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

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

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

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

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

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

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

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

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

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

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

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

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

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

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

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

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

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

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

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

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

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

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

《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

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

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

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

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

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

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

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

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

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

治。孔子的"兴、观、群、怨"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

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

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

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

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

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

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

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

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

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

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

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

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

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

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

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

作用。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

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

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

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

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

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

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

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

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

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

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

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

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

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

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

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

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

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

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

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

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

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

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

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

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

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

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

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

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

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

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

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

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

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

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

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

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

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

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

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

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

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

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

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

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

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

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

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

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

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

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

"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

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

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

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

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

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

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

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

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

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

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

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

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

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

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

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

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

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

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

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

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

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

"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

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

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

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

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

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

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

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

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

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

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

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

全一致的了。

8. (庄子的)和“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

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

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

"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

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

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

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

传也。"(《天道》)庄子强调

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

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

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

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

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

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

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

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考见得失”

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A.“尽善矣,末尽美也”B.“尽美矣.又尽善也”

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可以兴、观、群、怨”

C.“思无邪”

D.“辞达而已矣”

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A.圣人B.今人

C.读者D.作者

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D )。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

核心,教材认为是( D )。

A.“得意忘言”和“言不

尽意”

B.“虚静”和“物化”

C.“仁政”和人性论

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

9.教材指出:《庄子》“得

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

要是指( C )。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

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

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

味,追求味外之旨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

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

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这是受到( C )。

A.《孟子》“知言养气”

说的影响

B.《论语》关于“诗可以

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C.《庄子》思想较深的影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

四、翻译题(略)

五、问答题

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

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

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①

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

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

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

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

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

"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

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

响;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

标准;③文学的社会作用,即

“诗可以兴、观、群、怨”说,

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

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

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

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

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

怨”的优良传统;④“辞达”

说、“文质”说;⑤“尽善尽

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

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

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

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

的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的

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

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

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

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

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

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

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

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2.试从中国诗歌创作实践与诗

学理论两方面浅述孔子“诗可

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

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

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

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

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

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

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

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

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

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

鼠》、《伐檀》等,以及《小

雅》中的《正月》、《十月之

交》,《大雅》中《桑柔》、

《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

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

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

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

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

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

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在

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

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

追求目标。现代的许多进步诗

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

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

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

响。

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

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

要标准和论题。司马迁强调《离

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

书”就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

以怨”的思想。钟嵘在他的诗

歌评论中突出了一个“怨”字,

认为只有在描写现实生活过程

中表现了进步思想感情的作

品,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也才是最美的作品。白居易强

调诗歌创作要“为时”、“为

事”。如此等等都受到了“诗

可以怨”这一传统的影响

3.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

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

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

话,“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尽

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

“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

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

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

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

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

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

谓“唐虞之道”,故“尽善”;

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

故“尽美”。而《武》乐是周

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

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

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

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

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

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

为政》篇的“子曰:《诗》三

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

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

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

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

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

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

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

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

要过于直露。

4.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

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

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

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

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

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

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

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

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

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

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

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

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

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

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

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

录")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

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

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

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

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

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

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

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

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

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

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

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

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

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

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

选》"《孟子》选录")

5.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

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

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

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

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

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

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

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

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而"

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

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

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

背景。

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

《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

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

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

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

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

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

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6.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提示:(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7.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

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

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

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

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

客体之间的界限。

8.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

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

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

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

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

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

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

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

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

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

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

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

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

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

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

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

第二讲两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

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的特点,认为“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

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

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

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

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

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

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

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

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

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

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

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

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7.《毛诗大序》说:“故诗

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

8.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

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

是“疾虚妄” (《佚文》篇)。

二、名词解释题

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

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

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

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

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

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

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

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

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

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

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

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

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

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

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

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

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

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

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都有很大的影响

2.(《毛诗大序》的)“讽

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

“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

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

思。《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

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

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

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

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

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

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

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

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

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

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

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3.(《毛诗大序》的)“诗六义”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

