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一)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一)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一)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一) "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中西比较来看,对人口素质或者说对人口质量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 中国人口学和人口问题研究的一大特色。 在西方人口学说史上,对人口素质问题的关注向来较少,如著名人口 学家豪塞和邓肯于 1959 年为"人口学"下定义时,"经过审慎考虑",还是删 去了有关人口"质量"的内容。 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学者阿。 朗德里,他在发表于 1949 年的《人口概论》中曾区分过"量的人口学 "和"质的人口学",并认为后者以人类生理、智能、伦理、优生学的资质为 研究对象。 法国著名人口学家阿。 索维在初版于 1952 年的名作《人口通论》中也曾以一章的篇幅讨论 了西方人口学家向来不予关注的人口素质问题。 他在第 21 章中分析了有关质量人口学的几个问题,如优生问题、人 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关系问题、智力遗传问题、各民族差别问题及安乐死 问题等。 索维还区分了优生学和环境学,在他看来,两者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改 进人类的质量,不过前者是通过遗传,后者则是通过改变环境。

现代西方学者对人口素质的讨论最著名当首推从经济学角度对人口 质量进行探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口质量就是人力资本,舒尔茨的&;人口 质量经济学"早已成为人口经济学中的一门显学。 但与其说这是人口学的研究,不如说是经济学的探讨。 首先要指出的是,"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通常被认为是两个并无本 质区别而只是表述不同的概念,在使用频率上后者高些而已。 1987 年中旬,受国家教委委托, "中国人口素质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关于"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是不是同一概念,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 认为, 二者完全相同, 不必区别使用; 另一种认为, 从逻辑分层的角度看, 二者是有差别的,因而需要区别使用。 因为人口质量涵义较人口素质更广泛,它是与人口数量相对称的概念。 人口素质则是人口某一特征或标志的概括,如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等,它们的总和构成人口质量,单独的某一素质概念没有对 称的概念"邵昱 1998。 1991 年 12 月,受国家教委委托,"中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问题科学研 讨会"在京举办,但在这次会议上,似乎更多的学者认为 "人口质量和人口 素质是同一个概念""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 1992。 朱国宏认为人口质量、人口素质和人口品质均相当于英文中的一词, 其所指是同一的,至于使用哪一术语,一来与时代背景有关,二来与研究 者的偏好有关。 人口素质一词的普遍作用,可能与人们对质量与素质的不同理解有关, 质量可通用于任何事物的质的一面,而素质似乎只能用于人类方面朱国宏

1994。 穆光宗则认为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两者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就是 所谓的人口质量是相对于人口数量和就人口的总体而言的,而人口素质则 是指人口质量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健康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穆光宗 1996。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人口素质"的说法,这可 能是 90 年代显著区别于 80 年代的一大特色。 回溯国内近 20 年来对人口素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大致可以分出几 个方面来回顾和评述一、对 "人口素质 "涵义的探讨中国人口学者认为," 人口素质"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朱 国宏 1998。 也就是说,"人口素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视野里可能 有着不同的规定。 "人口素质"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理论问题是 70 年代初中国人口学复 兴以来众多学者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依然见仁见智,未有定论。 过去,虽然像社会学家陈达、经济学家马寅初等学者也十分重视人口 质量问题,但似乎一直没有尝试对人口质量的内涵作出界定。 对人口质量内涵和外延的讨论曾经是 70~80 年代中国人口学界的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人口质量较早给出定义的可能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他在著名 的《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定义如下"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 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集中反映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中国人口科学研究成果的《人口

学词典》也持相同看法,并进一步将"人口质量"的含义概括为"反映人口总 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 亦称人口素质"。 张纯元的定义虽然很有影响、并广被引用,但也并非没有争议。 几乎与此同时,梁中堂教授等在《人口素质论》一书中就给出了不同 的定义,他们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所具有的各种构成的总和。 这一定义与前苏联学者的定义相同,如巴兹德勒夫认为人口质量是人 口构成体系的总和。 他所说的人口构成包括年龄性别构成、人口健康状况构成、业务技术 熟练程度构成、教育水平构成和社会阶级构成等。 这种从结构的角度来定义人口素质的做法应当说是给人启迪的。 虽然"人口"与"人"的关系如同森林和树木一样的密切,正如有的学者 所指出的"从现象上看,人口是个人数量的集合;从本质上看,人口是个 人关系的聚合"阎海琴 1992,但毕竟"人口素质"不同于"人的素质"。 "人口"范畴和"人"的概念的两个最大区别一在总量,二在结构。 系统论的观点早就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 也就是说,一定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某一个人口所具备的功能。 这种种"功能"自然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口的"素质"或者说"质量"。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完全可以说,人口的结构就是人口的素质。 无视人口总量的和结构的特点来谈所谓的 "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很 容易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的素质"相混淆。 事至今日,仍有一些同志振振有辞地在"人"的层面上做"人口素质"和"

