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的故事范文

中秋月饼的故事范文
中秋月饼的故事范文

中秋月饼的故事范文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

《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中秋节的六大经典传说故事

小编整理:说起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都想到了象征美好团圆的月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细数下流传最广的中秋节六大神话传说故事,配以当代知名画家王家训老师的传神画作,添点节日的气氛,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愉快!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

月饼的来历

月饼的来历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

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言道出中秋之夜城乡日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出是用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

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吃月饼的来历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目都有美丽的传说。这些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表现了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这天夜晚,皓月当空,秋风送爽。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心中充满喜悦。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庆祝中秋佳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专家们认为,这是由古代祭祀先农的典礼演变而来的。一年丰收了,收获庄稼之前要先祭祀先农。后来出现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古时人们把明月看作吉祥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 嫦娥奔月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把土地晒得冒烟,把庄稼烤得枯焦,老百姓也热得活不下去了。那时候,有个名字叫羿的人。他的力气特别大,能够拉开万斤宝弓,射死大蛇猛兽。并很同情受难的百姓,他用足力气弯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吓得认了错,羿才留下它,让它早出晚归,为百姓多做好事。 从那以后,羿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后来,羿娶了一个名字叫嫦娥的姑娘做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丽、勤劳,心地善良,她常把羿打猎射到的野兽,分给乡亲们。有一天,羿上山打猎,路上碰见一位道士。道士对羿说:“你为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劳。我送你一包神药,要是吃上半包,就会长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会成仙升天。”羿把神药拿回家,交给嫦娥保管。他准备找个合适的时候,和嫦娥分吃这包神药,夫妻长生不老,永不分离。 羿射太阳出名以后,有很多人向他学武艺。他的徒弟里有一个叫逢蒙的人,也向他学习射箭的本领。逢蒙表面对羿很恭敬,可是心肠很坏。他知道羿的家里藏着神药,就暗自想出坏主意。这一年的八月十五,并带徒弟出去打猎。 傍晚的时候,逢蒙一个人偷偷溜回来,闯进嫦娥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神药。嫦娥大声喊叫,可是羿打猎还没有回来,哪里能听见?为了不让神药落到无耻的逢蒙手里,嫦娥只好打开药包,把神药全部吞进嘴里。突然,嫦娥觉得自己的身子像燕子一样轻,不由自主飞出窗口,飘飘荡荡飞上了天空。嫦娥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家园,她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住在广寒宫里。 羿回家后听说这件事,赶紧追出门去,可是已经晚了!只见圆圆的月亮上,隐隐约约有嫦娥的影子。乡亲们说嫦娥还会回来,劝羿耐心等待。第二年八月十五,羿想念嫦娥,就拿出嫦娥爱吃的水果,摆在院子里,还做了圆圆的月饼,表示团圆的心意,盼望嫦娥回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嫦娥还是没有回来。慢慢地,人间也就有了过节的习惯,每到八月十五,都要准备月饼、水果等食品。 中秋节又要到了,商店里早早就有各色月饼堆积如色彩缤纷的小山。中秋节,我们为什么还要

【中秋节】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20xx年中秋佳节即将到来,那肯定少不了吃月饼。那你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吗?你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吗?这里就告诉大家,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及有关中秋节月饼的传说等方面内容。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

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中秋的10个小故事

关于中秋的10个小故事! 中秋节就要到了,平时忙碌的我们都要在这一天停下来与家人团聚。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月亮,孩子们是不是都很好奇呢?在那样一个静谧又美好的夜晚,不妨将那些流传已久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 故事一:月亮十五个门 天上有个月亮,月亮里住着一个姑娘。还有一个天狗给她看门。月亮有十五个门。每个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门打开一个,门一打开,就露出一个小月牙儿。初二再打开一个,月牙儿又大一点,一直到十五,圆圆的月亮就全露出来了。 从十六开始,月亮姑娘又一天关上一个门,到三十,月亮门全关上了,也就看不见月亮了。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年年这样。 不知道是哪一年,来了一个叫亚西的男人。这个亚西是个窥视癖,爱好悄没声地跑到月亮门外偷着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气急了,把所有的门“啪、啪、啪”全关上了。 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这可糟了,天下的人们以为月亮被天狗吃了,说这是“月食”,就拿出铁桶、铜盆,“当当当”、“当当当”地敲起来,亚西听见有动静,吓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关上的门打开,给天下的人照亮。 故事二:兔爷的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 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 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

