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

合集下载

武威藏西夏文《志公大师十二时歌》译释

武威藏西夏文《志公大师十二时歌》译释

酉星丛窒呈Q!i:Q兰Tan gu t Rese arch武威藏西夏文《志公大师十二时歌》译释口杜建录于光建摘要:本文在武威藏西夏文写本((志公大师十二时歌》译释的基础上,考证《志公大师十二时歌》不是志公的著作,而是唐末五代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佚名的禅宗修持俚曲。

西夏文本所依据的底本是北宋《景德传灯录》中的《志公和尚十二时颂》,西夏高僧在翻译的过程中又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说明。

武威西夏文写本《志公大师十二时歌》的出土,反映出禅宗在西夏佛教各宗派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禅宗信仰在西夏境内的兴盛。

关键词:西夏;《志公大师十二时歌));佛教;禅宗作者简介:杜建录(1962一),男,汉族,宁夏同心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夏学研究;于光建(1981一),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武威市博物馆文博馆员,主要从事西夏历史与文献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与文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H001)。

西夏文《志公大师十二时歌》,1989年3页纸粘结而成。

四边缺字,卷首完整,末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亥母洞出土,武尾残,大字下方及左面的小字是对上面及威市博物馆藏,编号6750,《中国藏西夏文右面大字所作的注解。

第2行大字“彘鲍藤献》编号G31.032[6750】[1J 516-520。

土黄色蒂熊愿现效糠数”,意为“道圆祖师时持依丝棉纸,楷书手抄,字体分为大小两种,其经解”,表明注解者是道圆祖师。

中大字66行,行3-14字不等。

除首行和第一、武威藏西夏文《志公大师十二时2行外,每行大字下均有两行小字,第10行歌》释文和11行之间又添加1行小字,小字行2-24武威藏西夏文《志公大师十二时歌》残字不等。

页面宽17厘米,总长120厘米,由存寅时至戌时,但酉时和戌时较残,尤其是戌时非常残,几乎无法辨识。

限于篇幅,本非/文只解读正文,注解另文考释,兹录文如下。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五则治疗眼疾古方考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五则治疗眼疾古方考

中 图分 类 号 : 0 2 R 9
Anno a i n o v ng e c i i n o s a e o e hih t to n Fi e Ta ut Pr s rpto s f r Die s f Ey s W c W e e Une r h d i ih c n r a t e n He s uihe g
宵 摩隧蘑称 嚣
2O1 2 V o . 3 N O. 11 4
医 文 史 献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五则治疗眼疾古方考
梁松 涛
(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 中心科技史研究所 , 河北 保定 0 10 ) 70 2
摘要
通过 对黑水城 出土的五则西夏 文药方进行 了翻译 、 释读 与考校 , 为此 系列药方应为治疗眼疾之方。第一 方为通 认
本西 夏 文第一 个 药方 共 4 2字 , 3味药组 成 。第
8字 , 3昧药 组成 。第 三个 药 方 共 16 3 方, 刊布 于《 俄藏黑水城文献》 1 册 , 第 O 编号为 M . 二 个 药方 共 3 邶 N 9 1医书 , 9 1 …, 3 O.1 第 ~ 2页 共 4行 [ 页 (4 9 似 字 , 味药组成。 此 1— ) 6 第四个药方共 14 ,1 0 字 1 味药组成。 2字 , 2味药 组成 。此 五个 药方 只 有 乎 和前 文 不相衔 接 ,俄藏 黑水 城文 献》公 布 照片显 第 五个 药方 共 7 《 示 , 一 明显 的粘 和痕迹 , 有 粘接处 还 可看 到残 留的两 笔两 夏 文字 ]第 14行 4 , ~ 2字为第 1 个药 方 , 5 8 第 — 行 3 字 为 第 2药 方 , 9 l 8 第 ~ 7行 16字 为第 3个药 3 方 , 1~ 8行 14字 为 第 4个 药 方 , 2 ~ 4行 第 82 0 书写 ,

