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年内的经济危机与中日冲突

浅谈几年内的经济危机与中日冲突
浅谈几年内的经济危机与中日冲突

浅谈经济危机与中日的冲突

首先表明笔者并非什么专家,也并不是在讲什么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本文只是笔者根据近几十年国情的一个预想。

近些年中日之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太平,除了老生常谈的篡改教科书,日本时不时在钓鱼岛,东海向中国挑衅,日本政府也对国民灌输中国威胁论。甚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寻求赢得公众支持,通过立法使日本军事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一切的迹象表明日本的军国主义正在复苏,亚洲和平面临巨大的威胁。

然而中国人发现政府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动静。于是网上有人表示外交部发言人的工作流程如下,周一,抗议。周二,强烈谴责。周三,抗议并且强烈谴责。周四,呼吁国际社会一起抗议。周五,呼吁国际社会一起强烈谴责。周六,呼吁国际社会一起抗议加上强烈谴责。周日·······,今天不抗议了,今天休息,为下一周的抗议养精蓄锐。对于网友们的评论,笔者第一致以真诚的关切,最近天气热,水表,水管容易坏,遇到维修人员上门服务,诸君可敢开门一见?第二笔者要为政府辩解。

很多人说政府怂,请抱有如此观念的诸位弄清怂和韬光养晦二者的区别。

什么叫做怂?屈于威武,得过且过被称为怂。历史上最典型的怂是被张仪‘以横破纵’的六国,大多数不知道反抗强秦,一味地割地求和,一一被吞并。新中国在建立之初,一切都百废待兴,中国的破坏程度不比日本,德国小,相比之下中国还没有他们的战前根基。可是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我们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我们有世界上最有劳动积极性的民众,我们还有一群自尊心极强的领导人。任何敢挑衅中国威严的人无论强如美帝苏修,还是自信心膨胀的越南,印度。中国人都会给他们迎头痛击。这又牵扯出另一桩悬案,作为胜利者的中国实际控制的领土却越越小。

笔者查看了文献,在对朝鲜,越南,蒙古,尼泊尔等小国国际分界线的划分中,中国都是吃亏的一方,几乎是自愿的赠送它们一些概念模糊的土地。偏偏对接壤的两个大国如,苏联,印度不愿意放弃一丝领土。历史的真像除了冰冷的档案袋没有任何人知道,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理性解读历史,否则便是‘创造’历史。

国家领导人的考虑不是笔者能揣摩的,笔者仅仅提供自己的见解。

中国那个时候实在太穷了,太需要发展的时间。解决任何事情都得长运考虑,已发展为重。对于无理取闹且有实力对中国造成威胁的,必须遏制,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增加这一类国家的实力。所以当苏联提出珍宝岛无理要求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印度强行入侵藏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用鲜血捍卫了国家的主权,英国人乘着马岛战役的威风对香港问题提出异议,邓小平甚至表达出不只谈判这一条路可以解决香港问题。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何况他人都睡到了自己床上。对付胃口大的不能给他们继续撑大胃口的机会,越南,尼泊尔等小国不同,他们偶尔闹闹性子,没有野心也没有能力对中国造成更大威胁,与其长期闹摩擦,不如给他们点小利益,稳住他们一起发展。这也就是日本人和东南亚一些小国敢不断挑衅中国的一个理由。

其实国与国之间的摩擦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对自己有利益才会考虑其他的事情,与中国闹摩擦的小国几乎都是领土问题,这个利益太直接了,加上美国人在身后不断的鼓励和帮助,那些小国肆无忌惮的在中国领土内闹事。有些国人在议论政府无作为的同时提出开大的言论。笔者有些时候看资料文献也会涌现出这种想法,随之被理智压下去。

或许倒退30年中国领导人会选择开战,但是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这种情况。明眼人可能已经发现自从江泽民总书记为首的第三代领导人上台后,中国对外的抗议明显变多,也不再对外有军士活动,国际活动上轮到中国表态,中国人的态度不是弃权就是中立。到底是什么让领导人从邓小平时期的铁汉变成了近二十年的怀柔,韬光养晦?

