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特征的描述

天气特征的描述

天气特征的描述

*什么天气(总述)晴天阴天

*分述各要素:气温、温差状况;降水;、风、云量;气压;光照

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第五章 天气系统与天气

第五章天气系统与天气 第一节气团和锋 第二节温带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节热带气旋与台风 第四节副热带高压与青藏高压 第五节高空天气系统与其它天气系统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其它天气系统的性质、结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着重讨论它们的天气特征。 【名词解释】 1.气团: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 围空气团。 2.锋(锋面、锋线):冷、暖空气团相交绥的地带;把锋区看成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3.暖锋:暖气团前沿的锋。 4.冷锋:冷气团前缘的锋。 5.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实力相当或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又占主导地位,锋 面很少移动或处于来回摆动状态的锋。 6.锢囚锋:当冷锋赶上暖锋,两锋之间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冷锋后冷气团与暖 锋前的冷气团相接触形成的锋。 7.大气长波:波长较长,波幅较大,移动较慢,维持时间较长的波动。 8.阻塞高压:温压场比较对称的深厚的暖性高压。 9.切断低压:温压场比较对称的冷性气压系统。 10.极涡: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11.高空槽:活动在对流层中层西风带上的短波槽。 12.切变线:风向或风速分布的不连续线,是发生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的天气系统。 13.低涡(冷涡):出现在中纬度中层大气中的一种强度较弱,范围较小的冷性低压。 14.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低压。 15.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高压。 16.寒潮: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 17.副热带高压: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 18.青藏高压:暖季出现在亚洲大陆男不亲臧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部的大型暖性高压系统。 19.热带辐合带:南北半球信风气流汇合形成的狭窄气流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 20.东风波:副高南侧(北半球)深厚东风气流受扰动而产生的波动。 21.云团:从卫星云图上发现,热带地区存在着大量深厚的由对流云组成的直径在100到 1000千米范围内的云区。 22.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23.热带风暴: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17.2到32.6m/s(风力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24.台风(飓风):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2.6m/s(风力8-11级)的热带气旋。 25.雷暴:由旺盛积雨云所引起的伴有闪电,雷鸣和强阵雨的局地风暴。 26.飑线:带状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狭窄强对流天气。 27.龙卷风:龙卷伸展到地面时引起的强烈旋风。

第三章 天气系统及天气特征

第一节气团和锋 气团的定义、形成、源地及变性: 1.定义 在广大空间里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块空气,称为气团。它的水平范围从几百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从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在同一气团内,气象要素(如温度)的变化相对比较小。水平温度梯度一般小于1~2℃/100 km。 2.气团的形成 气团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具备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如辽阔的海洋、无垠的沙漠、冰雪复盖的大陆和极区等都可成为气团形成的源地。 (2)具备使大范围空气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均匀的下垫面上的环流条件,以使空气能有充分时间与下垫面进行热量和水汽等交换,取得与下垫面相近的物理特性。 3.气团的变性 气团形成的地区,称为气团源地。气团在源地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属性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气团变性。气团的变性过程通过湍流、大范围垂直运动和蒸发、凝结、辐射等物理过程来实现。变性的快慢和变性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所流经地区下垫面性质与气团源地下垫面性质差异的大小,离开源地时间的长短以及空气运动状态的变化等。 气团的地理分类:根据气团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对气团进行分类,称为气团的地理分类。按这种分类方法,将气团分成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四大类。由于源地地表性质不同,又将每种气团(赤道气团除外)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这样,总共分为七种气团。 1.冰洋大陆气团(Arctic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65°以上的极地大陆。天气特点是温度极低、气压高、湿度小、气层稳定。 2.冰洋海洋气团(Arctic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65°以上的极地海洋。天气特点与冰洋大陆气团相近。但夏季可以从海洋获得一定的热量和水汽。 3.极地大陆气团(Polar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40°~70°纬度带的大陆。低温、干燥、天气晴朗,气团低层有逆温现象,空气层结稳定。 4.极地海洋气团(Polar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40°~70°纬度带的海洋。冬夏气团性质有显著不同。冬季低层接触洋面,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常伴随多云,有时产生降水;夏季与极地大陆气团性质差不多,对我国影响不大。 5.热带海洋气团(Tropical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10°~40°纬度带的海洋。天气特征是温度高,湿度大,低层湿热不稳定,中层常有逆温,高层干燥。 6.热带大陆气团(Tropical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10°~40°纬度带的大陆。天气特征是炎热、干燥、晴朗少云,低层不稳定。

高考地理考点13常见天气系统含解析

考点13 常见天气系统 考点热度 ★★★★☆ 一、锋与天气 1.气团与锋 (1)锋面结构示意图 (2)天气特征 ①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②气团? ??? ?暖气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冷气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2.锋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特征比较 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压系统)气压分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 与风向 向中心辐合向四周辐散 气流形成 (北半球) 风向逆时针流向中心顺时针流向四周 北半球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东部:偏北风西部: 偏南风 南半球顺时针流向中心逆时针流向四周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垂直气流与天气气流 形成 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天气 状况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夏秋之交我国东南 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图文拓展] 1.冷、暖气团的形成条件 冷气团的温度比经过地区的温度低,多形成于较高纬度地区。因此在锋面系统中,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为冷气团,反之为暖气团。 2.冷暖气团相对于锋面的位置 冷气团温度低,密度较大,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温度高,密度较小,位于锋面的上方。3.高低气压中心是形成气旋和反气旋的原始动力。 地球表面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驱动下,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才形成气旋或反气旋。 4.低压槽区域常存在锋面的原因 低压槽区域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交汇的区域,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从而形成锋面,暖气团上升易形成降水。 考向一冷锋、暖锋与天气 冷、暖锋的判断方法

