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线性电路叠加原理和齐次性的验证理论计算

实验3线性电路叠加原理和齐次性的验证理论计算
实验3线性电路叠加原理和齐次性的验证理论计算

实验三线性电路叠加原理和齐次性的验证理论计算

1、当U1单独作用时,用网孔分析法可得:

2、当 U2 单独作用时,方法与“ 1” 相同,求得:l 1= -1.98mA ,l 2= 3.593mA ,l 3=2.395mA

U AB = -I 2R 2= -3.593V ,U CD = -12R 5= -1.186V , U AD =I 3R 3=1.221V , U DE =I 1 R 4=-0.611V , U FA =I 1R 1=-0.611V 3、当 U1、U2 共同作用时,方法与“ 1 ”相同,求得:h= 7.44mA ,l 2=1.198mA ,l 3=8.642mA U AB = -I 2R 2=1.198V ,U CD = -l 2R 5= -0.395V ,U AD =l 3R 3=4.407V ,U DE =I 1R 4=3.796V ,U FA =I 1R 1

=3.796V

I 3=1l +l 2

U i =l i R 1+I 3R 3+I 1R 4 0=l 2R 5+12R 2+13R 3

l 3=l 1 + I 2 0=l 1 R 3+I 2 ( R 2+R 3+R 5)

l 2= -2.397mA

U AB = -l 2R 2=2.397V ,U CD = -l 2R 5=0.791V ,U AD =I 3R 3=3.184V ,

> 匸二> l 3=6.245mA

U DE =I 1R 4=4.407V , U FA =I 1R 1

=4.407V U 1 = l 1 ( R i + R 3+ R 4)+l 2R 3 11=8.642m

A

4、当2U2 单独作用时,方法与“ 1” 相同,求得:I i= -2.395mA , I2= 7.184mA , b=4.791mA

U AB= -I 2R2=-7.985V , U CD= -bR5= -2.371V , U AD=I 3R3=2.443V , U DE=I I R4=-1.222V , U FA=I I R I=-1.222V

5、当R5换为二极管时,计算较复杂,可以根据二极管的类型假设其正向导通电压U D,如1N4007为0.7V,按照上述方法,如果U CD大于U D,则U CD恒等于0.7V,可以求得各个电流和电压值,否

则12支路截止,12就为0。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或者用电压表测量电压降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并应正确判断测得值的+、一号。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预习思考题

1. 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l、U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

电源(Ul或U2)短接置零?

答:①要令Ul单独作用,应该把K2往左拨,要U2单独作用应该把K1往右拨。

②不可以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I或U2)短接置零,因为电压源内阻很小,如果直接短接会烧毁电源。

2?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答:①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不成立,

因为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只适用于线性电路,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使实验电路为非

线性电路,所以不成立。

3.当Kl(或K2)拨向短路侧时,如何测U FA(或U AB)?

答:①当用指针式电压表时,电压表的红表笔接高电位点,黑表笔接低电位点,如果

Kl(或K2)拨向短路侧,只有U2单独作用,B点比A点电位高,要测量U AB,红表笔接B 点,黑表笔接A 点,但要加负号,同样,A点比F点电位高,要测量U FA,红表笔接A点,

黑表笔接F点,也要加负号。对于K2拨向短路侧,原理类似。

②对于本实验,用的是数字电压表,表笔接法没有讲究,但要注意正、负号。一般红

的接线柱接起点,黑的接线柱接终点,如要测量U FA红的接线柱接F点,黑的接线柱接A

点,直接记录数据,否则需要加负号。

七、实验报告

从上表可以看出,U1U2共同作用时,其电流和电压是U1和U2单独作用的代数和,

符合线性电路的叠加性;2U2单独作用时,其电流和电压是U2单独作用的2倍,符合线性

电路的齐次性。

2. 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

?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

结论。

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不能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因为P=I2R或U2/R,女口R3的功率

P3= ...........

3?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表格2.2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表格2.2的数据,可以得出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在非线

性电路中不成立。

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2019)

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2019) 电路基础实验指导书 天津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2019. 1 目录 实验一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 绘 ........................................................................... ............................ 1 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 证 ........................................................................... .............................................. 4 实验三戴维南定理有源二端网络 等效参数的测 定 (6) 实验四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 究 ........................................................................... ................. 10 实验五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 试 ........................................................................... . (13) 实验一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绘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识别常用电路元件的方法。 2. 掌握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逐点测试法。 3. 掌握实验装置上直流电工仪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二、原理说明 任何一个二端元件的特性可用该元件上的端电压U与通过该元件的电流I之间的函数 关系I=f(U)来表示,即用I-U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来表征,这条曲线称为该元件的伏安特 性曲线。 1. 线性电阻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如图1-1中a曲线所示,该直线的斜率等于该电阻器的电阻值。 2. 一般的白炽灯在工作时灯丝处于高温状态,其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过白炽灯的电流越大,其温度越高,阻值也越大,一般灯泡的“冷电阻”与“热电阻” 的阻值可相差几倍至十几倍,所以它的伏安特性如图1-1中b曲线所示。