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

曰雅,六曰颂。教材的注释说: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

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兴,起的意思。

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

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

神的歌舞。""题解"只是笼统地

说:它(按,指《毛诗大序》)

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

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

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

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

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

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

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4.(《毛诗大序》的)情志

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

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

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

《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

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

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

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

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

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

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

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

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

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

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

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

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

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

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

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5.(王充的)“疾虚妄”说

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

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

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

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

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

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

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

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

(《论衡?对作》)。王充认为

有“真”才有美,而“真美”

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

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

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

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

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

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

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

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

了方向。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

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

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

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

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

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

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

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

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

括出了( B )。

A.“疾虚妄”说

B.“发愤著书”说

C.“养气”说

D.“讽谏”说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

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

到司马迁的( 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

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

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

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

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

马迁《报任安书》

4.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

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

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 B )。

A.“怨而怒”

B.“主文而谲谏”

C.“劝百而讽一”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5.“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 )。

A.《毛诗大序》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D.《史记?屈原列传》

6.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B )。

A.“讽谏”说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

四、翻译题(略)

五、问答题

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从两个方面来谈:

①“发愤著书”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启发了唐韩愈“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批文论家和作家

②实录精神,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如王充、白居易等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所以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2.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3.司马迁的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它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积极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

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

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

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

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

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

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

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

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

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

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

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

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

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

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

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的"

实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

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

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司

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

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

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

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

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性

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

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

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

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

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

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

品。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

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

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

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

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

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

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

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

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还有

象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创作方法

上主张要“直笔”“实录”,

要求有严格的真实性。

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

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

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

影响。

《毛诗大序》比较明确地指出

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

点,并且提出诗歌创作要合乎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发乎情”是正确的,这说明

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

化。但是这种抒情必须受到“礼

仪”的规范和约束,突出强调

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服务,这样必然影响到诗歌创

作的健康发展,而使之成为经

学附庸。《毛诗大序》明显地

反映出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

进一步加强了。在揭露和批评

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

而谲谏”,要求十分委婉地提

出统治者允许的批评。

5.简述《毛诗大序》“讽谏”

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

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

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

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

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

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

《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

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

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

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

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

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

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

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

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

理论依据,所以“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对文艺与现实的关

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参

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

诗大序》"题解")

6.《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

说的内涵及意义。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

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教材《中

国历代文论精选》的注释说: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

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

政。”“赋,用作动词,指铺

叙直说。”“比,比喻。”“兴,

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

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

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在“题

解”中只是笼统地说:它

(按,指《毛诗大序》)在解

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

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

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

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

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

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

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

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

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

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

7、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

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王充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

是包括了文学作品的,他坚决

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

文”,十分强调文的真实可信,

这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发展起

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充所谓“增”就是文学创作

中的虚构和夸张,他对于满纸

胡言的“妄增”严加批评,对

于经艺之中的“增益之辞”加

以肯定。总的说来王充对“增”

的现象持否定态度,他肯定了

先秦儒家著作经典和其它个别

著作中,那些为了使说理更透

彻,描摹更鲜明的带有夸张的

修辞,而“传语”“儒书”中

的虚构和夸张则是“虚妄之

言”。这已经涉及了如何看待

生活之真和艺术之真的辨证关

系了。尽管王充是为了反对“虚

妄之言”,但是他对虚构和夸

张的否定,却对后世文学创作

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

响,浪漫主义创作、神话、传

说往往容易被看作是虚妄不实

之辞而受到否定。

8、试论王充的文学发展史观。

汉代经学“述”而不“作”,

复古模拟倾向严重,语言追求

艰深古奥,晦涩难懂,严重脱

离当时口语。王充对此十分不

满,他大胆突破儒家传统,鲜

明地提出了反对复古、主张独

创的进步文学思想。他认为历

史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

后世超过前代是理所当然的

事。“古”不一定比“今”好,

“今”一定比“古”大大前进。

他所强调的发展进步的历史

观,对后朝的葛洪、萧统等都

有很大的影响。

反对复古必然要提倡独创,王

充最赞赏的是有独立创造性的

文人。他在《超奇》中把文人

分为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

其中有独立见解,能创造性地

写作文章的鸿儒是最了不起

的,在王充看来,品评作者高

下,不应以读书多少作标准,

而应当以是否博通能用为标

准。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

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

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

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

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

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

本同而末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

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

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也。

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

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5.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