西夏文 《经律异相》 卷十五“优波离为佛剃发得入第四禅一”释考 *

西夏文 《经律异相》 卷十五“优波离为佛剃发得入第四禅一”释考 *

对译 :1 .大 元 同天 下 一 统 世 上 独尊 福 智 名 德 主 2 . 当今 皇 帝 圣 寿 万 岁 3 .敕奉 一 全 大 藏 经
印制 流通
第3 1 7 页 :1 .锍籀 媵散娥
散彘缀
2 .花得瞰糙
卷 ,由南朝僧曼 、宝唱纂集而成。现存西夏文 经 律 异相》 为第 5 0 卷 ,是 2 0世纪初 出土于宁夏灵武 的元
容 进 行译 注研 究 ( 限 于篇 幅 ,第 3 1 9页第 6~1 2 行 之 全 卷第 一 至第 六 品 名 、第 3 2 0页 第 1 ~ 8行 之 全 卷 第
对 译 :1 .经律 异 相卷 十五 第 ( 声 闻学无 三 第 僧部 四第) 为 3 .智 胜 4 .神 功 5 .天 奉 道 禄 广 民 治礼 集 德盛 皇 太 后 [ 梁 ]氏
西夏 佛 教 史 、 翻 译 史 和 西 夏 语 言研 究 提 供
第3 1 6页 :1 .芾 灸 陋 微 獭彘缝 幅 2 .筛簿旅 效 鬏疆 酸桶

欷 毵带 受 就
参考。
散 彘缀
3 . 蕊
[ 中图分类号]G 2 5 6 ;H 2 1 1 . 7
[ 文献 标 志码 ]E [ 文章 编号 ]1 0 0 5 -8 2 1 4 ( 2 0 1 3 ) 1 2 —0 l 1 0 一O 3 《 经 律 异 相》 是 中 土 一 部 现 存 最 早 、影 响 广 泛 的 佛 教 类 书 ,也 是 一 部 重 要 的佛 教 故 事 总 集 。 全 书 5 0

黢抵
对译 :1 .敕 奉 太子 寿长千秋使 见 大德 十一 年六 月二 十二 日 2 .皇 3 .大藏经 五十 [ 部] 印 流通
第3 1 9页 ( 1 - 5 行) :1 . 嫩讹矾猁觳

西夏文化资料

西夏文化资料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

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河西走廊及其北部地区建国,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因地理位置居于中原的西部,史称“西夏”。

夏毅宗时期,西夏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与宋辽对峙。

兴儒学,提倡中原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

夏惠宗时期,宋朝因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于1071年在熙河之战中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

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童贯率六路宋军伐夏。

崇宗向宋臣服,国势日趋衰微。

公元1115年,金朝兴起,辽、宋、西夏三国鼎立局面被破坏。

辽朝和北宋先后被金所灭,西夏经济转而被金朝掌控。

此后蒙古帝国崛起,六次侵入西夏拆散金夏同盟。

西夏内部多次发生弑君内乱,经济趋于崩溃。

公元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其臣民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屠戮,除极少数逃出以外,其余均被蒙古人灭绝。

从而党项族很快就消失在历史中。

1国号编辑西夏,本名“大夏”,简称夏,源于地名,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唐古特、西朝。

同时亦有河西之称。

因位于中原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2历史编辑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环青海湖地区,西夏皇族拓跋氏本为汉将李陵之遗裔,到唐时有功被赐为李氏,实际则为恢复李氏。

唐朝时迁居陕北。

因平乱有功被唐帝封为夏州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与宋朝。

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继迁不愿投降而再次立国,并且取得辽帝的册封。

李继迁采取连辽抵宋的方式,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

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夏景宗去世后,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太后与母党手中,史称母党专政时期。

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北宋趁机多次伐夏。

西夏抵御成功并击溃宋军,但是横山的丧失让防线出现破洞。

金朝崛起并灭辽、北宋后,西夏改臣服金朝,获得不少土地。

两国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

西夏钱币的种类和版别(二)

西夏钱币的种类和版别(二)