中秋月饼小故事范文

中秋月饼小故事范文 中秋月饼小故事【1】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 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 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

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民国年间,以南京月饼市场为例,是广式、苏式和本地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 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 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不布置橱窗,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秋月饼小故事【2】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关于吃月饼这个传统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1,如果说我确实有所成就的话,那也只是因为我坚信不断尝试就会成功。遇到挫折时,你可以暂时把问题放一放,一味纠结不仅无济于事,有时反倒使情况更糟。先去读一本好书、见见久未谋面的好友或去户外骑游一番;再回头看待问题,你或许会感到柳暗花明。这样做后,别忘了多加反省:“为什么这个方法会奏效?下次能不能做得更好呢?”看你定的是什么目标,这种方法可以被反复有效应用。如果你坚定不移地持续提升自己,最后成功肯定非你莫属。孜孜不倦向来无敌。 2,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执政为民,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3,关于吃月饼这个传统的来历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唐朝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当时地球被10个太阳包围着。有一天10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巨大的热量几乎把地球烤焦了。多亏一位名叫后羿的神箭手射下

了9个太阳,地球才被保住。为了奖励后羿,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种长生不老药,但是王母警告他必须正当使用。然而后羿没有理会王母娘娘的警告,他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变成了一个暴君。后羿美丽的妻子嫦娥对他的暴行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她偷走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上逃避后羿的狂怒。从此就有了关于月宫仙子嫦娥,这个月亮上的美丽女人的传说。 关于吃月饼这个传统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There are two legends which claim to explain the tradition of eating mooncakes. 我们在翻译“关于......”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about,而本句翻译用了which引导定语从句claim to explain......,换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让句式更新颖。大家可以记住这个用法哦。 一个是唐朝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当时地球被10个太阳包围着。 One Tang Dynasty myth holds that the Earth once had 10 suns circling it. hold在这里用的很地道,汉语的两个半句,翻译成英文,用一个that就给衔接上了,可见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汉语句子的结构,如果自己能把意思表达

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故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 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 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吃月饼、赏月亮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我吃过五分钱 一个的月饼,也吃过二十多块钱一个的月饼。现代月饼在继承明清传 统形式的基础上,制作更精美,口味更繁多。不同的地区的月饼以其 独具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美;苏 式月饼松脆、香酥、甜咸适口;潮式月饼以糖冬瓜为馅,滋润、松脆。 月饼除象征团圆的传统圆形之外,还有正方、八角、三角、长方等形状,其内中包馅有冰糖、豆沙、莲蓉、五仁、百果、枣泥、火腿、蛋黄、叉烧等数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其饼面图案无不与月亮相关,如“嫦娥奔月”、“月宫蟾兔”、“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精美的图案不但烘 托了中秋佳节的祥和气氛,而且也增加了节日的诗情画意。今天,我 们选购或品尝月饼时注重的是月饼的包装款式和口味,却很少去了解 她的文化内涵。下面,我摘录一些中秋吃月饼的传说,与朋友们共享。 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 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很多志士慕名前来 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 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不过,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 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 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 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 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因为 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 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 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 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 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 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传说二

中秋节讲给孩子听的趣味小故事

中秋节讲给孩子听的趣味小故事 导读:中秋节对着天上又圆又亮的月亮,孩子们是不是都很好奇呢?在那样一个静谧又美好的夜晚,不妨将那些流传已久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 故事一: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故事二: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故事三:月亮为什么这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们就