分四科八种。八种文体具体指:

奏、议、书、论、铭、诔、诗、

赋。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

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

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

的著名观点。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

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

为 10 类。实际上最关系到文

学的是诗和赋两种文体。

9.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

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

市政学自考真题2017年10月及答案解析

市政学自考真题2017年10月及答案解析 (1/25)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约产生于 A.公元前2500年 B.公元前3000年 C.公元前3500年 D.公元前4000年 下一题 (2/25)单项选择题 第2题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 A.行政机关 B.权力机关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上一题下一题 (3/25)单项选择题 第3题 各学科对城市定义的表述中,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的是 A.地理学 B.统计学 C.城市社会学 D.城市经济学 上一题下一题 (4/25)单项选择题 第4题 近代市政发展开端于 A.1688年英国革命 B.1789年法国大革命 C.1835年英国通过《市团法案》 D.1888年英国修订《地方政府组织法》 上一题下一题 (5/25)单项选择题 第5题 下列属于城市人民团体的是 A.市总工会 B.市基金会 C.市志愿者组织 D.市慈善总会 上一题下一题 (6/25)单项选择题 第6题

市政体制主要为议会市长制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上一题下一题 (7/25)单项选择题 第7题 下列属于直辖市的城市是 A.深圳 B.重庆 C.广州 D.南京 上一题下一题 (8/25)单项选择题 第8题 市政职能过程包括 A.市政决策、市政执行和市政反馈 B.市政决策、市政执行和市政控制 C.市政协调、市政执行和市政控制 D.市政预测、市政沟通和市政控制 上一题下一题 (9/25)单项选择题 第9题 城市化概念的提出者是 A.美国规划师佩里 B.西班牙工程师塞德 C.英国记者霍华德 D.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 上一题下一题 (10/25)单项选择题 第10题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层面包括国家层面、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和. A.市级行政区域层面 B.县级行政区域层面 C.市县层面 D.乡镇层面 上一题下一题 (11/25)单项选择题 第11题 城市化早期和初级阶段出现的城市化类型是 A.积极型城市化 B.消极型城市化 C.集中性城市化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2020年7月全国自考市政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市政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 A.第三产业大发展B.工业化 C.市场化D.农业发展 2.一般来说,城市的主导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出现新的主导功能替代城市已有的主导功能的现象。这属于城市功能发展的() A.叠加倍增效应规律B.主导功能叠加性发展规律 C.升级增量规律D.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3.区域内核心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相近,核心城市之间以及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的城市体系类型是() A.网络型B.金字塔型 C.带状型D.多核型 4.按照英国地理学家奥罗索的城市分类体系,税收关卡城市属于() A.防御城市B.行政城市 C.文化城市D.交通运输城市 5.“一个城市的规模与它在国家所有城市中按人口排列所处的位序之间有密切关系”指的是城市规模分布的()A.等级分布规律B.叠加性发展规律 C.规模—位序分布规律D.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6.市议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议会兼行() A.行政权和审判权B.司法权和检察权 C.立法权和监督权D.议决权和行政权 7.美国多数的大都市地区的都市政府联合会的职能是() A.立法和监督B.协商和咨询 C.议决和行政D.决策和执行 8.我国直辖市、市、市辖区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为() 1

