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为群方之冠。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里把桂枝汤均列为第一张方剂,是耐人寻味的。
其加减方剂,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方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一涵义。
方中五味药物,分阴阳两类,即桂枝、生姜为阳,芍药、大枣为阴,至于炙甘草则介于阴阳之间而能兼顾。
本方的配伍意义:桂枝、生姜辛温为阳能发散卫分风邪,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荣分之阴,炙甘草温中补气,兼调荣卫而谐和阴阳。
凡服桂枝汤,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并应温覆衣服,微似汗出为佳。
若发汗不出,或汗出如水流漓,则病必不除。
用本方时以此为准。
在《伤寒论》113方中,有桂枝的计41方,以桂枝汤进行加减的则不下29方。
所以在临床中,桂枝汤的应用机会为多。
为此,我们不但应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还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印证,谨将临床有关医案附载于下,以供参考。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一、治疗荨麻疹: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
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
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荣卫不和,因发为风疹。
治宜驱风调和荣卫,方用桂枝汤原方,不增添一味,药后吸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二、治发热汗出:李又又,女,53岁。
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出之证,患病已一年。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
曾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
脉缓软,舌淡苔白。
辨为荣卫不和之证,为疏桂枝汤原方,服后取微汗,果然汗出而愈。
三、治汗出偏沮:孙xx,男,39岁。
患病为左半身经常汗出,而右半身则反无汗,左有汗而右无汗,界限分明。
切其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此证为阴阳气血不和,故汗出偏沮,而左右阴阳不相协和,致气血之乖决。
治宜调谐阴阳,令气血相和则愈。
用桂枝汤原方,服后啜粥取微汗,从此其病获痊。
桂枝汤加减的应用一、加味桂枝汤1.桂枝加桂汤:此方治疗火劫迫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于心胸证。
桂枝汤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作用

桂枝汤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作用【摘要】桂枝汤作为经典的中药方剂,以其独特的优势及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一直被沿用至今,并且在现代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临床上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笔者以下就对其在临床中的主要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药理学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桂枝汤提供参考。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药理学作用桂枝汤是出自医学大家张仲景地《伤寒论》中的经典古方,是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从古至今千百年以来,桂枝汤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直到如今,桂枝汤在现代多种疾病治疗中也表现出了确切而显著的疗效[1]。
近年来,随着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上的优势作用逐渐凸显,广受临床各界的关注,而桂枝汤作为经典古方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笔者以下就对桂枝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药理学作用进行了分析。
1桂枝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分析1.1桂枝汤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以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心律不齐为例,有学者应用桂枝汤合方辨证加减对60例心律不齐患者进行治疗,60例患者中包含了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甲亢性心脏病患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
