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1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复习资料

10401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复习资料
10401自考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复习资料

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

1、《尚书.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诗经》,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三表”,“何为三表?”——“一: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

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

法。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

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

篇中。

9、荀子曾在《解弊》中批评墨子“弊

于用而不知文”。

10、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

害”。

11、《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

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他的观点

是: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他说文章

写作的精妙之处,是长期实践经验积

累的结果,并非语言所能表达的。

12、关于庄子“言意”关系的理论是: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不传

意”)。

13、《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

追求意在言外)

1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

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

较深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

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

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

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

愤著书"说)

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

《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

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

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

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

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

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

传》

6、《毛诗序》的中心内容是:强调诗

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关雎》

是表现“后妃之德”的诗篇。

7、《毛诗序》认为变风、变雅的产生,

是由于现实政治发生变化的结果。它

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

把文艺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联系

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的产

生,人民讽刺上政,是社会发展的结

果。

8、唐·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宋·欧

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都是对“发

愤著书”说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9、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

家,他的《论衡》主要是在哲学上阐

述他的进步主张。如《艺增》、

10、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

害”。

11、《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

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他的观点

是: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他说文章

写作的精妙之处,是长期实践经验积

累的结果,并非语言所能表达的。

12、关于庄子“言意”关系的理论是: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不传

意”)。

13、《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

追求意在言外)

14、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

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

较深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

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

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

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发

愤著书"说)

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

《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卫宏)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

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

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毛诗大序》)

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6、《毛诗序》的中心内容是:强调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关雎》是表现“后妃之德”的诗篇。

7、《毛诗序》认为变风、变雅的产生,是由于现实政治发生变化的结果。它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把文艺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的产生,人民讽刺上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8、唐·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宋·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都是对“发愤著书”说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9、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论衡》主要是在哲学上阐述他的进步主张。如《艺增》、

《超奇》、《自纪》,都是他在文学方面的见解。王充对“华而不实,伪而不真”这种文风,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疾虚妄”、“归实诚”的主张,对“虚妄”的文风进行了批判。

10、王充《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11、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二是宣上德,尽忠孝。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最早提出"文人相亲,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他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

2、曹丕提出用“审自以度人”的原则,克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毛病,这就是他作《典论·论文》的主旨。

3、“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典论·论文》

4、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论家是(曹丕)

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

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曹丕和

陆机)

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陆机

的《文赋》

7、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

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

相宜."这里的"会意"是指(具体构思)

8、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

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

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

是指(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

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9、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体大

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著作

是(《文心雕龙》)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是(道是其

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

的关系)

12、《文心雕龙·神思》“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研阅以穷照,驯致以驿词”“登山则情

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授于思,

言授于意”

13、刘勰指出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

不受时空的限制,想象可以飞越千载,

任意翱翔。思维活动一定要寂静地,

专注的,聚精会神的进行,让自己的

想象,上接千载,视通万里,眉眼之

间,浮现着风云变化的种种景色。主

观的想象不能离开客观的事物。

14、刘勰对作家的要求:一“积学”,

不断积累知识;二“酌理”,不断增长

才干;三“研阅”,不断提高对事物的

观察能力;四“怿辞”,逐渐掌握运用

文辞的技能。

15、《文心雕龙·情采》“情”指思想

感情,即文章的本质。属于思想内容

的范畴;“采”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

技巧,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

16、刘勰指出诗人与辞人创作态度的

不同,诗人以真实感情为基础,内容

饱满,真切动人,在形式方面,能量

体裁衣,修短适度,能够“要约而写

真”。辞人为要达到沽名钓誉的目的,

不惜生造感情,令人生厌,由于本末

倒置,遗真逐伪,文章必然“淫丽而

泛滥”。

17、《文心雕龙·物色》“物色”是客

观事物,是创作的客体。

18、《文心雕龙·知音》“知音”本指

善于欣赏音乐,这里借指对文学作品

的正确理解和评价。

19、“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

识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等出自《文心雕龙·知

音》。

20、《文心雕龙·序志》“文心”指作

文之用心,包括作文的纲领、方法,

体裁和文学批评。“雕龙”指作文如雕

刻龙纹一般,以此来比喻作文的精细

和要讲究文采。

21、阐述《文心雕龙》一书的大致内

容及其体例:一阐述自己关于文章写

作的基本观点;二论述文学的体裁问

题;三创作问题;四批评问题;五:

最后在《序志》篇里抒发了自己的远

大抱负,统领各篇。

2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格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

即文意,骨即文辞"

23、与《文心雕龙》一起,代表了齐梁

时期文学批评最高成就的是(《诗品》)

24、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直寻" )