A.2年B.3年 C.4年D.5年 9.在我国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 A.城市司法机关B.市人民代表大会 C.城市行政机关D.市政治协商会议 10.我国市民概念创新的关键是() A.户籍制度改革B.司法制度改革 C.身份制度改革D.职业制度改革 11.市民利益表达的最传统的方式是() A.集团参与渠道B.市民监督渠道 C.个人联系渠道D.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12.市政职能划分为防御职能与建设职能的依据是() A.市政职能产生的先后顺序B.市政职能的性质和实现方式C.市政职能的发展和消长趋势D.现代城市事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3.城市政府经济与社会管理的基本前提是() A.一般职能B.社会职能 C.公共服务职能D.行政指导职能 14.下列著作中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的是() A.《建筑十书》B.《理想的城市》 C.《明日的花园城市》D.《进化中的城市》 15.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A.10年B.15年 C.20年D.25年 1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 A.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B.国有企业集团投资 C.银行贷款D.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集资17.我国城市中的市政管理委员会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中的()A.综合机构B.协调机构 C.专业机构D.临时机构 18.以下属于我国环境管理法律中的专门法的是() A.《大气污染防治法》B.《环境保护法》 2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市政学高教自考试题与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广义上讲,市政主体是指城市中的() A.政党组织B.各种国家机关 C.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D.政党组织和各种非国家权力组织 2.把市政界定为道路交通、卫生教育等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城市公共事业及其管理,这种说法是() A.城市事务说B.城市行政说 C.城市政治说D.城市政策说 3.下列关于城市化动力的表述准确的是() A.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源 B.工业革命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初始动力 C.市场化为城市化提供了最根本的动力 D.农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4.当前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过快B.农村人口数量过多 C.城市数量太少D.人口的高增长量 5.区域内核心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相近,核心城市之间以及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联系密切,这种城市体系类型是() A.带状型B.金字塔型 C.网络型D.多核型 6.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中按人口规模排列所处的位序乘以该城市的人口规模,其乘积为一个常数,它恒等于该国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数,这是() A.城市规模—位序分布规律B.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C.城市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D.城市位序—中心地规律 7.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指() 浙00292#市政学试卷第 1 页共9 页

A.城市布局B.城市形态 C.城市密度D.城市体系 8.我国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是() A.市政府B.市政协 C.市人大D.中共市委 9.法国市政体制的主要类型是() A.议会制B.议会市长制 C.市长议会制D.市委员会制 10.我国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A) A.市长负责制B.集体领导制 C.民主集中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 11.市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是() A.市委常委会B.市政府 C.市委员会D.市纪检委 12.构成市民参政和城市政治与行政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市民的人格构成B.市民的文化构成 C.市民的社团构成D.良好的市民素质 13.市民利益表达最为传统的渠道是() A.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D.市民监督渠道 14.反映我国城市政府公共管理本质的是() A.社会职能B.经济职能 C.服务职能D.政治职能 15.衡量城市政府工作的内在标准是() A.行政效率B.行政效能 C.社会效能D.外部业绩 16.1989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开辟道路的是() A.《城乡规划法》B.《城市规划法》 C.《土地规划法》D.《城市规划编制法》 17.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性投资应相当于建设性投资的() 浙00292#市政学试卷第 2 页共9 页

2019年4月市政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4月市政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1/25)单项选择题 第1题 认为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的理解属于 A.广义的市政 B.中义的市政 C.狭义的市政 D.微观的市政 下一题 (2/25)单项选择题 第2题 市政的目标是为了实现 A.共同利益 B.集团利益 C.集体利 D.公共利益 上一题下一题 (3/25)单项选择题 第3题 下列属于市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的是 A.市审计局 B.市公安局 C.市民政局 D.市发改委 上一题下一题 (4/25)单项选择题 第4题 我国设立在城市地区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是 A.市总工会 B.街道办事处 C.居民委员会 D.市共青团 上一题下一题 (5/25)单项选择题 第5题 中国城市体系中属于基础城市的是 A.直辖市 B.副省级市 C.地级市 D.县级市 上一题下一题 (6/25)单项选择题 第6题 法国的城市和美国多数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等实行的市政体制是

