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简史-黄建始

合集下载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从疫情防控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尹殷时期已有防疫保健的制度。

但是中国古代的防疫制度并不完善,不少传染病带来了严重的疾病和人员的伤亡。

到了清朝初期,才开始有了比较完善的卫生制度,设立了一些卫生防疫机构。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要追溯到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卫生事业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将公共卫生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成立了相关的卫生部门,实施了大规模的卫生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进行了大规模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了卫生服务,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对能力上,虽然国家实施了一些防疫措施,但在一些突发疫情的爆发时,仍难以有效地控制住。

正是由于传染病的爆发,使得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变化。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非典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防控和救治工作,加强了公共卫生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

非典疫情的爆发,也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加强了公众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非典疫情的爆发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一个转折点,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非典疫情的爆发后,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重点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控和监测体系的建立。

公共卫生系统的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提高了公共卫生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治理水平。

政府还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了基层卫生系统的能力和素质。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在非典疫情期间,志愿者、医务人员、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了疫情防控工作,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奉献精神。

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

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

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卫生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以养生为基本内涵的“卫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与此同时,现代意义的“卫生”概念则又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词汇,它是光绪以降在西方卫生知识的传入、日本近代的“�l生”(eiseyi)用语与卫生制度的引介以及中国士人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与hygiene对应的现代概念的。

1晚清以来,“卫生”的使用日益频繁,也承载了日益丰富的社会文化意涵。

作为与现代西方文明相伴出现的现代卫生观念和公卫制度,不仅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而且也成了国人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旦“卫生”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和文化色彩,其本身的内涵、价值和问题反而成了不被重点关注的对象。

一部卫生史关乎的不仅是医疗和健康的演变,而且是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可见,关于中国近世卫生史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现实深具意义。

为此,本文将在对近百年中国卫生史研究做一鸟瞰式回顾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道路做一思考。

一、医学界的研究由于在现代人的认识中,卫生与医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而现代意义上的卫生史研究,也是与医学史研究相伴出现的。

早期的医学史研究多少都会谈到卫生的情况,比如中国第一部医学史专著―――初版于1920年由陈邦贤撰著的《中国医学史》,就在第一篇《上古的医学》中设有《周秦的生理卫生学》一章,不过谈论的主要是《素问》和《灵枢》中的生理知识,对卫生则只是从饮食卫生、性欲卫生和优生学三个方面简单提及;而在后代各朝的论述中,则未再专门列出“卫生”的名目来加以讨论。

不过在第四篇《现代的医学》中,对当时的卫生行政和卫生保健等情况做了不少的叙述。

2在这类专著中,卫生显然只是医学的附庸,而且在民-国之前,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庸。

后来的医学史著作虽层出不穷,但卫生作为医学附庸的地位,则基本未有变化。

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王昊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24(45)5
【摘要】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下,各医学校开设了一些简单的卫生学课程。

协和医学院建立后,兰安生于1924年10月设立卫生与健康学系,建立起一套预防为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公共卫生学课程体系,形成了独立的公共卫生学科。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以标准课纲的形式向全国各医学院推广协和经验,至20世纪40年代,主要医学院基本设立了公共卫生学系。

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经历了从卫生学课程到独立学科的发展,但受制于政治及社会因素,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卫生需要,亦无力改善社会的健康水平。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王昊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
【相关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
2.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三)——学科的发展
3.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四)——学科的展望
4.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四)
——学科的展望(续)5.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南区域会场成功举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

第二讲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主要包括:实践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逐步完善阶段一、粗浅的卫生防病实践阶段(远古~春秋)历史告诉我们,有了人类的出现,就必须有医药活动和卫生活动的存在。

早在远古时期,韩非子记载了人类为了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每常采取“构木为巢,以避其害”,“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

