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病人的护理技巧
胃手术后应该怎样护理

胃手术后应该怎样护理发布时间:2021-08-26T16:12:26.4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7期作者:杨霞[导读] 胃手术后应该怎样护理杨霞(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四川自贡643000)胃是人体消化器官,负责对食物的接纳、储存,同时具有分泌胃液的功能。
在口腔中对食物加工后混合胃液,将食物消化成食糜,送入肠道,供身体消化、吸收。
由于很多原因会引起胃部病变,手术治疗后胃部如何护理,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康复,以下对大家介绍胃手术后护理要点。
1.术后身体按摩胃部手术无论是微创手术或传统开腹手术,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就想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医生指导家属为患者按摩脚、腿及上臂等部位。
受手术麻醉影响,离开手术室后,患者腿部丧失感觉,需要家属按摩患者的腿部,才能帮助患者及早恢复感觉,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
2.术后为患者翻身胃肠手术后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活动,能避免出现肠粘连、肠梗阻,也能预防发生便秘。
在为患者翻身活动时,要注意不能牵拉到伤口,动作要轻,不能过于粗鲁,避免使手术创口的恢复受到影响。
3.术后观察患者的体液流量胃部手术后,患者回到病房,会在患者的身体上插导尿管、吸氧管和胃液引流管等多种管路。
家属要观察胃液引流的排出量、颜色,发现颜色不正常要及时上报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所有管路不能被压,打折或脱落,保护好所有管道安全,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4.术后对患者的情绪护理胃部手术后,患者经历了手术的刺激,身体的疼痛和应激反应,都会使患者情绪受到很大影响,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暴躁不安,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拔管行为。
护理人员指导家属要耐心陪伴患者,为患者提供心理关怀,在家人不离不弃陪伴下,使患者稳定情绪,恢复康复的勇气。
5.术后患者的饮食护理胃部手术患者一般术后3日内忌饮食,3日后才可进流食,进食量要适量。
不能由于患者有饥饿感就放任其随意吃喝。
护理人员和家属安慰和鼓励患者,耐心等待3日后,再恢复进食,利于病情的康复。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探讨

文/ 蓝铭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继发的
非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主要特征是胃排空
速度延迟,表现为恶心、呕吐、进食后饱
胀、腹胀等症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
下均可诱发胃瘫。
术后胃瘫早期被认为仅
发生于胃手术后,但近年来发现在其他腹
部手术,甚至妇科盆腔手术后也有发生。
3.术后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
4.胃电起搏。
国外将起搏装置植于胃浆膜下,通过释放高频低能量波增强自主迷走神经功能,促进胃的自我调节。
有国
5.中医治疗,如针灸治疗,早期针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等穴位具有升清阳、降浊阴、通腹胀、散结化瘀、促进胃肠运动作用手术治疗,或者服用温中健脾、和胃行气的中药方剂也能有促进胃肠
6.可以考虑行空肠造瘘或行全胃切除术。
据报道前者的疗效较好,后者并不能。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等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此病发生率3%~4%,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该病预后良好,但病程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较重的经济负担。
本文对7例胃瘫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2年5月~2007年3月胃大部切除共92例,发生胃瘫7例(男6例,女1例),年龄32~78岁。
本组胃瘫均发生于术后4~15天。
首发症状为上腹饱胀感、反酸、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带食物的胃液和胆汁,呕吐后症状暂缓解。
术后第五日肠鸣音仍微弱,大量胃液从胃管吸出,夹闭胃管则出现腹胀。
大量呕吐2例;术后第四日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
拔除胃管,开始进食流质或流质改半流质食物后出现胸闷、气短,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3例;术后恢复良好,但术后8~15天餐后出现腹胀,大量呕吐2例。
患者无明显腹痛,上腹部饱满,有胃振水音,肠鸣音减弱。
患者口苦,舌质红、苔白、脉滑数。
消化道钡造影提示残胃扩张,无明显蠕动波。
有液体,有少量造影剂通过吻合口。
术后14天胃镜检查示胃扩张,蠕动弱,吻合口通畅。
胃黏膜及吻合口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从而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
2 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的原因2.1 精神神经因素:胃肠道功能的协调依赖于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由于患者对手术及预后思虑过多,较强的应激反应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亢进,从而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平滑肌细胞收缩减弱而致动力下降[1]。