电路原理复习资料

《电路原理》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图1-1所示电路中,I 1 = 4 A ,I 2 = -1 A 。 2、 图1-2所示电路, U 1 = 4 V ,U 2 = -10 V 。 3、 图1-3所示电路,开关闭合前电路处于稳态,()+0u = -4 V , + 0d d t u C = -20000V/s 。 4、 图1-4(a )所示电路,其端口的戴维南等效电路图1-4(b )所示,其中u OC = 8 V , R eq = 2 Ω。 5、图1所示电路中理想电流源的功率为 -60W 图1-1 6Ω 图 1-3 μF 1' 1Ω 图1-4 (a) (b) ' U 1图1-2

6、图2所示电路中电流I 为 -1.5A 。 7、图3所示电路中电流U 为 115V 。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设电路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 和i ,则( B ). (A )i 的参考方向应与u 的参考方向一致 (B )u 和i 的参考方向可独立地任意指定 (C )乘积“u i ”一定是指元件吸收的功率 (D )乘积“u i ”一定是指元件发出的功率 2、如图2.1所示,在指定的电压u 和电流i 的正方向下,电感电压u 和电流i 的约束方程为(A ). (A )0.002di dt - (B )0.002di dt (C )0.02di dt - (D )0.02di dt 图2.1 题2图 3、电路分析中所讨论的电路一般均指( A ). (A )由理想电路元件构成的抽象电路 (B )由实际电路元件构成的抽象电路 (C )由理想电路元件构成的实际电路 (D )由实际电路元件构成的实际电路 4、图2.2所示电路中100V 电压源提供的功率为100W ,则电压U 为( C ). (A )40V (B )60V (C )20V (D ) -60V 图2.2 题4图 图2.3 题5图 5、图2.3所示电路中I 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A ). (A )S U I I R =- (B )S U I I R =+ (C )U I R =- (D )S U I I R =-- 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B )叠加原理只适用于非线性电路 (C )叠加原理适用于线性和非线性电路 (D )欧姆定律适用于非线性电路 7、图2.4所示电路中电流比 A B I I 为( B ).

电路原理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直流电阻电路一、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功率 U 图1 关联参考方向图2 非关联参考方向 在电压、电流采用关联参考方向下,二端元件或二端网络吸收的功率为P=UI; 在电流、电压采用非关联参考方向时,二端元件或二端网络吸收的功率为P=-UI。 例1计算图3中各元件的功率,并指出该元件是提供能量还是消耗能量。 u u= -u=10 (a) 图3 解:(a)图中,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故元件A吸收的功率为 p=ui=10×(-1)= -10W<0 A发出功率10W,提供能量 (b)图中,电压、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故元件B吸收的功率为 p=ui=(-10)×(-1)=10W >0 B吸收功率10W,消耗能量 (c)图中,电压、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故元件C吸收的功率为 p=-ui= -10×2= -20W <0 C发出功率20W,提供能量 例2 试求下图电路中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的功率(须说明是吸收还是发出)。 其它例子参考教材第一章作业1-5,1-7,1-8 二、KCL、KVL KCL:对电路中任一节点,在任一瞬时,流入或者流出该节点的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为零,即Σi =0; KVL:对电路中的任一回路,在任一瞬时,沿着任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绕行一周,该回路中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为零。即Σu=0。 例3如图4中,已知U1=3V,U2=4V,U3=5V,试求U4及U5。 解:对网孔1,设回路绕行方向为顺时针,有 -U1+U2-U5=0 得U5=U2-U1=4-3=1V 对网孔2,设回路绕行方向为顺时针,有 U5+U3-U4=0 得U4=U5+U3=1+5=6V 三、理想电路元件 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线性受控源 掌握这些基本元件的VCR 关系,对储能元件,会计算储能元件的能量。 图4

电路原理实验 实验4-7.

实验4-7 电阻,电感,电容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交流阻抗的测量方法,验证电阻,感抗,容抗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测定R ~ f(电阻-频率),X L ~ f(感抗-频率)和X C ~ f(容抗-频率)特性曲线及电路元件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2.加深理解R,L,C元件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学会测量阻抗角的方法。 二、电路图(按照个人数据表填写下图的元件值) 图4-7-1 RLC阻抗频率特性的仿真电路 图4-7-2 R阻抗频率特性的实测电路

