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几何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专题六---几何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专题六---几何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专题六几何探究题的解题思路

一、方法简述

随着中考的改革,几何的综合题不再是定格在”条件----演绎----结论”这样封闭的模式中,而是必须利用题设大胆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或由条件去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结论去探索未给予的条件,或讨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探索图形的运动、变换规律更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解决此类问题,数学思想的合理应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个题目往往需要几个思想方法交织应用.

二、思想方法

1.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数学中的许多问题由于题设交代笼统,需要进行讨论,另外由于题意复杂,包含情况多也需要讨论。分类是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或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其目的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正确的分类必须周全,不重不漏;分类的原则是:(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必须是独立的;(2)一次分类必须是一个标准;(3)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

2.数形结合思想

数型结合就是将数和有关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研究探索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数型结合思想,可以将复杂的形化为具体的数,由形索数,由数导形,将数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数形思想的训练,对巩固数学知识,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3.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关系是指某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方程是由已知量和未知量构成的矛盾的统一体,它是由已知探知未知的桥梁,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抓住问题的函数关系或等量关系,用数学语言将函数或等量关系转化为函数关系式或方程式,在通过函数的性质或方程的理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想方法,就称为函数与方程思想。

4.转化与化归思想

转化与化归思想,也是初中数学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是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归结成熟悉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将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联想、类比等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到已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图 2

P

D

C

B

A

图 1

P D

C

B

A 实际上就是转化的过程。转化与化归原则主要有:熟悉化原则、简单化原则、直观性原则、正难则反原则。

三、典例分析

例1: 阅读理解:如图1,在直角 梯形ABCD 中,AB ∥CD ,∠O

90B =, 点P 在BC 边上,当∠O

90APD =时,

易证A B P ?∽PCD ?,从而得到CD AB PC BP ?=?. 解答下列问题:

(1) 模型探究: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 点P 在BC 边上,当∠B =∠C =∠APD 时,

求证:CD AB PC BP ?=?; (2) 拓展应用: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

4,AB =6,CD 10,BC ==∠B =∠O

60C =,

AO ⊥BC 于点O ,以O 为原点,以BC 所在的直线

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P 为线段OC 上一动点(不与端点O 、C 重合).

① 当∠O

APD 60=时,求点P 的坐标;

② 过点P 作PE ⊥PD ,交y 轴于点E ,设x OP =,y OE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1)证明:如图2,∵∠1=1800-∠B -∠2 ∠3=1800-∠APD -∠2 ∠B=∠APD ∴∠1=∠3 又∵∠B=∠C ∴ △ABP ∽△PCD

CD

BP

PC AB =

∴CD AB PC BP ?=?

(2) ①如图3,当∠APD=600

图 2

3

2

1

P D

C

B

A

设P 点坐标为(x ,0),(0< x <8)则BP=2+x ,PC=8-x ∵∠B=∠C=∠APD=600

∴CD AB PC BP ?=? 即(2+x )(8-x)=64? 解得:x 1=2, 2x =4 ∴点P 的坐标为P (2,0)或P (4,0)

②解法一:如图3,过点D 作DM ⊥x 轴于点M 则CM=

32

1

=CD ,DM=33 ∴OM=5 (Ⅰ)当点P 在线段OM 上设为P 1,P 1M=x-5 (0

∴OP 1?P 1M=OE ?1?DM 即x x -5()=33?y ∴x x y 9

35932+-= (0

∵∠1+∠3=900 ∠2+∠3=900 ∴∠1=∠2 ∴Rt △E 2OP 2∽Rt △P 2MD ∴DM OP M P OE 222= ∴DM OE M P OP ?=?222 即x(x-5)= 33?y ∴x x y 9

3

5932-=

(5

则CM=32

1

=CD ,DM=33 ∴OM=5 ∴D(5,33) (Ⅰ)当点P 在线段OM 上设为P 1,P 1M=5-x (0

∵2121211D E D P P E =+ 即 x 5(22++y -x)2+ (33)2=(33-y)2+52

∴x x y 9

3

5932+-

= (0

∵2222222D E D P P E =+ 即x x y (2

2++-5)2+ (33)2=(33+y)2+52

∴x x y 9

35932-=

(5

图 3

图 2

图 1

F

E

O D

C B

A

评析:本题通过“阅读理解—模型探究—拓展应用”三环节问题设置,实际上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研究具有一般性问题的较完整的过程:先从这个一般性问题的“特殊”(图1为直角情形)入手,到“一般”(图2为非直角情形);再从“一般”(问题(2)①)上升到新背景中的“特殊”(问题(2)②),使学生经历了“特殊—一般—特殊”由浅入深、归纳与演绎交替变化的思维过程.试题在第一环节中提供了 “易证, A B P ?∽PCD ?”的启示,学生在解破“易证”中的具有广泛意义的思考或研究方法(即所谓“一般性方法”)后,就能类比解决后续的各个问题.考查学生利用类比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本题的价值不仅在于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精彩设置,更在于其本身突出地展示着“一般性方法”的深刻含义和普遍适用性,能掌握并善于运用一般性方法,就显示出较高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2. 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为1,0

60ADC ∠=,等边AEF ?两边分别交边DC 、CB 于点E 、F .

(1)特殊发现:如图1,若点E 、F 分别是边DC 、CB 的中点,

求证:菱形ABCD 对角线AC 、BD 的交点O 即为等边AEF ?的外心;

(2)若点E 、F 始终在分别在边DC 、CB 上移动,记等边AEF ?的外心为点P .