2.2 胃迷走神经损伤:术中切断迷走神经后,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远端胃蠕动性收缩减弱;损伤了小肠异位起搏电位的抑制,引起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慢波分离,使固体食物滞留延长。
2.3 术中操作:术中脏器暴露、手术时间延长、吻合技术欠佳等。
均可引起胃肠壁及浆膜、腹膜炎症、水肿、粘连等,有碍于残胃功能的恢复。
2.4 胃肠肽类激素分泌功能改变: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兴奋性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分泌水平降低,残胃运动能力受到抑制。
术后胃瘫治疗小窍门

术后胃瘫治疗小窍门术后胃瘫治疗小窍门;西药是无法治疗的,只有胃起搏(Gastric Pacing)能使紊乱的胃电慢波节律恢复正常,从而恢复正常胃运动,有人试用于治疗手术后胃轻瘫伴胃电节律紊乱者,有一定疗效,但也不是适用于所有人。
不论胃痛是否经常性或者持续性,即使是偶尔的胃痛也说明了你有慢性胃病了!!去医院看西医是永远都看不好您的胃病的,因为胃病是慢性病,为不是胃肠发炎,用西医的消炎,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只能控制,不能治愈!!完全可以按照我说的方法来治愈你的胃病!!胃肠不好的症状主要有:胃痛,胃酸(胆汁返流),胃胀(胃里面有很多气体)可以吃几天大黄片排气(吃三天,会感觉放屁增多,拉肚子一到两次,一盒几块钱,是中成药,很实惠没有任何副作用),肠鸣(肚子叫),食欲不振,恶心,胸闷,胃部灼热,拉肚子,便秘(大便干燥,黑就是胃肠出血)等等!建议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纤维素,有助于排便。
平时还可多吃富含油质的果仁类及豆类食物,如花生、黄豆、黑豆等;多吃蜂蜜(便秘的时候吃,拉肚子千万不能吃哦),另外多吃红薯,即补脾胃又能通便。
以下是润肠通便的药膳:1、黑豆排骨汤黑豆有润燥之功,黑豆褒排骨汤美味可口,又能润燥通便,适合治疗秋冬季节肠燥之便秘,便血等症状。
2、黑芝麻粥黑芝麻甘平,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
黑芝麻粥有润肠燥,益气通便之功。
3、柏子仁粥柏子仁10-15克,去皮捣烂。
粳米1-2两,水适量,煮粥。
待粥成后,兑入柏子仁即可。
另外多补充点维生素B,果蔬纤维素对胃肠也是很好的,比如吃玉米或者吃一些比较天然的营养品(安利纽崔莱之类的维生素B,维生素C,果蔬纤维,蛋白质粉)来调理胃肠!调理胃肠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所以平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冰冷刺激肠胃的东西,饮食要有规律,睡眠要充足(最好晚上11点左右躺下睡觉)。
适当的运动只要做到这些,相信您的肠胃应该会有所改善的大便不成形就说明你肠胃功能不好啊,大肠对水分的吸收功能不好就会导致大便是软软的不成形,像你这个情况完全可以通过补充安利纽崔莱天然营养素来解决的。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第1 9卷
上半月
第 4期
【 护
胃 手 术 后 胃瘫 综 合 征 病 人 的 护 理
史端 峰
( 乡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普外科 , 新 河南 卫辉 4 30 5 10)
【 摘要 】 目的 : 探讨护理措施对胃 手术后胃 瘫的康复影响。方 法 : 回顾性分析我院 3 例胃 2 手术后胃 瘫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 心理
维普资讯
20 0 7年 4月
中国民康医学
Me i a J u a fC i e e P o l g He l d c l o r lo h n s e p e at n h
Apr 2 07 ,0 Vo1 1 FH M No. .9 4
除1 4例 , 近端 胃大部切 除术 1 , 1例 胃肠 R u o x—Y吻合 术 2 1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本组 均发 生在术 后 5— , 现为 9d表
大量 消化液的丢失 , 加上 手术 对机 体 的创 伤使 机体 对能量 、 蛋白质 、 水分及无机盐 的需 求明显增加 。术后 病人处 于高代 谢状 态 , 若营养支持 不 当 , 可迅速 出现水 盐平 衡紊 乱及 重要
下。
式 、 中情况 , 术 插管 动作要 轻柔 , 严格 掌握插 入深度 , 以免损
伤吻合 口。 胃管要妥善 固定 , 每天 用生 理盐水 3 l 0 m 冲洗 胃
管 2次 , 同时清 洁 固定 部位皮 肤 , 更换胶 贴 , 固定要 牢 固、 美
观, 胃肠 减压器 要每 日更换 , 持有效 负压 , 保 并观察 、 录引 记 流液 的量 、 颜色及性 质 , 胃肠 减压 量 <50 m/ , 0 ld 颜色无 明显
准 引。
2 3 1 肠外营养 ( P .. T N) T N能 抑制 消化 液 的分 泌 , 而 P 从 使 胃肠道 得 到较 好 的休息 , 因此 , 瘫 出现初 期 , 早使 用 胃 尽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12例护理分析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12例护理分析【摘要】本文针对1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进行护理分析。
在介绍了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情况,定义和护理的重要性。
在详细讨论了护理措施及技术、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和康复护理。
在结论部分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护理经验,并提出了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综合征、护理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处理、康复护理、护理效果分析、护理经验总结、未来护理工作建议。