经过治疗后60例患者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达到91.67%[2]。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桂枝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有增加患者心肌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
1.2桂枝汤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以妇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月经稀发为例,患者往往初潮偏迟、肾气不足、阳虚血亏,再加上患者受寒,就会导致患者血为寒凝,经脉不通,从而出现月经稀发、腹痛期短、色黯量少等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在治疗时需考虑从补肾养血、温经调冲入手。
应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温经散寒通络的功效,方中诸药合力发挥暖宫温肾填冲任、益气活血的功效,从而使患者营卫调、阴阳和,血脉通畅,最终达到经水自下的治疗目的[3]。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方证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与应用方剂之诊断标准,临床应用广泛。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为太阳中风证所作方剂。
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构成,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
桂枝汤对于外感与内伤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现临床上异病同治之特点。
1方证特征《伤寒杂病论》中第12条中记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音音恶寒,渐渐恶风,盒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归为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迟缓无力,归为阴弱。
发汗,汗出恶风,脉象浮缓是桂枝汤的主要特征。
微微出汗应在桂枝汤得到有效应用后所能产生的疗效。
2病症机理桂枝汤的主要病症机理称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因而,卫强则发热,卫强不能秘,营弱不能藏,汗自出。
在《内经》中提出:“阴在内阳之也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营卫和谐,从而阴阳协调,进而阴平阳秘。
桂枝汤证正是因为阴弱不能内守,阳强不能卫外,因此产生汗出病变。
3配伍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益阴养血,进而敛营止汗为臣。
两药相和杂揉,继而散邪敛汗,调肌表之营卫。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助桂枝解肌散邪,能暖胃止呕为助。
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益气和中,继而滋脾生津。
甘草甘平,故有安内攘外之功效,使之调和中气,调和表里,并以调和诸药矣,合桂枝及生姜方能扶卫气,桂枝汤本身与专门应用于发汗的方剂有所不同,其主治在于脾胃,配伍采用辛散、甘补与酸收合用,方能具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进而资助营卫,解肌散邪、调和阴阳与补益脾胃之功效。
4取药方式桂枝汤在服药方式上与其他方剂有所不同,具有特殊要求。
(1)“服己须臾,食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2)“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增加衣被,以达到“遍身漐絷,微似有汗”的目的。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桂枝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方剂之一,主要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
它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我有幸使用过桂枝汤来治疗一些病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临床应用体会。
首先,桂枝汤在治疗感冒发热方面非常有效。
感冒是人们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伴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因此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来治疗是非常合理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曾接诊过一个男性患者,他的症状是头痛、发热、身体酸痛,尤其是寒冷引起的症状更严重。