①猜想验证:如图2,猜想AEF ?的外心P 落在哪一直线上,并加以证明;

②拓展运用:如图3,当AEF ?面积最小时,过点P 任作一直线分别交边DA 于点N ,

交边DC 的延长线于点M ,试判断11

DM DN

+

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如图1,分别连接OE 、OF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C ⊥BD ,BD 平分ADC ∠,BC DC AD == ∴O

AOD COB COD 90=∠=∠=∠

O O ADC ADO 30602

1

21=?=∠=

∠ 又∵E 、F 分别为DC 、CB 中点

图1

∴CD OE 21=

、BC OF 21=、AD AO 2

1

= ∴OA OF OE == ∴点O 即为AEF ?的外心

(2)①猜想:外心P 一定落在直线DB 上

证明:如图2,分别连接PE 、PA ,过点P 分别作PI CD ⊥于I ,PJ AD ⊥于J . 则O

PJD PIE 90=∠=∠ ∵O

ADC 60=∠ ∴JDI PJD PIE IPJ O

∠-∠-∠-=∠360 ∴O

O

O

O

O

IPJ 120609090360=---=∠ ∵点P 是等边AEF ?的外心, ∴O EPA 120=∠,PA PE = ∴EPA IPJ ∠=∠ ∴JPA IPJ ∠=∠ ∴PIE ?≌PJA ? ∴PJ PI =∠

∴点P 在ADC ∠的平分线上,即点P 落在直线DB 上

分析:证点P 落在ADC ∠的平分线上,也就证明点P 到直线AD 、AC 的距离相等,如此便可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证明全等。若考虑对角互补,便可联想到四点共圆, 从而利用圆的性质便有下面两种解法。

另解法一:分别连接PA 、PC 、PD ∵四边形ABCD 是菱形,O

ADC 60=∠ ∴O

BCD 120=∠,CD AD = ∵点P 是等边AEF ?的外心,

∴O

EAF 60=∠, ∴O

BCE EAF 180=∠+∠ ∴A 、F 、C 、E 四点共圆,∴PC PA = ∵DC DA = ∴CDP ?≌ADP ?

∴ADP CDP ∠=∠

∴P 落在ADC ∠的平分线上.即点P 落在直线DB 上.

另解法二::分别连接PA 、PE 、PD ∵点P 是等边AEF ?的外心 ∴O EPA 120=∠,PA PE = ∴O PEA 30=∠

∵O

EPA ADC 180=∠+∠ ∴A 、P 、E 、 D 四点共圆.

图2 J

3

图4

∵O

PEA PDA 30=∠=∠

∴P 落在ADC ∠的平分线上.即点P 落在直线DB

11

DM DN

+

为定值2 当AE DC ⊥时,AEF ?面积最小, 此时点E 、F 分别为DC 、CB 中点 连接BD 、AC

交于点P ,由(1) 可得点P 即为AEF ?的外心

解法一:如图,设MN 交BC 于点G

设,(0,0)DM x DN y x y ==≠≠,则1CN y =-

∵BC ∥DA ,且DA BC =,P 是BD 的中点 ∴GBP ?≌MDP ? ∴x DM BG == ∴x CG -=1 ∵BC ∥DA ∴NCG ?∽NDM ? ∴

DM CG DN CN = ∴x x y y -=-11 ∴xy y x 2=+ ∴211=+y x 即21

1=+DN

DM 分析:观察图形,得到结论CG AM =,把1用AD 或CD 代替,把要计算的线段或相关

线段集中到两个相似的三角形NCG ?,NDM ?中,并把长度用字母表示,化简含字母的代数式从而得到结论。依据此策略,可得到解法二、三、四。

解法二:如图,连接PE ∵点P 、E 分别为AC 、DC ∴2

1

21==

DA PE ,PE ∥DA ∴NEP ?∽NDM ∴DM

EP

ND NE =

设,DM x DN y ==,则2

1-

=y NE ∴x

y y 2121=-

∴y x xy 2

1

21=-

∴211211=+=+DN DM y x ,则

解法三:过点G 作直线GH ∥CD 交AD 于点H ,

∵GH ∥CD ∴HMG ?∽DMN ?

∴DM HM DN HG = ∴DM DM DM DM AM DM DN )1(1--=

-= ∴211=+DN

DM 图5

M

图6

M

H

图7

D

解法四:过点C 作直线CK ∥MN 交BD 于点K ,过点A 作AH ∥MN 交BD 于H . ∵CK ∥MN ,AH ∥MN ∴DCK ?∽DNP ?,DMP ?∽DAH ?

DP DK DN DC =,DP DH DM DA = ∴DP DK DN =1,

DM =

1∴DP

DH DK DN DM +=+11 由CKP ?≌AHP ?得:HP KP =

∴DP DH DK 2=+ ∴

21

1=+DN DM

解法五:如图,过点P 作PI DC ⊥

于I ,PJ DA ⊥于J ,则PI PJ == ∵DMN DMP DNP S S S ???=+

∴o DN DM PJ DM PI DN 60sin 212121??=?+? ∴2

3

2143214321??=?+?DN DM DM DN

∴DN DM DN DM ?=+2 ∴

21

1=+DN

DM 分析:因为11DM DN

DM DN DM DN

++=

?,而DM DN ?正与DMN ?的面积有关,其中DM ,DN 也可以看成是将DMN ?分为DNP ?和DMP ?后,计算面积过程中涉及的底边。这种对

所求的结论作等份变形,找寻解题思路的方法是我们分析问题时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解法六:如图4,以点D 为坐标原点,DA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直线MN 的解析式为y kx b =+