人口质量"的文章,这当然是似是而非、大谬不然的。 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的李景毅曾经很独特地认为 "人口素质"和" 人口质量"之概念内涵明显相别,各有所指。 前者说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自带的属于先天本有的 "东西",泛指"人" 这一特殊"材料"的物性"质地",如生理机能、固有心性、潜在智慧、气质 特点。 后者说的则是一个人通过后天自觉地努力多获得的 "东西",其实也就 是"人"对其"素质"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加工再塑使之改善发展的实际水平, 如文化程度、道德观念、信仰追求、工作能力,如此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可以将"人口素质"视为人本之"源",或比作生命 价值再造的"基础",而将"人口质量"视为人本之"流",或比作是自我发展 的人为"建筑"李景毅 1997。 在另一篇文章中,李景毅 1997 又谈到人口质量的本质实为一个人所 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人力,就其具体存在而言,往往表现为潜力、储力、 显力三种方式,而且三者互依相长,并以其统一的拥挤构成共同体现人口 质量的实际水平。 他显然将"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与"人的素质"或"人的质量"相混淆, 将重点做在"素质"和"质量"的差别上,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前提这就是如 何看待"人口&;与"人"的关系。 实际上,这是将"人口素质"看作是先天遗传的禀赋,而将 "人口质量" 看作是后天养育的状态。 然而,这种看似有些道理的观点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无论 "人口"

与"人"关系多么密切,毕竟是两个有很大差异的概念。 倘若前提错了,推论也就可想而知。 诚然,在中文中"素质"和"质量"可以有所区别,但英文中却是源出一 词,即"",对此又作何种解释?到了 90 年代,一些学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 到了这一点。 阎海琴 1992 曾经指出在人口学中,人与人口两个概念的混淆是导致 人口质量难以确定的原因之一。 目前人口理论界所讨论的"三要素"或"两要素"’论,其实几乎没有脱离 开从人的素质出发研究 人口质量的模式,研究的出发点大多是从人的素质延展开来的。 谭琳则主张拓展"人口质量"概念,她认为应该从系统的观点思考人口 质量。 广义的人口质量应不仅仅涵盖一定时空中人口系统中个体素质的总 和,而且包含个体素质的整合和互动。 因此,从广义上认识人口质量,首先要区分个体的人的素质和总体的 人口质量的差别。 人口质量不是个人素质的简单加总或任何形式的加权和,而是个人素 质的有机组合,具有系统性即整体性、组织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 这两位学者的思考都是很有价值的,但当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 注。 其实早在 80 年代中期,郑祯诚对"人口"与"人"的关系就有了清晰、深 刻的阐述。

首先,他区分了"一般人口"与"具体人口"。 作为一般、抽象的人口,只应该有"一些最简单的规定",而不应该加 上种种只适用于具体的、特殊的人口的一些历史规定性。 其次,他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属性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人口属性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生命"和社会属性�; �"劳动"。 他在 1986 年曾经指出有的同志把人的概念混为人口的概念,把人性 混为人口属性,把特殊人口混为一般人口,因此他们在论述人口质量时总 要加进一些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才产生,才具有的内容来作为一般人口质 量的内涵。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学界真正的学术规范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因 而非常正常、也非常必要的学术评论工作以及评论中的学术承继始终不尽 人意,所谓的学术研究常常处在低水平重复甚至思想倒退学术萎缩的窘境 中。 因为多年来国内学界对"人口"概念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已经导致了 理论上的混乱, 以致于到了 20 世纪末, 一些有识之士还不得不旧话重提, 来澄清"人口"的原意以及与"人"的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郭志刚 1998 认为人口是一个抽象,原义上是统 计学的概念,代表人类群体在定量方面的属性。 最一般的"人口"只是人的数量抽象,不区分阶级,没有社会属性规定 性。 本质上的规定性是生存着的人的集合,其实这是生物性的人的集合。