25、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

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诗经》

和《楚辞》

26、钟嵘提倡“建安风力”;主张诗的

自然美,强调诗的形象性,提出“赋、

比、兴”的兼顾运用。反对形式主义

的诗风,抨击“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的哲理诗。

27、“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

味者也”为钟嵘所言,即“滋味说”

对诗歌艺术美的强调。

28、萧统的《文选序》揭示了“事出

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是选文的标准。

第四章:唐宋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

2、提出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主张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3、陈子昂的《修竹篇序》,表现了他关于诗歌复古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复古,具体地说,就是恢复“正始之音”。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4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5、"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情志寄托的批判。

6、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7、陈子昂受到皎然“复多而变少”的批评的原因是:他执着于超越六朝而恢复古道,故重于因袭而缺乏创新。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是最早的论诗绝句,它属于(组诗)。杜甫对南朝庾信的评价是“凌云健笔意纵横”。对初唐四杰的评价是:“王杨卢骆当时体,劣于汉魏尽风骚”。

9、皎然的诗论作品除《诗仪》一卷外,最重要的是《诗式》

10、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皎然。

11、皎然指出诗是“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12、皎然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真正奠基人。1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皎

然的《诗式·取境》。他评价康乐公(谢

灵运)的是:“但见情性,不

睹文字”。

14、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该诗的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5、“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

导人情”。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16、白居易对南朝文学的评价是“率

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对李、杜

的评价是“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

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

传者千余首。”“杜甫的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杜甫的诗句“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7、白居易关于诗的最高标准是“六

义”,他所取者在于“美刺兴比”(为

诗歌的最高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文

学应为时政而作,即“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除此之外,吟

咏性情之作皆不足道。他认为值得称

道者,不过陈、鲍、李、杜四人。

18、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

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造诣很高而体现

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格境界

19、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

是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20、韩愈对散文的艺术形式相当重视,

他认为“辞不足不可以成为文”。

21、司空图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品》,

描述了诗的二十四种艺术风格。司空

图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难

就难在品味,因此他说:“愚以为辩于

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22、司空图论“味”,是对钟嵘以来的

诗歌艺术境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司

空图要求诗人的情意寓于语言、物象

之中,而寄于语言、物象之外。寓于

其中与寄于其外的统一,就是有艺术

境界,就是有味。《诗品》强调的“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实际上是诗“味”

说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与皎然所谓的“但见性情,

不睹文字”,是一样的意思。

23、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

者"理论的唐代诗论家是司空图

24、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

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25、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来

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的古代诗论家是

司空图

26、欧阳修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

袖。他认为“道”是主要的,在道与

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

里的观点是"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这

也是对当时徒事辞采藻丽文风的针

砭。他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的脱

离现实的倾向。重道而不废文。

27、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古代文论家是

宋代欧阳修

28、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

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

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

的《答谢民师书》。苏轼提倡“辞达”

说,所谓“辞达”就是充分表现事物,

力求生动明晰。苏轼还强调“神似”,

反对“形似”。他指出自然成文的文论

观点。他非常赞赏司空图论诗“味在

咸酸之外”的主张。他的主导倾向是:

豪迈、奔放的浪漫派精神。

29、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传统学说为

主,他与秦观、张耒、晁补之齐名,

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是江西诗派

的开山祖。

30、黄庭坚重视文学的思想内容,《答

洪驹父书》提出“凡作一文,皆须有

宗有趣”。要求“宗趣”,旨在重视思

想内容。他论诗影响最大的是在语言

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提出“无一字

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的方法。

31、黄庭坚批评苏轼的文章是:“东坡

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

其轨也”。

32、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

点是词应"别是一家" 这是她对宋代词家进行针砭的理论依据,也是婉约派词论的核心主张。她论词宗主婉约派,强调音乐美和抒情性。

33、李清照的《论词》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的专论,探讨了词的发展过程。李清照强调音韵和谐,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和“词语尘下”。

34、《题酒边词》为胡寅所作。

35、“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出自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36、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严羽《沧浪诗话》。针对时弊,严羽提出“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要有眼力,辨认真伪邪正。以禅喻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艺术的特点。

37、“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出自严羽的《沧浪诗话》

38、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的古代诗论家是宋代严羽

39、提出"诗有别材"、"别趣"说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

40、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严羽。这里他已体会到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不同。41、“悟”的含义:一,学习鉴赏前人的作品要“悟”。二,诗歌创作要“悟”。

42、严羽评价诗歌的最高标准是“入神”。他评价抒情诗主要强调“气象”和“兴趣”(形象、意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趣)。

第五章金元明清

1、元好问在《论诗十三首》中主要讲了以下几点对诗歌的意见:一,主张刚健豪壮的风格,反对纤弱柔靡的诗风;二,提倡清新自然,反对雕琢;三,提倡亲身体验,反对一味模仿。