可求得点P 的坐标为3(4 ∴344k b +=

∴k b 4

3

43-=

∴直线MN 的解析式为k kx y 4

343-+

= 图8

M D

图9

求得直线DN

的解析式为y =

令34kx k +-=

,∴3k x -

= ∴3

232360cos --==k k x DN o

令304kx k +

-=

,∴344k x k

= ∴k k DM 4343-= ∴

2)33(21332

3233434311=--=-

-+-=+k k k k k k DN DM

评析:本题是一道集阅读理解、实验操作、猜想证明、应用探究于一体的综合题型。试题

以菱形中的一个等边三角形旋转作为载体,综合考查了等边三角形、菱形两个基本图形的性质,同时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外心(中心)、三角形的中位线、相似、全等等初中数学几何主干知识;试题源于教材,立足数学通性、通法,具有公平性、原创性,既紧扣双基,又突出能力要求。本题就改变了传统几何证明题的模式(已知,求证,证明),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融合在一起,试题引导学生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试验、发现、联想、推广。其新意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等尝试性活动中表现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观察、猜测、验证、计算与推理能力。本题结论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能有效地反映高层次思维,融会了特殊与一般、转化思想、数学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其中第一道小题在静态图形中考查了特殊点下等边三角形外心(中心)的的判定,属于基础题;第二问为先猜想,因有第一步作铺垫不难猜测点P 落在直线DB 上,证点P 落在∠ADC 的平分线上,也就证明点P 到直线AD 、AC 的距离相等(结论转换),如此便可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证明相等,思路自然,知识基本,方法核心,属于能力考查范围;第﹙2﹚小题第②以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先判断、后推理,重思维,轻计算,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四、强化训练

1. 如图,在矩形ABCD 中,9AB =

,AD =,点P 是边BC 上的动点(点P 不与点B 、点C 重合),过点P 作直线PQ BD ∥,交CD 边于Q 点,再把PQC △沿着动直线PQ 对折,点C 的对应点是R 点,设CP 的长度为x ,PQR △与矩形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 (1)求CQP ∠的度数;

(2)当x 取何值时,点R 落在矩形ABCD 的AB 边上?

(3)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图1,在ABC Rt ?中,0

90=∠C ,6==BC AC ,D 是AB 边上一点,E 是在AC 边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 、C 不重合),DE DF ⊥,DF 与射线CB 相交于点F 。 (1)如图1,如果点D 是边AB 的中点,求证:DF DE =; (2)如图2,如果m DB AD =,求DF

DE

的值; (3)如果

2

1

=DB AD ,设x AE =,y BF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围;

D

Q

C B

P

R

A 第1题图

B

A

D C (备用图1)

B

A

D C

(备用图2)

备用图

图 2

图 1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3.四边形ABCD 是矩形,2=AB ,3=AD ,点M 是射线DC 上的一个动点(点M 不与点D 重合),N 是点M 关于AD 的对称点,射线AM 交射线BC 于E ,设m DM =,

n CE =,ANE ?的面积为S .

(1)如图1,当点M 在DC 边上..运动时,试用m 的代数式表示n ,并写出m 的取值范围; (2)当点M 在射线..DC 上运动时,判断ANE ?的面积S 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用m 的代数式表示S ,并写出m 的取值范围.

H

H

D

A D

A

2 (备用图)

D

C

B

A

图 1

A

4. 已知:在矩形ABCD 中,10=AB ,12=BC ,四边形EFGH 的三个顶点E 、F 、H 分别在矩形ABCD 边AB 、BC 、DA 上,2=AE .

(1)如图1,当四边形EFGH 为正方形时,求GFC ?的面积;

(2)如图2,当四边形EFGH 为菱形,且a BF =时,求GFC ?的面积(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3)在(2)的条件下,GFC ?的面积能否等于2?请说明理由.

5.已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

90=∠BAC ,2=BC ,D 是线段BC 上一点,以

AD 为边,在AD 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直线AE 与直线BC 交于点G ,连接CF . (1)如图1,当1

(2)如图2,当1>BD 时,请在图中作出相应的图形,猜测线段CF 与线段BD 的关系,并

说明理由;

(3)连接GF ,判断线段BD 为何值时,GFC ?是等腰三角形.

A

B B

6.有公共顶点大小不等的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AEFG ,两个正方形分别绕着点A 旋转至下列图形的位置,其中θ=∠BAE ()1800(0

<<θ.

(1) 如图1,连接BG 、DE ,判断线段BG 与DE 的数量及位置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连接BE 、DG ,过点A 的直线垂直DG 于H 交BE 于P .

①如图2,求证ABE ?与ADG ?的面积相等;

②如图3,试判断DG

AP

是否为定值,如果是定值,求出该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C

C

7. (1)如图1,在ABC ?中,22==BC AC ,O

ACB 90=∠,点E 在AC 边上(不

与点C A 、重合),过E 作AB DE ⊥于D ,连接BE CD 、,M 为BE 的中点,连接

DM CM 、.