1. 引言1.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背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这些病人多数为胃癌、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患者,经过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症状。
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部疾病的常见手术,虽然可以缓解疾病,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功能减弱或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后胃排空延缓、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由于患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背景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提升护理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恢复期。
对这类病人的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胃瘫综合征的定义胃瘫综合征是指胃部神经、血管和肌肉的功能障碍性病变,导致胃肠道的呼吸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性障碍。
这种病变可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感、食欲不振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包括手术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因素。
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中,由于胃容积减小、胃排空受限等原因,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10例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1 4・ 6
哈尔滨医药 2 1 0 2年第 3 2卷 第 2期
1 O例 胃手 术后 胃瘫综 合 征 患者 的护 理
薛 际 闻
( 天津市 第 四中心 医院 , 津 3 0 4 ) 天 0 10
摘 要 目的 探 讨 胃手 术后 胃瘫 综合 征 ( G )的 治 疗 与 护 理 。 方 法 PS 对 l 0例 P S患 者 的 治 疗 及 全 方 位 的 护 理 。 括 G 包
[ 文献标识码 ] B
学科分类代码 : 3 0 1 27
胃瘫 综合 征… ( ot ri l at prs ydo e P S p s ug a gs oaei snrm ,G ) s e r s 是指 因各 种腹部手术改 变了正常 神经激 素和肌 源性 因素对 胃排 空的调控 , 术后非机械性梗 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 胃排 空障碍为主要征象 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文献报道 , 其发病 率 为 0 2 ~ . % 。 史瑞 峰 等 研 究 发 现 胃瘫 发 生 后 容 易 .% 4 6 导致营养不 良、 继发多种术 后并发 症 , 以护 理工作 显得 尤 所 为重要 。现将 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1 I床 资 料 l 缶 1 1 一般 资料 :0 5年 1 . 20 2月至 2 1 0 1年 9月我 院普 外科 确 诊的 胃手术后发生 胃瘫综合 征 1 O例。其 中男 8例 , 2例 , 女 年 龄 4 ~7 1 9岁 , 均 年 龄 6 . 平 13岁 。 胃癌 根 治 术 6例 , 端 远 胃切 除胃空肠 吻合 术 3例 , 胃穿孔修补术 1例。 12 诊 断标 准 : 组全部 符合 国内 胃瘫 诊断标 准 j . 本 。① 胃 管 拔 除后 出 现 频 繁 的 恶 心 、 吐 , 1项 或 多 项 检 查 提 示 无 呕 经 胃流出道 机械性梗阻 , 但有 胃潴 留 , 尤其是 固体食物 ; 胃引 ② 流量 > 0 L d 并且 持续 时 间 >1 ; 8 0m / , 0d ③无 明显 水 电解 质 酸碱 失衡 ; ④无 引起 胃瘫 的基 础疾病 , 如糖尿病 、} L状腺功 能 { 减退等 ; 未应 用影 响平 滑肌收 缩的 药物史 , 吗啡等 。本 ⑤ 如 组表现为术后 5~1 门排气 后 开始进 流质 或 由流质 改 0d肛 成 半 流 质 饮 食 时 , 现 频 繁 的恶 心 、 吐 精神 因素影响迷走 神经 的兴奋性 , 胃瘫的 与 发 生 与 恢 复 有 密 切关 系 , 因此 心 理 护理 是 护 理 胃瘫 病 人 的 基 础 。本组患者在术后康 复过程中出现 胃瘫后 , 因治疗 病程较 长, 病情反复 , 时间留置 胃管带来 的痛苦 , 长 均存 在不 同程度 的担 忧 、 紧张 、 虑 情 绪 , 手 术 和 治 疗 产 生 怀 疑 。 首 先 稳 定 焦 对 患者和家属情绪 , 据具体 情况 , 根 将发病 的原因 、 响 因素 、 影 【 上接第 13页 ] 6 14 测参 比血糖 : . 输入的参 比血糖值应 每天不少 于 1个 , 第 天测量睡前血糖 ( 晚餐后不小于 2h后 ) 其余 天要求是早 , 餐 前 的空 腹 血 糖 , 录 时 间 误 差 要 小 于 ± i。 记 3mn 15 统 计 结 果 : 测 完 毕 后 取 出数 据 卡 , 读 卡 器 将 数 据 转 . 检 经 移到 电脑上进行 分析 。输 出血糖 连续 图谱 、 日血糖 图谱 、 单 统 计 结 果 、 测 报 告 、 3分 钟 的 血 糖 数 据 等 , 医 生 的诊 断 检 每 为 和治疗 提供依据 。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2010年12月42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胃瘫综合征多发生在术后进食后,其中合并糖尿病28例;年龄60岁以上31例;低蛋白血症22例;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19例;经非手术保守治疗而治愈,时间为10~40天。
