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及其建立者;简述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并记住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

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鼓励学生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通过了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特别是了解以熊秉坤为代表的革命者的事迹,学习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三民主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孙中山的图像,中山路、民生路、民权路、民族路的录像短片。(用直观图像、以学生熟悉的人物图像和身边熟悉的地名引入课题。)

请学生思考:这些路名是怎么得来的?它们和孙中山有什么联系?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首先来了解孙中山。

19世纪晚期的中国处于一个多事而又动荡的时期。中国不断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倍受欺凌和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激发起了各阶层民众寻求国家和民族出路的活动。(教

师引导学生回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旧知识,使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的神州大地上孕育、产生了。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板书)

请同学们迅速自学教材,并分别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他早期的革命活动吗?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思考问题,初步形成对孙中山的认识,并了解孙中山观点立场的变化,总结出孙中山建立的两个革命组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1.兴中会的成立(板书)

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在关键处用追问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讲解。)

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了没落的清王朝已然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它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种种救国方式的失败也证明了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国才有出路。孙中山由主张维新变法转变为主张革命就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老师就势引导学生得出事物在不断发展的观点。)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为实现其革命理想而矢志不渝地努力着。随着清政府腐朽统治的加剧,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和兴中会性质相同的革命团体。革命形势日益发展,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革命行动此起彼伏。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

2.同盟会的建立(板书)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联合其它革命组织,共同建立了同盟会。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老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同盟会的性质、纲领和成立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教师解释十六字纲领的含义。)

你如何看待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呢?理由是什么?(教师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虽然它的民族主义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虽然纲领里有着局限,但是它毕竟反映了一个先进阶级的政治要求,反映了当时时代的潮

流。它的提出成为向封建王朝发起战斗的号角。同盟会的成立鼓舞着、感召着更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到颠覆满清王朝的洪流中,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阅读下列有关清朝社会危机的材料:

民谣:“三月四月旱,五月六月乱。七月八月烂,九月十月换。”

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变大体可以概括为:抗捐抗税、抢米风潮、为求食用盐而导致的城乡骚乱、会党农民起义、罢工斗争、兵变、学潮、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等等。

让学生阅读后思考,上述材料和表格中的信息反映了什么问题?

四面楚歌的清王朝政府已是风雨飘摇,濒临崩溃。

二、武昌起义(板书)

播放有关武昌起义的视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并请学生复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1.武昌起义(板书)

武昌起义在革命士兵的努力之下,很快就获得了胜利,而后,武汉三镇都被革命党人所掌控,这一年是旧历的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获取胜利呢?面对这些为民族而起,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逐一得出结论,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武昌起义的胜利,震惊了清政府,也震动了大江南北。

(多媒体课件给出各省先后宣布起义独立的顺序表,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清政府的统治顷刻间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成立(板书)

1911年底,独立各省代表云集南京,谋划筹建一个全新的政府,他们公推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上“各省代表为什么推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问题。)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请同学们阅读“史海拾贝”。(也可请一学生朗读。)

从这则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孙中山什么样的品质?(教师对学生进行优秀品质和人格的教育。)

新政府诞生后做了哪些事情呢?它代表谁的利益呢?(引导学生归纳出定都、改元、制定法律等几个方面的知识,并且认识政权的性质。

中华民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纪年换算法,随后当堂解决课后的“学习测评”,巩固知识。)

新兴的中华民国建立了,可是满清皇帝却仍然在位,中国的南北还没有统一,新生的中华民国应该如何建设?这是孙中山先生所朝夕忧虑的事情。(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小字。要求学生了解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

袁世凯用欺骗的方式获取了政权,使中国从此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我们不禁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扼腕叹息。于是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可是也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你怎么看呢?(引起全班同学讨论。)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战胜并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也是成功的。然而辛亥革命毕竟没有能彻底地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一个也没有完成,反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窃取了政权,与最后的成功失之交臂。但是无论如何,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激烈争论,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客观辩证看待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意识。

四、归纳总结

武昌起义的销烟早已散去,但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已然成为了一座历史丰碑。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带着我们一起回顾这一激昂而又沉重的历程。(由学生总结归纳本课所学知识。课件给出练习题,巩固知识。)