我根据他的症状给他开了桂枝汤来治疗。
使用后,他的体温迅速下降,头痛和肌肉疼痛也有所缓解。
通过桂枝汤的治疗,这位患者很快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并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
其次,桂枝汤还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它会导致月经量少,甚至停经,同时伴有腹痛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桂枝汤正好能够调理气血,温经散寒。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女性患者,她因为月经不调来就诊。
她的症状是月经量少、经期延长、腹痛等,经过详细的询问,我确定了她的诊断,并给她开了桂枝汤来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的月经恢复正常,疼痛也明显减轻。
通过使用桂枝汤来治疗月经不调,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她们对中医药的信任。
最后,桂枝汤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发现桂枝汤对于治疗慢性疼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有一定的效果。
这类疾病常常伴随着寒冷引起的痛苦、痉挛等症状。
桂枝汤在温经散寒的作用下,可以缓解痉挛,以及激活气血运行,促进病变组织康复。
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他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导致腰部疼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了进行物理治疗外,我还给他开了桂枝汤来调理气血。
使用后,患者的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同时感觉到腰部血液流动更畅通。
伤寒论医案

伤寒论医案桂枝汤1,原文《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原文《伤寒论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用前第一方。
)3,原文《伤寒论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方四。
4,原文《伤寒论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方五。
5,原文《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方十一。
(用前第一方。
)6,原文《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方十二。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7,原文《伤寒论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方十四。
(用前第十二方。
)8,原文《伤寒论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方十五。
(用前第十二方。
浅谈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敛阴血以和营 , 生姜 、 大枣 、 炙甘草 外助桂枝 以疏散 , 内益脾 胃又 肤 色一样 , 搔痒难忍 , 舌质淡 , 苔薄 白, 脉浮缓 , 证属 脾 胃虚寒 , 湿
17 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论》 . 《 方。即本方倍芍药而成 , 主治 1g 桑叶 1g 菊花 1g 蔓荆子 1g决明子 1g 夏枯草 1 g丹参 0, 0, 0, 2, 0, 0, 18 桂枝加桂 汤 :伤寒论》 . 《 方。即本方 重用 桂枝而成 , 具有
上 冲的奔豚气 。 19 桂枝加龙骨牡蛎 汤 : 金贵要 略》 . 《 方。即本方加龙 骨牡
太阳病误下 , 邪陷太阴之腹满 时痛者 。
不和 , 治宜疏风清热 , 调和营卫 , 桂枝汤 加味主之 : 桂枝 1g 自芍 0,
1g 甘草 6 , 2, g生姜 2片, 大枣 2枚 , , 2剂 水煎服。 二诊 : 目赤 流泪 , 出恶风 明显 减轻 , 汗 效不 更方 , 服 3剂。 再 药后痊愈 , 一直未复发 。 综上所述 , 桂枝汤方之妙用 , 仲景 大师精心探索 , 是 匠心巧运
气虚所致的营卫不和身痛之证 。
2 .临床 新 用
者们临床学 习与应用提供参考 。
2 1 可用于治疗湿 疹及皮 肤搔痒症 : 型病例 : X 男 , . 典 张 X,
用量合方, 主治太阳病发热恶寒, 渴心烦之表寒里热, 口 郁而不发 心 电图提示 , 动 脉供血 不足 , 冠状 证属 心 阳不振 , 脉淤 阻之胸 络
之证 。
痹 , 宜温 通心 阳 , 治 祛瘀 通络 , 枝 汤加 味主之 : 枝 1g 川穹 桂 桂 5,
桂枝汤方证要点及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证要点及临床应用桂枝汤的主治 1.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条)。