结论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是发生胃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高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低蛋白血症、胃迷走神经切断可能为其诱因,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全面的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原因护理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odrom,PGS)是一种非机械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
多见于腹部手术后,发生率0.2%-4.6%[1],PGS为功能性疾病经保守治疗后可治愈。
我院2000年12月~2010年12月42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现将PGS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大于60岁31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13例;远端胃大部切除9例;门脉高压联合断流胃迷走神经切断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合并糖尿病28例;手术时间≥3小时19例;血清白蛋白≤35gL22例。
1.2诊断标准:参考相关文献[2.3]PGS的诊断标准:①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肠潴留;②无明显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③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④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早期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反复呕吐胆汁样胃内容物,需重置胃管,胃液引流量≥800ml,持续时间≥10d。
本组42例全部符合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均经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
1.3治疗确诊为术后PGS的42例病人除了营养支持治疗还联合以下综合措施:①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高渗盐水洗胃;②胃复安、红霉素和西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③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消化液的分泌;④加强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情绪,克服恐惧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例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病人的护理技巧
发表时间:2011-08-16T08:51:41.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李小曲王婧段兰芳[导读]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病人的护理。
李小曲王婧段兰芳(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045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1-0043-02、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病人的护理。
方法对近5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15例功能性胃瘫的病例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5例患者经过10—25天非手术治疗,精心护理治愈出院。
结论功能性胃瘫多发生于大手术后,并以老年人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居多,发生胃瘫时,及时给予相关的护理,配合相关的非手术治疗均可以治愈。
【关键词】腹部手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护理
功能性胃瘫是指胃肠排空障碍多发生于大手术后,并以老年人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居多。
胃肠道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为10%-46%[1],并成为导致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近5年我科收治的腹部手术的病人有15例发生功能性胃肠排空障碍-胃瘫。
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15 例。
男 9 例,女 6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 60岁。
均为我科近 5年收治的住院病人。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0例;胰头癌 2例,胆囊结石3 例。
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于手术后排气后进流食2-3d后出现上腹部胀满感,随之出现程度不同的恶,呕吐,呕吐量大,一般不含胆汁,呕吐后感觉上腹部饱胀感消失或稍觉舒适,无明显的腹痛,可有排气、排便。
查体可见上腹部饱满,消瘦的患者可见胃型,无明显的压痛或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扣诊为鼓音,振水音阳性,听诊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2 结果
本组 15例经过非手术治疗,同时进行精心护理,患者术后 8-21天恢复胃肠功能,多数在术后2-3周后恢复。
3 讨论
胃肠排空障碍属功能性疾病,其演变和转归具有自限性[2]。
