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十大声闻弟子剖析

合集下载

佛经中常见名词及其涵义

佛经中常见名词及其涵义

长江大学张婉琴五蕴:佛教将包括个人身心与身心环境地一切物质与精神分成五种“聚集”,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地十大尊号: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地尊称.佛地十大尊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世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佛陀四种“稀有”:一、时稀有,表示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二、处稀有,佛陀不出现于三千世界中地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卫城;三、德稀有,佛陀一生都以佛法普利众生,为稀有殊胜之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乘:菩萨、声闻、缘觉.佛家三种“大”:愿大、行大、度众生大.摩诃萨埵具备地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地四种类别,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相:“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地形象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地形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种布施: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地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地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危.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又作六情.四维:即“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一般是以四维加东、南、西、北四方,成为八方;若再加上上、下二方,则合称为十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善根:善根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三毒:贪、嗔、痴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比丘三义:比丘指男子出家进入佛脚教团,满二十岁以上且受具足戒地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果六义:即比丘三义和阿罗汉三义地合称.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阿罗汉三义指杀贼、应供、无生.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圣谛:苦、集、灭、道.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声闻四果:须陀洹,声闻四果之初果,以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者.斯陀含,又译为一来果,也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为一来、一往来,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或称一来果向,即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新除欲界修所断惑中前五品;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放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一来就是一度往来之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阿那含:声闻四果之三果.意译不还、无还、无来、不来、不来相.又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若断尽欲界九品之惑,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阿罗汉,声闻四果之四果,属声闻乘中地最高果位.意译为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又可分为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则指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而应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广义而言,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也为如来地十种称号之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佛陀传(标准)答案[1]

佛陀传(标准)答案[1]

释迦牟尼传1、佛陀认为修行的中道是什么?佛陀认为修行的中道就是绝不趋向于两个极端,即既不放纵,也不自虐。

因为当时修行有两个极端:一是放纵,人们处在情欲中,一天到晚都陷溺在享乐的生活中,这是粗俗的凡庸的行为;二是苦行,虽然苦行看起来十分虔诚,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虐待,这是痛苦的粗野的行为。

如果能舍弃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极端,按中道行事,心就会寂静安定,就能修习八正道,因而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最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佛陀的五位侍者为什么出家?答:开始的时候是国师和大臣命令憍陈如等五人观察太子的言行举止,以及去向等情况。

当释迦牟尼佛悟道后三转(三次讲解)四谛、十二因缘法轮时,阿若憍陈如在诸法中,远离尘垢,获得了法眼净。

另外四人见憍陈如独悟道迹,遂要求释迦牟尼佛为他们说法,然后也获得了法眼净而悟道。

于是出家了。

3、佛陀是什么种族?当时印度有哪几种种族? 答:佛陀是刹帝利种族。

当时印度有四大种族:首陀罗、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4、佛陀出家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答: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烦恼的束缚问题,而求得解脱。

5、佛陀尝试是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答:佛陀开始是尝试到处去参访,想通过参访来解决生死的问题。

但是五年的参访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然后就去伽阇山的苦行林中进行苦修,每天一麻一米,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六年苦修也仍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是喝了牧牛女的乳糜,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6、什么是正道?答:中道又称之为八正道。

八正道的组成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什么是正见?正见就是指正确的见解或观点。

佛陀说,只要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苦的原因、什么是苦的灭除、什么是苦的灭除的方法,这就确立了正确的见解。

有这样的正见,就可不堕落于生死轮回。

什么是正思?正思指的是正确的意向或意图。

它分三种情况:一、无欲思;二、无恚思、三、无害思。

无欲思是摒除欲念;无恚思是不发怒;无害思是不起害人之心。

“大师”请退潮,还传统国粹一个清白

“大师”请退潮,还传统国粹一个清白

“大师”请退潮,还传统国粹一个清白文本刊见习记者余静寒5月20日,才被打倒的“武林大师”马保国发微博称,太极的价值首先在于健身养生。

可是,在几天之前年近古稀的马保国在微博放狠话,可不是这个论调。

他称自己将在国内进行首次比武,“为传统功夫正名”。

万万没想到,马保国4秒内就被对方击倒在地。

这下武林大师不仅被“后浪”拍在沙滩上,还坐实了“江湖骗子”这一名号。

其实像马保国这类伪大师无论如何吹嘘和包装自己,最终都会露出马脚,声名扫地。

“大师”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领域。

《瑜伽师地论》卷八二记载:“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后来“大师”就成为了僧人的尊称。

比如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和大转型的时期,大师如泉涌。

民国可谓学术群星闪耀时,他们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运用专业知识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

“大师”的称号,他们当之无愧。

至此,大师指的是专业造诣深厚、德高望重之人,他们具有极高社会地位,受人敬仰。

然而,随着传统文化兴起,一些骗子巧借国粹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师”。

“气功大师”严新就乘着“气功热”之风红极一时。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森林火灾,大火一灭,严大师高调宣布:“灭火有我的功劳,以后灭个原子弹不是问题。