那是一场发生在1991年的战争,战争的主角是伊拉克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我们不

讨论原因,只讨论结果,打之前都知道,伊拉克可能会输,只是没有人想到伊拉克会输的那么惨。从1月17日到2月28日一个半月不到的时间,号称全球第四大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就输掉了战役。

那之前萨达姆多么自信,认为认为庞大的陆军和一体化地面防空系统可以抵御优势的空中力量,认为物美价廉的苏式武器以数量战胜联合国军的信息化武器,中国当时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再不济打不过,像越南一样拖死美国人总可以吧?萨达姆完全没有考虑他的打法是多少年前的老东西,美国人吃了几次亏怎么会没有长进。退一万步,美国人确实没长进,伊拉克的国情和越南相同?越南地理坏境适合那种打法,它的国情几乎就是农业化的国家,伊拉克的地形太适合美国展现自己科技的强大,伊拉克依靠能源发展起来的伪经济军事强国太容易被制裁。伊拉克也没有越南拥有的坚强后盾--中国。

中国的境遇与伊拉克太相似了,同样强大的陆军实力,靠人海战术获得各种战役,缺乏空中力量,缺乏信息化武器。美国人既然可以轻松的收拾所谓的武力第四的伊拉克,会不会同样能收拾武力第三的中国?中国能不能与之一战?

领导们的顾虑太多,苏联的情势让很多人不再看好社会主义。没有对手的美国人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老大地位。中国的改革开放前十年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是还远远不够。

生存还是灭亡,往往在一念之间。中国人选择了韬光养晦,不再像个刚刚独立的冲动且病态自尊心乡下小伙子,敌视一切人,对一切挑衅予以武力。我们开始抗议,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够,只能在抗议中偷发展。领导人在对外韬光养晦的同时,对内政治政府,发展经济,特别是贪官污吏,朱镕基总理有句名言,‘我随时随地准备100口棺材,99口给贪官,1口留给我自己。’

近20年经济快速发展,江泽民后的领导人继续在忍耐中发展经济。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靠卖地发展的经济时间一长就会变得不靠谱。毕竟土地有限,再大的国土也会挥霍完。总不能房子建完后十年一个周期拆掉重建吧?

领导人看的肯定比我们远,他们在探索中出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科技兴国,人才强国,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所有看清现状的人都在积极的寻求出路,国家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概念,这些概念化身为项目便是前段时间大涨的概念股票。国家提出什么概念,那个行业的股票形势一定会大好。多少人投身股市?概念股不能实现,中国的天台够吗?这是笔者预测经济危机的一大因素。

再说,房地产热潮过后,遗留下的那么多最美的劳动者,农民工们何去何从?他们没有任何技能,年龄偏大,哪个行业愿意收留他们?失业率变高,无业人口猛增必定影响社会安定。说来惭愧,笔者目前自己刚刚毕业,也是个无业人口,他们心中的那股焦急我是能体会点的,我还年轻,刚刚开始迈入社会,没有任何负担,尚且心急如火,他们还要养家糊口,走投无路的人往往容易铤而走险,社会不稳定除了军火行业,估计没有第二个行业开心,国家必须花费精力解决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人与人之间是不能用适者生存这个概念的。房地产不行了,优胜虐汰肯定有很多企业转型,转型不成功的宣告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转型成功的到新的行业继续淘汰其他人。这是经济危机的第二个因素。

最后一个因素是直接的因素,可能是是导火索。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坚持以发展中成员的身份加入,这为中国带来了长达15年的贸易保护期,目前保护期大致上结束。虽说在2010基本上过渡完毕,受关注的热门产品如汽车,摩托车已经基本零关税。很多人都说没什么影响,怎么可能没影响,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保护期结束可远远不止蝴蝶扇动翅膀如此简单。试问同样类别的产品,价格相同,中国人自己的可以用10年,德国人的可以用50年,你买哪个?相信大家心里自有结论。当然日货除外,这上升到民族感情的层次,日本人自己作死,导致在中国市场份额缩水怨不

了别人,我相信这一点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变。中国的制造业肯定会受到冲击,或大或小要看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处理。笔者个人认为这个答案就是科学发展,研发自己的科技,提高自己的技术,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里,牵一发而动全身。泰国的货币经济危机可以影响亚洲进而影响全球,何况如今作为第一经济体的中国?中国一旦出现经济危机,首先受影响的是对中国有巨大市场依赖的国家,像周边小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甚至美国。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同样与中国有巨大的经济来往,它注定会被影响,日本经济不景气几十年了,再次雪上加霜,加上已有迹象表明的军国复苏,一帮蛋疼的人整天说什么中国威胁论,战后日本的条约阉割了日本,限制了它的发展。笔者很怀疑亚洲是否会继续和平。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想跨过经济危机,两个方案最有效,分别是促进内需和对外发动战争转移公民注意力。前者代表国家是美国,上世纪前期,罗斯福总统通过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内需,为失业的公民提供就业机会。后者的代表是德国,日本。二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拜经济危机所赐,两个国家选择了后者渡过经济危机。