三、仿真测量R 、L 、C 元件阻抗频率特性 1. 按照个人数据表填写下表左边的元件值,取样电阻为r=100Ω,测量时用万用表(毫伏表),将测量的U R 、U L 、U C 有效值填入表4-7-1。 2. 计算公式 3R i r 1051U U I -?-= 电阻测量电路中有:R r I I = R R I U R =∴ 32L 2i r 1051 U U I -?-= 电感测量电路中有:L r I I = L L L I U X =∴ 32 C 2i r 1051 U U I -?-= 电容测量电路中有:C r I I = C C C I U X =∴ 3. 从表4-7-1中任选1个频点,将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仿真图分别插入到报告中指定位置。 图4-7-3 频点为5kHz 时电阻上U R 的电压 图4-7-4 频点为5kHz 时电感上U L 的电压

表4-7-1 R、L、C元件阻抗频率特性的测定输入电压U P-P=4V(有效值U i=2.83V) 4. 用Excels将仿真数据生成R、L、C阻抗频率特性图

电路原理交流实验箱实验指导书

一、概述 交流电路实验箱是根据“电工基础”“电路原理”“电路分析”等课程所开发设计的强电类典型实验项目而设计的。版面设有Y型和△型变化法的三相灯组负载,日光灯实验组件,单相铁心变压器,电流互感器,R L C元件组,三相四线输入接线端子,三相电流插座,三相双掷开关及各种带绝缘护套的连接插头线,数字交流电压表、数字交流电流表、智能型多功能数字功率、功率因数表等。设计合理紧凑,操作方便。 二、技术性能指标 1、工作电源:三相四线AC380V±10%50Hz <180V A 2、使用环境条件:温度-10℃-40℃ 湿度<80% 3、实验箱外型尺寸:520mm×390mm×180mm 4、数字交流电压表: 三位半LED数码管显示,测量范围AC0~450V,精度0.5级。 5、数字交流电流表: 三位半LED数码管显示,测量范围AC0~2A,精度0.5级。 6、智能数字功率、功率因数表: 可测试: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电压、频率、功率因数,精度0.5级。 6.1产品的主要性能特点: 本仪表可应用于交流功率或直流功率的测量与控制。 6.2、五位LED数码管显示,前四位显示测量参数,从0.01~99.99W到1~9999KW,六档量程自动转换,最小分辨力为0.01W(10mW),末位数码管显示测量参数的单号符号。 6.3、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电压、频率、功率因数等参数通过按钮可轮换显示。 6.4、仪表具有上、下限报警控制功能,内置继电器及蜂鸣器;用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设置视在功率、电流、电压报警。

三、操作方法及说明 1、将该仪器三相电源插头插入三相电源插座。插入前,要先检查电源应是三相四线380V。接入后面板上三相电源接线端子带电,方可引出使用。使用时要从保险管右边“U、V、W、N”引出。 2、打开仪表部分船形开关,仪表带电工作,方可使用,电压、电流表使用时正确接入即可;功率、功率因数使用说明如下。 仪表的面板上设有5个LED指示灯、3个设定控制按狃(分别为K4、K1、K2、K3)、1个蜂鸣器自锁开关K4。 High 指示灯亮:表示上限报警控制信号输出状态。 Low 指示灯亮:表示下限报警控制信号输出状态。 有功指示灯亮:表示仪表显示读数以KW(千瓦)为单位。 无功指示灯亮:表示仪表显示读数为无功功率。 K1键为在设定状态下为功能设定键及确认键。 K2键在设定状态下为左右移位键(←→);在测量状态为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显示功能选择键。 K3在设定状态下为数字设定键和功能转换键(↑↓);在测量状态下为功率、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显示功能选择键。 显示部分: 末位数码管为被测参数符号指示管,“P”表示功率,“H”表示频率,“C”表示功率因数,“A”表示电流,“V”表示电压。 1、在功率测量状态下,如果功率值超过9999W,仪表的●KW指示灯亮,此时仪表显示读数以KW(千瓦)为单位。

通信原理实验四 实验报告 抽样定理与PAM系统实训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四抽样定理与PAM系统实训 一、实验目的 1.熟通过对模拟信号抽样的实验,加深对抽样定理的理解; 2.通过PAM调制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脉冲幅度调制的特点; 3.通过对电路组成、波形和所测数据的分析,了解PAM调制方式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 1.取样(抽样、采样) (1)取样 取样是把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时间离散信号的过程。 (2)抽样定理 一个频带限制在(0,f H) 内的时间连续信号m(t),如果以≦1/2f H每秒的间隔对它进行等间隔抽样,则m(t)将被所得到的抽 样值完全确定。 (3)取样分类 ①理想取样、自然取样、平顶取样; ②低通取样和带通取样。 2.脉冲振幅调制电路原理(PAM) (1)脉冲幅度调制系统 系统由输入电路、高速电子开关电路、脉冲发生电路、解调滤波电路、功放输出电路等五部分组成。 图 1 脉冲振幅调制电路原理框图 (2)取样电路 取样电路是用4066模拟门电路实现。当取样脉冲为高电位时,