”更荒唐的是,后来严大师相继在各大气功科学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声称可以改变物质分子结构,癌症、艾滋病,都将不再威胁全人类。

可能受到严新的启发,有人发现“大师”的门槛并不高,便开始通过自我炒作或团队包装复制这一“成功模式”。

比如之前的“太极大师”闫芳,凭借“四两拨千斤”的深厚内力,她不费吹灰之力将8个年轻人震飞。

这一浮夸的表演显然是经过排练的,但对于铺天盖地的谩骂,闫芳面不改色,只当网友“不懂太极”。

当“大师”逐渐变成了吸金利器,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于是,我们看到伪大师遍地都是,以至于真的大师都对这一称谓唯恐避之不及。

弟子品第三第十章

弟子品第三第十章

弟子品第三第十章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三第十章维摩诘跟须菩提说诸法平等不著文字原文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须菩提,秦言善业,解空第一。

维摩以善业自为深入而乖于平等堵此章言切而旨深也。

诸声闻体非兼备,则各有偏能,因其偏能,谓之第一,五百弟子爵称第一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肇曰:断淫怒痴,声闻也;淫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淫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

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

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然后谓之一相乎?身,五阴身也。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

(肇曰:声闻以痴噎智,故痴灭而明;以爱系心,故爱解而脱。

故不灭痴爱而起明脱。

)以五逆相1而得解脱。

亦不解不缚。

(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脱,岂有缚解之异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脱道之胜者。

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脱者,乃可取人之食也。

)[注]1五逆相弑父,杀母,破和合僧,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

这五种恶行是最严重的叛逆恶行,是难以解脱的重罪,是要入无间地狱的重罪。

白话解佛对弟子须菩提说:你去探望维摩诘的病,向他问候。

须菩提回佛的话:世尊!我不够格去向维摩诘问疾哩!怎说呢?回想以前我入他屋舍乞事食,当时,维摩诘取我的钵盛满饭,对我说:喏,须菩提,如果能平等看待种种食,就能平等看待种种法。

若认为种种法平等,就应知种种食亦平等。

以这样的心行乞,便可食这钵饭。

须菩提,如果不断除淫怒痴,又不同流合污。

无须破坏五阴身,心念不住妄相而随入一相三昧。

无须灭痴心而智慧常明,无须除爱念而已得解脱。

以五逆相得解脱,无解亦无缚。

便可以取别人施与之食了。

原文不见四谛1、非不见谛。

(肇曰:真见谛者,非如有心之见,非如无心之不见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

(道生曰:于缚得解是见谛之功,非不见谛是得果矣。

佛理禅意

佛理禅意
佛理禅趣
东方三圣人:
孔子
老子
慧能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 多· 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 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 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 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 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 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 脱之道。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 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 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 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 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佛,梵文Buddha, 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慧能肉身
南华禅寺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 曲江县 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 韶关市南约22公里,这里依山面水, 峰峦奇秀,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 之一,是禅宗六祖慧能宏扬“南宗 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 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距今 已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寺后有桌 锡泉(俗称九龙泉),几株高达数十 米的古老水松,是现在世界上稀有 的树木,寺庙现存大量珍贵文物,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传中国禅为菩提达摩 (南朝宋末人)创立,达摩 于北魏末年首先活动于洛 阳(今河南洛阳市),后 来来到嵩山(今河南登封 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 持佛法,修习禅定,倡二 入四行之禅修原则,以 《楞伽经》授徒,后世以 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以 嵩山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嵩山少林寺并有“天下第 一名刹”之称。
古往今来,南华寺因慧能在中国佛教史和哲 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写给友人的一首诗中曾表达 了如此深挚的向往之情:“水香知是曹溪口,眼 净同盾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身何处是真 依?"南宋民族英雄,曾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唱的文天祥,也写下 了《望南华》这样真挚动人的诗篇:“北行近千 里,迷复忘西东。行行至南华,匆匆如梦 中。佛 化知几尘,患乃与我同。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 空。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风。”到了近现代, 许多著名的社会人士,也都纷纷慕名前来观光游 览。 1924年,孙中山在韶关发动第二次北伐时, 政务,军事极为繁忙之际,仍偕谭延、刘成禹、 许世英等来过,并向寺庙捐赠了银元嘱咐要爱护 寺庙里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文物,让后人瞻仰。

佛教大观

佛教大观

一.释迦牟尼初生之时,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三界之苦,吾当安之。

”二.当时的苦修派认为摩擦湿木不能取火,摩擦干爽的木头才能生火;人体也需要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证悟永恒的智慧。

