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地区的军事移民_以苏浙皖交界地区为中心_葛庆华

合集下载

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东南”与“西北”是古代中国频繁对举的两个方位概念。

司马迁说:“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这句话凝聚了古人丰富的地理经验。

很多历史文献也描述中国的地理大势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不惟地形,“东南”与“西北”在经济、文化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地理差异。

西晋张华《博物志》记:“东南之人,食水之产;西北之人,食六畜产。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云:“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西北之人尚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

”两宋时期,在经济文化重心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在南宋即已形成。

到了明代,郭之奇已使用“东南人满,西北土满”来形容这样的人口分布格局变化。

至清康熙时,移民殖边以均人口的思想也被人提出来,朱奇龄明确主张“以东南有余之民,任西北有余之地”。

进入近代,西北移民殖边之论成为潮流,“东南人满,西北土满”一语,为近代中国社会各界人士耳熟能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南人满,西北土满”也早已是知识界表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口头禅。

胡焕庸将半壁区划法具体落实在中国人口地理研究之中,创制出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提出了一条可以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分界线——“胡焕庸线”(以下简称“胡线”),即“瑷珲—腾冲线”,因地名变迁也被称为“黑河—腾冲线”。

“胡线”是依靠较高精度的人口数据,运用分界线思维和标准化手段,在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化约和展现“东南人满,西北土满”传统认识的产物。

可以说,学理上的“胡线”提出不足百年,但事实上的“胡线”已存在了千余年。

不能忽视的另外一个事实是,“胡线”是建立在一个“整体的中国领土空间”基础上画出的人口地理分界。

近代中国的领土空间是随着清代疆域观念变化和国际条约体系的介入,以清代疆域为主体逐步确立下来的。

然而,身处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精英尚未建立起现代中国疆域的意识,或者执拗于传统天下观主导下的华夷秩序,或者不自觉地受日本舆论话语影响,接受了中国“本部—边疆”截然二分的对立论,个别人甚而因西方殖民话语的刺激,沾沾自喜地将中国“本部”之外的边疆之域也视为中国的“殖民地”。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by 葛剑雄

移民与中国:从历史看未来 by 葛剑雄

一、移民的概念现在国际国内流动人口都非常多,今天讲的主要是中国国内的移民。

移民有什么特点呢?移民与流动人口最大的区别,是移民主要是定居或以定居为目的。

在流动过程中,移民总会在一个地方居留比较长的时间,或已经定居,或希望定居。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缺少一种归属感,而若以定居为目的,会对定居地产生归属感。

假如是一般的流动人口,他们的自身利益和命运比较少地与居住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以定居为目的移民,就不得不与当地的人想办法共处融合,也不得不跟当地利益联系起来。

所以,有没有归属感,我认为是移民与一般流动人口的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根本性的区别。

正因为这样,移民对文化传播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因为人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文化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传播,特别是现在媒体发达,广播、电视、报刊、书本都可以传播文化,但是其中最有效、最活跃的载体是什么?还是人。

文化离不开人,而移民本身就载着一种文化在流动,所以不管自觉不自觉,移民都在传播文化,或者说携带着某种文化。

对移民这一特点,还有几个要区别。

国际上一般把有没有改变国籍作为一个人是否移民的重要依据。

比如美国,你居留下来,入美国籍,就算移民美国了,或者已经取得所谓绿卡即永久居留权,这实际是从法律上来看。

世界上讲移民,一般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

但是拿欧洲与中国比,从一个欧洲国家到另一个欧洲国家的移民,可能还没有我们从广东到北京那么长的路程。

而且中国内部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现象的差别也非常大,地区间的移民的意义并不亚于欧洲国家间的移民。

以前不太重视国内移民,好像一讲到移民就非要改变国籍,我觉得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自古至今,国内移民起的作用非常大,所以不能仅仅拘泥于是否改变国籍。