以上两条是桂枝汤的主症。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条)。
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太阳之要路,药力不及,故刺之以解其结,再与桂枝汤以解之。
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95条)。
营(阴)弱不能藏故汗出,卫(阳)强,阳浮于外则发热,是太阳中风的病理所在。
5.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条)。
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53条)。
“营气和”是说营气无病,“外不谐”,只是卫外之气不固。
病机在于卫气不与营气相和谐,也可用桂枝汤。
7.太阳病,外症未解,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条)。
言虽有当下之症,而外症未解,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
8.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发热者,未可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56条。
按“未可”二字从《金匮》增入,《伤寒论》失此二字)。
小便清而不短赤,知其发热仍在于表,虽有不大便之里证,当先发汗以解其表,这是进一步指出先表而后里的治则。
9.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条)。
此误治之症,误下而气上冲是邪正对抗所致,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汤以发表。
若不上冲,是邪气内陷,病变不一,故桂枝汤不可与也。
10.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条)。
误下邪引入里,便清谷是阳气下脱之危证,虽表证未除,而救里为急。
清谷已止,身痛未除,仍从表治。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讲解:余秋平整理:顾然* 焦招柱太阳病篇是伤寒论的重中之重,而桂枝汤是太阳病篇的首方,由此可见仲景对桂枝汤的重视程度。
桂枝汤绝不仅仅用于外感太阳病,因本方剂的特点是外调营卫,内调阴阳,故在临床应用上极为广泛,不仅可用于太阳、少阳、阳明经的外感,也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我们下面将就相关条文进行梳理,以资借鉴。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7] 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身疼痛的病人,实际是外邪留于肌表,导致营卫不和而致身痛。
病人感冒好了,吐泻也止了,但身痛长期不好,这是邪在肌腠、在肌表、在营卫层次。
我们有个病例,冠心病的病人,就是根据身疼痛,辨证邪气仍在于表,需解表,要用桂枝汤来治疗。
扶正调营卫,扶脾胃的正,解其外邪,来解决身痛的问题。
其实有许多治疗身痛的方剂都是桂枝汤打底,你看一下,桂枝新加汤就是桂枝汤打底,风湿病三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及治疗历节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也都是桂枝汤打底。
所以很多身疼痛是外邪在肌腠、营卫留而不去。
第一外邪居留,第二营卫不和、正气弱,因此用桂枝汤、桂枝新加汤、桂枝附子汤治疗的机会很多。
所以,邪气在表、邪在营卫很重要的辨证点就是“身疼痛”,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加以重视。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 桂枝汤证多见于太阴病体质,“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种太阴病体质的人,不管是发烧、打喷嚏、流清鼻涕,还是仅仅受了风邪,刚起病,脉浮,都可以用桂枝汤。
“太阴病”,普遍认为就是脾胃虚寒的体质,用“脉浮”,代表这是太阴病体质的人受凉感冒,这种人因为正气比较弱,一般发烧都不高。
发烧高不高和正气旺不旺有很大关系,正气弱的人发烧一般不高,甚至发不起来,所以根据发烧高低,可以大致判断正气强弱。
这种太阴病体质的人得了感冒,大抵需要用桂枝汤发汗,因为桂枝汤有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可以温脾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临床运用-曾荣修桂枝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及《金匮》呕吐哕下痢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主方,故凡中风寒杂病,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德而主之。
其病机营卫不调,桂枝汤为调和营卫之主方。
方药: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以下桂皮汤即指此)。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发散,温卫通阳为加;芍药酸收,益血养营为臣,桂枝君,芍药是关于发汗寓敛汗之旨。