三.三藏指经、律、论。

四.三学指戒、定、慧。

五.四谛说以苦谛为根本,“集”是对痛苦的集结,“灭”是苦灭,“道”是灭苦的方法。

苦谛—般概括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恨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六.五取蕴苦指色受想行识五蕴积集在一起产生的贪欲,五蕴即其他七苦的汇合处。

七.,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天帝在灵鹫山上的一次佛法会上向佛陀敬献金色波罗花,请佛陀说泫。

佛陀拈花示众,一言不发。

弟子皆不朋其义,唯迦叶尊者破啼而笑,众更不解。

九,佛教传法宗旨:“以心相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十,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己成道,为了普化众生,才化身“示现”八种相状,应时对机降生人间。

“八相”指:—.下天;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灭。

十一、弘法比丘十德:1.善知法义德;2.能为宣说德;3.处众无畏德;4.辩才无碍德;5.方便巧说德;6.随法行法德;7.具足威仪德;8.勇猛精进德;9.身心无倦德;10.成就威仪德。

十二.四圣是佛教诸神中四种达到最高级果味的觉悟者:佛、菩萨、缘觉和声闻。

他们都已超越生死轮回进入了涅槃境界,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十三.佛家六神通:一.神足通,就是身体能随着心意上天入地,出入三界,自在无碍;二.天眼通,能看见六道中一切众生的景象,无论远近大小,没有遮挡;三.天耳通,能听见众生喜怒哀乐及世间各种声音;四.他心通,能知晓所有众生心中所想;五.宿命通,能知道自己三世因果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和六道众生的一切因缘果报;六.漏尽通,漏即烦恼,能断除一切烦恼迷惑,证得大智慧,永脱生死轮回,也只有佛才能证得。

十四.十方世界: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传统文化-6中国的佛教5.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传统文化-6中国的佛教5.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8 前232)统 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传播到印度各地。
印度阿育王石柱
汉武帝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前139 前 126),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 见到印度贩运去的中国货物,说明当时中印已有 民间来往,佛教可能此时传入中国。
唐朝壁画《张骞出使西域》(甘肃敦煌)
一 佛与佛教的缘起
佛陀说法
婆罗门教在印度
远古社会是神权统治 的代表。进入农奴社 会后,其地位开始动 摇。自由思想家中出 现了反传统信仰的沙 门(梵语音译,表示 勤修善法,息灭恶法) 思潮。佛教即沙门思 潮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 王子。其生卒年月,南、北传佛教说法不同。一般认为 在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
尼泊尔寺庙
释迦牟尼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意为释迦 族的圣人。他年青时感到人世变幻无常,常思考解脱人 生若难的途径。29岁出家修行。
印度那烂陀寺遗址
得道成佛后在印
度恒河流域中部宣传 自己证悟的真理,拥 有众多信徒,遂组织 教团,形成佛教。80 岁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是佛陀简称,梵 语Buddha音译,意为觉 者或智者。据佛教教义, 佛非造物主,他虽有超 人智慧能力,却不能主 宰人的吉凶祸福。
7世纪后印度密教流行,8世纪后与印度教接近。波 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为密教另建超戒寺。11世纪伊斯 兰教逐渐进入东印度。13世纪初超戒寺等寺院被毁,僧 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大昭寺(西藏拉萨)
二 佛教的输入和流传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统: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巴利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 的古代语言,是小乘的经堂语言。

01 法会因由分

01 法会因由分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说法聚会由此起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听佛这样说。

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

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注释】①如是我闻:如是,这样;我闻,我听说。

我听佛这样说,表示经中的话都是佛亲口说的,这是为了增加佛经的可信度。

②时:那时。

③大比丘众:比丘是梵语,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侣,又名乞士。

女性叫比丘尼。

④千二百五十人:释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叶三兄弟、目连尊者、耶舍长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

⑤世尊:对佛的尊称,所谓佛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⑥钵(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铁制成,圆形,略扁,小口,平底。

⑦次第乞已:按顺次挨家挨户乞食。

佛乞食是为被乞食者种福,所以不能择贫富,而要按顺序来,即“次第”。

⑧洗足:佛是光脚乞食的,所以回来要洗足。

⑨敷座而坐:整理好座位打坐。

【评析】“法会因由”意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法会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当于现在的“章”、“节”等。

第一品讲述了佛是一个平常的人,但在平凡的生活里时时处处在修行,进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饭,洗足,敷座,都自然体现乞士的威仪,这就是后来禅宗所谓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的意思、多

的意思、胜的意思。“迦旃延”也是梵语,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文饰”,文就是文章 的文,饰就是装饰的饰。文饰,言其这位尊 者善于文饰,就是善于论议。他是论议第一。 论就是辩论;议就是不可思议的议。这位尊 者,他无论和任何人来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 的。 摩诃迦旃延的四种辩才: (一)法无碍辩:说法很有道理。 (二)义无碍辩:讲这个意思没有穷 尽。 (三)辞无碍辩:辞就是言辞的辞, 他说话说 得言辞没有障碍。 (四)乐说无碍辩:这个说法,乐说无碍辩。
十「 大释 迦 声 摩 闻 尼 弟 子 」