时隔70年,日本面临同样的难题会交出一张什么样的答卷?笔者认为以它现在的表现和日本领土狭小来看,有很大的可能除了将战争原因从冠冕堂皇的大东亚共荣改成实际些的保卫领土,保卫海上权利。无论怎么改,改变不了日本人不怀好意的事实。一旦中日发生冲突,如今的中国不会再选择抗议,韬光养晦了20年的中国人慢慢的展现自己的实力,我们需要一只鸡来警告周围的猴子。

谈判可以解决的永远用谈判,永远不要轻易动武。战争对经济的打击是巨大的,战争消耗的资源也是巨大的。中国人决不能主动使用武力。也希望一些自信心膨胀的人不要拿自己国家与公民作为赌注豪赌,挑衅中国的底限,一旦那条底限被成功的挑衅成功,没人任何国家可以承受中国的怒火。

最后补充一句本文纯属预想,与之相的经济危机与日本的战争可警惕而不可全信。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4517510.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浅谈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近期,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供过于 求,投资过热,物价上涨,居民消费价格较高等经济现象。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其中,城市上涨 4.8%,农村上涨 5.5%;食品价格上涨11.0%,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消费品价格上涨 5.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8%。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9%,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3%,居住价格同比上涨 6.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 0.3%。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4.9%。 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 1.2%。其中,城市上涨 1.2%,农村上涨 1.3%;食品价格上涨 3.7%,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 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 3.7%,其中鲜菜环比上涨15.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3%;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3%;衣着类价格环比下降0.8%。 中国社科院3月16日发布了2011年《宏观经济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11年国民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小幅回落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增长估计达到9.1%,比 个百分点左右。1年回落2010.

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课程:当代中国经济环境 班级:2014MBA F2班 授课教师:韩小明 学院:商学院 学号:2014102604 姓名:武杰

