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企业创新精神

合集下载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七章:无私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七章:无私

【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原文注音】tiān cháng dì jiǔ tiān dìsuǒ yǐnéng cháng qiě jiǔ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zhě yǐqíbùzìshēng gùnéng cháng shēng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shìyǐshèng rén hòu qíshēnér shēn xiān wài qí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shēnér shēn cún fēi yǐqíwúsīyé gùnéng chéng qí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sī私。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白话译文】自古及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

天地所以能永存的原因,是由于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生存。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常把自己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远超出他的本意。

这还不是因为他遇事无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大私吗?[逐句译文]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场景解释]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译文注释评析及解读

正文第1章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6篇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6篇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6篇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篇1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时期的伟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由于此书博大精深,蕴含高深至理的学问,所以暂时无法完全参透,但我仍感到其奥妙,例如老子讲“道”、讲“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无”之间的关联……老子将神秘的“道”讲述给后人,犹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驰神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

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

《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

“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

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

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

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

“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

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

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

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

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

“和合共生”企业文化

“和合共生”企业文化

合和共生,守正出新没有统一标准的解释,但基本大义都一样。

合和共生:“和合共生”是充满哲理的发展思想。

“和合”语出《国语》、《管子》。

“和”表示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

“和”、“合”互通,是“相异相补,相反相成,协调统一,和谐共进”的意思。

和众—契合相关利益期待,惠人达己和谐共赢(主题词:共赢)和,和谐。

众,相关利益者。

自古家国天下无不以和为贵,一和万事兴。

和众指关注相关利益者的诉求,追求企业团结稳定、和衷共济、谋得发展。

我们提倡保持原则的同时,讲信修睦、体谅包容、求同存异,追求不同相关利益者之间协调并进,内和外顺、合作共赢。

合道-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永不停息壮大发展(主题词:发展)道,本质与规律。

基于事物一定本质属性的规律客观存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合道指尊重事物本质特性,遵循事物演进客观规律。

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不断进步。

强调始终顺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始终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始终把握集团化企业经营管理规律。

合势—顺应客观环境形势,时刻寻求主动变化(主题词:变化)势,态势和趋势。

世界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稳定只是相对和暂时的,变化则无时无处不在。

合势指根据变化不断调整,实现持续发展。

我们把解放思想作为常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坚持因势而动,引势而发,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坚信“社会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强调“以思想的解放激发创造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促进工作的创新”。

共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主题词:成长)共生是指企业利益相关各主体及其内部要素能够和谐共处,并通过互利机制,有机组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成长是共生的实质,合和是共生的手段,共生是最终目的。

我们依靠企业生态中各个主体的特性和价值的互补而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守正出新】“守正出新”承自中国传统智慧,是历代智者立身兴业治国安邦推崇的要领。

《道德经》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28篇)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28篇)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精选2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篇1《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

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

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

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老子》十一章的读后感篇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节选ppt课件

老子道德经节选ppt课件
无为而治
在教育中,教师不应过度追求成绩和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 主权和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05
老子思想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01 02
无为而治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加干预。在企业管理中,这 可以表现为给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和创造性空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 创新精神。
守柔处下
老子认为守柔处下是最高明的策略。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保持 谦逊和低调,避免过度扩张和冒险,保持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环境保护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治理
老子的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治理 中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自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个人修养
老子的思想提倡“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启示我 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注重个人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的核心内容。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
老子的思想对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到了韩国、 日本、印度等国家,成为了东方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哲学
宗教信仰
老子的思想对一些宗教信仰也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例如,道教就以老子的 思想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体系 。
老子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也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很多西方哲学家都曾经研究 过老子的思想,并从中汲取灵感。
无为而成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追求反而能得到更多。在生活中, 这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不过度强求,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和美好。

《道德经》提供的八种思维方式

《道德经》提供的八种思维方式

《道德经》提供的八种思维方式《道德经》提供的八种思维方式如下:1.对立统一思维:老子认为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例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味着事物具有两面性,表面看是分离和对立的,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2.逆向思维:老子提倡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问题。