取出信号样值;当取样脉冲为低电位,输出电压为0。 图 2 抽样电路 图 3 低通滤波电路 三、实验步骤 1.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2KHz(2V)模拟信号送入SP301,记fs; 2.555电路模块输出抽样脉冲,送入SP304,连接SP304和SP302,记fc; 3.分别观察fc>>2fs,fc=2fs,fc<2fs各点波形; 4.连接SP204 与SP301、SP303H 与SP306、SP305 与TP207,把扬声 器J204开关置到1、2 位置,触发SW201 开关,变化SP302 的输入 时钟信号频率,听辨音乐信号的质量. 四、实验内容及现象 1.测量点波形 图 4 TP301 模拟信号输入 图 5 TP302 抽样时钟波形(555稍有失真) fc=38.8kHz ①fc>>2fs,使fs=5KHz: 图 6 TP303 抽样信号输出1 图7 TP304 模拟信号还原输出1 ②fc=2fs,使fs=20KHz: 图8 TP303 抽样信号输出2 图9 TP304 模拟信号还原输出2 ③fc<2fs,使fs=25KHz: 图10 TP303 抽样信号输出3 图11 TP304 模拟信号还原输出3 2.电路Multisim仿真 图12 PAM调制解调仿真电路 图13 模拟信号输入 图14 抽样脉冲波形 图15 PAM信号 图16 低通滤波器特性 图17 还原波形 更多学习资料请见我的个人主页: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考试电路原理模拟试题(和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考试 《电路原理》模 拟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闭卷; 2.考前请将密封线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所有答案请直接做在试卷上,做在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电路和及其对应的欧姆定律表达式分别如图1-1、图1- 2、图1-3所示,其中表达式正确的是( b )。 (a )图1-1 (b )图1-2 (c )图1-3 图 1图 2 图 3图1-1 图1-2 图1-3 2、在图1-4所示电路中,已知U =4V ,电流I =-2A ,则电阻值R 为( b )。 (a )-2Ω (b )2Ω (c )-8Ω 3、在图1-5所示电路中, U S ,I S 均为正值,其工作状态是( b )。 (a )电压源发出功率 (b )电流源发出功率 (c )电压源和电流源都不发出功率 4、图1-6所示电路中的等效电阻R AB 为( b )。 (a )4Ω (b )5Ω (c )6Ω R U I S 图1-6 5、在计算非线性电阻电路的电压和电流时,叠加定理( a )。 (a )不可以用 (b )可以用 (c )有条件地使用 6、理想运放工作于线性区时,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c )。 (a )只具有虚短路性质 (b )只具有虚断路性质 (c )同时具有虚短路和虚断路性质 7、用△–Y 等效变换法,求图1-7中A 、B 端的等效电阻R AB 为( b )。 (a )6Ω (b )7Ω (c )9Ω 8、图1-8所示电路中,每个电阻R 均为8Ω,则等效电阻R AB 为( a )。 (a )3Ω (b )4Ω (c )6Ω

电路原理B期终试卷A卷及答案

浙江工业大学期终考试命题稿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命题注意事项: 一、命题稿请用A4纸电脑打印,或用教务处印刷的命题纸,并用黑墨水 书写,保持字迹清晰,页码完整。 二、两份试题必须同等要求,卷面上不要注明A、B字样,由教务处抽定 A、B卷。 三、命题稿必须经学院审核,并在考试前两周交教务处。 浙江工业大学 2009 / 2010 学年 第二学期期终考试A卷 课程电路原理 B姓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命题: 一、填空题(共30分,每题3分)

1、设R Y 为对称Y 形电路中的一个电阻,则与其等效的形电路中的每个电阻等于R = 3R Y 。 2、图1-2所示电路中的运放是理想的,则输出电压u 0= -(R 2/R 1) u s 。 3、图1-3所示电路,回路2的回路电流方程为 (R 2+R 3)i 2-R 2i 1 = – u s 。 4、图1-4所示电路,二端网络N S 中含独立源、电阻和受控源,当R = 0时,i = 3A ,当R = 2时,i = 1.5A 。当R = 1时,i = 2A 。 5、图1-5所示电路的输入阻抗Z i = Z L /4 。 6、图1-6所示耦合电感电路中,已知L 1 = 120mH ,L 2= 100mH ,M = 50mH 。 则a ,b 端的等效电感L = 95 mH 。 7、某一感性负载,接在电压为220V ,频率为50Hz 的电源上,该负载的功率为264W ,电流为2A 。如果在负载两端并联一电容,使功率因数cos φ=1,此时电源端的电流为 1.2 A 。 8、图1-8所示电路为对称的Y –Y 三相电路,电源相电压为220V ,负载阻抗Z =(30 + j 20)Ω,则电流表的读数为 6.1 A ,三相负载吸收的功率为 3350 W 。 i S + u S R 1 R 3 R 2 图1-3 i 1 i 2 + u I - + R 1 R 2 图1-2 R L R 3 + u S i N S 图1-4 R 12 图1-5 L Z i Z Z N A B C Z A 图1-8 R C 2 C 1 L 图1-9 M 图1-6 a L 1 L 2 L 1 L 2 图1-10 i 2 + u 2 i 1 u 1