2、元好问的《论诗十三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

风有巨大功绩

3、《词源》分上、下两卷,上卷论音

律;下卷论词的鉴赏和创作。

4、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包括《雌

木兰》《女状元》《翠乡梦》《渔阳弄》),

以及唯一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南词

叙录》。

5、李贽"童心"说的"童心"就是真心.《童

心说》是李贽表现其进步思想的代表

作。

6、提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李贽

7、名解:“童心”就是真心,就是清

洗了封建伦常教条束缚和蒙蔽的“最

初一念之本心”,它不是一般所谓的

“真情实感”,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

的真情实感。

8、李贽既然肯定了“童心”,就必然

要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即不以

儒学教条的是非为是非,而以童心之

是非为是非,人们判断是非,只能从

自己的真心出发。“童心”既失,人就

成了假人,文就成了假文,只有出自

“童心”,才能有真正的好作品,按照

这个标准,李贽肯定了《西厢记》、《水

浒传》等具有反封建意义的进步文学

作品。

9、汤显祖的《牡丹亭记题词》一文突

出的强调了一个“情”字,表明汤显

祖于文学创作主张以“情”为主。他

说过“世总为情”,认为人事都以情主

宰,因而一切文学作品也应以情主宰,

这种主张,可以概括为“主情说”。他

还把这种“情”明确地与“理”对立

起来,强调“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

有。”他在这里强调的

“情”,实质上就是李贽所强调的“童

心”。由于强调情,他明确地声言自己

进行戏剧创作是“为情所使”。

10、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戏剧论

著中比较突出的一部。

11、王骥德很重视戏剧的音乐格律问

题。他主张戏曲语言要文俚相间,雅

俗共赏。

12、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袁宏道

13、钟惺属于明代“竟陵派”他们在

“性灵”中特举“幽深孤峭”之旨。

14、明代小说批评或理论主要涉及的

问题:小说地位问题,艺术虚构问题,

典型塑造问题,语言通俗问题。

15、冯梦龙的贡献是:从事通俗文学

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他的《三

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

世恒言》)。

16、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

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以文运事"

和"因文生事"

17、"《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

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

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

也只是一样."这段文论作者是金圣叹。

18、金圣叹是清初小说理论的批评家。

他为人“倜傥离奇”,又“好评论奇书

小说”。他评点了《庄子》、《离骚》、《史

记》、杜诗、《水浒》。他还删改了大团

圆的《西厢记》为止于草桥惊梦的古

典悲剧,称(《第六才子书》)。

19、李渔戏曲理论的代表作是《闲情

偶寄》。戏曲理论又分词曲部和演习

部。他关于戏曲创作的理论,有一个

根本点,就是强调要从观众出发,注

重戏剧的舞台演出。也就是要注意(群

众性和演出效果)。

20、李渔认为戏曲创作在"立主脑",他

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

物和中心情节

21、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

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闲

情偶寄》

22、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

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叶燮

的《原诗》

23、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

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

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

论家是叶燮.

24、《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识。

25、“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这句话出自叶燮的《原诗》。26、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祯)

27、所谓“神韵”就是不论写景抒情,都力求含蓄,表现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

28、王士祯在《鬲津草堂诗集序》中极力称赞“冲淡”、“自然”、“清奇”。

29、王士祯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30、“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安际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石头记缘起》。31、刘大櫆与方苞、姚鼐统称为桐城三祖

32、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随园诗话》

33、袁枚论诗提倡“性灵说”,他认为“诗之传者,都自性灵。”

34、袁枚的《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提出了“诗有工拙,而无古今”的观点。 35、为了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相抗,袁枚提出了"性灵"说。 36、清代大力肯定花部批评雅部的理论家是:焦循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第一章:先秦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是:崇尚自然 ,反对人文。

6、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

《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

静 "的精神状态.

7、《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

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

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

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 意

在言外 "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

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中国古代

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

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中《庄

子》一书的文艺思想有着较深的关系.

第二章:两汉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 "的特点,认为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

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

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

基础上的扩展.

3、《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上

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4、《毛诗大序》说:"故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 ,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 5、《毛诗大

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

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6、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 疾虚妄 "(《佚文篇》),这也建立在其

自然论的基础上.

7、王充在《论衡》多处提到"增",它有

两层含义:一是妄增,即是说假话;二是

妥增,则是在不悖事理的前提下,对语

言表达来一点夸大其辞的修饰,对事情

描摹得更鲜明.这种"增"就很像文学创

作中的夸张手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

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

之关系.即所谓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

科八种.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

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

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玚和刘桢 .

4、《典论·论文》说,"夫文本而未异,

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 诗

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也." 5、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

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

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6、《典论·论文》

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

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

点.