常见的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看过阅兵仪式的同学们,还记得那些精彩镜头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

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 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2.3《常见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 1、本节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锋与天气,主要是阐述气团锋面的概念及分类,各类型锋面天气变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学生活动是以<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由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第二部分是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主要阐述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概念,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气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而是以活动题形式让学生根据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的特点去推断其天气状况,教材后还附有台风寒潮两个天气案例资料。 2、“标准”不作要求的气旋反气旋概念在教材中出现了,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实际是对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3降水的形成知识是学习本节的基础,虽然初中地理有学过,但考虑到学生遗忘情况,有必要再复习一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从锋面天气图判读锋面类型,运用锋面天气图分析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2)能从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判读高气压、低气压系统,并对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做出推断。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等学习活动,建立了空间概念,提高了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

【教学重点】 1、理解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征。 2、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判断锋面类型。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的旋转方向。 多媒体。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龙卷风和寒潮带来的灾害图片,这些气象灾害是怎么形成的呢? 【讲授新课】 【易错提醒】天气就是气候 天气与气候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而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联系:气象要素的各种统计量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 (板书)气团 提问:(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4面,阅读书本第二段,回答问题) 气团是什么?按其物理性质如何划分? 【教师讲解】在综合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气团的概念。 【教师说明】日常生活中降水一般发生在冷暖气团交汇处。 降水为何发生在冷暖气团的交汇处,而不单纯发生在冷气团和暖气团控制的一侧?

高一地理上学期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第四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锋面系统、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阅读和绘制锋面示意图。 2、能利用简易天气图判断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3、学以致用,会做简单的天气实况分析及趋势和预报。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个案分析地理规律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通过分析天气变化,使学生懂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能分析简易天气图。 三、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件。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媒体的动画演示,增强认图、辨图的能力。 2、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课前观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3、师生合作,对比分析锋面与天气变化,对比气旋与反气旋气流及天气状况。 4、学以致用,能够分析简单的天气预报图,最好能模仿天气预报员,分析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六、教学思路 常见的天气系统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内容,高考中也经常涉及。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动画演示,尽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表现出来,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的内容更能让学生接受。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一些自然灾害与这些天气系统有关系。现在我国国家气象局每隔3个小时就能发布一张天气图。我国气象工作者根据一张张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天气图,就能对全国、亚洲以

至整个世界的天气作出预报。这些天气系统引起的灾害是可以预测和监测,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甚至避免。每天的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终身有用,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思维的精神。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每天都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所以全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几次天气预报。 过渡:世界各地在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天气变化都是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系统、气旋(低压)系统和反气旋(高压)系统,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锋面系统、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 点击:(一)锋面系统 1、锋面结构与特点 点击:演示“锋面示意图” 气团: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 锋面:锋面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形成的交界面。 锋面的水平范围可由数百千米到数千千米。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锋面与锋线统称为锋。 ②结构与特点: 点击:动画演示:冷锋暖锋的形成 思考:为什么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暖气团暖而轻、密度小,冷气团冷而重、密度大,因而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思维:1、冷锋、暖锋降水的区域有何不同?(锋前、锋后) 2、图中城市甲、乙、丙与A、B、C分别位于锋面过境的前、时、后的 什么位置?其天气状况如何?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因为锋面两侧的冷气团与暖气团在温度、湿度、气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归纳: 从气温、气压、天气状况等方面分析某城市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锋面类型冷暖气团 运动特点 暖气团上 升状况 雨区位置 天气特征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

天气系统与天气特征

天气系统与天气特征 一、天气特征描述要点:冷热,阴晴,雨雪,风等 二、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气团: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温度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按性质分类: 按形成源地分类: 对天气影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特征往往是。 例:华北平原秋高气爽原因: 2.锋面:概念:冷暖两种气团在运动过程中相遇,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锋面。 对天气影响:锋面两侧都有明显差别,天气会发生的变化,比如等。分类及天气: (1)冷锋(画出示意图,描述天气特征) (2)暖锋(画出示意图,描述天气特征) (3)准静止锋:(描述天气特征) 小结1:如何区别冷锋与暖锋? 主要在于锋的剖面图(示意图),除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区别: ①锋线符号: ②冷气团位置和移动方向: ③雨区位置: ④锋面的坡度与降雨强度: 小结2:我国常见的锋面天气实例:一场秋雨一声寒,一声春雨一场暖,清明时节雨纷纷,华北地区夏季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我国主要的锋面类别以什么锋为主? 小结3:我国常见的准静止锋 A:江淮准静止锋 B:昆明准静止锋 C:天山昆明准静止锋

(2)影响我国天气常见的几种气旋与反气旋: 4.高压脊与低压槽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分析:锋面气旋 三、四种常见降水类型: 四、我国雨带的移动与旱涝灾害 ①锋面雨带移动规律(东南季风主导)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珠江流域汛期) 夏初(6月中旬---7月上旬),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月上旬,雨带开始出现西移 7月中旬--8月,进入西南地区西伸北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 9月,夏季风南退,北方雨季结束,锋面雨带退回到长江以南 另外,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归纳: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②锋面雨带的移动原因(动力) 副热带高压(脊)的移动引起的夏季风的移动 ③我国的旱涝灾害: 分而规律: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 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 造成北旱南涝. 根本原因:副热带高压与夏季风的强弱和 进退规律异常,造成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异常和年际变化异常 巩固练习: 下图中实线为锋线,正在向a地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回答5~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