电路原理期末考试题27720

电路原理—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图示电路中电流 s i等于() 1) 1.5 A 2) -1.5A 3) 3A 4) -3A 2.图示电路中电流I等于() 1)2A 2)-2A 3)3A 4)-3A 3.图示直流稳态电路中电压U等于() 1)12V 2)-12V 3)10V S i Ω 2 A i1 = 16 Ω 6Ω 2 Ω 2 V 12 Ω 3 Ω 2

4) -10V 4. 图示电路中电压U 等于( ) 1) 2V 2) -2V 3) 6V 4) -6V 5. 图示电路中5V 电压源发出的功率P 等于( ) 1) 15W 2) -15W 3) 30W 4) -30W 6. 图示电路中负载电阻L R 获得的最大功率为( ) 1) 2W 2) 4W 3) 8W 4) 16W V 6A 3+- V 55.0 2L

7. 图示单口网络的输入电阻等于( ) 1) 3Ω 2) 4Ω 3) 6Ω 4) 12Ω 8. 图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ab R 等于( ) 1) 2Ω 2) 3Ω 3) 4Ω 4) 6Ω 9. 图示电路中开关闭合后电容的稳态电压()∞c u 等于( ) 1) -2V 2) 2V 3) -5V 4) 8V S 2.0 S a b Ω 3Ω :a b

10. 图示电路的开关闭合后的时间常数等于( ) 1) 0.5s 2) 1s 3) 2s 4) 4s 11. 图示电路在开关闭合后电流()t i 等于( ) 1) 3t e 5.0- A 2) 3(t e 31--) A 3) 3(t e 21--) A 4) 3(t e 5.01--) A 12. 图示正弦电流电路中电流()t i 等于( ) 1) 2)1.532cos( +t A 2) 2)1.532cos( -t A 3) 2)9.362cos( +t A 4) 2)9.362cos( -t A 13. 图示正弦电流电路中电流()t i R 的有效值等于( U V t t u S )2cos(10)( =L i ?H 2H 26

《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精)

《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 一、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测控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电路原理课程间的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电工实验技能和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各实验具体要求 见P2 四、实验流程介绍 学生用户登陆进入实验系统的用户名为:Z+学号(如ZD205003200XX),密码:netlab 详细操作步骤见P7 五、实验报告 请各指导老师登陆该实验系统了解具体实验方法,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结束实验后应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并交给指导老师。其中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记录数据,数据分析与处理等。

实验一 电阻、电容、电压和电流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电源、测量仪表以及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2、 掌握测量电阻、电容、电压和电流的方法。 3、 了解电表量程、分辨率、准确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二、实验任务 1、用万用表电阻档测精密可调电阻,测量电阻R1-R4。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表1-1 2、用万用表和数字表分别测量直流电流与电压 (1) 按图1-1接好电路,s U 为稳压电源(上限电压5V ),测量1R =510Ω、2 R =1K Ω时的1R U 、2R U ,自己确定Us 的值,需要测量3组数据。 图1-1 图1-2 (2) 按图1-2接好电路s I 为稳流电源(上限电流0.025A ),用毫安表和微安表 测量1R =2R =1k Ω时的1I 、2I 和s I ,填入下表。

电路实验总结

电路实验总结 总结的对象是什么?总结的对象是过去做过的工作或完成的某项任务,进行总结时,要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情况和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全面总结,避免以偏概全。 电路实验总结一: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后来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情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情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择恰当的顺序就可以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应该要有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应该怎么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应该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

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应该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特别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特别准确。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特别需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电路实验总结二: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在

电路原理图设计及Hspice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微电子技术系) 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图设计及Hspice 学号: 姓名: 教师: 年06月15日 实验一基本电路图的Hspice仿真 实验时间: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Cadence软件画电路图。 2.用Cadence软件导出所需的电路仿真网表。 3.对反相器电路进行仿真,研究该反相器电路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设备 Hspice软件、Cadence软件、服务器、电脑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激励源:直流源、交流小信号源。 瞬态源:正弦、脉冲、指数、分线段性和单频调频源等几种形式。 分析类型:分析类型语句由定义电路分析类型的描述语句和一些控制语句组成,如直流分析(.OP)、交流小信号分析(.AC)、瞬态分析(.TRAN)等分析语句,以及初始状态设置(.IC)、选择项设置(.OPTIONS)等控制语句。这类语句以一个“.”开头,故也称为点语句。其位置可以在标题语句之间的任何地方,习惯上写在电路描述语句之后。 基本原理:(1)当UI=UIL=0V时,UGS1=0,因此V1管截止,而此时|UGS2|> |UTP|,所以V2导通,且导通内阻很低,所以UO=UOH≈UDD,即输出电平. (2)当UI=UIH=UDD时,UGS1=UDD>UTN,V1导通,而UGS2=0<|UTP|,因此V2截止。此时UO=UOL≈0,即输出为低电平。可见,CMOS反相器实现了逻辑非的功能. 四、实验步骤