【作业布置】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委曲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辛起步进程中的严重环节。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开放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学情: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但对孙中山通过影视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刻,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创意:①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②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课后记: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严重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开放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xx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宏伟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 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下面为您推荐2篇关于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 教学反思的范文,赶紧一起来学习吧。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学反思一 本课教学是经过了充分准备的,最初的目的是想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个目的太大了,于是进行了修正;重在探索新课程基本理念在课堂教 学过程中落实的具体方法与注重事项,同题授课之后,经过同事们的指正,我颇有些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尊重新教材,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一点对于在规定学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 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课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课程有“衔接”,但“避免简 单重复”,强调“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和内容选择上的“基础性、时代性”。无视于此,想在新教材中融入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势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会违背新课程的 基本理念。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据此,我确定的知识体系也分为两部分即“过程”与“认识”。 二、尊重历史,求真求善,合理组织使用课程资源。历史会因教材转述而部分失真, 如本课下面一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对此,一,孙中山最初并不追求共和;二、革命 团体光复会只反清并不追求共和;三、反清与狭隘反满思想结合在一起的。这里,我引入 了孙杨之争,兴中会,光复会的入会誓词,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并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 到共和革命的复杂性。教材不是全部,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资源的整合水 平才是真正的课程质量标志。 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下面以五年级语文《爱如茉莉》教后反思为例,为大家介绍教学反思的写作技巧。 三、尊重学生,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教学观认为,对于给定的 内容,师生都有其自身的理解,教学就是这种“个性化理解”的交流及其后对给定内容的 再理解。对教师来说,首先要界定“给定的内容”并加以整合,然后呈现给学生(此点上 文已述);其次,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以促成课堂上精彩的生 成!本课教学中,我对教材文本的独特理解在于:辛亥革命的过程,其实是共和从理想到 现实,从少数人的追求到“深入人心”的过程,同时此过程又是革命与立宪,反清与共和 交互作用的过程。据此我把整合的资源呈现给学生,这就是预设。从学生的角度看,面临 的“给定内容”包括教材和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用教材解析资料,或用资料加深对教材,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1-2:导入新课 导入:第二单元的主题线索是“近代化的探索”,讲述的是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制度的腐朽而破产,也学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日本为模板希望引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因封建顽固势力派的阻扰而最终喋血京城。 戊戌变法以血的教训证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推翻腐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在中国领导了一场革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辛亥革命。 幻灯3:课题 师:辛亥革命有两个定义,我们来看看,我们常说的是哪个含义呢? 幻灯4:辛亥革命的狭义和广义 生:广义的辛亥革命。 幻灯5-6:孙中山简介 师:要说到辛亥革命,一定要说到孙中山,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中山。一个人的思想主张和他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他出生在广东香山贫苦的农民家庭,目睹农民的贫苦和所受的压迫,要决心做“洪秀全第二”说明从小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3岁时,随兄长到了檀香山,先后进了英、美人办的学校,后回到广州入医学校,后又转入香港继续学医,成为医学博士。他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他与外国人接触较早,13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都是外国人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方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等人之上,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幸事,因为我们要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就应该对近代文化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第二,他所受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革命的至宝,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中山先生的一切方案都是具体的、精密的。 甲午中日战争给了他刺激很大,曾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遭到冷遇,此后他完全放弃行医,专门从事政治。 过渡:我们说要革命,革命的前提,要有什么? 生:革命的团体、组织等等 师:那我就先了解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团体。 幻灯7:兴中会 师:孙中山建立的革命团体名称、时间、地点?(指导学生看书本) 生: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 师:兴中会的成员是哪些人组成呢? 生:反清志士 师:你们觉得兴中会的斗争矛头指向谁?他们和康梁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什么区别?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想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辛亥革命 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二、课堂探究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辛 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君主专制制度——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 ●辛亥革命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中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头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走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

