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赏析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 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 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即使远在天涯, 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 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 所“辅”, 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 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 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 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 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 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 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 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 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 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 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 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因而 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 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 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 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 豪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赏析 ]相关文章:




典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典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ng)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

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供职于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首联:“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1、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 2、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 3、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 4、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5、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 6、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7、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8、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 9、青眼 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唐杜甫《短歌行》 10、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唐·李白《梁园吟》 11、柳营

古诗词中的常见典故

古诗词中的常见典故 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典故的含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按其来源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引用历史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几个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此外,经常入典的历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舆”,喻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羁绊的正义之士,或指诗人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与合作。 二、引用神话传说。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鸟”,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信。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 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见的还有:“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人”暗示了在外时间的长久,又表现出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回雁峰”,相传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达返回故国的愿望;“桂魄”“蟾桂”,代称月亮;“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常用来写男女爱情的忠贞;“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来咏怀与巫峡有关的古迹,或写男女恋情;“天狼”,表示有战事;“折桂”,指登科及第。

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导读:本文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简介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

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与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与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一作“蜀州”。据《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县置。”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⑵城阙(què ):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

⑸宦(huàn)游:出外做官。同:一作“俱”。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这句意思是像小儿女那般挥泪告别。 【作者简介】: 王勃简介与生平(本站最新考证) 王勃描写天地山水的诗。 【朗读节奏划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约作于乾封(唐高宗年号,公元666年正月—668年二月)年间,是王勃为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而作,是其游蜀之前供职于长安时期的作品。 【翻译】: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教时。 1、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2、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3、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5.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6.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8.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9.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1.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13.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唐诗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

唐诗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 作者:王勃朝代: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 这首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二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 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 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但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个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 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 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 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 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 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 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 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 诚挚的友谊能够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 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 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这首诗四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1、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 2、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 3、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 4、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5、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 6、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7、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8、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 9、青眼 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唐杜甫《短歌行》 10、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唐·李白《梁园吟》 11、柳营 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采薇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采薇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采 薇(节选)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采薇 》选自______,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___(体裁)。(2 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第四联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 (1)《诗经 小雅》,五言律诗 (2)①《采薇》表达戍卒内心孤独、无限悲伤的感情;②《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 赏析: 采薇一诗是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 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诗描 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 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 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 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 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 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 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 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 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苌弘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唐代诗人王勃 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 秦,指长安城附近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 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倒装句,意思京师 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 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处所。全句意为江边 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 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挥泪告别。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长安时候写。“少府”,唐朝对县尉通称。姓 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 此诗送别诗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 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 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情景,尾联点出“送”主题。全诗开 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 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 志向、豁达情趣和旷达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皇宫前面望楼。“城阙”,指唐帝 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 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 意思“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 这一句说送别地点。 “风 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 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杜少府要去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 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 出这两个地方形势和风貌。送别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 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五津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视力所及,用想象眼 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 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 就展开壮阔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彼此离别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人,离乡 背井, 已有一重别绪, 彼此在客居中话别, 又多了一重别绪; 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 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规定,却有其独到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 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 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 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永恒,无 所不在, 所抒发情感乐观豁达。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朋友之间表达深厚 情谊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一句话,意思: “在这即将分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对朋友叮咛,也自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鉴赏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鉴赏及翻译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 的一篇名作。题中“杜少府”姓杜而不详其名,少府,官名,即县尉;“之 任”,赴任;“蜀州”,唐时属剑南道,今四川省崇庆县。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之处和友人所往之地。首句说三秦(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护 卫着京城。京城,指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点明作者在京城送别友人。次句 说, 望着你所去的五津 (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则在一片迷蒙的风尘烟雾之中。

作者用一“望”字, 把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在一起, 暗示相隔虽远, 而彼此可通, 不用伤别。次联承接上联写出送别之意,意思说:我们彼此都是宦游之人(即在 外做官的人), 离别为寻常之事, 何用悲伤?三联进一层申述次联的“离别意”, 说只要我们彼此相知,友谊深厚,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比近邻,不会感到孤单 寂寞。末联概括前三联的意思,以不伤离别作结,说我们不必在分别的路口上, 像小孩一样都哭得眼泪沾湿了手巾。 本诗通过写送别, 表达了作者真挚深厚的友情, 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思 想感情。 全诗构思巧妙,以送别而不伤别为主题,层层围绕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展 示这个主题。首联从送别和友人所往之地的角度,说明相隔虽远而可相通;次联 从“同是宦游人”的角度,说分别乃寻常之事;三联从深厚友情的角度,说彼此 友情深厚,天涯亦是近邻。然后才水到渠成地归结出题意。虽然角度不同,但处 处扣住别意,扣住友情,没有悲伤,只有乐观和豁达,没有儿女般的依恋,只有 真诚的激励。 一扫一般送别诗的惆怅悲伤的情绪, 真实反映了初唐时期人们的精 神境界。 而“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也成为表达深厚友情而广为传诵的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3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3篇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勃这首诗,两联都用流水对,使读者不觉得它们是对句,只觉得像散文一样流利地抒写赠别的友谊,因而成为千秋名句。全诗如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一】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赏析二】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