钱风韵,其为西夏崇宗大德年间所铸无疑。以后 再末见过出土。
大德通宝钱楷书对读,仅两品。
九天盛元宝
天盛元宝,西夏仁宗嵬名仁孝天盛年间(公 元 11491170 年)铸造的汉文钱。清代乾隆 15 年 (公元 1750 年),梁诗正等人奉敕撰编《钦定泉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
年号的,有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西夏桓宗嵬名纯 祐,辽和西夏都铸造了天庆元宝小平铜钱。西夏 天庆,文字匀整秀气,制造精整,和西夏大德、 天盛、乾祐一脉相承;辽天庆文字拙而粗犷,铸 造粗糙,和辽寿昌、乾统、大安诸钱一致。以前 诸家著录,泾渭分明。
天庆元宝传世和出土数量较少,总数在一百 枚以内,已发现的有小字、小字广穿、大字、大 样、挑元、背月等版别。以挑元、小字广穿为少
通使用。在流通使用中,根据残损情况,一般两 个顶一个、三个顶两个或五个顶三个,没有一定 之规。但交纳税赋,官府是不收。
西夏钱币,同样也有残次品。由于西夏铜材 缺乏,回炉重铸损耗大,为了节省铜材,尽可能 不回炉或少回炉,因此,西夏残次品钱币,比宋 钱相对就多一些。
残次品钱币,残缺形状不一,有一种残缺的 自然美。现选几枚西夏残次品钱币,作以欣赏。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
元 11711193 年)铸造的汉文小平钱。以乾祐为 年号,有后汉高祖刘、隐帝刘承,北汉刘、刘钧 和西夏仁宗嵬名仁孝,后汉铸有汉元通宝,北汉 没有铸钱,乾祐元宝为西夏仁宗铸造,为泉界公 认。
乾祐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是西夏王 朝的全盛时期。乾祐元宝分铜质和铁质两种,铜 少铁多,铁钱出土,动辄上万枚。铜钱版别有楷 书、行书,楷书中又有长元、短元、大字、大样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女书书法文化研究

女书文化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女书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对于女书文化的 争论主要集中在女书的起源、传承和性别政治等方面。研究成果包括对于女书文 字的考据、女书作品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于女书文化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 用的探讨。然而,关于女书的起源和传承仍存在许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 探讨。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然而,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游戏中容易陷入过度娱乐的 状态,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回归学习;幽默故事法的适用范围有限,对于一些复杂 的汉字难以找到相应的故事;互动式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会影响教 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四、结论与展望
1、进一步研究适用于非汉字文化圈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趣味性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与展望
2、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三、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结果
在实践中,趣味性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的汉字学 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参与度也大大增加。同时,学生在幽默故事法的引导下,开 始主动探究汉字的内涵,并尝试通过象形文字的演变来理解汉字的意思。在互动 式教学中,学生在听写比赛中互相学习,通过制作汉字卡片等方式也增进了彼此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和女书书法文化在多个方面存在和区别。在于它们都是汉 字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了汉字及其书写文化的魅力。同时,它们都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汉字文化圈西夏文与女书书法文化的与区别
然而,它们也存在明显的区别。西夏文是一种已经消亡的文字,虽然历史上 短暂流行,但现已经不再使用。而女书则是一种仍然在使用的文字,在湖南省江 永县等地仍有不少女性传承和运用。此外,西夏文和女书的字形、笔画特点和整 体风格也有所不同。

西夏文化简介

西夏文化简介

西夏文化简介西夏文化简介西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西夏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对西夏文化进行简要介绍。

历史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1038年。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党项族的李元昊,他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政权。

西夏王朝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建立时期、壮大时期和衰落时期。

在西夏王朝的统治下,西夏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在文化方面,西夏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注重文化建设,他们在教育、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西夏王朝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西夏王朝使用的是西夏文,它是一种汉字和党项字母相结合的文字。

西夏文的出现,标志着西夏王朝文化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2.教育:西夏王朝注重教育,设立了太学、书院等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3.文学:西夏王朝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史书等方面。

其中,以《西夏文大藏经》和《西夏文史料》最为著名。

艺术西夏王朝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

西夏王朝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结构为主,建筑风格受到了汉族和藏族的影响。

西夏王朝的绘画和雕塑也有着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壁画、佛像等方面。

宗教西夏王朝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和道教。

西夏王朝的统治者对佛教和道教十分尊重,他们在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西夏王朝的佛教艺术成就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西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夏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为西夏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西夏文化在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夏文《贞观政要》研究

西夏文《贞观政要》研究

西夏文《贞观政要》研究西夏文《贞观政要》研究西夏文《贞观政要》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政治文献,它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这部著作是西夏王朝时期编写的,内容丰富,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夏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资料。