还有一点是取得居留权,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从法律上讲,取得居留权与实际上已经在当地居留或居住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现在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口,有的已经生儿育女,已经在那里居住一二十年,但从法律上讲,他还没有取得居留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疾病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张雷(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灾害、疾病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许多不足,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灾害疾病研究综述一、以往灾害、疾病史的研究的阶段性发展关于灾害及救灾的问题自古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上世纪20—40年代,他就开始起步了。

当时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横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并激化。

自然矛盾的刺激,使社会矛盾白炽化,二者交织在一起,让人难辨是天灾还是人祸。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前辈从不同视角对灾害问题发表过各种见解和看法,涉及到许多方面,现在硕果累累的荒政史研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随着更多的有识之士涉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

1937年“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开始,使得这种研究被迫中断。

此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二十世纪50—70年代,是灾害与荒政问题研究的停滞阶段。

在1949年后的学术研究中,因为史学研究的侧重点问题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此问题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从而陷入了停滞,仅在六十年代饥荒时期有极少的几位学者对其进行了关注。

“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9年,灾害史研究成果上一片空白。

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灾害及荒政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日渐好转,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更多关注,对减灾抗灾问题的日趋重视,尤其是1991和1998年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发生,学界对荒政史又重新给予了关注,并使其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研究的范围日渐扩大、视角逐步拓宽、方法更加多样化、成果也层出不穷,出现了一个新高潮。

但是长期以来,疾病医疗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所忽视,198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尽管从社会史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疫病的研究开始在海峡两岸逐步兴起,但仍处于草创阶段。

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苑双语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苑双语学校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九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考试形式:开卷)一、选择题1. 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

观察下列图片,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铁制农具牛鼻穿孔铜牛尊 百家争鸣A. 早期国家产生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D. 民族的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铁制农具体现的是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工具的革新,牛鼻穿孔表明牛被运用于农业生产,即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即牛耕的出现。

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C 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排除A 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朝,排除B 项;民族的交融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客观影响,图片内容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项。

故选C 项。

2. 《战国策》记载:“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材料评论的是( )A 百家争鸣 B. 商鞅变法 C. 北击匈奴 D. 楚汉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通过变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B 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繁荣局面,排除A 项;北击匈奴是秦朝和西汉汉武帝时期对待匈奴的措施,排除C 项;楚汉之争是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开展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措施无关,排除D 项。

故选B 项。

3.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材料主要说明了古代丝绸之路()A. 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B. 推动了科技的交互传播C. 极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D. 助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D项正确;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交互传播,极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都是不同文明交流的具体体现,排除ABC项。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东西夹击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同时将解放军阻击在黄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

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聚歼中共军队。

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之后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先后重创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破产。

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

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

后敌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避开敌正面兵力经过近一个月战役,粉碎了敌攻势。

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宣告失败。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早年在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1917年回国,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论争。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家乡六合近代史

家乡六合近代史

谈到近代史,谈到家乡六合。

大屠杀的余音。

是啊,隶属于南京的家乡六合自然也难逃那场厄运。

一旦被历史触动就总想说些啥,下面就让我说说家乡六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扮演的角色吧。

1937 年,7月7 日日本帝国主义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旬全县学界先后举行集会游行,抗议日本侵略军7 日在卢沟桥发动侵华战争。

8 月15 日16 架日机轰炸南京,震动六合居民。

12 月初日寇逼近南京。

3 日,国民党六合县长陈一郎拐带公款,擅离职守,弃城逃跑… 12 月10 日前后从南京溃逃的国民党官兵,纷纷经六合向滁县方向逃去。

12 月13 日日军占领南京,即日起在南京屠杀中国平民和被俘中国士兵30 多万人12 月16 日上午8 时,日本侵略军十三师团天谷支队第一联队数百名日军,分乘汽艇16 ) 河口、滁河分两路侵占六合县城和南门外飞机场。

同日下午,侵占六合县城的日军,除留百余人守城外,余则经新集、头桥向滁县方喧烧杀。

12 月19 日日骑兵170 名,由扬州调来六合城驻防,在西门(现六合一中地址)建立据少12 月20 日天(长)六(合)仪(征)三县爱国青年魏然、陈仁刚、印绳之、葛许光、横山天宫寺,组成“苏皖边区抗日义勇军”。