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文学理论

批评论著,按时间先后是《典论·论

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8、教材指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

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9、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十类,

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

"诗缘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而不受"

止乎礼义"束缚产生了巨大作用.

10、在艺术技巧方面,还特别提出了几

个重要的原则,即"其会意也尚巧 ,其遣

言也遗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

宣."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

巧,其遣言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

色之相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

"是指词藻问题 ,"音声迭代"指语言的

音乐美.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

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

艳. 1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

其内容, 文是其表现形式.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

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

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宇

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

品类,则是万物之文.狭义的文当即是

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 15、教材认

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

合流的含义.

16、《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

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

18、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

19、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的因素: 才,艺,学,习 ,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20、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 "、"远奥"、"精约"、"显附"、" 繁缛 "、"壮丽 "、"新奇"、"轻靡".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轻健的语言表达 .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的作者

7

分别是曹丕、陆机、刘勰、钟嵘 .

23、《诗品》与《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24、在诗歌创作实践上,《诗品》品评了汉魏至齐梁 122 位诗人的五言诗. 25、钟嵘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直寻 ".

26、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心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 性灵 ". 27、钟嵘诗论的根

本主张是提倡" 自然英旨 "(见《诗品

序》),强调感情真挚.

28、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

胜语,多非补假 ,皆由直寻 "(见《诗品

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

崇尚清新自然.

29、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

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

学范畴.

30、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 风

力 "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

" 风力 "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

品.

31、钟嵘所最欣赏的诗人都符合"风力"

与"丹彩"均备的标准,这实际上为他所

憧憬的" 建安风力 "树立了标准.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

义焉:一曰兴 ,二曰比 ,三曰赋 ."

第四章:唐宋

1、陈子昂的《修竹篇序》,就是他诗

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2、" 汉魏风骨 ,

晋宋莫传"是陈子昂对齐梁文学提出的

尖锐批评.

3、"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

齐梁诗风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微的

情志寄托的批判.

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中,对齐梁文学提出了"彩丽竞繁而兴

寄都绝"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判,

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

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 兴寄 "和" 风骨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

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

警.

5、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

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

书中有所引录.

6、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

创造规律.而他关于内在艺术规律的探

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

7、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

子的" 养气 "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

论.

8、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

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

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

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9、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惟陈

言之务去"的观点,使他的古文理论高

于前人.

10、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诗者,根情,

苗言,华声,实义."是该诗的内容与形式

的统一。他强调诗的最高标准是"六义

",而对“六义”,他所取者在于“美刺

兴比”(最高标准)也就是主张用诗歌

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

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11、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

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 "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

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

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12、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

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 滋味 "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13、司空

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第五章:金元明清

1、欧阳修晚年作《六一诗话》,开诗

论中诗话之一体.

2、教材认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

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

"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

书》),反对"道未足而强言",片面追求文

辞。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的脱离

现实的倾向。 3、" 诗穷而后工 "是欧

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

得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

4、苏轼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

"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

横生."苏轼提倡“辞达”说,强调“神

似”反对“形似”

5、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苏轼提出" 随

物赋形 "的主张,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 6、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诗与词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 "的著名观点,这也是婉约派词论的核心主张。

7、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 故实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

9、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 "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

10、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 妙悟 "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11、"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 "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12、"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 "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13、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 ,曰音节 ."

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尽矣,蔑以加以!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15、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祯、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16、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声心画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17、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

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

了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

18、《词源》是张炎晚年之作,是李清照

词论著作《论词》之后最为重要的一

家词论专著.

19、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

确立了" 雅正 "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

提出了" 清空 "的审美要求,三,他还提

出了" 意趣 "的审美要求.

20、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 ,

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

涩晦味."

21、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的《水

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

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

清空中有意趣 ,无笔力者未易到."

22、李贽认为:"《水浒传》者, 发愤之

所作也."将之与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

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一

样的地位.

23、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明代前

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

后来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

头.

24、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三袁”为代

表,其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

出了" 独抒性灵 "的口号.

25、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

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

" 童心 "说是一致的

26、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

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

为"天下六才子书".他的文学评论尤以

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7、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

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28、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

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

《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

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 ,《水浒》

是因文生事 ."

29、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

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

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

之主脑也."(《闲情偶寄》)

30、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

《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

《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

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31、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

"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

个方面.

32、教材认为王士祯"神韵"说主张对

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

字, 尽得风流 ."

33、教材指出:《艺概》以少总多,以点

带面,史与论并重且能生发,在写作方

法上显示出刘勰《文心雕龙》影响的

痕迹.

第一章:先

1、"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

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

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

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

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2、"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

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

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

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

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

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

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

全一致了.

3、"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

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

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

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

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

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

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

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两汉

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2、"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

3、"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4、"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

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

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

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

作个性.