据此,他反对把"人口"看作是"可持续发展"中心的观点,同时还反对"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传统看法。 不过,笔者以为看到"抽象人口"并不够,还应当看到"具体人口",因 此,看到"人口"与"人"的区别并不够,还应当看到两者的联系;进而从统 计学角度界定人口也还不够,还应当从社会学角度来观察"人口"。 否则就会像马克思曾经所说的人口就变成了一个混沌的表象、一个数 字的堆积、一个没有意义的抽象。 总之,人口的属性是双重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阎海琴认为个体的人与人口之间有一个"差"的概念。 这个"差"抽象地说,就是所迸发出的人口聚合力;具体地说,便是人 口各种构成。 显然,个人素质水平或者构成人口总体的个人素质的平均水平,决不 等于或者决不代表人口质量的高低。 相反亦然。 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差"的概念存在。 单个的个体是无所谓"聚合力"和构成的。 认识了这一点,人口质量的概念和内涵也就比较容易确定了。 即从总体来讲,人口质量包括各种人口结构和人口聚合力两大方面。 人口结构不但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为了延续人口的存在和发展,还应 包括人口的社会结构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地域结构为了认识、利用、 改造自然。 人口的聚合力包括人的一致性、纪律性以及改造和认识实世界的共同

能力。 简言之,即指一种集体的力量。 这里,人口结构与人口聚合力是相辅相成的。 谭琳的看法与阎海琴的观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学术承继上 关系可能是微弱的,这也恰好说明了学术性的综述和评论是多么重要。 笔者认为,他们能够看到个人之间、人群之间"聚合力"或者说"互动力 "的存在和作用,并以此来界定"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称得上是理论上 的一个突破。 阎海琴提出的那个"差"的概念是相当重要的,事实上,直到今天仍有 很多人在用"人的素质"替代着"人口素质",混淆着这两个虽然联系密切但 也有重大区别的概念,究其原因就在于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个"差"的存在。 总之,对于真正人口学意义上的人口素质来说,坚持系统、结构和互 动的观点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或许可以说,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就是指在一定的 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较高的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一般总是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 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 从人口素质的外延来看,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争。 传统的"三要素"论认为,人口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思想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并认为身体素质事实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 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中心。 以张纯元 1998 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发育是

否健全、智力是否完好、体力大小、体质强弱、耐力的持久状况、动作的 敏捷程度等。 一般的常用性指标有平均身高、体重、胸围以及平均增长速度、相对 的平均体力和耐力水平、呆残低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婴儿死亡率、总 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 "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口群体的文化知识、 科学技术水平、 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 一般的常用性指标有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知识分子占总人口 的比例、文盲率等。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其中包括人生观、 道德观、思想品质和传统习惯。 直接或间接进行衡量的指标主要有忠诚的爱国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尊 老爱幼者占总人口的比重、模范遵守公共秩序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吸毒者 占总人口的比重、青少年犯罪率及刑事犯罪率等。 另一种也产生过影响的"三要素"论则认为,"素质"即"潜能",包括生 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就人口素质的内在结构来看,包括了身体素质、智力 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或简称心理素质穆光宗 1989;许金声 1991。 之所以用"智力素质"代替"文化科学素质",是因为文盲人口虽然可能 缺乏文化科学方面的素养, 但决不会缺乏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 换句话讲, "文化科学素质"的说法无法测度很大一部分在文化科学教育之外的人口。 至于"非智力素质"也是相对理智、客观的看法,比 "思想道德素质"的 说法更为中性,也更具可比性。

第三种"三要素"论认为,人口综合素质不是个单项素质相加之和,而 是各单项素质在人的活动过程中有机组合构成的一个动力整体。 具体来说,"人口综合素质"是人口之"动力素质"、"能力素质"和"伦理 素质"的乘积。 据盛少波 1992 的看法,只要影响着生命主体完成活动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就可归类为"动力素质",如需要、动机、理想、意志、兴趣、进取 心等;举凡影响生命主体完成活动的可能性和效率的素质都可归类为"能 力素质",如体力、智力、精力、社交能力等;只要能在生命主体的心理 结构中起行为准则的作用,控制主体倾向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从事活动, 就可以归类为"伦理素质",如道德、性格、世界观、态度或是国民性等等 的心理特征。 "二要素"论则认为,"人口素质"只能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组成。 其理由是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进去,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 就难以进行人口素质的国际比较;即便是泛人类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进行指标分类和量化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陈剑 1988"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 较研究"课题组 1992。 从目前的认识来看,无论是"三要素"论还是"二要素"论,在认识上似 乎都没有完全摆脱将"人口素质"等同于"人的素质"的嫌疑。 但退一步说,倘若考虑了结构性因素,似乎也并非不可取。 毫无疑问,我们既要看到 "人口素质"和"人的素质"的联系,又要看到 两者的区别。 所谓"人口素质"或

