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城市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城市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城市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

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二、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

(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 2.20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20)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通过案例4应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①案例4是图2.20的具体实例。

②图2.22和2.23用伦敦的发展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增加。

③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4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活动:(第35页) 结合图2.20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并填写下表: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

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读图 2.19,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

展的差异。)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提示:读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数据

回答该题。

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

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

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

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提示:比较 1950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

斜率变化,回答该题。

点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

3.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提示:结合 P33的阅读内容,完成该题。

点拨: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

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19世纪,

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产生的问题:

1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思考: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讨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你赞成哪种看法?还有别的有效方法吗?

城市住宅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最近几年来,我市的就业状况如何?为什么?就业状况差还会带来哪些问题?

城市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

二、解决办法:(以上海市为例,讲解解决的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1990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思考:什么时候许多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上海的卫星城有哪些?上海新建了哪个新区?目前浦东新区在上海的地位如何?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上海市为改善交通条件,做了哪些工作?

上海如何解决住房问题?

为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上海市做了哪些工作?

我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教育学习文章】高一地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案设计

高一地理《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 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高一地理组:周莉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是新课。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课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地位与作用: 从教材内容上看,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现象之一,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了解、甚至亲身经历过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一现象,学习这一节就尤其显得重要。 从教材结构上看,在本章第二节安排这一课,其目的是在上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作一个概括,为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材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难点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已对“城市化”这一社会现象有了亲身体会,为学习本节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可以适当完成一些自主学习任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授课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列表比较法 3、探究式教学 4、小组合作讨论法 其中,读图分析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读图分析能力,有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四、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学会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用图: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4)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城市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课前将全班分为9 组,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从书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城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岸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中国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我们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 [目标展示] 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2. 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1 页第一段及图2.16]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结合身边实例,谈谈城市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承转] 以上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接下来我们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三、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案例分析: 1 结合课本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完成教材第34 页“活动”比较表。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程加快。 2、世界城市化过程的演变规律 [引导学生分读图观察——绘图体会——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绘图体会:画出城市化进程示意曲线,并说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 学以致用:根据材料,指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 读图思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处在哪一阶段?存在着哪些方面的差异? [课堂小结] 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

市政管理学讲稿

市政管理学 主讲:李宏伟 第1章导论 1.1 市政与市政管理的含义 1.1.1 城市与市 城市是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聚集地。从词源学上看,“城”与“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四周筑有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市:交换和贸易的场所。 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市”的发展。交易的扩展要求设立相对固定的贸易市场。“城和“市”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现在所谓的城市。中国城市的萌芽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唐宋时期已经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市”属于行政建制的一种,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清代以前,中国没有“市”的建制。直到清朝末年才仿效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城乡分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内曾经继承城乡分治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推行“市领导县”体制以后,市建制逐渐发展为广域型市,每个市在行政区划上都包含大片的农村地区,市政府同时承担着农业和农村管理工作。 市管县体制是中国地方治理区别于西方的显著特征。 1.1.2 市政的含义 市政: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 广义的市政包括: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城市规划、公共财政、政府规制、公共服务、土地和不动产、人口与社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公共事务。 1.1.3 市政管理的含义 含义:市政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市政管理不同于私人管理,市政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公共利益;公平与责任;公共选择和利益聚合。 基本使命:提供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公共需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主体:传统——单中心管制,城市政府是唯一的权威性管理主体;现代——多元管理,城市政府为主导,还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社区自治组织、民办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及广大市民。 1.1.4 市政管理的原则 以人文本: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 系统管理:考察系统内容相互关联的各要素、各环节 法治透明:管理过程应当依法行政,保持公开透明 利益平衡:综合权衡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公众参与:发展和完善参与渠道,保障利益表达权 成本效益:城市善治要求以合宜的成本投入取得最优成效 1.2 市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城市化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 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城市化》说课稿

必修2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说课稿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赵书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来自济源一中的赵书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说课的主要环节有: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六、学生感悟与教学反思。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课标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运用”和“概括”,它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运用”是条件,“概括”是学生要达到的水平。所以本节课旨在精选“有关资料”,通过地理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概括”得出结论;不仅要掌握得出的结论,更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处理) 通过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思维,但是缺少利用各种资料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而本节课城市化概念比较抽象,课本有关资料又比较简略概括,不够丰富生动。所以在教材处理上着重补充完善相关资料,使资料丰富,生动,贴近生活。适当补充了济源城市化图文资料,又结合课本,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补充《中国城市化进程》和《英国城市化进程》资料。 让学生从这些丰富生动的材料入手,以科学的地理方法指导贯穿,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标志,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②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课前分工搜集资料,课堂合作探究;对资料分析提炼,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为主的资料引导法和问题探究法。 1、资料引导法:精心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图表、文字、数据,济源历史时期的照片,中国与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情况等),运用资料进行形象、直观的启发与科学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化。 2、问题探究法:设计有梯度、有启发意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针对本节课内容和目标,设计如下环节: 1、图片链接,导入新课