同月六合爱国人士张育之组织抗日武装马集民团。

1938 年,1 月16 日日军400 多人首侵犯竹镇。

1 月28 日日军大宫部百余人,在盯胎烧杀一番后向六合进犯,途经马集北塘庄时遭到£团阻击。

本月六合、仪征爱国青年徐润芝、孙立坚、费放天、余雷等,先后在天(长)六(合地区组织“抗日救国青年团”、“仪六边区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本月国民党军统潜伏在南京的头目徐熹,窜至瓜埠和青帮头目王锡三勾结,成立“店动总队”。

他们在六合两年多的时间内草营人命,滥杀无辜群众百余人。

2 月国民党八十九军三十三师九十八团一营二连连长贺国栋奉命率一个连部队进驻六4 月16 日日军数十人乘两辆汽车,从浦口到葛塘集抢劫,贺国栋奉命率全连官兵在葛塘狙击毁日军汽车一辆,毙一人,迫敌自杀一人,余敌溃逃。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多会想起“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但对“闯关东”似乎知之甚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约略地反映出一些有关“闯关东”的历史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关注。

那么,真史中的“闯关东”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如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段移民史?“闯关东”体现和孕育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看———主持人李庆英话题特邀嘉宾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徐彻(辽宁古籍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王振忠(复旦大学教授)刘德增(山东教育学院教授)“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主持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

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葛剑雄:“闯关东”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还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

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

边墙设了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10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

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

顺治十一年(1654年)规定,凡出入山海关者都须凭印票,禁止挟带人参入关。

但对出关于“柳条边”之内垦殖依然允许。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介绍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介绍

湖州当地红色资源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西北槐坎乡温塘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原为清代咸丰年间民宅,距今150历史,房屋建筑呈砖木结构,正屋是一四面高墙前后两进五开间的走马楼,共有房屋46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规模宽敞,布局紧凑,构造精巧,雕饰华丽,错落有致。

体现清代民宅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纪念馆简介 1943年12月,新四军6师16旅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的率领下,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郎溪、广德、长兴一带)。

1945年1月粟裕率师南下,在长兴仰峰 与16旅会合。

43年1月13日,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

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在此宅大操场召开,自1945年1月起,为苏浙军区司令部。

纪念馆占地3400平方米,庭院西侧为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将军骨灰安放纪念碑,东侧是“军民鱼水情”雕塑和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碑。

纪念馆内布置庄严、肃穆,展厅正面松柏鲜花簇拥着一代名将粟裕将军的半身塑像,塑像大红帷幕上有叶飞同志题词:“军民团结,无往不胜。

”楼上楼下,分四个展厅收藏和陈列750件革命历史文物,420帧历史珍贵照片。

其中:有新四军开辟根据地及与敌伪顽强斗争的重要文件、笔记、军用地图、作战武器;有缴获的战利品、新四军兵工厂制造的土武器和后方医院抢救伤员的土设备;有当年出版的报刊、宣传品、纸币和粮券;有苏浙军区司令部发布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对日驻军的最后通牒》;还有粟裕、叶飞、王必成、江渭清、刘别生等同志的珍贵历史照片。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在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是一座晚清时建的前后两进、四面高墙,东西有两排侧屋的两层楼建筑,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

馆内陈列抗日时期新四军十六旅和粟裕南下后建立苏浙军区后的革命文物,介绍当时军事机构序列,领导人活动图片,使用的武器和缴获日、伪、顽的战利品,还有抗日根据地组织状况,以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江南地区的军事移民—以苏浙皖交界地区①为中心○葛庆华摘 要:太平天国战后,大量被裁撤的湘、淮军士兵和遣散的太平军战士涌入江南各地垦荒,构成战后“下江南”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军事移民的迁入,对战后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江南地区;军事移民中图分类号: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3)04-0111-06太平天国战后的江南地区,人口凋零,土地荒芜,从而引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下江南”移民浪潮②。