2、"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

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

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

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

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结后来刘勰"

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

3、"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

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

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

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

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

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

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

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4、"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

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

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

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

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直寻"和"

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

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然

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

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

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说:"观古今胜

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

掉书袋的数事用典,而是语言自然明晓.

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

碎,所以"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

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

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

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将"兴"

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

想特征.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

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

滋味"的关键所在.

6、"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

作品的重要尺度.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

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国古代文

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

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

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

也".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

本审美范畴.

第四章:唐宋

1、"兴寄"和"风骨"说:这是陈子昂诗歌

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

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2、"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

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

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

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

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

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

要,深入采掘.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

这是难能可贵的.

3、"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

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

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

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

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

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

4、"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

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

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

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

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

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

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

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

学理论.

5、"为时"、"为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

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所谓的"为

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济人病,

裨补时缺".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张

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

生活的苦难."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

来暴露"时缺",提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

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该列入儒家文

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发

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

6、"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7、"四外"说:司空图所说的"四外",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谓"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8、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

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妙悟"是创作才能的一种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诗人要把领会诗歌艺术的

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

10、"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

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

体、诗境的实相."兴趣"的"兴"在古典诗

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

"、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

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

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

味.

1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

"、"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别

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

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

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

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

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第五章金元明清

1、"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

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

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

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

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

要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

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

的直接理论源头.

2、"性灵"说: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

其中三袁中的袁宏道更是"独抒性灵".

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

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

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

3、“为文计”说,金圣叹还研究了写

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方法,提出“为

文计”说,即围绕作品的主题选择和

处理这些历史素材。作家可以对历史

事实采取剪裁和夸张的手法,还可以

通过想象填补故事的缺陷与空白。

4、"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

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

出的结论.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

",《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

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

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

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

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

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

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

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

文学.

5、"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

人物和中心情节.其所谓"立言之本意",

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

而作.

6、"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诗歌理论的

核心内容.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

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

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

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

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

然,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

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

中月一样.

7、"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是袁枚诗

学的最高价值标准.性灵说主张诗歌所

表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无关

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

性灵说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

艺术创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学

古中求变.在审美方面,性灵说主张风

趣,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凸现轻

松活泼的个性表现.

简答题

1、简述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序》中的主要理论观点?

○1《修竹篇序》中提出的有关诗歌的

理论观点,其核心是复古,具体的说,

就是恢复“正始之音”。○2反对齐梁

文学“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3提出“兴寄”的问题,也就是托物寄

兴,抒写情性。 2、简述杜甫关于文学

遗产的继承理论?

《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诗论诗的文学

批评形式。

1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2杜甫提出的对待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态度是:(“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在实践中,杜甫就是一个真正作到了以“多师”为师,非常虚心地向前人学习的大诗人。中唐元稹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

3、阐述皎然对于诗歌的意境学说?

1他认为,最好的诗应当讲究“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的,故云“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他提倡(“假象见意”)。就是主张借助形象来传情达意。他又提出了(“诗情缘境发”)。他认为,诗歌要通过描绘“境”来抒发思想感情。所谓(“缘境不尽曰情”),即是说抒情性最强的应当是通过“境”来表现而给人以无穷回味的。他所说的“境”,指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能够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典型的生活环境或精神状态。

○2皎然所谓“境”,既要求外观(“气象氤氲”),又要求内涵(“意度盘礴”),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构

思的产物。

3皎然把有无意境和意境创造的程度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主要艺术标准。他认为,诗作的艺术效果首先是由“取境”决定的。他要求“取境”要独创,即立意新颖、形象独特、语言精粹;创造出的意境要自然,“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描绘意境要“状飞动之趣”,即要用(动态美)。

4、论述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和意义?中唐的文学复古,在散文方面为首的是韩愈。古文运动的主旨,从内容说,是复兴儒学,从形式说,是改革文体。

古文运动(名解)是中唐的文学复古,

意在政治上的补偏救弊;古文运动的

具体出发点,则在于纠正思想上对儒

学的偏离。排斥异端是佛、道的宗旨。

仁义与文辞有本、末之分,对文章来

说,儒道是最要紧的。而儒道的修养,

一方面需积久之功,不可急于求成;

一方面又需有坚毅之志。不可为“势

力”(包括当时影响很大的佛、道势力)

所诱,这鲜明的表现了韩愈倡导文章

复古的基本宗旨。

○1韩愈强调学习古文,应以古为法,

因此强调“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

观”。○

2学古而又不能食古不化,因袭陈

言。○

3关于气、言、声的关系问题,强调以

气为主,实际上是针对过分追求文辞

声律而割裂文气的某些骈文而言的,

也就是气盛言宜的道理。

5、简述韩柳古文运动理论的意图?

(韩、柳理论的不同主张?)