1.打开Cadence软件,画出CMOS反相器电路图,导出反相器的HSPICE网表文件。 2.修改网表,仿真出图。 3.修改网表,做电路的瞬态仿真,观察输出变化,观察波形,并做说明。 4.对5个首尾连接的反相器组成的振荡器进行波形仿真。 5.分析仿真结果,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 输入输出仿真: 网表: * lab2c - simple inverter .options list node post .model pch pmos .model nch nmos *.tran 200p 20n .dc vin 0 5 1m sweep data=w .print v(1) v(2) .param wp=10u wn=10u .data w wp wn 10u 10u 20u 10u 40u 10u 40u 5u .enddata vcc vcc 0 5 vin in 0 2.5 *pulse .2 4.8 2n 1n 1n 5n 20n cload out 0 .75p m1 vcc in out vcc pch l=1u w=wp m2 out in 0 0 nch l=1u w=wn .alter vcc vcc 0 3 .end 图像: 瞬态仿真: 网表: * lab2c - simple inverter .options list node post .model pch pmos .model nch nmos .tran 200p 20n .print tran v(1) v(2) vcc vcc 0 5 vin in 0 2.5 pulse .2 4.8 2n 1n 1n 5n 20n cload out 0 .75p m1 vcc in out vcc pch l=1u w=20u

实验四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四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四 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 倍。 三、实验设备 序号 名 称 型号与规格 数量 备 注 1 直流稳压电源 0~30V 可调 二路 2 万用表 1 自备 3 直流数字电压表 0~200V 1 4 直流数字毫安表 0~200mV 1 5 迭加原理实验电路板 1 DGJ-03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6-1所示,用DGJ-03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图6-1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 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6-1。 表6-1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U1 (V ) U2 (V ) I1 (m A) I2 (m A) I3 (m A) U A B (V) U C D (V) U A D (V) U D E (V) U F A (V) U1单独作用12. 09 0 8.6 9 -2. 04 6.2 2 2.4 7 0.8 2 3.2 8 4.4 4.4 1 U2单独作用0 6.0 8 -1. 2 3.6 3 2.4 1 -3. 67 -1. 17 1.2 3 -0. 6 -0. 6 U1、U2共同作用12. 6.07.4 1.28.6-1.-0. 4.5 3.7-3.

电路原理复习题(含答案)

1.如图所示,若已知元件A 吸收功率6 W ,则电压U 为____3__V 。 2. 理想电压源电压由 本身 决定,电流的大小由 电压源以及外电路 决定。 3.电感两端的电压跟 成正比。 4. 电路如图所示,则R P 吸 = 10w 。 5.电流与电压为关联参考方向是指 电压与电流同向 。 实验室中的交流电压表和电流表,其读值是交流电的 有效值 6. 参考方向不同时,其表达式符号也不同,但实际方向 相同 。 7. 当选择不同的电位参考点时,电路中各点电位将 改变 ,但任意两点间 电压 不变 。 8. 下图中,u 和i 是 关联 参考方向,当P= - ui < 0时,其实际上是 发出 功率。 9.电动势是指外力(非静电力)克服电场力把 正电荷 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到 正极所作的功称为电源的电动势。 10.在电路中,元件或支路的u ,i 通常采用相同的参考方向,称之为 关联参考 方向 . 11.电压数值上等于电路中 电动势 的差值。 12. 电位具有相对性,其大小正负相对于 参考点 而言。 13.电阻均为9Ω的Δ形电阻网络,若等效为Y 形网络,各电阻的阻值应为 3 Ω。 14、实际电压源模型“20V 、1Ω”等效为电流源模型时,其电流源=S I 20 A , 内阻=i R 1 Ω。 15.根据不同控制量与被控制量共有以下4种受控源:电压控制电压源、 电压控 电流源 、 电流控电压源 、 电流控电流源 。 16. 实际电路的几何 近似于其工作信号波长,这种电路称集总 参数电路。 17、对于一个具有n 个结点、b 条支路的电路,若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则需列 出 b-n+1 个独立的KVL 方程。 18、电压源两端的电压与流过它的电流及外电路 无关 。 (填写有关/无关)。 19、流过电压源的电流与外电路 有关 。(填写有关/无关) 20、电压源中的电流的大小由 电压源本身和 外电路 共同 决定 21、在叠加的各分电路中,不作用的电压源用 短路 代替。 22、在叠加的各分电路中,不作用的电流源用 开路 代替。 23、已知电路如图所示,则结点a 的结点电压方程为(1/R1+1/R2+1/R3)