"人口质量"也就是总量平均、 系统有机和结构组合的意义上的"人的素 质"。 二、人口素质的作用力和影响因素研究"人口素质"为什么重要?这里 涉及了"人口素质"之作用力和功效问题的研究。 80 年代人口学界在理论上探讨"人口素质"的含义和重要性的同时,已 经有一些学者转向实证性研究,开始将"人口素质"问题与"脱贫致富"问题 相联系。 作为 80 年代初期一项有影响的研究,王小强、白南风 1986 两位学者 曾经提出发人深省的假说人的素质差是所谓"落后"概念的本质规定, "人的 素质"或者说"人口素质"被看作是贫困、落后的决定性因素。 许多后续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笔者本人也对"人口素质"与"脱贫致富"的关系进行过细致的研究,结 论是人口素质低或差本身既是广义贫困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狭义贫困经 济贫困或物质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 具体来看,首先,健康素质好不一定就能脱贫致富,但健康素质差到 一定程度以致于影响了对劳动和生活的参与,则会明显地成为脱贫致富的 阻力;换言之,健康状况对脱贫致富的负效应要大于正效应。 其次,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一种恶性循环,是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的共 生、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交织。 作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障碍,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深 重、更长期、也更难克服的特殊贫困问题。 所谓文化贫困,是指人口的文化素质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贫困问题,

即教育的贫困,如缺乏理性、视界狭小、目光短浅等;而精神贫困则是指 人口的心理素质弱所产生的一种无形贫困现象,即心态的贫困,如人穷志 短、内心空虚、只求温饱等。 再次,人口素质的改善程度本身应视为脱贫致富系统工程新的、重要 的标准。 或者说"素质脱贫"是我们的本质目标,文化脱贫和精神脱贫必须摆上 议事日程穆光宗 1989。 到了 90 年代, 人口学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有对我国 22 个省区 23 个贫困县的一份实证研究。 张纯元等的研究结论是人口因素从多方面制约着贫困县的脱贫致富 进程,但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比过多人口数量的制约作用更 大;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基础工程,发展职业技 术教育则是贫困县脱贫致富的根本手段。 这一结论再一次在理论上证实了各界人士早已达成的一个共识, "治 穷先治愚"的经验就早已被基层社区组织所认同并付诸实施。 有较多的研究者谈到了"文化素质"在控制人口和发展经济中的作用。 杨耀臣 1993 的研究曾经得出一个结论人口再生产的长势直接受人口 教育水平的强烈反作用。 也就是说,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生育率,事实上这也早 已被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所证实,特别是育龄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高 度负相关这一点尤为突出并广为人知。 这是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育龄妇女一般更具备"经济人"的理性,更能

冷静、客观地对待生育的成本和效用,因而也就更能作出符合时代潮流的 生育决策,她们往往更看重生育的质量,也不能不考虑生育的机会成本, 更乐意在生养孩子和个人发展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在杨耀臣 1994 的另一项研究中,他强调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他通过 定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今天只要拿出 400 多亿元投入到普及 9 年义务教育, 15 年后人口数量可望减少 6000 万,全民文化程度的起点为初中毕业;还 清原先增设的教育经费,还可获得年利 1700 亿元以上。 重要的或许不是这诱人的数字,而是分析所展示的道理即教育投资是 "一本万利"的投资行为,而且是早投资、早得益的大好事。 正如笔者近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人的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人的投资 是最重要的投资,人的发展是最关键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要实现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增长康晓光 1995; 张朝尊,吴光炳,高玉喜 1996。 鲁迅先生早年说得好人立尔后万事举。 发轫于 20 世纪中叶的人力资本理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到了 80 年代,西方新兴的四要素经济增长理论更是把知识看作是经 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来对待穆光宗 1999。 这些都是发人深省的。