芍药臣桂枝是于和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发散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诸药并可安中益气,五味配合,共奏解肌散邪,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功效。
临床中属营卫不调,且变证各异的证候,俱可投以此方,随证加味治之。
举案如下:一、湿温·杨煦女24(家人伴随来诊)1982年6月22日初诊,三天前因感冒发烧,服中西药后,汗出烧退,继后又烧,最高体温38.7度,目前仍发烧体痛、恶心、胃脘痞、肝区痛,溲黄且灼热,脉濡缓,苔白腻。
证属:表虚中风兼宿有湿热(即湿温)。
治宜:解肌散邪,兼清湿热。
方药:桂枝汤加,茵陈30g,苍术10g,厚朴10g,法夏10g,滑石30g,一付。
1982年6月23日,二诊:昨夜10时烧退,身痛,头痛愈。
但腰痛、肝区痛、胃中灼热痞满,肠鸣、腹胀欲呕,溲仍灼热,口干不思饮,苔白腻稍减,脉弦,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药:法夏15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党参10g,大枣10g,六一散30g,茵陈30g,玄参10g,花粉10g,一付。
1982年6月24日自己来诊:肝区痛大减,溲已不热不黄,肠好转,呕吐减,腰痛减,胃中灼热痞满均减。
脉弦缓,苔薄腻,原方一付,六一散改用20g。
二、低热白某某,261982年5月7日,低烧半年,不咳嗽,每天起床后开始发烧,全身皮肤灼热,体温不高,纳差,渐消瘦,口微干,平时喜饮,最近双腋下多汗,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偏细。
证属:营卫不和偏阴虚。
治宜:调和营卫兼养阴。
方药:桂枝加花粉、青蒿10g,二付。
1982年5月9日,低烧好转,最近大便二天一次,便时腹痛,并全身起粟粒,便后自愈。
原方加葛根15g,二付。
三、背冷邱某某,女,621982年6月28日,初诊:半月前背冷,汗出,腰微痛,头身不痛,目前大热天背如冷水淋,脉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有背冷属少阴者但少阴不得有汗)治宜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原方,二付1982年6月30日,二诊,背冷好转,原方二付。
1982年7月2日,三诊,背冷更好转,汗也减少,原方二付。
四、头冷周某某,男,501980年4月18日初诊,多年来头怕冷,出冷汗,最近加剧,脉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夹湿。
治宜:调和营卫兼祛湿。
方药:桂枝汤加苍术10g,二付1980年4月24日冷汗减,头冷痛好转,身强不灵活好转,原方二付。
五、产后中风李某某,女,241973年11月20日初诊,产后中风、恶风、头顶毛巾,头痛、汗多失眠20多天。
脉浮大无力,苔白。
证属:产后体虚中风,治宜:先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原方一付。
1973年11月24日,二诊,恶风愈,头痛愈,汗减,原方加龙牡各30g,二付。
1973年12月14日,三诊,失眠愈,出汗愈,要求回奶,生熟麦芽各60g ,一付。
六、阴囊汗孟某某,男,50,汽车五队1984年4月19日,阴囊汗出多年,内裤始终潮湿,最近加剧,脉濡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兼下焦湿热。
治宜:调和营卫兼除下焦湿热。
方药:桂枝汤,加苍术12g,黄柏10g,木通10g,二付。
1984年4月21日,大有好转,原方二付,并介绍本单位另一同病患者四付愈。
七、肩臂痛刘某某,女,501982年2月9日,初诊:右肩臂痛半月,上举反后困难,脉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寒凝经络,治宜:调和营卫兼和血通络。
方药:桂枝汤加当归10g、川芎10g,二付。
1982年2月18日,二诊,痛好转,上举及后反均好转,原方二付。
八、术后伤口不愈合,低烧,伤口溢淡液赵某某,女,30,某县医院医生1975年8月25日初诊,原患阑尾胀肿并发盆腔脓肿,因华西医大医生在该县教学点教学,因此请朗姓医生做了阑尾手术及盆腔手术,术后盆腔伤口不愈合,并有淡黑污溢出,一直低烧37.3度,继后赴某中医大学诊治三月余不效来诊,以前所用中药不外清热解毒。
脉沉无力,苔薄白,舌偏淡证属:脾阳虚兼营卫不调。
治宜:培补脾阳兼调营卫。
方药:黄芪25g,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炒麦芽10g,三付1975年9月2日,患者丈夫陈某某,卫生局工作,持上次处方前来改方。
说前次陪妻子诊病后当即返回家中,服药后效果好,共服药五剂,盆腔溢浓液已愈,体温正常,现在37度以下,一切正常,原方再服。
注:牌属土,土生万物,脾土阳虚。
万物生机受阻,阳虚生内热,故低烧不愈,脾阳虚统摄无权,故伤处溢液,营卫调和的根源也重在脾阳为主。
九、漏汗不止,恶风曾某某,女,40,音乐学院1981年5月4日,应邀出诊,病已数日,开初因感冒在某医院诊治,目前大汗淋漓,衣服不断湿透,前后背心只有用大毛巾塞住,恶风,门紧闭,仍自觉凉风淅淅,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其证与书中条文相同。
证属:误汗亡阳腠理不固。
治宜:扶阳固表。
方药:桂枝汤加附片(先熬)30g,二付。
三天后病愈多半。
原方二付。