《贞观政要》作为西夏文的政治著作,受到了唐朝《贞观政要》的影响。

可以说,《贞观政要》是一部在内容上具有西夏特色,体现了西夏政治思想的独立著作。

该书分为十六卷,内容主要涵盖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法律条文、军事事务、礼仪典章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以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一种崇尚贤能治国的政治理念。

在西夏王朝时期,贞观政权运行了较为稳定的政治体制。

《贞观政要》从政治机构的组织结构、官员的选拔流程、官员的职责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政权的运作模式。

该书还讨论了君主的权威和约束机制,强调了君主必须具备明断善治、勤政廉洁的素质,以及平等公正的执政理念。

同时,这本书还特别关注了部分重要政策和立法方面,如赋税制度、农业改革、干预市场经济等,可见当时西夏政府的政策思想与实践。

在军事方面,《贞观政要》也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书中论述了西夏王朝的军队组成、军队制度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内容。

在军队组织上,西夏王朝实行了平均耕战制度,即以屯田制度为基础,兼顾种粮和兵役培训。

这种制度确保了军队人员兼具作战和耕种能力,为西夏王朝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贞观政要》还记载了西夏王朝的礼仪制度和典章制度。

它详细阐述了祭祖祭神、受册封等重要仪式的过程,还详细规定了庙宇、神祠的修建要求,以及皇家宫殿、官方住宅的规划、装饰等内容。

通过对礼仪制度和典章制度的规定,可以看出西夏王朝对于社会秩序、宗族道德以及君主祭祀的重视。

西夏文《贞观政要》作为西夏王朝时期的政治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意义,也对于我们研究西夏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提供了可贵资料。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夏王朝时期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张澍(介侯),于嘉庆甲子年(1804)在家乡武威养病。

一日与友人共游清应寺。

寺内有碑亭,前后砌砖,封闭已久。

当地传闻,若启封则有风雹之灾。

张澍求知心切,请和尚拆封,再三要求不得准允。

最后张澍提出如有灾祸,愿意自己承担,才被允许。

拆开碑亭前面所砌封砖后,见一高碑,上面所刻文字体形方整,乍一看,好象都能认识,细看则无一字可识。

张澍认定碑后一定有文字,又令拆除后面封砖,果然见到碑的另一面刻有汉文,其中有建碑年款:“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戍十五年戊子建”。

“天佑民安”是西夏年号,张澍以此定碑前所刻不识文字为西夏国字。

这通石碑就是有名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

张澍的这一偶然发现不仅使这一重要文物重光于世,也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开始又为世人所知。

可以说张澍是第一个明确识别出西夏文字的学者。

他把这一重要发现记在《书西夏天佑民安碑后》一文中,于l837年收入《养素堂文集》卷十九中刊出。

稍后,清道光七年(1827)初尚龄所著《吉金所见录》一书中,引用清朝金石学家刘青园在武威发现的数瓮古钱中,除有不少西夏年号的汉文钱外,还有所谓“梵字钱”。

他把梵字钱上得文字和《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碑阳文字对照后,知道所谓“梵宇钱”即为西夏文钱。

张澍和刘青园两位学者的发现,并未很快引起中外专家的注意。

特别是西方学者,到十九世纪末才真正解决辨认西夏文的问题,而在此之前,英、法诸国学者竟为识别西夏文字打了二十多年的笔墨官司。

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所修建的居庸关云台门洞内,刻有六种文字,至十九世纪中期尚有—种不能识别。

1870年英国人伟烈(A.Wylia)考定为“女真文字”。

十二年后,法国学者德维利亚(Deveria)判定此种不识文字不是女真文,因为它与已知河南开封的女真文宴台碑不同,怀疑它可能是西夏文。

又经过十三年,即1895年,他再次撰文论述这种文字为西夏文,但仍不敢决断。

直至1898年他考证了《凉州碑》后,在《西夏国字研究》一文中,才确认这种文字就是西夏文。

而这时上距张澍发现《凉州碑》已近一个世纪,距张澍所识公诸于世也已有六十多年了。

本世纪初,法国人毛里斯(M.G.Morlsse)发表了《西夏语言和文字的解读》一文,这是对得自我国的三卷泥金字西夏文《妙法莲华经》的研究成果。

他识出了不少西夏字,并注意到西夏宾语在前、动词在后的语法顺序,指出西夏语和藏语语法有相似的现象,还找出了一些西夏语虚字。

毛氏的研究进展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的,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然而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毛氏的成功大半得力于一位中国学者。