韩教授的《当代中国经济环境》课上,对07年全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金融危机,是决策者错误根据实体经济的流动性需求来决定政策,并在危机爆发后采取错误对策导致的”的观点。韩教授的分析非常专业,引人深思。这里,我想用一种更简单直接的分析方法,谈一下我对金融危机原因的看法。 回顾历史上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如1637年郁金香危机、1720年南海泡沫、1907年美国银行恐慌、29-33年经济大萧条、1987年“黑色星期一”及07年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以一个共通点:某种投资类产品(郁金香球茎、股票或者债券等)价格经过一段时间上涨后,发生崩盘式下跌进而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投资类产品的崩盘式下跌是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产品的涉及面越广,崩盘幅度越大,危机就越强烈。 那么这些投资类产品为什么会发生突然价格雪崩呢?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发生价格突然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之前这些投资产品价格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其价值。试想如果人们买进的资产价格和其价值差异不大的话,即便有什么风吹草动,也不会有恐慌性抛售情况,进而也不会有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金融危机也不会出现。如下图所示,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这些投资类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繁荣,实际上是真正的危机。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市场对资产价格的自发性纠正行为,只是由于这种纠正的破坏性,才会被我们称之为危机。 那么造成这种不正常的价格偏离价格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的投机心理,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博傻”心理。实际上当郁金香球茎、房地产或者一些股票等价格已经显著高于其价值时,人们真的不知道吗?其实并非如此。投资者们并不“傻”,只是想“傻大胆”地买进,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下一个“更傻”的投资者,只要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就可以实现投资获利。当绝大部分投资者都这么想时,交易就会活跃起来,投资产品也会不断上涨,上演一场“博傻”大戏。这时,认识到潜在危机的投资者,如果坚持认为价格被高估,不进行买进,反而只能看到其他“傻子”赚钱。在利益的诱导下,人们非常容易变为“傻子”。只要这些“傻子”之间的击鼓传花式的游戏有“更傻”的接盘者,这个游戏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摩擦;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论文摘要: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障碍,正视和重视贸易摩擦成为当前贸易发展的重点。文章在分析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特征 贸易摩擦是指相互联系的经济主体之间,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为了某一特定的经济贸易利益导致的争端和纠纷。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隐蔽而具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引发了与我国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由于我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同,以及双方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一致,中美、中日和中欧间的贸易摩擦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中美之间,由于双方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美国推行贸易上的霸权主义,经常在国家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中打制度牌,因而中美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制度摩擦方面,如中美知识产权摩擦、农产品市场准入摩擦等; 2.中日之间,摩擦源于日本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为了限制中国产品对日出口,日本千方百计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因而中日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微观领域,如农产品摩擦; 3.中欧之间,由于欧盟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处于一个不重要的地位,以及欧盟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对产品的技术和环保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中欧贸易摩擦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性贸易摩擦方面。 二、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一)政治因素 贸易摩擦往往是国家间政治斗争的筹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关系对于双边贸易合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受两国间政治关系的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多次重申愿意同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经济贸易往来,但是欧盟始终未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仍然对社会主义中国怀有偏见,对我国长期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在贸易实践中,专横地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不负责任,并对我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率,甚至把对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不久前发生的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就有强烈的政治背景。 (二)经济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生产的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国外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成为贸易摩擦的“矛头所向”。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中欧、中美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从而引起欧美国家的警惕和重视。例如,欧盟便以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过快、威胁到欧盟成员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导致失业上升为由,对中国产品设限,并且增加其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数量。 (三)利益集团因素 利益集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行业、劳工团体等利益集团对国家的政治过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关产业利益集团在历次贸易摩擦中都在以各种资源和手段推动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贸易政策。贸易摩擦常常演变成复杂的政治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它可能还成为国家间政治斗争的手段。2005年12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就向欧盟提出中国汽车发展政策的所谓“六大问题”,并在2006年3月份,欧盟还与美国一起就我国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向WTO起诉中国。可见,利益集团对欧盟贸易政策的影响巨大。(四)出口产品结构因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类型:理论研究型、实验研究型、技术开发型、工程设计型、应用型、其他。\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文献综述 摘要: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变得更加艰难,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问题。 关键字: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难 一、前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 75%以上,中小企业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8%,出口创汇的68%,税收的48%。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袭击,中小企业面临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金融环境趋紧,并正逐步影响到实体经济。受此影响,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范、优化信贷结构,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正在或将要经受着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使许多中小企业因材料的涨价、人工成本的提高、人民币的大幅升值、融资难等问题而纷纷倒闭。中小企业在内源融资能力大幅降低的同时,主要外援资金渠道金融机构贷款也大幅缩减。给原本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融资问题已成为现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行列中来。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早期时候,蔡则祥(2001)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入选择》一文中提出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之间的纵向信用联系对民营中小企业与国有金融之间横向信用联系的排斥, 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而不同企业贷款的比较风险系数不同,成本收益比与信息对称性有别, 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直接原因。后来,赵国义(2006)在《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文中指出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成本高,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中小企业在向外披露企业信息时,有意进行粉饰,使得金融机构对其所有权、组织结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等缺乏准确把握,造成中小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反思_关峻

0引言 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和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所以,可以利用经济学的数学方法作某些预测,但是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实证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的经济学无异于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你朝着海市蜃楼的方向前进,你只能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必须指出,经济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完备,其预测结构往往是建筑在某些不完全或是不存在的假设上,所以这些模型的准确性值得商榷。过分依赖和使用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则有可能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误己又害人。我国的经济学发展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但现在脱离定性研究,迷恋于玩弄数学符号的倾向十分危险。须知经济学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还原到“做”还是“不做”这两个基本点上,若将该两点考量成各种各样数学变量的分布,则有可能将事情复杂化。 虽然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与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西方经济学的引进,但必须正视我国国情,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机械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给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曾经宣布失败了的全国范围的医改就是证 明。因此,我国的经济学发展不能盲目效仿西方。 12008年金融危机的实质 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是整个国际资本、贸易乃至经 济的不平衡性。西方经济的高需求对应于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经济的强劲生产力;由消费信贷拉动的西方经济对应于由实体产业支撑的东方经济;西方的金融经济对应于东方的产业经济等等,这些均映衬了东西方经济间的不平衡性。这种前所未有的不均衡性所赋有的应力由种种虚无的金融衍生物所激发,即产生了这次金融危机,但这只是导火索。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次金融危机所不同的是,其波及范围和冲击力均是史无前例的。造成这种外在表现的原因是当今世界所津津乐道的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历了1997年、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诸如亚洲那些具备稳定的基本经济条件以及相当平衡的外贸和政府预算,而仅仅缺乏必要的外汇储备的国家经济实体,还是如同美国这般具备超额双赤字而经济基本面相当差的国家经济实体,在受到强大的外力扰动下,都是弱不禁风的。这种强大的外力扰动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史无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认识及对我国 经济学研究的反思 关 峻,李京文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2008年金融危机给世界和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此次危机形成的背景 是世界资本和贸易的不平衡性,而原因则是各种金融工具的滥用和信用的缺失。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指出,我国经济学必须加强针对基础理论特别是原则性问题的研究、加强风险控制的教学与研究、树立良好的人才导向机制。最后,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相关问题的探讨,指出我国需要建立和应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学,改善经济结构,加强投资管理和对货币流动性的监管,努力提升我国经济的风险抵御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学;金融衍生产品;经济结构调整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9)08-0001-05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关峻(1967-),男,高级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决策管理;李京文(1933-),男,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数量经济学。 第26卷%第8期 2009年4月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6No.8%Apr.2009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中日双边贸易