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由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开始的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100周年了。辛亥革命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深入研究。 辛亥革命冲破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堤防 中国历史悠久,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已经过了2200多年。著名的二十四史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宫廷政变、砍砍杀杀的许多故事。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这一起义固然是大胆的造反举动,但目的也只是争一个帝王的位置。楚汉相争,出身草莽的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元末农民战争,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力战群雄,开创了明朝天下。但不管如何改朝换代,不管是统一还是分裂,天下始终是一人一姓的天下。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最为成熟的国家,也是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冲破君主专制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近代以来,情况有了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的独立主权损伤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它们的生产方式带进中国,对中国社会生产的冲击很大;欧风美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逐渐传入中国,对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很大。太平天国运动发动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冲击,虽然提出了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理想,要在地上建立“小天堂”,但这个“新世界”、“小天堂”仍然不能摆脱封建皇帝的那一套,不能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被人给予很高评价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能给百孔千疮的统治机器增加一点润滑剂而已,根本无法改变国家的面貌。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试图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它力图保住光绪皇帝的位子,既不彻底又没成功。义和团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一次缺乏有力领导且被清朝当局利用的运动,打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最终被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联合绞杀。 辛亥革命以前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 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则不同,它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 标人教版)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技能目标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 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 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 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

(完整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海南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3、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整体思路:以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为主线,分四大块阐述:国难深重、胸怀大志(背景);愈挫弥坚、成就伟业(经过、结果);千秋功业、任人评说(评价);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专题纪录片《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从鸦片 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图片,老师满怀深情的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现状,让学生感受到国难的深重,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众多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代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 1、介绍孙中山(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孙中山)

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一百年前,无数爱国革命党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百年来,它的伟大精神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祖国谱写出了无比壮丽的诗篇。 辛亥革命与当代民主 辛亥革命以前,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巨大压力之下,人们几乎没有民主的观念。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有了较多的传播,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民主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都不够深刻,也未能引起什么大的影响,但却不能否认是一种进步,同时对之后辛亥革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思想启迪作用。 在早期改良思想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孙中山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并意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推翻清王朝,实现民主共和。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的要求。其后发展而成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更是体现了民主的思想。 虽然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民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之后的数十年中,所谓的民主也只是深入到了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之中,而广大的社会底层百姓,对此仍是一无所知。民主不过是个口号,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但是不可否认,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当之无愧是中国民主的先驱,对之后的革命行动有着深远的思想启迪作用。?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流传

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绵延不绝。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①正是辛亥革命的不可估量的思想影响力指引着后来者的行动。?它不但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埋葬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破天荒的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促进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为之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启蒙作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民主。 今天看来,辛亥革命首次真正提出了民主并去付诸行动,对于现在我们的民主有着不可忽略的引领作用。同时,辛亥革命后的失败的民主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经验,又是教训。为今天我们的民主建设指明了道路。 辛亥革命与当代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之后国家陷入军阀混战,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和。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人民的悲惨命运并未改变。 ?孙中山原来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好……如把建立民国的大任托给他是靠不住的,不赞同和他妥协议和。但是孙中山和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有早日实现共和与统一,也就是廉价胜利的愿望。……因此,他又想利用袁世凯……同时,孙中山对袁世凯这个‘汉人’也抱有一些幻想……?③当然,革命党人的做法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当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得不够深刻,过分急于逼迫清帝退位以结束帝制,建立共和,而对今后国家将如何发展考