原来此经的第一卷第一页不象其他页那样以绀纸书写,而是以白色纸抄写,在西夏字的右方已有工整秀丽的汉字注释。

这样看来,在毛氏之前已有中国学者试通其文,由于此人的精心研究并获得成效,才使毛里斯有思考的锁钥,循此继进,取得更新的成果。

此人是何许人呢?据中央民族学院贾敬颜先生考证,他就是清末涉猎过西夏文的鹤龄。

西夏文成为死文字后,此人可推为第一个取得较大研究成果的人。

那么,西夏文字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西夏文字的创制者野利任荣野利任荣是党项族中的著名学者,学识渊博,对中国文化典籍非常精通。

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种典章制度的参与者和谋划者,曾受元昊委托亲自主持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

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为谟宁令(天大王)。

舌战群臣提倡务实在元昊继位之初,就准备废除父辈传下来的沿袭宋朝的繁琐的典章礼仪制度,而尽量突出党项民族意识和民族特色,但却遭到了一些大臣,尤其是前朝元老的激烈反对。

在西夏国内施行何种建国方略上,存在着两种方针、两套方法的斗争。

当时的大臣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两派截然不同的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一种意见主张完全照搬唐宋的那一套,认为他们的礼仪制度详实完备。

西夏落后,理应全盘宋化;另一种意见主张根据党项的实际情况稳步进行改革,反对照搬。

面对群臣截然不同的意见,何去何从,元昊神色凝重,一言不发。

就在这宫廷熙熙攘攘的辩论声中,野利任荣站了出来。

只听他对元昊和众大臣慷慨激昂地讲到: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兴旺,必须有一整套持之以恒的建国方略。

刚才诸位大臣认为要想使夏国富强,主张照搬中原宋朝的那套制度,这种说法太没道理了。

昔商鞅变法,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变革,秦国才成为一代霸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视兵备,因而国家才强大起来。

我们夏国的实际情况是党项族人与汉族人混居,民性强悍,喜欢打猎,经常与兵马打交道,没有礼乐诗书之气。

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顺着民族的习性,根据我们党项族人的风俗习惯进行奖罚。

我们党项族人的风俗习惯是人民喜欢征战,崇尚强悍,视战死沙场为荣,老死家中为耻。

只有这样,才可以与宋朝抗衡,征服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难道只有宋朝的区区礼仪就能打败敌人吗!此时此刻,宫廷内一片寂静,众大臣哑口无言,都被野利任荣纵横捭阖的话语深深折服了。

元昊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野利任荣这种强调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确定立国方针,进而进行改革的务实意见,深得元昊的心意和赞同,这场事关西夏何去何从,兴亡盛衰的立国方略的大辩论就这样以野利任荣的胜利而结束。

此后,元昊更加倚重野利任荣,视其为知己与心腹,无话不谈,放心地把建国的方略大计、典章制度,交给野利任荣指定与谋划。

元昊在改革礼乐时曾对野利任荣说:”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

这实在是采纳了野利任荣提倡务实的高见。

其实,野利任荣提出的务实精神,在元昊的倡导下,不仅在礼乐方面,在西夏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重实际、轻形式,善于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选择。

独居高楼创制西夏文字党项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随着党项族的社会发展,先进的文化形态在生产发展的孕育以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创击中有了最新的胚胎。

而文字的创制,正是这种胎动的客观显著表现。

主观上是党项族一直使用汉族文字,为了巩固民族语言,增强民族意识,忧国忧民的野利任荣认为创制一种作为党项族表征的党项文字势在必行。

在元昊的大力支持下,野利任荣独居一高楼上,根据汉字与藏文的若干特点,专心研修,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终于在短短几年后,既大庆元年(1036年)演绎出了西夏文字十二卷。

西夏文字是野利任荣仿照汉字的造字特点,多采用会意合成法,例如:取水和土的各一部分合成泥字,地和动的各一部分合成震字等。

西夏文字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被创制出来,既是党项民族富有智慧的表现,同时也为西夏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野利任荣创制出西夏文字后,元昊下令遵为“国字”。