中国人口的利弊

中国人口利弊观 摘要:本文拟在《人口增长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吗》1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谈中国人口众多的利弊 关键词:人口利弊;短期长期;人口出路 Simon在《人口增长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吗》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大致是:人口增长并不是一些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真正原因,而且它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人们忽略了真正发展的核心因素——经济机制。 我部分地接受其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这是中国的大思想家老子在几千年前说过的话,今天我用之来形容中国现阶段和可以预期的未来的人口问题,深觉合适。 应该说,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和少都有它的好处和弊端,关键是如何认清优势所在并合理地利用。同时我们也要有直觉,就是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或理论都要认清楚它的短期情况是怎样,长期又是怎样。 一.短期内我国人口的利弊 1.1人口的利 现在的中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正在向科技密集型发展,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排在前列,但人均生产值仍然很低,这也就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发展离不开基数庞大的人口。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的人口优势正好弥补了资本禀赋不足这个发展中的瓶颈。廉价的劳动力,为中国发展轻工业带来了最大的优势。大量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为中国带来了无限的优势,同时解决了资本缺少的问题和就业不足的问题。 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生产率,在当今中国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丰富的人力资本,中国才有可能自改革开放以后保持经济的飞速增长,这是基础条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纵使改革开放再彻底,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看看这些年的印度,其经济增长之快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印两国经济能够拥有如此显著的增长速率,都是有着强大的人力资本做后盾才能实现的。中国的人口多让其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国际上诸多大型公司企业的眼球,这个市场的某种产品供需关系的一次小小的波动都会引起需许多投资者为之焦急。而我们也靠着外资的引进,弥补国内投资金额的不足,1黄祖辉译. 发展经济学的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87-106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中国人口趋势》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 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 分点)。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 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 快。2001 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 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 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 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 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影响及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 根据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2%。根据人口学专家预测,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按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从2001年至2100年的100年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重度老龄化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过%,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过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 第二时期(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进入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地。到2026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

到30%以上,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亿人,占总人口数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第三时期(2051~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时期。 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时期,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人,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的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总量为世界之最。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占亚洲老年人口的50%。联合国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一直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1980至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结构的转变,与世界发达国家比,速度十分惊人。而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学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人增长到目前的130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人。高龄人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排名 1 上海1270.22 2 北京1067.00 3 重庆999.05 4 武汉768.10 5 天津752.21 6 广州583.89 7 西安497.38 8 沈阳488.66 9 南京480.35 10 成都439.79 11 杭州387.01 12 佛山338.98 13 济南327.55 14 哈尔滨311.77 15 长春303.94 16 唐山292.75

17 大连273.23 18 淄博271.84 19 淮安266.58 20 太原245.65 21 青岛241.74 22 郑州236.71 23 昆明220.04 24 襄樊217.67 25 无锡215.92 26 常州214.63 27 苏州212.40 28 枣庄206.16 29 石家庄204.96 30 宁波203.41 31 莆田200.81 32 贵阳194.92 33 兰州191.70

34 长沙188.98 35 临沂187.22 36 南充182.49 37 阜阳181.77 38 南昌180.99 39 吉林178.90 40 六安175.56 41 烟台168.45 42 乌鲁木齐 167.74 43 贵港167.58 44 南阳167.57 45 随州165.71 46 徐州164.55 47 福州157.64 48 泰安157.17 49 东莞156.19 50 商丘151.91

51 洛阳147.81 52 合肥146.50 53 鞍山145.54 54 台州145.00 55 齐齐哈尔 143.85 56 遂宁143.18 57 湛江143.14 58 淮南140.84 59 包头140.71 60 南宁140.39 61 宿州140.10 62 亳州139.99 63 深圳139.45 64 抚顺138.98 65 泸州138.64 66 内江137.88 67 大同137.73