他认为,某些事物或行为在常人眼中可能被视为不道德或有害的,但换个角度思考,它们却具有深刻的道理。

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表达了一种反向思考方式,提醒人们从反面来看待问题。

3.不争思维:老子主张“不争”,即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是要学会退让和妥协。

他认为,争斗会破坏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退让和妥协则能够保全自己并获得更好的结果。

4.利他思维:老子强调利他精神,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并给予他们所需。

他认为,利他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5.战胜自己的思维:老子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些战胜别人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

他认为,只有克服自身的欲望和弱点,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强大和自由。

6.守柔贵雌的智慧:老子认为,人生存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强大而强大,而是为了保持柔弱和雌伏的状态。

他认为,柔弱和雌伏代表着一种内敛和含蓄的力量,而强大则常常会走向衰败和毁灭。

7.重视“无”的价值:老子认为,“无”常常比“有”更为重要和有价值。

例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味着“无”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

他认为,“无”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只有通过“无”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真谛。

8.守正出奇的思维:老子认为,做人要守正(即遵守道德规范和原则),做事则要出奇(即不拘泥于常规和惯性思维)。

他认为,只有守正才能保证行为的正确性和道德性,而出奇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

道德经无为而治天道自然

道德经无为而治天道自然

道德经无为而治天道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开篇之言,仿佛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对宇宙、人生、社会深邃思考的大门。

而其中“无为而治”与“天道自然”的理念,更是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领悟。

“无为而治”并非是指毫无作为、消极怠工,而是一种不刻意去干预、遵循事物自然发展规律的治理方式。

想象一下,我们身处一片繁茂的森林,树木自由生长,鸟儿欢歌,溪流潺潺。

如果有人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修剪每一棵树,安排每一只鸟的活动,那这片森林还能保持它原有的生机与和谐吗?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破坏了原本自然的平衡。

在社会治理中,“无为而治”意味着政府不过多干预民众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规则和法律,保障公平正义,然后让市场和社会自身的力量去发挥作用。

比如,在经济领域,政府不需要事无巨细地指挥企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而是通过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在竞争中自主创新、优化管理,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种治理方式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引导。

政府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出手,解决那些市场和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维护公共安全、保障基本民生等。

但这种干预应当是谨慎的、适度的,就像一位高明的舵手,只是在船只偏离航向时轻轻调整方向,而不是时刻紧握船舵,强行改变船只的行驶轨迹。

“天道自然”则是“无为而治”的哲学基础。

它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这些都是天道自然的表现。

我们人类常常自以为是,试图打破自然规律,追求所谓的“人定胜天”。

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捕捞、过度开采资源,结果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当我们违背了天道自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而当我们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时,就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比如,农民遵循节气变化进行耕种,就能获得丰收;建筑师依照当地的气候和地形设计房屋,就能让居住更加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与企业创新精神作者:中国〃李海波(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变,国际竞争愈发激烈,自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以来,“自主创新”的提法作为国家战略而引起举国关注。

如何有效塑造企业自身“创新”精神,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发展进程中最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但是,创新不能仅仅作为口号来喊,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就没有创新,没有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与吸收也难以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与其说中国的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不如说我们更加缺乏自主创新的体制、自主创新的文化、缺乏能够引领相关人才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长久以来,由于受“独尊儒术”的文化影响,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一度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压制,让我们习惯于认同和顺从,从不敢有什么自主的、个性鲜明的思想来挑战权威。

中国企业的创新,首要任务是培育出企业家自身对创新的正确认识和对自主创新、集体创新精神的激发与管理。

而在这方面,中国的道家思想及《道德经》智慧,却有许多可取之处。

许多人骂老子,说老子崇尚“无为”、“不争”,甚至劝人“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是典型的“愚民政策”,是消极的回避竞争,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

其实,这些人抱着对老子思想的一知半解而妄自揣测,完全没有真正读懂智慧的老子。

(二)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老子生平的寥寥数语,我看到的是一位思维如水般灵动不滞、与时俱进的大智者。

