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探讨
胆汁酸受体TGR5介导的糖脂代谢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2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1.025胆汁酸受体TGR5介导的糖脂代谢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荀小霞1,周 铖1,赵文霞2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郑州450000通信作者:赵文霞,zhao-wenxia@163.com(ORCID:0000-0001-0970-4703)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逐渐成为影响人类肝脏健康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糖脂代谢紊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武田G蛋白偶联受体5(TGR5)是胆汁酸的主要受体之一,在体内广泛表达,其介导的糖脂代谢在人体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总结了TGR5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基于TGR5治疗NAFLD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受体,G-蛋白偶联;碳水化合物代谢;脂类代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3651);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8JDZX005,2019JDZX2051);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2102310495);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中医学学科建设项目(STG-ZYXKY-2020024)RoleofglucoseandlipidmetabolismmediatedbythebileacidreceptorTakedaGprotein-coupledreceptor5in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XUNXiaoxia1,ZHOUCheng1,ZHAOWenxia2.(1.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ofHe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 cine,Zhengzhou450000,China;2.DepartmentofHepatologyandSpleen-Stomach,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e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Zhengzhou45000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OWenxia,zhao-wenxia@163.com(ORCID:0000-0001-9070-4703)Abstract: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hasgraduallybecomeaprominentcauseaffectinghumanliverhealth,and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NAFLDareassociatedwithmetabolicdysfunction,withglucoseandlipidmetabolismdisorderasthekeylinkinthisprocess.TakedaGprotein-coupledreceptor5(TGR5)isoneofthemainreceptorsofbileacidandisextensivelyexpressedinthebody,andglucoseandlipidmetabolismmediatedbyTGR5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humanbody.ThisarticlesummarizestheroleandmechanismofTGR5inglucoseandlipidmetabolismandtheresearchfindingsofthetreatmentofNAFLDbasedonTGR5,inordertoprovideareferenceforbasicandclinicalresearch.Keywords:Receptors,G-Protein-Coupled;CarbohydrateMetabolism;LipidMetabolism;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Researchfunding: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81473651);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cienceResearchProjectofHenanProvince(2018JDZX005,2019JDZX2051);KeyScienceandTechnologyProjectofHenanProvince(202102310495);TCMDisciplineConstructionProjectofCharacteristicBackboneDisciplinesofHenanProvince(STG-ZYXKY-202002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慢性疾病,在组织学上可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1]。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及治疗进展李川;李莉【摘要】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此现象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突出.明确及了解T2DM和NAFLD 之间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二者经常共存,胰岛素抵抗是联系二者之间的纽带,并使疾病走向不良的结局.目前尚无特效方法针对此方面治疗,控制体重是主要治疗方法,TZDS、GLP-1、他汀类等药物及减重手术可缓解疾病的进展.本文根据T2DM合并NAFLD的病理生理联系、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作如下综述.【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11)004【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机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治疗【作者】李川;李莉【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内分泌科,辽宁沈阳110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内分泌科,辽宁沈阳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据流行病学统计全球NAFLD 的发病率为25%~45%,是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公众健康问题[1]。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全身代谢紊乱而导致的慢性疾病。
2011年全球T2DM患者已达3.7亿,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2]。
NAFLD在病理上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
虽然大多数的NAFLD有自限性,但是如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轻微的肝脂肪变性和炎症也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可以加速肝脏纤维化的进展[3],NAFLD 也可使 T2DM 的发病风险增加 0.33~ 5.5倍[4]。
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NAFLD 合并 2 型糖尿病共同的发病机制及基础。
211241299_SIRT6蛋白在肝脏能量稳态中的调控作用

,$)',
2)$'+;+1+8#9/%/(J"58<-!"!#">/%-!%"A/-$
综述
B4DC'蛋白在肝脏能量稳态中的调控作用
程义尧韩小娟徐文静
