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文学理论简答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 第一章 一、唯物史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①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革命,它不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为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 ②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出了新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二、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文学发展的新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即列宁,他提出文学“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①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必须尊重文学艺术事业发展 的特点和规律。②要把作家团结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③要努力改造旧的文学乃至整个文化出版事业④只要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每个人都有自由写他愿意写的一切”。接近工农群众与创造新生活建设者的典型形象:①列宁认为艺术典型的首要特征在于反 映社会生活的本质。②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4、批判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①列宁尖锐地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发表了《青年团的任务》《论无产阶级文化》②在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问题上,列宁提出了“两种民族文化”的观点。③列宁关于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学理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美学的、历史的文学批评传统,并结合俄国文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于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批评中,为我们开展文学批评树立了榜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一、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1、①邓小平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 ②人民群众给予文艺家以精神的哺育。人民群众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这种历史地位就决定了他们的立场、态度,他们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趋向。不间断的劳动、斗争和创造也铸造和培养了他们种种优美的品质和丰富的智慧。 ④因此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接受他们精神的哺育,使人民群众的立场、态度成为自己的立场、态度,。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强调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造的丰厚土壤好和源头活水,人民是检验文艺作品的最终仲裁者。 ②坚持文艺反映人民生活,为人民群众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贯主张。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考研题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习题与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1)

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题目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从逻辑上对文学类型进行的总体划分,它适合于不同历史刑期的文学形态,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形态。它们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能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概念来指称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学类型。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使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形态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成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它们较完全地体现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类型特征。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1)现实型文学侧重再现客观现实,理想型文学侧重表现主观理想,而象征型文学侧重寄寓某种审美意蕴。这种意蕴或侧重客观,或侧重主观,但都具有某种超出具体现象、个别事物的抽象性、概括性。 (2)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再现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表现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以暗示的方法间接地传达某种观念、意味。 (3)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是相对明确的,而象征型文学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多义、含蓄的。 (4)现实型文学侧重从现实中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理想型文学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象征型文学则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经过加工处理,成为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性形象。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提示:此题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划分研究,指出哪些作品是现实型的,哪些是理想型的,哪些是象征型的,并概述其类型特征。 (2)对某部作品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如某部作品是象征型的,便对其象征意蕴、暗示手段等进行具体说明。 (3)在与古代、近代、现代文学类型的比较中,探讨当代文学的类型特点。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某些因素,是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多向演变形态。其主要特征是: (1)主观性。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摹仿、再现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主观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化的、梦幻的现实。 (2)假定性。它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品中充满非常态的变形形象、极度的夸张、朦胧的象征和荒诞的情节等。 5. 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从诗的基本特征可见,它不便于像小说等体裁那样通过较详尽的描写,较长的篇幅去再现客观生活面貌,但它那言简意深的词句、按想象、情感逻辑安排的跳跃性结构和含情蕴意的节奏、韵律.使它更长于直接或含蓄地自由抒发主观情感。 6.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不像小说、戏剧那样可以虚构,但二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其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抒情与议论。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理论整理

学习资料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 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认识性 倾向性 实践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 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 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 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 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 身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人们总是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美的文学可以陶冶性灵,启发幽思, 拓展心胸,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情感性 形象性 超越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非直观性)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和声韵美的特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理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2.陌生化:3.期待视野:4.原型: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 指、、、、。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 指、、、、、。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 括、、、、。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 括、、。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 括、、、。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 是、、。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 有、、、。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 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 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 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