韩、柳都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就韩

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来说,柳宗元其

实并不完全与韩一致,但因为他与韩

愈同时着力于古文写作,并有极高的

成就,故后人常以韩、柳并称。

○1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主张,与韩愈最

大的区别是对“道”的理解不同,韩

愈之“道”,纯为儒道。柳宗元并

不反对儒道,但他吸收了道家的“自

然之道”。他对佛教思想也能接受。

2由于“道”有所区别,韩、柳对文章

复古所师法的对象也不尽一致。韩愈

独尊儒学,故强调“师古圣贤

12

人”。

○3柳还提出要“参之《庄》、《老》以

肆其端”可见他取途较广,这也使得

他的散文在内容及形式上与韩文

都有所不同。

○4柳宗元强调“文者以明道”,这一

点与韩愈相同,柳宗元也一样的重

“文”。柳宗元还对散文艺术提出了

奥而且明,通而且节,清而且重的要

求。

6、简述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在

开端指出洪驹父的文章“但少古人绳

墨”,而结尾处又提出“不可守绳墨令

俭陋也”?

因为守绳墨与不守绳墨有个发展的过

程,守绳墨可看作是学诗的入门,不

守绳墨则是作诗之极致。这种主张具

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反映了学诗由入

门到成熟的不同阶段。如果把守绳墨

和不守绳墨,理解为学诗不可不循法,

而作诗又不可囿于法,这才是创作的

正路。黄庭坚的本意也在于此。

7、简述胡寅的《题酒边词》的词论?

1作者认为,词曲是古代乐府的继续和

发展,是诗的一种,他反对把词与诗

对立起来。○

2胡寅也揭示了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他

认为,词更主要的是接受了楚词,特

别是《离骚》的传统,具有类似“变

风变雅”的特征,它的抒情性更强,

甚而至于“怨而迫、哀而伤”,不尽合

乎“礼义”,甚至相去“益远”。所谓

“止乎礼义则异”,即指词有突破传统

礼义之处。这种观点不同于正统儒家

的“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诗教,

作者肯定了词的进步方向,对词的发

展有促进作用。

3胡寅特别推崇苏轼的词,他认为苏词

开拓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风格,

能使人奋发、向上,陶冶出高尚的情操。对豪放派词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4胡寅很重视作者的品德修养,他认为词的风格是作者人格的反映。 8、简述李清照与胡寅的词论?

不同点:○

1如何看待以诗为词?词与诗的关系问题?○

2围绕苏词的评价有所不同,李清照对其基本否定,胡寅高度推崇。○3对婉约与豪放的不同看法。○

4音律与合乐的问不同。(296—302页)

9、联系《岁寒堂诗话》论述张戒论诗的主要特点;

○1言志为本,咏物为工,是张戒论诗的基本主张。“言志”就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诗的目的和

出发点。“咏物”指描写自然景物,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言志”并不废“咏物”,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寄托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他用“意味”说明艺术性的重要。对艺术性,他提出了三个因素:情真、味长、气胜。

○2思想内容强调“情真”,艺术表现要求“中的”。张戒强调“因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他提出诗

歌创作必须“中的”的主张。“中的”包括抒情和写景,即要求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使所描写的对象形象鲜明生动,情深而意切,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做到“中的”,就要要求诗歌创作要感物而动,因情而发,抓住彼时彼地具体而生动的感受,作出形象的描绘,才能充分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

3对诗歌的艺术风格,他赞赏古朴自然,反对雕琢字句、以议论为诗、追求用事用韵;他强调诗歌必须委婉含蓄,反对详尽浅露,提倡正而有礼,反对怨怒、俚俗等等。 10、简述明代小说理论?

1明初期,主要围绕着剪灯新化等大型

文言小说系列,出现了不少评论,是

文言小说理论发展的高潮。○

2明中期,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出现,

出现了许多通俗小说,以历史语义小

说最多,历史真实。对历史语言的问

题等作了深入的研究,成为白话小说

理论的正式开始,但很多小说理论问

题还没有涉及。

○3明后期,小说理论与批评达到高

潮,这时期的小说创作也达到了高潮,

如《金瓶梅》。

11、简述金圣叹关于小说典型人物塑

造的见解?

关于典型人物塑造的理论是金圣叹小

说理论的核心内容。

1他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写人物,而

《水浒》最大的成就是把一百零八人

的性格都写出来。○

2金圣叹把气质作为典型的必备条件,

他要发掘人物的内心奥秘,把灵魂深

处的东西展示出来。○

3金圣叹强调小说人物的语言应符合

人物的个性。○

4他还注意到了人物语言与其政治观

点应该一致。 12、简述李渔关于戏曲

创作的理论观点?