电路原理A实验指导书

《电路原理A》 实验指导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目录 前言 (2) 一、叠加原理的验证 (3) 二、戴维南定理 (6) 三、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 (10) 四、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相量的研究 (13) 五、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 (16) 六、二端口网络测试 (19)

前言 电路原理实验面向电类专业,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刻地把握电学知识,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技能。设置的实验项目中,有一定数量的设计性实验。 各项实验的具体要求在正文中有明确要求。各专业具体选作的实验项目根据课程实验大纲选定。 电气自动化实验中心

实验一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1-1所示,用DG05挂箱的“基尔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 图1-1 1. 将两路稳压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U1和U2处。 2. 令U1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U1侧,开关K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1-1。

3. 令U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1-1。 4. 令U1和U2共同作用(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数据记入表1-1。 5. 将U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并记录,数据记入表1-1。 6. 将R5(330Ω)换成二极管1N4007(即将开关K3投向二极管IN4007侧),重复1~5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1-2。 7. 任意按下某个故障设置按键,重复实验内容4的测量和记录,再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出故障的性质。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或者用电压表测量电压降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正确判断测得值的+、-号后,记入数据表格。 2. 注意仪表量程的及时更换。 六、预习思考题 1. 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1、U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1或U2)短接置零? 2. 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来验证线性电路中的叠加原理以及其适用范围。 2、学习直流仪器仪表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器材 序号名称数量备注 1稳压、稳流源1DG04 2直流电路实验1DG05 3 1D31-2 直流电压、电流表 三、实验原理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验线路如图3-4-1所示。 图3-4—1 1、按图3-4-1,取U1=+12V,U2调至+6V。 2、U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拨至U1侧,开关S2拨至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中。 3、U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拨至短路侧,开关S2拨至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和记录。 4、令U1和U2共同作用时(将开关S1和S2分别拨至U1和U2侧),重复上述的测量和记录。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线性叠加定理数据记录表 实验内容I?I?I?Uab Ucd Uad Ude Ufa U?单独作用8.360 -2.274 6.313 2.378 0.845 3.26 4.351 4.379

U?单独作用-1.06 3.586 2.422 -3.46 -1.24 1.245 -0.59 -0.537 U?,U?共同作 7.423 1.231 8.761 -1.248 -0.411 4.413 3.797 3.783 用 非线性叠加定理数据记录表 实验内容I?I?I?Uab Ucd Uad Ude Ufa U?单独作用8.556 -2.23 6.296 0.38 0.663 3.161 4.395 4.397 U?单独作用0.041 0.041 0.045 -0.002 5.872 0 0 0 U?,U?共同作 7.82 0 7.836 -0.002 -2.089 3.957 3.974 3.953 用 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六、实验总结 测量电压、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与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这样纪录的数据才是准确的。

实验四 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实验

2015 年 5 月 24 日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名称: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实验 班级: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___ 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2.通过用单步方式执行若干条微指令的实验,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二、预习要求: 1.复习微程序控制器工作原理; 2.预习本电路中所用到的各种芯片的技术资料。 三、实验设备: 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台,连接线若干。 四、电路组成: 微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图见图4-1(a)、4-1(b)、4-1(c)。 图4-1(a)控制存储器电路

图4-1(b)微地址形成电路 图4-1(c)微指令译码电路 以上电路除一片三态输出8D触发器74LS374、三片EFPROM2816和一片三态门74LS245,其余逻辑控制电路均集成于EP1K10内部。28C16、74LS374、74LS245

芯片的技术资料分别见图4-2~图4-4. 图4-2(a )28C16引脚 图4-2(b ) 28C16引脚说明 工作方式 /CE /OE /WE 输入/输出 读 后 备 字 节 写 字节擦除 写 禁 止 写 禁 止 输出禁止 L L H H × × L H L L 12V L × × H × L × × H × 数据输出 高 阻 数据输入 高 阻 高 阻 高 阻 高 阻 图4-2(c )28C16工作方式选择 图4-5(a )74LS374引脚 图4-5(b )74LS374功能

图4-8(a)74LS245引脚图4-8(b)74LS245功能 五、工作原理: 1.写入微指令 在写入状态下,图4-1(a)中K2须为高电平状态,K3必须接至脉冲/T1端,否则无法写入。MS1-MS24为24位写入微代码,由24位微代码开关(此次实验采用开关方式)。uA5-uA0为写入微地址,采用开关方式则由微地址开关提供。K1须接低电平使74LS374有效,在脉冲T1时刻,uAJ1的数据被锁存形成微地址(如图4-1(b)所示),同时写脉冲将24位微代码写入当前微地址中(如图4-1(a)所示)。 2.读出微指令 在写入状态下,图4-1(a)中K2须为低电平状态,K3须接至高电平。 K1须接低电平使74LS374有效,在脉冲T1时刻,uAJ1的数据被锁存形成微地址uA5-uA0(如图4-1(b)所示),同时将当前微地址的24位微代码由MS1-MS24输出。 3.运行微指令 在运行状态下,K2接低电平,K3接高电平。K1接高电平。使控制存储器2816处于读出状态,74LS374无效因而微地址由微程序内部产生。在脉冲T1时刻,当前地址的微代码由MS1-MS24输出;T2时刻将MS24-MS7打入18位寄存器中,然后译码输出各种控制信号(如图4-1(c)所示,控制信号功能见实验五);在同一时刻MS6-MS1被锁存,然后在T3时刻,由指令译码器输出的SA5-SA0将其中某几个触发器的输出端强制置位,从而形成新的微地址uA5-uA0,这就是将要运行的下一条微代码的地址。当下一个脉冲T1来到

