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知交际礼仪(三、交际礼仪三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交际礼仪三要素
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三个要素:
1.沟通
沟通就是相互理解,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你知道别人不知道,二是别人知道你不知道。
仅有一方知道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做到双方都了解才是真正意义的沟通。
2.认知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在正式场合中,很多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规则,如果你对这些规则没有认知,就会闹笑话。
比如,喝干白可以加冰块,喝干红什么都不加,如果喝干红加冰块,就是失礼的表现;喝咖啡时不能乱用调羹,如果用调羹搅着喝,就说明不懂规矩。
对规矩认知不足,不仅有损个人形象,也有损所代表的企业形象。
3.互动
互动就是要获得对方的反馈,产生结果。
比如,中国人有时候喜欢客气,请人吃饭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却说“饭做得不好,请多包涵”,实际目的是想获得别人的赞扬。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互动也会出现问题。
在中国,一些人见面打招呼喜欢问“吃了吗?”,但是如果跟外国人打招呼时还问“吃了吗?”,对方可能就听不懂。
所以有经验的翻译经常将“吃了吗?”翻译成“你好”,以便和外国人更好的互动。
互动举例
在实际商务交际礼仪中,总会遇到需要互动的地方,以餐桌和正式场合自我修饰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举例说明。
第一,吸烟。
公共场合不应该吸烟,不吸烟更是餐桌上的基本教养。
与外人打交道时,特别是有女性、长者在场时,都不应该吸烟。
第二,给他人夹菜。
在餐桌上,应该做到让菜不夹菜。
当和外人共同进餐时,在不知道对方口味的时候,不要随便给他人夹菜,而且按照常识,对于夹的菜,对方都必须吃,这样会使对方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第三,劝酒。
在餐桌上,应该做到助酒不劝酒。
国内很多人吃饭时喜欢劝酒,于是在酒桌上耗去很多时间。
是否喝酒,应尊重对方的意愿。
第四,整理服饰。
不应在餐桌上整理服饰。
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女士如果在餐桌上整理服饰、补妆,首先说明缺少自尊,而且还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形象。
第五,吃东西发出声音。
吃东西时不应发出声音,这一点主要适用于国际交往。
在西方人看来,吃东西发出声音是动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包与鞋的颜色一致。
无论男士还是女士,出席重要场合,包与皮鞋的颜色应该一致,切忌穿白皮鞋,拿咖啡色手袋。
第二,女士发型要时尚得体。
发型也是女士给男士留下第一印象。
女士的发型是否时尚得体,反映了其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以及个人生活状态。
第三,女士化妆要清新自然。
在社交场合,女士不化妆就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
第四,男士腰上不挂任何物品。
在重要场合,男士腰上不能挂任何物品。
平常,男士腰间挂手机、瑞士军刀或其他物品,但在重要场合,就有失身份了。
互动要点
在商务交际礼仪中,互动要点主要从角色定位和双向沟通两个方面着手。
角色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做什么像什么。
作为职业人士,应该要求自己干什么像什么,如从事服务行业的女性头发最长不应长于肩部,服务行业的男性不可以留光头。
如果做什么不像什么,就不会得到客户的重视。
比如,一些保险公司在街上摆摊卖保险,给人一种游商的感觉,使客户对其缺乏信任感,还违反了服务行业的基本规则。
第二,看对象讲规矩。
礼仪就是各种各样的规矩,
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因人而异是交际礼仪、交往艺术的基本要求。
第三,注意乘坐轿车的位次排列。
乘坐轿车首先注意上下车问题,一般情况下先让客人上下车,因此乘坐轿车最重要的礼仪是轿车上位次的尊卑。
沟通是相互理解,既要了解别人,更要被对方所了解。
通常,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了解别人的意识,但在商务交往和公关交往中,更重要的是要有被对方了解的意识,即表现自己的意识。
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尊重对方,否则就无尊重可言。
在双向沟通中,主要有宴请的艺术和不同民族饮食禁忌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宴请有四个层次:吃饱、吃特色、吃环境、吃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饮食方面都有各自的禁忌,比如,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忌食狗肉,蒙古族不食三鸟(鸡、鸭、鹅)之内脏,穆斯林忌食猪狗驴肉、忌饮酒、抽烟等。
总之,想要获得良好的商务沟通效果,就要从交往礼仪的要素——沟通、认知和互动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