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完整)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 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反思: 在《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在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课外组织“身边科学的利与弊”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生活材料和辩论生活话题的形式,进一步深化认识,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根据城乡特点,由学生民主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辩题,如:电脑的利与弊、化肥的功和过等等;然后发动学生分正反两组分别搜集相关资料和辩论依据、研讨辩论方案的技巧;再在让学生充分阐述观点、呈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共识:科学技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科学地使用和利用;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就如何“正确利用科学”发表见解。通过在实践中搜集和拓展生活材料,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懂得趋利避害,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生活材料进课堂,是充实课堂、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益的终南捷径。但是,引用材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于借助材料阐明事理,冶情励志,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引用材料,如何用好材料,对品德课的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探索、值得参与实践的问题。 2 社会文明大家谈 谈到“社会文明”四个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些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人的素质问题,一个人的素质应当从小培养,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如:尊老爱幼、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但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些。本册教材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 活动一:社会小调查 活动二:小事中的文明 活动三:“一米线”告诉我 活动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活动五:我眼中的社会文明 在活动一中,我把小调查直接改成了交流,因为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很容易举出例子,然后再统计一下“自己最讨厌的行为”,并说出原因。在模拟演示时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从内心感受不文明现象的可耻之处。 “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中除了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书中设计的讨论外,还设计了一个“动脑筋”问题,“如果你是环保工作人员,有什么比罚款或立标语牌更好的办法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从人文的角度看待问题,提示“纽约市地铁车站的口香糖处理办法”“生活中的一米线”活动同上,“既然人们普遍忽视一米线,你有社么好办法?”思考问题比刻板的教条要更有效果。 3 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引起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竖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教学设计:32辛亥革命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指的是辛亥革命,七核心内容是辛亥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训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知道辛亥革命,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 2、目标解析:知道辛亥革命,就是要知道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要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就要通过对辛亥革命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革命失败给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训。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 本课知识跨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武昌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 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第9课《辛亥革命》,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时安排是1课时,我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条件,以及武昌起义的经过,其中背景和条件是重点,难点是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目标。 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根据几位老师的点拨和我的个人总结,我认为必须做到下面几点: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对照自己这堂课,我谈谈自己的得失。 一、有效备课是前提 课前下足功夫,认真备课,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地关键。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学法。在这一方面我存在不足,由于时间仓促,备课不充分。在备课是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备课要做到“教”是为学生“学”服务。 二、有效上课是关键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是战术问题。课堂上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课堂上要突出重难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的教学。对一般知识内容少讲,花精力少些,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这方面,我重难点突出,但在讲解三民主义评价时理论性较强,若能以表格方式出现效果会更好: 2、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学生 知识是手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配合、努力实践,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我在这方面也存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偏向知识的传授,应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弓I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知识内化,同时培养各方面能力。 3、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可能因为性格原因,上课始终有些放不开,缺乏激情,这是我以后要克服的一个缺点。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统一和崛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在中国南方,南京革命政府成立,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制订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采取改进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等措施,促进了南方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繁荣发展。 然而此时在中国北方,袁世凯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着北京满清政府,掌握着广大北方地区,他是北方中国的掌舵人。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决不是站在历史潮流前头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袁世凯维护的是他的个人利益,“大清王朝”已经走到末日,成为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可是袁世凯却是借着这个招牌在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军阀帝国”。 南京革命政府在短时期内没有军事实力去彻底推翻北京满清政府,而北京满清政府呢,也暂时没有能力去摧毁对方,南北对峙,两个政府进入了人僵持阶段…… “休养生息,扩军备战,一统北方。”是南京革命政府的既定国策。南京革命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大办工厂,大力发展中国加工制造业,由于南京革命政府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而借着一战的春风使中国制造传销到世界,大发战争财,为经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然,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毕竟有限。北京满清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势力

在中国北方的统治依旧根深蒂固,并不是一两次冲击就能推倒的。辛亥 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孙中山期盼的“共和” 并没有完全实现,中国北方人民的悲惨境遇依然如故。 在南方中国,西方殖民者的踪迹依然存在,南京革命政府还没有能力完全驱逐那些外国侵略势力,所以只好暂时承认他们在华的利益,以换取列强的支持……而在北方中国,这些情况更甚,北京满清政府为了保卫现有地盘和企图将来的反攻,因而不得不用出卖各种主权的方式向西方力强不断借款扩充军力和购买装备,导致主权不断丧失,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北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断有人穿越袁世凯守卫的长江边界偷渡南下…… 看看南北对峙,北京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民众无法生活下去,抗捐抗税、抢米风潮、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它不断削弱北京满清政府的统治,为南京革命政府的北伐革命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到北伐革命前夕,人们对北京满清政府的这种不满和愤怒已发展到不加掩饰的地步。由此可见,北伐革命战争的发生,是客观形势使然。1921年,北伐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南京革命政府在孙中山大总统先军政治的思想带动下,南方中国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扩军备战,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有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海陆空三军体系完善,军队总数二百多万,重点发展陆军,拥有了一支具有顽强战斗力的中国革命陆军…… 1921年10月10日国庆节,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前检阅三军,发表北伐革命宣言,一列列军队从阅兵广场直接开赴北伐前线……北伐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