聚集在一块杵米磨谷,歌唱丰收。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间有一拱美丽的虹桥相连,从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难,特别是八月十五满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许多身穿五彩达戈纹衣裳的姑娘,背着装满谷子的藤篓,一个接一个地攀上虹桥,登上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每到月圆的时候,它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满枝繁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们听老人说:“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进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灾祛病,青春不老。” 那时的月亮不象如今这么亮,颜色一片昏黄。姑娘们登上月宫,摘下桂花掺进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颗颗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儿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个姑娘想登虹桥上月宫,采一枝桂花舂米给久病的妈妈熬稀饭。她背上沉沉的藤篓攀上虹桥,没想到刚走进月亮,虹桥“喀啦”一声断落了。姑娘想妈妈眼泪汪汪,从此再也回不了家乡。她每天都在桂花树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细又细,匀又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细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圆了,姑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了,就把细腻洁白的细粉洒到人间,白白的米粉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化作了如水的清辉,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净。姑娘望着月光下静谧安宁的村庄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长寿,妈妈健康,家中平安,年年丰收。这时候,部落里的老人也会指着月亮对后生们说:“孩子们呵,你们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儿为什么格外亮吗?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乡,把洁白的

中秋吃月饼由来故事

中秋吃月饼由来故事 中秋节就要到了,那么对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中秋节吃月饼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来 月饼是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恋。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

赏赐进士。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中秋节的五个经典故事传说

中秋节的五个经典故事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动人 故事传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小故事之一---丑女无盐拜月 丑女无盐是战国时期齐国人,芳名钟离春。相传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 大之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一年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无盐正在拜月, 齐宣王偶然看到月光下的无盐,觉得她美丽出众,风姿超群,便立她为王后,中秋拜 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小故事之二---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 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 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 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小故事之三——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 的英雄,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 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 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 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 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 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 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有一次,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转身打开百宝匣, 拿出不死药自己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 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悲痛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之月饼里的秘密》读后感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之月饼里的秘密》读后感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套书非常有趣,里面的知识有很多,如,有说春节的,有说端午节的,还有说清明节的。但是让我记 忆最深刻的还是说中秋节——《月饼里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它就会告诉你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节气“白露”和“秋分”之间。天文学上的秋分点,正好 是太阳照射到地球赤道上,这时一天的白天和夜晚很长。八月十五,约在“秋分”前后,俗称“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圆,又称 为“月夕”,也有人认为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在中间,所 以通称为“中秋”。这仅仅只是一篇小文章,却包含着许多的知识。后面的知识更是络绎不绝! 翻开后面的几页,开始说《月饼里的秘密》的故事了。在六百多年前,元朝首都大都城外有一个小村庄,叫忠义村。这里住着 几十户人家,他们大部分是前朝官员的后代。甲主的孩子总是欺 负老百姓的孩子,并且还不能反抗。所谓甲主就是监视老百姓的人,大元的统治者怕老百姓造反,将每二十家编为一甲,派一个 大元的人当甲主。有一次,有五、六个壮丁造反了,一位聪明的 钟爷爷急忙地劝架,可是并没有人听。最后造反的人都被砍断了

手。 读到这儿,我不禁难过了起来,以前的老百姓是多么无助, 多么弱小,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后来,钟爷爷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全村的妇女一些特殊的月饼,并发给全村的人。这些月饼里都塞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除夕夜,反大元!”据说,几个月后赫赫的元朝就灭亡了。一 个新的朝代——明朝建立了,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页。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凡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冲动,应该多动动脑子。我们还应该牢牢地记住中秋节的习俗,不要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要只是在微信上和父母说一句冰冰 凉凉的问候,最重要的还是和父母一起度过中秋节!

月饼历史来源

月饼历史来源 文章来源:港轩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的说法。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也不是早已有之,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月饼的起源传说很多,做法和特色异彩纷呈。 (港轩月饼) 一段与“祭”和“战”的故事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所以,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并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逐渐地,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

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此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 明清以降“大生产”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民国年间,以南京月饼市场为例,是广式、苏式和本地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不布置橱窗,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风俗远播日越韩 除了海外华人,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过中秋,不过所食之物并不都是月饼。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习俗,称作“月见”。赏月习俗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吃月饼有所不同,日本人赏月时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这种团子类似包裹着各类馅料的包子。平时日本人也吃月饼,主要是广式月饼,但不一定在中秋时吃。 韩国阴历的八月十五称为“秋夕”,源于中国。韩国人过秋夕除了全家团聚,更为重要的是祭祖和扫墓。秋夕的清晨,韩国家家户户都会摆好新谷、水果酒、松饼、芋头汤和各式各样的水果祭拜祖先。祭祖仪式完毕后,大人们将祭酒喝掉,然后开始吃团圆早饭。越南中秋与中国大体类似,不过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的渴望。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当晚,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