在中国近代这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大量被裁撤的湘、淮军士兵和遣散的太平军战士移居江南各地。

此处,笔者拟以军事移民最为集中的苏浙皖交界地区为中心,探讨此类移民的类型、地域分布及其对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移民的类型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深受战争的破坏,“江、浙、皖三省被贼蹂躏之地,几于百里无人烟。

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③人口的大量死亡流徙,使得江南地区从战前的人满为患、耕地不足,一变而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为了迅速恢复残破的经济,清廷于同治五年(1866)谕令各省招垦荒田。

在清廷及地方大吏的督饬下,各州县先后设立了“劝农局”、“招垦局”或“开垦局”等机构,负责招垦事宜。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垦辟荒废的土地,就必须解决人少地多的矛盾。

为此,苏浙皖三省大力招徕外省、外府县农民前来就垦,从而掀起了大规模“下江南”移民浪潮。

在迁往江南地区的移民中,除了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外,还有一类特殊移民,据当时《申报》报道:“皖浙大吏以国课攸关,招徕客民开垦,其间应募者,非漏网余匪,即遣散游勇。

”可见,战后迁往江南各地的军事移民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湘、淮各军裁撤的散勇。

湘、淮各军虽为挽救清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们是为了镇压太平军而临时组建的,不属于正规军。

按照清朝的制度和惯例,这些征募来的军队在战事结束后,必须解甲归田。

鉴于嘉庆年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后,解散乡勇曾遗留下许多后患,清廷对湘、淮军的处置,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

同治三年(1864),清廷采纳富明阿的建议,对裁撤的兵勇区别对待:“有业可归,有田可耕,有亲戚可依者”,派员递送回籍;无可依赖之人,则就地安插垦荒。

谕令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乔松年和吴棠等地方大员,“严饬所属,悉心酌核,妥议章程,派委贤能地方官实心经理”④。

各省大吏遵照清廷谕旨,对裁撤兵勇进行了安置。

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饬令“所撤遣各湘勇委员押令,悉数溯江西上,毋得停留”⑤。

同时,对部分兵勇就地安插。

如左宗棠在浙江创行“撤勇归农之法”,就地安置一批裁撤兵勇;曾国藩派遣五千名湘勇在建平县(今郎溪县)垦田⑥。

虽然地方大吏派人押送裁撤兵勇还乡,但这些散勇并非如其所愿,安静回籍,他们往往逗留不去,留居江南各地。

江苏巡抚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七月的一封信中谈到:“所虑已撤之军,驱遣未净,或致逗留”。

丁日昌继任巡抚后,两次饬令遣撤兵勇回籍。

可见,散勇已成为当时地方大员颇为棘手的一个难题⑦。

不仅江苏,浙西地区同样如此。

《申报》光绪七年四月十九日报道:“此外更有遣撤之勇流落不归者,亦改而务农。

”那些返乡散勇是否安于田亩呢?时人对此表示怀疑:“迨军事平,议遣散,曾文正公深悉其难,胥厚给资斧,勒限还乡里,使复故业。

斯举也,余深疑之”⑧。

事后的发展,证明了此人的怀疑有着相当的道理。

揆诸史实,战后湖南被遣撤的兵勇多达数十万人,“逮至凯撤回籍,则已无田可耕,无业可执,遂致生计日促,游手日多。

”⑨因生计无着,许多人不得已逃往他乡就食。

“客民逃荒而就外方觅食者,惟两湖为最多。

盖军兴以后,所遣撤之勇,大半皆此两省之人,恒产既无,谋生乏术,遂扮作难民模样,颜求食,亦万不得已之事,其情原可悯也”⑩。

于是,许多散勇流入本区,成为战后本区移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是被遣散的太平军战士。