大约在四五万年前,为了抗御外邪,预防疾病,人类由“古人”进化为“新人”时期,即已开始建土窖、地窖乃至土屋、木屋和石屋;从赤身露体而发展到以兽皮,树皮充当衣服。

古代卫生保健最为紧要的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和对火的利用。

这不仅因为火能御寒、防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有了火就可“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礼记》),并大大促进了饮食的消化和吸收。

导引疗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吕氏春秋·古乐》曾谓古人居处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

夏商时代,古人已注意讲究卫生以预防疾病,如在个人卫生方面,提倡勤洗手脸、沐浴、漱口、不食腐败有毒食物等。

1935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殷王墓中,已出土壶、盂、勺、头梳等全套盥洗用具。

对于环境卫生,古人亦较重视。

相传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水井,夏代更有“伯益作井”的说法,这对于搞好饮水卫生显然大有益处。

商周时期,随着人们对防病认识的提高,逐步采取了一些改善环境卫生的措施,如在殷墟遗址和在郑州附近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商代有用以排除积水的地下管道;敦煌壁画中,有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表明此间比较重视环境卫生。

又如《周礼》、《仪礼》、《诗经》、《左传》、《管子》等经典著作中还记载有许多卫生防病的方法,包括饮食卫生,除害灭病,疏通水渠,居住环境设施,乃至预防狂犬病等等。

此外在优生优育方面,古人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主张。

如《周礼》提倡“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礼不娶同姓”;《左传》亦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学习体会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学习体会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学习体会公共卫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的递嬗,公共卫生渐由社会自发调节、随机应对和慈善救济活动,演变为以卫生行政为主导、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保障和增进公众健康为旨趣,官方与社会合作推进的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医学成就和租界卫生管理制度的刺激示范,中国社会内部对于卫生强国和卫生现代性的强烈追求,以及应对连年疫情的现实需要,国家开始自上而下的卫生行政擘画、建构和实施,现代意义上的以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由此肇端。

在此时代诉求和社会趋向的引领下,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商贾辐辏的苏省重地、江南名城——苏州,因应时势,且合于地方防疫、市政建设之需要,遂在官方与社会的协作下,开启公共卫生之端绪,并逐渐粗成体例。

疫病防治是苏城公共卫生的中心事务,这不仅因为它是时代性的严峻课题,也是水网密布、气候温润的江南城市面临的地方疫情压力所致。

近代苏城疫病防治问题上,出现了二元对立的面相:一方面是驱瘟逐疫迎神赛会和挑痧等坊间防疫百态的恣肆,另一方面是官方对落后防疫行为的取缔,并在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下,初步形成了一套临时救治与常规预防相结合的急性传染病防控机制。

在疫病防治上二元对立的面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城公共卫生,实际是在与民俗传统特别是迷信观念和举措的扞格不入中得以曲折演进,并渐入民心的。

保障日常清洁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被视为治疫之本,成为苏城公共卫生事务中的基础工作。

总其大概,主要涵括街道清洁与垃圾清运、粪秽管理与厕所改良、饮水改良、各类饮食品及其制造经营场所卫生检查与管理等内容。

街道清洁上日常与定期的结合,垃圾清运上行政与市场的相配,粪秽运除上加强时间、地点和面相的规范、厕所整改上的化多为少、弃旧迎新,饮水卫生上改良与“革命”的统筹、食品卫生上应时性强、制度化高、消极取缔与积极建设规划的并举,构成了各项业务的典型特质。

公共卫生史内容

公共卫生史内容

公共卫生史内容公共卫生史:发展与挑战公共卫生史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人类为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身心健康所做出的各种努力。

从古代的瘟疫防治到现代的全球卫生倡议,公共卫生史记录了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不断认识和斗争。

一、古代的公共卫生在古代,公共卫生主要围绕着瘟疫和传染病的防治。

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记录显示,他们采取了隔离病患、焚烧病患物品等措施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而在东方,中医的理念中也包含了许多预防医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饮食、起居有序,以预防疾病。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卫生中世纪时期,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鼠疫、霍乱等疾病在城市中迅速传播,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改善城市环境、管理垃圾和污水等方式来预防疾病。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医学开始从经验主义转向科学主义,研究者们开始探索疾病的真正原因,这为后来的公共卫生奠定了基础。