①求证:CD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若x AD =,CDM ?的面积为S ,求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如果把图1中的ADE ?绕着点A 逆时针旋转至图2的位置,其它的条件不变,那么

CDM ?是否还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8.如图1,在菱形ABCD 中,AB =4,∠O

BAD 120=,M 是BC 边上的点, ∠α=BAM (O

0<α

60),点N 在CD 边上,∠O

MAN 60=,AM 、AN 分别与BD 相交于P 、Q 两点,当∠MAN 绕着点A 旋转时,点M 、N 、P 、Q 也随之运动.请解答下列问题;

(1)求证:AMN ?是等边三角形;

(2)在∠MAN 旋转的过程中,当α为何值时,四边形AMCN 的周长最小?求四边形AMCN 周长的最小值;

(3)如图2,当DQ BP 2=时,判断PQ 与DQ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O P

Q

E D B A

9.如图,在ABC ?中,5==BC AB ,6=AC ,过点A 作AD ∥CB ,点P 、Q 分别 是射线AD 、线段AB 上的动点,且BQ AP =,过点P 作PE ∥AC 交线段AQ 于O ,交BC 于E ,设POQ ?的面积为y ,x AP =. (1)用x 的代数式表示PO ;

(2)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围; (3)连接QE ,若PQE ?与POQ ?相似,求AP 的长.

10.如图,ABC Rt ?,0

90=∠C ,6=BC ,8=AC .点P 、Q 都是斜边AB 上的动点,点P 从B 向A 运动(不与点B 重合),点Q 从A 向B 运动,AQ BP =.点D ,E 分别是点A ,B 以Q ,P 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点,AB HQ ⊥ 于Q 交AC 于点H .

当点E 到达顶点A 时,P 、Q 同时停止运动.设BP 的长为x ,HDE ?的面积为y .

(1)求证:DHQ ?∽ABC ?;

(2)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求y 的最大值; (3)当x 为何值时,HDE ?为等腰三角形?

E

C B E C B C B

11.(1)在正方形ABCD 中,点F 在AD 延长线上,且DC DF =,M 为AB 边上一点,N 为MD 的中点,点E 在直线CF 上(点E 、C 不重合).

①如图1,点M 、A 重合,E 为CF 的中点,试探究BN 与NE 的位置关系及BM

CE

的值, 并证明你的结论;

② 如图2,点M 、A 不重合,NE BN =,你在①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成立, 若成立,请加以证明; 若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2)如图3,如果把(1)② 中的“正方形ABCD ”改为“矩形ABCD ”,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你在②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成立,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备用图)C C

12. 如图,在ABC ?中,0

90=∠ACB ,点P 到ACB ∠两边的距离相等,且PB PA =. (1)先用尺规作出符合要求的点P (保留作图痕迹,不需要写作法),然后判断△ABP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设m PA =,n PC =,试用m 、n 的代数式表示ABC ?的周长和面积;

(3)设CP 与AB 交于点D ,试探索当边AC 、BC 的长度变化时,BC

CD

AC CD +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试求出这个不变的值,若变化,试说明理由.

备用图 1

R Q P

D

C B

A

备用图 2

N

M R Q

P

D C

B

A

图 1

F

E

D

C B

A

G

F

E

C

专题六 几何探究题

1.解:(1)∵PQ ∥BD ∴∠CQP=∠BDC 在Rt △BDC 种,∵∠C=90o ∴tan ∠BDC=33

=DC BC ∴∠CQP=∠BDC=30o (2)如备用图1,点R 落在AB 上。 ∵∠CPQ=90o -∠CQP=60o ∴∠RPQ=∠CPQ=60o ∴∠RPB=60o

∴BP=

21PR=21CP=x 21

则332

1

=+x x ∴32=x

(3)有两种情况:①当320≤

3x y = ②当3332<

∵PB=x -33 ∴PN=2PB=x 236- ∴RN=363-=-x PN x

633

3

-==

x RN RM ∴3181832

1

2322-+-=?-=

x x RM RN x y 2.(1)证明:连接CD 如图1.

∵△ABC 是直角三角形,∠C=90o

,AC=BC 点D 是AB 的中点

∴CD ⊥AB,CD=DB ∠FCD=∠B=45o ∠BDF=90o

-∠FDC ∵∠EDF=90o

∴∠CDE=90o -∠FDC ∴∠BDF=∠CDE ∴△CDE ≌△BDF ∴DE=DF (2)过D 作DG ⊥AB 交AC 于G 如图2. 则AD=DG ,∠EGD=∠B=45o

又∵∠EDG=∠FDB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摘要] :把握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首先要弄清实验的原理、实验中材料的使用、实验中的变量、现象及预测实验结果等。 [关键词]: 注重设计重视过程解题技巧 会考实验题的创新设计,正在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方向突破和发展,已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实验命题的方向和热点。那么,如何才能答好生物实验设计题,取得优秀的分数呢?这就必须了解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在生物实验能力测试中就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总体考虑,综合分析,达到事半功倍,获得高分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与技巧。 1 什么是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等。但在生物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查无法面面俱到,或者是考查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修改,或者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或者是实验数据的加工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或者是考查实验结果的预期与讨论,或者是实验装置的检验或改进等等。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 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2.1实验设计的基本解题思路 2.1.1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或者是验证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才能明白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例如“设计实验验证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此实验原理或实验思路与七年级上册教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相同,因此采用教材中相似的实验设计思想:先准备两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然后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投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中。再如“口腔内的化学变化”,探讨的问题是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实验设计中,“温度”这一因素应是实验变量。 实验设计一般有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如二005年湖南怀化“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2007年浙江湖州“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与时间关系”就属于探究性实验设计。 2.1.2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 一找出两类变量

初中几何经典例题及解题技巧精编版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及经典试题 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

