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疗效评价(建议收藏)

肺癌疗效评价(建议收藏)
肺癌疗效评价(建议收藏)

肺癌中医疗效评价

一、肺癌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中医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如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

评定指标: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4级:

(0)无症状

(1)轻度

(2)中度

(3)重度,治疗情况根据根据症状出现的情况记录。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情况比较(疗前/疗后)

显效:症状消失,或症状积分减少≥2/3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1/3,≤2/3

无效:症状无减轻或减少<1/3

二、通过对40名肺癌患者进行口服中药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显效7名,有效23,无效10名,总体有效率75%。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如何判断肺癌治疗的疗效

肺癌的治疗有靶向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患者一般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可以确定治疗的疗效。通常情况下,主治大夫会直接告诉您结论,比如化疗成功,化疗失败,肿瘤缩小等等。 另外特别指出的是有些患者是服用肺癌靶向药易瑞沙或者特罗凯进行治疗的,经常有的患者在服用若干天后问药代邮,怎么才能知道易瑞沙或者特罗凯有效那?药代邮为了让大家更加详细的了解对治疗的疗效的判定,今天将临床上对肺癌治疗的标准详细的阐述一下。 治疗前主治大夫要求检查的目的 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医院的主治大夫的要求接受各种检查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了确诊和分期,以确定治疗方案; 二、为了治疗后比较和评估疗效。 肺癌治疗的进期疗效评估 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有许多内容,如病人自觉症状,医生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胸部X线片、胸部CT与治疗前的比较,以及转移部位病灶的改变,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等。这些都是通过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测可以直接取得的临床数据。 一般情况下,临床医生用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和病情进展来描述这些改变。 (1)完全缓解 是指各种症状、体征以及肿瘤有关的生化改变完全消失,至少持续4周,在此期间没有新病灶的出现。 (2)部分缓解 指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可测病灶的垂直直径乘积的综合减少超过50%,至少持续4周,在此期间没有新病灶的出现。 (3)病情稳定 指治疗前后病变范围无变化或增、减均未超过原病灶大小的1/4并无新病灶出现至少持续4周。 (4)病情进展 病情进展一般指治疗方案无效,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更换治疗方案。 特别注意:一般来说,医生会在病人接受2到3周期治疗后,进行全面检查评价疗效,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生存期是判断疗效的主要标准 临床上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和年生存率)才是判断疗效的主要标准。肺癌患者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治疗,治疗的目的如下: (1)使肿瘤缩小,症状减轻和改善生活质量; (2)尽可能地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及疗效评估_陈波