三、近代公共卫生的崛起19世纪和20世纪,公共卫生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开始崛起。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传染病、营养不良等问题日益严重。

此时,约翰·斯诺等先驱者的研究,揭示了霍乱等疾病与水源的关系,从而引发了公共卫生领域的“环境革命”。

同时,疫苗的开发和应用,也为公共卫生的预防策略提供了有力武器。

四、现代公共卫生的挑战与变革进入20世纪后半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与此同时,新的公共卫生挑战也随之出现。

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与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全球化进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SARS、HIV/AIDS和COVID-19等疾病的跨国传播。

在这一背景下,公共卫生领域开始注重多部门合作,从单一的疾病控制转向更广泛的健康促进。

健康公平、全球卫生、气候变化等议题也逐渐进入公共卫生的视野。

结语回顾公共卫生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面对健康威胁时所展现的智慧与决心。

1公共卫生法

1公共卫生法

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公共卫生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问题,公共卫生政策也是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方面。

公共卫生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更关乎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使得城市化过程加速推进,各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其中公共卫生问题尤其严峻。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如此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一大批公共卫生改革者的推动下,英国议会通过《1848年公共卫生法》,法案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放弃自由主义的原则,突破地方自治的传统,通过立法手段对公共卫生领域进行干预,法案在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住房等问题上规定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设立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卫生机构——中央卫生委员会,对公共卫生进行国家层面的管理和监督。

因此,法案为英国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开辟了道路,确立了发展的方向。

本文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颁布的背景,围绕着城市环境、疾病和当时的公共卫生管理三方面展开,结合史料总结19世纪上半叶英国公共卫生状况特征,从城市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城市自然环境三方面,分层次、多角度的介绍这一时期恶劣的城市卫生状况。

以探求导致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公共卫生改革的深层次原因。

接着阐述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别介绍这一时期传染病、流行病和职业病的爆发情况,并且指出其与公共卫生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此基础上阐述这一时期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和运行状况,指出这种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管理体系不能满足工业化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主要论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和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的制定过程。

首先论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公共卫生改革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取得的成果,指出改革运动为公共卫生法案的提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运动中涌现出的各种公共卫生思想成为公共卫生议案内容的主要来源。

其次,阐述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莫派斯议员1847-1848年两次向议会提交公共卫生议案,议案集中体现了查德威克的公共卫生思想,即国家加强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干预,实行中央集权化的管理。

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历史

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历史

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历史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历史1. 引言中国公共卫生学科作为一个涵盖广泛的学科领域,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学文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学理论的发展,中国的公共卫生学科逐渐形成,并且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重要性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2. 古代医学与公共卫生在古代中国,医学是与公共卫生密切相关的。

古代医学家通过研究疾病的传播路径和控制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黄帝内经》中记录了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公共卫生学的雏形。

3. 近现代公共卫生的起步近代以来,中国的公共卫生学科开始迎来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术。

建立了一些公共卫生机构,如中国人民卫生学会和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系。

这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起步。

4.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共卫生学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卫生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公共卫生政策和措施,如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计划、流行病监测和控制体系、健康教育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大幅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5. 新世纪以来的公共卫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根据卫生改革的需要,中国政府对公共卫生学科进行了整合和重组。

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

这促使公共卫生学者们加大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以寻找解决方案。

6. 个人观点与总结在我看来,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我国政府重视人民健康的决心和努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健康事业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公共卫生学科将会继续发展壮大,并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共卫生第一卷 公共卫生概论主编:曾光,黄建始,张胜年第二章 公共卫生简史黄建始一部公共卫生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作为群体对健康和疾病体验和认识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遭受战争和自然灾难后不断探索,扩展科学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经济、政治体系如何创造健康的或不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为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或疾病的产生和传播提供条件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个体和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寻求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历史(Fee,1993; Tulchinsky & Varavikova,2000)早期的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农业革命1副作用的应急反1农业革命:在距今10,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这段时间因人口增长的压力全世界大部分人类从采集和狩猎转变为农业。