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现状研究 (第三组) 资料查找:陈海燕02 邹宛苡39 黄春霞14 幻灯片制作:叶雅雯33 资料整合:王紫岩28 余涵34

目录 中日贸易现状 (3) 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3) 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3) 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4)

一、中日贸易现状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目前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对外贸易额高达1766亿美元,顺差1774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二、中日贸易的结构特点 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1、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以资本资源为例,中国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以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2、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三、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 中日贸易自两国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迅速发展,到2016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73.6亿美元,是1972年的186倍。事实上,日本目前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贸易规模扩大 近6年来,中日贸易发展势头惊人,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12年119亿美元,2013年1335亿美元,2014年168亿美元,2015年1845亿美元,2016年273.6亿美元。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两国的经贸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外,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使中日经贸合作有所扩大;同时,日本主观上也想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使自己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 2、加工贸易比重较大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4.1%,这一比重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真正用于中国人消费的只有5%左右,其余大都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对日本而言,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换句话说,日本企业实际上是在“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企业内贸易”——日本的“总公司”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出口到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加工成制成品返回“总公司”。 当然,这并不是说加工贸易比重大就是件坏事。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加工贸易是目前较为适合中国的贸易方式。事

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论文名称:浅析贸易摩擦及我国应对措施 经济学十大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和他人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也一样,通过贸易,能使一国的总经济福利增加。所以,从原则上分析,各国应该支持自由贸易,使国内状况变好。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顺利,贸易纠纷层出不断。 以下是今年以来中美双方的一些贸易摩擦。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 1、美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油井管征收反倾销关税。11月6日,美国商务部5日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 2、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钢丝层板、钢格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用钢绞线、石油管材展开反倾销。今年以来,美国发起了8起。 3、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三年关税限制。中国也有相关的情况。1、中国对美国肉鸡启动反倾销反补贴。2009年9月27日日前商务部已启动对美国进口的肉鸡产品和部分汽车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审查程序,这标志着立案受理的开始。2、中国对原产美国的排气量在2.0和2.0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发起反倾销。2009年11月6日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3、中国对美国钢材展开反倾销。2009年6月3日中国启动了据信是首次针对美国进口钢材的反倾销调查,加剧了美中之间的紧张形势。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虽然各国支持贸易,然而,由于国内大集团利益冲突,各国对进口商品征收重税,设置进口配额,甚至实施反倾销调查,引发贸易大战。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以中美贸易为例,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经济学

期货市场论文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论文:浅谈金融危机与中国期货市 场 【论文关键词】期货市场;交易所;期货公司;套期保值;发现价格【论文摘要】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品工具,是表明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期货市场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前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 引言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期货市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 期货市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伦敦开设的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 .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经济,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场所和工具。因此,一个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市场。这种买卖是由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和承受价格风险而获利的风险投资者参加的,在交易所内依法公平竞争而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

对金融危机几个问题的看法 (安仰东月日会议发言提纲) 一、金融危机的动向问题 去年,我预计,保守的估计,金融危机影响要两到三年,最艰难的将是年。我的这个预计不变,而且已经逐步得到证实。 不能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大的转机。这是因为: 其一,这次危机的酝酿时间长,经济泡沫大。有专家估计,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万多亿美圆,现在仅消化了万亿。 其二,这次金融危机涉及面广。西方发达国家,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在高负债的状态下超负荷运行。消化这一状态,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其三,金融危机已经向实体经济扩散,必将反作用于金融业。 其四,各国采取的抗击金融危机的措施基本上是经济扩张的方式,即采用扩大信贷投放的措施。它是以制造更大的虚拟泡沫为代价的。它是双刃剑,可以扩大需求,但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危机的本身。因为,现在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虚拟泡沫的产物。 关于第二轮金融危机的问题。 去年,我曾说过,年可能会爆发第二波金融危机。现在,有的人说已经进入了第二波金融危机。 最近东欧危机的问题凸显出来。但由于东欧不足以影响世界,只能被世界所影响。因此,东欧的情况只能是受第一波金融危机影响的延续,并不标志着第二波金融危机的到来。