* 小学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1) 巧求面积 常用方法:直接求;整体减空白;不规则转规则(平移、旋转等);模型(鸟头、蝴蝶、漏斗等模型);差不变 1、ABCG 是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右上角是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FGDE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答案:72 A H F E C B I D G 思路:1)直接求,但是阴影部分的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都无法直接求;2)整体减空白。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整体,发现梯形BCEF 可求,且空白分别两个矩形面积的一半。 2、在长方形ABCD 中,BE=5,EC=4,CF=4,FD=1。△AEF 的面积是多少答案:20 |

A D B F C E 思路:1)直接求,无法直接求;2)由于知道了各个边的数据,因此空白部分的面积都可求 3、如图所示的长方形中,E 、F 分别是AD 和DC 的中点。 (1)如果已知AB=10厘米,BC=6厘米,那么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 (2)如果已知长方形ABCD 的面积是64平方厘米,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24 B C D F E 思路(1)直接求,无法直接求;2)已经知道了各个边的数据,因此可以求出空白的位置;3)也可以利用鸟头模型 4、正方形ABCD 边长是6厘米,△AFD (甲)是正方形的一部分,△CEF (乙)的面积比△AFD (甲)大6平方厘米。请问CE 的长是多少厘米。答案:8 @

A B D C F 思路:差不变 5、把长为15厘米,宽为12厘米的长方形,分割成4个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且S 1=S 2=S 3+S 4。求S 4。答案:10 D C E F S 1 S 2 S 3 S 4 思路:求S4需要知道FC 和EC 的长度;FC 不能直接求,但是DF 可求,DF 可以由三分之一矩形面积S1÷AD ×2得到,同理EC 也求。最后一句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结果。 6、长方形ABCD 内的阴影部分面积之和为70,AB=8,AD=15。求四边形EFGO 的面积。答案10。 A B C D F O E G 思路:看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只要有对角线,就知道里面四个三

北京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 专题六 实验评估题 学生版

2019年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分类汇编 专题六 实验评估题 【力学部分】 1.(2019.4西城中考1模)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已经组装好的倾角固定的斜面和长木板(如图1所示)、质量已知且不同的甲、乙两个小钢球、木块、刻度尺。小勇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他利用小钢球撞击木块,通过观察 木块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的大小来判断小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小。 以下是他的主要实验步骤: ① 将甲、乙两个小钢球的质量m 记录在表格中。 ②在斜面上标记点A 、点B ,让小钢球甲从A 点由静止开始滚 下,撞击放在C 点的木块。用刻度尺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 ,并记录在表格中。 ③更换小钢球,让小钢球乙从B 点由静止开始滚下,撞击放在C 点的木块。用刻度尺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 ,并记录在表格中。 (1)小勇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针对小勇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5海淀中考1模)在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小波的一次操作过程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 ①用细线将物块系好,挂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挂钩上, 测出物块所受的重力G 物(如图2甲),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水倒入溢水杯中(如图2乙); ③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的物块浸没在溢水杯内的水中, 不接触溢水杯,同时用小桶收集溢出的水,物块静止、待溢水 杯中的水不再流出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 (如图2丙),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将步骤③中装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 测出小桶和溢出水的总重G 总(如图2丁),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利用F 浮=G 物-F 求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并与G 总进行比较。 (1)请指出上述步骤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请根据小波测量出的物理量和ρ水及g ,写出计算物块体积的表达式: V 物=____________。 图1 A B C 图2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七热考实验提升专题十六实验与探究强化练习

专题十六实验与探究 [强化练习?知能提升] 1.“颜色反应”是鉴定特定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以使用斐林试剂检测 B. 用苏丹川和苏丹”染液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时,染色时间长短不同 C. 若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则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不变 D.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含物质种类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 解析:选B。斐林试剂只能检测出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糖,但不能检测出特定的 还原糖,A项错误;苏丹川和苏丹W染液都能用于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用苏丹川染液进行染色的时间为 3 min,而用苏丹W染液染色的时间为 1 min , B项正确;双缩脲试剂本 身为蓝色,即使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也会变化, C 项错误;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含物质种类相同,使用方法不同,D项错误。 2.生物实验中常需要设置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 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设置肝脏研磨液和清水的对照实验 B. 研究细胞核功能的实验中,将蝾螈受精卵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C.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需撕取两片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设置对照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32P标记同一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解析:选B。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设置肝脏研磨液和FeCb的对照实验,A项错 误;研究细胞核功能的实验中,将蝾螈受精卵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来观察细胞核有无对细胞分裂的影响, B 项正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常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实验材料,进行自身对照,不需要专门设计对照组, C 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 标记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DNA D项错误。 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技术及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 B.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染液 D. 以淀粉为底物,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用斐林试剂鉴定最好 解析:选A。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多,不能直接计数,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 错误;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 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药液,避免解离过度, C 错误;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 需要水浴加热,造成实验结果误差,D错误。 4.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