这个转变是猿人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史称“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每一平方公里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比采集食物能养活的人口要多得多。

农业革命反过来导致了更多规模的人口增加,产生了定居和群居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村庄和随后城市的出现。

(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应2,现代公共卫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科学革命3和工业革命4副作用的应对反应5,发展于人类现代化6的过程中。

今天,公共卫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起源公共卫生起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认识是从疾病开始的。

当时人类认为没有疾病7就是健康。

那么什么是疾病呢?从最早的医学模式来看,疾病其实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词汇,用来称呼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可能发生在社会任何成员身上的一类特有的,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通常,人类用特定的模式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模式,就是用于解释自然现象,消除困惑的信仰系统(Engel,1977)。

最早的医学模式就是解释疾病现象的信仰系统。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用于解释健康和疾病的模式经过多次变迁,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过程。

公元前10 000年的史前文化(Brannon,2007)认为,疾病这种现象2应急是被动地对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一系列无计划但有针对性的或盲目的活动。

(黄建始,2006)3科学革命:发生在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1543年)到牛顿发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之间的一个半世纪里以天文学和物理学研究成果为标志的重要科学进展,史称“科学革命”。

由科学革命引发的各种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

(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4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出于各种实际目的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巨大变化。

史称“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带来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世界各地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

(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5应对是主动地针对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理性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活动。

(黄建始,2006)6现代化是人类逐步提高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并利用它来提高人均产出的过程。

(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7在英文中,有三个单词都可以翻译成中文的疾病。

1.Disease, 从字面上看,指的是舒适的反面,泛指所有偏离正常健康的状态。

从学术上来看,疾病是一个由临床,病理学,和流行病学标准界定的,能够系统地予以研究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在生理上和/或心理上偏离了正常功能的状态。

在生物医学模式下,disease 所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可以通过病理学的特征来诊断。

2. Illness指一个人经历疾病的主观感觉。

研究illness主要是直接对所经历的痛苦的现象进行分析。

一个人可以有严重的disease但没有illness,如高血压;也可以有严重的illness但没有disease, 如忧郁症。

3.Sickness 主要是指社会对一个人患病时社会功能障碍的承认,常用的是“病人角色”(Sick role). 病人角色是医学社会学用于描述病人行为的专业词汇,具有病人角色的人通常有以下特点,失去独立自主性,依赖性,一系列的情绪表现如生气,消极,经常哭泣等。

病人角色可以使病人免去一些正常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获取一些优待,如休病假,得到一些紧缺物质等。

简言之,disease是指生理或心理机能障碍,illness是指个人感到不适的状况,而sickness则指当个人患病是所出现的某种社会功能障碍的状况。

(Last, 2007;Emson, 1987;施侣元,2001)是由体外邪魔侵入人体产生的。

把邪魔从体内驱除出去就可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考古学中发现古人类头盖骨上的小洞就是当时巫医使用颅骨环钻术(trephination)(Taylor,2006)为病人驱除邪魔的证据。

公元前1800年的巴比伦和亚述时期,人类健康被认为是上帝的恩赐,疾病是来自上帝的惩罚。

这种健康观念在希伯来人中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Brannon,2007)。

公元前1500-1200年,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可以从对古希腊神话中女神Hygieia和医神Aesculapius 的崇拜中窥见一斑。

Hygieia通常被认为是掌管健康的女神,代表了人类最早对健康的认识。

她确信健康是人们与生俱有的权利(Wolinsky,1999)。

英文Health一词来自古英语,主要含义为健壮的(Hale)、壮实的(hearty)、精力充沛的(Sound in wind and limb)(Last, 2007)。

