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2011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2011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重点字词:字音:仞[ren]垣[y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kui]

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通直。②始一反焉:反通返。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④亡以应:亡通无。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初中文言文翻译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列子》

初中文言文翻译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讨论: 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他有征服自然

22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

愚公移山知识点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____,又名____,战国前期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为加横线字注音 (1)惩山北之塞()()(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魁父之丘()()(4)子孙荷担者三夫()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始龇() (7)曾不若孀妻弱子()()(8)出入之迂也() 三、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四、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6、杂然相许许: 7、其妻献疑曰献疑:8、以君之力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损:丘: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1、且焉置土石且:焉: 12、投诸渤海之尾诸: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夫:

14、叩石垦壤扣:15、始龀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五、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险:形容词用作名词,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 六、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河:古义: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今义:已经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

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 对答案,纠正错误.) (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 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反语) 六、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对比及衬托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 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赋的节选翻译

愚公移山 1课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 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课文释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3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 太tài 行háng 、 王wáng 屋wū 二èr 山shān , 方fāng 七q ī 百bǎi 里l ǐ , 高gāo 万wàn 仞rèn , 本běn 在zài 冀j ì 州zhōu 之zhī 南nán , 河hé 阳yáng 之zhī 北běi 。 北běi 山shān 愚y ú 公gōng 者zhě , 年nián 且qiě 九jiǔ 十shí , 面miàn 山shān 而ér 居j ū 。 惩chéng 山shān 北běi 之zhī 塞sāi , 出chū 入r ù 之zhī 迂y ū 也y ě , 聚j ù 室shì 而ér 谋móu 曰yuē : “ 吾wú 与y ǔ 汝r ǔ 毕b ì 力l ì 平píng 险xiǎn , 指zhǐ 通tōng 豫y ù 南nán , 达dá 于y ú 汉hàn 阴yīn , 可k ě 乎hū ? ” 杂z á 然rán 相xiāng 许x ǔ 。 其q í 妻q ī 献xiàn 疑y í 曰yuē : “ 以y ǐ 君jūn 之zhī 力l ì , 曾céng 不bù 能néng 损sǔn 魁kuí 父f ù 之zhī 丘qiū , 如r ú 太tài 行háng 、 王wáng 屋wū 何hé ? 且qiě 焉yān 置zhì 土t ǔ 石shí ? ” 杂z á 曰yuē : “ 投tóu 诸zhū 渤bó 海hǎi 之zhī 尾wěi , 隐yǐn 土t ǔ 之zhī 北běi 。 ” 遂suì 率l ǜ 子z ǐ 孙sūn 荷hé 担dān 者zhě 三sān 夫f ū , 叩kòu 石shí 垦kěn 壤rǎng , 箕j ī 畚běn 运yùn 于y ú 渤bó 海hǎi 之zhī 尾wěi 。 邻lín 人rén 京jīng 城chéng 氏shì 之zhī 孀shuāng 妻q ī 有yǒu 遗y í 男nán , 始shǐ 龀chèn , 跳tiào 往wǎng 助zhù 之zhī 。 寒hán 暑shǔ 易y ì 节jié , 始shǐ 一y ī 返fǎn 焉yān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三、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四、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五、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

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7.且——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10.塞(sè)——阻塞。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20.君——称呼“您”。21.损:——削减。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24.丘——土堆。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27.焉——疑问代词,哪里。28.荷(hè)——扛。29.夫——成年男子。30.叩:敲,凿。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32.遗男——遗孤,孤儿。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37.叟(sǒu)——老头。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40.其——在“如……何”前面加

初中语文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与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与译文 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

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___________ 1、语音 太行(h mg ) 万仞(r en ) 惩(ch eng ) 塞(s e ) 汝(r u ) 曾(c eng ) 诸(zh u ) 箕(j i ) 六、词类活用 畚(b 缶)荷(h e ) ng )冀(j i ) 四、 通假字 1 、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 无陇断焉 6、 指通豫南 五、 古今异义词 孀(shu aig ) 龀(ch e )叟(s aj )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往返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山 指通“直”,一直 匮(ku 1)亡(w u )以应厝(cu b )雍(y o 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 、达于汉阴 3 、指通豫南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投诸渤海之尾诸: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北山愚公长息曰 9 、虽我之死 10、惧其不已也 11 、无陇断焉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 ........ 都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 ..... 停下 2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 古文翻译、加点字参考资料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2)且: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面:面对着。惩:苦于,为……所苦。塞:阻塞。迂:曲折,绕远。居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谋:谋划,商量。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竭尽,用尽。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连……也……,连……都……”。损:削减。丘:土山。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子孙:儿子和孙子。荷:挑。三夫:三个人。夫:成年男子。叩:敲、凿。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这里是“用箕畚”的意思。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跳:蹦蹦跳跳。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3)叟:老头。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地面所生的草木。其: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 若:像,比得过。穷匮:穷尽。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 (3)操:持,拿。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被动句)。负:背。厝:放置。陇断:高大的山。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愚公移山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愚公移山 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3愚公移山 第一部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愚公移山》 一、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 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 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 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 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 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 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 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 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 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 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 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 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 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 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

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 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2、《列子》这部书 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3、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 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历来脍炙人口。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 代表人物之一。5、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 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 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 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 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 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 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三、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 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 应厝(cuò)雍(yōng)冀(jì)四、通假字(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 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现象叫 “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1、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 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 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 (chéng) 塞(sè) 汝(r u )曾(céng) 诸(zh u )箕(j 1 )畚(b e n)荷(hè) 孀 (shu a ng)龀(chèn) 叟(s o u) 匮(kuì) 亡(wú) 以应厝(cuò) 雍(y o n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