城市化教案课程

城市化教案课程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关于《城市化》的教案 1.教材分析 本章节出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的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动力机制、衡量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 b.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家乡所在地近年来的城市发展变化; b. 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变化学习城市化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小组的讨论,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 b.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对家乡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材重点和难点 世界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4.教法 讲述法、探究法 5.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6.教具 多媒体、示意图、文字资料 7.教型 新授课 8.课时数 1课时 9.教学过程 a.教学结构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b.教学程序 【复习旧课】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上节课——《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知识。 a我国城市等级按照划分从大到小可分 为:、、、。 b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不同,大城市服务范围,小城市服务范围。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 前两节内容都是静态地学习了城市的有关内容,本节课我们开始动态地学习城市即城市化,包括什么是城市化以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教案(公开课优质教案)

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3)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 (2)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重点难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学情分析】 前面的学习中对城市有了大概的认识,这节课就围绕城市化,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标志,对城市化会出现的问题及相对应的措施进行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 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飞速发展的背后,浓缩的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就,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1、城市化的含义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过渡)那么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用什么来衡量呢? 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 小明:我们中国的城市人口有5亿多,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很高。 小王: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但城市的土地面积较少,占国土总面积比例小,所以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低。 小红:新加坡虽然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非常高,所以新加坡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有三个知识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内容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逆城市化的成因分析。 4.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在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逆城市化。 二、教学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 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 (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 (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城市化的国家,它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请同学阅读课本33页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总结它经过了几个阶段。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板书)

公开课: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合肥高升学校翟守志 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思路来源于生活,是以生活现象、理论探究、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索进行的。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当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世界各国都走在各具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上,人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市环境问题带来的困扰。我和学生虽然生活在小城市中,但城市化现象是存在的,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图表来理解城市化现象及其进程、特点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正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

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合肥市人,但是你们对合肥的历史了解吗?建国之初合肥的面积只有5.3平方千米,人口不足5万人,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合肥的人口为748万,面积更是激增到11408平方千米。这说明了一种说明样的地理现象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探讨。 1、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1(鲁教版必修2)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 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 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关于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 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 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 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 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 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 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 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 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

《城市化》(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顺义区学校:顺义一中、传媒附中、圣苑美语 作者姓名:陈勇平、单晓林、刘浩、田育敏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课标有三个动词“运用”“概括”“解释”。要运用资料才能通过资料来概括和总结,最后还要通过资料来解释。所以本节课中对资料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在能够运用材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城市化这种地理现象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使教学活动最终归结到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 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学资源】 1、学情分析: 就本校学生而言,因为现在从化的农村人口正不断迁移到城市中去,对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原因他们一定很容易掌握。但因为他们的表述能力较差,所以要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是最大的难点。而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他们难于理解的,因为从化的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明显的,他们难以感受得到。而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却是学生易于理解的。 2、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

精修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说课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㈡.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②.运用教材材料和图片,剖析城市化进程,讨论“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结合教材“活动”展开辩论——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㈢.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㈣.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组织分组学生讨论。 三.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 探究式教学法。分组探究,展示成果;鼓励各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教材并分组:学生分成四大组探究问题。 2.引入: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场景——“启航”的画面和音乐引入,同时提问:“启航”包含了哪些含义?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花溪六中彭良庆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二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城市化地理说课稿模板

《城市化》地理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学流程 一、课标解读 首先,我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导入课题,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菜篮子及蔬菜的各种特征;再加上图片的欣赏,巩固了学生对菜篮子及蔬菜的认识。此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第一次得到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这里前置动词是“运用资料”,因为城市化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本课题的要求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

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不仅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且对后面章节中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城市化教案3(高一地理)

2.3 城市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 (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 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 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然后引 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 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 (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 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2 . 20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 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 19和图2. 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一一稍被拉平的“ S”形曲线(图2. 20)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 . 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 ;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 %?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