公元前1046-771年,我国文献《周易·乾象》中出现了最早的“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刚强、有力;“康”则出自《诗经·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意为安乐、安宁(辞源修订组,1988)。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需求是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认识到健康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权利的同时,人类也认识到健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人类的早期,要生存下来,不但需要每个人具备健康的体格,还需要有相互合作的血亲关系来保证小孩能在漫长的依赖期成长起来。

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因血亲关系而形成的小规模群居生活方式一直占据人类社会的主导地位。

由于当时人口数量少,靠采集和捕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食物相对丰富,来源相对可靠,加上游牧生活避免了不卫生的居住环境,当时的人类相对比较健康(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

当人口增长的压力促使人类在距今10 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这段时间里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后,这一史书上称为“农业革命”的变化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是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和群居规模的不断扩大。

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群体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

定居和大规模群居带来了各种各样影响健康的问题,如人、畜粪便和垃圾的大量堆积,经蚊子、苍蝇、老鼠等传播的传染病和食物源性及水源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等(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

面对这些健康问题,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人群中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但这些问题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互相联系,很难分别单独处理的。

比如说,要成功地控制人群中的传染病流行就离不开改善居住环境,加强食物和饮用水的安全以及对病人的治疗(Rosen,1993)。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渐渐地认识到处理群体的健康问题不简单地等于单个健康问题处理的总和。

要保护群体健康,必须通盘考虑,综合解决诸如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控制和改善与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如垃圾和废物处理等),保障食物和饮用水的安全和数量,治疗和照料老弱病残等与群体健康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因为综合治理这些影响群体健康的问题涉及面广,个体不可能单枪匹马去完成,所以需要整个社区参与,有组织有计划地去解决。

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人人健康,才能使整个群体都能生存和发展。

这些事实促使人类产生了对公共卫生最早的朴素认识和具体行动。

农业革命带来了定居和大规模群居,带来了城市化和阶级分化,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健康问题。

人类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来解决因大规模群居带来的负面健康问题,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Rosen, 1993;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

正像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方式在过去200年里发生的变化要比此前5 000年里发生的变化还要大一样,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在过去200年中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比此前5 000年里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发展规模还要大。

如果说,早期朴素的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是人类对农业革命副作用应急反应的产物;那么,现代公共卫生的理论和实践则是人类应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副作用的产物,是人类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Fee, 1993; 斯塔夫里呵诺斯,2005)。

可以说,公共卫生概念的演进和公共卫生的发展是和人类文明8的演8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不足六千年。

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人类有400万年进同步并且密不可分的。

因此,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公共卫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第一章讨论的公共卫生的定义和宗旨,基本任务、公共卫生的特点、价值和相关学科以及公共卫生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本节中人为地将现代公共卫生9的出现与否作为一个分界线,把公共卫生史划分为“现代公共卫生前期”和“现代公共卫生期”。

第二节 现代公共卫生前期 (公元1830年以前)早期的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是古代文明的产物。

农业革命带来的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促使人类社会从简单的新石器时代的以村庄为特征的部落文化转化为以城市为特征的古代文明(始于公元前3500年)。

人类最初的文明具有四个特征。

(1)人类食品的生产出现剩余;(2)乡镇和城市及政府开始出现; (3)劳动分工;(4)纪录时间的系统形成和书写的发明(Miller & Eckel et al,2000)。

这四个文明的特征都与有组织的公共卫生行为的出现密切相关。

食品剩余要求人类解决水和食品的质量和数量安全问题;乡镇和城市的出现要求政府解决城市规划中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及其他环境卫生问题以及个人卫生和由于群居所带来的传染病流行的控制问题;劳动分工要求解决职业病问题;而纪录时间的系统形成和书写的发明则对人类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的记录和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人类早期的公共卫生实践和理论萌芽 (公元500年以前)人类早期的公共卫生实践是从饮食、供水、个人卫生、社区居住和环境卫生及传染病的预防开始的。

历史告诉我们,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来说,清洁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和饮用水,人类因为生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