摘要B4DC'是B$<9*$'家族成员"具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和单 5?G0核糖基转 移酶活性%以前的研究重点是 B4DC'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随着研究的深入"B4DC'作 为 影 响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非 酒 精 性 脂肪性肝炎$肥胖和!型糖尿病的相关因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 B4DC'对肝脏代谢能量稳态$抗氧化应激反应的 研究已有一定进展%本文将重点综述 B4DC'对肝脏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合成及抗氧化应激中的调控作用%
23KDALR对高糖作用下的HK-2细胞脂肪酸β氧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演示课件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 组细胞中脂肪酸β氧化关键 酶(如CPT1、ACOX1等) 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
检测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 耗、脂肪酸氧化速率、细 胞内脂肪酸含量等指标, 评估细胞功能状态。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并探讨23KDALR表达与脂 肪酸β氧化相关因子表达及 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
抑制炎症反应
23KDALR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减轻 炎症对细胞的损伤作用。
03
脂肪酸β氧化相关因子表达分析
脂肪酸β氧化相关因子的种类和功能
01
CPT1
将长链脂肪酸从胞质转运至线粒 体进行β氧化。
02
03
ACOX1
HADH
催化脂肪酸进行β氧化的第一步 反应,生成烯脂酰CoA。
参与脂肪酸β氧化的最后一步反 应,将3-羟基脂酰CoA裂解为乙 酰CoA和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 CoA。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要点一
23KDALR对高糖作用下的HK-2 细胞脂肪酸β氧化相…
通过本研究发现,在高糖环境下,23KDALR能够显著影响 HK-2细胞中脂肪酸β氧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包括PPARα、 CPT1A等关键因子的表达水平。
要点二
23KDALR通过调节脂肪酸β氧化 相关因子表达改善高糖…
高糖对脂肪酸β氧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抑制CPT1和ACOX1的表达
高糖环境下,CPT1和ACOX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受到抑制,长链脂肪酸转运至线粒体的过程受阻,导致脂 肪酸β氧化减少。
促进HADH的表达
高糖环境下,HADH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促进3-羟基脂酰CoA的裂解,加速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然 而,由于高糖对CPT1和ACOX1的抑制作用更强,总体上高糖仍会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猪去氧胆酸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脂肪性肝病·DOI:10.12449/JCH240212猪去氧胆酸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汪远远1a,2,邹艳1b,刘朝霞1a,2,阳学风1a,21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a.消化内科,b.手足外科,湖南衡阳 4210022 湖南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中心,湖南衡阳 421002通信作者:阳学风,******************(ORCID: 0000-0002-3470-0350)摘要:目的 探讨猪去氧胆酸(HDCA)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阐明MAFL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 L02肝细胞作为实验细胞,利用棕榈酸诱导L02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采用FXR siRNA干扰链技术,构建FXR低表达的肝细胞株。
CCK8实验检测HDCA在不同浓度(0、100、200、300、400 μmol/L)和时间(12、24、36、48 h)对L02脂肪变性肝细胞的影响。
通过qRT-PCR检测法尼醇X受体(FX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周期蛋白D1(Cyclin D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XR、Cyclin D1、PCNA、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
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 HSD检验;服从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
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300 μmol/L HDCA处理的L02细胞和脂肪变性肝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值均< 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FXR mRNA表达增强,PCNA、Cyclin D1、PI3K、AKT的mRNA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油酸诱导HepG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建立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 Vol.28No.12015The volume of right hippocampus,parahippocampal gyrus,amygdala,precuneus,inferior frontal gyrus,and bilateralmiddle frontal gyrus,putamen,etc.in the MCI patient group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volume of right hippocampus ,thalamus,Cuneus,etc.in the AD patient group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MCI patient group.Changes of white matter:The volume of bilateral extra-nuclear,sub-gyral,corpus callosum,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nd right parahippocampal gyrus,etc.is smaller in the AD patient group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volume of right parahippocampal gyrus,thalamus,Extra -Nuclear,and left fusiform,etc.in the MCI patient group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volume of bilateral sub-gyral,right anterior cingulated,left postcentral etc.in the AD patient group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MCI patient group.Conclusions:VBM can reveal widespread volumetric reduction of gray matter and white matter in AD and MCI with the advantage of objectivity.It is helpfu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D and is helpful to monitor the convertion from MCI to probable AD.Key words DARTEL;alzheimer ’s disease;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ray matter;white matter;voxel-based morphometry经国内外学者数十年的努力,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模型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可分为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包括影响肝脏能量代谢的基因敲除或突变模型与营养、药物或毒物导致的肝内脂肪酸摄入和输出不平衡诱发的脂肪肝模型[1],体外细胞模型通常是利用肝细胞给予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刺激,复制脂滴在肝细胞的生成,高度模拟了人NAFLD 的特征性表现。