颁布之时,群臣上表敬献颂词,举国庆贺,并改元(广运三年)为大庆元年以示庆祝。

为了推广这种文字,野利任荣派人到民间教习传授,帮助他们使用西夏文字记事,并不辞辛劳,亲自到过很多地方传授、解惑。

元昊规定西夏国内所有的文艺诰牒,一律都用新制夏字书写。

由于野利任荣的积极推行和大力提倡,西夏字便广泛地使用和迅速流行起来,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方面,都用新文字作为使用的工具。

经过应用,西夏字也逐渐演绎成一套如汉字楷、草、隶、篆书体的固定体式。

野利任荣创制西夏文字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西夏的主体居民党项族从来不曾有过自己的文字,他们在热情建立自己的政权时期,迅速创制新文字用以巩固民族语言,并从自己所熟悉的语言入手,来提高学习文字的效率,以利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社会的知识文化。

主持蕃字院翻译汉文典籍野利任荣创制出西夏文字后,元昊在国家的政权中设立了“蕃字院”。

元昊对蕃字院特别重视,特委任野得任荣来主持。

元昊同吐蕃、回鹘及西域各国往来文书,一律用西夏文字书写,由蕃字院担任撰写。

除此之外,野利任荣主持蕃字院,通过翻译汉文典籍,还学习汉族文化,掌握治理封建国家的一套本领。

在蕃字院中,由野利任荣主持翻译了《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汉文典籍为西夏文。

野利任荣还在党项和汉族官僚子弟内,选拔品学兼优者,让他们进入蕃字院学习,等到他们学业有成时,出题考问,根据他们的成绩,授以大小官职。

野利任荣的这种培养、选拔官吏,以科举取士的办法,对提高党项地主阶级的文化水平,意旨贵族豪强势力的扩大,巩固夏国封建政权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里希特霍芬2004-11-13 09:07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久已失传的西夏文字发现始末(文/ 史金波)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七月,为西夏民生国计操劳一生的野利任荣去世。

李元昊悲痛至极,三次前去祭奠,并且抚灵痛哭悲呼:“何夺我股肱之速也!”并给于厚葬,赠封为富平侯。

天盛十四年(1162年)仁宗仁孝又追封野利任荣为广惠王。

纵观野利任荣一生,他不仅是一个有成就的大学者,而且还是一个有作为的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野利任荣能把二者结合为一身,这在西夏国党项族人中是不多见的。

西夏文所记录的语言被称作西夏语,实际上是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的语言。

因党项人自称“弥”,所以称自己的语言为“弥”语,一般译成汉文为“蕃语”。

党项族和汉族因所操语言不同,在夏、宋关系中,还闹出了不小的纠葛。

元昊在已继承王位,尚未正式称帝时,就自称“兀卒”,汉文史籍记为“青天子”或“可汗”。

后来元昊向宋朝提出把“兀卒”二字改为“吾祖”。

宋朝的大臣们认为这是元昊想占宋朝皇帝的便宜。

双方关系趋于紧张。

其实“兀卒”乃是西夏语“皇帝”二字的译音。

元昊早有称帝之意,只是开始势力不够强大,慑于宋朝的压力,所以对宋往来只用西夏语“兀卒”之音,不译成汉语“皇帝”二字。

西夏灭亡后,西夏语历经元、明随着党项民族的逐渐被同化而消失,和西夏文成为死文字一样,它也成了一种无人会说的死语言。

在近代解读西夏文的过程中,西夏语的秘密也逐渐被揭开,经过反复比较研究,目前一般认为西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它除了有汉藏语系各语言都具备的共同特征,如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单音节词根占大多数、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等,还具有这一语系中藏缅语族的重要特点。

随着一些有价值的西夏文文献资料,特别是各种西夏文辞书的发现和整理,西夏学界对西夏语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对西夏语的构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它的特点可以描绘得比较具体。

(一)语音方面1.据西夏文字典《音同》和《五音切韵》所载,西夏语声母共分九大类: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牙音、齿头音、正齿音、喉音、来日舌齿音。

其中,舌上音音节最少,来日舌齿音音节最多。

2.西夏语声母有鼻冠音,这与藏缅语族中某些语言的特点相同。

此外,可能还有轻化鼻音,这种现象在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中也能找到。

3.据西夏文字典《文海》和《五音切韵》等文献资料证实,西夏语有平,上两个声调,平声九十七韵,上声八十六韵。

4.韵母中复韵母较为丰富,有开口、合口之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