太平天国战争后期,太平军纪律松弛,军纪败坏,烧杀掳掠之事时有发生,从而引发了百姓的反感和愤恨,后者对逃出的太平军战士往往加以杀害。

如在江西玉山县,“军兴以来,有自贼中逃出者,各处乡团率截杀邀功,其幸免者身无寸缕,编草菅自盖,行乞于市”1,许多人不得已留居本区。

同时,为了分化太平军,清廷实行安抚政策,“由贼中自拔来归者,朝廷无不宽其既往,量予安插”12。

于是,部分被遣散的太平军将士被安置在本区各县垦荒。

如太平军将领韦志俊在贵池降清后,韦姓广西人被安置在宣城水东镇13。

因此,上述《申报》有关“皖、浙大吏以国课攸关,招徕客民。

其间应募者,非漏网余匪,即遣散游勇”的报道,反映了在应募垦荒者中,太平军将士占了一定的比例。

此外,参与战后垦荒的,还有返乡的太平军战士。

战争初期,太平军以广西、两湖人为主。

但至后期,其人员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如同治元年(1862),李秀成所部太平军“大半苏、浙、江西人”;古隆贤所部“多系皖南被胁之人”14。

战争结束后,这些太平军战士基本上都返回故里。

如金坛人费仁源,“随贼数年,崎岖数千里。

……迨甲子贼退,始旋故里”15。

可见,在战后的本区移民中,太平军战士颇不乏人。

二、军事移民的分布随着大量裁撤军人的涌入,军事移民在本区的分布形成一种格局。

据《申报》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报道:“今杭之临安、湖之安吉、孝丰以上,徽之广德以下,历年所散之兵及他省之荒民,动有亿万计。

”16可见,在江南各地都遍布军事移民的足迹,下面分区看一下其分布状况。

苏南地区句容县。

据县志记载,“同治六年(1867),清廷为防范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下旨裁撤大批湘、淮、楚军在江南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仅楚军约有八千人在句容圩区安家务农。

太平军在天京陷落后,约有三千人逃亡句容茅山山区,落户成家”17。

可见,在战后句容的外来移民中,有不少被裁撤的楚军和逃散的太平军战士。

溧水县。

县志资料中未见有关军事移民的明确记载,但据笔者调查,该县李厚发先生的岳父,原为湘军马夫,被裁撤后流落溧水18。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只有这么一个特例,只是一些流落溧水的普通士兵不见于记载罢了。