内脏脂肪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内脏脂肪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大量酒精摄入和其他明确肝损伤因素所导致的肝细胞脂质过度沉积的肝脏疾病,其组织学分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甚至会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严重的肝脏疾病,全球约1/3的人口患有NAFLD。
由于NAFLD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代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020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提出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但该命名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2023年6月欧洲肝脏研究学会、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拉丁美洲肝脏研究学会将NAFLD再次更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该命名强调了NAFLD患者发生肝脂肪变性且至少具有一种特定心脏代谢危险因素。
NAFLD会增加多种肝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肝外恶性肿瘤。
腹部脂肪组织(SAT)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VAT)构成,与SAT相比,VAT的增多易诱发NAFLD等代谢性疾病,现对内脏脂肪在NAFLD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NAFLD的发病机制NAFLD的发生涉及多因素和多步骤的代谢异常机制。
经典"双重打击学说"认为,在肝细胞中脂质过度积累基础上,触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第二重打击,导致NASH和肝纤维化形成。
近年提出的"多重打击学说"进一步解释了NAFLD的发生和发展是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失衡、饮食因素、肠道微生物群、脂肪组织等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脂肪组织功能障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脂肪组织中的VAT是一个高度代谢的异位脂肪库,能够早期反映NAFLD的发生,这与脂肪组织的抗脂解功能受损,游离脂肪酸(FFA)从内脏脂肪进入肝脏,从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有关。
内脏脂肪的异常沉积会导致内脏脂肪型肥胖,诱导内脏脂肪的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与NAFLD的发展密切相关。
决明子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护肝、拮抗胰岛素抵抗和抗氧化糖基化作用

决明子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护肝、拮抗胰岛素抵抗和抗氧化糖基化作用李博萍;陈依雨;潘竞锵;赵汝霞;郑琳颖;吕俊华【摘要】目的:探讨决明子乙醇提取物( semen cassiae extract,SCE)对高脂高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肝功能和肝细胞脂肪变性病理改变以及氧化应激—糖基化作用。
方法 SD大鼠7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60只)。
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饮用蒸馏水;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饮用10%果糖水。
饲养至第6周末,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蒸馏水10 mL/kg)、二甲双胍组(0.2 g/kg)、决明子乙醇提取物( SCE)高(2g/kg)、中(1 g/kg)、低(0.5 g/kg)剂量组。
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一氧化氮合成酶(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活性,测定血清一氧化氮( nitric monoxide, NO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果糖胺( fructosamine, FMN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葡萄糖含量( 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胰岛素水平( insulin,INS)及胰岛素敏感度( 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
测定大鼠肝脏组织SOD、NOS活性及NO、MDA含量。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SP-Px、SOD和NOS活性降低,NO、MDA、FMN、AGEs、FBG含量升高,INS水平升高、ISI下降;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OD和NOS活性降低,NO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糖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高糖诱导肝细胞脂变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18、25mmol/l的葡萄糖浓度培养l02细胞,以11mmol/l葡萄糖浓度培养l02细胞作为对照,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反应肝细胞脂变程度;rt-pcr检测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 ,srebp-1c)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乙酰辅酶a羧化酶、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 alpha ,lxr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可促进l02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增加,上调acc mrna和acc蛋白的表达量,而高糖组各时间点srebp-1c mrna 和lxrα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1、高糖可通过上调acc的表达,参与肝细胞脂肪沉积的形成过程。2、lxrα- srebp-1c -acc途径可能没有参与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诱导的肝细胞脂肪沉积。 【关键词】高糖;肝细胞脂肪变性;乙酰辅酶a羧化酶;肝x受体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22—003 糖尿病和脂肪肝是常见的伴发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当前对于这种现象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因此,研究nafld的具体发病机制,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显得刻不容缓。 目前葡萄糖代谢信号途径在脂肪肝形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既往研究[6]发现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hrebp)在糖和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节糖酵解和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但也有学者认为 [4],过多的葡萄糖可直接作为lxrα的配体,上调lxrα靶基因如srebp-lc、acc等的表达,影响肝脏的脂肪沉积。 