通常认为是胃手术后的胃瘫,与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迷走神经损伤、吻合口炎性水肿以及胃肠激素的失调有关[3]。
而非胃手术的胃瘫发生的机制,是由于手术的创伤可激活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并通过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抑制胃动力;同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的收缩[4]。
此外手术的应急状态可导致胃肠激素产生和调节功能出现异常,使胰高血糖素和促胰液素增多,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减少。
其病程长,往往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痛苦,而且也增加经济负担。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可以减轻患者应激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我们的护理体会如下:
3.1 心理护理本组病人术前对手术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对手术寄予厚望,当出现胃肠排空障碍时,患者的心情比较急躁,部分患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不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
配合医师耐心地讲解病情,多与患者交谈,对其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2 胃肠减压的护理禁食水、胃肠减压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往往时间较长,选择细硅胶胃管,并且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向患者说明胃肠减压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
密切观察胃肠减压的引流情况,准确记录引流量并观察病人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有无改善,若腹胀明显,引流量减少时,应温水冲洗胃管,并酌情洗胃。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高渗溶液胃管注入以减轻吻合口的水肿。
置管期间还应注意口腔护理。
3.3 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功能性胃肠排空障碍患者采取禁食水措施,再加上病人手术创伤大,术后入量减少,胃液大量丢失,多数需要长期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因此需要留置锁骨下穿刺置管或PICC。
防止导管堵塞和脱落,以及及早发现长期留置导管而引起菌血症是护理的重点。
坚持严格的无菌技术,合理的配液程序。
更换管口敷料时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有无脱落,并消毒周围皮肤,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感染;营养液20ml/h,均匀输入;保持导管通畅,液体输完后,用1%的肝素稀释液10ml封闭导管;遇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需考虑导管性败血症的可能,及时拔出深静脉导管,取导管的头端送培养+药敏检查;因血制品容易成为细菌培养基,诱发中心静脉的感染,静脉滴注人体白蛋白、全血、血浆等制品时应另建外周静脉通路[5]。
3.4 胃动力药的使用及观察遵医嘱给予胃动力药物,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给药时应将药物碾碎,用水稀释,由胃管注入,注药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胃管,以防止堵塞胃管,注药后应闭管30min。
腹部大手术后,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手术后病人虽然排气、排便了,根据常规可以进食了,但是指导病人进食时应告知病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少食多餐,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关的护理,经过我们精心护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配合恰当的非手术治疗均可以治愈。
参考文献
[1] 王胜智,王景杰,等.胆移植对大鼠胃排空和胃电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 20:3417-3420.
[2] 程波.胃手术后排空障碍诊断和处理[J].腹部外科,2003,16:113.
[3] H Barton Grossman, Ronald B Natale, Catherinem, et ai.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Cystectomy compared with Cystectomy Alone for Locaiiy Advanced Bladder Cancer[J]. N Engl J Med,2003,349:859-866.
[4]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trialists on behalf the Medical Research C OUNCIL advanced Bladder Cancer Working party. Neoadjuvant cisplatinmethotrexate, and winblastine chemotherapy formuscle invasive biadder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1999,354:533-540.
[5] 王晓伟,关丽霞,冯悦玲.一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营养支持护理[J].肠外与场内营养,2001,8(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