·非血管介入Non-vascular intervention·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及疗效评估 陈波,许健,曹建民,胡小波,周长圣,高大志,卢光明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 2008年1月内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 测量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和CT值,并比较冷冻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30例患者自愿接受CT灌注成像扫 描,测量灌注参数并比较术前、术后灌注参数变化。应用Log-rank法计算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并绘制 生存期曲线图。结果所有患者肿瘤最大直径的平均值由(5.61±3.13)mm缩小至(5.15±3.00)mm,依 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好转率10.29%,总有效率98.52%。肿瘤直径最大层面病灶CT平均值平扫 由术前(42.01±7.66)Hu减少至术后(25.61±2.06)Hu,增强由(66.99±7.65)Hu减少至(29.66± 2.06)Hu,CT值明显降低。30例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的灌注参数改变分别为血流量(BF)由术前 (48.32±8.41)ml·100ml-1·min-1减少至(28.73±8.92)ml·100ml-1·min-1,血容量(BV)由(65.38±10.49) ml/1000ml减少至(37.8±10.71)ml/1000ml,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由(13.08±3.41)s减少至 (10.01±3.38)s,渗透性(permeability,P)由(91.79±22.80)ml·100ml-1·min-1减少至(44.62±34.26)ml· 100ml-1·min-1。以上所有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随访至2009年4月30日的 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氩氦刀冷冻是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CT灌注成像能在早期反映氩氦 刀冷冻治疗的疗效,配合常规的检查和评价方法,可以在术后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和残留的病灶,对肿瘤 的进一步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冷冻消融;肺癌;疗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R73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4X(2009)-07-0510-05 Therapeutic assessment of cryo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CHEN Bo,XU Jian,CAO Jian-min,HU Xiao-bo,ZHOU Chang-sheng,GAO Da-zhi,LU Guang-ming.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Nanjing210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echnique of argon-helium cryoablation and to assess its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proved lung cancer,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between Jan2006and Jan2008,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Both plain and enhanced CT scans were carried out one week before as well as one month after the cryoablation therapy.The maximum diameter and the average CT value of the tumor at the same cross section were measur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Thirty patients voluntarily took the CT perfusion examination,and the parameter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calculated using Log-rank method. Results The mean maximum diameter decreased from(5.61±3.13)mm before cryoablation to(5.15± 3.00)mm after the operation.According to RECIST criteria,the improvement rate was10.29%and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98.52%.The average CT value at the section with maximum diameter was reduced from (42.01±7.66)Hu before the procedure to(25.61±2.06)Hu after the procedure on plain CT scan,while the value was reduced from(66.99±7.65)Hu to(29.66±2.06)Hu on enhanced CT scan.The changes of CT perfusion parameters in30patients were as follows.(1)The blood flow dropped from(48.32±8.41)ml/ 100ml·min before cryoablation to(28.73±8.92)ml/100ml·min after the operation.(2)The blood volume was reduced from(65.38±10.49)ml/1000ml to(37.8±10.71)ml/1000ml.(3)The time-to-peak was decrease from(13.08±3.41)s to(10.01±3.38)s.(4)The permeability was decreased from(91.79±22.80) ml·100ml-1·min-1to(44.62±34.26)ml·100ml-1·min-1.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ll the abov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ryoablation treatment we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68patients 作者单位:210002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通信作者:许健Email:xujian3213@sina.com.cn

CT增强检查评估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CT增强检查评估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陈红1,杨照环1,刘海霞3,肖颖1,任淑华2,王海波1,刘华群1,房芳1 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1肿瘤科2胸外科3影像诊断科 [摘要]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检查评估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晚期NSCLC患者经分子靶向药物埃克替尼治疗前后的CT 动态增强检查资料及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RECIST 标准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月病灶CT动态增强检查结果。结果分析测量45例患者,其中缓解组26例,未缓解组19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病灶密度及强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缓解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密度及强化程度均减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00;未缓解组治疗后CT密度及强化程度较治疗前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缓解组治疗后病灶密度及强化程度均低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经过埃克替尼治疗后定量分析病灶密度变化及强化程度可以为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强化CT;非小细胞肺癌;埃克替尼;疗效评价 The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CT in Evaluating Curative Effect of Conmana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bstract】Purpos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CT imaging in diagnosing therapeutic effect