关于月饼的故事

关于月饼的故事 (一)据说这个版本是最为真实的: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二)这个版本比较模糊,与另外两个版本都有些关联: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见闻》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尽是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有关月饼初见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苏东坡曾称赞月饼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酥油,饴是饴糖。 到了元代,相传有一次中秋节前,泰州人士张士成暗中串联,把写着「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灭元朝的纸条,藏在月饼中互相传送,相互联络。到了中秋的晚上,家家吃罢月饼,纷纷夺取菜刀,造反起义,反抗元朝统治者,从此以后,吃月饼之风大盛,以纪念这一节日。 到了明朝,祭月之风甚行。明世宗还派官员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这是专门宫朝廷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时,中秋还在大内禁宫中举行祭月活动。 (三)这个版本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历史典故:月饼的传说

历史典故:月饼的传说 导读: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团结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

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历史典故:月饼的传说】 1.月亮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 2.关于黄河的传说历史典故 3.历史典故:月老的传说 4.历史典故:日月潭的传说 5.凤凰鸟的传说历史典故 6.「历史典故」 7.历史典故:精卫填海的传说 8.历史典故:九寨沟的传说 上文是关于历史典故:月饼的传说,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月饼美食英语介绍

The moon cake, first originated in the Tang army celebrate a victory food。Tang Gaozu, general of the army Li Jing conquests Hsiungnu, in August fifteen. At that time some Turpan ‘s people doing business in changan offer the bread to the Tang emperor to celebrate a victory. Emperor Li Yuan took over the gorgeous cake box, took out a round cake, laughing refers to the air the Moon said: "Hu cake should be invited to toad"Finish let the cake to grant a reward among the secretary eat togeth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u Zimu's "dream Liang Lu" one book, already has a "moon cakes" is a word, But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moon cakes taste, description, is the Ming Dynasty "West Lake Tour" was recorded in log, Mid Autumn Festival in August 15th that left, folk phase with moon cakes, take the meaning of reunion. To the Qing Dynasty, records on the cakes more and more and more sophisticated production. Moon symbolizes reunion,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will eat the product. Night at the festival, people also eat some watermelon, fruit, grapefruit and other fruit reunion, praying for his family to live a happy, sweet, safety. Mid Autumn Festival to eat moon cake, and eat dumplings dragon, Lantern Festival to eat Glutinous Rice Balls, is China's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people had moon cake as a symbol of auspicious, happy . Whenever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the bright moon hung high in the

月饼里的故事

《月饼里的故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x,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大班绘本活动《月饼里的故事》。 本次活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活动方法、说活动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评委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对于教材分析我是这样理解的 中秋节马上就到了,孩子们对中秋节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吃月饼了。而《月饼里的故事》正是以月饼为主线,讲述了老奶奶将故事做进月饼、并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小姑娘来吃月饼、讲故事的过程。借助《月饼里的故事》这个绘本活动,以月饼为主题来引出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让孩子了解全国各地的不同民俗习惯如赏月、吃月饼、祭拜月神、庆团圆等……同时,与我们如今的国情相符合,让孩子们通过活动感受我国传统佳节的快乐,以此来引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故事内容不断的理解和探索我将其设计为一节侧重语言发展的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结合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1)欣赏故事,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中国各地不同的风

俗习惯。 (2)参与游戏,体验用准确的词语和优美连贯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个教学活动重难点的处理 活动重点: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体验用准确的词语和优美连贯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表达愿望强烈,而有时则会词不达意,通过活动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活动难点:欣赏故事,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中国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让孩子了解中秋节是为了与家人团聚,以及全国各地的不同风俗如赏月、吃月饼、祭拜月神…… 活动准备:事先我会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1)《月饼里的故事》ppt课件 (2)中秋节习俗的flash动画 (3)活动中需要的月饼礼物 二、说活动方法 1 示范法: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为幼儿提供模仿范 例,便于幼儿的理解和掌握。 2 讲解法:教师利用语言和图片向幼儿讲述月饼里的故 事,加深幼儿对中秋节的印象。 3 游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月饼礼物的游戏,如 “词语接龙”“听话游戏”“悄悄话”等,最后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