○1他非常强调结构(即对主题、题

材,人物,情节等的组织与处理)。他

主张在动笔之前,对这些问题

应该先有成局在胸。

○2李渔不仅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

而且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

“减头绪”等使剧本主题突出,

结构严谨的方法。

○3李渔也很重视戏剧语言,他主张

戏剧语言应该“贵浅显”,“重机趣”,

“戒浮泛”,“忌填塞”,“字分

南北”,“意取尖新”,“少用方言”等。

他还特别强调宾白的重要性,认为“宾

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 13、李渔对

戏曲理论的贡献?

李渔的戏曲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明王

骥德的主张,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元明

以来戏曲艺术实践的丰富经验,揭示

了戏剧创作和演出的艺术法则。

14、简述李渔的“立主脑”、“密针线”、

“减头绪”等的结构方法?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了结构的

重要性,还提出了“立主脑”、“密针

线”、“减头绪”等使剧本主题突出的

结构严谨的方法。

○1在“立主脑”(名解)中,他要求

每个剧本都要有鲜明的主题,要突出

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反对“逐

节铺成,有如散金碎玉”,使全剧成为

“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强调次要人

物、次要情节要为主要人物服务,为

了立主脑,须减头绪,须集中笔墨,

文情专一,这样的戏观众容易接受。

2在“密针线”中,他要求故事情节前

后要统一,主要情节要考虑埋伏和照

映,使整个剧本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3在“减头绪”中,他要求作家要以

“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使剧作思

路不分,文情专一。

○4他还在“脱窠臼”中主张创新,反

对抄袭。在“戒荒唐”中主张所写的

事应合于人情物理,在“审虚实”

中,他还提出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的处理问题,和典型化的问题。 15、

简述叶燮《原诗》的“理、事、情”

的意义和内涵?

1叶燮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自然现象与

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理、事、情”三

者来概括。所谓“理”就是事物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事”就是事物的

客观存在;“情”就是事物千姿万态的

情状。

2表现客观事物的“理、事、情”是现

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有机统一。同时,

叶燮还以泰山出云为例,具体而生动

地说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极其复杂的变异,从而指出反映“理、事、情”的诗歌,必须要有新意,要有独创性,无论题材和风格都应多样化。 16、简述叶燮《原诗》“才、识、胆、力”的关系?

○1概括的指出客观存在的“理、事、情”,必须通过诗人主观的“才、识、胆、力”来表现,才能产生

诗歌。他认为“才”是进行创作的艺术才能,“识”是诗人对客观规律和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胆”是诗人敢想敢言的创造精神,“力”是诗人的艺术独创性。

2 “才、识、胆、力”反映着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侧面,四者的关系是交相为济,而以“识”为先。“识”决定着“才”,影响着“胆”,支配着“力”。诗人的命意发言,,一一皆从识见中流布。

○3无“识”之人,犹如“两脚书橱”,虽“记诵日多”,但“多益为累”,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当然不

可能“为至文以立极”了。叶燮还进一步指出,“识”不是凭空而来,是从研究客观事物中得来。 17、简述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

○1刘大櫆论文的中心,是他的神气音节说。他所谓的“神”,是指形成文章艺术风格的内在精神;“气”则

是指体现艺术风格的气势。这二者的关系,神是本体,气是具体体现。即神通过气来体现,气受神的制约。所以他说“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神气是文章的最精处,神又是气的精处。

2用神气论文,毕竟很抽象,使人不易捉摸。因此他又把它具体化,提出由音节求神气,由字句求音节的主张。音节字句是神气的具体体现。他同时又强调熟读涵咏,认为要领会文章的神气,必须朗读。○

3以神气音节论文,的确是刘大櫆在古代散文艺术理论上的新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精彩试题含问题详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 、(庄子的)“虚静”说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真题集锦

历年真题---- 201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更多学习考试免费资源关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C.上、中、下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B.取境 C.神韵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范文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考查教材宋元明部分) A. A. 《艺概》 B. B. 《沧浪诗话》 C. C. 《岁寒堂诗话》 D. D. 《石洲诗话》 正确答案:B 2.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景象符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哪一品()(教材隋唐五代文论,视频课件第十五至十八讲) A. A. 冲淡 B. B. 典雅 C. C. 纤秾 D. D. 绮丽 正确答案:C 3. 刘勰《文心雕龙》中,能够体现作者对于个人性情和文章体式之间关系的理解的是()(教材南北朝部分,视频课件第七、八、九讲) A. A. 情采篇 B. B. 体性篇 C. C. 原道篇

D. D. 丽辞篇 正确答案:B 4.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以下哪位文论家的观点()(教材明代部分,视频课件二十二到二十四讲) A. A. 李贽 B. B. 袁宏道 C. C. 周敦颐 D.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元九书》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白居易 6.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提出“发愤著书”的是()。