电路原理期末考试

电路原理期末考试復習(一) 13-1 说明题图13-1所示各非正弦周期波形包含哪些分量(正弦分量、余弦分量、奇次分量、偶次分量、直流分量)。 解:(a ))()(t f t f --=,)2()(T t f t f +-=,因此波形包含正弦奇次分量; (b ))()(t f t f -=,)2()(T t f t f +-=,因此波形包含余弦奇次分量; (c ))2()(T t f t f +-=,因此波形包含正弦奇次、余弦奇次分量; (d ))()(t f t f -=,且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不为0,因此波形包含直流分量和余弦分量; (e )周期为T /2,)()(t f t f -=,且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不为0,因此波形包含直流分量和余弦分量; (f )将时间轴向上平移至消去直流分量后,得到的函数为奇函数,因此原波形包含直流 分量和正弦分量。 13-17 题图13-17中,虚线框内为一滤波电路,输入电压t U t U u ωω3sin sin m3m1+=。若 L 1=0.12H ,ω=314rad ?s -1。要使输出电压t U u ωsin m12=(即输出电压中没有三次谐波,而基 波全部通过),则C 1与C 2的值应取多少? (a) (b) (c) (d) (e) (f) 题图13-1 - u 2

解:)rad/s 314(V 3sin sin 311=+=ωωωt U t U u m m 若u 2中不含三次谐波,需L 1、C 1对三次谐波电压产生并联谐振,即 μF 39.991131 2 11 1== = L C C L ωω 若使u 1中基波全部加到R 2上,需L 1//C 1与C 2对基波电压发生串联谐振,即 μF 1.751 1111 1 1 1 21 1 112 =-=-??? ? ??= C L L C C L C C L C ωωωωωωωω 6-5题图6-5所示电路在t =0时开关动作。画出0+ 等效电路图,并求出图中所标电压、电流0+ 时的值。 解:(a )0+ 等效电路为: (b )0+ 等效电路为: S C C C S C C I r r r r u r u i r I u u 121212 )0()0()0()0()0(+-=???? ??+-===+++ -+V 80)0()3010()0(V 20)0(10)0(A 230 20205)0()0(=+-==-=-=+?- ==++++-+L L L R L L i u i u i i u C (0+) C L (0+) (c) (d) 2 u C C (a) i L (b) 题图6-5

电路原理模拟试题(卷)PDF.pdf

电路原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进行电路分析时,关于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 (A)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均必须根据规定进行设定 (B)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均可以任意设定 (C)电压的参考方向可以任意设定,但电流的参考方向必须根据规定进行设定 (D)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任意设定,但电压的参考方向必须根据规定进行设定 2、在图1-1所示电感元件中,电压与电流的正确关系式为(D)。 (A)(B)(C)(D) 3、对图1-2所示电流源元件,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A)i恒为10mA、u不能确定(B)i恒为10mA、u为0 (C)i不能确定、u为∞(D)u、i均不能确定 4、在图1-3所示电路中,已知电流,,则电流I2为(D)。 (A)-3A (B)3A (C)-1A (D)1A 图1-1 图1-2 图1-3

5、关于理想变压器的作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只能对电压进行变换(B)只能对电流进行变换 (C)只能对阻抗进行变换(D)可同时对电压、电流、阻抗进行变换 6、理想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电阻R i是(A)。 (A)无穷大(B)零(C)约几百千欧(D)约几十千欧 7、在图1-4所示电路中,各电阻值和U S值均已知。欲用支路电流法求解流过电阻R G的电流I G,需列出独立的电流方程数和电压方程数分别为( B )。 (A)4和3 (B)3和3 (C)3和4 (D)4和4 8、在图1-5所示电路中,当L S1单独作用时,电阻R L中的电流I L=1A,那么当L S1和L S2共同作用时,I L应是( C )。 (A)3A (B)2A (C)1.5A (D)1A 图1-4 图1-5 9、图1-6所示电路中,当R1减少时,电压I2将(C)。 (A)减少(B)增加(C)不变(D)无法确定 10、图1-7所示电路中,电压U AB=20V,当电流源I S单独作用时,电压U AB将( C )。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