释迦摩尼
释迦摩尼——释迦族圣人
释迦牟尼,古印度北部迦 毗罗卫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 姓,是佛教的开启者。据佛经 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 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 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 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 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 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 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 现涅磐。因父为释迦族,成道 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 “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十大弟子
⒈摩诃迦叶 ⒉阿难陀 ⒊舍利弗 ⒋须菩提 ⒌富楼那 ⒍大目犍连
⒎摩诃迦旃延
⒏阿那律 ⒐优婆离 ⒑罗睺罗
摩诃迦叶——苦行第一
称大迦叶,或称为迦叶、迦叶波、迦摄波。 大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人。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称为「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文:Dhuta的译音,意为:「抖 擞」,就是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 教的苦行之一。大迦叶跟佛陀以后谨守佛陀的旨 意并虔诚的专修苦行,深受佛陀的信任,当佛陀 预感不久人世时指定弥勒菩萨於五十六亿七千万 年后接替他为「未来佛」的同时,令指定以大迦 叶为首的四弟子(另有:君屠钵叹、宾头卢、罗 侯罗)为「四大声闻」,继承佛陀的事业弘扬佛 法并在将来辅佐未来的「弥勒佛」。他是佛教第 一次结集的召集人。释迦牟尼涅盘后的第二年的 夏天,大迦叶将所有的弟子召集到王舍城灵鹫山 集合,汇编释迦佛祖的遗教,全部汇编整合完成 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 「论」。这就是所谓的「三藏圣典」。因而有第 一祖师之称。对於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阿难陀——多闻第一 阿难(天城体梵文:आनन्द,梵
文转写:ānanda,公元前463年-?), 又称阿难陀,迦毗罗卫人,梵语“阿 难”,译曰“喜庆”和“欢喜”又云 “无染”,王舍城人。阿难是白饭王的 儿子、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是释 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多闻第 一”。阿难在佛入灭后证阿罗汉果,曾 经参与第一次集结。据说阿难继承摩诃 迦叶之后,成为僧团的领导者。在法华 经中,阿难被授记再供养62亿诸佛之后 将会成佛,佛号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大目犍连——神通第一
又称为摩诃目犍连,是佛陀十大 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目犍连为古 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 罗门种。他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 情甚笃,同为删阇耶外道之弟子,各领徒 众二百五十人。目犍连尝与舍利弗互约, 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 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 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 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 得阿罗汉果。
现比丘相影响众 功成身退不居功
须菩提——解空第一
又称苏补底、须扶提、须浮帝。 意译为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 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为古代印度舍卫国婆罗 门之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亲 友厌患,遂舍家入山林。山神导之诣佛所,佛陀 为说嗔恚之过患,师自悔责忏罪。后得须陀洹果, 复证阿罗汉果。系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 誉为‘解空第一’。于佛陀之说法会中,常任佛 陀之当机众,屡见于般若经典中。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 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 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 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相传即是须菩提与佛陀的对谈记 录。 《法苑珠林》卷二十五记载释迦牟尼佛五百弟子 中有两个须菩提,一位出身王室,名叫天须菩提。 另一位即善于解空的须菩提。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释迦牟尼的
十大弟子之一,或译作鶖鹭子、舍利子。 号称「智慧第一」。初从六师外道的删 闍那毗罗胝子出家,后因听到马胜比丘 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改学佛法。由於 他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因 此很快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助佛扬化度群伦 常观自在般若深 五蕴皆空无人我 三毒息灭有佛僧 降心离相破法执 回小向大悟圆通

声闻弟子
何为“十大声闻弟子”?
在释迦牟尼佛的高足中,有最杰出的十大弟子。又作释迦十 圣、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佛教化,示现声闻, 随乐而各专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专长,故称第一。关于此十 大弟子,《维摩经》卷上〈弟子品〉、《灌顶经》卷八、《出三 藏记集》卷十二均有记载。 其最杰出的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称苦行第一;第二 阿难陀,称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称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 称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称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称 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称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称 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称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称密 行第一。在我国一般古寺中,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大弟子像安奉在 一殿的也有很多。兹将十大弟子的简要历史分述于下。
富楼那——说法第一
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楼那
弥多罗尼子,又作布剌拏梅但利曳尼子、
分耨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娄那、弥多罗尼 子。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 ‘满’是其名,‘慈’是其母姓,从母得 名,故称满慈子。‘弥多罗’为其母之族 名,有祝、愿之义,故称满祝子、满愿子。 为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净饭王 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 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 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 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 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 鹿野苑转法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 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 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 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