《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于是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从鲁国赶去中央政府,向老子咨询:该如何策划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却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的告诉他: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订“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又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那么,该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呢?我们应该顺应时机,“与时俱进”,机会来了,就要创新、发展(则驾),机会不到,就应该稍息、等待,把握科学发展观,而不能人为的冒进(则蓬累而行)。

孔子回去后,发出了著名的“犹龙之叹”!这是史书上对老子思想的最客观、公正评价。

(三)那么,在面临“自主创新”作为中国国家战略而受到举国关注的大好时机下,《道德经》思想,对企业营造自主创新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将起到有什么样的指导价值,企业家又能从《道德经》中,发现什么样的创新策略呢?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第23章》)用老子的思维观来理解,人生发展也好,企业经营也罢,必须懂得把握自然的生发规律与原则。

你看:那刮了一夜的狂风,看起来来势汹汹,可是不等朝阳出,风就停了;下了一天的暴雨,看起来气势磅礴,不待夕阳下,雨就住了……为什么会如此呢?这些都是在遵循着其自有的发展规律。

连伟大的天地都不能长久下去,那么我们和我们的企业,究竟能长久到什么时候呢?中国有非常多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势头良好、一路猛进,但是,这有限的三五年一过,要么在市场中淘汰,要么在管理中腐败,要么在转型中消亡,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可谓少之又少,而存活下来的企业,能不能走下去,能够走多久?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阐述了他的观点:“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1章》)”。

很多人看不懂老子,认为老子这是在玩文字游戏,搞概念转换。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是揭示《道德经》全篇的核心理论,也是我们寻求大成功大智慧的万能公式。

第一个“道”,代表着“不易”的思想,比如我们要办企业,那这个企业的发展,就是我们所求的“道”。

但是,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发展起来呢?即使说我们发展了起来,又能不能长远发展呢?可以坚持多久呢?老子在这里,就发出了他的震撼性的思考:“可道?”真的能够发展下去吗?真的象我们所构想的那样能成就百年基业吗?“我们一直在努力!”这句口号多么鼓励人。

但是,我们努力出来的“爱多”去了哪去呢?这个“可道”,就代表着一种深度的思考,为“变易”的思想。

当我们有了这个创立宏图霸业之心,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长远性的生存发展,以成就“百年”基业,同时又认识到“可道”这个变易的自然规则:企业经营有成有败、利益回报有得有失,企业寿数有长有短……该如何才能趋吉而取利,尽可能的把企业的生命线拉长呢?这就需要创新的手段,不走寻常路。

这就是“非常道”(交易)。

老子是提倡“创新”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1章》)。

老子笔下这个“玄”,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下的玄妙、奥妙、神奇,而是代表着变化、改变、扭转、创新。

老子这位大智者,怎么会用虚无的概念来忽悠人呢?身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他,肯定保藏和品读过许多关于前朝盛衰成败的史料,也深入研究和思考过当世各大小诸侯国的交替演变事实,最后总结出惟有创新不停、生生不息,不断的改变和调整现状结构,来应对环境和自然的变化,迎接残酷的竞争,以“玄”对“玄”,“变”中求“变”,才能获得无穷的生机。

这,大概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吧!企业创新:全员创新、自主创新创新应该怎么样创新呢?我们树立起来创新的榜样,从企业外部去高薪聘请几位高级人才,就能实现企业创新,带来企业利益的增长吗?回答是否定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直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提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道德经〃第3章》)”。

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应该是全员发展的,而绝非一两个冒尖的“难得”人物出来,就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

很多企业家都抱着这样错误的思想,往往寄希望于“高人”、“贤才”,认为自己的企业之所以不能发展得更好,是缺少通晓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知识广、学历高、相貌好、留过洋、能策划、懂市场、通管理、能力强……老板们,我劝你们赶快收起自己的那点可怜的想法,“虚其心,实其腹(《道德经〃第3章》)”吧,别说这种人难找,即使一旦找到,你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因为这样的“高人”太高啦。