判断是否进入第二波的标准是什么,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这个关键在于,金融危机的性质。 金融危机从流动性风险转为安全性风险,应该是第二波金融危机的标志。 第二波金融危机的特点与年金融危机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年第一波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引发,主要是流动性风险,扩散到实体经济。而年第二波金融危机,是受实体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形成,出现了安全性风险。因此,有可能比第一波金融危机更为猛烈。 流动性风险转为安全性风险,还应该发生在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才能形成真正的第二波金融危机。因为这个转移,发生在任何美国以外的国家,都不足以形成影响世界的金融海啸。 最近,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宣布:美国将利用低息贷款和政府亿美圆救助资金剩余的亿至亿美圆,吸引投资者购买亿到万亿美圆的不良资产,被西方形象的称为“有毒资产”。这个消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贷款质量的判断,世界上通用的是五级分类: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这五级贷款,其质量是逐级下降的。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一波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从以上对次级贷款的定义我们知道,它有可能造成损失,但尚未形成真正的损失;丧失的只是流动性。美国经济持续恶化,次级贷款必然下滑为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而且会产生更多的不良资产。从美国财长透露出的信息分析,这一下滑已经发生。否则,就没有不要采取清除“有毒资产”的方法了。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世界“有毒资产”高达万亿美圆。其中,美国将高达万亿到万亿。而且,这些数字还有可能增加。 二、我国的金融资产质量问题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b4517510.html,/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表面上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很相似,但是事实上两者有很大不同,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解决方法是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剩的危机,中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同,所以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紧缩还是增长?这是目前深陷经济困境中各国面临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关键在于理解危机的根源。 现代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因为生产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贫困化,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那么为何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出现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呢?其原因在于本国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那么为何会出现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呢?原因在于成本与税率过高,抑制了投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美国和西方因为高工资,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本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大批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显然在这里生产与消费的自然关系发生了脱离,消费不再拉动本国的生产,而是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最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并且无力自拔。 那么针对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应该选择怎样的对策呢?显然只能选择紧缩政策,即减税,降低工资成本,消减高福利,以求拉动国内投资,制造业的回流,增加就业,推动出口,赚钱还债,同时寻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造工业化,重振雄风,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创新与消费,它们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但是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众过惯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经济的复苏,他们更愿意政府选择增长政策,即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长而不是紧缩来推动增长。那么如何扩大开支呢?无非继续借钱或者拿富人开刀,增加富人的税收,显然选择增长不能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和富人出逃,以及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选择紧缩还是增长?向右还是向左?依然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日贸易摩擦呈现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的特点。事实表明,两国间贸易摩擦的升级会使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摩擦,尽量减少损失,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 1.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摩擦显著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中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其中经历了2001年及2006年两次较为激烈的时段。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进行紧急进口限制调查,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2006年中日贸易战又闻硝烟。5月,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之后的一个月间,中国就有三种输日食品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分别为鲜豌豆、冷冻干燥油菜和冷冻木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 2.农产品成为摩擦的焦点。从摩擦涉及的领域来看,中日双边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贸易。早在1995年,日本就运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特殊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生姜提出限制措施。 2001年4月3日,日本又依据《WTO协议》的一般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鲜香菇、蔺草和大葱实施为期200天的紧急限制措施,设置进口配额,超过部分征收106%-266%的关税。 2002年7月,日本以农药残留“毒死蟀”超标为由,对我国冷冻菠菜实行“进口自肃”,全面封杀中国对日出口的冷冻菠菜。2002年4月25日,日本以对我国出口的活鳗检验出部分禁用的药物残留为由宣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需要在通关前停留48小时,实行强行检验。受其影响,2003年前7个月,中国对日出口的活鳗同比下降了23%。 2004年1月27日,日本以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由,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2004年6月17日,日本对中国产粉丝实施“过氧化苯甲酸”项目命令检查,检查频度为100%,检查标准为“不得检出”,检出限界值为0.30g/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