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解题思路分析 【摘要】平面几何在初中数学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而学生在对几何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能够应用到实践中进行解题。正像美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曾经所说过的那样:“数学这门学科,真正的组成部分就是问题和解题,在问题与解题中,解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所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解题,能否对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进行掌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来说,学生对基本的解题能力进行掌握,也是“双基”教学的一个方面。在数学中对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几何;解题思路; 对初中的几何教学来说,初中几何中的重要部分是解题技巧与规律教学。尤其是在初中几何的后期与复习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几何解题技巧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能够培养其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的能力。当然,处了解题技巧与规律的培养,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与规律。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初中数学几何题的解题思路, 一、初中数学几何的解题技巧 1、对常见的题型与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初中的几何题中,其实常见的题型并不多,所以这对经常见的几何题型与解题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是初中几何解题一个和实用的解题技巧。初中几何,证明题是最常见的,而证明题中,又以线段或角的一些关系的证明最为常见。对线段的关系的证明通常包括相等及其和差关系等的证明。在这些中,相等关系的证明是学生应该进行的基本掌握,对线段相等关系的证明,在思路与方法上常用的包括“三角形全等”、“比例线段”以及“等角对等边”和对中间量的过渡进行选取等思路。在这些方法中,“三角形全等”是最常用的,也是应该掌握的基本解题方法。对线段不等关系则一般常用“线段公理”,而对线段的和差及其它(如倍、分)关系,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截长、补短等技巧。对常见技巧进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2、注意对辅助线进行添加和使用 在对初中几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常用的解题方法与规律进行掌握外,还要对辅助线的添加与使用加以关注。在初中几何题中,当直接解题出现障碍使,添加辅助线是常见的解题技巧,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常见技巧进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详细进行分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如下图所示,已知:在ABC ?中,?=∠90C ,BC AC =,DB AD =,BF AE =,求证:DF DE =,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重点专题六 实验探究题

专题六实验探究题 一、实验探究题的基本环节 二、解答实验探究题的基本方法 1. 认真读题,审清题意,确立探究的课题。 2. 根据课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取相关化学知识,设计探究方案。 3. 根据试题要求和探究的问题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专题分类训练 类型1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一、猜想方法 反应一般可表示为A+B―→ C+D↓或A+B―→C+H2O或A+B―→ C+H2O+D↑ 猜想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反应生成的沉淀、气体、水以及反应物中不溶于水的物质均排除 从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和是否过量去考虑:反应后物质成分中一定有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有未完全反应的反应物。可据此作出以下猜想: ①恰好完全反应,只有C ①A过量,有A和C ①B过量,有B和C 二、判断猜想是否合理及相关依据 判断猜想中的物质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实质是判断在溶液中物质能不能共存。 三、实验方案的设计 要证明猜想成立,实质是证明对应物质的存在。生成物C一定存在,不用证明C的存在。故需分析A与C,或B与C的化学式,确定探究实质,即要检验的是哪种“离子”。 根据离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试剂)进行验证。 若C的存在会干扰对A或B的检验,需提前除去C。 1. (2019长沙)小华同学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潜水艇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 2Na2CO3+O2,2Na2O2+2H2O=== 4NaOH+O2↑,于是他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CO2并验证其与Na2O2的反应: 第1题图

(1)装置B的作用是。 (2)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 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小华为此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2O2 猜想三:Na2CO3和NaOH 你认为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 【反思与评价】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NaOH,原因可能是。 2. (2018长沙)在小英家的仓库里,堆放着一袋袋化肥——碳酸氢铵(NH4HCO3)。过了一个夏天,小英发现这种化肥所特有的刺激性气味变得更浓烈了,有些化肥袋里碳酸氢铵变少了。检查发现,变少的化肥包装袋没有密封,化肥也没有撒落在地上,更没有人进过仓库开袋使用。 为了探究这些化肥减少的原因,小英在实验室取了一些碳酸氢铵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过一会儿观察到粉末完全消失,同时也闻到了这种刺激性气味。粉末为什么会消失呢? (1)【提出问题】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猜想】①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由固态变成它的气态。①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有氨气和一些氧化物。 (3)【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铵属于氮肥,不具有升华的性质,说明上述猜想(填序号)不成立;①氨气(化学式NH3)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但干燥的氨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①NO2为红棕色气体。NO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易发生反应:2NO+O2=== 2NO2。 第2题图 (4)【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试题

专题六实验与探究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B.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D.将洋葱表皮放入0.3 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 解析:若将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中的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导致滤纸条上不出现色素带,A错误;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细胞无法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B正确;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细胞在解离过程中已经死亡,C错误;若要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应在水分交换平衡之前观察,平衡后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后的现象,而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过程,D错误。 答案:B 2.(2016·执信中学模考)鲁宾—卡门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其实验思路是:设法将H2O和CO2的氧区分开来研究。下列实验中与这个实验目的和思路最相似的是( ) A.恩格尔曼水绵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 B.用3H标记的氨基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C.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D.卡尔文用14CO2探明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解析:恩格尔曼水绵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利用了好氧性细菌和极微细的光束照射进行的,A错误;用3H标记的氨基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是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没有将物质区分开,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元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去侵染细菌,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C正确;卡尔文用14CO2探明碳在光合作

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教学设计

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究题的定义、考点、题型。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实际题目。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中有一道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根据我们平时的练习,请同学们给它概括一下有哪几种类型。 语言创作类:编拟广告、宣传语对联知识及创作赏析 活动参与类:活动策划、活动建议 图表转述类:表格分析、图画理解 材料整理类 : 材料整合与探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材料探究题解题思路。 二、定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材料探究题。 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学生解题的过程,也就是研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归纳整合得出信息、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三、考点: ①阅读相关材料,筛选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②结合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③阅读几则材料,结合个人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 四、探究过程: 很多同学对这类试题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技巧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作好材料探究题。 材料探究题一般由两则或两则以上以上的材料组成,几则材料或者相近,或者相反,但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去表述的。这种多项探究题,材料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内容有关,我们则探