吉非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

吉非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吉非替尼三线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5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均应用吉非替尼三线治疗方案,回顾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为2~30个月,观察临床恢复情况,其中无CR病例;PR8例,占16%;SD20例,占40%;PD22例,占44%。疾病控制28例,疾病控制率为56%;缓解8例,缓解率为15%。分析癌症分期、性别、体力状况、吸烟史、病理类型等多个临床特征因素,比较缓解率,其中吸烟与无吸咽习惯者、男性女性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吸烟史和性别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吉非替尼效果。组50例患者,生存期为6.4~27.3个月,平均(14.3±1.2)个月,随访1~3年,死亡45例。病情进展时间平均(11.3±0.9)个月。观察不良反应,腹泻11例,皮疹17例,皮肤干燥7例,无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故无吉非替尼药终止服用情况。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吉非替尼三线药物治疗,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签:吉非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等危险因素增加,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肺癌属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研究为肿瘤领域关注热点。尤其肺癌肺情发展至晚期的患者,在医疗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新形势下,虽可供选择的化疗方案较多,且不断更新,但却未明显延长生存期。相关文献报道,针对复发或晚期肺癌,采用化疗治疗时,仅为20%~40%有效率,35%~45%1年生存率。后随着医疗手段的进一步增强,分子靶向治疗为临床肺癌疾病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除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且为不能耐受化疗或化疗耐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分子靶向药物中,吉非替尼最为常见,为治疗肺癌的二线、三线治疗药物,多项研究均证实其在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资料,采用吉非替尼三线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作研究对象,男27例,女23例,年龄43~82岁,平均(58.2± 2.3)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一线化疗无效,应用二线化疗效果仍不佳,病情处理进展期。RECIST 评分0~1分的患者7例,2分23例,3~4分20例。依据国际抗癌联盟1997年制定的肺癌分期标准,处于ⅢB期患者15例,Ⅳ期患者35例。鳞癌3例,腺癌47例;部位转移:1个转移13例,2个21例,≥3个16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1.2方法本组选取病例先选择化疗方案应用,吉非替尼在化疗无效或病情呈进展情况时加用。具体用法为:吉非替尼250mg,1次/d,疗程至少为1个月。

CT灌注成像对肺癌的治疗疗效评价价值

CT灌注成像对肺癌的治疗疗效评价价值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对肺癌放疗治疗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患者化疗前、后进行CT 灌注成像扫描,比较分析治疗后有效与无效患者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表明通透性(PS)以及强化峰(PH)等参数结果。结果27例患者化疗后19例患者有效,有效率为70.37%,无效8例,无效率为29.63%。灌注参数中有效组治疗前后比较BV、BF、PS和PH显著降低(P<0.01),MTT 值显著(P<0.01)升高。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扫描能准备反应肿瘤血流情况,对治疗效果有确切的评价意义,对治疗优化方案也有重要意义。 标签:肺癌;CT灌注成像;化疗;疗效;评价 肺癌在我国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命意义重大。治疗的療效评价则对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肿瘤内血管极为丰富,血管的过分生长则使其血管形态,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1-2]。而CT灌注成像恰可以反映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形态学与动力学等的变化[3-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分析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这2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和随访记录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1.56±9.37)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有实体病灶证据,临床分期为Ⅲb-Ⅳ期,KSP评分>60分,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无其他特殊严重的疾病史,经分析评价所有患者的预计生存至少3个月。 1.2方法治疗前进行CT灌注成像,记录各参数数据。然后进行相同方案的化疗计划,采用TP方案(顺铂+紫杉醇)或者NP方案(顺铂+长春瑞滨),完成化疗疗程后对每位患者相关标准[5]进行治疗疗效的评价,并按编号记录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随后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随后统计分析灌注参数结果。 所采用的CT为Philips Brilliance64层螺旋CT,CT参数:120Kv,50mA,层厚0.5mm,0.5s/w。采用优维显300对比剂,300mg/ml,灌注成像扫描对比剂剂量为50ml,以5ml/s速度注射,10~30s后开始扫描,间隔时间为2s。排除患者等其他一切影响扫描质量的因素。 1.3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患者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后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发病率为57.26/10万,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其中男性52.0万例,发病率为73.90/10万,居恶性肿瘤第1位;女性26.7万例,发病 率为39.78/10万,居恶性肿瘤第2位。2015年中国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死亡率为45.87/10万,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位。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2015年制定了第八版肺癌TNM分期。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显示,在初诊时约57%的肺癌患者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 因此,Ⅳ期患者的治疗是肺癌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 肺癌治疗领域研究进展最多的部分。病理诊断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基于 遗传特征的分子分型使Ⅳ期肺癌的治疗步入了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时代,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表了新的肺肿瘤组织学分类。与2004年版分类相比,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在Ⅳ期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中强调了分子遗传学的作用。 近年来以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trammed cell death-linand 1,PD-LI)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辟了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Ⅳ期肺癌治疗的新进展,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 Ⅳ期肺癌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在《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了《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一、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