注:太阳中风,本当解肌,此因大发其汗,如水流漓,因而遂漏不止,其人必腠理不开,表阳不固,故恶风也,液伤于内,膀胱津少,故小便难;夜伤于外,复加固阳敛中,和营卫解风邪也。
此汤是救表寒漏风之失,急于温经者,真武汤是里寒亡阳之失,急于回阳者,两汤不同者有别于此。
十、面神经麻痹:(风中络)雷某问道:老师,我有一位病员,面瘫患者已针灸七个月,始终没有进展该怎么办?答:中医所谓中风,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大证之别。
中络是其中最轻之一,病因主要由于风寒直中经络,寒收缩,热膨涨,这是物理道理,经络受风寒袭击,受袭之面部必然经络收缩,如右脸受袭,右脸经络收缩,口角必向右斜,左侧口角受牵引必驰张,通常治法,中药用牵正散(僵蚕、全蝎、附子),由于风寒首先袭表,营卫失调,故桂枝汤为必用之方,再者人体左侧属阴,右侧属阳,阴者血也,阳者气也,左重当归,右重黄芪,既然右侧受邪,正气必虚,故加黄芪则理法方药备矣。
几天后雷某依法研治之患者,效如反掌。
2000年,本人受聘于广西中医学院,培养一些青年教师。
某天有一老者自山东来到南宁市,因儿子在此某部队服役,故探亲来此。
在休假之日,儿子陪父亲游览胜地,路途约数小时,南宁气候较热,老者坐位适在大巴车空调下端,数小时之后身体不觉异常,次日然面瘫,口眼歪斜,先去某医院医治不效,然后来此求诊,依照上述理法方药,疗效颇捷。
门徒问:桂枝汤何以能治皮肤发痒如湿疹,老年皮肤作痒等?答:人体皮毛乃太阳寒水气化的出路,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皮恶寒,脾恶湿,一旦湿邪郁滞肌表,风寒之邪外干肌表逆于肌层,则发湿疹风疹,高出皮肤或斑或诊,皮色白或淡红皆湿郁肌肉皮层之间,久而生热作痒。
治宜桂枝汤调和肌表加苍术或平胃散,除湿祛邪,标本兼治,有时再加银花10g、玄参10g、土茯苓10g。
老年人无故皮肤作痒,中医称血虚生风,有风则痒。
老年人往往气血虚弱,故有此证。
气血虚以致营卫不调,故仍以桂枝汤为主,加当归黄芪,气血补营卫调,标本兼顾何痒之有。
桂枝汤何以能治人妊娠恶阻,妇女妊娠初起,经气卒然不舒,营卫之气不畅故见恶阻,因反应之不同,随不同之体质而异,反应小者不用服药,即使用药,桂枝汤主之,此汤能宣畅营卫,调和阴阳故治之而愈。
请问:有一典型桂枝汤,脉浮缓,头项强痛,汗出恶风的患者,但舌质红无苔,这一点与桂枝汤的条文不符,已经多次更换医生服药不效,应如何处方?答:根据舌质红、无苔,可以认为在太阳中风之前,则有阴虚血燥之证,纯用桂枝汤固不宜,但桂枝汤脉证全俱,又不能不用,变通之法,将养阴清血热之药,如:生地、玄参养阴及丹皮亲血热之药与桂枝汤并用,将有利无弊,后被告之,该患者疗效满意。
问:有患者因跌伤或其他外伤,经西医诊断为脑震荡,中医应如何施治?答:凡是外伤所致的疾病,总是由外而内,必伤及皮毛、肌肉、卫气营血,首先应调阴和阳、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当归、川芎活血行血,严重者防止离经之血日后形成瘀血酿成后患,可加桃仁、红花,若在头部可加葛根,引药,如此而矣。
从《伤寒论》有关桂枝汤的论述来看,我们体会本方的应用要点,在症状上必须具备“脉缓”、“自汗”两大主症,其病机是营卫不和,只要符合上述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转都可用本方治疗。
后世医家在仲景的基础上对本方适应症的认识亦有所发展,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外症之为解肌调和营卫,内症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将本方的应用从治疗表虚证引伸到治疗多种内伤病症。
如:(1)桂枝汤倍白芍,主治腹中急痛,证由表虚转属太阴。
(2)桂枝汤倍桂枝,即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气、热上冲。
(3)桂枝汤大黄汤,主治表证未罢而兼腹满大实痛。
(4)桂枝加附子汤,主治漏汗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虚劳心悸,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遗溺或镇心安神,睡眠不安等。
(6)乌头桂枝汤主治表里俱寒,营卫不和,腹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剧,手足不温或麻木不仁。
(7)桂枝加杏仁厚朴汤,主治风寒表虚兼咳喘者,或素有痰湿内滞,加以风寒表虚肺气上逆者。
(8)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9)桂枝汤倍芍药加贻糖(小建中汤)主治中气虚《伤寒论》;又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阳两虚《金匮》。
(10)小建中汤加黄芪(即黄芪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偏于肺气不足,故加黄芪《金匮》。
(11)小建中汤加当归(即当归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偏于血虚不足故加当归。
(12)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脉促胸满者,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此条是在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可知脉促当无力,胸满当是虚满。
从以上桂枝汤的加减,尚不止此,足以说明桂枝汤在全书中指出如许多桂枝汤的加减足以证明桂枝汤的价值和重要。
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