A.议会市长制 B.市长议会制 C.市经理制 D.市委员会制 上一题下一题 (7/25)单项选择题 第7题 下列城市中属于副省级市的是 A.上海 B.珠海 C.天津 D.深圳 上一题下一题 (8/25)单项选择题 第8题 下列属于市政职能中的专门职能的是 A.教育职能 B.科技发展职能 C.规划职能 D.经济职能 上一题下一题 (9/25)单项选择题 第9题 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标准,城市化类型可以分为 A.主导型城市化和辅助型城市化 B.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C.集中性城市化与分散性城市化 D.平衡型城市化与偏差型城市化 上一题下一题 (10/25)单项选择题 第10题 规划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依据是城市的人口规模和 A.用地规模 B.产业规模 C.环境容量 D.财政实力 上一题下一题 (11/25)单项选择题 第11题 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者是英国记者 A.霍华德 B.欧姆斯特 C.柯布西耶 D.帕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2017年10月自考00292市政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市政学试卷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约产生于C A.公元前2500年 B.公元前3000年 C.公元前3500年 D.公元前4000年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B A.行政机关 B.权力机关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3.各学科对城市定义的表述中,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的是D A.地理学 B.统计学 C.城市社会学 D.城市经济学 4.近代市政发展开端于A A.1688年英国革命 B.1789年法国大革命 C·1835年英国通过《市团法案》D.1888年英国修订《地方政府组织法》 5.下列属于城市人民团体的是 A.市总工会 B.市基金会 C.市志愿者组织 D.市慈善总会 6.市政体制主要为议会市长制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英国 C.法国D.日本 7.下列属于直辖市的城市是B A.深圳 B.重庆 C.广州 D.南京 8.市政职能过程包括 A.市政决策、市政执行和市政反馈 B.市政决策、市政执行和市政控制 C.市政协调、市政执行和市政控制 D.市政预测、市政沟通和市政控制 9.城市化概念的提出者是 A.美国规划师佩里 B.西班牙工程师塞德 C.英国记者霍华德 D.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 10.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层面包括国家层面、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真题集锦

历年真题---- 201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更多学习考试免费资源关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C.上、中、下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B.取境 C.神韵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全国2015年10月自学考试00292《市政学》历年真题含答案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市政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292)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确定和划分城市的主要标准是( A ) A.城市人口规模 B.城市商业规模 C.城市面积大小 D.城市工业规模 2.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在于其 ( C ) A.高度聚集性 B.经济性 C.开放性 D.系统性 3.在我国,城市型聚落的最低层次单元是 ( A ) A.建制镇 B.建制县 C.村落 D. 社区 4.目前我国市民参与水、电等公用事业价格调整决策的主要方式是 ( C ) A.信访 B.参加社会团体 C.参加听证会 D.游行集会 5.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任期为每届 ( C ) 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四年 6. 日本各城市实行的市政体制是( B ) A. 市议会制 B.议会市长制 C.市长议会制 D.市委员会制 7.市政体制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取决于( A ) A.国家政体 B.生产力水平 C.民族习俗 D.历史传统 8.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对公用事业采取( C ) A.垂直管理原则 B.直接管理原则 C.分类管理原则 D.间接管理原则 9. 城市复杂的社会生活结构决定了西方国家市政职能( B ) A.形式的法制性 B.内容的广泛性 C.导向的服务性 D. 实现方式的多样性 10.人口城市化的基础是( A ) A.非农产业城市化 B. 地域城市化 C.经济城市化 D. 居民意识城市化 11.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却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属于城市化中的( D ) A. 集中性城市化 B.分散性城市化 C.低度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2020年4月全国自考市政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历年自考市政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9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指市政的() A.政治性B.历史性 C.整体性D.综合性 2.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这属于() A.城市政权说B.城市行政说 C.城市事务说D.城市政策说 3.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B.城市就业岗位少 C.人口增长量高D.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中国城市化的“蓄水池”是指() A.特大城市B.大城市 C.中等城市D.小城市 5.根据联合国的规定,老年型城市人口是指65岁以上老人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为()A.4%以下B.4—7% C.7%以上D.12%以上 6.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称为() A.小城市B.中等城市 C.大城市D.特大城市 7.一些企业或家庭为了克服其他企业或家庭的生产、生活活动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需要支出的费用或承担的福利损失,称为() A.“门槛”成本B.疏解成本 C.信息成本D.外部成本 8.国家政体和市政体制保持统一性的基础是() A.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B.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协调 1