个人英雄的崇拜结果,必将会造成了全员的偷懒推诿,反正有领头羊,我们跟着做就行了。

若长久以往,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就会逐步消失,而“贤能”者必将背负更多的压力来工作,一旦有什么想法,跳槽离去,这个企业,也将在顷刻之间,毁于无形。

真正的成功经营之道,应该是集体智慧的高度协调与统一发挥,方能成就了企业的长青。

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为企业寻找到几个优秀人才,而是该考虑如何调动全员创新的能力,把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使每位员工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生态的发展。

所以,基于此,老子又阐述了他的观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11章》)”。

车轮之所以能前进,是因为三十根辐条的实有与间隔的虚空结合搭配;陶器之所以有用,是粘土烧制出来的实在外形和陶器内的虚空协调一致,房屋修建起来,我们还需要室内和门窗的虚空,才能产生作用。

一个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优秀人才,我们更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好象可有可无,在基层默默无闻奉献的普通员工。

正是由于管理者的经营创新与操作者的技术创新,我们的企业才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企业要创新,作为企业主的老板,应该扮演着什么角色,起到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太上,不知有之;(《道德经〃第17章》)”,最成功的老板,是让员工忽视自己的存在,老板在企业内也好,不在企业内也好,员工们都能自觉自主的开展工作,不会因为老板在工作就卖力,也不会因为老板不在都消极怠工。

创新,重点在于自主,是自发行为,并不在于上层有什么新的指标,我才去刻意作为而大搞形象工程。

企业家应该学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5章》)”,万物之所以发展得好,是因为天地从来不去干预它们的生长;百姓之所以生活得幸福,是因为“管理者”们从来不去人为的干预和控制;企业要想发展好,企业主绝对不可以自以为聪明,横加指责、自诩权威,如果老板处处都显示自己的有为有能,那么员工就发挥不出自身的潜力和动力。

反正都有老板帮我们安排好该怎么做,我们不需要去考虑怎么创新、发展。

当企业家越来越对自己的企业不放心而处处过问事事插手时,这个企业,就开始真的走上了危机四伏之路了。

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悲哀,所以,老子再一次劝诫我们企业家:“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2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道德经〃第19章》)”,收起你那可怜的小聪明吧。

个人的聪明才智又怎么抵得上集体的智慧力量呢?创新的原则:科学发展、注意保密企业创新,并不能瞎创新,一天到晚为了“创新”这个名词而瞎折腾,去搞“大跃进”,而不顾自身的发展状况。

很多企业家,一听见创新这个新名词,非常开心,也不管自己的企业是否具备创新的条件,是否形成创新的气候,盲目挺进,结果,一番“创新”,几经折腾,元气大伤,问题更甚于从前。

这样的错误,又能怪谁呢?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创新就难以永续发展下去;创新也是为了更好的迎接竞争的挑战,自己不去创新,其它的企业就会创新起来策划你,在经营道路上就会危机四伏,寸步难行。

但是,创新,这个“创”,代表开创、变动、激荡、调整,含有很大的波动性,只有通过激烈的变动后,甚至是经历了“创伤”之后,才能“破旧迎新”而呈现新气象、掌握新机会,形成新优势、拓展新战场。

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有创新之实。

如果企业本身都重病缠身,难以苟活,却要创新而猛挺,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我们不排除个别者会“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更多的可能只会是加速企业的死亡。

针对于此,老子谈了他的看法:“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道德经〃第24章》)”,踮起脚后跟站着的人,是站不久的,迈开大步向前跨行的人,也是走不远的。

因为这两者都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脱离了科学发展观。

企业的创新,必须把握其基础。

另外,在创新上,还应该掌握“保密”的原则,企业想创新,是想以低成本而获得高利益,以小品牌而博大市场,属于典型的“柔胜刚,弱胜强(《道德经〃第36章》)”,所以,一定要私密策划,保密进行,因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