论中国人口质量极其提高

论中国人口质量极其提高 摘要;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的人口质量受到多方关注,通过了解人口质量和中国的人口质量现状及其提高,能使中国社会经济得以长期发展,在经济现代化的竞争环境中,得以腾飞! 关键词;人口质量;中国人口质量;优生;教育。 从是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和思想,文化科学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地区人口综和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它是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 测量人口质量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有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水平,残疾人口所占比重,青少年身体发育指标,教育水平指标,死因指标。间接指标反映了一国或一地区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的社会条件。有医疗卫生和保障的普及程度,人口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指标,体育事业的普及程度,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图书和报刊的出版发行量,环境监测状况与污染指数等。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此研究分别产生了优生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优生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的‘优良’和‘生育’的组合。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人口质量的提高更多地受到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教育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它使人口质量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邓小平说过;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是人类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口质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不仅在客观上要求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且也提供了保证人口质量不断全面发展的客观可能性。恩格斯讲过:"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框框的社会"将"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5页)列宁也指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引起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众多。由 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政治环境、人口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 统等等的不同,人口老龄化在发展的原因、起步的时间、速度以及达到的程度等 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自上个世纪7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 育率下降相当快,加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中国的人门老龄化步伐极为迅猛 60 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标准来衡量,1990 年中国人口尚处于成年型(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6%),而到2000年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这仅仅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第一阶段,而在第二、三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与先期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具有的特点(陈友华,2002)。 是速度快、时间短。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统计,世界上先期进入老年型 人口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的时间:日本为25 年,英国为45 年, 美国为60年,瑞士为85年,法国为门5 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据预测,中 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由2000年时的10.1%迅速上升到2025年的20.1%与2050 年的31 %,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50 年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时,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为31%,从绝对数上看,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极其庞大,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左右。届时,中国总人口预计是2000年的1.1 倍,而同期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是2000 年的3.4 倍,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将发生 巨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在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中年与高龄老年 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进程而来的是老年人口的迅速高龄化。根据 预测,本世纪上半叶,中国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数量将迅猛增加。按中死亡率方案预 测,8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在2050 年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其绝对数量将达到1 亿左右。 三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均衡。受历史上出生率与死亡率波动的影响,中国人口 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均衡的,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带有突发性。无论从老年人口的绝对 数量、还是从相对比例的变化上考察,总体上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不断加速之势。中国的人 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政策等方面所存在的明显 差异对我国各地区人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中国各地区人口 老龄化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总体格局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化速度与程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精)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003班 刘瑶(10505135)周丽(10505110)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 摘 要 为了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本文是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部分人口数据为基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对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构建了反映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率负指数函数。基于leslie 的改 进模型: (t)X B B B +(t)X A A A =t)▽n +X(t 22) -(n 3 2112) -(n 3 21 此模型考虑到了生育率的变化,并是针对总人口分布处理的,克服了leslie 模型的不足,很适合做长期预测。得到结论:人口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040年,届时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为15.869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 , 长期预测 一 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20年低速增长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1950-1975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最高达到37‰(附录1)。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扭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的21‰,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由6下降到2.3左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29岁生育旺盛人数年均超过1亿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依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底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7.58‰,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下降到2以下。进入90年代末期, 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外近200年的历程。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 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 中国政府自1980年在全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成果卓著,据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投入与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年共少生2.5亿个孩子。若从70年代算起,至今至少少生3亿人口,这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同时也是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990-1999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约1300万,这仍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老龄化下财政政策改进探讨 【第一章】人口老龄化税收政策健全导论 【第二章】人口理论与财政理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4.1 4.2】人口结构预测与预测人口红利情况 【4.3 4.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财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借鉴 【第六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1.1 人口老龄化的规模现状 国际上如果一个地域内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当地总人口的10%,或者65 岁以上的人达到了总人口数的7%,那么就称之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比例达到了14%就称之为进入老龄社会。 依据上述标准,我国在2000 年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

已经达到了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4 年起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 世纪我国的老龄社会现状不会出现改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20 年)被称之为“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约30 年)被称之为“加速老龄化”社会,第三阶段就达到了“稳定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 年,我国将会有 3.6 亿老人,也就是说10 个人中60 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就会有2.5 个。 1.老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 年11 月,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 1.78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13.32%.其中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8.92%.如下图3-1 我国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成上升趋势,并且我国从2005 年起65 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过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图中可以看出,1982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 4.9%,到2012 年,该比例已上涨为9.4%,而老年人口数也从1982年的4991 万人上涨为12714 万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数量庞大,将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医疗等的压力,会对财政平衡带来挑战。 2.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快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进入90 年代以后不断加快。从90 年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个全球性问题,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年轻型社会;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与40%之间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成年型社会。从表中可以看出,老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要高于30岁,老少比也大于30%,此时六十五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要高于7%。从而,根据国际划分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时,即可认定是老龄化社会。除此之外,衡量老龄化的指标还有以下几种。老年抚养比(又称老龄人口抚养系数或老年系数),是指老年人数与成年劳动力数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龄化问题。平均年龄与年龄中位数的作用类似,都是用来反映某一年龄阶段的密集程度。当平均年龄偏高时,说明整体年龄偏高,老年人口密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深。而年龄中位数也是同样的道理,年龄中位数越大也能说明老年人口程度密集,也能反映老龄化问题。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2亿老年人口数几乎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等人口大国的人口数。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也能排世界第四位。预计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现状 1.我国老龄化增速快于世界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 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