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另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我们则主要探究其因果关系。 探究(一)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题。思考:你得到了怎样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 材料二: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逆境出人才) 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过分关爱,使子女 冷漠懒惰。) 这三则材料都围绕同一个内容: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 探究结果是:艰苦的环境与磨难,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成才。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作者:————————————————————————————————日期: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内容摘要: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组成。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审题,寻找证明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 关键词:几何证明 条件 结论 .执因索果 执果索因 辅助线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觉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几何证明,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刚接触,会遇到一些困难。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这里“跌倒了”,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为此,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解题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两部分(即前提和结论)组成。已知条件是几何证明的前提,指题目中用文字和符号直接给出的明确条件,也包括所给图形中暗含的条件。求证指题目要求的经过推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已知条件是题目既定成立的、毋庸置疑而且必然正确的。求证是几何证明题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利用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性质,用合理的推理形式推导出的最后结果,而且只能出现在证明过程的最后。 例如:如图,在△ABC 和△DCB 中,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 求证:△ABC ≌△DCB ; 已知条件:文字给出的有:△ABC 和△DCB ,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图形给出的有:BC=CB,∠BMA 与∠CMD 是对顶角等等 求证目标是:△ABC ≌△DCB 注意,已知条件除了上面列出的,就没有其它的了,不可随意出现AM=DM ,BN=CN 等等 二、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 (一)、审题 审题就是读题,这一步是解决几何证明题的关键,非常重要。许多学生读几何证明题时讲快,常常忽略了题目中蕴含的重要信息。和读其它类型的题有所不同,读几何证明题要求 B A M N

如何提高数学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6795037.html, 如何提高数学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能力 作者:林秀珍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2年第09期 初中几何证明题不但是学习的重点.而且是学习的难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能力呢?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我认为要提高证明题的解题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题 1.读题要细心,有些学生一看到某一题前面部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直接写答案,这种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2.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 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 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3.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 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对于读题这一环节,我们之所以要求这么复杂,是因为在实际证题的过程中,学生找不到证明的思路或方法,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漏掉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或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记错或想当然地添上一些已知条件,而将已知记在心里并能复述出来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二、分析 指导学生用数学方法中的“分析法”,执果索因,一步一步探究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或提问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思考、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方法.而对于分析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 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

专题六实验探究题专题分类集训类型 1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郴州、衡阳均1 考) 湖南真题精选 1.(2018 衡阳)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第1 题图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和HCl 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HCl 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______ 。 【讨论与交流】 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化学 方程式说明)。 【实验与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3,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3 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 ),理由是 ________ 。 请你另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猜想4,可选择的试剂有。 A. 酚酞溶液 B. 氢氧化钾溶液 C. 稀硫酸 D. 氯化钡溶液 【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和HCl ,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___ 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 固体。 2.(2016 郴州)某化学兴趣小组完成了下列两个实验: 实验1:用试管取一定量NaOH 溶液,并滴加2 滴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红色恰好消失。 实验2:用试管取一定量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入饱和的Na2CO3 溶液。 实验结束后,把两支试管里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静置,烧杯中有白色沉淀,上层澄清液显红色。同学们欲对该澄清液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分析】 (1)实验1 的目的是验证_________ (填化学原理)。 (2)实验2 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澄清液显红色,说明该澄清液显碱性,其中溶质除一定有NaOH 外,还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 或实验验证】

中考命题研究云南中考物理专题六电学实验与探究题(附2套中考模拟卷)

专题六电学实验与探究题 云南三年中考 1.(2018曲靖三中模拟中考)在“探究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老师提供的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和开关各一个,四个定值电阻(10Ω、15Ω、20Ω、30Ω),两个滑动变阻器(规格分别是“50Ω2A”、“20Ω1A”),导线若干。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甲中将实验电路图连接完整。 ,甲) ,乙) (2)在连接电路时,要求先将开关、滑动变阻器分别处于__D__的位置(填字母) A.闭合、阻值最小处B.断开、阻值最小处 C.断开、阻值任意 D.断开、阻值最大处 (3)实验时,先在ab间接入10Ω电阻,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3V,并记录相应的电流值;再改接15Ω的电阻,此时滑片P应向__C__(选填“D”或“C”)端移动,这样移动滑片的目的是:__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3V不变__。 (4)本实验需在ab间先后接入上述四个定值电阻,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规格为 __“20Ω__1A”__的滑动变阻器。 (5)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得到如图乙所示导体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得出结论:__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__。 2.(2018楚雄师范附中一模)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定值电阻R的阻值。 ,甲),乙),丙) (1)测量电阻的实验原理是__R=U I __。 (2)按图甲电路,将图乙中的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 (3)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断开__;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处于__最大__值。 (4)闭合开关,将图乙中的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会__变大(如果滑动变阻器接法是右上左下,电流应是变小)__,当滑片P滑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被测电阻的阻值R=__5__Ω。 (5)该同学完成一次实验后,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接下来的操作是__B__。 A.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再进行几次测量 B.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到不同位置再进行几次测量 3.(2018云大附中二模)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电路。

初中几何题解题技巧(带例题)

初中几何题解题技巧 (带例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几何题解题技巧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许多关于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在计算几何图形面积时,除了能正确运用面积计算公式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一、割补法 割补法是指将一些不规则的、分散的几何图形经过分割、移补,拼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 例1如图1,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如图2所示,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可以将阴影I分割成I1和I2两部分,然后将阴影I1移至空白I1′处,将阴影I2移至空白I2′处,这样阴影部分就拼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求出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列式为:6×6÷2=18(平方厘米)。 练一练1:如图3,已知AB=BC=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二、平移法 平移法是指把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拼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 例2如图4,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如图5所示,连结长方形两条长的中点,把阴影部分分成左右两部分,然后把左边的阴影部分向右平移至空白处,这样阴影部分就转化成了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列式为:6×6=36(平方厘米)。 练一练2:如图6,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三、旋转法 旋转法是指把一些几何图形绕某一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分散的、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合并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 例3如图7,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AB=20厘米,D是AB的中点,扇形DAE和DBF都是圆的,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如图8所示,把扇形DBF绕D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后,扇形DBF与扇形DAE就合并成了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半圆,两个空白三角形也合并成了一个直角边为1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用半圆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即可,列式为:3.14×(20÷2)2÷2- (20÷2)2÷2=107(平方厘米)。 练一练3:如图9,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有一个正方形BDEF,E点正好落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C上,已知AE=8厘米,EC=12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最新初中数学动态几何探究题汇总大全