正确答案:司马迁 7.大音希声,()。 正确答案:大象无形 8.梁启超对小说的看法体现在他的论文()中。正确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9.“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李贽 10.“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袁枚

11. “诗穷而后工”的提出者是()。 正确答案:欧阳修 12.张炎在《词源》中,认为词创作的最高标准是()。正确答案:清空 13.盖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正确答案:经国之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解释“知人论世”。(教材先秦部分,课件孟子部分)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解析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 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 一、诗言志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 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二、孔子的文学思想 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主要内容有: 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 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 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 三、孟子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 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 “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 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 基本精神:尚用、尚质 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 “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 “天道自然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之所在者是道,不可以用言语去传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意的,把握了意,就可以忘了语言。“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其文学思想及(影响) 1、以自然朴素为美。(对礼教束缚自由个性具反抗批判意义,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2、“得意忘言”说。(对后世“不落言筌”和不可言传的意境追求有直接影响。) 3、超现实主义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想象能力,丰富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闪耀独创和批判光芒,对后世浪漫主义影响深远。) 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演进期) 刘歆将《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并列,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 一、毛诗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三百》被奉为经书。诗学严重地经学化、儒学化,这种情况集中地表现在《毛诗序》中。 《毛诗序》认为 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提出了“吟咏情性”理论。但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封建思想礼教来规范这种情。 2、诗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分为美刺、教化两个方面。“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歌的体裁:风雅颂,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起,发端和比喻兼有。 二、司马迁 其文学主张: 1、“发愤著书”说。(影响深远,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2、高度评价屈原及作品,充分肯定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 1、第一个为屈原作品作注的人:淮南王刘安——《离骚传》 2、司马迁完全赞同刘安的评价,在《史记》中为其立传,并大段引用《离骚传》原文,特别肯定了屈原作品“刺世直谏”的批判意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班固对屈原及作品的指责,反映正统思想理论的极端保守和落后。 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研究楚辞的专论——王逸的《楚辞章句序》。高度肯定其不朽价值和崇高地位。(为驳班固所作,王逸站在儒学经学立场,有一定局限和扭曲。) 四、王充《论衡》——“异人异书”“思想解放的先驱” 《论衡》的主要思想:针对当时虚伪浮华和因循模拟的文风,提出“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的文学主张。 超奇篇的主要内容:对作家的品评。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表现在: 1、提出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把读书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 鸿儒) 2、强调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创作好坏,有先天才气,也有后天学习。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往届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 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答: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答: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讲先 一、填空题 1.孔子、孟子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 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 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 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 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孔子的)“文质”说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孔子的)“辞达”说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选读相关考点及试题答案 自学考试资料 西方文论选读试题 (课程代码08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会饮》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 图 D、康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3、贺拉斯是哪个时期的文论家() A、古希腊 B、文艺复兴 C、罗马 D、启蒙时代 4、谁将“太一”作为宇宙和艺术的本原() A、普罗提诺 B、高尼罗 C、托马斯·阿奎那 D、但丁 5、哪一位文论家的文化可称为“教父神学”的文论?()

A、托马斯·阿奎那 B、维柯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6、下面哪一位文论家的文艺思想是以神学的本体论为前提的() A、普罗提诺 B、奥古斯丁 C、托马斯·阿奎那 D、锡德尼 7、卡斯特尔维屈罗是哪个国家的文论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8、下面哪一篇文论讨论了“严肃剧”?() A、《论戏剧诗》 B、《拉奥孔》 C、《悲剧的诞生》 D、《拉辛与莎士比亚》 9、为实证式文学研究开辟道路的是() A、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 B、泰纳的《艺术哲学》 C、桑克蒂斯的《论但丁》 D、兰波的《致保尔·德梅尼》 10、下面哪一位文论家说“文学史就是灵魂史”?() A、海德格尔 B、叔本华 C、尼采 D、勃兰克斯 11、谁把酒神精神作为悲剧的起源?()

A、王尔德 B、莱辛 C、萨特 D、歌德 12、《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的作者是() A、萨义德 B、肖沃尔特 C、萨特 D、费什 13、哈桑是() A、现代主义文论家 B、唯美主义文论家 C、神学文论家 D、后现代主义文论家 14、认为小说的形式结构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具有同源同构性的是() A、歌德 B、哥德曼 C、萨特 D、弗洛伊德 15、新历史主义是哪个世纪兴起的一股文论思潮?() A、20 B、19 C、18 D、14 16、“光韵”是哪一位文论家使用的范围?() A、克罗齐 B、伽达默尔 C、本雅明 D、但丁 17、被称为“三M”之一的文论家是() A、萨义德 B、萨特 C、马尔库塞 D、巴尔扎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