C.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D.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民主 9.市政体制实行“强市长制”的代表国家是() A.英国B.日本 C.法国D.加拿大 10.中共市委领导作用的核心是() A.政治领导B.经济领导 C.思想领导D.组织领导 11.以下属于我国城市综合经济管理机构的是() A.市交通局B.市财政局 C.市地税局D.市审计局 12.市民参政和城市政治与行政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市民的文化构成B.市民的人格构成 C.市民的价值构成D.良好的市民素质 13.市民利益表达最为传统的方式是() A.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D.市民监督渠道 14.以下属于现代市政职能的是() A.治安防御B.道路交通 C.城市规划D.卫生健康 15.市政绩效管理的前提是() A.公务员的认同和共识B.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C.团队精神D.业绩评价 16.第一次打破了城市和农村在空间和形态上截然对立的旧观念的城市规划理论是 ()A.带形城市理论B.卫星城市理论 C.邻里单位理论D.“田园城市”理论 17.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城市规划和() A.修复性城市规划B.修建性城市规划 C.指导性城市规划D.建造性城市规划 18.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是() 2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 A. A. 《艺概》 B. B. 《沧浪诗话》 C. C. 《岁寒堂诗话》 D. D. 《石洲诗话》 正确答案:B 2.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 A. A. 冲淡 B. B. 典雅 C. C. 纤秾 D. D. 绮丽 正确答案:C 3. 刘勰《文心雕龙》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于个人性情和文章体式之间关系的理解的是()(教材南北朝部分,视频课件第七、八、九讲) A. A. 情采篇 B. B. 体性篇 C. C. 原道篇

D. D. 丽辞篇 正确答案:B 4.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以下哪位文论家的观点()(教材明代部分,视频课件二十二到二十四讲) A. A. 李贽 B. B. 袁宏道 C. C. 周敦颐 D.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 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 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 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 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

11. “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 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正确答案:清空 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正确答案:经国之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解释“知人论世”。(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孟子部分)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解析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 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 一、诗言志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 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二、孔子的文学思想 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主要内容有: 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 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 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 三、孟子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 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 “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 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 基本精神:尚用、尚质 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 “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 “天道自然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之所在者是道,不可以用言语去传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意的,把握了意,就可以忘了语言。“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其文学思想及(影响) 1、以自然朴素为美。(对礼教束缚自由个性具反抗批判意义,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2、“得意忘言”说。(对后世“不落言筌”和不可言传的意境追求有直接影响。) 3、超现实主义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想象能力,丰富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闪耀独创和批判光芒,对后世浪漫主义影响深远。) 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演进期) 刘歆将《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并列,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 一、毛诗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三百》被奉为经书。诗学严重地经学化、儒学化,这种情况集中地表现在《毛诗序》中。 《毛诗序》认为 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提出了“吟咏情性”理论。但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封建思想礼教来规范这种情。 2、诗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分为美刺、教化两个方面。“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歌的体裁:风雅颂,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起,发端和比喻兼有。 二、司马迁 其文学主张: 1、“发愤著书”说。(影响深远,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2、高度评价屈原及作品,充分肯定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 1、第一个为屈原作品作注的人:淮南王刘安——《离骚传》 2、司马迁完全赞同刘安的评价,在《史记》中为其立传,并大段引用《离骚传》原文,特别肯定了屈原作品“刺世直谏”的批判意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班固对屈原及作品的指责,反映正统思想理论的极端保守和落后。 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研究楚辞的专论——王逸的《楚辞章句序》。高度肯定其不朽价值和崇高地位。(为驳班固所作,王逸站在儒学经学立场,有一定局限和扭曲。) 四、王充《论衡》——“异人异书”“思想解放的先驱” 《论衡》的主要思想:针对当时虚伪浮华和因循模拟的文风,提出“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的文学主张。 超奇篇的主要内容:对作家的品评。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表现在: 1、提出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把读书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 鸿儒) 2、强调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创作好坏,有先天才气,也有后天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