造企业自身“创新”精神,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发展进程中最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但是,创新不能仅仅作为口号来喊,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与吸收也难以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与其说中国的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不如说我们更加缺乏自主创新的体制、自主创新的文化、缺乏能够引领相关人才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长久以来,由于受“独尊儒术”的文化影响,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一度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压制,让我们习惯于认同和顺从,从不敢有什么自主的、个性鲜明的思想来挑战权威。中国企业的创新,首要任务是培育出企业家自身对创新的正确认识和对自主创新、集体创新精神的激发与管理。而在这方面,中国的道家思想及《道德经》智慧,却有许多可取之处。

许多人骂老子,说老子崇尚“无为”、“不争”,甚至劝人“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是典型的“愚民政策”,是消极的回避竞争,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其实,这些人抱着对老子思想的一知半解而妄自揣测,完全没有真正读懂智慧的老子。

(二)

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老子生平的寥寥数语,我看到的是一位思维如水般灵动不滞、与时俱进的大智者。

《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

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于是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从鲁国赶去中央政府,向老子咨询:该如何策划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却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的告诉他: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订“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又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那么,该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呢?我们应该顺应时机,“与时俱进”,机会来了,就要创新、发展(则驾),机会不到,就应该稍息、等待,把握科学发展观,而不能人为的冒进(则蓬累而行)。

孔子回去后,发出了著名的“犹龙之叹”!

这是史书上对老子思想的最客观、公正评价。

(三)

那么,在面临“自主创新”作为中国国家战略而受到举国关注的大好时机下,《道德经》思想,对企业营造自主创新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将起到有什么样的指导价值,企业家又能从《道德经》中,发现什么样的创新策略呢?

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第23章》)用老子的思维观来理解,人生发展也好,企业经营也罢,必须懂得把握自然的生发规律与原则。

你看:那刮了一夜的狂风,看起来来势汹汹,可是不等朝阳出,风就停了;下了一天的暴雨,看起来气势磅礴,不待夕阳下,雨就住了……为什么会如此呢?这些都是在遵循着其

自有的发展规律。连伟大的天地都不能长久下去,那么我们和我们的企业,究竟能长久到什么时候呢?

中国有非常多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势头良好、一路猛进,但是,这有限的三五年一过,要么在市场中淘汰,要么在管理中腐败,要么在转型中消亡,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可谓少之又少,而存活下来的企业,能不能走下去,能够走多久?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阐述了他的观点:“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1章》)”。很多人看不懂老子,认为老子这是在玩文字游戏,搞概念转换。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是揭示《道德经》全篇的核心理论,也是我们寻求大成功大智慧的万能公式。

第一个“道”,代表着“不易”的思想,比如我们要办企业,那这个企业的发展,就是我们所求的“道”。但是,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发展起来呢?即使说我们发展了起来,又能不能长远发展呢?可以坚持多久呢?老子在这里,就发出了他的震撼性的思考:“可道?”真的能够发展下去吗?真的象我们所构想的那样能成就百年基业吗?“我们一直在努力!”这句口号多么鼓励人。但是,我们努力出来的“爱多”去了哪去呢?这个“可道”,就代表着一种深度的思考,为“变易”的思想。

当我们有了这个创立宏图霸业之心,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长远性的生存发展,以成就“百年”基业,同时又认识到“可道”这个变易的自然规则:企业经营有成有败、利益回报有得有失,企业寿数有长有短……该如何才能趋吉而取利,尽可能的把企业的生命线拉长呢?这就需要创新的手段,不走寻常路。这就是“非常道”(交易)。

老子是提倡“创新”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1章》)。老子笔下这个“玄”,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下的玄妙、奥妙、神奇,而是代表着变化、改变、扭转、创新。老子这位大智者,怎么会用虚无的概念来忽悠人呢?身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他,肯定保藏和品读过许多关于前朝盛衰成败的史料,也深入研究和思考过当世各大小诸侯国的交替演变事实,最后总结出惟有创新不停、生生不息,不断的改变和调整现状结构,来应对环境和自然的变化,迎接残酷的竞争,以“玄”对“玄”,“变”中求“变”,才能获得无穷的生机。

这,大概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吧!

企业创新:全员创新、自主创新

创新应该怎么样创新呢?我们树立起来创新的榜样,从企业外部去高薪聘请几位高级人才,就能实现企业创新,带来企业利益的增长吗?

回答是否定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一直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提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道德经〃第3章》)”。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应该是全员发展的,而绝非一两个冒尖的“难得”人物出来,就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很多企业家都抱着这样错误的思想,往往寄希望于“高人”、“贤才”,认为自己的企业之所以不能发展得更好,是缺少通晓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知识广、学历高、相貌好、留过洋、能策划、懂市场、通管理、能力强……

老板们,我劝你们赶快收起自己的那点可怜的想法,“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第3章》)”吧,别说这种人难找,即使一旦找到,你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因为这样的“高人”太高啦。个人英雄的崇拜结果,必将会造成了全员的偷懒推诿,反正有领头羊,我们跟着做就行了。若长久以往,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就会逐步消失,而“贤能”者必将背负更多的压力来工作,一旦有什么想法,跳槽离去,这个企业,也将在顷刻之间,毁于无形。

真正的成功经营之道,应该是集体智慧的高度协调与统一发挥,方能成就了企业的长青。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为企业寻找到几个优秀人才,而是该考虑如何调动全员创新的能力,把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使每位员工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生态的发展。

所以,基于此,老子又阐述了他的观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车轮之所以能前进,是因为三十根辐条的实有与间隔的虚空结合搭配;陶器之所以有用,是粘土烧制出来的实在外形和陶器内的虚空协调一致,房屋修建起来,我们还需要室内和门窗的虚空,才能产生作用。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优秀人才,我们更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好象可有可无,在基层默默无闻奉献的普通员工。正是由于管理者的经营创新与操作者的技术创新,我们的企业才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