最新初中数学动态几何探究题汇总大全 【题型特征】以几何知识为主体的综合题,简称几何综合题,主要研究图形中点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以及特定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一般以相似为中心,以圆为重点,常常是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 函数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题策略】解答几何综合题应注意:(1)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掌握常规的证题方法和思路;(3)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 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小结】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是以计算为主线综合各种几何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包含知识点多、 覆盖面广、逻辑关系复杂、解法灵活.解题时必须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题设的基础上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合理运用方程等各种数学思想才能解决. 【提醒】几何论证型综合题以知识上的综合性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几何论证型综 合题的难度普遍下降,出现了一大批探索性试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减少几何中推理论证的难度,加强探索性训练,将成为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命题的新趋势. 为了复习方便,我们将几何综合题分为:以三角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四边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圆为背景的综合题. 类型1 操作探究题 1.在Rt△ABC中,∠C=90°,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Rt△ADE的位置,点E在斜边AB上,连接BD,过点D 作DF⊥AC于点F. (1)如图1,若点F与点A重合,求证:AC=BC; (2)若∠DAF=∠DBA. ①如图2,当点F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判断线段AF与线段B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当点F在线段CA上时,设BE=x,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F.

(完整版)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一.添辅助线有二种情况 1按定义添辅助线: 如证明二直线垂直可延长使它们,相交后证交角为90°;证线段倍半关系可倍线段取中点或半线段加倍;证角的倍半关系也可类似添辅助线。 2按基本图形添辅助线: 每个几何定理都有与它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图形,添辅助线往往是具有基本图形的性质而基本图形不完整时补完整基本图形,因此"添线"应该叫做"补图"!这样可防止乱添线,添辅助线也有规律可循。举例如下: (1)平行线是个基本图形: 当几何中出现平行线时添辅助线的关键是添与二条平行线都相交的等第三条直线

(2)等腰三角形是个简单的基本图形: 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点发出的二条相等线段时往往要补完整等腰三角形。出现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组合时可延长平行线与角的二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是个重要的基本图形: 出现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添底边上的中线;出现角平分线与垂线组合时可延长垂线与角的二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的基本图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 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往往添斜边上的中线。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倍线段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则要添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 (5)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几何问题中出现多个中点时往往添加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进行证明当有中点没有中位线时则添中位线,当有中位线三角形不完整

时则需补完整三角形;当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与倍线段有公共端点的线段带一个中点则可过这中点添倍线段的平行线得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当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与半线段的端点是某线段的中点,则可过带中点线段的端点添半线段的平行线得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6)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有轴对称形,中心对称形,旋转形与平移形等;如果出现两条相等线段或两个档相等角关于某一直线成轴对称就可以添加轴对称形全等三角形:或添对称轴,或将三角形沿对称轴翻转。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组或两组相等线段位于一组对顶角两边且成一直线时可添加中心对称形全等三角形加以证明,添加方法是将四个端点两两连结或过二端点添平行线 (7)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有平行线型(带平行线的相似三角形),相交线型,旋转型;当出现相比线段重叠在一直线上时(中点可看成比为1)可添加平行线得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若平行线过端点添则可以分点或另一端点的线段为平行方向,这类题目中往往有多种浅线方法。 (8)特殊角直角三角形

几何问题解题思路

几何问题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技巧包含了数学运算技巧和数字推理技巧两大部分,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是最为考生所头疼,其所占分值高并且难度也高。今天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数量关系答题技巧中的几何问题解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几何问题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望考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几何基本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长×宽,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圆形的面积=π×半径的平方,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体的面积=底面积×高÷3。 第二个方面,几何问题的“割补平移”思想。 中公教育提醒考生,当看到一个关于求解面积的问题,不要立刻套用公式去求解,这样做很可能走入误区,最后无法求解或不能快速求解。对于此类问题通常的使用的方法就是“辅助线法”即通过引入新的辅助线将图形分割或者补全为很容易得到的规则图形,从而快速求得面积。 第三个方面,几何极限理论。 平面图形:①周长一定,越趋近于圆,面积越大,②面积一定,越趋近于圆,周长越小; 立体图形:①表面积一定,越趋近于球,体积越大,②体积一定,越趋近于球,表面积越小。 实战例题: 【例题】半径为5厘米的三个圆弧围成如右图所示的区域,其中AB弧与AD弧为四分之一圆弧,而BCD弧是一个半圆弧,则此区域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25

B.10+5л C.50 D.55 【中公教育解析】如下图:连接BD,作矩形BDMN,将下面的四分之一圆弧的半径画出来,可见该部分面积分为彩色的两部分。上面部分是半圆,下半部分是矩形面积减去2个四分之一圆,即矩形面积减半个圆形面积二部分之和,正好是矩形面积,即10×5=50平方厘米。故答案为C。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6795037.html,/liaon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