本实验利用高糖体外培养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观察l02细胞的脂肪沉积、lxrα、srebp-lc、 acc表达的变化,从正常人肝细胞水平探讨高糖条件下肝脂肪形成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防治脂肪肝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l02 细胞(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消化内科实验室保存) ;甘油三酯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acc、lxrα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β-actin抗体、gapdh抗体(碧云天生物研究所); r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rt试剂盒(日本takara公司);acc引物、srebp-1c引物、β-actin1引物、β-actin2引物(大连宝生物公司)。 1.2方法 1.2.1细胞培养 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l02细胞,置入37℃含5%c02孵箱,当细胞贴壁约85%时,用含0.25%胰蛋白酶溶液消化,收集并传代。 1.2.2 实验分组 根据文献研究[3],实验分为3组:g1组(葡萄糖浓度为11mmol/l,为对照组),g2组(葡萄糖浓度为18mmol/l)和g3组(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 1.2.3 tg含量检测 高糖刺激24、48h后收集细胞,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并行细胞蛋白定量,计算每毫克蛋白所对应的tg含量。 1.2.6 acc 、srebp-1cmrna表达的检测 分别在高糖刺激0,3, 6, 12,24,36,48h提取l02细胞总rna,检测细胞总rna的纯度和完整性,用rt-pcr方法检测acc、srebp-1c基因的mrna表达量。acc-1上游引物:5-acctgtgggagtagttgctg-3,下游引物:5-attagaggtagcccttcacg-3,扩增片段长度为180bp, β-actin1 上游引物: 5-gggacctgactgactacctc-3,下游引物: 5-cgtcatactcctgcttcctg-3,扩增片段长度为540bp。srebp-1c上游引物:5-cccagaaactcaagcgagaac-3,下游引物:5-ctttgctgtcctcaaagactgg-3,扩增片段长度为274bp;β-actin2 上游引物:5-gacccagatcatgtttgagacc-3,下游引物:5-atctccttctgcatcctgtcg-3,扩增片段长度为625bp。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2min,94℃变性30 s, 53℃退火30 s, 72℃ 延伸30s,共35个循环, 72℃再延伸2min。取反应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经凝胶成像分析仪成像,计算出目的条带与内参条带光密度的比值。 1.2.7 acc、lxrα蛋白表达的检测 分别在高糖刺激24、48h提取l02细胞总蛋白,bca法检测蛋白浓度,使用电泳胶进行电泳分离,然后转膜, 封闭液封闭,把膜放入一抗中,温箱中温育2小时,取出膜, pbst洗涤,然后加入相应二抗中,温育1小时,取出膜,pbst洗涤,dab 显色剂显色,于凝胶成像分析仪中成像,计算每个样本与内参光密度值的比值。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用t检验, p 2.2 葡萄糖对l02细胞acc、srebp-1c mrna表达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随着葡萄糖作用时间的延长, acc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p=0.0000),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各时间点srebp-1c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图2、表2) 高糖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a p =0.0211,b p =0.0012, c p =0.0011,dp =0.0002; 高糖组内与前一时间点比较,e p =0.0162, f p =0.0188,g p =0.0284, hp =0.0328 2.3葡萄糖对l02细胞acc、lxrα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24h、48h的acc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和p=0.0001);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24h、48h的lxrα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图4、表3) 3 讨论 srebp-lc是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锌指(bhlh-zip)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调控脂肪合成路径中关键酶的基因,如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等 [10]。同时,研究表明,srebp-lc的转录受到lxrα、胰岛素等的调控[5]。lxrα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以肝脏中含量最多。lxrα与类视黄醇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 ,rxr)形成异二聚体后与lxr反应元件(lxr response element ,lxre)结合,促进靶基因如srebp-1c、acc等的转录,调节和维持脂肪酸代谢平衡[8,9]。文献研究显示[1,2,5,7],当饮食中摄取过多的葡萄糖,肝脏就会通过胰岛素-srebp-lc途径和葡萄糖-chrebp途径促使葡萄糖向脂肪转化,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疾病的恶性循环发展。但也有文献研究表明 [4],过多的葡萄糖可直接作为lxrα的配体,上调lxrα靶基因如srebp-lc等的表达,进而调控肝脏的脂质合成。 本实验采用高浓度葡萄糖体外培养l02细胞,观察肝细胞的脂肪沉积、lxrα、srebp-lc以及acc的表达情况,以期揭示lxrα和srebp-lc在葡萄糖向脂质转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细胞tg含量测定显示,肝细胞内脂肪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合成逐渐增多。实验通过对acc 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发现,高糖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acc表达进一步增加;同时,我们的研究也发现高糖体外培养l02细胞的条件下,各时间点的lxrα蛋白和srebp-lc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结合既往研究[6]可知,高糖可促进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其可能机制是葡萄糖代谢产物促进chrebp向细胞核转位,进入细胞核的chrebp与acc靶基因启动子上的chore序列结合,上调acc基因表达,以及进一步上调acc蛋白的表达。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证实,高浓度葡萄糖并不能直接和lxrα结合,促进srebp-lc表达以及进一步的调控脂质合成。文献研究表明[5],当摄取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时,可刺激体内胰岛素的释放,诱导lxrα表达,激活srebp-lc转录,从而调节acc 、fas等脂肪合成酶的表达。由此可以推断,srebp-lc和chrebp分别从胰岛素和葡萄糖两个不同途径来调节相应靶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da silva xavier g, rutter ga, diraison f, et al. chrebp binding to fatty acid synthase and l-type pyruvate kinase genes is stimulated by glucose in pancreatic β-cells[j]. j lipid res, 2006, 47: 2482–2491. [2] denechaud pd, bossard p, lobaccaro jma, et al. chrebp, but not lxrs, is required for the induction of glucose-regulated genes in mouse liver[j]. j clin invest, 2008, 118(3): 956–964. [3] li mv, chang b, imamura m, et al. glucose-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by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glucose-sensing module[j]. diabetes, 2006, 55:1179–1189. [4] mitro n, mak pa, vargas l, et al. the nuclear receptor lxr is a glucose sensor[j].nature, 2007, 445(11):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