宜兴、荆溪县(今宜兴县)。

“流氓者内多散贼,无锡富安乡起,由宜兴和桥、张渚、罗埠,延至浙江之长兴、余杭一带”210。

这段记载明确说明,当时宜兴、荆溪两县麇聚了大量被遣散的太平军战士。

湖州府战后的湖州府,大量招徕两湖等地移民前来垦荒,前来应垦者“半皆散勇”20。

因此,湖州府属各县成为裁撤散勇的重要迁入地。

长兴县。

“自左伯相创行撤勇归农之法,于是荒田始渐开垦”21。

长兴县作为当时左宗棠安插裁撤兵勇的县份之一,必定有大量散勇迁入。

德清县。

“同治四年(1865)客民散勇来邑垦荒”2,可见战事甫毕就有散勇迁入德清。

因迁入的移民“占据土著田产,但缴官租,并未升科”,曾引起朝廷的注意,说明当时军事移民有相当的数量23。

武康县。

战后的武康县人口稀少,“省中倡议撤遣营勇,给资以使归农,就各县荒田而分授之,令其垦种。

……客民安之。

”24可见战后初期有遣散的兵勇迁入武康。

乌程、归安县(今湖州市)。

战后裁撤的湘军营勇纷来两县垦荒,“此辈多湖南人,类为遣撤之勇”。

他们迁居后,其家乡的亲族乡党遂攀缘而至,“洪杨乱后,湖南人随湘军来此垦荒者甚多”25,从而使得两县集聚了大量两湖移民。

皖南地区光绪八年,御史陈启泰奏称,“安徽降众散处,不一而足;各处撤勇,纷至沓来”27。

作为移民最为集中的皖南地区各县,更是遍布军事移民的足迹。

广德州(今县)。

同治三年(1864)前后,两湖散勇迁居广德,“不用置产而有田可耕,不用建屋而有房可住”27,成为广德第一批移民。

建平县(今郎溪县)。

战后,湖南兵勇纷来建平垦荒。

据《上海新报》同治十年报道:“曾中堂于克复金陵时特遣湖南勇丁五千名赴建平县安插,并令开垦自食其力。

湖南勇丁自到建平,于田之荒者辟之,屋之倾者整之,数年来安居乐业,几忘其为湖南人矣。

”28迁入建平的军事移民,对荒田的垦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陵县。

南陵也是裁撤散勇麇聚县份之一。

解甲归田的湘军士兵迁居南陵后,趁人烟稀少、田价低廉之际,纷纷购置田产,在他们的带动下,大量湖南农民前来南陵定居29。

此外,一些致仕的军官也留居本区各县。

如宁国县把总韦士圣,“去官,家于宁,子孙遂为宁国人”;两江尽先补用都司徐荣福,“致仕后,爱宁(国)山水清幽,风土淳朴,遂买宅家焉”30。

此类移民虽然数量不多,但因其身份特殊,上层关系多,经济条件优裕,容易在迁入地定居、发展,对迁入地的影响亦较大。

三、移民对江南地区的影响大量军事移民的迁入,对战后江南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及时地满足了江南地区对劳动力的迫切需要,成为垦辟荒田、恢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鄂湘营勇被撤不归者,自杭之临安、于潜,至湖之孝丰、安吉,西入泗安、广德,接皖境而至宁国,北临太湖与苏属吴震分界,周围不下千里,其间山岭重叠,溪涧纡回,擅山田林木之利,十余年来越聚越多,荒僻之土已成繁庶”31。

迁入本区的军事移民,虽促进了荒地的垦辟,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量麇集本区,对社会、经济不免会带来负面影响。

战后本区社会秩序混乱、土匪猖狂、帮会势力横行,与此密不可分。

军事移民因久处军中,裁撤后不能安于农事,又缺乏其他谋生手段,许多人即以窃掠为生。

同治二年(1863),左宗棠指出,“游勇之害甚于盗贼”。

诚如左宗棠所言,散兵游勇成为影响战后本区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江南北各属禀报抢劫之案,日必数起,多有执持火器拒伤事主。

”32同时,有些军事移民还流而为匪,成为清末民初太湖土匪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道光年间,太湖就有枪匪活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枪匪先后受到太平军和清军的打击和收编,势力衰微。

战后随着裁撤的湘、淮军的涌入,太湖又处于“匪氛不靖”的状态。

据光绪九年(1883)御史黄兆极奏称,“盐枭及散勇踞太湖为巢穴,四出抢掠。

”3这些土匪的成分,“半为昔年裁勇,半为盐枭,有红帮、青帮各种名目。

其籍贯以皖省之焦(巢)湖人为最多,两湖人次之,温台人亦杂出其间”。

在太湖土匪中,有土帮、客帮之分。

所谓土帮,即由当地土匪结成的帮派;客帮,则是外地土匪流窜而来,或是游勇、移民流而为匪结成的帮派。

清末太湖客帮土匪名目繁多,有巢湖帮、湖南帮、河南帮、江北帮、湖北帮、山东帮、温台帮等。

其中对本区危害较大的首推巢湖、湖南和河南三帮34。

巢湖帮。

巢湖帮在太湖客帮土匪中势力最大,其形成与战后裁撤的散兵游勇有很大关系。

“淮军平苏留营甚多,后因饷绌,陆续遣散,无业可执,遂以贩私糊口。

庐(州府)、颍(州府)地瘠,食力维艰,乡里无赖来相依附,滋蔓既久,遂成合众,名曰`巢湖帮'。

”35巢湖帮“专事贩盐聚赌,有时亦抢劫勒赎”。

殆至清末,当地无赖随声附合,党羽日多,势力大增,滋蔓更甚,成为影响江浙社会稳定的一大毒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