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NP己达1~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一万美元的占36%,一万至三千美元的占28%,而我国在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龄化的加速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3.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 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 ,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 、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 %,陕西8.0%,共14 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按城乡分组,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

中国人口密度专题地

中国人口密度专题地图 点击图中layers(分层)右键 选择第一个Add Data(增加数据) 找到所需要的文件夹 点击Add(增加) 接着,我们可以点开其中的China.mdb(中国)

双击点开后有Province(省份), 再双击点开,可以看到Polygons(多边形),

双击后可在图中看到一张中国地图 如果中国地图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可以点击一下左上角的地球键Full extent整个范围

我们通过点击手掌键Pan(淘盘),随着手掌在地图上移动,我们可以看到,右下角的数字在变,可是它的单位却为Unknown units (未知单位),这时,我们就要对其赋予单位值,由于是中国地图,它的实际距离很大,所以可以考虑用千米,而如果是小的实际距离,比如一个学校,可以用米,如果实际距离非常小,如你自己手绘的图,可以用厘米,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如何给它指定单位呢,还是双击,点开Layers(分层),它会浮出这样的界面

点击General (一般),然后,在Units (单位)界面里将里面的Map (地图),Display (展示),点开,下拉,选择kilometers (千米),只有先将上面的Map(地图)选好后,下面的Display(展示)才会亮开 同理,点开,下拉,选择kilometers (千米),出现这样的界面

然后,点击“确定”就可以了, 接着,你可以检验一下,看到随着“手掌”的移动,而出来kilometers (千米)这个单位,也许你会不小心滑到鼠标的滚轮,而导致地图“不见了”,不用担心,只要像之前那样,点击一下像地球一样的图标的手掌键Pan(淘盘),就可以了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蒲世吉指导教师:焦玉娟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人口现状,综合考虑城镇和乡村男女性比率、出生率、死亡率及国内人口迁移等因素,建立人口发展方程,结合最优控制原理及曲线拟合等技术,分别建立了城镇和乡村男、女性人口变化模型.通过实际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从而用它可以预测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国家进行相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根据模型预测,在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9846万人;在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44679万人;在2050年将达到141527万人.这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预测的数据接近.从全国总人口变化曲线上直接看来,在国家人口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30年后我国人口逐渐有所减少. 关键词人口模型,人口发展方程,最优化控制原理,人口增长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status of our country's population,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ex ratio ,birthrate ,mortality and inland migration of counties and towns, this paper establish both the male and female population model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owns with optimal control theory and curve fitting and so on. Through checking the model with real data, the results manifest that this model

人口老龄化论文

浅谈人口老龄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预测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2014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加999万,约1000万,增长6‰,高于自然人口增长率5.21‰,老龄化加速。其中:60-65岁老年人口7487万,占老年人口的35%,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55万,占老年人口的65%。 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2亿老年人口数几乎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等人口大国的人口数。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也能排世界第四位。 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会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预计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翻,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时间不长,但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趋势,一方面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导致年轻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自然增长速度,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是“人口海啸”,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引发全球关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不言而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里首先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一是被抚养人口负担,特别是老龄化负担的增大,导致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发生变化,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从宏观上来看抚养老年人口的主要承担者是劳动力人口,其主要指标是劳动力对老年人口的总负担率。老年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总负担率密切相关,老年人口规模小,退休金和养老金支出倾向低,劳动力的负担相对较轻,反之则相反,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应该看到,中国今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年负担系数不断上升,由2000年11.07%急速上升到2030年21.66%,仅30年间增大了近2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今后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扩大,老龄化负担的增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老年医疗保健费用、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需要提供社会福利、老年医疗以及老年福利设施等多种社会的服务。这样,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减少了生产部门的投资规模,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个人消费是有影响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一般而言,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因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消费群体日益扩大,消费支出呈现逐渐上升倾向。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消费支出则呈现减少趋势,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消费结构。从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老龄者的家庭用品、保健费、医疗费以及交际费等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但是,将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由于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